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日本語能力試 JLPT 檢定日語水平

study05_07_pto11日語一直都是較多香港人學習的熱門外語,大部分人因為喜歡日本文化而學日語,如果想將這個興趣變成一項技能,可以報考日本語能力試驗(Japa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下稱JLPT)。得到官方機構認可的日語程度,能在當地生活時大派用場,喜歡日本文化的同學不容錯過。

1984年至今,JLPT已在日本當地的47個府縣和海外超過127座城市舉行,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日語考試。香港區的JLPT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與香港日本語教育研究會合辦,為日語非母語的人檢定日語水平。JLPT有兩場考試,每年七月及十二月各舉行一次,並分別在同年九月及翌年三月公佈成績。學日語不分年紀,因此JLPT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日語為非母語的考生即可報名。

赴日留學工作 需JLPT成績

近年雖日本人的英語能力進步不少,有助外國人溝通,但要融入當地生活,始終要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如想在當地升學和就業,日語能力更要達一定程度,應考JLPT就是其中一個渠道測定日語水平,其成績被日本多間企業和學校採用為入職或入學條件。JLPT的成績分為五級,程度從難至易分別是N1至N5,一般在日升學及就業都會以N2程度或以上為要求。在升學上,有些研究院和職業技能的專門學校會參考JLPT的成績錄取學生,以N2或以上的程度為入學條件之一。

study05_07_pto12在就業上,日本當地的企業為了確保公司溝通良好,不少企業直接要求外語求職者的日語達JLPT的最高級,以應付日常工作。如若希望在日本從事與語言有關的行業,如翻譯、傳譯等,需至少具備N2程度的日語能力。

JLPT的認證不僅限於留日工作,在香港從事與日本或語言有關的職業(如導遊、翻譯、於日資公司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日語程度。在當地申請工作、留學或獎學金時,要求申請人「具備在日常生活中以日語溝通的能力」,其實約等同JLPT N3程度,希望申請人至少能以日語填寫表格及進行面試。從以上種種,可見應考JLPT是外國人在日本生活要走的第一步。

尤為重視閱讀及聆聽

JLPT主要考核考生的日語閱讀能力和聆聽能力,考試內容視乎程度分為兩至三部分,主要圍繞言語知識、讀解與聽解。根據主辦機構的建議,考生學習150小時或以上,可應考N5程度的考試,而要考取N1程度,則需要900小時或以上的日語學習。考試題型為選擇題,每道題有三至四個選項。每個程度的考試時間不同,時間最長的N1考170分鐘,最短的N5需105分鐘。為了幫助考生準備考試,JLPT的官方網站上有樣本試題供考生練習,在考試前別忘記參考。

JLPT各程度的描述

study05_07_pto13

成績無期限 無需續考

每個程度的考試皆以180分為滿分,但合格分數不一定是90分,它們各有自己的合格線(可參考上表)。別以為總分合格就代表通過考試,還要每個分部達至基準分數,才能得到合格證書,因此要好好準備每一個部份。JLPT考試費不及雅思、托福等語言考試昂貴,2017年的費用為港幣480元,而且所得的成績沒有限期,不會失效,無需續證。有興趣的考生可到香港日本語教育研究會的辦事處報名及繳費,亦可透過研究會的網頁報名,並以支票、繳費靈或便利店的形式付費。無論是想到日本留學或工作,還是想一試身手,都可考慮報考JLPT。

文:張淑媚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

書本樣式

study05_07_1

study05_07_2

 

 

學習韓語 考取TOPIK資格證實力

study05_10_pto11韓國流行文化盛行,不少港人都愛觀看韓國電視節目、聽韓國歌曲,甚至學會兩句韓語,更投入節目或歌曲。

但是,怎樣才能稱得上懂得韓語?跟英文、日文等語言一樣,韓語學生可參加「韓國語能力考試」(Test of Proficiency in Korean,簡稱TOPIK),考核自己的韓語能力。考試由韓國教育部國立國際教育院所舉辦,對非韓語為母語者來說,屬前往韓國升學、就業或移民的第一步。連跟韓國人結婚,也要通過TOPIK一級,方能獲得結婚簽證。

TOPIK的測試對象是非韓語為母語的人士,每年在不同國家舉辦兩次,在韓國當地為每年舉辦四次。無論身在本港或是赴韓就讀均可投考。TOPIK的用處很多,例如韓國的大學對海外生的入學要求為TOPIK第四級,而部分韓國企業聘用外國員工時,也會要求應徵者考核TOPIK,以確保能有效溝通。

考試可分為兩個等級:TOPIK I(考核第一至二級)及TOPIK II(考核第三至六級)。TOPIK I只有一個考試節數,有聆聽和閱讀兩部分。共有30題聽力題目、40題閱讀題目,各佔100分,總分為200分。題目為四選一的選擇題,不懂答還是可以碰一碰運氣。而TOPIK II則有兩個考試節數。聆聽和閱讀兩部分各增至50題,另有寫作部分。同樣每部分各佔100分,總分為300分。寫作部分的內容共有四題,包括兩題造句及兩題作文。而題目大多會跟韓國傳統和現代社會文化相關,出題時亦會參考韓語教育機構的韓語課程,題目不會過於刁鑽,只要考生做好充足準備便可應付。

評分方面,TOPIK共有六個級別,第一級為最初級、第六級為最高級。而不同的等級代表韓語能力到達不同程度。各等級之間的分別以及要求的不同:

study05_10_pto12

TOPIK的報考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到TOPIK的官方網站便可以進行網上報名。填妥資料、上載個人證件相、並且於網上繳付$380考試費,便可以完成手續。而TOPIK的成績有效日期為兩年,若果成績單過期,便要再參加一次考試。想到韓國留學、或是測試自己會多少韓語的同學便要可以考慮一下這個考試。

study05_10_pto13

文:黃詩雅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

書本樣式

study05_10_1

study05_10_2

 

 

愛魚港生赴台讀水產 為興趣選科 校長﹕在港無機會學到

2017台灣高等教育展昨日舉行展前記者會,多名主辦單位代表出席,包括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嚴重光(後排右五)、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副總幹事李信(後排右三),以及香港中文中學聯會主席譚日旭(後排左三)等。前排右一為現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就讀的港生黎諾維。(劉焌陶攝)
2017台灣高等教育展昨日舉行展前記者會,多名主辦單位代表出席,包括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嚴重光(後排右五)、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副總幹事李信(後排右三),以及香港中文中學聯會主席譚日旭(後排左三)等。前排右一為現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就讀的港生黎諾維。(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自小對魚類有濃厚興趣的黎諾維,由小時跟母親到街市看魚,到中學畢業後赴台灣攻讀水產養殖學,年僅21已成為香港魚類學會成員,帶領導賞團講河流生態,現時讀大學3年級的他謙稱,「唔係我叻,只係有興趣」。

「我覺得認為成績並不是一切,只代表一個階段的付出。」3年前黎諾維在文憑試放榜前,已獲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取錄,他說當年多間台灣的大學在他就讀的培正中學舉行教育展,他觀展後便決心要到該學系升學。

他說自己的升學選擇以興趣主導,加上台灣人給他友善和富人情味的印象,促使他到當地升學,未來希望可以從事海洋生態教育的工作。

培正中學校長、中文中學聯會主席譚日旭表示,若諾維在香港升學,根本不會有機會主修魚類相關學科,認為台灣大學眾多、學系齊全,是當地吸引香港學生之處。他說現時不少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畢業生盼望升讀大學,但在香港「駁到上去坦白講唔多」,認為留學台灣這一升學途徑使不少香港學生有機會圓大學夢;而學生畢業後可以留台工作,為香港學子就業與生活提供另一種選擇。

教育展85台大學參與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以及香港中文中學聯會將於本周五至六(27至28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2017台灣高等教育展」。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副總幹事李信表示,共有85間公立及私立的台灣大學參與。

今年教育展將新創「特色展區」,按香港學生喜愛的熱門學系,分成管理、醫藥衛生、藝術與傳播、工程、遊憩與運動等展區,突顯各校辦學特色及教學重點,方便學生據興趣志向參觀。

在台香港學生逾8000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嚴重光表示,台灣高等教育展已是第8年舉辦,每年吸引數千至近萬名師生和家長參觀,近年赴台升學香港學生人數顯著上升,目前在台就學的香港學生已有逾8000人。

被問到兩岸關係緊張會否影響到台灣升學的學生人數,嚴重光說香港人到台灣讀書相信不會有大影響,因為香港本身是自由的地方,到台灣升學的學生增加或減少,應是家長和學生的選擇,相信政府不會也不敢限制。

中大與倫敦國王學院 合辦法律雙學位課程

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Stuart Hargreaves(左起)、卓敏法律學教授Lim Chin Leng、院長Christopher Gane,以及法律博士課程主任張明暉昨日宣布,中大將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合辦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鄧力行攝)
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Stuart Hargreaves(左起)、卓敏法律學教授Lim Chin Leng、院長Christopher Gane,以及法律博士課程主任張明暉昨日宣布,中大將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合辦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鄧力行攝)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作推出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修讀此課程學生可於4年內取得兩個學位。學生首兩年將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上課,其餘兩年則於中大修業,名額5個。

各讀兩年 兼得學士博士

目前本港大學的法學士課程均為4年制,上述新課程將讓修讀課程的學生在4年內取得倫敦國王學院頒授的法學士學位,以及中大頒授的法律博士學位。學生將於倫敦國王學院修讀一系列普通法核心科目,以及歐洲法律基礎課程,並在中大完成有關香港司法制度、普通法闡釋及其在中國憲制框架中的角色之課程。學生亦須在一系列選修課程中作出選擇,內容包括金融與商業法、人權法、刑事法、互聯網與技術法、國際貿易法等。

名額5個 1月中截止報名

中大法律學院院長Christopher Gane表示,法律業務愈趨國際化,這個雙學位課程正好回應了業界對相關法律專才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一個兼修英格蘭、威爾斯和香港法律專業資格的途徑,同時讓他們有機會在兩所著名法學院上課。

2018/19年度的課程現已開始接受報名,有興趣學生可於明年1月15日前,透過英國的大學及院校招生事務處(UCAS)向倫敦國王學院遞交申請。

入學基本要求是文憑試選修科獲1科5*和2科5,核心科目獲4,IELTS獲7分;或IB課程獲35分;或英國高考獲1科A*和2科A。通過入學要求的考生,將被挑選出席倫敦國王學院與中大聯合舉辦的面試。

陳繁昌:STEM如語文 學生須懂 促檢討新學制 盼收生更靈活

科大校長陳繁昌(左)強調應把握大灣區發展香港科研,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右)則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研產物。(劉焌陶攝)
科大校長陳繁昌(左)強調應把握大灣區發展香港科研,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右)則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研產物。(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本地研發總開支倍增至每年約450億元,又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資助本地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銳意發展科研。政府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表示科技佔人類生活比重只會愈來愈高,冀學生可有更多機會接觸相關教育,又建議教育局檢討新學制,並讓大學收生更有靈活性。

陳﹕不應只選「神科」

在陳繁昌的眼中,生活與STEM息息相關,不止是學科般簡單,「如是否需要使用核電?吃不吃日本食物?有人說可能有輻射」,認為所需要的知識和探討的內容都與STEM有關。他說STEM是文化一部分,「好像語文學科」,學生應對其有基礎認識。現時入大學的最低要求為4科成績達「3322」級數,即中文和英文科達3級,通識和數學達2級;有意見指此制度令學生專注於必修科。陳繁昌指出,教育局「是時候review(檢討)」新學制,又表示期望大學在收生方面能有更多「自主性」及「靈活性」,但未有進一步解釋是否希望取消「3322」的要求。

工程學生不懂微積分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表示,本港1980年代仍有許多工業及基建發展,如1989年後提出興建新機場計劃,工程科屬「搶手」學科,因學生畢業後有發揮的空間。不過,他指出近20年來經濟發展「偏向地產發展」,產業單一,浪費科研人才。他笑言部分數理科對基礎知識有一定要求,「如工程科,(工程學生)沒理由不認識微積分」,現實卻真的有工程學院學生未曾學過微積分。

大學學科彷彿等同畢業出路,陳繁昌指「沒有人有crystal ball(水晶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表示年輕人有本錢,不要介意承受一點風險,要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又指「這個世界有很多機會,不應只選擇『神科』」。

林鄭30億助學金吸本地生 大學指加研究生額更實際

study_2017_10_13_a1【明報專訊】為吸引本地生投身研究工作,特首林鄭月娥於其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資助修讀政府資助大學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資助額相當於學費。比較八大的研究生數據,城市大學2016/17學年本地研究生比率佔9%最低,嶺南大學有33%最高。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則表示,對於該校的本地研究生只佔15%感到不滿意,認為與「出路問題」相關。他指施政報告提出注資30億元,「有點治標不治本」,若學生在修讀課程後有較好出路,相信會有更多學生願意修讀,但他認為措施對學生而言有一定吸引力。

陳繁昌﹕倘出路好學生願讀

林太提出向教資會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研究課程的本地生提供助學金,盼可吸引更多本地生投身研究,配合推動本港創新科技發展。根據教資會近5年資料,本地生佔資助大學研究院的研究課程比率,由2012/13學年的約24%,降至2016/17學年的20%。現時八大非本地生中的內地生所佔比例最多,普遍佔約68至69%(見表)。

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指出,本地生和內地生所佔研究生學額懸殊是因為先天條件,「香港得700萬人,內地14億人口」,認為比例上香港不算差;加上研究生採用摘優而錄,「收生只看成績,不論其出身、種族,申請者成績好面試好便取錄誰」,故內地生較多不難理解。他指坊間有意見指內地生修讀本地研究課程是「用公帑益別人」,他卻認為若本港長遠要向科研發展,最重要是留得住人才,故內地尖子在港發展是好事,「但有些學生訓練完又返回內地發展便幫不到本港」。

助學金如加人工幫助不大

至於推出助學金是否有助吸引本地生修讀研究院研究課程,衛認為「有好過冇」,但整體來說「如學生因減免學費而讀的機會不大」。他解釋,現時研究生可申請每月約1.6萬元研究生津貼,每年學費攤分每月只為3000多元,「學生每月還有約1.2萬剩,如果單身來說都夠生活」,助學金猶如讓研究生每月「加人工」,幫助不大。

他建議政府可增加研究生學額,讓更多本地生可報讀更實際。被問到會否令成績不太優異者都能被取錄,衛指出,成績並非最好的學生,做研究有機會更好,因成績好的學生偏向信任權威,「但做研究最重要是挑戰權威和定律」。

科大推FinTech碩士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稱,身後的數百呎地方將改建為「孵化基地」,會設電腦、3D打印機等基本硬件,供有興趣於發明金融科技產品的學生使用。(黃津琪攝)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稱,身後的數百呎地方將改建為「孵化基地」,會設電腦、3D打印機等基本硬件,供有興趣於發明金融科技產品的學生使用。(黃津琪攝)

【明報專訊】金融科技(FinTech)已成為商業界的潮流,香港科技大學將金融科技列為商學院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未來會推出相關的碩士課程,現設選修科供學生選擇,明年亦計劃開設孵化基地。

校內建孵化基地

科技在不同行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金融業涉及大量數據和金錢,科技可令交易更方便和安全,隨人工智能、資訊保安和區塊鏈等出現,金融科技便應運而生。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指出,曾有人擔心金融科技會否「曇花一現」,但根據教授和業界人士的觀察,認為金融科技正處於技術成熟度曲線的再度上升位置,而對上一次「低谷」是科網爆破,但現時的金融科技成熟度和受關注程度正上升,將有「爆炸性發展」,會被廣泛應用。

由於金融科技的領域廣,該校成立學院金融科技小組,成員來自4個學系19名教研人員,包括會計、經濟、金融,以及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管理學系,制定發展方向。另外,商學院計劃改建該校的一個大型會議室作孵化基地,讓商學院學生可與不同學科學生合作,把意念變成可以實行的產品。

該校校友李尚信一直從事科技行業,現時投身電子商務,他指未來金融業趨勢是「P2P,即peer-to-peer」,行業將有翻天覆地進化,猶如收音機跳到電視機年代。他解釋,現時金融業講求「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金融科技將發揮重要角色,令交易變得更透明和穩定。

澳門升學: 立志入大學讀餐飲 愛下廚男生赴澳門圓夢

雖然在餐廳當學徒可以快速累積經驗,但熱愛下廚的Bryan明白擁有學位會對將來更有保障,因此選擇到澳門修讀廚藝課程。
雖然在餐廳當學徒可以快速累積經驗,但熱愛下廚的Bryan明白擁有學位會對將來更有保障,因此選擇到澳門修讀廚藝課程。

把興趣變成職業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事,盧栢愉(Bryan)就在澳門一圓他的廚師夢。目前在澳門任職酒店廚師的Bryan,是當地旅遊學院廚藝管理學士課程的畢業生。他一直對下廚興趣甚濃,中學畢業後有意在餐飲業發展,但當時香港並無與廚藝有關的學士學位,又不欲離鄉別井遠赴外國讀書。碰巧家人在澳門接觸到旅遊學院,感覺該校環境不俗,而且學費較香港院校便宜,Bryan在搜尋相關資料後也覺得適合,故決定報讀。

課程包羅萬有 烹飪管理兼備

報讀廚藝管理課程並不需要有基礎的廚藝知識或技巧,因為所有東西均是由頭學起,Bryan憶述起初花了一、兩個星期學習拿刀手勢,更笑言同學們都是「雞手鴨腳」般。整個課程會學習不同的烹飪技巧、食品種類和製作方法、各國菜式等,包括調配醬汁、西餅烘焙、甚至是豬牛解剖。旅遊學院的配套也非常充足,設有六個廚房供學生使用。

澳門旅遊學院位處於澳門半島望廈上,是一所專門提供旅遊產業方面 的學位課程和培訓的高等院校。(圖片由旅遊學院提供)
澳門旅遊學院位處於澳門半島望廈上,是一所專門提供旅遊產業方面的學位課程和培訓的高等院校。(圖片由旅遊學院提供)

那廚藝管理是不是只需要學烹飪?Bryan笑說:「我剛入學時都以為會是整天在學校煮東西。」事實上,廚藝管理課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企業管理、會計、澳門基本法、食品安全等,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逗留在廚房。對討厭商科的Bryan來說,企業管理和會計部分相當困難,因此在第一年非常辛苦,但習慣以後日子就輕鬆得多了。旅遊學院的教學模式較像香港的中學,採取小班教學形式,一名教授一般會帶20-30個學生上課,學生分到的注意力相對較多。Bryan表示他們一星期會有一天全日在廚房上堂,其餘時間則在教室上課,可謂理論與實戰兼備。

泰國實習半載 友誼經驗共得

廚藝管理課程包含了實習時數,因此Bryan曾經在泰國與澳門,進行過分別為期半年與一個月的實習。在泰國的半年期間,他到過泰式餐廳、意大利餐廳,以及酒店的自助餐部工作。性格外向、喜歡交朋友的Bryan表示,實習中最大的得著就是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實習生和餐廳師傅。他表示,學廚多到不同的地方吸取經驗,因此在不同國家都有熟人的話會比較方便。

Bryan目前在酒店中負責小型自助餐的工作,雖然在泰國酒店中的實習並不足夠作吸取經驗,但可以作為正式在廚房工作前的預習,讓他能夠更快、更容易地適應目前的工作模式。不過,他表示自己仍處於邊做邊學的狀態,因為在旅遊學院學習到的往往是概念理論和基礎,以及對行業的認知,要在現時真正的工作環境下才能學會處理不同情況。

日常起居消閑 一人穿梭三城

旅遊學院的廚藝課程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Bryan因此學會不少基 本廚藝知識和烹飪技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旅遊學院的廚藝課程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Bryan因此學會不少基本廚藝知識和烹飪技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留學生往往需要自己打點所有起居事項,雖然澳門與香港相距甚近,但Bryan也不例外。Bryan表示,院校一般會為留學生提供宿舍,學生只要在報名時表明意願即可,學生無需擔心。至於休閒購物方面,澳門的消費豐儉由人,物價比起香港略低一點,消閑活動也較香港少,一般都是看電影、唱卡拉OK、打球等。因為澳門的娛樂活動不多,Bryan有時會到鄰近且物價更為便宜的珠海消遣,每個月也會回港一次,長假期也會回港度過。在人際方面,Bryan身邊的同學大部分是內地人或澳門人,但現時也愈來愈多香港學生,「我當年那一屆(旅遊學院)只有5個香港學生。」而2017年註冊的香港學生已超過30人。

前程深思熟慮 謹慎規劃未來

被問及為甚麼會留在澳門工作,Bryan認為澳門酒店的配套、設施、晉升階梯和環境等都較完善,有助初出茅廬的自己吸收經驗。他打算給自己一段時間嘗試廚師的工作,看看是否適合自己,日後可能會進修和嘗試其他職位,畢竟日後年紀大也未必能再應付廚房工作,這也是他當初選擇讀學位而不直接當學徒的原因,「當然回香港會是我最終的目標,因為始終香港才是我家。」但他希望廚藝小成才返港,在香港真正發展自己的
事業。

他指出澳門與香港在文化上非常相似,而且語言相通,教學與實習也是以使用英語為主,學生也可以在校學習普通話或者葡文。除了書本的知識外,他更學到了獨立以及認識到不少朋友。對於會不會鼓勵香港學生來澳門升學,Bryan建議同學若是在旅遊、餐飲方面感興趣,旅遊產業發展完善的澳門可以提供更好的培訓環境,會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他補充,澳門的大學採取小班教學模式,當地又甚少娛樂活動,對於像他這樣好動、難專心的學生,澳門絕對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文:吳倩盈

書本樣式

study02_mo05_1

study02_mo05_2

 

 

台灣升學:台灣餐旅系重實務 回港就業顯優勢

台灣的大學有開辦主修餐飲的大學課程,學生可透過校內的實習餐廳了解工作環境。(圖片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提供)
台灣的大學有開辦主修餐飲的大學課程,學生可透過校內的實習餐廳了解工作環境。(圖片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提供)

香港的旅遊產業發達,需要非常多專業人才,酒店管理亦受年輕人歡迎,行業前景樂觀。香港的酒店旅遊管理課程內容偏向理論,而且提供餐飲業學位課程的院校不多。反觀台灣的餐旅系則細分為餐飲、旅遊及酒店,不同意向的同學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系就讀,而其課程多元化且注重實務,學生可以學到較多元化的知識。台灣的餐旅教育特別著重培育學生的服務態度,提供良好的服務質素。由於市場需求大,畢業後求職亦會較易找到工作。不乏香港學子赴台就讀餐旅相關課程,依據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統計,港生選填熱門餐旅相關學系及院校如下:

study02_tw08_12

設專科學校 更有利學習

台灣旅遊業成熟,除了綜合大學開辦餐旅系、觀光系外,亦有相關的專科學校。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是台灣唯一一所餐旅專科大學,根據2016年《遠見》雜誌問卷調查八大專業領域台灣企業最愛的重點學校,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在觀光及餐飲領域排行首位,是台灣最有名的觀光及餐飲類學校。香港並沒有開辦觀光及餐飲相關學科的學士學位專科學校,而專科學校的學科氣氛比綜合學校濃厚,大部分老師都具有歐美知名大學餐旅管理博士學位或在業界享有非常高的實務經驗,學校亦會提供專業教室,可見師資、設備十分完善。

課程種類多 校內設備完善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為台灣唯一一所餐旅專科大學,大學提 供多元化課程供學生選擇。(圖片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提供)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為台灣唯一一所餐旅專科大學,大學提
供多元化課程供學生選擇。(圖片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提供)

無論是專科大學還是綜合大學,台灣的餐旅學系多細分為旅館管理系、餐飲管理系及餐旅暨會展行銷管理系等。其課程內容多元化,提供實務課程,有利學生考取相關資格以提升未來就業競爭力。例如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提供餐飲法語會話、飲料知識與調製、茶文化、遊輪旅遊等多元化課程;而綜合大學亦不遜色,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會提供餐旅服務技巧、中西餐廚藝、西點烘焙、飲務管理等課程。除了課程多元化外,台灣的餐旅學系設備完善,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為例,學校提供品酒教室、專業酒窖、芳香辨識與感官訓練教室、調酒教室、中/西式實習餐廳等專業設備,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熟習工作環境。

實習屬必修 與企業合作培訓

實習是餐旅學系重要的一環,多為必修課程,而且實習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包括:五星級國際觀光旅館、休閒度假旅館、精品旅館、民宿、連鎖餐廳等。香港酒店及旅遊管理相關課程的實習地點多為大型酒店,服務對象多為海外旅客,較單一。與之不同,台灣餐旅學系實習的旅館及餐廳有不同的規模,服務對象同時為海外及本地旅客,較多元化。另外台灣餐旅學系亦積極與企業合作及提供實習機會,例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福容大飯店連鎖集團及礁溪老爺酒店合作。該校亦與日月潭涵碧樓飯店集團合作,每年挑選大三學生進入涵碧樓儲備幹部培訓,畢業可即就業;亦與雲朗觀光集團合作,進行「餐旅優質人才」計劃,提供全校學生投身觀光餐旅的就業規劃及每年挑選10名學生參加培訓,再到雲品飯店實習培訓半年,通過培訓可獲錄用保障。

學生就業優 發揮以人為本精神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雖是綜合大學,課程分為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其設備齊全,圖為烘焙實務課的上課情況。(圖片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提供)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雖是綜合大學,課程分為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其設備齊全,圖為烘焙實務課的上課情況。(圖片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提供)

就業情況屬學生最關注的事,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為例,每年回港及留台就業的港生比例是一比十左右。台灣的餐旅行業著重服務品質,普遍教育學生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及態度亦比其他地方熱情。在港從事餐旅工作的學生普遍需要使用英語或其他外語溝通,但若留台工作則常用國語和閩南語溝通。而港生回港後普遍在五星級酒店、度假村、連鎖餐廳等工作。而在台修讀餐旅系亦有助港生在港開僻新道路,學生在台實習時可以接觸不同業界人士,吸納台灣餐旅方面的優點,回港活用。再者,餐旅業重視應變及創新能力,在台就讀餐旅學系的畢業生能善用資源及洞察市場私能力,亦有助港生在港開創新的經營模式,甚至創業。

文:馮嘉雯 資料來源:海華服務基金、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書本樣式

study02_tw08_1

study02_tw08_2

 

 

台灣升學:台灣傳播系課程多元化 企業實習機會多

台灣的大學傳播系內容多元化,校內實習設備可媲美真實電視台的製作環境。(圖片由淡江大學提供)
台灣的大學傳播系內容多元化,校內實習設備可媲美真實電視台的製作環境。(圖片由淡江大學提供)

台灣一向是一眾學生留學熱門之選,除了語言及文化與本港相近、學費和生活費低外,台灣的大學學系多元化更是吸引學生的一大因素。以傳播為例,其學系及課程內容廣泛,設有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口語傳播學系、學習動畫或遊戲設計的數位多媒體設計學
系等。台灣的傳播行業風格與香港不同,且傳播機構眾多,學生獲得實習的機會大,亦能對就業有充足的準備。許多港生均看重未來的事業發展,實習尤為重要,台灣傳播學系對港生吸引力大增,成為熱門科目。

台灣以民風及資訊開放見稱,自由度高,學習不受限制,更有利傳播行業。普遍台灣的大學傳播系師資優良,導師大多曾於業界工作,了解市場狀況。設備方面,大學多設有學系專用的攝影棚、數位網路廣播電台、黑白沖洗暗房、剪接室及電影院等,學生在課堂及課餘時均可使用設施,有助熟習業界器材。加上台灣的媒體環境優良,發展空間較大,吸引港生赴台入讀傳播學系。

依據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統計,港生選填熱門新聞傳播相關學系及院校如下:

study02_tw07_12

學系課程可專可廣 發展路向更清晰

現時傳播業界有跨媒體發展的趨勢,台灣的大學配合業界整體情況,學系課程十分多元化。以淡江大學的大眾傳播學系為例,課程內容涉獵範疇廣,學生可以自由選修不同範疇的學科,如影視娛樂產業概論、影視分鏡與剪輯、廣播節目製作等。課程內容打破了媒體的界線,使學生在課程中吸收不同的媒體特性,展現創作及行銷的專業能力,同時強化學生的傳播知識及專業職能,以便將來按興趣就業。

另一方面,部分大學會在傳播學科下再細分不同的專業學系,同學可以更專注地發展。以義守大學為例,其傳播學系細分為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系、口語傳播學系、公共關係與廣告學系、傳播管理學系、廣播電視學系、電影系、資訊傳播學系、數位多媒體學系等,使學生能學習更專門的知識。

傳播系注重實務 學系設備完善

義守大學的傳播系細分多個範疇,學生能學習更專 門的知識 。例如學生可以模擬導播環境,對實際工 作有更深的體會。(圖片由義守大學提供)
義守大學的傳播系細分多個範疇,學生能學習更專門的知識 。例如學生可以模擬導播環境,對實際工作有更深的體會。(圖片由義守大學提供)

注重實務亦為當地傳播系的特色,學生有機會參加多項校外比賽及活動,活用課程上的知識。另外,部分台灣的大學會提供「專業多媒體實務教學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傳播行業中不同職業的工作。有些大學則會有直屬學系的實習媒體,例如淡江大學擁有四個實習媒體,包括:「淡江電視台」、「淡江之聲」、「淡江影像藝術工坊」及「淡江網路新聞報」,學生可藉此體驗媒
體運作的過程。

大學與企業合作 多元化實習機會

傳播學系重實習,不少大學設有必修或選修的實習學分,學生可以自行尋找實習職位,也可透過學校求職。台灣的大學多與企業合作,學生能藉此累積實習經驗及了解市場情況。除此之外,學生亦可檢視課堂所學,同時加深對傳播理論的興趣與理解。以淡江大學為例,他們與多個台灣大型企業合作,例如: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公共電視、正聲廣播公司、米兔哥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及台灣女性影像學會,並安排學生到這些機構進行實習。

赴台畢業生 回港就業有優勢

淡江大學的傳播系提供四個實習媒體,學生能在實習媒體實踐課堂所學及接觸實際工作環境 。圖為淡江網絡新聞報的工作環境。(圖片由淡江大學提供)
淡江大學的傳播系提供四個實習媒體,學生能在實習媒體實踐課堂所學及接觸實際工作環境 。圖為淡江網絡新聞報的工作環境。(圖片由淡江大學提供)

傳播業人才在香港的需求高,因此不少赴台學生畢業後傾向回港發展。他們擁有台灣傳播的獨有知識,回港就業有一定優勢。根據義守大學提供的資料,該校的畢業生深受香港業界歡迎。學生回港後或要重新適應本港的媒體環境,但由於台灣傳播系的理論及實務並重,普遍學生的適應問題不大。而淡江大學則認為學生同時具備製作及行銷的知識,能提升競爭力及面對多變的就業市場。

不少公司希望聘請不同背景的僱員,希望這些員工為企業帶來新觀點及想法,在職場上與同事擦出火花,這亦成為赴台留學者在職場上的優勢。在台修讀傳播系的畢業生大多從事電視台、靜態攝影、公關廣告、影片製作等工作。義守大學建議學生可爭取港媒派駐台灣的工作。台灣與香港的傳播環境雖有不同,但台灣的傳播學系無論是課程內容還是實習機會都十分多元化,對於有意向傳播方向發展的學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文:馮嘉雯 資料來源:海華服務基金、義守大學、淡江大學

書本樣式

study02_tw07_1

study02_tw07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