政府計劃從 2018/19 學年開始,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為常規服務,當中的跨專業團隊中包括言語治療師。此外,衛生署將推出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亦將就言語治療師根據認證標準進行有關認證程序……近年社會對言語治療服務的認識和需求均有增加,投身者的數目亦有增無減。不過,有學者表示,政府建立人手和制度需時,外購服務的合作形式乃是未來趨勢,有志加入言語治療專業的人士,不妨嘗試開發新的工作機會,面向更廣的服務對象。
言語治療師 Jessica 訓練方案 助幼兒克服困難
「言語治療師工作甚具意義,如服務對象是幼兒的話,幫助的不只是個案本身,其實也是在支援家長及整個家庭。」——言語治療師 Jessica
加拿大留學回港的 Jessica,大學時修讀雙主修:心理學和語言學,曾在當地小學任職助教兩年,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自此她對言語治療產生興趣,後來決定回港進修,並選擇了香港教育大學 (下稱「教大」) 的「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理學碩士」課程。
Jessica 強調,言語治療師的工作,所幫助的不只是個案本身,還有支援其家長甚至整個家庭。透過進修,令她增長了知識和對研究工作有興趣外,在不同的學習體驗中,她學懂了體諒,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曾經遇上一名對幼兒呵護備至的媽媽,了解背後原因後,始知幼兒曾有不愉快的經歷,媽媽因此而自責。」
按幼兒性格和需要 制定不同訓練
碩士畢業後她加入社福機構任職言語治療師,至今入行兩年,現時她主要負責社署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每星期要到不同的幼稚園,為有特殊服務需要的幼兒提供言語治療服務,當中包括進行個人和小組訓練。
服務過程中,她要跟不同的專業人士合作,包括教育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等,共同評估幼兒情况,「每個個案都不一樣,我們要根據幼兒的性格和需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
Jessica 表示,言語治療部分會集中言語訓練和發音方面,部分幼兒有整體遲緩或自閉症譜系。「一般來說,三歲幼兒可說三個 (或以上) 字詞的句子,例如『媽媽吃蘋果』,如幼兒只能說單字或達不到應有的能力,有機會屬發展遲緩。」
與家長保持溝通 提升訓練成效
她分享,曾有一名中度遲緩的幼兒,他初時連單字也未能掌握,經過一年的治療和訓練後,進展至輕度遲緩。「這個學年重遇他時,他跟我說了一句完整的句子:姑娘點解咁耐無搵我?」Jessica 當下感動非常,也深明這幼兒因本身的認知能力較好,加上一直有父母的支持,故對訓練和治療效果有更大幫助。
跟幼兒溝通有哪些技巧?最主要是要尊重他們,多聆聽他們的意見。「有時更可讓他們作主,如挑選玩具的款式或玩法等,藉此跟他們打好關係。」
現階段,她希望在家長溝通方面做得更好,「課堂時間始終有限,我們十分鼓勵家長陪伴幼兒上堂,對治療和訓練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在日常生活細節互相配合,有助提升果效。」她坦言,看着幼兒的進步和成長,箇中的成功感是難以言喻的。
特殊教育需要類別 多涉及言語及語言障礙等症狀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袁志彬博士表示,在政府推行融合教育下,九大類的特殊教育需要類別的學生中,大部分類別均涉及言語及語言障礙等常見症狀,因此從事言語治療工作者,如具備相關的特殊需要知識,更能有效支援有言語、語言、溝通等學習障礙的學生。
其中教大開辦「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理學碩士」課程至今已有 3 屆畢業生。「以美國為例,每 10 萬人口,平均有 40 至 45 名言語治療師,相對現時香港,估計每 10 萬人口,平均人手也不超過 10 人。」由於該學系本身提供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課程,故以上課程能夠涵蓋較多的特殊教育需要內容。
每年逾百畢業生 言語治療師有需求
袁博士表示,課程首兩屆畢業生就業率 100%,但隨着近年提供言語治療相關課程的院校增加,畢業生數目也有所增,估計現時每年有 100 至 120 名新人投身行業,本屆畢業生至今就業率約 7成。
然而,他並不擔心人才供過於求。「社會對言語治療師始終有需求,只是有待時間消化。」他指,政府將於 2018/19 學年起,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為常規服務,加上推行多時的資助小學「加強言語治療計劃」,均有助帶動幼兒、學童範疇的言語治療師需求。
訓練長者 改善吞嚥困難
現時本港的言語治療師雖未有正式的註冊資格,但就衛生署將推出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中,言語治療師可參與自願註冊制度,估計明年的畢業生將獲行政規管資格,獲認可的人士將會列入衛生署的中央管理名冊,供市民查閱。
此外,社會老齡化,長者數目趨增,對復康服務的需求增,當中包括言語治療服務,例如長者出現吞嚥困難,可能導致食物「落錯格」,引起肺炎甚至有生命危險。「言語治療師可作評估及治療吞嚥障礙的工作,如透過調校食物和水分的濃稀度及質感進行訓練,以協助長者較容易和安全地進食,逐步改善情况。」他表示,現時大部分院舍均沒有提供言語治療服務,主要依賴公營醫院的門診或到診服務,故仍有發展空間。
他不諱言,政府建立人手和制度需要時間,外購服務的合作形式乃未來趨勢,畢業生宜放遠目光。「數十年前,本港並未有言語治療師職位,行內人也是憑自己建立工作機會。畢業生不妨開發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如到偏遠地區的院舍或社福機構提供言語治療服務。」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