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大學 首來港招生

【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下周三(12日)放榜,第23屆香港國際教育展將於本周末(8至9日)在灣仔會展舉行,逾150間來自14個國家及地區的院校參展,包括今年首度來港參展的格魯吉亞大學。主辦機構分析,該國對香港家長來說較為冷門,來港參展或與「一帶一路」商機有關。

周末會展有教育展

主辦展覽的立新國際展覽總經理王秉耀說,香港國際教育展是文憑試放榜前最大型的教育展,匯聚不同國家的升學選擇,讓學生和家長考慮。

今年首來港招生的還有「牛津皇家學院」,為13至18歲學生提供2至3星期暑期課程,讓學生在牛津大學的校園生活和上課,收費約5萬元。該學院網頁指,學院所屬英國公司與牛津大學等機構合作使用其設施,並與這些機構的導師簽訂合同,但並非在牛津大學之下開展工作。

2017年7月5日

嶺大設電影主修 不教拍電影

【明報專訊】嶺南大學文學院將於2017至18學年起,增設「電影與媒體研究」主修課程,教授行業所需的理論,但不涵蓋拍攝電影的實踐課程。經大學收生途徑入讀嶺大文學院,完成一年課程後且成績優異者,可申請修讀該課程。

學生須完成4個必修課,包括文化研究的觀點、媒體、文化和社會、電影研究概論及視覺藝術的哲學,並修讀「電影研究」和「媒體研究」兩類選修科。不過,這個「電影」為名課程以研究為主,並不會涵蓋拍攝電影技巧等。學生讀完相關學科共48個學分後,可獲頒發電影與媒體研究(榮譽)文學士學位。嶺大課程簡介指出,該主修課程將教授學生回應行業所需的理論、批判思維和實務技巧等。學生完成文學院一年級課程後,如累計平均績點達2.9或以上,即可向學院申請修讀。

2017年7月4日

補醫生不足 學者倡增駐病房藥劑師

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代系主任梁栢行(右)認為,若增聘臨牀藥劑師,以及延長藥劑師駐社區藥房時間等,可即時吸納政府報告推算的剩餘人手。圖左為臨牀藥劑師葉燕華。(袁樂婷攝)
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代系主任梁栢行(右)認為,若增聘臨牀藥劑師,以及延長藥劑師駐社區藥房時間等,可即時吸納政府報告推算的剩餘人手。圖左為臨牀藥劑師葉燕華。(袁樂婷攝)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報告,推算藥劑師至2030年會有剩餘人手,惟業界反駁該研究按現時服務水平作估算,藥劑師發揮空間未用盡。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代系主任梁栢行舉例,若公立醫院增聘駐病房的臨牀藥劑師,及延長社區藥房藥劑師駐場時間,均需大批人手。梁稱醫生所受訓練助其準確斷症,並處方合適劑量藥物,但未必清楚每種藥細節,藥劑師可把關。

醫生未必清楚每種藥細節

該學系畢業生、瑪麗醫院兒科病房臨牀藥劑師葉燕華說,平日與醫生、護士及物理治療師一同巡房,她會參與治療,例如向病人家長講解如何用藥。她遇過一名患先天疾病、需用胃喉的病人,入院前已獲非該院醫生處方藥丸,她與病人母親傾談時,發現病人母親每次餵藥均壓碎藥丸,以便透過胃喉餵食。不過,其中一款藥的外層有保護膜,原意是令藥丸不被胃酸溶掉,待其進入腸道才發揮藥效,若破壞保護膜,藥效便會過早發揮。她於是安排改用另一款適合胃喉病人、藥效相同的水溶性藥物。

梁栢行說,本港醫院病房的臨牀藥劑師未普及,建議醫管局考慮擴展。另外,持牌社區藥房現規定三分之二營業時間須有藥劑師,他建議延長至任何時候均有藥劑師駐場,他估計此舉需增200名藥劑師,即吸納了政府報告推算的剩餘人手。

倡社區藥房須長駐藥劑師 吸納人手

據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年報,2015年有2504名在港註冊藥劑師,梁估計現時註冊人數增至約2700。去年底有報道稱,因畢業人數及海外回流學生大增,同時私營藥房及醫管局減聘,致藥劑師供過於求。梁說部分職位空缺非即時入職,畢業生可能要等待逾月,但最終都能夠獲聘。港大藥劑學系過去4年共100名畢業生中,91人在醫院、社區藥房、藥廠及衛生署等工作,反映業界對新血有需求;其餘畢業生繼續升學或任職非牟利機構等。

醫管局回覆,至3月底,醫管局及公立醫院聘用587名藥劑師,2017至18年度計劃新增36個藥劑師職位,包括腫瘤科和兒科的臨牀藥劑師,並推行補充配藥服務先導計劃,以減病人輪候時間。醫管局會視乎服務發展,檢討藥劑師人手。

港大及中大醫學院設藥劑學學士課程,分別提供30個及61個學額。梁栢行稱目前有200多名文憑試考生將港大藥劑學系放在大學聯招的首三志願(Band A),少於去年,至於醫療人力規劃報告會否打擊收生,要待放榜後改選才可判斷。他稱除了學習藥理、製藥、配藥技巧及相關法例,港大藥劑學系要求學生分別於醫院、社區藥房及藥廠體驗兩周,另須完成一項研究,畢業前最少有一次海外交流機會。

2017年7月3日

行業變遷:廿年旅業 何止百變!

(圖:資料圖片)
(圖: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過去20年,不單香港面臨很多挑戰,整個世界也翻了好幾個轉,坐在家中看電視固然能知悉當中的變化,但還是遠遠不及出門旅遊的感受來得切身,由計劃行程到平安回家,豈止是增廣見聞與吃喝玩樂,也是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轉化結果。

回歸20年,旅遊這回事,何從何去?

全賴旅社 vs. 一Click自選

廿年前,出門旅行,非要靠旅行社不可,除了跟團,就算是自遊人或背囊客,機票、酒店、車票、船票等也必須由旅行社代辦,定價如何,消費者只能默默接受。廿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自主地在網上搜尋、比較及訂購各種機票、住宿等等。讀者不妨想想:上次幫襯旅行社是幾時?

曾擔任Thomas Cook、信德旅遊多間旅行社總經理的Alcuin Li指,廿年前航空公司與旅行社是伙伴關係,旅行社機票佣金達到9% ;今天,航空公司在網上直接出售機票,不單成為旅行社競爭對手,個別公司更不用給予旅行社售票佣金,關係的轉變,旅行社的生存空間日漸縮小。

不過Alcuin說:「有些工種還是旅行社的強項,例如旅行團或half tour,以及商務式旅遊,涉及多項旅遊產品如交通、景點、行程、支援的安排,是需要旅行社的專業知識才能辦到。預訂酒店亦然,旅行社可根據顧客的特別需要,而找到地點、價錢、模式皆合意的房間,網絡是很方便卻沒有這門知識。」

預訂酒店 vs. 共享住宿

廿年前,要在外國找個地方落腳,酒店仍是普羅大眾的主要選擇,但自從2008年出現了Airbnb,旅遊業從此變天,酒店界隨即發噩夢。根據STR的報告顯示,至2017年初全球約有300萬間Airbnb住宿,當中逾100萬間可與傳統酒店客房的配套匹敵,若與Marriott International的120萬間客房、Hilton Worldwide的77.4萬間客房相比,你便看到Airbnb有多強大。摩根士丹利估計,使用Airbnb的全球休閒旅客數目,將由2015年的15%升到今年的23%。

隆「重」出發 vs. 輕身上路

廿年前,執拾行李,你要帶備旅遊書、地圖、機票、記事簿、電話簿、Walkman(或Discman)、卡式盒帶(或CD)、幾部相機和多卷菲林,每一件東西都有重量。廿年之後的今天,所有的文件與音樂皆可放入手機或上載雲端,消閒式拍照也可以高像素手機代替,旅行從來沒這麼輕巧過。

帶足盤川 vs. 當地提款

(圖:資料圖片)
(圖:資料圖片)

廿年前,還記得出遊前到銀行買旅行支票的日子嗎?拿着旅行支票到外地,得先找到相關銀行,核對護照及簽署後才換得現金,雖然安全度高,但實在不太方便。今天,旅客不單可以使用信用卡,還可從櫃員機從個人戶口直接提取當地貨幣,簡單快捷又便利,促使在1772年發明的旅行支票今天幾近完成歷史任務。

成熟旅客 vs. 廢青流浪

廿年前,剛剛畢業的年輕人還會拿起背囊浪蕩四海,叫做見過世面之後,就回到香港找份工作過着穩定生活。廿年後的今天,隨着旅遊博客風潮,以及Working Holiday和WWOOF等計劃,非常多年輕人——無論就學期間或已經畢業——都以儲錢去旅遊為生活目標,一年去一次長途歐洲加幾次快閃韓日台,成為一種正常不過的lifestyle。某富二代因勸喻香港年輕人「少啲去旅行儲首期」而被網民狂插,便可反映出現今的價值觀。

與其盲目指摘這是「香港廢青」貪食貪玩的情况,不如面對現實確認這是全球千禧世代(Millennial,即是出生於1980年至2000年人士)的大風氣,這組別人口達7900萬,根據Topdeck Travel在134個國家的31,000名千禧世代的調查報告指出,88%每年有1至3次的海外旅遊,86%希望體驗新文化、69%想品嘗道地美食,只有24%認為購物很重要,還有37%覺得不應進食junk food,可見他們不是只顧玩和買,「廢」往往只是成年人的偏見。

出門為玩 vs. 出門為食

廿年前,旅客先決定目的地,然後訂購機票和酒店,再安排景點和活動,才想到當地餐點。廿年後的今天,隨着米芝蓮星、Best 50等美食評級,以至互聯網促成的各個美食交流平台,出現了一些gourmet traveler,以「Little Mag」小瑪姬活躍於網絡的Margaret Lam,在Instagram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追隨者,還受到不少星級廚師關注,她說自從為了在米芝蓮三星壽司店Sushi Saito訂得一席,而刻意遷就放假時間和機票安排,便開始走上這條「為吃而飛」的不歸路:「現在95%的旅程都是因為訂了枱吃飯,曾試過在西班牙4天跑6城市,只為了吃,若不是NOMA位於丹麥,我未必去丹麥,如果NOMA不是今年在墨西哥有pop-up restaurant,我未必願意花80小時來回墨西哥圖盧姆(Tulum)。 」布斯福早有文章指出,千禧世代花在美食的消費比上一代以至再上一代都更高,gourmet traveler之勢必定隨時代加深。

羨慕闖蕩 vs. 女漢子獨遊

廿年前,一個女生單人匹馬出外闖蕩,只是屬於三毛和李樂詩的事。廿年後的今天,不少年輕女生都愛獨自出遊,旅遊業界也愈來愈看重solo female traveler的市場。D100《旅遊玩家》主持卓文慧說,廿年前單挑去巴黎同倫敦,當時都有點擔心,最終也被人打荷包,但似乎沒有嚇倒她:「後來膽子大了,十多年前試過一個人在幾年內先後去了尼泊爾5次,雖有點怯,但原來頗為安全。」近年單挑巴爾幹半島3次,也很順利。對於女性獨自遊,卓文慧的意見是:「穿州過省盡可能選擇白晝到埗的交通,入黑才抵達目的地會讓自己墮入不安全境地,而且不要隨便相信陌生人,雖然世上大部分人都是好人,但太容易跟陌生人到處去或會付上極大代價。」

走馬看花 vs. 深度旅遊

康保球(圖:資料圖片)
康保球(圖:資料圖片)

廿年前,旅行是去一個地方,然後進行所需要的食買玩睇。廿年後的今天,旅行與互聯網世界一樣,愈來愈講求和迎合小眾口味。逾四十年領隊帶團經驗的歡欣旅行社東主康保球表示,20年前和20年後顧客口味的轉變,最大分別是不愛趕鴨仔的旅行團,他們要求深度遊,每次出發最多2至3個國家,甚至是單一國家之深度遊。至於新興旅遊國家,他指就是冷門國家,例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意大利的薩丁尼西島、法國之科西嘉、地中海之馬爾他、塞浦路斯及東歐國家巴爾幹地區,南美洲是玻利維亞、智利、復活島,還有南北兩極。

「大台」航空 vs. 1蚊機票

廿年前,旅客訂購機票必定選擇某兩三間航空公司,因為有customer loyalty,搭飛機喎,是很重要的事啊,只能信賴相熟的產品與服務,亦因為各種飛行里數計劃和會員專享優惠,形成航空界的「慣性收視」。

廿年後的今天,customer loyalty不是完全消失,只是在經濟大環境下,傳統航空公司自身品質都難保,以價格取勝的廉價航空在此時乘虛而入,佔領了多條短線航程的市場,大眾乘客由死忠變成睇錢份上。逼得喘不過氣的傳統航空不得不推出大減價fanfare,甚至自行開設廉航服務。廉航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佔有率達20%,在英國和愛爾蘭更達40%,香港現時約8%,可見發展空間還非常大,傳統航空只能捱打。

必搭飛機 vs. 郵輪冒起

廿年前,出門旅遊必然是乘搭飛機,很少人想到郵輪,難道你們忘記了史上第二最賣座電影《鐵達尼號》正是在1997年上映,看後你還敢坐?廿年後的今天,郵輪反而成為不少旅客的心水選擇。

在旅遊業界工作廿多年,現職皇家加勒比華南及香港區銷售及市場總監的Balwin楊博雄表示,廿年前香港人認為郵輪只屬於非富則貴的階級,但郵輪今天已成為主流旅遊其中一個選擇,他說:「每逢暑假或大時大節,一家小大都會考慮郵輪,加上香港多添了啟德郵輪碼頭作為郵輪母港,與廿年前相比,搭郵輪的港客數目已多出10倍以上。在可見的未來5年,郵輪將會正式成為主流旅遊模式。」

一片平和 vs. 多國紛亂

廿年前,中東雖不是太平盛世,某些國家如伊拉克從來都紛亂無比,但至少當時的敍利亞是一片平和,廿前曾到敍利亞的旅遊達人Angus李兆祥說:「去到很舒服,大馬士革有很多古羅馬和古希臘遺蹟,當地人民很友善,看到我們黃皮膚表現得好奇而熱情,還以Jackie Chan(成龍)為話題搭訕。」可惜近年的內戰炮火摧毀了大馬士革市區不少建築,有些更是三四千年的世界級古蹟,更遑論懷疑發生過生化武器攻擊。

特別令港人卻步的,是菲律賓,曾經是香港人的度假勝地,隨着亞洲各國的旅遊業冒起,菲律賓相形失色,2010年8月發生的馬尼拉人質事件,經過大氣電波的直播,基本上已嚇怕了全港市民,再加上接連的綁架遊客、血腥的掃毒行動、南部的反恐戰爭,旅客要菲律賓或要比去日本福島更需要膽量。

美帝最強 vs. 強國超前

廿年前,以至過去多年,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遊客來源,無疑使美國人去到哪裏都份外有地位。廿年後的今天,真是「主權易交」,根據UN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資料,在去年,出門外遊的中國旅客達到1.35億人,花費達2,610億美元,使中國連續數年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國際遊客來源,美國排名第二,去年花費約1,220億美元,未及中國的一半。中國人被說是財大氣粗,不是沒有根據。

文:陳俊偉(facebook.com/chanchunwaiwai)
圖: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行業概況、晉升階梯及升學資訊

工程

根據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專業範疇劃分,此專業包括電子及電機工程、工業工程、運輸及系統工程、資訊工程、機械工程、屋宇裝備工程等21個界別。香港專上學院科技學部高級講師盧志恒博士說:「公共事業機構如電力公司會傾向聘請大學畢業生,故無論是為了投身此類機構者又或是為了在業界作長遠發展,都要有持續學習的心。即使已入行,從業員仍要按不同的工作需要,考取不同的牌照,才能承接特定工作。」盧博士說,不止上述相關界別,目前整個工程行業都欠缺人才。「受2003年經濟低迷所影響,入行的人少,導致現時出現人才斷層,尤以中、高層人員為甚。」可見青少年在未來晉身工程界別,將有不少發展機會。

職能範疇

飛機維修員
飛機維修員

工程人員以改善人類生活質素為目標,投身者運用專業知識,以創新科技解決社會現有及潛在的問題。

飛機工程師

飛機維修主要分基地維修和外勤維修,前者主要指飛機的定期大檢查,後者則指飛機起飛或着地後的例行檢查或緊急維修。飛機維修細分由四個部門負責:結構維修部負責結構損傷時的維修;一般維修部負責一般保養,如例行檢查、輪胎的更換;發動機和機體維修部則負責檢查和保養飛機的引擎系統;通信電子維護部負責駕駛艙航空器通訊、電子等系統的維修。

巴士維修技工
巴士維修技工

汽車維修及檢測員

汽車維修工作主要是為車輛作定期保養、檢查、測試、維修及故障診斷。而汽車檢測工作則主要是執行汽車測試及撰寫相關報告。

 

晉升階梯及薪酬
job09_b04_path2

【提提你】

飛機工程師
不論負責哪一項的飛機維修,飛機工程師都需要深厚的工程知識。初入職者均需要由低做起,慢慢累積技術和經驗,才可保飛機安全。

汽車維修及檢測員
以往具備中三學歷已可入行由技術員學徒做起,但現時僱主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提高了不少,入行者要有一定的英語能力,以便掌握汽車說明書及維修手冊的內容。

升學培訓課程

以下課程旨在培訓學員成為飛機維修工程技術員或飛機維修工程師。(詳情請按以下連結)

以下各課程旨在教授學生運輸及系統工程和機械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詳情請按以下連結)

以下課程主要教授有關屋宇裝備工程的內容,完成課程後可透過進修及考核成為專業工程師。(詳情請按以下連結)

書本樣式

job09_b04_cap1
job09_b04_cap2
job09_a04_cap3

 

 

深度團欠有質素同業 會英文導遊料僅一成

「活現香港」為本港深度遊旅行社,專門開辦各式各樣的導賞團供遊客參加,每人收費約350至650元不等。「活現香港」企業發展及策略總監鄧彥心(左)每周都會帶團,她曾帶過遊客到本地點心蒸籠製作工場參觀,講解如何用竹紮成一個個蒸籠。(受訪者提供)
「活現香港」為本港深度遊旅行社,專門開辦各式各樣的導賞團供遊客參加,每人收費約350至650元不等。「活現香港」企業發展及策略總監鄧彥心(左)每周都會帶團,她曾帶過遊客到本地點心蒸籠製作工場參觀,講解如何用竹紮成一個個蒸籠。(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旅發局近月大力推動本地深度遊、綠色旅遊等項目,發展深度遊或成未來旅業發展趨勢。不過,「Walk in Hong Kong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說,本港缺乏「有質素」的導遊,相信全港有能力帶深度團的只有約20人。香港入境旅遊接待協會主席梁耀霖更說,「本港連會英文的導遊也不多」。

陳智遠說,帶遊客在港深度遊,「有質素」的導遊不可或缺,因現時旅客口味已變,非單為觀光、「打卡」,而是盼與本地人傾談,導遊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才有足夠能力與遊客達到真正交流,惟現時本港具此能力的導遊不多,「相信兩手兩腳可數完」。

每周都會帶團的「活現香港」企業發展及策略總監鄧彥心解釋,參加深度遊的旅客雖然來自世界各地,但共通點是對港殖民地歷史深感興趣,最多人問及有關香港回歸後,在法治、言論自由等方面的發展,以及港人對未來是否樂觀等,她在回應時都會舉出近期在港發生的事作例子,認為一個稱職的導遊要緊貼時代,了解香港發展。

「不要說俄文意文」

旅發局近年積極發展新興市場,包括印度、俄羅斯、中東等地,本年首4個月共有逾22萬人次從新興市場來港旅遊。不過梁耀霖說,本港一直缺乏外語導遊,「不要說俄文、意大利文,連會英文的導遊也不多」。

據旅遊業議會數字,截至今年6月,本港有逾6200名持證導遊。梁耀霖估計在該些導遊中,只有一成人通曉英語,其中約500人正在執業,故按現時情况,未能滿足需求。梁說,現時不少專上學院開辦有關旅遊的課程,其中包括考取導遊牌照,提議大專課程用英語教授相關知識,加強訓練,以增加懂英語的人手。

2017年6月29日

辣媽CEO:我家四個小毛孩

【明報專訊】編按:每期辣媽和小兒子小T將會就不同題目各自發聲,表達意見。

■一場生老病死的實習

我自小覺得狗很可愛,姐姐大T和我想養狗,就一直跟父母要求養一隻,可是礙於我有皮膚及氣管敏感,外婆極力阻撓,要求雖然不獲接納,但我想養狗的念頭從未有打消過。

反而母親其實並不反對,因為她以前亦曾經養過三隻小狗,她相信通過養小動物可以培養我們的責任心和愛心,關懷照顧弱小,這是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的實習。母親見體弱多病的外公很多時候只得他一個人在家很寂寞,竟然興起養小狗的念頭,問外公可有興趣的時候,我不知有多高興。決定養之前,母親先講明我要承擔照顧責任,終於如願以償,我興致勃勃一口應承。

但養了之後,我必須承認我違反了當初和母親的約定。因為照顧牠們起居飲食大小二便真的很繁瑣又困身,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是得過且過側側膊,結果由父母攬上身包辦。因此大家決定養寵物前一定要三思,絕對不能一時衝動。雖然照顧牠們偷懶,我很愛四個小弟弟,牠們的出現令我的生活變得太充實,全家上下非常熱鬧。

文﹕小T

■養寵物是一生一世

我一直很喜歡狗,老爸也是!老媽曾經講過我還很小的時候,爸爸偷偷買了一隻據說系出名門的德國大狼狗,企圖製造既定事實逼我媽就範。結果在老媽堅持企硬之下,只能忍痛割愛。我一直覺得她很霸道,蠻不講理沒有愛心,不管我三番四次苦苦哀求希望養一隻小狗,一開口就被她駡個狗血淋頭。所以當我長大有能力自負盈虧的時候,馬上養了兩隻小狗,一償夙願。老媽雖然老大不喜歡,照樣駡個狗血淋頭,不過我已長大了,她奈我如何。

其實當日的我,就如今日的小T,養的時候很開心,照顧起來,既沒耐性又沒時間,當初實牙實齒拍心口會一力承擔照顧,結果還是由老爸老媽執手尾,證實老媽的極力反對,絕對有先見之明。所以即使大小T一直想養狗,我講到明要先要婆婆首肯,否則冇得傾,就是不想令老媽,除了照顧我們家人起居飲食之外,還要加重負擔照顧小狗。

兩年前,一次很晚回家,見到老爸神情落寞,看着電視發呆,很心酸亦心痛。自老媽走後,大小T要返學,我自己工作愈來愈繁忙,實在很內疚,沒有時間陪他多一點。突然想起老父愛狗,問他想不想有隻小狗陪伴,他眉開眼笑馬上說好。於是我馬上做功課,要找到一隻不需要外出大小便,性情溫順又黏人,又不會經常脫毛避免令大小T鼻敏感發作的品種,讓老爸選擇,他最後選了魔天使。

不過我不是幫小T講好說話,養了四T之後他的確有了不少大的改變。他本來有頗嚴重的潔癖,但除了願意執屎抹尿之外,便後清潔擦pat pat都一樣落手落腳。不管是生病還是例行打針檢查,他一定陪伴之外,買尿布選狗糧揀玩具從來無怨言。

養寵物是一生一世的責任,養之前,還是先要想清楚,棄養不可能,不可能棄養!

文:辣媽 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健康家庭:鍛煉意志 感染孩子 靚媽跑步傳遞正能量

齊起跑——受媽媽影響,5歲的Charlotte和10歲的Anson也愛上跑步,而且感染了那份正能量。
齊起跑——受媽媽影響,5歲的Charlotte和10歲的Anson也愛上跑步,而且感染了那份正能量。

【明報專訊】雙職媽媽每日有幾忙、壓力有多大,育有兩名子女的Joanne可以跟你談上這些話題大半天。但身為社工,怎可以讓自己壓力爆煲,所以5年前,她決定無論如何,每個清晨都要獨個兒去跑步,好好洗滌心靈。由休閒跑到愈跑愈專業,Joanne的堅毅意志成功感染到一對小寶貝,一家都充滿正能量。

跟香港大部分雙職媽媽一樣,Joanne平日生活也挺忙碌,「每晚放工後,我都會趕回家陪Anson和Charlotte吃飯、看他們的功課,然後到公園玩一會兒,之後便一起看圖書,接着就要哄他們睡覺,總之也是忙着照顧孩子」。

初為減肥 跑得起勁戰全馬

要在密密麻麻的時間表裏,擠出半點私人時間,確實不容易,這位媽媽便選擇早點起牀,在清晨5時至7時,趁子女仍好夢正酣時外出跑步。以往甚少運動的Joanne笑言,當初選擇跑步,除了想減壓,也是為了健美,「5年前生完Charlotte後,想收身減肥,於是嘗試做運動。後來發現跑步多了,肌膚變得更緊致、更有彈性,人看來也年輕了,於是愈跑愈起勁」。

由3公里、5公里、8公里……到42公里,Joanne不斷跨越每一段距離,2015年更開始挑戰馬拉松,並多次遠赴日本比賽,「最難忘是去年12月參加沖繩那霸馬拉松比賽,要在6小時內跑畢42公里,這個比賽的完成率很低,每年約有一半選手完成不到的。那天氣溫高達30度,要在烈日當空下進行賽事,真的很辛苦,加上我有腳傷,跑了1公里腳便痛起來,根本很難想像可以完成42公里。當時我唯有靠意志撑下去,沿途不斷取冰降溫,沒想到最終竟然給我挑戰成功,滿足感很大!」

陪子溫書動氣 跑步減壓

愈跑愈美麗——既是社工,又是媽媽的Joanne,壓力也不少,5年前她開始跑步減壓,果然愈跑愈開心,愈跑愈美麗。
愈跑愈美麗——既是社工,又是媽媽的Joanne,壓力也不少,5年前她開始跑步減壓,果然愈跑愈開心,愈跑愈美麗。

Anson今年五年級,Joanne也像其他家長一樣,少不免要「陪太子」讀書,社工媽媽亦總有動氣的時候,她說,跑步是一個很好的宣泄方法,「考試季節,星期六日也要跟Anson留在家裏溫習,但溫了三、四小時,當大家都感疲累,又或者開始有情緒時,我便會離開孩子,外出短跑一小時,既讓Anson稍作休息,我也可以藉此緩和情緒,這對整個家庭氣氛也有好處」。

跑步不單豐富了她平淡的生活,更重要是,讓小朋友從她身上學習到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孩子有時見我跑得辛苦,也會為我吶喊打氣,叫我『加油!』、『努力!』、『堅持!』;當我們一家人行山時,兩兄妹亦會互相鼓勵,努力地行到山頂,意志和體能,正是我最想操練他們的」。

嘆港家長重學業 犧牲運動

Anson是一名早產嬰,出生時只有26周,體重僅一千克,為了他的健康,Joanne「逼」他每日到公園玩一小時,亦要他多走樓梯,「我們住中西區,附近有一條樓梯街,有三百多級樓梯,我常給Anson跑上跑落;就是返學放學,我也刻意不安排校車在住所前上落,而是要他行完這條樓梯才可上車及回家」。難怪今天的Anson,已跟同齡的小孩無異,甚至比他們長得更高大。

「香港家長有時太過重視學業而犧牲了運動時間,但很多研究都指出,做運動有助腦部發展,令學習更專注,並提升記憶力和分析力。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少Anson和Charlotte的學業成績也很優秀呢!」Joanne笑着說。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

港初創開發 無障礙手機App助盲人

iSEE Mobile Apps業務拓展經理潘展宏(左)和香港失明人互聯會復康教育專員吳家麟(右)都希望,借助資訊科技,可以減低視障人士的不便和弱勢。
iSEE Mobile Apps業務拓展經理潘展宏(左)和香港失明人互聯會復康教育專員吳家麟(右)都希望,借助資訊科技,可以減低視障人士的不便和弱勢。

【明報專訊】智能手機的出現,對視障人士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本地初創企業iSEE Mobile Apps聲言,要透過資訊科技來打破隔膜。該公司已開發了幾個手機App,希望協助視障人士解決分辨鈔票、閱讀新聞、光顧食肆等日常生活問題。

iSEE Mobile Apps業務拓展經理潘展宏表示,該公司最初是由兩名畢業於公開大學、已有兩三年工作經驗的軟件工程師馮廣照和雷健青在去年6月發起成立的。因為其中一人有親戚是視障人士,明白視障人士在香港日常生活如何不便。有數據顯示,全港約17萬名視障人士當中,原來大約一半已擁有智能手機。

親屬為視障人士 發起人深知其苦

於是兩人想到,不如成立一家社會企業,為視障人士研發一系列的手機應用程式,協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當時,正在嶺南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的譚皓元和潘展宏得悉計劃後,覺得頗有意義,就加入成為核心成員,分別負責客戶關係和業務拓展工作。

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協助視障人士解決分辨鈔票、閱讀新聞,以及光顧食肆等三大日常生活問題。

以分辨鈔票為例,視障人士以往倚靠用手觸摸鈔票,以及自設一套摺疊鈔票角位的方式來分開不同面額的鈔票。除了不方便,還有諸多缺點。例如一些用舊了的鈔票會較難用手觸摸去分辨。先天失明的人可能自小已習慣,但對於後天失明的人來說,這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掌握和適應。

港元鈔票識別App 全球首創

boss_2017-07-26_a2馮廣照和雷健青只用了兩三個星期,就開發出可以辨認本地鈔票以及讀出其面額的手機應用程式iMoney。然後,邀請了香港失明人互聯會的科技小組以及數十名會員試用,確認其效果不錯。據香港失明人互聯會總幹事盛李廉表示,以他們所知,市場上早已經出現了能夠分辨美元、歐元甚至人民幣鈔票的面額的手機App,但卻一直未有能夠分辨港元鈔票面額的手機App,iMoney有可能是第一個。

閱讀網上新聞方面,其實在個人電腦上,十多年前已經有屏幕發聲軟件讀出電郵、網頁或文書檔案等。但在智能手機方面,這類手機App的發展卻較遲,表現也不是很好。潘展宏表示,現時以智能手機登入不少新聞媒體的網頁時,後者都會彈出一幅幾乎遮蓋整個畫面的圖像廣告。但一般屏幕發聲手機App不懂得讀出圖像廣告,亦不懂得避開它或者關閉它。若要視障人士用手指關閉這類廣告亦非常困難(這類廣告的關閉位置非常細小)。

該公司自行開發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iNews,透過政府的公開資料庫「資料一線通」(https://data.gov.hk)免費取得香港電台的純文字新聞。視障人士只需利用智能手機本身具備的「朗讀」(VoiceOver)功能,就可以聽到新聞。潘展宏透露,其實該公司還曾經詢問多份本地報章可否合作,但絕大部分報章都未有什麼回音。他們希望將來能夠引入多一些的傳媒的新聞。

朗讀香港電台新聞及食肆餐牌

至於視障人士光顧食肆,最大問題就是看不到餐牌,該公司設計iMenu程式,希望收錄市面不同食肆的餐牌菜式和分店位置資料,「朗讀」給視障人士聽。但找食肆提供餐牌卻非常困難,兩個多月也只有20餘家食肆願意提供餐牌。絕大部分食肆都屬於小店,只有瑞士㗎啡室等屬連鎖經營者。原初他們希望向每家食肆收取400元的年費,作為將餐牌菜式和分店地址等資料輸入iMenu的服務費。但考慮到食肆初期的反應,後來決定暫時不收費。近日再有20家食肆提供餐牌,將於7月上線。

獲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冠軍

暫時該公司為視障人士開發iMoney、iNews及iMenu這三個程式,都是免費下載,亦未有在程式內引入廣告收入。該公司去年成功申請「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CCMF)的10萬元資助。此外,在「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2016」(HKSEC 2016)中更勇奪冠軍,獲得30萬元獎金。另外,該公司參加「心苗亞洲」(SOW Asia)的加速器計劃。

明年才大學畢業的潘展宏強調,為視障人士及其他傷殘人士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是公司成立的宗旨,這點不會輕易改變或動搖。不過,若可承接商業客戶委託的程式開發工作,來取得收入,並視乎需要來調整兩方面分配的時間比重。另外,該公司亦考慮,將來向安裝iMoney的用戶收取一次過費用;iNews則可能每隔十幾段新聞加插廣告。至於iMenu,則可能向每家連鎖式食肆收取400元年費。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馮凱鍵

《蘋果》《飲食男女》美術先外判 影響逾40人 工會批變相減薪

【明報專訊】台灣《蘋果日報》傳出以外判形式聘用編採人員,香港壹傳媒亦計劃外判。壹工會昨就事件與資方開會,確認集團決定推外判政策,其中《蘋果日報》大部分美術部組人員及《飲食男女》整個美術部門將試行承包制外判,共約40多人受影響,部門主管會決定過渡至外判公司的人選及待遇,可能有人無法過渡,暫未有推出時間。壹工會對此表示遺憾,並稱方案變相減薪,對基層員工極不公平。

稱為令內容多元減成本

本報昨晚致電壹傳媒印刷媒體行政總裁張劍虹,至截稿未獲回覆。

壹工會昨發聲明表示,昨與張劍虹會面後,確認集團決定推外判,目標是「令內容更多元化」及「減省成本」。聲明引述張劍虹稱,外判主要有「承包制」及「自由工作(freelance)」,其中《蘋果日報》大部分美術部組人員及《飲食男女》整個美術部門,將是承包制外判試點,受影響員工約有40多人。

或有人未能過渡外判公司

聲明又稱,公司表示會按法例補償被遣散員工,再由部門主管設立的公司,承接原有美術工作;過渡至外判的人選、過渡後待遇等,由部門主管決定,或有員工未能過渡;公司只會與部門主管討論外判,前線員工不能參與。外判後員工工作時有意外,公司不會提供保障,只會提供第三保及因出版內容引起的法律問題保障;勞保由承包商負責。

壹工會對外判計劃表示遺憾,批評公司只與數名部門主管商討外判方案,做法不透明,將繼續收集意見,向公司爭取更合理的安排。記協昨發表聲明表示遺憾,並關注上述方案有損員工利益;呼籲壹傳媒向全體受影響員工商討細節,以釋疑慮。

勞處關注 設員工熱線

勞工處回應,十分關注事件,有需要時定會協助受影響員工,並已為他們特設僱員權益熱線2927 7008查詢。

2017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