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生酒店實習 月薪7000起 同酒店輪轉崗位 畢業可獲聘管理級

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李漢城(左)說,目前酒店業缺乏人才,故與大學合作推動培訓,現仍在與其他酒店接洽,希望對方參加計劃。公開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院長區啟明(右)說,學生若表現良好,有機會在畢業後獲聘為酒店管理級人員。(曾憲宗攝)
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李漢城(左)說,目前酒店業缺乏人才,故與大學合作推動培訓,現仍在與其他酒店接洽,希望對方參加計劃。公開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院長區啟明(右)說,學生若表現良好,有機會在畢業後獲聘為酒店管理級人員。(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不少新酒店陸續在未來一兩年落成,整體酒店房將增加8000至1萬間。人力需求增加,為應付人手不足問題,香港公開大學與酒店業主聯會合作,為學生提供4年有薪實習機會,月薪最少7000元,若學生表現良好,有機會在畢業後獲聘成為酒店管理級人員。

26酒店提供見習職位

公開大學在2017/18學年增設「國際款待及景區管理課程」,並推出「酒店業管理見習生計劃」,計劃獲26間酒店支持,其全日制學生可於4年大學課程中,獲安排在其中一間參與計劃的酒店,分階段實習共9個月,其間將被調至不同職位。

公開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院長區啟明說,最新酒店業人力資源調查顯示,目前業界缺少約300名管理人員,上述見習生計劃有助培訓學生,讓他們熟習酒店運作,未來投身酒店業。他又說,計劃與別不同之處,是讓學生4年都在同一間酒店實習,令他們能完整了解一間酒店,畢業後更有機會獲該間酒店聘請;參與計劃的酒店亦承諾畢業生獲聘時會擔任管理職級。

月薪較其他大學多近3000元

學生將於大學一、二及三年級暑假全職工作兩個月,另在四年級下學期工作3個月。區啟明說,學生每周工作5天半,月薪最少7000元,合乎最低工資水平,較其他大學同類課程實習月薪高2000至3000元。他又說,酒店及大學會安排各一名導師跟進每個學生的實習,以便了解學習情况。

公大「國際款待」今年招80生

在2017/18學年,國際款待及景區管理課程有34名學生,他們將全部在今年暑假參加計劃,在2018/19學年,課程將招生80名,每年學費原定約8.48萬元,但學生將可獲「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資助,資助金額最高4萬元,意味學生每年或只需付4.48萬元學費。

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李漢城說,目前酒店業缺乏人才,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到五星級酒店工作,忽略三四星酒店,亦有不少人怕辛苦,故流失率高,現時在五星級酒店做侍應,月薪達1.5萬至1.6萬元,而在三四星酒店,則達1.3萬至1.4萬元,晉升較以往快,以往需5至6年才可晉升,現時2至3年即可。

煤氣職訓局合辦專業文憑

(煤氣公司提供)
(煤氣公司提供)

【明報專訊】煤氣除可用作製熱煮食外,亦應用於抽濕和空調等範疇,煤氣公司與職業訓練局聯合開辦全港首個燃氣工程專業文憑課程,讓建造業等相關行業的在職人士兼讀課程,提升業界對燃氣的認知。

該專業文憑課程達資歷架構第4級,料於7月開課,內容涵蓋八大單元,包括燃氣生產系統、輸配、能源管理等知識,由業內專業人士任教,總課時為270小時,每星期上課約6小時,整個課程為期1年多,料收40名來自如樓宇管理和建造業等與燃氣業相關的在職人士。

為期1年多 學費3.5萬元

中華煤氣工程學院院長杜永明說:「主題公園的樹熊和鯊魚都是我們的客戶,因為(煤氣)已應用於抽濕和製冷等,這類客戶正正需要煤氣提供適當的生存環境。」課程讓學員參觀樹熊館的抽濕系統和以沼氣製造煤氣的設施,了解當中運作原理。

在煤氣公司工作17年、現職客戶服務熱線中心服務經理的莫裔聰表示,現時不少顧客問及喉管或煤氣表等位置,涉及專業知識,一般需要將問題轉介至其他部門。他盼參加課程學習有關燃氣製造、運輸和安全管理等知識,可更快回應客戶。

課程將於5月起招生,費用約為3.5萬元,亦為「工程專才進修資助計劃」下的課程,合資格人士可獲六成學費資助。

伙保險公司 讓大眾預防勝於治療 初創推普及基因檢測

 Prenetics楊聖武希望把個人化基因檢測服務,擴展至多方面的應用,讓市民可採取更佳的健康管理措施,提升生活質素。
Prenetics楊聖武希望把個人化基因檢測服務,擴展至多方面的應用,讓市民可採取更佳的健康管理措施,提升生活質素。

【明報專訊】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為香港科研技術滯後,但其實香港的科研水平在國際具一定知名度,可是,市民卻甚少聽到香港有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科研成果未能變成市場接受的產品,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初創企業Prenetics為基因檢測公司,公司把個人化基因檢測服務,擴展至飲食、藥物敏感、預防疾病等多方面的應用,讓市民可以採取更佳的健康管理措施,提升生活質素。

Prenetics成立於2014年,公司前身是由香港城市大學的科學家於2009年成立的高通基因。2014年時,楊聖武剛剛辭任Groupon東南亞區行政總裁,他擬投資予高通基因,與該公司的科學家洽談時,科學家表示他們因專注於科研,做生意並非他們的擅長。於是,楊聖武便決意親力親為,除了投資給公司和擔任行政總裁,並把高通基因大改造,引入國際化的管理團隊,至於科學家們則為公司提供技術支援。楊聖武亦把公司改名為Prenetics,公司名字是由Prevention(預防)及genetics(基因)組成。

針對與健康疾病相關分析 省成本

Prenetics主要跟大型保險公司合作,包括保誠保險、友邦香港、匯豐保險服務及Muang Thai Life,保險公司會把Prenetics的基因檢測盒送給保單持有人。現時,全基因組測序(把用戶身體內的全部基因,全部排列分析)的測試費用高昂,為了節省成本,Prenetics會找出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基因做分析,提供營養基因組學、藥物基因組學、遺傳性癌症篩查、家庭計劃篩查的基因檢測服務。

楊聖武表示現時大眾的健康措施,是在生病後才去醫治,但其實不少疾病均能事先預防。基因測試可以顯示用戶有多大概率患上某種疾病,當他們知道自己比正常人有更高的風險,他們便能透過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減低自己患上該種疾病的風險。楊聖武指即使生活習慣和飲食等因素是導致人們患病的部分原因,但大部分人不會因此而採取行動,只有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基因對哪些病症特別高風險,便會針對自己的狀况提高警覺。

基因測試報告可以顯示用戶患病的風險,即使用戶對某種疾病有較高的風險,也不代表一定會患上此項疾病;若他們對某種疾病有較低風險,也是有機會會患病,這或會令部分市民覺得基因檢測是可有可無的措施。楊聖武認為用戶決定做基因檢測與否,是他們的個人選擇。不過,對於關注健康的人士,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基因報告結果,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減低患病風險,令他們的生活品質變得更好,也不需花費太多時間住院留醫。楊聖武說:「我有較高的大腸癌風險,當我知道後,便會開始定期做腸鏡檢查,沒做基因檢測,就有機會等到50歲才做(腸鏡檢查)。」

綜合分析 提供30分鐘免費諮詢

Prenetics的基因採樣和寄送樣本程序簡單方便,用戶只需把採樣棉棒放置於左右兩邊面頰的口腔內壁,分別上下來回摩擦約30秒,以收集唾液(口水)及口腔黏膜細胞。採樣後,用戶可把棉棒放進試管中,並在一星期內把樣本送到實驗室以確保樣本質素。之後公司會在10個工作天內把基因檢測報告結果,透過電郵發送給用戶,用戶也可在myDNA Pro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瀏覽報告。公司會把用戶的生活習慣納入考慮因素,作出較綜合的分析報告,為用戶提供飲食及運動建議。此外,用戶除了可獲得一次免費30分鐘與私人健康教練的電話諮詢,也可以透過myDNA Pro手機程式諮詢在線的註冊營養師,作出為期16星期的改善健康生活課程。

年內推B2C業務 擬拓至內地歐洲

楊聖武創業經驗豐富,他認為對公司來說,最重要是有國際視野,所以Prenetics團隊有很多員工是由海外回流或者是從外國招聘,公司會在印度、英國及美國等地招攬人才。被問及有什麼創業秘訣,他笑言自己十分熱愛工作,甚至犧牲了與家人和朋友的相處時間,「我每日早上9時至晚上12時都在辦公室工作,10多年以來都是這樣。」他覺得年輕人若有志創業,需要抱着正面樂觀的心態,不怕失敗,也要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拍檔。

Prenetics成立至今,已獲得超過5000萬美元投資額,公司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基因檢測公司,在整個東南亞區團隊約有100名員工, 楊聖武透露公司純利增長速度快,在去年做了約10萬個基因檢測。公司打算在今年中推出網上平台,進軍B2C業務,未來也會拓展內地及歐洲市場。

明報記者 鄺月婷

[新經濟新天地]

再培訓剪接特技化妝歷奇技能傍身

相片由職工盟培訓中心提供
(相片由職工盟培訓中心提供)

隨着企業模式的改變或行業性質的需要,近年自由身工作者為數並不少。加上不少年輕一代嚮往富自主性兼有彈性的工作,希望以興趣行先,再向不同的工作發展所長。有 ERB (僱員再培訓局) 課程導師表示,近年影視製作、化妝和歷奇行業都對兼職或自由身工作者的需求甚殷,如年輕人裝備相關的知識和紥實的技能,在工作中從助理起步累積經驗,都不難在行業中找到工作樂趣。

剪接師「一腳踢」 多元技能增優勢

「這段影片很搞笑、這個 MV 很感動!」無論是數分鐘的 MV,以至一齣 90 分鐘的電影,都要靠剪接師將精彩的畫面串連起來,才可呈現觀眾眼前。

港專職業訓練學院 (下稱「港專」) ERB「剪接助理基礎證書」課程導師梁偉基表示,剪接師過去主要任職於電視台、製作公司等,但隨着互聯網、社交平台的興起,近年大眾已可隨時用手機瀏覽及上載影片,不少行業的運作模式 (如行銷手法) 亦因此改變,「現時很多機構都會製作宣傳片,不同行業對影視製作的人手需求趨增,剪接師是較渴求的職位之一。」

剪接師負責將拍攝好的影片進行剪接、編輯、配音,需要時加入動畫、特效等,但現時很多剪接師都要「一腳踢」,因此如他們具備多元技能,如拍攝、剪片、後期製作等,有助增加個人優勢。

他不諱言,一般製作公司的工作量和急趕程度不定,因此行內除全職者外,也傾向外判或聘請自由身工作者,「對自由身工作者來說,他們亦樂於受聘不同機構,以增加工作機會。」其他相關職位包括燈光師、收音師等。

新平台帶動行業發展

梁偉基指,影視行業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工作,此行入行門檻較低,投身者首重興趣,如有藝術底子更好。其中港專開辦的 ERB「剪接助理基礎證書」課程,讓學員認識數碼影像編輯等技術,助他們投身相關工作。

學員還會學習不同的剪接、配音、混音等技巧,包括 Premiere 軟件,「由於它兼容其他 Adobe 的不同軟件,如 Photoshop、After Effect、Audition 等,能使製作流程更方便和快捷。」學員另須參與製作短片習作。

梁偉基指,坊間製作公司多使用 Final Cut Pro、Premiere、Vegas Pro 等軟件作剪接工作;而廣播級別的如電視台則以使用 Avid、NLE 等為主。「過程中,剪接師要先在 raw tape 中,選取有用的內容 (即抽 shot,PA 多會預先記錄所需的內容和鏡頭),然後再進行剪接和後期工作。」

他補充,隨着媒體愈來愈多樣化,觀眾追求高質素的影像體驗,除 4K 電視和 VR 效果漸普及外,另 OTT 和 VOD 平台和服務技術已成熟,行業不再只受制於地面轉播的形式。

行情:梁偉基表示,現時本港影視製作的相關機構約 2,500 間,當中包括媒體製作、影視製作、娛樂製作、廣告製作、婚宴籌劃、行銷推廣等,從業員約 20,000 多人。全職剪接助理和剪接師起薪分別約 10,000 元和 16,000 元。其中公營機構薪酬較高,月薪可達 26,000 元。自由身工作者則 on job 計,如演唱會、電影或廣告等約數萬元起 (視乎工作的複雜程度),微電影 (數分鐘至半小時) 約 20,000 元。

媒體、特技化妝  入行宜具設計、素描技巧

跟影視行業有關的化妝師,也是不少年輕人有興趣加入的行業。香港職工會聯盟 (下稱「職工盟」) 培訓中心 ERB 化妝課程導師梁仲佳 (Andy) 表示,化妝師工作分不同範疇:專櫃 (品牌)、婚禮、媒體和特技等,不少化妝師是由婚禮化妝做起。

職工盟培訓中心 ERB 化妝課程導師張衞嬋 (Petty) 續說,一般的婚禮化妝埸合主要使用天然光或室內黃燈,初入行者較易處理;至於媒體、舞台、演唱會等化妝須配合現場燈光,較為講究,從業員要對光學、顏色運用等有較深入的認識才可掌握。「特技、媒體化妝師最好具備設計和掃描技巧,對於較複雜的妝容,化妝師會先畫下構思,一來方便工作,二來方便跟客戶溝通。」

Andy 以媒體化妝為例,主要為表演者設計特定風格的妝容,如 40 年代妝,以配合整體角色的需要,工作地點包括時裝展、片場、舞台等。至於特技化妝亦以影視製作為主,例如老人、爛面、燒傷等造型的題材,多數由一組人負責,並須隨劇組工作。「部分製作會在後期加入電腦特效 (CG),化妝師在設計妝容時要作兼顧,才可跟 CG 互補不足。」

Andy 不諱言,過去本地電影業蓬勃時,業界對媒體、特技化妝師很渴求;隨着近年國內娛樂行業潛力漸龐大,電視台和網劇等均需要大量人手,不少人選擇北上發展。

特技化妝師有需求

現時本地業界對專櫃化妝師和特技化妝師都較為渴求。曾獲 ERB 傑出導師獎的 Petty 補充,年輕人的優勢在於創意,媒體化妝較多機會讓他們發揮;另由於他們思想較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且能善用科技資訊,進修媒體或特技化妝者,也以年輕人居多。至於傳統的化妝課程,則較多不同年齡層人士報讀。

其中職工盟培訓中心開辦了一系列的 ERB 化妝相關課程,適合想入行或在職者進修,如「媒體化妝證書 (兼讀制)」、「特技化妝I證書 (兼讀制)」等課程,助學員了解行內不同範疇的技能,加強競爭力。

行情:Andy 表示,近年市場多了微電影拍攝,增加了工作機會。他建議,新人可由婚禮化妝助理做起,負責姊妹妝,從工作中累積經驗、擴闊人脈。新娘化妝師的收費全日約 3,000 至 6,000 元 (連助手、套餐形式);能獨立工作的特技、媒體化妝師每日約 2,000 至 2,500 元 (視乎經驗及名氣);全職特技化妝師 (電視台) 月薪約 15,000 至 16,000元。

歷奇活動助理 經歷新奇學習成長

不少年輕人都愛參加動感十足的歷奇活動,過程不只有助個人成長,也能改善自我形象、加強人際溝通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下稱「信義會」) ERB「歷奇活動助理基礎證書」課程導師黃雅韜 (Otto) 表示,無論是高、低結構的歷奇活動,很多都以訓練團體合作精神、挑戰自己為目的,「近年不少機構、團隊、學校都會舉辦歷奇活動,參加者中包括零售、前線、市務工作等人士,行業對人手有一定需求。」

Otto 表示,以信義會開辦的「ERB 歷奇活動助理基礎證書」課程為例,需考取多張證書: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的一級運動攀登證書及一級山藝證書、中國香港挑戰網陣協會的挑戰網陣技術證書 (高、低結構),以及急救證書。「部分社工、運動、康樂課程的畢業生也會藉進修歷奇課程,以提升就業優勢,當中不乏成功個案。」

持續進修成為導師

他不諱言,歷奇活動的設計以成功導向為主,「一般來說,9 成參加者能達到目標,但也有失敗個案,遇上這些情况,其實也是另一種學習,可以讓參加者知道個人能力。」對新人來說,處理參加者的突發情緒和行為是較具挑戰的部分,學員必須靈活應變。

「歷奇就是經歷新奇,因此歷奇教練要與時並進,多學習或留意不同的活動項目,以提供多元化活動及服務給服務對象,如近年新興的有峽谷挑戰。」對部分學員來說,要克服畏高是一大挑戰,但能夠將考驗轉化成經驗與人分享,更易教人共鳴。

行情:畢業生可以由歷奇助理做起,如想成為導師的話,可修讀一級教練證書課程 (部分機構將技術證書和一級教練課程合併)。出路包括歷奇公司和 NGO 的助教職位,營地活動導師。現時全職的歷奇導師不多 (約 3 成),以兼職和自由身為主 (約 7 成)。全職歷奇導師要兼顧行政、物資安排和跟客人溝通的工作,月薪約 14,000 至 15,000 元;兼職和自由身者,日薪約 1,000 至 2,000 元;助教日薪則約 600 元。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科大增「決策分析」本科

科技大學的「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IELM)將重新命名為「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IEDA)。IEDA教務諮詢委員會成員David Simchi-Levi(前排左起)、工學院院長鄭光廷、學系主任Guillermo Gallego、美國史丹福大學李國鼎工程講座教授葉蔭宇及學系前主任宗福季出席有關儀式。(科大提供)
科技大學的「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IELM)將重新命名為「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IEDA)。IEDA教務諮詢委員會成員David Simchi-Levi(前排左起)、工學院院長鄭光廷、學系主任Guillermo Gallego、美國史丹福大學李國鼎工程講座教授葉蔭宇及學系前主任宗福季出席有關儀式。(科大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將於新學年增設「決策分析」本科生主修科目,該課目內容包括基於統計模型的廣泛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算法、模擬、創意模型及規範分析等技術及工具,教授學生運用數據及科技解決傳統工業面對的難題;相關學系同時將改善研究生課程內容,重點教授預測及規範分析學方面的知識。

此外,科大將為工學院轄下的「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IELM)改名為「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IEDA)。科大學生入學時先選學院,二年級生則進一步選修學系,即新學年開始,相關學系學生需修讀「決策分析」科。

工業工程物流系改名

科大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指出,學系改名及調整教學內容後,學生能更迎合社會需求,除物流及工程管理外,畢業生可於銀行、保險、管理顧問、電子商貿、旅遊及休閒行業、健康護理機構等不同行業工作。

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認為,本港一直期望成為一個以知識及創新為本的經濟體系,「相信新學系及課程的成立,將有助培育具備相關能力的人才,以新技術及思維模式解決本港現時面對的問題」。

全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 黃明慧用心眼看透別人需要

黃明慧 Jennifer Wong (圖﹕曾憲宗攝)
黃明慧 Jennifer Wong (圖﹕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她看不見。在8歲的時候,她患上罕有的藥物敏感病,導致失明。她看得見。她擁有輔導心理學學位及心理治療執業資格,為10幾歲到80幾歲男女老幼看心病。雖然雙眼看不見,但她心裏的眼睛可以看透別人心裏的需要。她是黃明慧,全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

為了拍攝本版的全身照,記者請黃明慧做一個代表自己的手勢。「做這個吧!」她用右手打一個類似「OK」的動作,放在臉上顴骨的位置,就是讀者在照片上看到的樣子。她解釋:「這是一位聾人朋友給我取的手語名字,源自我的別名「花花 / Fafa 」(取其英文名Jennifer的尾音),這是將賞花的手語糅合『F』的手語而成;手語名字通常會根據每個人的特質而取。」見名字如見其人,如果要選一種來形容「花花」的花,應該是予人開朗、明亮之感的太陽花。

看不見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

大家可能會問:花花會是個開朗的女生嗎?看不見,不是應該覺得好慘?當大多數人以為花花是悲情韓劇女主角—— 一位8歲女生,因為普通傷風咳去看醫生,服藥後始發現患上罕見的「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簡稱SJS)藥物敏感病,全身皮膚、指甲脫落,劇痛難耐,最後連視覺也失去了,接下來的情節,女孩長大會變成一個憤世嫉俗抑或是鬱鬱不歡的人呢?她笑着回答:「當時的我其實是『一嚿飯』,想法好簡單直接,覺得看不見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所以從沒有擔心過失明後怎麼辦,反而不停去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到我想做的事。」她最怕的,反而是別人對她說「你好『陰功』呀!細細個就盲咗!」她解釋,「很多人在苦難中會感到慘,這是事實。可是盲人不代表『陰功』,痛也不代表慘,痛和慘是兩回事,何况,我當時心裏得着的平安更大於身體的痛。」

學點字讀書 爭取上運動堂

在花花住院的一年間,母親一邊廂奔波照料,另一邊廂又四處尋找支援,後來透過教會牧師認識了現為「黑暗中對話」基金會主席莊陳有。「莊Uncle很有前瞻性,是他教我學會點字。」她踏出第一步,用了兩個月學好整套英文點字。「起碼認知到這個工具可以給我用來讀書。」母親為了讓身體虛弱的女兒住在家裏方便照顧,沒有選擇讓她入讀心光盲人學校。「當年未有融合教育,從未試過有失明的小朋友在主流學校讀書,所以校方初時也有猶豫。媽媽求了校長很久,她一直堅持讓我原校繼續升學。直到現在問起校長,他也說很慶幸給我留下來。所以我真的很感謝媽媽!」雖然學校豁免她所有測驗考試,她卻倒過來找老師給她做英文串字口試;到四、五年級,她就做點字試卷,再由心光的老師翻譯成文字給呂明才的老師批改。「老師好高興我會主動去想方法學習,我就是要爭取做其他同學也在做的事。」

花花繼而爭取的就是上運動堂。「我眼看不見又有哮喘,大家都認為一定不可以!」身體差到一個點的日子,她連一層樓梯也行不到,多得同班的弟弟幫她揹起書包,才夠力氣走上去。自言愛玩的她,為了陪朋友,小六打籃球、到中二還跑長跑,中學時期更成為手球比賽正選運動員。「記得中二的時候,同學一齊去城門河跑圈,我說我也要跑,結果跑了兩步我就開始喘氣,老師很緊張,不時問『你得唔得?』我的目標是做得幾多得幾多。最令我意想不到的一幕,是全班同學在終點歡呼等我!」她還偷笑說跑尾二的也不是比她快很多。「整件事,我真的完成了!我真的覺得好值得去試!我會堅持盡全力去做,如果失敗了,不要緊;但如果我沒有嘗試便放棄,就不可能成功;如果你不嘗試,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可以做得到。」說到那些年的興奮,還持續到今日。

選讀心理學 希望幫人分憂

身中「劇毒」的人們又好奇問:盲人是不是可以聽到別人的心跳?是不是身懷特異功能鋤強扶弱?當看過花花的履歷表,也許真的會以為她有特異功能。「我要多謝天父送給我有一個敏感於人心的恩賜,我從小就喜歡與人聊天傾心事,希望可以幫家人朋友分憂、解決問題,我希望他們開心,於是便選讀了心理學。」

在修讀輔導心理學碩士的首堂課,花花問了教授一條問題:「我眼睛看不見,我怎樣去觀察我的受導者的微細動作、表情而知道他的需要呢?」教授回答她:「這不會是個問題。」於是她帶着這個疑問修畢此科。「之後在實習工作中,我才真真正正相信他所講的『不是問題』。原來,當我用心去聽的時候,我不是聽到病人的心跳,而是聽到病人心裏在想什麼。」她舉一個接受催眠治療個案作例子,「過程中,對方沒有說話,只需聽着我的指示,然後我叫醒他;接着我問他,你剛才是否看見什麼什麼?他很驚訝問我,怎麼會知道?我也覺得驚訝,因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自己融入了對方內心裏,我不是看見一些實際的東西,而是一種感覺,像一些畫面、關於什麼之類。這種情况以往發生過多次,通常不會發生在與對方的初次見面,但原來這種連繫是可以如此接近,能夠讓我更明白他的內心世界,從而幫到更多。」她說,催眠治療非神怪東西,只是一種治療工具;「工具或技巧都只是協助輔導。如果你好用心去幫一個對象的時候,他是會知道的,這個比懂得技巧重要得多。」花花3年前回流香港,現於「長者安居協會」擔任個案顧問,專責棘手個案。「這裏大多透過電話對話進行輔導,看不到對方,如何單憑與對方的談話就知道他的需要、更有效率地幫助到他,這份工作很適合我。」

「慘不慘是自己選擇」

花花輔導過年紀介乎10幾歲到80歲患上不同心病的病人,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妄想症、飲食失調、精神分裂、思覺失調、性格障礙、創傷後遺症等。來到尾聲,記者也成了其中一員,以為花花會患上創傷後遺症,以為她一定會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梳理自己的內心小孩。「我的內心小孩是我偶像!」花花笑說,「很多人會回去處理以往受過傷害的內心小孩,但我反過來,因為那是很值得我欣賞的自己,教曉我很多事情。我走路都會跌倒會撞柱,不代表我是無能,不會阻礙到我不再走路。我不敢說有一天我老了的時候,會不會用完我的勇氣?我就會跟以前的我學習,那個我鼓勵過好多人,同時也在鼓勵我自己——毋須要將任何發生過不好的事連繫到好慘;其實慘不慘,很多時候是自己的解讀、自己選擇。如果我有這種感受,我先要接受自己有嬲怒,之後怎樣處理、怎樣向前走才是最重要。我經常跟受導者說,雖然我是治療師,但我也不是事事一帆風順;我教你們做的事,其實我自己也在做,我會鼓勵他們,幫自己,也接受別人幫忙。」

「我小時候就有個想法,如果有開心的事和別人分享,開心就會愈多愈大;而不開心的事找人分擔,不開心就會愈來愈少。能夠同行,是一種福氣。」

■Profile

黃明慧 Jennifer Wong

家中排行第三,就讀於沙田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和中學,一家七口於1997年移民到加拿大。2006年畢業於滑鐵盧大學,主修心理學及經濟學,副修人力資源管理,獲一級榮譽。2008年修畢催眠治療專業證書。2011年於多倫多大學完成輔導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期間於多倫多心理教育及輔導中心任心理治療師。2013年完成安大略省湖首大學教育學學士課程,並獲最高級的Dean’s List榮譽,成為安大略省註冊教師。同年取得NLP神經語言規劃認可執行師及九型人格分析培訓師資格。3年前回港發展後,創立社會企業Codekey Cookies,出品手工點字曲奇。2016年在長者安居協會擔任個案顧問一職,去年獲情緒取向治療專業培訓證書。現為香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及催眠治療師,懂得打美式、掌心及字母手語,常伴她的手杖名叫Paul。

文﹕魏雋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台灣實時泊車App攻港 港版多靠用戶報料 僅兩月吸10萬人

「停車大聲公」創辦人兼執行長余致緯兩年半前開發了同名手機App,截至上月,台灣的用戶已多達80萬人。(楊柏賢攝)
「停車大聲公」創辦人兼執行長余致緯兩年半前開發了同名手機App,截至上月,台灣的用戶已多達80萬人。(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找地方泊車往往是各地車主的共同煩惱,有時吃一頓飯,想找位置泊一兩個小時也要走幾個停車場。在台灣,近年就出現了一個被譽為「找車位神器」的手機App,這個App不但能顯示當地大部分停車場的實時空置車位數目和收費等資訊,若配合車牌辨識技術和綁定信用卡,更可以讓車主進出停車場時,完全毋須停車取票或拍卡。

「停車大聲公」創辦人兼執行長余致緯表示,台灣大約有600萬部汽車(未計電單車),雖然面積比香港大,但在城市要找泊車位也不容易。他亦是一名車主,覺得經常要走幾個停車場才找到車位,實在太麻煩。因此,他在2015年成立了「停車大聲公」,開發同名的找車位手機App,同年6月推出了第一個手機App版本,其後再多次更新及增加功能。截至2017年12月,該手機App在台灣的用戶已多達約80萬人。

台灣用戶達80萬

余致緯表示,「停車大聲公」結合了Google地圖及Apple地圖,用戶只需輸入目的地或使用其實時位置,就可查到附近有哪些停車場、每個停車場有多少個空置泊位,以及每小時收費等詳細資訊。用戶甚至可根據汽車高度來篩選停車場,避免因車身較高(例如某些七人車等)或停車場入口過低,到達現場後才發覺不能駛入。此外,篩選條件中亦可設定每小時收費水平及支付方式等。

配合車牌辨識技術 自動繳費

在台灣,「停車大聲公」用戶還可以查詢信用卡泊車優惠,也可以綁定一張信用卡來支付停車場收費及油站加油等服務。由於台灣很多停車場已使用了同一套車牌辨識技術方案,因此,使用「停車大聲公」的台灣車主,可全程靠車牌辨識來駕車出入這些停車場,每次泊車收費自動用App內綁定信用卡支付,完全毋須在閘口停車取票、拍卡或付款,十分方便快捷

余致緯表示,由於約90%的台灣停車場(包括戶外停車場)都會在網上實時公開空置車位數目等資訊,所以「停車大聲公」的後台系統可以自動取得並整合數據。至於沒有實時資訊的台灣停車場,會倚靠「社群回報」功能,即系統會自動發出訊息給附近用戶,要求他們「報料」,再透過大數據系統修正,來得出估計的空置車位數目。他聲言,由於用戶踴躍「報料」,因此估計的空置車位數目準確率達九成。

與停車場分帳 毋須靠廣告

至於「停車大聲公」的收入,則是來自與合作停車場收取的分帳。「停車大聲公」的用戶每次租用其合作停車場的車位,並用綁定信用卡支付收費後,公司都可從中獲得一小部分。由2016年6月開始,公司已錄得盈利,不過,因為仍在發展及擴充階段,大部分盈利都會再投資回公司,現時其開發程式團隊已增至15人,比開業時的4人增加近3倍。

由2017年10月19日開始,「停車大聲公」推出了港澳版。截至12月,已火速吸納了約10萬名港澳用戶。不過,余致緯承認,暫時上述分帳收入僅限於台灣市場。在香港和澳門,公司還未開始和任何停車場商討合作,而靠車牌辨識技術來出入停車場以及綁定信用卡自動支付等,在香港和澳門亦暫未推出。甚至實時的空置車位資訊,在港澳亦比較少,因為香港只有約30%停車場在網上實時公開有關資訊,即使「停車大聲公」透過「蜘蛛程式」自動搜集這些資訊,餘下70%或以上停車場仍要靠用戶報料。余致緯表示,要再儲多一些用戶,具備較大的討價還價能力後,才會和港澳停車場商討實時資訊及分帳等合作問題。不過,他亦向用戶大派定心丸,強調為免影響用戶體驗,從沒考慮在App內加入廣告。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

90後年宵售韓風花束

Miranda(圖)製作手上花束時,用上大小不一的紅玫瑰和近年韓國十分流行的棉花。她計劃年宵時推出劍蘭、百合等傳統年花,將加入花藝元素,創造出不失傳統,但讓人耳目一新的花束。(鄧宗弘攝)
Miranda(圖)製作手上花束時,用上大小不一的紅玫瑰和近年韓國十分流行的棉花。她計劃年宵時推出劍蘭、百合等傳統年花,將加入花藝元素,創造出不失傳統,但讓人耳目一新的花束。(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一束以紅玫瑰為主的花,首先映入眼簾卻是數朵白色的棉花,風格正是韓式花藝着重的構圖和角度。有網上花店的年輕店主,曾一個月蝕8000元,其後找到固定客戶,生意漸上軌道,更遠赴韓國取經,計劃於今年維園年宵售賣韓風花束。

棄職網上創業 漸上軌道

90後的Miranda在大專修畢設計課程後在婚紗攝影公司任職,負責編輯影片和圖片,一年後對重複的工作感沉悶,把心一橫在工廈租了一間工作室,辭職開設網上花店,「我好容易三分鐘熱度,鍾意一份職業,也只會做一兩年就不做,唯獨製作花束時感到很滿足,即使疲勞,開始手震,仍可長期處於很興奮的狀態」。

生意初期並不順利,「比想像中唔掂,貨量不是自己預期那麼多」,加上收入不穩,最艱難的一個月曾倒蝕8000元,「當時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沒什麼輸不起」,其後給自己一年期限嘗試。Miranda說,曾因缺乏宣傳資金,要在繁忙時間到中環等商貿區派傳單,最後成功吸納新客戶定期訂花,才有穩定收入。

赴韓學藝 擺年宵拓客源

Miranda說,2016年起受韓風影響,不少客戶委託她製作花束時,要求加入韓劇中出現的棉花和包裝設計。為更了解韓式花束,約個多月前,Miranda專程遠赴韓國學習花藝,發現當地不會太強調花的品種和工整,不少韓式花束反而着重作品的線條和鋪排,刻意安排一些植物向外延伸,以吸引旁人目光,再讓觀賞者細看主花的美,「儘管是同一組合的花,可按不同需要將花安排到不同位置」,亦讓花束在不同視角觀看時有不一樣的姿態。現時其網店主要在社交平台宣傳,顧客多是年輕一族,因此她專程競投今年年宵攤位,盼接觸更多較年長的人,開拓市場。

明報記者 劉家豪

辣媽CEO﹕子女溝通「三要三不」

pama_2017_09_12_a1「要耐性」

幼稚園的生活,父母很有興趣知道,小孩子講得結結巴巴,父母一樣樂不可支。但隨着子女年紀愈大,好像就變得愈來愈生疏,父母注重的除了學業成績,好像就沒關心過其他話題。我們都年輕過,青春期總是心事重重,總是覺得沒有人能明白我。

「要理解」

子女想講的話題,可以天馬行空,更可以離經叛道,在世界上可以吸收的資訊遠超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想像。愈是荒唐愈是離譜,愈要讓他們放心講,從而推敲他們究竟受到什麼影響,理解他們為何有這種想法,這樣才有機會作出適當的輔導及引導。

「要諒解」

聖人都會有錯,我自己做了五十幾年人還在日日犯錯。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子女出錯,勇於承認講出來由,不管是大錯還是小錯,無非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體諒和原諒。如果得到的只是責斥而不是諒解,子女出事後一定想辦法收藏,等到爆煲之時,想挽救已經太遲。

「不能插嘴」

讓子女把想講的話先好好講完,看似非常簡單,但聽到不合意不中聽的話時,有幾多父母能夠忍得住把口?反過來說,父母訓斥子女的時候,可容不下子女插嘴嘗試解釋?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使己之所欲亦不能施於人,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喜好本來就不一樣,不會因為是父母子女的關係而有所不同。想得到子女的尊重信任,就請先做好榜樣,由做一個尊重信任子女的父母開始。

「不能批判」

究竟是世風日下道德淪亡,還是年少輕狂語無倫次?以前社會封建守舊,亦沒有今日互聯網資訊傳遞傳送,無遠弗屆,大家無知很正常。時至今日,還有什麼話題不能討論?民生社會政治各樣議題,子女有獨立思考,和父母有不同意見就是不對?必須要跟着父母的指示意見立場見地?怎樣講都講不通吧?

「不能高壓」

我們小時候,父母高高在上,確實有無上權威,父母說一,我們不敢造次,有理無理,即使被罵錯怪錯都不敢駁嘴,即使被打個落花流水,都只能死忍硬食。那是一個帶着滿身藤條痕返學,老師們、同學們見怪不怪的時代;同樣情景要是發生在今日,父母除了要去警署落口供,還要接受法庭的裁判,子女分分鐘被社福機構接管。一理通百理明,這就說明做父母要放低身段,不能再靠用強權棒頭教子女,這是個要講道理,學習如何和子女相處的年代。

文﹕張慧敏

港大與13東南亞護理學院結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與13名東南亞國家與地區護理學院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備忘錄,左起為上海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胡雁、港大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及該聯盟總監兼泰國清邁大學護理學院院長Wipada Kunaviktikul。(李詠珊攝)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與13名東南亞國家與地區護理學院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備忘錄,左起為上海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胡雁、港大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及該聯盟總監兼泰國清邁大學護理學院院長Wipada Kunaviktikul。(李詠珊攝)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昨日與來自13個東南亞國家與地區包括文萊、柬埔寨、中國和泰國等地的護理學院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備忘錄,讓各地學生可進行交流及實地研習等工作。剛上任的香港大學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指出,盼藉聯盟網絡,參與世衛護理項目而提升學生的國際流動性。她又指可見將來對護理人手的需求增加,盼來年可增加超過10個學額。

落後地方實習推健康平等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護理學院、泰國清邁大學護理學院及文萊達魯薩蘭大學等14間來自個東南亞國家與地區的院校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藉此推動合作以提升護理教育及研究等。

港大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指出,學院正與聯盟院校商討參與世衛一個名為「倡導健康平等」的項目,每間學院可資助一至兩名學生到其他地區交流及實地研習,林補充,現時學院的交流活動較局限於醫療水平發達的地區,學生較少機會接觸醫護水平較落後的地區,透過此項目,學生可到東南亞不同院校進行服務研習,如到醫護資源較匱乏的柬埔寨或人口老化問題較嚴重的日本,鼓勵學生將來推動全球健康平等的工作。

近年有指香港前線醫護人手短缺,剛上任港大護理學院院長的林佳靜表示,相比部分東南亞國家及地區,香港的情况雖已較理想,但因為正面對人口老化,社會對醫護人員的需求亦正增加,往年港大護理學院取錄約190名學生,盼望來年可增加超過10個學額,又計劃廣納人才到港大護理學院任教,希望可增加約5名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