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大學免試收生 擴至中戲央音央美

【明報專訊】國家教育部公布明年(2019年)「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下稱計劃)的安排,新一年有7間院校包括演藝界搖籃的中央音樂學院及中央戲劇學院等參與,其中中央戲劇學院的畢業生包括姜文、章子怡及湯唯等知名藝人。

計劃中不乏著名大學如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等,院校所在地區分佈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上海市及江蘇省等20個省市。新增7間院校分別為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湖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長安大學及蘭州大學(見表)。參與計劃的內地院校總數增至109間。

而「校長推薦計劃」的名額每校增至8個,參與推薦計劃的院校,其最低錄取要求維持不變。考生在文憑試(DSE)的4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科、英國語文科、數學科及通識教育科的分數總和需為10分或以上,每科分數不可少於2分。

總數109間 明年3月報名

報名方式與往年一樣,學生可於2019年3月1日至20日在網上預先報名,其後在3月11日至29日到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現場確認,以及繳交報名費。各院校可根據考生報考資料安排面試。

計劃按報考學生的DSE成績錄取,毋須學生額外應考內地聯招試。明年7月下旬為錄取階段,各院校將在7月底公布錄取名單,亦會根據招生情况補錄。負責計劃的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回覆指出,2018年有3216人報名參與計劃,最後有1556人獲取錄,收生最多的首3間大學為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及廈門大學。

經審查每年最多獲16,800元資助

在資助方面,於指定內地院校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本地學生,可申請「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下的經入息審查資助,或是免入息審查資助;前者分為每年16,800元的全額資助及8400元的半額資助,後者則有5600元。2014年推出資助計劃以來,經入息審查獲全額資助的學生人數由2014/15學年的152,增至2017/18學年的1797;另獲半額資助的人數則由111增至744。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9日 (二)

料最快2022停辦 明德下年停收生 教局:138學生可轉SPACE

【明報專訊】2011年成立的明德學院,決定下學年不再取錄新生,料最快2022/23學年停辦。目前在學的138名學生可留原校,或轉讀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升學。教育局指出,學院可按學生意願安排轉讀港大專業進修學院,沒收到相關求助個案。校方指出,學院教學及上課如常,正積極物色策略伙伴以推動學院長遠發展。明德財務報告顯示,2016至17年度淨虧損約2687萬元。

明德2018/19學年共開辦3學士課程,包括文學士、專業會計及社會科學,截至10月,全校有138名學生。明德指出,與保良局早前研究共同發展的計劃,未能如期落實;加上本港人口變化及未來數年學生人數下降,決定於2019/20學年暫停收生。校方稱現時學院教學如常運作、學生如常上課,一切不受影響,正積極物色策略伙伴以推動學院長遠發展。

開校6年累蝕1.9億 校方:如常上課

明德學院2011年由港大成立,2016年因陷財困,由港大專業進修學院(SPACE)管理,由SPACE支付每年虧蝕,至本年與保良局洽談合作,有意辦幼兒教育,惟最終告吹。翻查明德財務報告,其2016至17年度淨虧損約2687萬元,2015至16年度淨虧損約2305萬元,開校6年以來累計虧損達1.9億元。

教局:未有求助 收續用校舍申請

校方8月3日向全校學生發電郵,告知明年9月停止收生,學生可選擇繼續升學、退學或轉校。記者昨到明德薄扶林校舍,有學生指不清楚校方已決定下學年不再收生;亦有學生批評學校連年陷入財困,是因為用錢不得其所,花太多錢刊登廣告。教育局表示,沒有收到就相關事件提出求助的個案;又指已收到港大申請讓明德學院繼續使用部分薄扶林校舍,直至全部學生畢業為止,正按既定機制處理。

中六畢業生續跌 自資院校嘆「難做」

據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諮詢文件數字,2016年中六畢業生人數為57,000人,2017年及2018年跌至52,100及51,600人;按推算,2019年人數會跌穿5萬至48,100,2022年更下降至43,000人。

能仁專上學院校長黃景波表示,因考生人數下跌,嘆自資院校「這幾年來很難做」,又指部分院校創辦年期短,若學校本身沒有大型辦學團體或捐款支援,實在難以營運。他以能仁為例,部分自資院校面對用地不足,如學校下學年開辦護士副學位課程,需設立多個實驗室及預留空間給學生,但現時校舍卻未能滿足要求。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23日 (五)

赴台港生畢業後可留1年

赴台港生畢業後可留1年

【明報專訊】呢幾年多咗學生選擇去台灣讀書,原本港澳畢業生只可以留半年,若搵唔到嘢做就要返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8年12月18日就公布,台灣內政部同移民署近排修訂條例,由12月5號起,去台灣讀書嘅港澳生,延期居留由以前6個月,可再申請延長1次,即最多可以居留1年。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話赴台升學嘅港澳生畢業後,要用書面方式,解釋清楚點解要喺台灣延期居留,辦事處講到明話總延長居留時間最長可達1年,方便畢業生搵工。

辦事處話現時台灣有超過8000個香港學生,畢業生其中可以循「畢業僑外生工作評點配額制」申請喺台灣做嘢,只要喺學歷同工作經驗等8項評點指標點數滿70點,喺台灣做嘢兼住滿5年,就可申請定居台灣。按台灣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統計,2017年有3300人次獲准留台工作;其中有270人次港生申請,當中超過九成就係用評點配額制。

 

日期:2018年12月19日 (三)

報自資,你要知!

【明報專訊】大家剛剛忙完聯招選科,可別忘了本地升學途徑不止一途,同學還可透過「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E-APP),一次過預先報讀各自資院校開辦的學士學位及副學位(包括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現在就跟大家談談報E-APP一定要知道的事。

E-APP是什麼?

E-APP是供同學報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及副學位課程的網上報名系統。截至2018年11月,共約30間自資院校參與E-APP,包括東華學院、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恒生大學、職業訓練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等。

E-APP

誰人可報E-APP?

只要你是應屆文憑試考生,就可以報E-APP。若同學屬「邊緣分子」,預計文憑試只能考獲十多廿分,更應考慮先經E-APP報讀自資課程。

何時可報E-APP?

E-APP設兩輪申請階段,首輪報名程序於2018年12月6日開始,次輪將於2019年5月21日起接受報名。

有什麼報名手續?

同學可按E-APP網站主頁左下方的「申請人登入」鍵,按指示建立帳戶。成功建立帳戶後可填寫個人資料(如中四及中五期末考成績、中六首學期成績、比賽/活動的經驗及成就等),再按學習範疇、院校名稱、課程名稱等關鍵詞搜尋及選報課程,並可更改課程的排序優次。系統會直接向各院校遞交申請人的入學申請,再由院校決定是否需要安排面試;文憑試放榜當日,系統亦會將申請人的成績直接轉交已報讀的院校,省卻「四圍撲」的時間。

系統登記費用全免,亦沒有限定申請人報讀院校的數目,惟個別院校設報名上限,或要求申請人繳付報名費,所以同學選報課程時需謹慎考慮。

報E-APP會影響聯招派位嗎?

E-APP和聯招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及報名機制,互不影響。有透過兩個系統報讀課程的同學,可於文憑試放榜後按成績及個人需要,衡量接納哪個課程的取錄。

資料來源:E-APP網頁
*以上資料以E-APP、考評局及聯招網頁公布為準

E-APP申請重要日期

 

■專家教路:報E-APP策略

‧早報讀優勢大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馮偉華表示,儘管同學有信心於文憑試取得足夠入讀資助學士學位的成績,也不妨「買個保險」,經E-APP預先報讀自資課程,「現在距離應考文憑試尚有些時日,如果不慎失手,待(放榜一刻才)知道成績不理想,屆時想再報讀(課程)就太遲」。

院校會先處理E-APP首輪申請,且部分課程以「額滿即止」方式招生,如同學於首輪報名,或可在文憑試放榜前獲院校安排面試,部分表現優秀者更有機會獲「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資格,放榜後如成績符合要求,即獲派學位。

‧政府資歷認可≠獲專業認證

E-APP上的自資課程雖然已通過政府的資歷架構認可,但馮偉華提醒:「若是一些屬於專業類別的課程如社工、護士等,修畢課程未必等於獲得該職業的專業認證或符合報讀相關認證試的資格。」選報課程前,他建議同學先瀏覽「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iPASS),網頁詳列各院校的課程資訊,包括聯招以外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本地學士學位及副學位課程的資料、畢業生數據等。

‧留意課程認受性

「部分自資院校開辦的課程認受性其實不高,就算在資歷架構中(與資助院校課程)屬同一等級,職場上(待遇)也有高低之分。」馮偉華指出,同學報讀自資課程前,應考慮心儀院校的「往績」。舉過往收生人數為例,若院校長期收生不足,較難向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氛圍;一旦院校因收生不足被「殺校」或倒閉(如明德學院因收生不足陷入財困,早前宣布將於2019年9月停止收生),對在學學生或畢業生都會造成影響。馮偉華說:「如恒生管理學院正名為香港恒生大學,校譽有所提升,這些因素都是報讀時可以考慮的。」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明路—生涯規劃 第41期](文章日期:2018年12月4日)

 

THE工程學排名 港5校全跌

【明報專訊】《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為全球903間設有工程科的院校評分,並於早前公布2019年全球大學獨立學科(工程學)排名,首5名由英美大學包辦,新加坡國立大學排第8,是亞洲大學之首(見表)。本港維持有5間大學排首70位,位列最前為香港科技大學,排第23,比去年跌5位;香港大學排第40,下跌10位。排名編輯Ellie Bothwell表示,排名規模擴大加劇院校競爭,認為本港的大學在國際化及論文被引用次數上仍具優勢,不過教學及研究則有改善空間。

THE同時公布全球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排行榜,科大(28名)、中大(37名)及港大(46名)躋身50名內。THE提到,港大在教學環境、研究量及聲望、知識轉移項目得分上升,令其排名上升9位;城大排名由74位跌至93位,因其研究、教學、行業收入的表現遜去年,但國際化表現則有提升;整體而言,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工程及計算機科學均處於亞洲領導地位。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明路—生涯規劃 第42期]

刊登日期:2018年12月11日 (二)

 

讀舞台服裝設計 煉就幕後高手

【明報專訊】栾賀鑫及宋曉濤主講「一木一檐 一糸一綉——《延禧攻略》美學解構」分享會,職業訓練局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舞台及佈景設計高級文憑、演藝造型設計高級文憑的學生也是座上客,希望向前輩偷師。對舞台或服裝設計感興趣的同學,快來看看課程究竟讀什麼!

學設計舞台 先學解讀劇本

徐碩朋

舞台及佈景設計高級文憑課程講師徐碩朋表示,課程涉及劇場史、藝術理論等,學生需學習不同劇場的基礎知識。二年級生謝詩敏(Sherman)表示,要完成一個舞台設計項目,先要從解讀劇本開始,思考舞台如何呈現故事中心思想,也要兼顧燈光、道具,一切有定案才製作成舞台模型。

舞台及佈景設計的二年級生都須參與籌備學校的年度舞台劇,台前幕後所有崗位皆由學生擔任。2018/19學年年度舞台劇將於2019年1月演出,二年級生何思敏(Sophia)是該劇的舞台監督,負責統籌演出的大小事宜。她和其他參與幕後製作的學生異口同聲表示,實踐機會十分寶貴,「你會(學習到)考慮舞台安全,還有演出場地的條件(限制),如進出的門口只有這麼大,若道具太大型就無法進入(舞台)」。

圖為舞台及佈景設計二年級生Sherman的習作,是一個舞台設計的模型。

徐碩朋說,不少畢業生到香港演藝學院等院校繼續升學,部分人則加入中英劇團、演戲家族等本地劇團,從事舞台設計、舞台監督、道具設計、燈光設計等工作。

2019/20學年收生資料

2019/20學年起,上述課程第一學期會併入「活動、展覽及表演場境設計高級文憑(科目組)」,學生到第二學期才選專修課程,分別可選「舞台及佈景設計高級文憑」或「活動及展覽設計高級文憑」。

課程內容:教導學生以專業的美術指導或舞台設計師角度,了解電影、戲劇等製作流程,並教授場景及舞台設計的基本美學及設計技巧

基本入學要求:文憑試5科(包括中、英文)達2級;或需參加面試,但毋須出示作品集。徐碩朋建議有意報讀者宜先準備一些舞台劇及電影例子,於面試時用例子表達個人看法

修讀年期:2年

首年學費:31,570元(2018/19學年學費,僅供參考)

■落手落腳車衣設計造型

演藝造型設計高級文憑課程設理論科目,包括「舞台及表演服裝繪圖」、「服裝歷史及演變」等,學生亦有較多實踐機會。院校設有時裝資料館、服裝工場等供學生使用,課程主任張志勇說:「設計以外,學生也要『落手落腳』縫製衣服,了解衣服的物料和結構,學習如何改善自己的設計。」

圖為演藝造型設計二年級生Bobo為不同類型的表演所繪畫的服裝設計習作。張志勇認為學生學會親手製作衣飾,能增加日後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舞台劇、傳統戲曲演出、芭蕾舞劇等皆需服裝設計師設計及製作表演服飾,為了培訓相關人才,課程涵蓋不同類型的服裝設計。二年級生盧逸嫻(Bobo)表示,她對中國傳統戲劇服裝較感興趣,但也透過課程學會設計芭蕾舞表演服裝。業界實習亦是課程的重要部分,今年暑假Bobo參與製作香港舞蹈團舞蹈劇場《紫玉成煙》的服裝,從中學習傳統戲曲服飾的設計和製作。除了劇團,學生另有機會到主題公園實習。

◆2019/20學年收生資料

課程內容:美學與創意並重,教授製作服裝的原理和技術,旨在培養有意從事舞台服裝設計及製作的學生。課程另設通識教育、語文及傳意訓練、全人發展和職場工作體驗等

基本入學要求:文憑試5科(包括中、英文)達2級;或需參加面試,但毋須出示作品集。張志勇建議有意報讀的學生事先了解課程內容,面試時表現出對課程有濃厚興趣,展示對表演藝術的認知和感興趣的原因

修讀年期:2年

首年學費:31,570元(2018/19學年學費,僅供參考)

◆部分相關課程(表)

[明路—生涯規劃 第42期](文章日期:2018年12月11日)

 

港大清華 研合辦電腦課程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10月與清華大學簽署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後,11月底再聯同清華在港舉行「香港國際人工智能高峰會」,除兩間大學教授分享經驗,亦邀請到美國史丹福

港大副校長高為元(右)認為,港大與清華大學合作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有助吸引最好的教師和學生。港大工程學院院長趙汝恒(左)亦認為,合作令學生「有兩個指導者,得到兩方面優勢」。

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等院校的教授,講者亦包括擅長圖像處理技術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就大數據應用、金融科技等範疇交流。港大副校長(環球事務)高為元期望高峰會有助推動香港成為人工智能城市,「推廣這個(人工智能)需要一個生態,高校在這個生態裏扮演了很重要的一環,尤其在培養人才、基礎建設、科研跟最後應用」。港大工程學院院長趙汝恒表示,港大正研究與清華聯合於2020/21學年開辦課程,「例如電腦科學,我們一起辦聯合課程,兩地學生也可互相得益,一半時間在(港大),一半時間在清華,對雙方學生是好,亦可透過學生作橋樑,進行學術交流」。他強調合辦課程仍在初步構思當中。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4日)

售藥半途讀中藥 學做配藥把關人

【明報專訊】「我覺得中藥材很有趣,(有些)看上去樣子像樹皮卻具藥效。經過藥方配搭後,可用來醫治病人。」黎佩佩十多年前任職中成藥銷售員,對藥材認識不深,卻對其中的原理感興趣,之後報讀坊間相關的中藥配劑課程,完成課程後,她從中藥配藥助理做起,一步步晉升至藥房主管,管理藥房至今6年。

執藥覆單管倉存 為病人備良藥

「『執藥』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病人交藥單來,配藥員首先要『覆單』,即檢查藥單有沒有不妥之處;若有,要跟病人和醫生再三確認。」黎佩佩任職的中醫診所藥房,前往求診的病人大多是街坊,不少是覆診個案,「我們一般為病人配兩三天的藥量,但有次某名覆診病人的藥單列明開四天藥量,我覺得奇怪,再向醫生覆單,原來上次診症時醫生即將放大假,給病人多開兩天藥。病人再來覆診時,醫生一時沒察覺,按照上次的藥單開藥,其實開兩天的藥量便夠」。

配好一服藥,需經過幾重覆核步驟。中醫配藥員從病人手上接到藥單,先要「覆單」,之後用電腦覆核所用的藥材和分量。配好藥後,再經另一名配藥員檢查,確認無誤後才能包裝,將藥材或藥粉交予病人。

除了執藥和覆單,中醫配藥員也要管理倉存,「例如檢查來貨藥材的品質,這需要一定的中醫藥理知識」。

推藥粉電腦化自動煎藥 配藥與時並進

確定藥單無誤後,中醫配藥員就可執藥。中醫配藥雖予人傳統、老舊之感,但配藥員的工作其實與時並進,如黎佩佩工作的藥房會借助電腦儀器配藥。現時中藥配藥方式與傳統到底有何不同?借用中藥藥單上的關鍵詞,跟大家逐點細看:

◆藥材

黎佩佩說,現時不少中藥房改以藥粉配藥,病人不用花時間煎藥,用熱水冲即可服用。「藥粉由藥材提煉而成,在我的角度,藥效並無不同,而且更方便。」她工作的藥房提供藥材和藥粉配藥服務,「主要視乎醫生是開藥材還是藥粉,病人也會按個人喜好和需要指明(配哪一種藥)」。如果是配藥材,部分藥

◆分量

「往時我們用秤桿來秤量藥材的分量,現在則改用電子磅。」黎佩佩解釋,藥粉不像藥材般容易分辨,每配一種藥粉前,配藥員都要掃描藥瓶上的條碼,若電腦顯示的資料與藥單列明的藥粉、分量相符,他們才能取出藥粉,再用電子磅秤量所需分量,確保病人用藥的分量準確。

◆煎藥

在傳統中藥舖執藥,醫師或配藥員會告訴你用多少碗水煎藥、哪種藥材要先煎、用小火還是大火等。「現在也是如此,不過我們會提供代煎服務。」黎佩佩展示放置在藥房後方的自動煎藥機,「我們只需按分量放進藥材,調好火候、時間等,機器就會(將藥材)煎成湯藥,並按用量包裝好。病人可把湯藥放在冰箱冷藏,服用時連包裝放進熱水加熱,再拿出倒進碗即可」。

體力勞動一身藥味 助人病癒感滿足

「執好一服藥的時間因處方而異。一開始(任職時)會跟同事鬥快執藥,一來是年輕(貪玩),二來也想早些配好藥,可以休息。黎佩佩憶述自己初入行時的執藥情况,不禁笑道:「中醫配藥是勞動工作,每天反覆執藥,久而久之就造成肌肉勞損。唯有快快手執好一服藥,便可以休息一下。」

另外,各種藥材有其獨特氣味,在藥房工作多年的她早已習慣,「醫師很少接觸藥材,反而是我們(配藥員)一整天都會留在藥房……有時下班回家,看見旁人面色有異,才會醒起自己(身上)有藥材的味道」。

談到工作上的樂事,黎佩佩指前來應診的多是街坊,彼此早已熟絡,「不至於成為朋友,但碰面時會打招呼,算是工作中開心的事。能夠幫助病人治好病患,也是件開心事。(會因而有行醫的想法嗎?)倒不會,現在所做的已經很滿足」。

先讀課程才入行 學中醫藥理

近年不少中醫診所利用電子系統,令配藥流程更流暢。黎佩佩指她起初完成了IVE中藥配劑高級文憑(現為兩年制「藥劑科學高級文憑」),再修讀才晉高等教育學院(SHAPE)與中國藥科大學合辦的兼讀制中藥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銜接課程(課程註冊號碼:231191)。她建議有意入行的同學應修讀相關課程,掌握一定藥理知識,「最基本應持高級文憑資歷,但大部分現職配藥員都持學士學位。現時香港(法例)沒有規定配藥員要額外通過資格試,反而內地有『執業藥師試』,我們(香港的配藥員)都會試考,但不容易通過」。

[明路—生涯規劃 第40期]

浸大2019-2020年辦農業科學主修

【明報專訊】近年創科行業「發展潛力」不錯,但部分傳統行業如農業的前景亦不容小

浸大生物系主任黃煥忠

覷。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繼續推動「新農業政策」,包括於2019年開展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又建議促進漁業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加上本港、大灣區以至全球對新鮮蔬果的需求持續上升,對從事農業商貿、農業技術、品種開發研究等人才需求殷切。有見及此,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士(JS2510)於2019/20學年新增「生物資源與農業科學」主修,初步預算設15個學額。浸大生物系主任兼上述課程主任黃煥忠表示,課程涵蓋農業科學基礎、自然資源基礎、土壤肥料學、植物病理、害蟲及雜草管理等,並設實驗課,以及國際有機檢查員協會專業有機檢查員證書課程。所有修讀該主修的學生亦有機會實習,如到漁護署實驗農場或海外受訓。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培育機械及能源工程專才

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新科技以及環保政策,當中最新施政報告提及於香港科學園建立人工智能╱機械人科技的創新平台,並試行自動駕駛車輛。此外,政府又積極推展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並於主要政府建築物定期進行碳審計,以尋找節能機會和提升能源效益。因此,本港在創科及環境工程的工作前景會相當樂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所開辦的「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學士課程,以及「能源與環境工程學」學士課程正好為以上行業培訓優秀人才。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應用廣 行業機會處處

機械工程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機械人應用亦日漸普及,因此投身機械工程的畢業生出路廣闊。

現時,不少畢業於「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課程的學生投身於機械工程行業,於工程顧問、大眾運輸以及政府部門工作。現時於機場從事工程行業的畢業生表示,「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課程提供成為專業工程師的基本技能訓練,協助畢業生應付實際工程工作,包括工程項目規劃、設計工作、工程合約管理等。畢業生更有機會參與具挑戰性的工作,例如申請能源管理系統認證以及優化各種自動化系統。此外,畢業生亦可於本港各大眾運輸公司以及政府部門,包括機電工程署以及渠務署,成為工程師。於巴士公司任職維修工程師的畢業生提到,公司會安排畢業生到不同工程部門實習,全面了解巴士維修服務,為乘客提供安全舒適的旅程。現時於機電工程署就業的畢業生表示,從事機電工程行業很有意義,因為能夠藉著機械工程知識去監控機電設施,服務市民和社會。

理論實踐兼備 穩固學生事業根基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課程涵蓋的知識領域廣闊,包括力學與材料、熱力學、控制和電子等。學生通過選修科目,增強對計算機設計及圖形學、機器人、機電、智能系統、工程優化及微機電系統等學科的認識。課程設有三項專修範圍組別,分別為:設計與製造、機電及機器人與自動化,各組別會因應時代和科技的變遷而改進,以培育創新及與時並進的專才。「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課程為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認證課程。經過實習及考核等過程,畢業生可註冊成為認可工程師。

面對迅速發展的科技,課程課題會因應各方面的變遷而改進,以培育創新科技的專才。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劉達銘教授表示:「機械與自動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我們日常家居、公眾設施以至工作地方,它的影子總在你我身邊。創新科技在生活上的應用亦越來越廣泛。透過不同的課題研究和活動,『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課程培育學生成為工程人才。」課程著重均衡的基礎理論及實踐學習,學系鼓勵並資助學生參加地區和國際比賽。藉著參加不同的賽事,例如機械人大賽、大中華設計比賽、高錕教授學生創意獎及挑戰杯賽等,學生可學以致用,啓發創意和潛能。課程亦提供工程師職業操守、商業及企業學、技能溝通及畢業專題研究等科目,達致全人培訓。此外,學生可參與暑期實習、工讀計劃和海外交流,以了解工程行業的發展和路向。

能源與環境工程師需求增加 畢業生前景光明

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地區和國際比賽,「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課程更不時舉辦職業講座,為學生日後事業打好根基。

面對全球能源危機、氣候變暧等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社會期望專業人才能運用知識,協助建設綠色城市,提高市民生活質素。因此,社會對能源工程師的需求不斷上升。能源工程業界涵蓋永續能源、綠色建築、智能電網、能源效益與節能、能源與環境評估等方面。有「能源與環境工程學」畢業生表示,為了節省成本和提升企業形象,各大企業皆樂意投放資源來改善建築物設備。建築物內的空調、消防、供水及電力的建立和保養,都屬於能源及環境工程,故行業前景明亮而穩定。現職於樓宇設備公司的畢業生雖然工作了短短兩年,但已經擔任項目管理主任,統籌一個大型商場冷氣系統的更換。除了建築設備相關的行業之外,其他行業亦需要能源工程師。現時於奶製品生產公司從事技術管理的畢業生表示,工場需要機器方可大量生產製成品。藉著機器供電與節能系統上的改善措施,工場便可以提升生產力及降低成本。

跨學科學習 助學生解決能源問題

「能源與環境工程學」課程屬跨學科性質,為學生提供工程培訓和知識,藉以解決各種與可再生能源、環境和建築技術有關的問題。除了能源原理、技術和系統等基本知識之外,學生更可修讀一些與建築學院、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和地球系統科學課程等部門合作設計的必修和選修科目,深入並廣泛地了解社會、能源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和影響。課程開設三個專修範圍,分別為:可持續能源技術、綠色建築技術及環境工程。專修範圍涵蓋多個課題,包括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屋宇設備工程,以及環境評估,學生可按個人興趣而選修心儀範疇。「能源與環境工程學」課程為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認證課程。經過實習及考核等過程,畢業生可註冊成為認可工程師。

能源工程業發展一日千里,投身於能源工程行業的畢業生前景光明穩定。

「能源與環境工程學」課程主任徐東艷教授指出,透過跨學科學習元素,不但幫助學生裝備廣泛而且深入的知識,更令他們學會多角度思考,從不同層面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此等行內實務及通用技能有助學生畢業後應用於職場上,協助他們解難和溝通協作。除課堂學習外,課程鼓勵學生參加海外交流、暑期實習以及工讀計劃,並安排他們參觀不同企業,以盡早認識業界實況,累積實務經驗。此外,課程提供機會予學生研發小型太陽能飛機,從設計以至試驗飛行階段,課程教授及導師皆悉心指導學生,令學生從中汲取經驗,為日後事業作好準備。

課程資料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屬於工程大類招生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大類招生課程(JS4401)

最低入學要求

.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數學達3級或以上;
.通識科達2級或以上;
.兩科選修科達3級或以上,其中一科必須為生物/化學/物理/組合科學/數學延伸部分M1/M2。

查詢

電話:3943 1109
電郵:info@erg.cuhk.edu.hk
網址:www.erg.cuhk.edu.hk/erg/jupas

能源與環境工程學課程(JS4462)

最低入學要求

.中文科、英文科及數學科達3級或以上;
.通識科達2級或以上;
.兩科選修科達3級或以上,其中一科必須為生物/化學/物理/組合科學/設計與應用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數學延伸部分M1/M2。

查詢

電話:3943 7026
電郵:dept@mae.cuhk.edu.hk
網址:www.eeen.cuhk.edu.hk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網址: www.mae.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