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教育﹕港生突圍 大學致告別辭 普林斯頓畢業 好學靠興趣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圖:劉焌陶)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不少家長拚命催谷孩子,無非想他們殺入名校,贏取一紙亮麗畢業證書,那麼周縉雲(Jin)一定叫他們大跌眼鏡。Jin今年在世界一流學府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畢業,精通多種語言,又活躍於社會服務,令她在芸芸學生中突圍而出,成為致告別辭的代表。

培養出這名精英的,卻是一對「另類父母」,視學業為次要,只求女兒讀得開心,結果反而使她更熱中學習。Jin的成長經歷說明了,移除面前的學業壓力,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才是協助他們成功的秘訣。

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在月初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禮上,周縉雲(Jin)卻把焦點放在一班無名英雄上,「我寫的告別辭,題目是《隱形的英雄》(Our Unsung Heroes)。我們習慣多謝家長、教師,但其實還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例如斟咖啡的員工、清潔工等。只要放慢腳步來認識他們,就會聽到很多特別的故事」。

父母不催谷 轉投新校愉快學習

講得出做得到,大學四年間,Jin不時都跟咖啡店員工聊天,熟絡到約出街吃飯。關心他人的性格,既是天性,也與成長背景有關,「來自一個健全的家庭,家中經濟狀况也不錯,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未必人人都是這樣」。

Jin是家中獨生女,父母能全心全意栽培她,卻從沒給她壓力。女兒笑稱父母為另類家長,「爸爸媽媽對讀書十分放鬆,常常跟我講成績是次要,最重要學習得輕鬆和愉快」。這對父母還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安排女兒轉至當時只是一間剛創校的學校——弘立書院,「當時是創校第一年,只開辦小學一至四年級,我一直讀到中學畢業,是第二屆畢業生」。

父母看中弘立,皆因學校強調不想孩子有學習壓力,「去參觀時,校長講明不希望學生去補習,就是這一點吸引了爸媽,決定幫我轉校」。事實上,Jin一直讀到十年級(相等於中四)才有第一次正式考試,沒有溫書的壓力,反而有空間去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談起Jin的父母,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Dr. Malcolm Pritchard)都印象深刻,「我很佩服他們有一個放鬆的態度,讓小朋友喜歡學習,再發現自己的喜好與潛能。現在很多父母好緊張考試,天天埋首課本,對小朋友的發展是個限制,他們拿到高分,卻難以對社會、世界作出貢獻」。

學校食堂用剩油 首倡回收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圖:劉焌陶)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圖:劉焌陶)

反觀Jin,在校長眼中是個有熱情、有想法的女生,更可貴的是她會將思想化作行動,「這世界有很多聰明的人,想得出創新的東西,卻不肯花心機去實踐,Jin卻會找方法實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有能力改變社會」。

最佳例子就是弘立書院的Green Guardians,這個傳承至今的校內環保組織,正正由Jin一手創立。她在中學時期到了一間生物柴油公司實習,知道食用油經回收後,可用來做汽車燃料,「當時她覺得,學校的食堂用剩許多食用油,為什麼不拿來回收呢?便直接找老師說:學校的環保措施做得不夠好,鼓勵校方去跟食堂承包商商量,又跟其他同學組織起團隊,提醒校方跟進事件」。

憂獄青難投社會 培訓面試技巧

Jin直言,有賴弘立書院是一間新學校,她才夠膽多作行動,「由於學校好新,人數不多,令我凡事更放膽去做,校長、老師也肯聽學生意見,慢慢便訓練出我的領導能力和行動力」。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這個行動派更能派上用場。Jin起初參加了在囚人士補習計劃,每星期為獄中青少年補習1.5小時,後來她覺得尚未足夠,「他們最大的困難,是出獄後要融入社會,美國沒有配套支援,幫助他們找工作、適應重生的生活」。於是她開展了新計劃,組織起其他補習義工,專為快出獄人士提供8星期培訓課程,教他們寫履歷、模擬面試等。

坐言起行的個性,在學習上也表露無遺,高中時她發現自己對語言和文學有興趣,本來正自學法文的Jin, 十一年級時突然把法文加入為其中一科選修科。處於高中階段,要準備考試升大學,這時才決定讀一個全新的科目,Jin都不諱言有點冒險,「幸好我性格不算太緊張,可能有點見步行步吧,但只想認真享受語言帶來的樂趣」。弘立書院沒有法文課程,總校長便親自出馬,找來富有經驗的兼職法文教師指導Jin。

得到學校鼎力支持,Jin對語言的興趣不斷發酵至今。由於在美國,大學生入學時能任選課程,第三年才申報主修學科,Jin就用了頭兩年的時間,先學拉丁文,再學德文。後來她選擇主修比較文學,專注在語言和文學範疇發展,於是又學了古愛爾蘭文,「不止喜歡語言本身,也對各國的文化、歷史很好奇,學語言有助深入了解」。

入話劇組練法文 不畏與人比較

從無演戲經驗的她,還加入了法文話劇組L’Avant-Scène,四年內合共參與6個演出,既有17世紀劇目,也有20世紀輕鬆喜劇,「一開始好驚,其他同學的法文很流利,他們不是家中都講法文,就是在法語中學讀書」。沒有打退堂鼓,全因目標清晰,「我想多結識講法文的人,以及令自己法文更流利。而每次演出都要背稿,一大篇一大篇地背,使我進步得很快」。

Jin申請入讀時,總校長更親自到美國,了解收生要求,「我每年都去世界各地大學參觀,便安排時間跟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部門見面,打個招呼」。他說,其實當初收錄Jin的,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頂尖學府,「不過Jin清楚自己的需要,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科選擇多,又有很強的研究部門,有利她進修多種語言」。

另一個選擇普林斯頓大學的原因是師生關係,Jin做了許多資料蒐集,留意各大學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爸爸建議選校不要按名氣和地點,而是看有沒有可啟發我的老師,以及師生關係是否健康,在學術以外都關心學生」。

立志執教啟發下一代

果然,Jin跟大學教師建立了深厚的關係,經常大談環保和時事議題,「老師教導了我很多,我也着緊他們,有個老師不小心跌倒入院,我每個星期也去探望他」。Jin的未來目標都深受影響,「由小學到大學,都有很多老師為我帶來啟蒙,所以我想成為一名老師,同樣去啟發下一代,不過未肯定想教中學、大學還是其他」。

在這之前,Jin會先到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修比較文學博士課程,延續她對語言的熱中和對社會的關懷,「我想學阿拉伯文,現今中東發生很多大事,但我們只能看中、英文的新聞報道。我希望學了阿拉伯文,可以掌握第一手資訊;另外會將在囚人士培訓課程帶到史丹福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師生比例高

普林斯頓大學成立於1746年,位於新澤西州,是美國著名的「常春藤聯盟」大學之一,並提供兩個主要的本科課程——文學學士與科學和工程學士。

相對於其他七間盟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人數較少,在校學生約有8000人,師生比例高達1:6,在美國的大學裏相當少見,這有助建立緊密師生關係;其中海外學生佔全體學生約5%,主要來自加拿大、中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等。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

健康家庭:鍛煉意志 感染孩子 靚媽跑步傳遞正能量

齊起跑——受媽媽影響,5歲的Charlotte和10歲的Anson也愛上跑步,而且感染了那份正能量。
齊起跑——受媽媽影響,5歲的Charlotte和10歲的Anson也愛上跑步,而且感染了那份正能量。

【明報專訊】雙職媽媽每日有幾忙、壓力有多大,育有兩名子女的Joanne可以跟你談上這些話題大半天。但身為社工,怎可以讓自己壓力爆煲,所以5年前,她決定無論如何,每個清晨都要獨個兒去跑步,好好洗滌心靈。由休閒跑到愈跑愈專業,Joanne的堅毅意志成功感染到一對小寶貝,一家都充滿正能量。

跟香港大部分雙職媽媽一樣,Joanne平日生活也挺忙碌,「每晚放工後,我都會趕回家陪Anson和Charlotte吃飯、看他們的功課,然後到公園玩一會兒,之後便一起看圖書,接着就要哄他們睡覺,總之也是忙着照顧孩子」。

初為減肥 跑得起勁戰全馬

要在密密麻麻的時間表裏,擠出半點私人時間,確實不容易,這位媽媽便選擇早點起牀,在清晨5時至7時,趁子女仍好夢正酣時外出跑步。以往甚少運動的Joanne笑言,當初選擇跑步,除了想減壓,也是為了健美,「5年前生完Charlotte後,想收身減肥,於是嘗試做運動。後來發現跑步多了,肌膚變得更緊致、更有彈性,人看來也年輕了,於是愈跑愈起勁」。

由3公里、5公里、8公里……到42公里,Joanne不斷跨越每一段距離,2015年更開始挑戰馬拉松,並多次遠赴日本比賽,「最難忘是去年12月參加沖繩那霸馬拉松比賽,要在6小時內跑畢42公里,這個比賽的完成率很低,每年約有一半選手完成不到的。那天氣溫高達30度,要在烈日當空下進行賽事,真的很辛苦,加上我有腳傷,跑了1公里腳便痛起來,根本很難想像可以完成42公里。當時我唯有靠意志撑下去,沿途不斷取冰降溫,沒想到最終竟然給我挑戰成功,滿足感很大!」

陪子溫書動氣 跑步減壓

愈跑愈美麗——既是社工,又是媽媽的Joanne,壓力也不少,5年前她開始跑步減壓,果然愈跑愈開心,愈跑愈美麗。
愈跑愈美麗——既是社工,又是媽媽的Joanne,壓力也不少,5年前她開始跑步減壓,果然愈跑愈開心,愈跑愈美麗。

Anson今年五年級,Joanne也像其他家長一樣,少不免要「陪太子」讀書,社工媽媽亦總有動氣的時候,她說,跑步是一個很好的宣泄方法,「考試季節,星期六日也要跟Anson留在家裏溫習,但溫了三、四小時,當大家都感疲累,又或者開始有情緒時,我便會離開孩子,外出短跑一小時,既讓Anson稍作休息,我也可以藉此緩和情緒,這對整個家庭氣氛也有好處」。

跑步不單豐富了她平淡的生活,更重要是,讓小朋友從她身上學習到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孩子有時見我跑得辛苦,也會為我吶喊打氣,叫我『加油!』、『努力!』、『堅持!』;當我們一家人行山時,兩兄妹亦會互相鼓勵,努力地行到山頂,意志和體能,正是我最想操練他們的」。

嘆港家長重學業 犧牲運動

Anson是一名早產嬰,出生時只有26周,體重僅一千克,為了他的健康,Joanne「逼」他每日到公園玩一小時,亦要他多走樓梯,「我們住中西區,附近有一條樓梯街,有三百多級樓梯,我常給Anson跑上跑落;就是返學放學,我也刻意不安排校車在住所前上落,而是要他行完這條樓梯才可上車及回家」。難怪今天的Anson,已跟同齡的小孩無異,甚至比他們長得更高大。

「香港家長有時太過重視學業而犧牲了運動時間,但很多研究都指出,做運動有助腦部發展,令學習更專注,並提升記憶力和分析力。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少Anson和Charlotte的學業成績也很優秀呢!」Joanne笑着說。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

遠離讀書壓力 另覓教育方法 細So為子笑顏遷貝澳

教仔有妙招——Jack甚有個性,對於要負責推坐車仔的弟弟來回幾次顯得有點不耐煩,但細So很用心地跟兒子溝通,更用上Jack最愛的超級英雄來引導他:「我現在想請Batman幫忙推弟弟啊!」只見Jack馬上說:「我在!」便走去推車仔,這個爸爸果然有辦法
教仔有妙招——Jack甚有個性,對於要負責推坐車仔的弟弟來回幾次顯得有點不耐煩,但細So很用心地跟兒子溝通,更用上Jack最愛的超級英雄來引導他:「我現在想請Batman幫忙推弟弟啊!」只見Jack馬上說:「我在!」便走去推車仔,這個爸爸果然有辦法

【明報專訊】家長們常說要給子女多接觸大自然、盡量不要給他們太多讀書壓力,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到同班同學十八般武藝,自己又敢鬆懈嗎?

不是空口說白話,真正講得出做得到的,有商台DJ細So(蘇耀宗)一家。細So與阿Wing(陳穎楠)育有3歲的Jack和11月大的Max,為了兩個寶貝兒子,兩年前他選擇搬進一個尚可把生活節奏調慢一點的貝澳,「看到他(兒子)在沙灘奔跑時展露的笑容,我就覺得沒有選擇錯」。

從東涌出發,乘坐的士到貝澳的蘇宅,大概要20分鐘車程。大家或許以為細So一家住在「深山」,深居簡出;事實上,他幾乎每天都要回商台開咪,周六清晨6時主持的節目,天未亮就要自駕出門,但其實由貝澳駕車到廣播道也不過是40分鐘左右的車程,比起由天水圍往中環還要快。

逃離市區搬進離島,是兩年前的一個決定。「當時有朋友在貝澳開餐廳,常常叫我們入去玩,並說玩過後一定想入去住,但我一直也不上心;終於有一天帶着當時1歲的Jack入去玩,我看到他在沙灘上奔跑,展現了一個很難得的笑容。有些小朋友見到沙和海都很怕,但他完全沒有,所以就覺得可以搬進來試試。」細So說。

傳統讀書方法不入腦

甜蜜夫妻——生了兩個兒子,細So和阿Wing兩夫妻仍然很甜蜜,阿Wing是全職媽媽,細So都是「愛回家」的人,雖然請了兩個傭人,但阿Wing平日仍會親自下廚給囝囝和先生吃。細So說太太搬進來後最擔心是不知如何買菜,「原來可以去梅窩買,不過得一大清早去買魚,不然上午9時多已所餘無幾。」阿Wing說。
甜蜜夫妻——生了兩個兒子,細So和阿Wing兩夫妻仍然很甜蜜,阿Wing是全職媽媽,細So都是「愛回家」的人,雖然請了兩個傭人,但阿Wing平日仍會親自下廚給囝囝和先生吃。細So說太太搬進來後最擔心是不知如何買菜,「原來可以去梅窩買,不過得一大清早去買魚,不然上午9時多已所餘無幾。」阿Wing說。

當然,Jack喜歡大自然只是其中一個搬家因素,另一個原因,是細So希望可以令兒子遠離讀書壓力。細So在香港長大,中、小學都是在傳統學校念書,中學念的更是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及後於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然而他在學期間卻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傳統教育。「現在回想,如果我能夠為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我不會這樣選。記得當年我的成績並不標青,讀書常常不入腦,但我後來想到一個方法,在考試前,跟同學每人讀一課,然後大家輪流做匯報。我發現,聽別人講的那一課,比自己讀的一課還要入腦,所以我知道我是需要透過聆聽和聲音去學習的。」

細So表示自己小時候是個很難專心去做一件事的孩子,Jack似乎遺傳了他的性格,然而細So覺得自己是聽覺型,但Jack就比較偏向感覺型。「他什麼也要試、去摸,透過接觸去刺激學習。」如此看來,Jack並不適合傳統學校,他現時所念的幼稚園也是給予孩子很大自由度的國際學校,Jack試過上學不肯穿校服,校長也讓Jack自己決定,從不強迫。

 鬈毛不梳頭——Jack有長長鬈鬈的頭髮,看似不修邊幅但卻不失可愛。細So承認兒子從不梳頭,「沒所謂,我自己有時也不梳頭。」

鬈毛不梳頭——Jack有長長鬈鬈的頭髮,看似不修邊幅但卻不失可愛。細So承認兒子從不梳頭,「沒所謂,我自己有時也不梳頭。」

細So常聽到家長說找學校最好找一條龍,因為只要一成功考進小學,未來十多年也不用煩,然而他覺得這豈不是把教育的責任交託別人?「我都會感到煩惱,但不是為了入學,煩的是要想想每天要教他什麼,跟他來一個怎樣的課題。」細So有很多朋友,全部都涉獵不同的範疇,有教師、書法老師,也有做音樂的,而且他們全都願意用自己的專長去教導小朋友,所以他有時會想,如果自己有時間,寧願選擇Home Schooling。「申請做Home School是困難的,除非拿個外國身分,不然就唯有先選國際學校。」

男孩跳芭蕾舞?試過才知好

家如民宿——抗拒傳統教育模式的細So和阿Wing,把兒子送入國際學校,更認為貝澳非常適合他們居住。「我們常常請朋友來玩,要他們感受一下這兒的氣氛,我們的家好像民宿,每逢假期都住有客人。」
家如民宿——抗拒傳統教育模式的細So和阿Wing,把兒子送入國際學校,更認為貝澳非常適合他們居住。「我們常常請朋友來玩,要他們感受一下這兒的氣氛,我們的家好像民宿,每逢假期都住有客人。」

細So與阿Wing搬入貝澳,除了想找一間切合Jack學習模式的學校,也希望避開「群眾壓力」。阿Wing說,看到朋友的孩子念K1時已學寫自己的中文名字,但Jack就連線條也未畫,都曾經有一點擔心。「老師跟我說不用心急,但我個心都會怯一怯。他也沒有上什麼興趣班,只是在學校學芭蕾舞。最初我也會想,男仔喎!學芭蕾舞?但因為學校不夠人開班,老師才邀請Jack去學,我見他學後又幾喜歡,而且他穿上男孩的舞衣也很可愛!所以原來很多事情都要試過才知道。」阿Wing說。

爬高跳低不阻止 遠距離觀察

蘇氏夫婦在教養孩子的理念上非常相同,他們均會採取自由的方式,例如訪問當天,Jack在家中四處走,有時會爬高取東西,有時會在梳化上跳下來,爸爸更指他試過爬牆過隔壁,爬到「不上不下」時才向爸爸求救;弟弟Max想拿膠紙座玩,阿Wing也不會立即阻止,「被刺痛了,下次便不敢再拿」。有朋友指細So不太理會囝囝,但細So指自己是站在遠距離觀察,並不是不理他,「所以他很有主見」。

文:顏燕雯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黃長興重視家庭樂 法式爸爸盡情陪玩沒架子

pama_2017-06-14_A1【明報專訊】法國人最懂得浪漫,用這句話形容在法國成長的黃長興也沒錯——說話溫柔、彬彬有禮,一身紳士風度。如今最能享受他這套法式浪漫的,當然是他身邊的三個「情人」﹕太太、女兒和兒子。這位慈父在孩子面前也是盡顯柔情,絕不擺起傳統中國式「老竇」架子,誓要讓子女們幸福到底。

2005年參加香港先生競選而入娛樂圈的黃長興,自2013年與圈外女友Peggy結婚後至今育有一女一子,分別是剛滿三歲的晞桐(Paige)和一歲的子晉(Tristan)。長興現在既是一家法國餐廳的老闆,同時又在TVB拍攝電視劇,雖然跟大部分爸爸一樣工作忙碌,幸而工作時間尚算彈性,讓他可以當個廿四孝爸爸,盡情陪玩。「我很重視家庭樂,只要有時間,就會帶他們去玩,去戶外BBQ、逛博物館,甚至出外旅行,我很珍惜這些時光。」

長興認為像女兒Paige這個年紀的孩子,是學習的吸收期,所以會盡量帶她外出見識,透過觀察去學習。他形容Paige是個獨立的孩子,但有時候仍有一點女兒家的嬌羞,「相比弟弟,姊姊在他那個年紀時上playgroup仍會黏着我們,而Tristan現在上playgroup都不太理會爸媽,已會自己去享受了」。

法國讀書沒父母催谷更獨立

香港出生的長興,4歲起隨家人到法國生活,當時父母連一句法文也不懂,他指一切都是靠自己,「我在法國念一年級,讀的是免費學校,只要報名就一定獲取錄,所以家長都會為子女選擇最接近住所的學校,不像香港競爭那麼大。當時我一句法文也不懂,只能用英文跟別人溝通,可是連功課也不知道怎樣做,又不能問父母,所以第一年還是留班了。」他形容最初那階段很辛苦,全班廿多個小朋友,只有他一個華人,他說英文,同學仔又聽不明白,連老師也不太理會他,把他擱在一旁。「幸好第二年遇到一位好老師,他很關心我,遇到不懂的地方,他都會細心教導。」這件事令長興覺得有一位好老師非常重要,「我不是說老師要偏心,只要他懂得體諒學生、給予學生機會便可以了」。

小朋友很快便能適應新環境,當年長興也一樣,他形容在法國學習時,只花了五成「功力」,原因是自己貪玩。「在外國讀書是沒有壓力的!每天的功課非常少,一年只有兩三次考試,完全是在遊戲中學習和成長;加上我的父母也沒有催谷,令我覺得學到些什麼都是屬於我自己的,令我變得更獨立自主。」最後他在當地完成大學課程,足足廿年後才回流香港。

讓子女先接受傳統教育

就是因為自己離開香港太久,為子女選校的決定就落在太太Peggy身上。原來Peggy小時候念國際學校,三年級後先後在菲律賓及加拿大留學,兩夫婦其實並沒有正式接觸過香港傳統教育,卻打算讓子女先從本地傳統學校讀起,她說:「因為我們兩個中文也不太好,所以想Paige先試試本地學校,加上playgroup導師都認為囡囡可應付到傳統教學模式,那就即管看看她是否合適,不然才轉校。」Paige現在於St Catherine’s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念PN(幼兒預備班),Peggy說囡囡上學開心之餘又認到不少字,只要是囡囡喜歡又合適的話,就暫時不會考慮國際學校。

應嚴則嚴 家設管教黑房

長興父母是傳統家長,小時候他也試過被媽媽用雞毛掃教訓,但看他對兒女說話語氣總是那麼溫柔,大抵不會跟從自己父母的一套管教法吧?「才不是呢!我對他們溫柔,是因為他們是我的心肝寶貝,可是要嚴厲的時候,我也會很大聲,因為如果他們犯錯就一定責備!而且我家中有一個dark room(黑房),其實那是一個沒有開燈的雜物房,如果囡囡不聽話,我會請她入去冷靜,不過到現時她還未入過去一次,因為每次去到門口她已哭得很厲害,我也不忍心讓她進去。」看來對心軟的爸爸來說,黑房都是阻嚇多於實際用途,但長興指待孩子長大一點,黑房會改作冷靜房,是一個給孩子犯錯後靜思己過的地方。

黃長興表示會爭取機會再跟女兒說法文,拍照時聽他不斷叫囡囡「bisou」,原來就是「kiss」的意思。(圖:馮凱鍵)
黃長興表示會爭取機會再跟女兒說法文,拍照時聽他不斷叫囡囡「bisou」,原來就是「kiss」的意思。(圖:馮凱鍵)

很多人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也難怪長興心疼囡囡哭泣而不讓她進黑房,不過,他笑言女兒小時候並不怎麼黏自己,也懷疑過「前世情人」這個說法。「原來她愈大個才愈喜歡纏着我,現在終於令我相信這句說話,但就要輪到媽媽擔心了!」話雖如此,長興安慰太太還有兒子這小情人等着她呢!

爸爸的堅持 要子女學懂法文

精通法文的黃長興,平日也會跟子女以法文溝通嗎?「我當然想孩子懂得說法文,所以在女兒一歲以前,我都是跟她講法文,當她懂得聽,我就覺得很驕傲!可是當時為了應付學前班面試,太太說大部分學校都是以廣東話和英文為面試語言,叫我先專注跟囡囡說中文和英文,於是過了半年後,她便再聽不懂法文了!所以我現在決定天天跟兒子說法文,因為家中只有我會說,我跟太太說,你就讓我教他們吧!小朋友學習能力很快,他日定能學會中文和英文的!」

文:顏燕雯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帝苑酒店

勾劃大膽教育藍圖 陳美齡倡高中行學分制

大膽教育提案‧陳美齡:派位撤世襲制
大膽教育提案‧陳美齡:派位撤世襲制

【明報專訊】下屆教育局長人選曾經傳出由陳美齡出任,雖然她早前已矢口否認,似乎是否做得成教育局長並不是她最關心的事情,她目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快樂還給香港學生,個子小小的她大膽地寫出40個對香港的教育提案,她提議取消沿用已久的小一世襲計分制,改用分區抽籤制;又認為若中學生志不在升大學,可以放棄DSE,向專科學校之路進發。對保守的香港教育界、家長界來說,她的提議不能說不大膽。

今年六十有二的她,依然氣魄十足地說:「要將教育問題連根拔起,最需要當權者有政治勇氣」。

■小學篇

不設校網派位 免名校學額被壟斷

 小學生面對功課壓力,中學生面對前路感迷茫,這些都驅使Agnes研究香港的教育問題,並寫成改革提案,希望能為下一代帶來轉變。

小學生面對功課壓力,中學生面對前路感迷茫,這些都驅使Agnes研究香港的教育問題,並寫成改革提案,希望能為下一代帶來轉變。

近年,有關香港教育的苦水太多,師生和家長壓力同時爆煲,令陳美齡(Agnes)決心研究香港教育問題,早前,她出版了《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提出改革方案。記者跟她來個面對面詳談,細問她各個提案的意念和可行性。

問:你提出了共40個提案,在你眼中香港教育最大問題是什麼?

答:最大、最核心的問題,是整個教育都把重點放在評估上,而評估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考試。用考試來將小朋友分高低,一來令師生壓力大,二來無法訓練下一代的創意,偏偏未來社會重視的是創造力。考試只得一個標準答案,學生難以跳出框框去回答問題,怎能訓練出具創造力的人才呢?

隨機抽選取代強制考TSA

Agnes認為香港有人才,資源豐富得來,香港人亦很樂意投資於教育,可算是具備「世界第一」的改革條件。
Agnes認為香港有人才,資源豐富得來,香港人亦很樂意投資於教育,可算是具備「世界第一」的改革條件。

問:很多家長覺得,香港小學生面對太多測考,你怎麼看?

答:對,現今小學的考試很多,當然適量評估是無可厚非,但以TSA(現稱BCA)為例,則不是太必要,小三、小六甚至中學都要考,更是過於頻密。可能政府很怕學生的水平下跌,但校方怕TSA成績與學校獲分配的資源掛,無奈催谷學生,形成過度備試。

問:換言之,你主張取消TSA?

答:未必一刀切取消,但應取消均一強制參與的形式。教育局聲稱,TSA目的是找出學生的平均水平,這不用全港學生應考都做得到。例如仿效美國,改為隨機抽選學校應試,而同一時間,如果有學校或個別學生想應考,以測試自己的實力,也可自行報名。收集了這兩類考生的考試數據後,不難找到學生的平均水準。

 Agnes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三名兒子都跟她一樣,先後考進史丹福大學,令Agnes與丈夫都相當欣慰。

Agnes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三名兒子都跟她一樣,先後考進史丹福大學,令Agnes與丈夫都相當欣慰。

問:你在書中提出檢討校網派位制度,那現行制度有什麼問題呢?

答:當初設立校網,原意是要錄取區內學生,但至今已經失效。因為在香港,名校通常集中在樓價或租金較貴的地方,經濟狀况較好的家庭會搬到附近。相反,家境較差的孩子只能在這些校網以外,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甚微。換言之,校網令學生無法向上流動,違反了教育的基本精神。

問:若不分校網派位,可用什麼方法取代?

答:反正香港不太大,可以分成港島、九龍、新界區,進行抽籤。假設一個小朋友住在九龍塘,即使被抽到觀塘上學,路程都不算太遠。如果新界太大,就分成兩區計算。要貫徹抽籤制,先要取消世襲與計分制,有兄姊在校都不會加分。

■中學篇

志不在大學可免考DSE

作為教育博士,Agnes也會四出演講,題目包括家庭對教育的重要、教育改革等,分享自身的見解。
作為教育博士,Agnes也會四出演講,題目包括家庭對教育的重要、教育改革等,分享自身的見解。

問:升上中學後,除了面對校內考試,DSE成績更直接影響前途。這情况下,怎樣才能減低學生壓力?

答:目前DSE是中學畢業試,每個學生都要應考,形成了備試的壓力。我提議要減低DSE的威力:想升大學的學生如常投考,若志不在大學,就毋須理會DSE,而是另覓升學途徑。

有些高中生已有明確人生目標,例如想做時裝採購員,他們大可報考專科學校,去學習時裝及經濟知識,考DSE、升讀大學,對他們意義不大。

自行選科 模式似大學

問:要報考專科學校,即是在中學已要學習相關知識?

答:沒錯,所以香港可以仿效美國,高中開始實行學分制。中、英屬於必修科,其他則是選修科,讀夠一定數目的課堂,儲夠學分,便合資格畢業。自行選科的好處,在於度身訂做,假設有學生將來想從事建築,便專攻數理等科目,滿足升學需要。

問:要讓學生自行選科,中學模式是否要大革新?

答:具體安排要從長計議,包括時間表、每科節數等安排,但中學的面貌一定會有改變。現在的中學裏,通常是老師走來走去,到不同班房上堂。學生自行選科的話,就變成學生走來走去,去上心儀的課堂。這是可行的,只是較像大學的模式。

每科考試只設及格與否

Agnes與兒子的關係親密,幼子協平到史丹福考筆試當天,Agnes亦陪同支持,更自拍留念。
Agnes與兒子的關係親密,幼子協平到史丹福考筆試當天,Agnes亦陪同支持,更自拍留念。

問:必修與選修科目,畢業前是否需要考試呢?

答:如果想在畢業前,確保學生已掌握知識,設考試也是恰當做法,但必須減低考試帶來的壓力。首先,每科的考試都不計分數,只講及格與否,避免競爭帶來壓力,而且不及格可以重考。

第二,考試時間要富彈性,同一科、同一程度的考試,每年都進行幾次,學生自覺已充分預備時,就自行報名應考。假如有學生的中文水平較高,即使是中四的年紀,也可報考中六的中文科。

問:要改革DSE和高中制度,預計要多少時間?

答:至少要討論兩三年,才可以試行,但不是做不到,不開始才永遠做不到。香港有足夠條件實行改革,包括熱心家長、優質老師、充足資源等,只欠一份政治勇氣。

■高教篇

專科校≠不成材 社會觀念需要改變

問:其實香港都有專才教育,培訓不同行業人才,但認受性不高,問題出在哪兒?

答:這一點需要整個社會改變,不要有一種「讀專科學校,等於讀不成書」的錯覺。有些行業收入不低,但毋須大學教育也可勝任,例如要為酒店聘請員工,講求實踐經驗、了解酒店運作,接受過酒店管理訓練的年輕人,很可能比一般大學生更適合。

日本短期大學口碑好

問:外國有成功的專科學校嗎?

答:在日本,這些學校稱為短期大學(短大),入讀的學生會以兩年時間,接受某一行業的訓練。例如在私人秘書學校,老師會教化妝、教講電話的技巧、操練寫信,全都是做秘書必備的技能,所以他們在畢業後,一上班便能夠上手。相反在香港,有些年輕人只懂應試,在大學時也沒接受技能訓練,畢業後做了秘書,連基本對答和書信都做不好。而且日本短大的口碑很好,很多學生未畢業就找到工作,有些短大更做到100%就業。除了秘書外,亦有訓練幼稚園老師、老人院輔助員、電工等的短大。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湊仔爸返工媽拒倒模育兒 公園弄污雙手 即興欣賞汽車零件

湊仔爸阿樂(左)自小遭母親嚴格控制學習生活,返工媽Cindy(右)則在自由探索中成長,兩人取用不同路徑向同一方向走,意識到當中的差異,令他們今日選擇讓孩子自由發展,第一步是滿足其好奇心。(黃志東攝)
湊仔爸阿樂(左)自小遭母親嚴格控制學習生活,返工媽Cindy(右)則在自由探索中成長,兩人取用不同路徑向同一方向走,意識到當中的差異,令他們今日選擇讓孩子自由發展,第一步是滿足其好奇心。(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家長不是要lead(領導)孩子,而是要與孩子一起成長」,阿樂和Cindy異口同聲地說。爸爸阿樂為了抽更多時間陪伴兒子,辭掉大專教職,每天與兒子穿梭公園街道,是名副其實的「湊仔爸」;媽媽Cindy則是「返工媽」,把握放工和放假的時間陪伴孩子。他們不求兒子成龍,但求兒子成為一個對世界有熱情的「好人」。

夫妻皆教師 見證制度框住學生

阿樂曾任教中小學和大專,Cindy現時則於大專任教,但眼見本港教育千瘡百孔,家長和孩子都被制度框着,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在小學任教時,每天也見證着被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阿樂說。為了不讓兒子成為「default」(預設)孩子,他們自行研究教育學說,又修讀蒙特梭利課程,盼能助孩子自然地發揮獨有的能力,早前還開設facebook專頁「湊仔爸與返工媽」,與其他家長交流分享。

他們的專頁自去年年底成立,最多讚好的是一張「理想與現實」的圖,理想中的孩子在1歲時有大人陪伴,但現實中的孩子卻要拿着書本閱讀;至4歲時,理想中的孩子在玩積木,現實中的則應付功課、被家人送往補習……阿樂認為,香港人很怕做異類,「但家長要做的,是按小朋友的興趣發展」。他們的兒子阿豬現時兩歲多,夫婦倆不求兒子將來飛黃騰達,只求他開心、好人、懂得思考,「我見到有些小朋友,兩歲便懂得唱畢全首歌,還懂得背誦A至Z,但阿豬現在不懂的啊,即使聽歌,也是我們聽什麼他聽什麼,如前陣子他很愛聽林子祥(的歌),現在則喜愛節拍強勁的,一邊聽身體一邊打拍子」,Cindy說。

子看蟲摸石小孩跟隨 家長怪責

到遊樂場玩,你可能會想起滑梯、鞦韆,但阿豬在公園玩的,卻遠多於此。阿樂每天也會帶阿豬逛街,「我們會隨孩子玩,他愛看葉子、小蟲、花朵,甚至在草地上觀察石頭也可,我們便在旁邊解說,只要他那刻感興趣的,我們都會一起駐足細看。」有時候,阿豬也會吸引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摸石頭、看落葉,「有些家長會怪責我們,為何讓孩子這樣做,弄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做,弄污雙手,但其實有些小朋友對一草一木都很感興趣的,和平共處有何不可?」除了公園,街上的林林總總也能吸引阿豬的眼球,有次他們本已計劃好行程,但阿豬途中被一輛車頭蓋掀起、師傅維修中的汽車吸引,「也許他沒看過車子的零件吧,專心地欣賞了半小時」,這對父母當時決定讓孩子滿足求知慾。

滿足求知慾 培養自學

Cindy憶述,一次乘搭巴士時,看見有母親不斷考核兒子,如「12+59等於多少?」那小孩顯得極不情願,「其實那趟車程也不是很長,休息一下不可以嗎?」她指有些對小朋友的傷害,家長是不自覺的,過度壓迫會削弱孩子的解難能力,阿樂便是好例子。

爸爸小時壓力大 解難遜媽媽

阿樂的媽媽從小非常着緊他的學業成績,他到公園玩也要一個星期前申請,生活就只有做功課和溫習;Cindy則相對自由,父母從事手工藝行業,講求靈活拼湊,平日容許她做手工、閒着無事發夢。Cindy說,未知是否與成長背景有關,處理突發事件時,她總能較阿樂快一步想到紓緩方法,如在一個黑雨天,家中數個地方滲水,滲水速度很快,水桶不消一會兒又注滿了水,當時已屆夜深,如睡着又換不了水桶,便會導致水浸。正當阿樂思索解決方法之際,Cindy已想到利用膠文件夾和膠紙製成「引水道」,把滴水引至洗手盆,漏水問題暫得紓緩。

她認為,學校再非知識的唯一或主要來源,很多知識也能從網絡世界找到,父母當務之要是培養孩子自學,引導其追求知識,將令孩子受用一生。

明報記者 黃津琪

媽媽不平凡﹕小師奶打硬仗 發問卷派傳單 走上街頭 為孩子反TSA

【明報專訊】去年9月以前,張文青(Hilda)還是一名很平凡的在職媽媽,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大部分香港人也一樣,她對政事,不熱也不冷。然而,事隔大半年,Hilda竟然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她現在既是「TKO 95 group」的發起人,也是「家長聯盟」的成員,決心走到最前線,對抗扭曲的教育洪流。究竟是什麼事觸發這名八十後的「小師奶」願意挺身而出呢?

功課量增 母女爭吵變多

Hilda育有一女一子,四口子一直樂也融融。但自從去年長女升上小三後,功課問題開始蠶食這個家庭,弄致「 家嘈屋閉」,「我工作已經很忙碌,她又搞不好功課,兩母女常常為此爭執,很傷感情。有一天,我坐下來認真了解一下問題所在,才發現原來她的功課量真的不輕,單單數學科,也可能有兩、三樣,既要做家課簿的文字題,又要做作業和補充練習,還未計其他科目的工作紙、生字抄寫等等,我開始想,這樣的功課量是否合適呢?」

Hilda向同校家長探口風,部分家長亦表示有同感,於是他們分別循不同的渠道向校方表達意見,過程中雖有波折,但得出來的結果也是正面的,「經過這一次,我深刻體會到,其實很多小朋友也困在一個做功課、溫默書、應付測考的局面之中,每日都疲於奔命。我很想幫他們一把,也想幫家長一把」。

探家長口風 向校方反映

家住將軍澳的Hilda坦言,女兒升小一時才剛搬入該區,對區內的小學不太熟悉,選學校純粹憑感覺,「我自知女兒不能催谷,以為替她選『二線』學校便沒有這麼大壓力,但真象未必是這樣。我估很多家長也像我一樣,選校時沒有什麼實際資料,不知道一間學校的功課量多寡,因為校方從來都不會公布。選校有時甚至只能取決於開放日的感覺,看看校園環境,校長、老師是否友善」。

組網上平台 調查功課量

去年10月,Hilda首次走出安舒區,為掌握將軍澳區各校的功課和測考量,她既在網上廣傳問卷,又走到街頭派發宣傳單張及向家長查詢。
去年10月,Hilda首次走出安舒區,為掌握將軍澳區各校的功課和測考量,她既在網上廣傳問卷,又走到街頭派發宣傳單張及向家長查詢。

既然欠缺相關資料庫,Hilda便着手整理,她在網上平台組成「TKO 95 group 」,並向西貢區(95校網)家長發出「小學功課,默書,評考量調查」,希望收集數據後,向區內學校施壓。

當時單打獨鬥的Hilda,最終收到來自二十六間小學家長合共五百多份問卷的回覆。 雖然沒有學校正式回應她要求公開各年級家課政策的訴求,但Hilda的行動,卻引來家長界很大的迴響,類似的群組遍地開花,「小師奶」總算打了一場漂亮的仗,「我相信各區群組的行動,讓社會意識到家長是關心功課量的,學校自然會收斂一些」。

因着這次行動,Hilda也結識到其他家長組織,大家除了關心功課量,還有一個共同願景——取消TSA!

Hilda表示,她之所以反對TSA,是因為學校投放太多時間操練學生的應試技巧,影響正常教學,「女兒告訴我,做閱讀理解,不用看畢整篇文章的,最重要是找出關鍵字來答題,而且要把握時間,每題以不多於一分半鐘來回答。這樣是真正學習嗎?」

批TSA致學校只顧操練

Hilda(左四)聯同一班戰友,早前到西貢區議會遞交區內家長的簽名,要求取消TSA。
Hilda(左四)聯同一班戰友,早前到西貢區議會遞交區內家長的簽名,要求取消TSA。

她又不滿學校為應付TSA揠苗助長,「小二時,女兒已經要學寫短文,對中文基礎還未打得好的小朋友來說,要寫一篇二百多字的文章是很困難的。同學應付不到,老師便派TSA的參考範文給大家『看』,於是大家的作文總是以『依依不捨地離開』來作總結,很可笑」。

這幾個月來,她為爭取取消TSA,愈走愈前,曾到立法會發言、擺街站收集市民簽名、接受傳媒訪問等,連她自己也始料不及,「我自問讀書成績平平,一直都是『透明人』,從來都不太起眼。女兒升小後,我也沒有加入家教會,亦甚少在學校出現。但這大半年來,眼見太多學童輕生,其中一個更是我母校的師弟,令我有很大的感觸,有很強烈的使命感要走出來,因為我也擔心這些事會發生在自己小朋友身上」。

擺街站做訪問 成「大忙人」

Hilda說女兒剛升小三時,因為應付不來,壓力最大,但兩母女同時學會放手,順其自然,反而輕鬆多了,「我自己讀書成績也不好,怎能要求女兒做一些我自己也做不到的事呢?况且成績不是一切,我在單親家庭長大,很明白兒童最需要的是愉快童年,而不是成績」。

「透明人」一下子成為「大忙人」,不單Hilda要調適,另一半亦要體諒,「最初丈夫也有微言的,他擔心我太忙,會忽略一對子女。坦白說,或多或少是有影響的,但問題是你看『現在』還是『將來』。如果我什麼也不做,不站出來替孩子發聲的話,再過幾年輪到小兒子念小二、小三時, 或許他比我更忙碌,沒有時間陪我呢!」

2017年5月9日

楊卓娜:孩子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不做虎媽 換來女兒自律

楊卓娜愛回家 做幸福媽媽(圖︰蘇智鑫)
楊卓娜愛回家 做幸福媽媽(圖︰蘇智鑫)

【明報專訊】從《愛.回家》的「霞姐」到《全職沒女》的「沙蓮娜」,楊卓娜所演的角色愈來愈「入屋」,深受不少觀眾和網民喜愛;現實中,她跟兩個角色一樣對愛情有所憧憬,不同的是,實際上她已是三女之母,除了8歲的么女舒然,還有兩個跟她們相處融洽的繼女舒婷和舒雅,令她演繹「母親」這個真實角色時,感到分外特別和甜蜜。

聽說育有女兒的家庭是最幸福的,因為女兒家最懂撒嬌,又會用甜言蜜語逗爸媽歡喜。說到這一點,楊卓娜絕對認同,因為她的家有三個寶貝女兒﹕繼女舒婷和舒雅,一個剛出來社會工作,一個正準備明年考DSE;和丈夫楊志翹所生的舒然(Jasmine)亦已升上小學,現於直資學校念二年級。卓娜笑言,Jasmine在這個年紀仍然非常樂意付出,例如在母親節仍會做些小手工逗媽媽歡喜,哄得她非常開心。

Jasmine是5月11日生日,跟每年的母親節日期極為接近,還有數天便8歲。她當年更是在母親節翌日出生,絕對是媽媽楊卓娜的「母親節禮物」。
Jasmine是5月11日生日,跟每年的母親節日期極為接近,還有數天便8歲。她當年更是在母親節翌日出生,絕對是媽媽楊卓娜的「母親節禮物」。

提到女兒Jasmine的性格,卓娜指她很聰明又古靈精怪,「因為她突然會用一些大人語氣說話,令我們哭笑不得」。Jasmine是個活潑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從來不用媽媽擔心,剛剛在上學期便考得全班第三名,媽媽更大讚﹕「我個女好乖!」Jasmine在播道書院念書,在老師眼中是好學生,更曾擔任班長。由於上課專心,老師有時候會安排一些不太專心的同學跟她一起坐,小息時又會請她到教員室陪伴未做好功課的同學做功課。平時返學回家做功課、以至測驗和考試,Jasmine都會自己安排溫習,這一方面,卓娜坦言自己算是個「卸責」的媽媽﹕「我不會檢查她的功課和手冊。我跟老師說,如果她做漏了,你可以罰她,因為小朋友要從錯誤中學習。」

不會檢查功課 從錯誤中學習

Jasmine剛升讀小一時,卓娜也有幫忙檢查手冊,但當女兒學懂了,她就開始放手。「其他家長知道我不理,反而會在WhatsApp group提我什麼時候要準備什麼。我覺得做父母,應緊張時就要緊張,要放手時就放手。記得剛升上一年級時,她有一次中文默書只拿到四分,知道『核突』了,以後每次默書前都會努力溫書。」如果有時間,卓娜也會跟Jasmine溫習默書,若要開工的話,就由姊姊們代為幫忙,或者教女兒用電話錄音來溫習。

對於女兒學業,卓娜看來似不理,但其實她認同小朋友要學懂面對壓力。「她幼稚園時的功課都不淺,所以最初我都有想過讓她入讀傳統小學,因為我看到她是應付得來的,也認同人生是需要有一點壓力和挑戰,小朋友也得學會處理情緒,如果家長每次都幫他們完成,他們便會失去學習的過程。」不過,塞翁失馬,Jasmine最後考入很多家長認為是Happy School的播道書院,她覺得女兒讀得很開心,而且也很適合,所以她開始調校自己的心態。「我自己是在傳統中、小學讀書,但後來赴澳洲升讀大學。每個人的學習道路也不一樣,讀書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不一定要死谷才會成功,最重要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班為興趣 不為儲Portfolio

就好像人有我有的興趣班,卓娜只抱着發掘女兒興趣的心態來選擇,並非為了考試和比賽而參加。Jasmine的興趣班只安排在周六,包括繪畫和鋼琴等,最近她又想學溜冰,做媽媽的正計劃讓她參加。為什麼課外活動都留在周六進行呢?原來逢周日是她們的家庭日,一家五口必定會留這一天去玩,他們尤其喜歡戶外活動。「我們不太喜歡逛商場,於是爸爸會駕車帶我們四處去,有時去野餐,有時去行山。有朋友曾經叫我們一同露營,但我自己又怕地方不太乾淨,所以大家先在家中預習一次,有一晚,三父女就用了一個可供六人睡覺的大帳幕在天台扮露營,晚上還在天台燒烤當晚餐,實在太好玩。」

相處之道﹕三姊妹感情好 媽媽「呷醋」

 如果滿分是100分,大女兒舒婷說會給這位媽媽80分。那麼那20分還欠什麼呢?「她常常叫錯我們的名字,會打電話給我找二妹,甚至會把Jasmine喚作狗狗的名字阿金。」舒婷笑說。(圖︰蘇智鑫)

如果滿分是100分,大女兒舒婷說會給這位媽媽80分。那麼那20分還欠什麼呢?「她常常叫錯我們的名字,會打電話給我找二妹,甚至會把Jasmine喚作狗狗的名字阿金。」舒婷笑說。(圖︰蘇智鑫)

說到楊家三姊妹,她們感情非常要好,有時更好到令媽媽呷醋。「有一次二家姐說要帶妹妹去街,我說我想一同去,她們卻不准。」大家姐舒婷笑言所謂去街其實只是外出放狗,這個媽媽所呷的醋真令人哭笑不得。雖然同父異母,但看她們母女們的相處,比一般家庭更要好,很多時活動都是「五人行」,例如這次訪問,舒婷也有一同前來,只是舒雅要準備考試才沒有一同出現。

兩個繼女也喚卓娜作「媽咪」,可是看上去她們卻像姊妹多一點。卓娜說,看到姊姊們這麼疼惜妹妹,其實非常開心,口中所說的呷醋只是說笑而已。「她們一開始就叫我媽咪,其實我也沒有不習慣,因為這是一種認同和接受。除了工作,我已經甚少外出應酬,也可以說是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因為我是由心出發去照顧這個家,平日多是邀請朋友到我們家裏玩,這些她們都會看在眼裏。」

姊妹吵架 媽媽調停教遷就

兩名姊姊平日會協助妹妹做功課和溫習,當然,姊妹間有時候還會吵架,但卓娜一點也不會偏心,「其實她們都是為一些無關痛癢的事而吵架,但家姐往往會讓妹妹,例如玩啤牌時細妹要急着出牌,我就會慢慢解釋何時輪到她,把道理講給她聽」。卓娜自己都是姊姊,她與妹妹楊怡感情要好,小時候當然也有試過吵架,很多時都是由媽媽作「和事老」調停,所以她明白姊妹之間不會有隔夜仇,「如果家姐讓了妹妹,我會請妹妹下次再讓家姐,大家互相遷就最重要」。

充滿正能量

卓娜說女兒的校長常常主動接觸不同年級學生,並加以正面的鼓勵,令學生充滿正能量。她憶述兩星期前將軍澳一宗交通意外,一輛輕型貨車撞倒一個婆婆,幾個播道書院中學生分別上前為婆婆撐傘及披上外衣等候救護車來到,令她深受感動。「學校是一個全人發展的基地,除了追求知識和完善的體能發展,最重要是在孩子身上播下謙卑、忍耐、善良和愛心等種子,這些種子能成就日後更美好的社會。」

文︰顏燕雯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如心艾朗酒店

拆解焦慮.專家:家長敏感度不足難發現 扭計無膽 焦慮症作怪?

【明報專訊】古語有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實情是,廿一世紀的小人兒,小至三四歲已經感受到壓力,甚至患上焦慮症!然而,很多家長都誤把小朋友的焦慮徵狀等同「扭計」、「發脾氣」、「無膽」、「懶惰」等偏差行為而沒有求醫。究竟如何識別兒童焦慮症?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呢?

不少求診個案關乎學業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指出,近年多了小學生求診,當中不少也受焦慮症困擾。(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指出,近年多了小學生求診,當中不少也受焦慮症困擾。(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她處理過最年幼的焦慮症患者只有三歲多,男童是因為跟初生弟弟爭寵而出現分離焦慮症,但整體而言,她也察覺到近年小學生的求診個案增多,不少也跟學業有關,惟很少由家長主動提出,「很多時都是學校社工發現學童有些不妥要求家長帶來評估的;有些小朋友則是反覆肚瀉、肚痛、頭暈、嘔吐等,醫生卻找不到病因,於是懷疑屬身心症狀而轉介臨牀心理學家跟進」。

朱嘉麗說,一般家長對兒童焦慮症的敏感度仍然不足,「父母很少意識到子女有焦慮症,往往只是說他們『心散』、『脾氣大』,覺得他們的情緒很難處理,想有專家協助。但當我們深研下去,便發現小朋友原來學習成績欠佳,內心有很多擔心、憂慮,積壓着的情緒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發泄,以致很暴躁」。

要辨別兒童是否有焦慮症,朱嘉麗稱,臨牀心理學家除要求父母填寫問卷,亦會作現場觀察、臨牀觀察,並向學校了解學童的情况,一旦證實孩子真的患有焦慮症,便會展開輔導,有需要時,甚至要配合藥物治療,「由於小朋友的言語表達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多會用玩具、繪畫及情緒卡幫助他們表達感受,以八節為一個療程的話,一般一至兩個療程可見成效。但有些比較嚴重的個案,例如有些小孩焦慮到咬手指、搣手指至皮開肉綻,那就或有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輔以藥物,以放鬆他們的心情」。

醫生:逾半焦慮後天形成 過度保護 遇事易逃避

當孩子的焦慮症狀維持數個月以上,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家長便不能掉以輕心。(資料圖片)
當孩子的焦慮症狀維持數個月以上,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家長便不能掉以輕心。(資料圖片)

小朋友有緊張、恐懼等情緒,是否代表有焦慮症呢?家長們不必過分擔心,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表示,每個兒童都有害怕的東西,要分辨出孩子是否過度焦慮,不妨從幾方面入手觀察。

首先,家長可留意孩子對什麼事物感到恐懼,再按年齡視乎是否合理,「在幼稚園階段,小朋友怕黑是正常的,但長大後仍然怕黑,就不太尋常了」。另一個例子是分離,幼兒對分離感到擔心,剛開始上學時會大哭、不願離開父母,都是可接受的反應,「如果去到十歲都有這現象,甚至要跟父母同牀睡覺,就是不正常的狀態了」。

當孩子的恐懼與年齡不符時,家長便要留意其焦慮情况的嚴重性,「是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包括社交、學習、自理、與父母關係等各方面」。生理反應也是重要的表徵,小朋友未必懂得用言語表達憂慮,健康卻會直接受損。孩子經常肚痛、胃口欠佳、睡眠質素低或失眠等,以及做出咬手指等小動作,檢查後卻沒驗出身體有異常情况,則可能是源於焦慮。

觀察症狀持久性

pama_2017-05-10_A3最後,家長要觀察這些症狀的持久性,陳國齡指出,兒童和成人的斷症標準一樣,即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而且維持數個月以上,「但要注意,前提是家庭的管教、家校的支援都正常,仍無法紓解孩子的焦慮,才會診斷為焦慮症」。

焦慮症可細分成不同種類,如泛焦慮症、分離焦慮、社交焦慮(見右表)等,陳國齡表示,過半個案都是後天形成,其中一個常見成因,是被父母過度保護,「例如老師叫孩子做一件事,但孩子感到害怕,父母就容讓他們逃避,跟老師說不做。下次面對同樣挑戰,只會更加驚惶」。

循序漸進克服焦慮

更理想的做法,是循序漸進地讓孩子暴露於焦慮情景,「假設孩子怕公開說話,就先鼓勵他們在座位發言說話,之後走到課室前方發言。過程中,家長要教他們如何應付,如說話時注意什麼技巧,他們才能逐步戰勝焦慮」。

專家意見:建立親子關係 愈早愈好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主任傅佩儀認為,要推廣生命教育,家長的角色十分重要,「我們明白功課及考試繁重,但親子時間是必需品,每天都應該有。學業、事業可以窮一生去追求,然而,建立親子關係的時間很有限。小朋友去到高小,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及生活圈子,那時候才開始『親子』,恐怕太遲了」。

為此,生命教育中心在未來也會重點推行家長教育,傅佩儀說﹕「由去年10月開始,中心展開了一個為期三年的家長培訓服務,主要支援中、小學生的家長,讓他們學習與子女的溝通技巧,並認識自殺先兆。」

生命教育中心於2002年成立,是全港首個預防自殺的教育中心,除培訓「守門人」外,亦到學校主持免費講座及劇場。中心設有生命教育資源閣,內藏超過2000本圖書供公眾人士免費借閱,務求把預防自殺及珍惜生命的信息推廣到社會每一個角落。

傅佩儀透露,現正構思推出一個全新網上平台,用以結集該中心、不同學校及團體的生命教育資源,例如教材套、影片等,給各界交流及使用。

■生命教育中心
地址﹕九龍白田邨瑞田樓3樓1室
電話﹕2319 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