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法律學學士課程主任、法律學院教授劉發健(Kelvin)說:「今年課程加入不少政治和歷史的元素,例如我任教的土地法,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英殖年代遺留的土地法律問題,也會提及一國兩制和九七年前後的轉變。」他表示,法律不能離地,而且無論任何地方的法律也有其歷史背景和意義,而在這方面,香港法制(Hong Kong Legal System)的課程設計更大為改動,期望學生能在課程中多加了解,對掌握法律的用法和意義時,更能得心應手。
事實上,城大學生每年在國際性的賽事中都屢獲佳績。早在2013年,城大法律學院的模擬法庭辯論隊成為首支亞洲隊伍,在維也納舉行的維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法庭辯論賽中奪得冠軍殊榮。近日,城大又於2018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國際模擬比賽(Model United Nations UPR Competition)中奪得多項大獎,成績令人鼓舞。
此外,不少學生利用暑假到不同的企業或機構實習,他們可以自行尋找實習機遇,也可透過學校的資源獲得機會。Anna又提及法律學院近年開設社交網站專頁,讓學生更容易獲取實用資訊。Kelvin說:「我們的師生關係緊密,而法律學院更聘請了一位前國際律師樓資深合夥人Mr David Tully當專業發展顧問,他會積極為學生修改個人履歷及尋找實習機會等。」學生一般選擇在律師樓及國際銀行等機構實習,也有學生參加由學院安排到內地法院實習,加深了解內地的法律。
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律師及大律師在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法律學院法學士課程(Bachelor of Laws,LLB)多方面培訓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讓他們在課堂內外皆可鍛煉推理及解難能力,同時提供多個海外交流的機會。學院更開辦跨國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藉以提升學生日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學院另投放資源大力支持學生參加國際模擬法庭辯論比賽,例如知名的Phillip C. Jessup International Law Moot Court Competition、Willem C.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等,藉以訓練他們的思考及解難能力。學生透過參與海外比賽,與世界各地的法律系學生交流。
發展事業 由業界專才護航
為了準備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學院推出不同的支援計劃,當中包括「傑出業界導師計劃」(Distinguished Professional Mentor Programme),由現職或退休的律師、法官、在司法機構工作等人員擔當導師的角色,跟學生分享從事法律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及當中的機遇與挑戰。導師與學生關係亦師亦友,李治安教授指曾有學生表示希望了解律師的日常工作情況,他的導師特別在寒暑假安排學生跟隨他工作,應允學生在他接見客戶時從旁觀察,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不可多得的經驗。另外,學院亦會按學生的興趣,為他們與現時在相同範疇工作的畢業生進行網上配對,藉此認識業界人士,擴展人脈,學生亦可向畢業生請教行業最新發展概況和對人才質素的需求,藉以裝備自己,為未來投身職場打好基礎。
安排學生往海外交流
此外,課程會引用外國知名大城市作比較,讓學生認識不同城市的規劃及發展。學系為方便學生參與交流,略為調動三年級的科目,騰出時間讓他們到外國大學修讀一個學期,透過親身踏足當地,感受當地的學習氣氛之餘,亦以當地的城市規劃及發展作為借鏡。趙教授表示﹕「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Asia’s World City),學生一定要有國際視野,他們前往外國知名大學,聽取不同專家對城市發展及規劃的看法,感受各城市獨有的文化,不但開拓自己的眼界,亦可反思香港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有哪些優、缺點?」課程同樣也有考察團,帶領學生走訪本港不同地方,了解土地使用的情況對各個持分者對運用土地的衝突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