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上季失業率 調整至3.2%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昨天發表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調整的失業率由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3.3%下跌至今年1月至3月的3.2%。就業不足率在該兩段期間則保持不變,維持於1.2%的水平。

就業不足率維持1.2%

失業人數由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119400人上升至今年1月至3月的125000人,增加約5600人。至於就業不足人數方面,今年1月至3月的數字為49000人,與上季數字相若。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評論最新失業數字時表示,勞工市場仍處於全民就業狀態,並稍為趨緊。經季節調整的失業率微跌0.1個百分點至3.2%,為自2014年第二季後所見的最低水平。就業不足率則維持不變於1.2%,仍為3年低位。蕭偉強指,整體經濟情况踏入2017年後相對良好,多個行業的失業率大致較一年前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受惠於訪港旅遊業繼續改善,1月至3月與消費及旅遊相關的各個行業(即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失業率與上一個期間比較及按年均下跌。

2017年4月22日

90後創電競公司 千萬培育打機王 宿舍集訓戰術體能 盼成體育項目

HKES創辦人鍾培生(左一)表示,公司處於「搶灘」階段,爭取與不同市場的用家互動,預計明年可達收支平衡,目前各地員工合共約150人。他支持政府提出探討電競發展,並認為先要在教育、認受性、引起媒體關注的層面着手。(郭慶輝攝)
HKES創辦人鍾培生(左一)表示,公司處於「搶灘」階段,爭取與不同市場的用家互動,預計明年可達收支平衡,目前各地員工合共約150人。他支持政府提出探討電競發展,並認為先要在教育、認受性、引起媒體關注的層面着手。(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由數碼港探討本港電子競技發展,創新及科技局預期數碼港今年中向政府提交研究結果及建議,局方認為電競有助推動應用虛擬實景技術等創科發展。近年世界各地的電競發展漸趨成熟,香港亦有公司專注電競,26歲的電競公司創辦人鍾培生每年投放千萬元培育選手,並在台北設訓練宿舍,目標在東南亞市場打響名堂。

靠獎金贊助廣告營運

2013年成立、設立本港首支職業電競隊的香港電子競技有限公司(HKES),其26歲的創辦人鍾培生形容公司運作就如電視台,既做賽事製作及媒體內容,亦有自己的選手、賽評等。他指目前電競產業主要是選手和遊戲開發商能賺錢,其公司則處於「搶灘」階段,爭取與不同用家互動,故除香港,亦先後在台灣、越南設辦公地點,更不排除本年底打入泰國市場,料明年可收支平衡。

初哥每月底薪7000 老手可達3萬

HKES在台北設3000呎宿舍,目前連教練及分析師等約15人入住,訓練除一般團練、個人操作訓練,亦要多做帶氧運動。鍾培生指電競講求戰術、隊員之間的默契、反應及心理質素。(HKES提供)
HKES在台北設3000呎宿舍,目前連教練及分析師等約15人入住,訓練除一般團練、個人操作訓練,亦要多做帶氧運動。鍾培生指電競講求戰術、隊員之間的默契、反應及心理質素。(HKES提供)

本港已有多支職業電競隊,更有女子職業電競隊在本地賽事奪冠。鍾培生指公司有約40名選手,主要來自台港澳區,介乎17至27、28歲,當中有選手本身是中醫碩士生。他指公司依靠賽事獎金、贊助、廣告等作收入來源,一年大約投放過千萬港元培育選手,「其實投放落player(選手)身上一定是burnt(燒錢),會多於他們回饋予公司」。他指選手收入一般除底薪,亦包括獎金、賽事直播和廣告收入的分成,初入行收入或僅7000、8000元,但水準較理想的選手月薪可達兩三萬。

鍾培生表示,由於台港澳區的《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賽事以台灣為比賽基地,故在台北設3000呎宿舍訓練,並設泳池、健身房、瑜伽房等設施,亦有教練、分析師,心理醫生等協助,「(電競)考你對遊戲的認知,講求戰術運用、(隊員)默契、反應、心理質素」。目前連教練及分析師等約有15人入住台北宿舍,鍾培生指訓練過程除包括團練、個人操作訓練,亦要求選手多做帶氧運動,「否則比賽時不能集中」。

曾任職金融業的鍾培生指八九十後是由遊戲帶大,自己屬於最後一代「搵唔到食」的選手,目前因為電競的觀眾群增長,加上社交媒體盛行而成為產業,他最希望電競再進一步變為體育項目,可長遠發展,「目前先要在教育、認受性、引起媒體關注方面着手」。

港年中完成研究 擬辦電競嘉年華

政府今年牽頭探討電競發展,創科局表示本港具備發展電競的條件,包括先進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礎設施、具備舉辦國際性大型比賽的經驗,目前數碼港已展開探討電競產業發展,料本年中向政府提交研究結果及建議。旅發局發言人稱,計劃8月4至6日在中環海濱舉辦暫名為「香港夏日派對」的大型嘉年華會,初步構思包括美食、音樂及電子競技元素,稍後公布詳情。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黃岳永認為,本港有不少表現出色的電競選手,網絡亦足以負荷電競發展,但賽事在網上直播,見過其他地方出現賽事的賠率,擔心演變為另一種賭博,認為政府探討時值得關注。

學生報班練打機:夢想也可當飯食

中五生蔡梓毅(左一)到位於土瓜灣的電子競技學院學習電競,他夢想日後能成為電競選手,將自己喜歡的事變成職業。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站立者)表示,學院開辦首季已達收支平衡,教授的不止是「打機」,更重要是戰術分析和團隊合作。(蘇智鑫攝)
中五生蔡梓毅(左一)到位於土瓜灣的電子競技學院學習電競,他夢想日後能成為電競選手,將自己喜歡的事變成職業。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站立者)表示,學院開辦首季已達收支平衡,教授的不止是「打機」,更重要是戰術分析和團隊合作。(蘇智鑫攝)

隨着「打機」演變為產業,坊間亦有人開辦學院「教打機」,培育新一批電競人才,開業首季已達收支平衡。16歲中五生蔡梓毅約1年前接觸電競,並到位於土瓜灣的電子競技學院上課,他稱夢想當上電競選手,「原來打機可以當飯食,好似幾幸福幾開心,因為可以將鍾意的事變為工作」。

電競學院開業首季已收支平衡

電競業包括不同崗位,例如賽評、寫手、教練、分析師、選手;蔡梓毅指最吸引他還是做選手,上前線比賽,「我覺得不論能否支撐生計,若有機會做選手,我都想做」。他指選手講求反應能力,16歲至23、24歲是選手的「黄金年齡」﹔但選手之路不易走,以最熱門的電競遊戲《英雄聯盟》為例,他指要在數百萬玩家中排首50位,才有機會吸引注目而被發掘為職業選手。他笑言分析個人實力後,或許擔任如賽事「軍師」的分析師較合適,而且沒有年齡限制,「其實投身電競行業已很滿足,因為是唯一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

明年考DSE的蔡梓毅表示現階段電競及讀書兩邊兼顧,他說報讀電子競技學院前跟媽媽商量,對方很驚訝原來打機可以變為電競,「他們(父母)都算支持,見我總是在電腦前看比賽,很好奇為何我這樣喜歡」。

5堂學費1000元

90後的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表示,學院去年底開辦,首季開設6班,共約有60人,大多是如蔡梓毅般介乎14至18歲的年輕人,以5堂為一單元,每單元學費1000元,首季已達收支平衡,預計未來3個月可獲盈餘,並計劃本年底透過比賽為學員總結。他指學院不單「教打機」,亦教授戰術分析和團隊合作,「有些人打得很叻,但不願意跟隊友講自己想法」。

至於家長對電競的取態,朱仲賢表示家長態度良好,學院亦要求學員報讀前先見面,了解其家長取態,「如果家長不支持,會叫家長上來視察」。

韓國領先亞洲 京鳥巢將辦世界賽

《英雄聯盟》是電競比賽中的熱門遊戲之一,全球有不同賽區,圖為2015年的歐洲賽區春季賽事。香港的電競隊則參加台港澳區的賽事,以今年台港澳區的春季季賽為例,賽季冠軍獎金達150萬台幣,即約38萬港元。(網上圖片)
《英雄聯盟》是電競比賽中的熱門遊戲之一,全球有不同賽區,圖為2015年的歐洲賽區春季賽事。香港的電競隊則參加台港澳區的賽事,以今年台港澳區的春季季賽為例,賽季冠軍獎金達150萬台幣,即約38萬港元。(網上圖片)

在亞洲的電競產業市場,韓國的發展可謂數一數二,當地首個專為賽事場地的電競館早於2005年在首爾落成,亦有電視頻道轉播電競賽事,打造遊戲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的新支柱。內地發展電競的潛力亦不容忽視,全球熱門遊戲《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LOL)的世界賽今年將在內地舉行,其中決賽將在11月於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上演,共24隊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參賽。

去年決賽達4300萬觀眾

過往「英雄聯盟」的世界賽相當注目,官方資料顯示,去年在洛杉機舉行的決賽的獨立觀看人數(unique viewers)達4300萬,最高同時有1470萬人在線觀看。本港去年8月亦在亞洲博覽館上演「英雄聯盟」的台港澳區職業聯賽夏季季賽總決賽,全場3000座位座無虛席。

對於世界各地掀起電競熱潮,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關注本港的場地問題,指電競比賽要求場地夠大,能「拉到線上網」,「其實(場地)要求並非很特別,外地不少電競比賽在戶外進行,在戶外拉線上網不是想像中般困難」。

明報記者 岑詠欣

科技園艾睿電子合辦創業比賽

圖左起為艾睿電子大中華區銷售副總裁梁淑琴、香港科學園首席科技總監戴紹龍、Indiegogo大中華區戰略規劃主管雕明容合照。
圖左起為艾睿電子大中華區銷售副總裁梁淑琴、香港科學園首席科技總監戴紹龍、Indiegogo大中華區戰略規劃主管雕明容合照。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園屬下的「機械人創作坊」連同艾睿電子及眾籌網站Indiegogo,宣布合辦全新創業比賽SciTech Challenge,於5月至9月分兩階段進行,主題為與機械人技術、人工智能、健康、智能電子或物聯網相關的創新項目。參賽者需於4月底或之前報名。

得獎者可獲電子技術工作間一年會籍

首階段是為期一個月的講座及工作坊,以增進參賽者的創業知識。晉級第二階段的十強,將可在專家指導下,免費使用「艾睿電子技術應用工作間」及科技園的「機械人創作坊」開發產品原型。而冠亞季軍除了分別可得到3萬元、1.5萬元和5000元獎金之外,還可獲「機械人創作坊」及「艾睿電子技術應用工作間」的一年免費會籍,並可以將其產品放上Indiegogo平台進行眾籌。

2017年4月21日

年輕人投身影視夢工場 進修培養創意 助理起步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近年香港電視市場發展風雲色變,開台、收台之聲此起彼落。另一方面,早前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未來會加強培育香港電影業人才,提升香港的軟實力。影視行業相信仍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工作,如何實踐?PA、助理製片、編劇都是適合新人起步的崗位,想裝備入行?就要先了解最新行情。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現時的電視節目可利用互聯網播放,流動性和互動性均大增。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下稱「港專」) 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Jan Sir) 表示,「新一代觀眾看電視節目,不再局限於電視機前,他們可透過各種平台或流動裝置收看,而一些短片形式的節目或更為他們受落。」他引用美國普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的話:「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為 15 分鐘的名人。」以上說話正好反映現時網絡時代的狀况。

「網絡使低成本的製作有機會突圍及被廣泛認識,只要有攝錄機及社交媒體,每人也可成為主角。然而想作品突圍的話,創意仍是必須的。作品不一定以美作標準,但要對市場反應快、與時並進。」

紀實製作易引共鳴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HKBU CIE)「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續說,創意很難教的,但卻可以培養,如通過不同的學習和活動刺激思考。「創意不一定是天馬行空,有時打破定律也可以得到啟發。舉例:在報紙任選兩個不同的人、事或概念,將他們連結一起、拉成關係,也可訓練一個人的創作力。」

他指,當創作意念出現後,其實又是另一挑戰的開始。「意念可以是很抽象的東西,要先將它化成文字,然後再轉換成影像、聲音,同一事物以不同的形態表達。」

近年一些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中,紀實節目 (如鏗鏘集、新聞透視) 排名很高,原因何在?張國文說,「對觀眾來說,紀實製作的題材多圍繞身邊發生的事,反映社會狀况,易使人有共鳴。」

新媒體興起 帶動更多工作機遇

因應互聯網發展迅速,近年市場湧現不少新媒體。Jan Sir指,年輕人思想較創新,對環境轉變的適應能力亦較強,他們面對新媒體的衝擊,有一定優勢。「現時的僱主都希望新人可以盡快上手,要求投身者具備一定行業知識,故宜進修裝備自己再入行。」

不同媒體都需要助理編導/製作助理 (PA)、技術人員等人手,而電影方面也對助理製片、編劇有需求,職責亦各有不同:

助理編導/製作助理 (PA):

Jan Sir 指,PA 可說是長期缺人的職位,主要工作包括執行前期製作如編排拍攝程序;統籌拍攝資源,如場地、演員、服裝、化妝等;協助拍攝工作及記錄有關資料;參與後期製作如剪接、配音等。以一個 12 集的半小時的綜藝節目為例,一般有兩組導演,每組有一名 PA,現時入行起薪約 13,000 元。

「PA 工作不定時,需兼顧很多瑣碎事,故流失率一直很高。如在大台工作,由於員工多,晉升需要較長的時間;網媒或其他媒體,工作環境或較好,不過在大台工作能夠廣結人脈,對日後發展不無幫助。」

助理製片:

張國文指電影行業,一般新人以此職位起步,累積相當經驗可當製片;場記、副導演做起,則可邁向導演之路。政府近年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點 5 步》和《一念無名》便是其中的獲獎電影),資助年輕人拍攝電影,發掘和培育具潛質的電影製作人才,可說是新人入行機會之一。

編劇:

張國文表示,此乃業界另一渴求的職位,「劇本乃一劇之本,是影視項目的根基,要先有故事,才可以安排其他工作。」如想成為編劇,要具事物存好奇心,日常多留意他人及開放自己等。電影的編劇有機會被發掘成導演;電視台的編劇可晉升至編審。

Kevin:進修實現導演夢

(圖由HKBU CIE 提供)
(圖由HKBU CIE 提供)

向來喜歡文化、攝影、音樂的鄭家穎 (Kevin),兩年前考完 DSE 後,看了日本電影《七武士》,引發對修讀電影的興趣,不懂日文的他說,「那次我在沒有字幕,只看畫面和『聽聲』的情况下,看完整套 3 小時的戲,覺得很精彩,而且明白它的內容和想表達的意思。」

Kevin 坦言,十分佩服導演黑澤明的功力,「同一事物,運用不同的運鏡和場面調度技巧,效果高低立見。」他遂選擇了 HKBU CIE 的「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副學士課程,為自己的興趣和導演夢想出發,他現為二年級學生。

學習過程中,Kevin 最難忘的是在畢業作品中擔任導演一職,由度劇本、搵景、演說,至拍攝,所有過程都要兼顧和參與。「除了要運用學過的知識外,也要學習做協調的工作。當組員有意見時,我會先聆聽,然後分析和決定。透過多接觸、溝通,增加彼此的信任。」他說,這次經驗提升了其決斷力和溝通技巧,是很好的體驗。

計劃再進修 拍攝電影為目標

課程中,導師用不同方法激發同學的創意,使大家擴闊了眼界。現時的他,看電影已不只是為了娛樂,「有時我喜歡從其他角度去欣賞,如社會學、心理學,另外又會留意整套戲的結構、手法和氣氛等。」另參加校方安排的不同交流活動和講座,有機會認識業界人士建立網絡。

完成副學士課程後,Kevin 計劃繼續進修,銜接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目標是成為集編導一身的創作人,拍攝一部與人類情感相關的電影,「一套好的作品,要帶給觀眾不同的解讀和切入點,令人看後有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此外,他亦希望參加短片比賽,豐富自己的拍攝經驗。

課程內容多元化 開拓影視進修路

面對媒體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Jan Sir 鼓勵學生要不斷創新求變,除了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外,也要不斷探索及了解網上市場發展,如對 Youtuber 和 Facebook live 有所認知。此外,拍戲是團隊的工作,講求合作性,故具備與人溝通的技巧亦很重要。

其中港專的「電視製作與廣播高級文憑」課程,着重實踐和理論,課程會為學生提供機會體驗實際的工作情况,如推行學生企業模式教學,以商業思維了解行內實際需要。另基於新媒體的拍攝趨勢,課程也會因應加入航拍、VR,及網上直播等元素。過往有約 7 成畢業生投身電視行業擔任製作職位,部分加入網絡電視、網媒或繼續升學。

多接觸不同作品 創作、思路更開闊

至於 HKBU CIE 開辦的「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副學士課程,則結合歷史、理論與創作,探討電影與電視的製作過程,為有志投身電影電視行業的同學打好基礎。張國文表示,課程旨在培訓全面的電視、電影人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負責不同崗位的工作,增強各方面的實戰經驗。

他鼓勵同學多接觸不同的作品,「不要只觀看某類電影,這樣會令創作和思路受到局限。」他不諱言,過去不少經典電視劇集,都在反映社會現實,值得參考。其中在「電視與香港社會」一科中,導師以用文化研究角度探討香港電視的發展,如何謂「獅子山精神」?劇集《大時代》如何反映當時政局和社會狀况。

他說,副學士學生以升學目標為主,一般有 8 成多的畢業生升讀各院校的相關學位課程,小部分投身職場,從事資料蒐集、編劇等工作。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再培訓局資助免費進修 名額1.7萬

僱員再培訓局主席梁永祥表示,自己在上月報讀剪髮特別班,上了4堂共6小時課程,又即席向傳媒示範替長者剪髮。他笑言完成課程後,不時在家練習手勢,但妻子不敢讓他操刀。(鍾林枝攝)
僱員再培訓局主席梁永祥表示,自己在上月報讀剪髮特別班,上了4堂共6小時課程,又即席向傳媒示範替長者剪髮。他笑言完成課程後,不時在家練習手勢,但妻子不敢讓他操刀。(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僱員再培訓局計劃在今、明兩個財政年度推出「全民愛增值」活動,讓副學位或以下學歷港人申請免費入讀培訓課程,共提供約1.7萬個名額,首年度涉及開支1600萬元,亦作為慶祝回歸20周年的活動。

限副學位以下學歷者

今年是僱員再培訓局成立25周年,局方推出多項重點措施,其中「全民愛增值」活動在2017/18及2018/19年度分別提供1萬及7000個課程名額,讓副學位或以下教育程度的15歲或以上港人,免費報讀1項半日制或晚間制的非就業掛鈎課程,包括約400項新技能提升計劃課程及約100項通用技能培訓課程,如數據處理、職業中文、會計、會計軟件應用、長者照顧等。有興趣市民可於7至9月登記以選擇適合的課程,先到先得,合資格者限讀一個課程。

開支1600萬 為慶回歸活動

在2017/18年財政預算,再培訓局預算開支約為9.2億。該局主席梁永祥表示,其中約1600萬元作為「全民愛增值」1萬個名額的開支。梁說有關活動是慶祝再培訓局25周年及慶回歸活動項目,但以該局預算支付,毋須向政府申請資助,冀藉此讓市民多認識再培訓局,鼓勵全民增值及裝備技能。

此外,再培訓局亦會與不同行業合作,為有不同需要的社群開設工作坊及體驗日,如中學生工作體驗活動、中學生暑期實習職位等,也為年長者設工作體驗日。他又透露,剛獲續任再培訓局主席兩年,行政總監吳家光則將於今年8月卸任,由前勞工處副處長吳國強接任。

在過去的2016/17年度,再培訓局透過90間委任培訓機構開辦750項課程,共有約12.3萬人次入讀,較對上一年度增加3.5%,其中34%入讀人次涉「就業掛鈎課程」、41%涉「新技能提升計劃課程」和21%涉「通用技能課程」。女學員佔整體學員82%;年齡方面,50歲或以上較年長學員佔51%,年長學員的比例首度過半。

2017年4月12日

辣媽CEO:合情理的包容

【明報專訊】今日有媽媽post文,批評巴士公司規定嬰兒車必須要摺起的條例,還有巴士司機按條例辦事不近人情。識睇當然睇留言,有一群BB車媽媽群起和應,有投訴巴士司機見媽媽又要收車又要抱BB又要攞銀包嘟卡畀錢手忙腳亂,竟然坐視不理沒有半點同情心;有說擺放輪椅位根本不阻礙地方,質問為什麼不可以;又有說BB車載滿物品根本無法摺起來;更甚者說BB車要摺起,為何輪椅不用?擺明是歧視。有留言者反問為什麼不把BB孭起來,即被媽媽們圍攻,說懷孕之後有腰骨痛,不勝負荷咁話。除了指摘巴士之外,港鐵及乘客一樣對嬰兒車不友善,推着BB車阻礙重重。

香港從來不是一個無障礙城市,講到愛心公德心同理心,簡直要用凋零來形容。希望得到包容,都要合情合理值得被包容。敢問若非身體殘障,誰會希望坐輪椅?會以坐輪椅為樂的我未見過!如果推BB車外出坐交通工具是如此不便,被不友善對待的話,教那些被迫日日面對要坐輪椅者情何以堪?講得出如此刻薄說話的自私媽媽,簡直完全不知所謂!

巴士司機是否真的按本子辦事而完全不會通融?巴士條例寫明只有兩歲以下,有大人陪同不佔座位才免費,請問各位大聲夾惡的媽媽,是否子女一到兩歲就畀錢?巴士通道有幾闊落?嬰兒車打開不收起的話,已經阻礙了非常狹窄的通道,對其他乘客的安全及方便造成影響,原來就無所謂?而且擺放嬰兒車的地方,本來可以多企幾個人,有乘客因此上不了車,那公平嗎?一架巴士才得一個輪椅位,萬一有多過一個媽媽帶着BB及BB車上車,又或者半路中途有輪椅使用者上車,巴士司機該如何安排是好?

當日為大小T買BB車,我只有兩個要求,首要安全,其次是必定要單手搞得掂開關。特意挑選體積不太大的,是為了不會阻礙其他交通道路使用者,盡量減低對其他人可能造成的不便。曾經在繁忙時間坐地鐵,門口擠滿人,偏偏中間是空的,月台服務員開聲叫乘客盡量移後不果,原來是被一家大型BB車霸佔了!更令人氣憤的是,BB車上竟沒有BB,只有堆得滿滿的雜物。類似情况,尤其假日,車廂內,街道上,商場中電梯隨處可見,大家還會見得少嗎?

不只是媽媽辛苦

帶子女出街是我們做媽媽的事,有人幫忙固然是好,但我清楚知道其他人沒有責任義務一定要幫忙。媽媽懷孕腰骨勞損很辛苦,但勞動階層日夜辛勞,全身上下一樣都是痛,即使打工仔日日辦公室坐十幾個鐘,一樣頸梗腰痠背痛,並不是只有媽媽才辛苦。無可否認媽媽的確很偉大,但絕對不是媽媽大晒!

香港人其實只是外冷內熱,需要幫忙的,只要肯開聲,願意伸出援手的大有人在。只是如果抱住「老奉」的態度的話則另當別論。我倒想問問大家,車廂中飲食照計不礙事,為什麼不可以呢又?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順勢教育﹕性格天生vs.後天改造 選校按脾性?靠適應?

乖女太拘謹 國際校領略自由﹕被「改造」後的芷妮,開朗不少,笑容明顯比從前多。(圖﹕蘇智鑫)
乖女太拘謹 國際校領略自由﹕被「改造」後的芷妮,開朗不少,笑容明顯比從前多。(圖﹕蘇智鑫)

【明報專訊】俗語說「三歲定八十」,意指一個人的性格由天注定,一世難改。相信這一套的家長,愛按子女性格選校,讓孩子如魚得水;持相反意見者則認為,性格是培養和鍛練出來,孩子自有辦法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面對挑戰。要世界去遷就你的孩子,還是培養孩子去適應世界?

即將升中的芷妮,知禮守規,學習能力又高,是不少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偏偏母親Claudia卻有另一番看法,「她由小至大也沒有脾氣,我說一,她不會說二,很多朋友都讚她『聽話』。但我就是不喜歡她這樣子,反而希望她多點主見、自我感強一些」。

太乖要學駁嘴 太文靜要動起來

Claudia相信憑後天努力可以改變一個人,於是用盡方法去「改造」芷妮,例如教她「駁嘴」,Claudia笑言﹕「正確來說,是教她如何有禮貌地跟別人理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其實我也辛苦的,每一件事都要花很多唇舌解釋,教她要在適當時候問『點解』,要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

10歲的芷妮過分文靜,亦是媽媽所不能接受,「她在BB時已是懶洋洋、不願動的,到七八個月大,也不願自己捧奶樽,連爬也不想爬。我不想她長大後也是這樣,這種性格一定要改」。

要女兒動,媽媽先要動起來。自言毫無運動細胞的媽媽,為了女兒,堅持每晚飯後陪她打一小時羽毛球,又鼓勵她踏單車、踢足球。「雖然到今天,運動也不是芷妮的強項,但至少讓她發掘到自己也有動態的一面,芷妮也學過跆拳道、耍過詠春的!」

曾看重成績 主動要求買練習

芷妮小一至小三曾在主流學校讀書,父母從來不給她壓力,但她為保全級首五名位置,卻給自己很多枷鎖,「她非常看重分數、成績,哪有孩子會要求媽媽多買補充練習給自己做呢?但她會」。

Claudia想徹徹底底扭轉芷妮的觀念,終於在女兒小三的下學期機會來了,「當時她因意外跌斷右手,被迫休學,兩母女因而多了傾談機會。芷妮不懂說自己有壓力,但她告訴我很喜歡學習,只是不喜歡這樣子上學。」於是Claudia二話不說替女兒退學,芷妮也憑實力考入國際學校。

還以為受慣約束、性格拘謹的芷妮會不習慣,殊不知她以「非常開心」來形容過去一年半的校園生活,「這裏的同學很親切、友善,上堂不再像從前一定要腰板挺直,坐着咕?上堂也可以,小息又可以四處跑,我感覺很開心、自由」。

轉國際校 輕鬆學習

Claudia表示﹕「很多朋友都笑我傻,竟作出如此冒險決定,但其實我是希望芷妮知道,學習可以有很多不同模式,而且我不想她每逢考試便生病和發噩夢。如今她在國際學校,有更多自由探索、跟同學討論的機會,她比我想像中更快融入新生活,所以我也會讓她繼續在國際學校升讀中學。」

文﹕沈雅詩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港生申內地免試升學 比例5年最高

study_2017-04-18_A1【明報專訊】到內地升讀大學是文憑試考生的出路之一,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公布,今年有2568名香港學生申請免試到內地升讀大學,較去年少4.5%,為近4年新低,但佔全體文憑考生比例則是近5年來最高,達4.2%。免試招生最受歡迎的學科是醫學(包括中醫),最受歡迎的大學則為中山大學。

醫科最受歡迎

考試及評核局數字顯示,今年文憑試總報考人數約6.2萬,去年則約6.8萬。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主任鞏萬表示,今年文憑試考生比去年大減6000人,但申請免試到內地升讀大學的學生人數仍保持平穩,相信是由於內地大學排名愈來愈高,對香港學生的吸引力也提高。另外,有2478人經港澳台僑聯合招生申請升讀內地大學、6間內地大學的自主招生預估有2777人報名,數量都比去年多。

以第一志願計算,今年免試招生最受香港學生歡迎的學科依次為醫學(中醫佔約八成)(11.7%)、經濟管理金融貿易(11.1%)、語言類(4.8%)、新聞傳播(3.3%)和歷史(2.1%);而最多香港學生列為第一志願的大學則依次為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

中心計劃在7月中旬邀請香港學生報名較多的25所內地院校,派教師和在學港生來港,為即將赴內地升學的學生提供行前諮詢及輔導,並委託香島專科學校在8月初開辦免費的高等數學基礎輔導班。

2017年4月14日

公院目標聘70資深護師帶新人

上月1日上任的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潘恩榮(圖)表示,平日會看facebook專頁「HA Secrets」,可讓他知道事件,或有助處理。(邱雅錡攝)
上月1日上任的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潘恩榮(圖)表示,平日會看facebook專頁「HA Secrets」,可讓他知道事件,或有助處理。(邱雅錡攝)

【明報專訊】新上任的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潘恩榮昨出席傳媒茶敘時表示,公立醫院病房「欠缺一些」5至10年經驗的中層護士。他盼上任後可令新晉護士「快上手」,做到一代傳一代,不希望出現斷層。醫管局去年底重聘已離開公立醫院的資深護師回來「帶教」新護士,目標2017/18年度聘請70人。

50多歲的潘恩榮當年因家境問題,決定選擇有前景的職業,中六時轉讀精神科護士學校,其後在公立醫院任精神科護士,直至2004年起開始處理行政工作,上月起接任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

欠5至10年經驗中層護士

近年醫管局多次出現醫療事故,當中包括年資較淺的護士及學護。潘恩榮認同近年較多新護士入職,醫管局去年底起推出「臨牀啟導員計劃」,重聘已離開公立醫院的資深護師,兼職「帶教」,即教導年資較淺的護士處理輸血等程序,令他們「快上手」;目標是至2017/18年度可聘請70人,現已聘請三分之一。

潘恩榮亦表示,一些仍然在學的兼職護士,會處理簡單程序、協助病人轉身、餵食等,但一般不會自行處理輸注營養液等,醫管局亦會與設有護士課程的大學加強溝通,分享臨牀個案。

至於如何挽留較資深的護士,潘說醫管局較私人市場多專科及有培圳計劃,相信有助吸引護士留在公院。他說每年公院約有1000名護士離職,但會填補相應人手,並稱每年均有300至400人回流公院。他舉例,2017/18年度目標聘請2130名護士,預料300多人屬回流護士,餘下為新人。

有看「HA Secrets」不滿意見 「好過無講」

facebook專頁「HA Secrets」常有人表達對醫管局的不滿,潘恩榮說自己有看該專頁,認為有人在facebook表達意見「有講好過無講」,起碼讓他知道事件,或有助處理。他認為現時多了年輕護士,更要加強溝通。

2017年4月12日

中大推創業副修科 開放全校報讀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將於2017/18學年推出全港首個全校性的創業創新副修課程,供全校所有學院學系學生選讀。該課程提供逾20科,着重跨領域學習,提供的課程亦是跨學系合作而成,來年會率先開辦3科,分別為「創業家解構」、「設計思考與實踐」和「創意與創新心理學」,其他科目將於未來數年陸續推出。

跨學系開辦逾20課程

中大今年9月起推出全港首個創業新副修課程,課程圍繞三大元素,分別是「心態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及「實踐」等,學生要最少修讀18個學分、即約6科以獲取副修資格。

創業創新副修課程聯席主任兼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王家徹說,這課程是跨學院合作而成,稱籌備時像「買手」般,走訪不同學院洽談,因此現時有心理學院所辦的「創意與創新心理學」、文學院歷史系辦的「香港企業與企業家」和法律學院辦的「版權,專利及知識產權」等課程。

與科學園合作 料有實習

王家徹說,課程着重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同時亦想學生把握各類創科和社創新發展,如9月推出的科目「創業家解構」,會嘗試以新形式上課,學生會就6至7個主題了解現時創業的趨勢,如現時構思的其中一個主題為「大衛和哥利亞」,意思就是看小公司如何找到機遇,也如大公司一樣成功,同時校方會找來相關的創業家分享和與學生辯論;他又說,該課程亦着重實踐,科學園是校方合作伙伴之一,料可為學生提供相關實習機會。

創業創新副修課程聯席主任兼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表示,過去中大都有支持部分參加比賽並獲獎的工程系學生嘗試創業,而這課程像把過去的做法常規化,同時可令更多不同學院學系的學生受惠,而不同學系學生可藉此機會合作,互補不足;他又說,中大早於2014年已成立前期創業育成中心(Pi Centre),提供免費工作間和專業設備予學生,實踐產品和服務概念,將來亦可繼續為修讀該副修課程的學生提供地方和資源學以致用。

2017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