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舞藝﹕「一二三紅綠燈」 鎖住動人一刻 狂舞街頭 細路型得起

(後排左起)子晴、Hailey、皓嵐、(前排左起)子霖、Lydia和Elman;Lydia置身其中就如一個大姐姐,帶領小朋友進入愉快的舞蹈世界。
(後排左起)子晴、Hailey、皓嵐、(前排左起)子霖、Lydia和Elman;Lydia置身其中就如一個大姐姐,帶領小朋友進入愉快的舞蹈世界。

【明報專訊】提起街舞,爸媽們仍覺得只是青少年的玩意?還是對它的認識,只停留在電影《狂舞派》之中?看過五個熱愛街舞的小朋友組成的FUNKY HEROES表演,相信大家從此會對街舞改觀。

FUNKY HEROES由五個8至12歲的小朋友組成,成員包括兩男三女,分別是12歲的Hailey和子晴、10歲的子霖、Elman和8歲的皓嵐,主要表演的舞蹈為Locking(鎖舞)。FUNKY HEROES成立短短兩年,除了曾於不同公開場合表演,更先後5次獲獎,包括THE BEST DANCE CREW Junior冠軍。

《狂舞派》演員「奶茶」做導師

1月西九「自由約」活動中,ohmykids召集了全港熱中表演的小朋友在西九苗圃公園舞台上一展身手,FUNKY HEROES就是其中一隊表演者。
1月西九「自由約」活動中,ohmykids召集了全港熱中表演的小朋友在西九苗圃公園舞台上一展身手,FUNKY HEROES就是其中一隊表演者。

擁有如此好成績,當然少不了幕後功臣。他們的導師正是香港資深Locking舞者、《狂舞派》演員「奶茶」Lydia Lau。Lydia曾於美國習舞,有十年跳Locking的經驗,回港拍攝電影後,除了有機會接觸不同舞種,更令她開展了教授小朋友街舞之路,有緣遇上這幾個熱愛Locking的小徒弟,希望推廣Locking之餘,更可以憑藉舞蹈把正能量帶給他人。

隊員子晴說,Locking相比其他街舞動作變化最多,所用的音樂又輕快,能令現場氣氛變得很開心。

Locking是街舞一種,其他還有較多地板動作的B-Boy和講求肌肉律動的Hip Hop等,而Locking的特色就是「鎖」,會突然在迅速動作中靜止下來保持姿勢不動,像小孩子遊戲「一二三紅綠燈」般。像這天他們在西九「自由約」中表演時,5分鐘的強勁節拍舞蹈中有不少「停頓」位,停頓時更加入了他們聲演的小獨白,加強了舞者與觀眾的互動。

信街舞可登大雅之堂

 FUNKY HEROES成立才兩年,至今已參與過多個表演和比賽。小朋友們都表示Lydia老師就如他們的朋友一樣,跟他們玩得來之餘,又會督促大家練習。

FUNKY HEROES成立才兩年,至今已參與過多個表演和比賽。小朋友們都表示Lydia老師就如他們的朋友一樣,跟他們玩得來之餘,又會督促大家練習。

Lydia說,在不少家長眼中,街舞仍然與「正規」舞蹈有一點距離,「如果說到要追求舞蹈基礎和技巧,古典舞如芭蕾舞依然是家長的唯一選擇,但其實街舞一樣需要鍛煉技巧,所講求的正統訓練絕不比古典舞少。」她教舞就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Locking,認同它可登上大雅之堂。「我不單教小朋友,也希望得到家長認同,因為我每星期只跟孩子相處一個多小時,他們回家也要自己練習,所以家長配合非常重要,現時有些學生父母也來上我的成人班呢!」

不少人稱讚Lydia的學生除了舞技了得還很乖巧,這天記者跟他們訪問,年紀小小已答得十分得體又有禮貌,Lydia實在功不可沒。「除了教他們跳舞,我也花很多工夫學習與孩子相處,好讓他們跳舞以外,學業和操行也能做到一樣好。例如學生中有兩個女孩剛升中,我又特地看了些有關青少年的書,學習如何跟她們溝通。」

連同FUNKY HEROES在內,現時Lydia共有10名學生,她仍會在朋友介紹下在一些工作坊中物色有潛質的學員,「其實除了成功例子,我亦有失敗的教學例子,例如我工作時間不太穩定,如小朋友的紀律、家長不投入或其他方面並未能與我配合,可能他們最後也會放棄」。所以要成為Lydia的學生,除了要和她有緣分,家長的配合也很重要呢!

文﹕顏燕雯
圖﹕蘇智鑫、ohmykids提供

2017年2月7日

理財有道﹕?利市「荷包漲」要識使! 姚嘉妮「放手」教子女理財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將至,最開心的,莫過於小朋友,有得吃、有得玩,還有利市收,藝人姚嘉妮(嘉嘉)的一對小寶貝亦一樣。說到利市錢,開明的嘉嘉不單沒「收歸母有」,反之,她讓子女全權保管,並透過現鈔,教導孩子消費、儲蓄和行善之道,從小建立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

作為家長,嘉嘉認為農曆新年是教導子女理財的好時機,消費、儲蓄和行善,三者不可或缺。(圖﹕劉焌陶)
作為家長,嘉嘉認為農曆新年是教導子女理財的好時機,消費、儲蓄和行善,三者不可或缺。(圖﹕劉焌陶)

姚嘉妮(嘉嘉)近來一劇接一劇,忙到透不過氣,除播放中的賀歲劇《財神駕到》,她又忙於拍攝《超時空男臣》。不過,早前趁聖誕節,她也騰出空檔,特意抽空陪伴家人,並跟一大伙朋友到北海道滑雪,玩得相當開心。至於農曆新年,她將留港度歲,打算四出拜年,跟良朋好友共聚。

儲錢入夾萬 悟其中可貴

嘉嘉除拍劇外,亦協助丈夫林祖輝打理童裝生意,盡顯女強人角色。
嘉嘉除拍劇外,亦協助丈夫林祖輝打理童裝生意,盡顯女強人角色。

不經不覺,嘉嘉的長女Kyra已經7歲,次子Kyros亦4歲,兩姊弟雖然讀國際學校,但說到最喜歡的節日,還是農曆新年,皆因每年這個時候,他們的「荷包」必定大進帳,「兩姊弟每年都各有四、五位數字的利市錢,BB的時候,我會代為保管,但當他們踏入幼稚園後,我便交由他們自行管理」。

很多父母都喜歡在銀行替子女開設兒童戶口,但嘉嘉卻沒有這樣做,反而替他們各自買了一個小夾萬,存放現鈔,「我認為把金錢存入銀行,這個概念,對小朋友來說太抽象了,他們看不見又摸不到金錢,感覺不夠實在。但有一個小夾萬,透過把鈔票鎖在夾萬內這個動作,他們便更深刻體會到金錢的寶貴」。

Kyra曾經問過媽媽為何要上班工作,嘉嘉會直截了當告訴女兒﹕「因為媽媽要賺錢!」她相信,要讓孩子學懂理財,首要是要讓他們知道錢從何來,以及金錢的作用。

「我不會在小孩子面前美化這個世界,他們有需要知道所住的房子、所坐的私家車、所穿的衣服、日常吃喝、上學讀書,統統都需要支付金錢的,因此,金錢很重要,我勤力工作,便能賺取金錢。」嘉嘉更讓子女參與廣告拍攝,並把部分酬勞發還給他們,讓他們親身嘗試賺錢的滋味。

嘉嘉的一對小寶貝常以玩票性質接拍廣告,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已明白要獲報酬,必先努力付出。(圖﹕劉焌陶)
嘉嘉的一對小寶貝常以玩票性質接拍廣告,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已明白要獲報酬,必先努力付出。(圖﹕劉焌陶)

網拍二手物 試做小生意

另外,在二手網放售物品,也是Kyra的「收入」來源之一,嘉嘉說﹕「反正她有很多玩具、文具、衣服是不再用的,與其浪費,倒不如環保一點,在二手網放售。因此,Kyra學會怎替物品拍照、上載facebook,當然,接洽買家等工作,由我負責,而賺到的金錢,亦會全數歸她。」

但別誤會,嘉嘉並非要小姊弟做「守財奴」,小夾萬的錢,有入亦有出的,如非日常必需品,他們是要自己支付。「每次去旅行,我都任由他們挑選一份禮物,但如果想多要一份的話,那便要自掏腰包了。」

教購物先格價 學精明消費

嘉嘉經常教導子女,親情友愛是金錢買不到的,要更加珍惜。
嘉嘉經常教導子女,親情友愛是金錢買不到的,要更加珍惜。

Kyros年紀尚小,嘉嘉暫時只能教他辨認貨幣及找續的概念,但對於Kyra,要求就相對嚴格,她購物前必須格價,「有次女兒想購買一個卡通背囊,由於香港沒有發售,於是我要求她自行上網找資料及格價,要選到最便宜為止,方能購買」。

Kyra和Kyros年紀這麼小,便經常接觸金錢,不怕他們變得「市儈」嗎?嘉嘉表示不怕,「我一直向他們強調,錢是需要的,但卻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家人的愛」。

灌輸親情比金錢重要

自言非大富大貴的嘉嘉,一向叫子女別羨慕人家住大屋、環遊世界,因為生活開心與否,並非和財富掛鈎,「只要身邊有你愛護和愛護你的人,即使不花分文,大家手拖手去郊外行山,也會感到很開心的」。

助養老虎 感受為善最樂

有感銀行儲蓄戶口的概念太抽象,嘉嘉索性給Kyra和Kyros各買一個小夾萬,用來保管金錢。(圖﹕劉焌陶)
有感銀行儲蓄戶口的概念太抽象,嘉嘉索性給Kyra和Kyros各買一個小夾萬,用來保管金錢。(圖﹕劉焌陶)

不少家長都把理財觀念定義為儲蓄與消費,但嘉嘉還加上「行善」,而Kyra亦樂於捐輸,「她最喜歡的動物是老虎,於是經慈善機構助養了一隻老虎,每月50元。雖然助養費由我信用卡戶口扣款,但Kyra很乖巧的,每月也會自動自覺給回我50元。早前,Kyra收到受惠機構發出的助養證書、助養老虎的相片,她非常興奮,也明白到做善事是一件快樂的事」。

文﹕沈雅詩
圖﹕劉焌陶
場地提供﹕Baby Steps

設桌遊室 大富翁改編教材 棋癡校長推桌遊教學

桌遊屬群組遊戲,無形中有助改善小朋友的溝通和人際相處技巧。
桌遊屬群組遊戲,無形中有助改善小朋友的溝通和人際相處技巧。

【明報專訊】近年,教育局力推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強調運用電子科技來協助學習;然而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卻「反璞歸真」,在校園推動桌上遊戲(下稱桌遊),並把它融入學科之中,使學生透過探索、思考、創作、設計、討論和對話,建構不同的知識。

近大半年,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馮立榮校長把大部分心思和時間,都投放於桌遊之上,但這並不代表這間學校科技落伍,相反,該校的電子學習計劃發展十分成熟,早年已與科技公司合作設計數碼遊戲,在網絡上的虛擬社區內,學習教科書內的知識。然而,馮校長笑言﹕「上得雲端太多,有時也要返回地面吧!我相信,當電子遊戲教學推動得太強時,也要找回些實質東西去平衡一下。」

與電子遊戲教學平衡發展

「棋癡」馮立榮校長,在校園內增設桌遊室,大力推動學生參與這種益智遊戲。
「棋癡」馮立榮校長,在校園內增設桌遊室,大力推動學生參與這種益智遊戲。

校長本身是圍棋高手,亦非常喜歡桌遊,便順理成章在校園推動起桌遊文化來。為吸引學生主動接觸,他更特意把數學室重新裝修,改裝成一間色彩繽紛的桌遊室,讓學生在小息時段或午飯後的多元智能活動時間內,可以大伙兒到桌遊室一起玩。

跟馮校長參觀桌遊室,推開門,觸目所及,都是一盒又一盒的桌遊產品,既有圖板遊戲、卡牌遊戲,也有骰仔遊戲、紙筆遊戲等,「最初設立這間桌遊室時,由於產品數量和款式都不夠多,因此我把很多私人珍藏捐出來;後來聯絡到不同桌遊公司,他們都很認同我的教學理念,於是慷慨送贈了很多桌遊產品給我們。粗略估計,現在桌遊室大約有300款桌遊產品」。

遊戲運用課本知識更入腦

輔導室也有桌遊,原因是部分遊戲有助改善孩子情緒行為。
輔導室也有桌遊,原因是部分遊戲有助改善孩子情緒行為。

成立桌遊室只是第一步,馮校長更大膽地聯同老師,把經典「大富翁」遊戲編寫成教案,以《香港是我家》作課題,用跨學科形式,在四年級試教。他舉例,同學需用點列式說明文,寫出一篇「大富翁」的中文遊戲說明書;遊戲時玩家與「地主」則要使用英語交易。成員各有1500元本金,他們要運用「加、減、乘」的運算方式來計算繳付及找贖;最後,同學們透過參與遊戲,要歸納出當「大富翁」的策略。

向來推崇「遊戲教學」的馮校長深信,遊戲不單能提升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也能更有效鞏固知識,「當遊戲能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學生能夠實際應用出來時,這些知識便能深深地烙印在他們腦海之中」。

馮校長心水推介

奇雞連連
奇雞連連

◆奇雞連連(Gobblet Gobblers)
貪吃的公雞可以吃掉(套住)比自己小的公雞,如果你可以讓自己的三隻公雞排成一條直線就勝利了!
培養:記憶及認知力、解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閃靈快手(Geistes Blitz)
翻一張卡片,如果圖案上任何一物品跟對應的實物物品顏色一致,就鬥快去抓取該物品;否則,就要抓取無論顏色、類型均與卡片不同的物品。抓得多便勝出
培養:記憶及認知力、視覺判斷能力、專注及觀察力、逆向思維能力

文﹕沈雅詩
圖﹕曾憲宗、劉焌陶

許智峯身教「三不政策」 不用奶粉 不聘家傭 送上學不求人

【明報專訊】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常把家人掛在嘴邊。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口頭質詢吳克儉談TSA,他以自己一對子女即將入讀小學作開場白;在《香港家書》中談保育,他又以「Dear daughter」作上款。

拒絕移民——許智峯(後左)說,即使對香港前景不感樂觀,也不會跟子女移民,寧願他們在亂世中做個清醒的人,「屋企嚟㗎嘛,屋企幾差都好,有強盜入咗嚟都好,無理由走咗去,咪戰鬥到最後一刻囉」。(圖﹕劉峻陶)
拒絕移民——許智峯(後左)說,即使對香港前景不感樂觀,也不會跟子女移民,寧願他們在亂世中做個清醒的人,「屋企嚟㗎嘛,屋企幾差都好,有強盜入咗嚟都好,無理由走咗去,咪戰鬥到最後一刻囉」。(圖﹕劉峻陶)

許智峯自言重視家庭,對教養孩子也有不少堅持,堅持不聘請家傭,堅持每日親自送子女上學,都是希望盡量爭取時間,讓孩子多接觸多親近爸媽,性格品行更像父母。

在今天的世代,許智峯算是早婚,27歲結婚,29歲當爸爸,大女兒一諾出生前四個月的2011年當選區議員,爸爸跟議員的角色差不多同一時間開始,自此並行。當上區議員一年後迎來兒子一鳴,去年踏入立法會時是一家四口的支柱。他的議會生活也不乏兩個孩子的身影,他帶過女兒到區議會開會,又試過留守民政事務處數天抗爭,太太帶着手抱的兒子到場探班,跟他隔着玻璃相見。許智峯對民主信念堅持,在教養小孩上亦然﹕他堅持讓孩子吃母乳、堅持不僱外傭、堅持每天親自送兩個孩子上學。

堅持餵母乳 長輩壓力爸爸頂

親子合照——許智峯的立法會辦公室,房間仍是空空,沒多少文件雜物,枱上放着兩張跟孩子的合照。(圖﹕受訪者提供)
親子合照——許智峯的立法會辦公室,房間仍是空空,沒多少文件雜物,枱上放着兩張跟孩子的合照。(圖﹕受訪者提供)

「我們常驕傲地說,我們一家是餵哺母乳的典範,因為我們帶大了兩個孩子,一罐奶粉都未買過。」許智峯相信母乳對寶寶的好處,更喜歡媽媽餵奶時跟孩子的親密,有了信念便勇往直前,慢慢拆解當中的困難,「小朋友不是一開始就會吃,要跟媽媽配合,那時太太精神壓力很大,我的角色就是頂住外力」。上一輩說需要餵水餵粥仔餵麵包,他就解釋說不可以;太太餵不了,就跟她一起見專科護士,上課,一起到健康院。現在兒子剛滿三歲,仍然繼續吃人奶,「她現在回想,常說不是我鼓勵,陪着她,她已經放棄了」。爸爸精神上支持、親身陪伴媽媽,缺一不可,許智峯說﹕「在餵人奶的家庭中,爸爸的角色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政府常在說母乳時,說漏了爸爸的角色。」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許智峯堅持的,還包括不聘請外傭來照顧小孩。事實上,在他當選立法會議員後,太太才辭去區議員助理的工作。有好一段時間,兩夫妻都要上班,家住中西區的他們,又跟雙方父母的住處有一段距離,那時許太每天先將寶寶帶到屯門給祖父母照顧,再到元朗上班,下班後再接寶寶一起回家,非常勞累,但兩口子仍然不想把孩子交給外傭,「我們認為外傭不太注重教育……她們會陪你玩,照顧你,但是教導小朋友就不會有熱情」。他們還相信身教的重要,希望兩個寶貝的一言一行都是依照爸媽的樣式,「身教會令到小朋友更加像我們,我覺得是很大的美德和好處」。

會議夾縫騰空檔 接女兒放學

為了方便工作,也為了增加相處時間,許家從元朗搬到了中西區,許智峯開始每天親自送一對子女上學,「一起上學的時間很重要,跟他們一起換校服,準備書包,一邊說說昨天發生了什麽事,學校發生了什麽,玩了什麽?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時光」。至於放學,兩個孩子讀長全日制幼稚園,許智峯未當選立法會議員前,就在會議跟會議之間找時間接女兒回家,再回辦公室開會工作。

許智峯珍惜跟孩子們相處的每分每刻,包括每晚臨睡前的親子時間,「我完全不覺得要他們獨立,要分房瞓,或要抱少些」。女兒快五歲,兒子則剛滿三歲,現時一家四口晚上同一房中一起睡,「我們每晚都四個人一起睡在牀上聊天,說到睏才睡。這些臨睡前的親子時刻也不會錯過」。

夫妻扮睡 聽兩姊弟對話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有時我和太太扮睡着了,聽聽他們兩姊弟說什麽,一個四歲多跟兩歲多的小孩之間的對話很有趣的……(他們)會虛構一些無厘頭故事,或是說說在學校做了什麽。譬如姊姊會問弟弟在學校有沒有打人,打了誰,弟弟就答有,又說給老師罰了。我們扮睡着了,聽聽他們在說什麽,聽到了就覺得很好笑。」許智峯滔滔不絕地分享,「(同房睡)又可以聽到他們發開口夢,如果分房睡,就聽不到了」。

「這些點滴都很重要,你更加看到小朋友的可愛。」許智峯笑着總結。

文﹕譚凱韻
圖﹕劉峻陶、受訪者提供

龍鳳胎爸爸譚文豪:不因名氣選校 不夾硬改變自己

【明報專訊】訪問當天正值民航處新空管系統問題頻生的日子,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天天見報爆料跟評論,飛機師形象比選舉時更深入民心。在風和日麗的早上,幾個周末都沒有放假的他,帶着一臉倦容來到立法會餐廳,談起一對兩歲半的龍鳳胎成長點滴。他說加入議會後,照顧家庭的時間大幅減少;反而,全職當機師時假期多,寶寶們出生的頭一年由他在夜間主力照料,更笑說湊B難過揸飛機。

我想我小朋友有膽發聲,見到『唔對路』的事情願意出聲,不是一種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因為老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圖:曾憲宗)
我想我小朋友有膽發聲,見到『唔對路』的事情願意出聲,不是一種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因為老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圖:曾憲宗)

「湊兩個真係好辛苦㗎!」譚文豪的一對龍鳳胎於2014年7月出生,當時仍是全職飛機師的他雖然常常出差,但每月有十多天休假,假期晚上都由他來值夜班,讓太太休息。想起那一年多的夜班生涯,雖是疲累,但卻愈說愈興奮,「冲奶粉、餵奶、掃風,還有換片,再?瞓覺」,兩個寶貝不會同時起牀吃夜奶,即使同時醒來,一個成人也處理不了,「四小時一次循環,一個BB是四小時,但兩個BB的話,中間就要餵另一個。兩小時一次,簡單來說,就是整晚也不用睡」。

二人家庭變成了四人家庭,雖然譚家也有家傭幫忙,但帶小孩的工作仍由兩夫婦分擔,「開始時自己處理會小心一點,如果有什麼事情,如小朋友受傷了,都是自己的錯。如果是因為交給其他人而出了問題,我自己會『過唔去』」。

兩個寶 奶樽另有學問

兩個寶寶同時出現,嬰兒用品也要有特別要求,「譬如烚奶樽機,一定要買有烘乾功能的……你想想,一個BB起碼要六個奶樽,兩個的話,就是十二個;有些人會將奶樽放入雪櫃,但你想像十二個奶樽放入雪櫃,還哪有位置放別的東西?」又例如兩個小朋友需要兩款不同的奶樽和奶嘴,以免生病後交叉傳染,「這些東西很細微,但其他人不用想,我們卻要想清楚」。

譚文豪說,帶BB的困難在於他們的「不能預測」,「成人做事,特別是當機師,是很logical(合邏輯)的」,但BB哭鬧沒有邏輯,也未必找到原因,讓人手足無措。「小朋友哭了,為什麼哭呢?是否尿片濕呢?不是濕了,是否肚餓呢?不是肚餓,是否熱呢?」譚文豪說着,語氣有點無奈,「那你為什麼哭呢?從這三大途徑,應該可以找到原因吧……可惜BB不是這樣,他們不能預測,沒有邏輯」。揸飛機還是帶小孩比較困難,他毫不猶豫回應﹕「不用想,一定是帶BB難!」

爭取時間相見 與囝一起洗澡

譚文豪愛電單車,會開電單車到立法會開會,已過身的爸爸在他小時候也會駕駛電單車。兒子Ethan亦愛電單車,除了會騎玩具電單車拍照外,譚文豪看電單車雜誌時,他也會一起看,拿着邊掀邊「車車、車車」的叫過不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譚文豪愛電單車,會開電單車到立法會開會,已過身的爸爸在他小時候也會駕駛電單車。兒子Ethan亦愛電單車,除了會騎玩具電單車拍照外,譚文豪看電單車雜誌時,他也會一起看,拿着邊掀邊「車車、車車」的叫過不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朋友日漸成長,現在正讀學前班。以往放假的日子,譚文豪會帶子女去跑啟德郵輪碼頭草地,或到住所附近公園玩滑板車兼溜狗;現在立法會開會時間長,周末亦有不同活動要出席,家庭時間因而大幅減少,唯有把握每一次親子機會。訪問前一天囝囝Ethan不肯洗澡,譚文豪就邀請他跟爸爸一起洗澡。不能天天相見,能坐下來一起聊聊,發現小朋友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兩個孩子對)動物都好像突然識多了很多,以前只會分豬牛羊,現在已經識樹熊、蜥蜴,我覺得很厲害呢,兩歲半來說,我覺得『算係咁喎』!」

親子時光 不是放棄公義藉口

孩子三歲前樣子天天在變,學習也快。在一對子女成長的黃金階段,轉換工作環境,減少相處時間,值得嗎?譚文豪說:「有些人很消極,讀書期間不想搞太多事,覺得爭取公義,留畀大人搞啦;到讀大學,又說屋企等人養,要快些讀完書出來工作……」如是者,開始工作、儲錢結婚、小朋友出生、直至子女大了,都有不同原因不參與爭取,「我想說的是,你在每一個時機總會找到藉口,不去為自己的信念衝出去」。今天做的,除了為自己的信念,也是為了孩子,「其實我覺得前景灰暗……但我們應否作出一些付出和努力,去保護香港和制度呢﹖我覺得有責任……若到最後,所有方法試過仍然不行的話,我起碼可以跟下一代說,爸爸試過了,不是我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到。希望你原諒我,希望你比爸爸做得更好」。

教育理念﹕不迫子女上興趣班

譚文豪1990年到澳洲升讀中三,中文只有中二程度。早前在立法會誤將「馬首是瞻」讀成了「馬首是『膽』」,引來取笑。訪問期間,他亦屢次用上較少人用的「隨波逐『浪』」,不過其實他挺重視中文的。

一對龍鳳胎現時兩歲半,譚未有接納中產朋友們的勸告選擇國際學校,而是讓孩子入讀一家教會營辦的happy school學前班,為的就是不想他們「不喜歡中文,不喜歡學習中文」。至於小學,他說未做資料蒐集,只希望一對子女於小學階段一起學習,所以會選擇男女校,但到底是官校、直資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則未有定案;只是一再強調,不會因為名氣而選校,亦不會為入學而要孩子報讀沒興趣的興趣班,「我見到有些家長,為了入某一些學校,就學齊『聽都未聽過嘅嘢』,看看怎樣增加入學機會,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他堅決地說,「我不會因為一家學校很有名,就用盡方法去tailor made自己……好像拍拖一樣,明明不是那種人,但想對方喜歡你,就夾硬改變自己,結果通常也無幸福」。

想小朋友有膽發聲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想造就一個怎樣的人,他寄望一對子女願意幫助身邊人,有正義感,能獨立思考,「我每年都做一次機師入職講座,不少人也認為這行業很難入職,但其實某程度上,就要怪香港的教育制度,因為這裏有一種文化要尊敬父母和老師,尊敬到一個點,是老師要求你做就要做」。譚文豪說,「我想我小朋友有膽發聲,見到『唔對路』的事情願意出聲,不是一種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因為老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

文:譚凱韻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

7歲兒子屢奪國際獎 母親:不做虎媽 孕育天才小畫家靠放手

Stephanie喜歡透過Vinci親筆畫的畫作來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一談到繪畫,兩母子便有無窮無盡的話題。(圖﹕馮凱鍵)
Stephanie喜歡透過Vinci親筆畫的畫作來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一談到繪畫,兩母子便有無窮無盡的話題。(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不少「進取型」的家長,給子女學彈琴,便想他們擁有莫扎特的成就;給孩子學繪畫,就以為可塑造第二位畢加索。完全沒可能嗎?又不能這樣武斷。像資深繪畫導師葉麗雅(Stephanie),便成功把自己的兒子孕育成天才小畫家。

今年只得7歲的陳永治(Vinci),在過去四年,已先後奪得四項全球金獎、一個全球亞軍、三項藝術評審大獎及兩項傑出作品獎等。Vinci之所以有如此佳績,除天分外,更重要是他沒有一位「虎媽」!「欲速則不達」是Stephanie的育兒宗旨,她寄語天下父母,愈放手,反而愈得到更多驚喜。

Vinci是兒童畫壇頒獎台的常客,媽媽手持出自他手筆的《追逐星星的孩子》。該作品使他在「聯合國太空周國際兒童及青少年繪畫大賽」中,勇奪「全場總冠軍」最高殊榮,並獲評審團激讚他是「天才小畫家」。(圖﹕馮凱鍵)
Vinci是兒童畫壇頒獎台的常客,媽媽手持出自他手筆的《追逐星星的孩子》。該作品使他在「聯合國太空周國際兒童及青少年繪畫大賽」中,勇奪「全場總冠軍」最高殊榮,並獲評審團激讚他是「天才小畫家」。(圖﹕馮凱鍵)

在Stephanie眼中,兒子確實有少許繪畫天分,但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小朋友作畫,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眼界和創意,「Vinci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小朋友,他覺得這個世界很漂亮、很有趣。他很喜歡看書,基本上,他吃早餐、午飯和睡覺前,都會看書。於是,我們家中便放了一個大書櫃,給Vinci做小型圖書館,擺滿他心愛的圖書,尤其是有關動物、科學題材的書籍。」

藝術無對錯 孩童作畫看創意

各地的博物館都留下兩母子的足迹,圖為他們早前參觀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圖﹕馮凱鍵)
各地的博物館都留下兩母子的足迹,圖為他們早前參觀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圖﹕馮凱鍵)

她笑言,一家人去旅行,有兩個景點必定要去的,一是動物園,二是博物館,「兩個地方都是Vinci至愛,或許就是這樣,造就出他的靈感和創意來。有次他坐一部透明升降機,竟幻想到自己身在水族館,眼前看到的東西,便是魚,真可笑!」

兒子兩歲半起正式跟她學繪畫,與其他小朋友一樣,年幼時多做一些觸摸性的作品,例如印畫、剪貼等;進入小學階段,便開始接觸混合媒體,包括水彩、塑膠彩、油畫顏料、木顏色、乾粉彩、麥克筆、鋼筆、針筆等。

Stephanie說﹕「我主張教混合媒體,是希望學生什麼物料也涉獵到,因為從不同物料之中,也探索到他們的強弱處,我期望學生的畫作有創意、有自己的看法。」她強調,藝術並非數學,沒有絕對的答案,可給予小朋友更多想像空間。

這幅天馬行空的「自畫像」,令Vinci勇奪日本的中村凱斯哈林藝術特別評審大賞。(圖﹕馮凱鍵)
這幅天馬行空的「自畫像」,令Vinci勇奪日本的中村凱斯哈林藝術特別評審大賞。(圖﹕馮凱鍵)

最怕家長只彈不讚

Vinci早前應MCP新都城中心邀請擔當小導師,與兒童心臟基金會的病患兒童齊心合力以手掌作畫。(圖﹕馮凱鍵)
Vinci早前應MCP新都城中心邀請擔當小導師,與兒童心臟基金會的病患兒童齊心合力以手掌作畫。(圖﹕馮凱鍵)

作為導師,她笑言最怕遇上兩類家長,一是給予太多意見,二是「有彈無讚」,「我試過叫學生自由選擇畫一種動物,有小朋友想畫一隻豬,但媽媽卻認為豬太簡單,硬要他畫一條龍;亦有學生歡天喜地拿着作品給家長看,家長劈頭第一句便說『嘩,很核突』,當作品質素高時,家長又不相信是出自孩子的手筆,這些言談舉動,只會令孩子感到挫敗,失去信心」。

相反,Vinci便幸福得多,只要符合題目,Stephanie都會放手由他喜歡畫什麼便畫什麼。像一幅題為《自畫像》的畫,Vinci便在畫紙上畫滿喜歡的動物、昆蟲,他說﹕「我除了畫自己,也畫了最喜歡的八爪魚、猴子、小鳥、蝴蝶和很多花朵陪伴着我。」誰想到這幅天馬行空的作品,最後竟在日本第七屆中村凱斯哈林美術館國際兒童繪畫大賽中榮獲「中村凱斯哈林藝術特別評審大賞」呢!

對Stephanie母子來說,獎項不過是錦上添花,反而藉着繪畫,更能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畢竟Vinci年紀尚小,很多時未必能好好表達所思所想,但一本畫簿、一盒顏色筆,可以讓我了解他更加多,以及增進話題,他亦可以抒發情緒」。

Stephanie(左)擔任繪畫導師近二十年,她認為藝術無分錯對,家長應放手給予孩子更多想像空間。(圖﹕馮凱鍵)
Stephanie(左)擔任繪畫導師近二十年,她認為藝術無分錯對,家長應放手給予孩子更多想像空間。(圖﹕馮凱鍵)

文﹕沈雅詩
圖﹕馮凱鍵

四孩之母「蜘蛛女」 聖誕願望:再生兩個 鄭麗莎盼組好好好家庭

【明報專訊】聖誕老人今年提早送大禮,而且出手非常闊綽啊!兩屆搶包山皇后、人稱「蜘蛛女」的鄭麗莎(Lisa)繼兩年前收到一名男丁做禮物後,今年聖誕老人再度加碼,一口氣送她三個BB,一屋兩仔兩女,剛剛湊成「好」、「好」兩個字。

不過,貪心的Lisa尚未滿足,原來她今個聖誕節已悄悄許願,希望聖誕老人在五年內再送她兩個BB,組成一個非常「好」、「好」、「好」的大家庭!

pama_2016-12-21_a1

盼兒女成群 享天倫樂

要鄭麗莎(Lisa)替四個孩子裝身影聖誕大合照,難度比她平日做攀石練習更高。剛搞妥哥哥(大孖)晉孝,妹妹(細孖)尤嘉又突然掉下聖誕帽來;幫尤嘉重新戴好後,姊姊尤霏(二孖)又睡着了,要不斷搔她、喚醒她;那邊廂,大仔晉頤已不耐煩,開始耍脾氣,Lisa唯有出動糖果引誘他,「哈哈,真的被他們搞到我頭暈了!」口裏雖說煩,但嘴角甜絲絲的笑容,一看就知Lisa口不對心。

當Lisa還是單身貴族時,早已決定將來一定要組織一個大家庭,皆因她有兩兄,連同父母在內,一家五口樂也融融,因此她一直渴望自己也能兒女成群,老來享受天倫樂。難得後來遇上同樣喜歡小朋友的Mr. Right,兩人婚後不設防,翌年即誕下晉頤,10月剛滿兩歲的他,現正念幼兒班。

懷三胞胎 堅拒減胎

三年抱四——Lisa三年抱四,今年有兩仔兩女陪她過聖誕,開心得笑不攏嘴。(圖﹕黃志東)
三年抱四——Lisa三年抱四,今年有兩仔兩女陪她過聖誕,開心得笑不攏嘴。(圖﹕黃志東)

讓肚皮稍事休息一會兒,Lisa又再蠢蠢欲動。為抓緊時間添一名猴B,她在醫生指導下吃排卵丸,沒料到因而懷了三隻馬騮仔,「當醫生告訴我是三胞胎時,第一個反應是難以置信,感到極度驚訝!甫定神來,正想歡喜之際,醫生便說出連串懷三胞胎的風險,叫我慎重考慮減胎」。

思前想後了兩個星期,Lisa最終力排眾議,決定「一個都不能少」!她說﹕「作為媽媽,怎捨得隨便放棄任何一個骨肉呢?我知道香港也有媽媽成功誕下三胞胎的,個案雖然不多,但並非完全沒有,為何人家可以,我又不能呢?况且我是運動員出身,身體應該有足夠肌肉量去支撐巨肚子,加上我年輕,只得三十歲,所以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應付這項艱巨任務的。」

大家對Lisa最深刻的印象,或許是她榮膺兩屆長洲搶包山女子組冠軍,但其實Lisa是退役港隊攀石運動員,也是首位奪得世界運動攀登速度賽冠軍的華人;此外,她亦是健美小姐,並曾榮獲世界小姐健體冠軍,來頭不小。

順利誕3B 有賴強健體魄

正如Lisa所料,強健的體魄有助她順利孕育三個小生命,「那當然較懷第一胎辛苦,嘔吐特別多,亦經常流鼻血、流牙血,而且小便頻繁,但幸而最終三個BB都健康出世。想起來,一胎生三個也蠻不錯,節省很多時間啊!」

坦白說,三個「倒模」兼年紀一模一樣的BB,記者着實分不清誰是誰,不知媽媽有沒有這些烏龍事呢?「最初偶爾也會把哥哥和妹妹搞亂,因為兩個體型差不多,而姊姊則較多頭髮,最容易辨認。但現在哥哥突飛猛進,明顯長肉得最多,因此,再沒出現認錯B事件了。」

首重培養孩子品格

在香港,常說養大一個小孩子要花400萬元,加上讀書壓力大,令不少夫婦寧可養寵物,也不願生BB,Lisa的勇氣,確實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像我以前那一代,也是天生天養的,什麼資源都沒有,又沒有補習老師,還不是這樣長大嗎?我不一定要子女讀名校、學業成績怎樣亦不重要,最重要是培養他們有良好的品格、正確的價值觀,加上具創意的話,他日要在社會立足並不困難」。

留港開派對迎聖誕

說回今個聖誕節,因為三胞胎年紀尚小,Lisa決定留港慶祝聖誕,屆時或會與親友開派對狂歡一番,「我相信未來兩三年,都難以一家六口齊齊出動去旅行了!」

那當然吧,因為未來五年,Lisa還要隨時準備接收聖誕老人送來的兩個BB呢!

■Lisa小檔案
2010年 世界健體小姐冠軍
2010年 世界健身小姐亞軍
2008年 東亞健身錦標賽冠軍
2006年 運動攀登世界盃速度賽金牌
連續6屆香港健體小姐冠軍
連續8屆香港女子速度攀登第一
兩屆長洲搶包山女子組冠軍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雙妹嘜同心同行 「這是最好的禮物」 繆美詩送給女兒手足情

【明報專訊】「手足之情,是父母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這句話是前亞視新聞主播繆美詩(Rachel)的心底話。她的一對女兒互相影響、互相學習,成長中出現了不少令媽媽感動的場面。原來兄弟姊妹能夠同心同行,也是子女給予父母的一份大禮。

繆美詩(Rachel)現時自己開設公關公司,工作時間自由,令她有更多時間享受親子樂,見證愛女們成長的點滴。女兒Charley和Lois分別五歲和三歲多,Rachel可說是兩年抱兩。看她們的生活照,幾乎每張都是小姊妹摟作一團地玩;採訪當天Rachel更播了一段Lois未夠一歲時鬧脾氣的錄影片段給記者看,片中只有兩三歲的小家姐Charley以她獨有的哄妹妹手法,令正在扭計的妹妹破涕為笑,果然厲害。

Rachel擁有兩個活潑女兒,三個女子變成一個墟,拍攝時經常傳出快樂的笑聲。(圖﹕黃志東)
Rachel擁有兩個活潑女兒,三個女子變成一個墟,拍攝時經常傳出快樂的笑聲。(圖﹕黃志東)

兩姊妹 互相照顧成長

兩姊妹如此相親相愛,原來是在Rachel的「設計」之內。「我媽媽當年是四年抱三,我們三兄妹極度親密,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將來也要一樣。我常跟女兒說,手足是父母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有時在家中,只要播着一些音樂,她們兩個便會自己玩遊戲,跳舞啦、扮彈鋼琴啦,對媽媽來說是難得的寧靜。」

不過,Rachel坦言曾因為太早懷第二胎,覺得有點虧欠了長女。「其實我當時自己亦未準備充足,所以妹妹出生後,姊姊就常常黏着我,哪怕只是一分鐘,她也要和我黏得牢牢。加上當時剛剛轉換了工人,她一時間要適應太多,所以情緒有很大的轉變,我亦因而決定停職半年,全心全意去照顧她倆。」

Rachel一家每年會到外地旅遊五、六次,目的地以台灣為主,她覺得在過程中可以24小時與女兒相對,每次都感覺她們長大了一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一家每年會到外地旅遊五、六次,目的地以台灣為主,她覺得在過程中可以24小時與女兒相對,每次都感覺她們長大了一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偏袒 「包剪揼」話事

Rachel會趁女兒放暑假帶她們四處去「攀山涉水」,這是她們「夜行森林」前的興奮樣子。(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會趁女兒放暑假帶她們四處去「攀山涉水」,這是她們「夜行森林」前的興奮樣子。(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說兩姊妹感情要好,但也有鬧脾氣的時候,有時可以因為芝麻綠豆的事情發脾氣。Rachel笑言作為家長,亦要擔當心理學家的角色,猜猜她們發脾氣的原因。好像拍照當天,兩個小朋友都想投進媽媽的懷抱中,可是媽媽只有一雙手,只能抱一個孩子。當時Rachel叫她們猜「包剪揼」,誰贏了便抱誰。「遇到衝突,我會讓她們自己傾,用什麼方法都好,猜拳啦、輪流啦,總之是她們的決定,我不會參與其中。因為當我做決定人,怎樣都會有偏頗,選了誰,另一個也會覺得不公平。」

她覺得兩姊妹年齡接近,各方面能力差不多,彼此之間的影響力很大。「姊姊膽子大,去到遊樂場一定會玩兒童版跳樓機,但妹妹卻是個膽子較小的人,最初只願站着看姊姊玩,更視姊姊是偶像。看多幾次,她竟然也想嘗試。」媽媽已幻想到將來帶她們到遊樂場,兩個小朋友一定會瘋狂地玩盡所有機動設施。

長女愛拉丁舞 幼女鍾情畫畫

Rachel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跳舞的料子,然而長女Charley卻非常熱愛跳舞且有點天分,連帶妹妹有時候也會跟姊姊一同參與演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跳舞的料子,然而長女Charley卻非常熱愛跳舞且有點天分,連帶妹妹有時候也會跟姊姊一同參與演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兩姊妹性格大不同,Charley熱愛舞蹈,卻非一般小女孩喜愛的芭蕾舞,而是鍾情於婀娜多姿的拉丁舞。Rachel說她經常帶女兒欣賞不同的表演,Charley唯獨看過拉丁舞後便愛上,於是踏入四歲便開始讓她學,「當她在商場聽到音樂,都會聞歌起舞,平時在家中沒有音樂,都可以隨時舞動」。相反,Lois對跳舞並不太熱中,文靜的她較喜歡繪畫,只要給她一張紙,她可以整整一小時坐定定畫出她的世界。不過,Rachel說如果妹妹受家姐影響提出學跳舞,也會讓她嘗試。

不做「虎媽」 興趣自由發展

Rachel並不是「虎媽」,她純粹按女兒興趣去為她們安排興趣班;長女年幼時,也曾安排她念華德福及蒙特梭利等課程。「我同意小朋友最適合寫字的年齡是6歲,因為那個階段他們最容易掌握,不會有太大挫敗感。有人會說,孩子3歲也寫得到呀!他們固然可以寫到,但那是大人慫恿得來的結果。我認為孩子在學齡前應以趣味學習,即使教她們記字,我寧願用圖像法,例如『碟』字,我會跟她們一同創作一個石頭加蝴蝶的故事。過分抄寫只會扼殺她們的學習興趣。」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化妝提供﹕Nic’s makeup
場地提供﹕ELEMENTS 圓方

陳葒校長牽頭向填鴨教育Say No 自砌教室 街頭上課

「飛翔教室」擁有教室的感覺,卻沒有傳統課室般侷促,是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意念的好平台。(圖﹕馮凱鍵)
「飛翔教室」擁有教室的感覺,卻沒有傳統課室般侷促,是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意念的好平台。(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教學一定要在課室?學習只為應試?不催谷、不操練便拿不到好成績?曾任香港匯知中學創校校長、現為「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陳葒,對上述迷思一概「Say No」。這位資深教育工作者,於12月4日 向公眾展示嶄新的教育思維,冀為現時嚴重扭曲的教育生態帶來新轉變。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已經成立了5年,雖然至今已有近8,000名學生受惠,但陳葒始終感覺到補習力量有限,未能治本,「問題是教育生態已經扭曲,因此必須要有更多實質行動,去打破社會對應試教育的迷思」。

工作室是屬於大家的教育基地,24小時開放,供教育有心人聚集進行「腦震盪」。(圖﹕馮凱鍵)
工作室是屬於大家的教育基地,24小時開放,供教育有心人聚集進行「腦震盪」。(圖﹕馮凱鍵)

基地門常開 闢教學出路

2016年9月,陳葒在香港賽馬會資助下,成立了「賽馬會創新教育工作室」(下稱工作室),嘗試探索、實踐和試驗適合香港環境的創新而有效的教學模式,希望最終可尋找到出路。「工作室是大家的教育基地,會24小時開放給教育有心人自由出入,毋須預約審批。」

工作室除了繼續定期在大嶼山舉辦「小島學園體驗營」之外,亦正在籌辦一本專門為家長而設的雙月刊,而最矚目的,就是在12月4日向公眾展示的「飛翔教室」。

Jason希望「飛翔教室」的流動概念,令教育界、家長和學生可一起反思,知識可在任何空間吸收,不一定限於學校。
Jason希望「飛翔教室」的流動概念,令教育界、家長和學生可一起反思,知識可在任何空間吸收,不一定限於學校。

伙拍建築師 建流動教室

說起「飛翔教室」的誕生,背後也有一段故事。陳葒過去不下多次提及,他最大的心願,是在大嶼山興建一所可提供一條龍兼能銜接本港大學課程的「小島校園」,但羅馬豈會一天建成呢?在2015年暑假,他決定小試牛刀,先舉辦學習體驗營,並找來註冊建築師鄧耀倫(Jason)為這個體驗營設計一個流動教室。

教室同時配備充氣立方體,既是椅,也是枱。
教室同時配備充氣立方體,既是椅,也是枱。

結果,這7天學習體驗營反應熱烈,家長和學生也深刻體會到,學習不止一種模式,也不一定局限於課室, Jason順勢提議,不如把這個流動教室帶進社區,「因為學習體驗營每年只辦到一次,每次只有60名學生受惠,我覺得人數太少了!與其把學生帶往大嶼山,何不反過來把流動教室帶入香港18區呢?」

陳葒認為這個念頭相當好,「教室如設於街頭,孩子可入去上課之餘,家長和老師也可圍觀聽課」。但要有這麼一個能走遍18區的教室,首先便要Jason打破之前的設計。

原來學習體驗營的第一代教室,是用木條造成的,雖然可摺合,但要把它搬往不同地點、環境上課,也確實有點笨重,Jason於是加以改良,並用充氣帆布取代木條。由於輕身物料予人自由飛翔的感覺,因此,流動教室也正式命名為「 飛翔教室」。

「飛翔教室」率先降落牛頭角

籌備多時的「飛翔教室」,於12月4日在牛頭角上邨「首航」,「首航」前,一班小學生便率先來個大體驗,Jason更充當老師,教授他最擅長的建築設計!

雖然只有8名學生,但Jason預計稍後的活動需要有較大的空間,因此,他特意把教室弧形地張開,又在充氣物料上,以魔術貼貼上一些金色「羽毛」,「『飛翔教室』的好處,是老師可按情况決定課室的形狀和通透度;例如在人流如鯽的深水埗鴨寮街上進行STEM活動,老師便可在圍欄上貼多些『羽毛』,把透視度減低,甚至把教室略為收窄,幫助學生上課時更專注。」Jason說。

好玩課堂 起草圖砌LEGO學建築

俊仔(右)對短短30分鐘的「建築課」十分感興趣,看他「建造」遊樂場時多投入!
俊仔(右)對短短30分鐘的「建築課」十分感興趣,看他「建造」遊樂場時多投入!

Jason簡單講解過建築物與形狀的關係後,便向小朋友分派LEGO,並要他們分作兩組,合力建造一個屬於他們的遊樂場。9歲的俊仔,非常「專業」,他提議友伴一定要先起草圖,才能動手「建築」。經過一輪商議和繪圖後,俊仔一組最終設計了一個集摩天輪、跳樓機、彈板、觀光台、幼兒休閒座及藝術品等六項設施於一身的超級遊樂場,可說創意無限!

經歷過這30分鐘後,大部分小朋友都以「好玩」、「有新鮮感」、「自由」來形容這個課堂,Jason表示﹕「『飛翔教室』既有教室的形象,因為學生並非在無遮無掩、坦蕩蕩的空間上堂, 但它又不像課室般侷促,露天的設計,感覺舒服、開揚,小朋友在這種環境下上課,一定比在課室開心。」

 Jason設計了多款「飛翔教室」,以配合不同環境需要,圖中這款既可用在陸地,更可用於水中。
Jason設計了多款「飛翔教室」,以配合不同環境需要,圖中這款既可用在陸地,更可用於水中。

彈性教學 更易代入

孩子們親手設計的遊樂場,充滿創意。
孩子們親手設計的遊樂場,充滿創意。

除了教室構造特別之外,陳葒更想做到教學觀念上的衝擊。「飛翔教室」一樣有中、英、數、通識等常見學科,教授方法卻充滿彈性,「例如可將教室砌成模擬法庭,增加學生對時事、法律常識的代入感;另外,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裏試驗和實踐新的教學意念,不限於常規科目,可以是設計、建築,或認識社區等等,這樣孩子就能體驗更多創新課堂」。

文﹕沈雅詩、李樂嘉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辣媽何美儀:Gap year有價值 內斂男孩 休學變活潑

昔日的「怕醜仔」,如今表現得更有自信,面對升中後更多討論匯報,子翹不再害怕。(圖﹕沈雅詩)
昔日的「怕醜仔」,如今表現得更有自信,面對升中後更多討論匯報,子翹不再害怕。(圖﹕沈雅詩)

【明報專訊】曾休學的趙子翹(子翹),在今個學年重返校園,於大埔一間直資中學念中一。問子翹習慣再過如此規律化的生活嗎?小伙子聳聳肩答道﹕「沒有什麼問題,休學年每天都一樣有時間表,我也要準時起牀、準時出門口,日間跟導師做活動,晚上自己閱讀英文書。」

子翹的媽媽,正是經常在傳媒面前曝光、性格硬朗兼口才了得的TSA關注組召集人何美儀,但子翹卻遺傳不到媽媽的特質,相反,他是一個性格內斂、不善表達的男孩。

何美儀說,當初之所以萌生休學念頭,正是希望讓兒子有時間、有空間去改善及裝備自己,才開始另一個新的學習階段。

「兩年前,陪他去中學面試,當時的子翹很害羞、很怕在人前演說。如是獨個兒以英語面見老師,還可過關,因為他自幼對英語較有信心;但如果要他用廣東話跟其他學生一起小組討論,子翹可以全程沉默,不發一言,那就很『輸蝕』,表現明顯比下去。」

全賴父母支持,這六個小孩才能走出教育制度的框架,享受休學年的精彩生活。
全賴父母支持,這六個小孩才能走出教育制度的框架,享受休學年的精彩生活。

然而,這位開通的媽媽並沒有責怪孩子,因為她知道,子翹弄得如斯田地,全拜不愉快的小學生活所賜。在短短六年的小學生涯,子翹轉過三間學校,不是學校要力追TSA成績,就是功課超多,要每晚做到11時才能上牀休息,導致他有「上學恐懼症」。「當我問他是否想升中前來一個Gap year時,他只問了我一個問題﹕『意思是否不用返學上課?』我說是,他便立即歡呼贊成了!」

最初何美儀和丈夫還未構思好Gap year的地點和形式,曾考慮過送子翹往台灣、澳洲甚至內地短住及念書;後來因為找到五個理念相近的家長,於是夫婦二人決定讓兒子跟其餘五名孩子一起留港休學,並交由一名社工導師帶他們上山下海,進行不一樣的活動體驗。

「除了一星期有一天由我負責教英文之外,其餘所有戶內及戶外活動,家長都共識了不參與,目的是訓練子女獨立。導師在設計活動時,刻意滲入了很多需要解難、協作的元素,讓他們學習怎樣跟別人協商,並在適當時候擔當領袖的角色。」

協作活動 改善表達力

何美儀說,用六萬元替孩子買這些學校經歷不到的回憶和體驗,花得有價值。
何美儀說,用六萬元替孩子買這些學校經歷不到的回憶和體驗,花得有價值。

這段時間,子翹每天都要跟同伴商討,不管是活動前的準備工夫,抑或是活動後的檢討匯報,他每天都要「開金口」,久而久之,自信心增加了,懂得有組織、有條理去表達,而且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分析能力也比從前提升。

一直以來,子翹的學業成績都位處中游位置,不過不失;唯獨中文科特別弱,更視中文作文為「苦差」,每次他拿起筆來,腦裏總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入手,但估不到休學一年,帶來意外的驚喜。

子翹喜孜孜告訴記者﹕「前陣子,老師給我們一個中文作文題目《_______的歷險》,我立即想到寫《我休學年的歷險》,於是抽取了部分經歷寫入文中,很快便完成了;最近,又寫了一篇《一個感恩的故事》,我寫了五百多字,還獲老師稱讚我寫得好,推薦我參加比賽呢!」

眼光擴闊 作文進步驚人

子翹用相片和文字記錄休學年的每項活動,這些點滴,更成為他中文寫作的好題材。
子翹用相片和文字記錄休學年的每項活動,這些點滴,更成為他中文寫作的好題材。

重返校園,子翹突然變得思潮澎湃,不是吃了什麼神丹妙藥,只因休學年確實豐富了他的人生,眼光擴闊了。何美儀笑言﹕「想也想不到,《一個感恩的故事》的寫作靈感,是源自他休學年在大澳參加活動時,和同伴於棚屋底救了一隻受傷被困的貓;子翹把自己代入貓兒的角色,感恩遇上這班友善的孩子。試問如果沒有這一年,他依舊每天返學放學,回家便埋首功課,內裏空洞洞,他有能力寫得出這些文章嗎?」

雖然這個休學體驗,前後花費近六萬元,但這位向來站在教育前線的媽媽認為,以六萬元去替孩子「買」一些學校經歷不到的經驗,絕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