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摸索 畫出前路

【明報專訊】畫室「Kwong.Art」創辦人李國光(Kwong)常鼓勵學生多嘗試、多摸索,因為他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方法不可行,就用另一個,下次你就會避免再犯錯。」即使沿路困難重重,但只要不斷找辦法,總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會考失意變優秀學生
Kwong的繪畫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他是那年的會考(舊學制公開試)考生,成績未如理想,英文科不及格,又無修讀視覺藝術,報讀多間設計學院皆滑鐵盧,「當時覺得好絕望,覺得天空是黑色的。被設計學院拒收,應徵過秘書工作又沒有回音,派過傳單但不想派一世,於是便決定重考英文和自修視覺藝術」。

重考會考時Kwong每天到圖書館花逾10小時埋首美術書籍,鑽研畫技,由失意的會考生逐步蛻變為大學以「優秀學生」榮譽畢業的學生(中)。
重考會考時Kwong每天到圖書館花逾10小時埋首美術書籍,鑽研畫技,由失意的會考生逐步蛻變為大學以「優秀學生」榮譽畢業的學生(中)。

看美術書自學繪畫
小時候最愛打機,Kwong對畫畫只是「有點興趣」,「當時純粹喜歡畫公仔而想修讀設計,但若要讀設計就得掌握一定的繪圖技巧,於是看美術書自學,沒有旁人指點便靠自己摸索,這個方法不行,就嘗試另一個方法」。重考會考那年,他每天到圖書館花逾10小時埋首苦讀美術書籍,鑽研繪畫,反覆練習;翌年獲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錄取,後以優秀成績及獎學金考入香港理工大學環境及室內設計學。大學時期,他自知資質低,於是拚命學習,功課確保完全無問題才呈交。努力令他在多個設計比賽中獲獎項與獎學金,並以「優秀學生」榮譽畢業。

從考場失意、迷失方向的會考重考生,Kwong蛻變成滿懷衝勁的優異生,全靠將勤補拙,「重考那年即使每天練畫,美術亦只是剛好及格。我是零畫畫天分的人,技巧是靠時間和努力『浸』出來的」。從前他自覺什麼都做不好,現在則相信沒有什麼不可能。經歷亦促使他開展教畫生涯,大學期間到畫室當導師,漸漸對教畫產生興趣,「像我這樣的人都能畫得好,沒有什麼人不行」。

Kwong主要教授建築街景及室內設計速繪,吸引不少有志在設計或建築行業發展的學生報讀。
Kwong主要教授建築街景及室內設計速繪,吸引不少有志在設計或建築行業發展的學生報讀。

◆創立室內設計公司 為興趣教畫
大學畢業後,Kwong於室內設計公司工作,周末教畫;及後於2017年創立自己的室內設計公司Spirit Spatial Studio,曾為了專注業務而暫停教畫。兩年後公司上軌道,他決定「重執教鞭」。初時他走遍多個地方,仍沒遇上合意開設畫室之處,曾有段時間到咖啡店教畫。然而他要提早到咖啡店「霸位」,環境亦十分嘈吵,學生不能專心作畫。「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經朋友介紹,他終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租下畫室「留白空間」,逢周六日教畫,上課時間朝10晚6。「教畫是我的興趣,以前教畫有限制,要遵照畫室訂立的課程,現在我可以自己設計課堂內容,更彈性和有系統地應付學生的需要。」Kwong的學生年齡分佈甚廣,由14歲到40多歲不等,包括有志將來修讀設計或建築的中學生、希望進修繪畫技巧的在職設計師,也有只為消遣、純粹想學會畫一碗雲吞麵的家庭主婦。他對學生一視同仁,盡力傳授技巧和經驗,「好多時學生到畫室畫畫都是各有各畫,我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多交流,互相分享畫作,甚至相約一起於課外時間到街上寫生」。

IG分享畫作 與學生減少隔閡
畫室的Instagram帳號有逾1.3萬人追蹤,Kwong透過發帖分享街景和室內畫作。不少學生之前皆是透過社交帳號認識他,繼而報讀課程,「我一開始只教小孩,後來開辦成人班,但我的樣子太年輕,看起來沒有經驗,亦不太可信,於是我便開設社交帳號,分享畫作及繪畫技巧。學生看了會問我問題,彼此交流多了,減少隔閡」。Kwong平日會帶着一本簿、一支筆,走到哪裏就畫到哪裏,如他早前到西班牙旅遊,看到特別的建築物或景色,便駐足欣賞並畫下,然後拍照上載到網上社交平台,「一開始我主要畫素描和室內繪圖,之後去多了旅行,有學生提議我不如以繪畫代替攝影,便開始畫街景。比起攝影,我更享受自己畫」。

Kwong不鼓勵學生使用擦膠,畫錯了就在旁打個記號,好讓自己記得畫錯了什麼。
Kwong不鼓勵學生使用擦膠,畫錯了就在旁打個記號,好讓自己記得畫錯了什麼。

◆找到「不可行」 便是成功
香港早年流行「即興藝術」(Art Jamming),參與者毋須任何繪畫基礎技巧便可自由創作。Kwong的畫班恰恰相反,旨在改善學生的繪畫基本功,除了上課,學生也要在課餘時間練習,「希望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繪畫技巧,學生上課不會有時間看手機,因為要揣摩很多小技巧,掌握了基本技巧和概念後,再應用到不同的畫作上」,約兩至三個月後,學生都能大致掌握基本繪畫技巧,可自行繪畫不同的圖案、建築及街景,「我會建議他們完成基礎課程後暫停一個月,自己嘗試畫,遇到問題再回來問我」。教畫8年,Kwong最欣慰看見學生「夠勤力」,特別愛看他們的畫簿,因為內裏記錄了「成長」,「有個學生初來時技巧粗糙,但他很勤力,除了上課,一有空便會畫畫,在家閒着沒事做、等人時會畫,整本畫簿都是畫滿的,肯付出時間和心機練習的人不會畫得差」。後來他邀請這名學生擔任助手,應付教學需要。

現於JCCAC「留白空間」授課的Kwong認為,優秀的畫班導師要懂得聆聽及溝通,「做老師要善於觀察,知道學生有什麼不懂,有什麼是裝懂」。他建議有意入行者求職前準備好個人作品集,讓人了解其創作經驗及風格。
現於JCCAC「留白空間」授課的Kwong認為,優秀的畫班導師要懂得聆聽及溝通,「做老師要善於觀察,知道學生有什麼不懂,有什麼是裝懂」。他建議有意入行者求職前準備好個人作品集,讓人了解其創作經驗及風格。

助貧困學生 教10人1免費
由於學生人數漸多,Kwong打算將畫室及室內設計公司的工作結合,既提供室內設計服務又教班,令學生得到更大的學畫空間及資源。他亦計劃實行「十一奉獻」,即每10名學生,就有一人可免學費。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是源於他曾受別人恩惠,希望延續恩人的精神,「我小時候家境貧窮,重考那年遇到一個阿姨,她免費教我英文,幫我改作文,令我英文由不及格變為及格,我只在放榜那天請她吃了頓飯。如果一個年輕人很有目標,想學畫畫但因經濟困難而卻步,我願意讓他免費上課」。

Kwong曾經很介意成敗得失,經歷過高低起跌,現在他認為「成功」是個過程,找到事情不可行的原因便是成功,「例如作畫時,證明到一個(繪畫)方法不可行的時候,就已經是『成功』了。下次作畫就可調整,避免不可行的方法,突破自己」。要令夢想成真,心態最重要,他深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做每件事後不如自問「盡了力嗎?」一旦認定方向,就會付出時間及努力,問題總能迎刃而解,他說:「像我這樣一個會考美術拎E的人都可考入理大,甚至獲得榮譽畢業,今天更成為了繪畫導師,在我眼中沒有什麼是不可行的。」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83期] (2020年3月24日)

佈置家品 啓發想像

【明報專訊】2018年東歐小國立陶宛,有對情侶花了5小時,於首都IKEA店舖所有的陳設相架換上兩人合照,當時無人發現,完美融入示範單位。在香港,有人比他們更早實現這種心思,他是商品展示設計經理歐奕麟。

歐奕麟(右)是樂穎詩(左)的上司,但兩人相處輕鬆自在,不覺拘謹。
歐奕麟(右)是樂穎詩(左)的上司,但兩人相處輕鬆自在,不覺拘謹。

怕悶愛佈置 每季新貨新嘗試
10年前,歐奕麟入職IKEA,後來遇上當時任職暑期工的女友。有年情人節,他於擺放相架的區域,暗暗換上多張為女友製作的插畫與拼畫。多年後,伴侶不變,但稱呼由「女友」變為「太太」;他所屬的公司也沒變,職銜則由商品展示設計師升任經理。他畢業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商店及展覽設計專業文憑,喜歡點綴空間、怕悶,但因店舖每季有新貨,所以每次佈置都有不同嘗試。

入職一年多的樂穎詩,讀中學時常趁考試放半日,與同學溜到店舖閒逛,「發夢長大後,與好朋友買大屋,一起住、一起玩」。店舖是容許想像發酵之地,「大概是小時候獲得靈感,長大後亦想為人帶來靈感」。她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畢室內設計高級文憑、與倫敦密德薩斯大學合辦的室內建築(榮譽)文學士課程後,便投身IKEA工作,現任商品展示設計師。

很多人疑惑,室內設計師與商品展示設計師有什麼分別?於IKEA,是工作主場之分。店舖劃分兩種空間,一是陳列室,行短短數十米路,已望到多個風格迥異的空間佈置,或是外牆寫明如「325呎單位」的空間,顧客恍如走入五臟俱全的家,一覽全貌。以上是室內設計師負責的範圍,側重展示整體的裝修間隔。走出格子空間外,於不同區域一氣呵成呈現數十款沙發、書櫃、廚具等,吸引顧客停駐,帶來佈置靈感,則屬於商品展示設計師的本分。

造訪家庭 解生活難題
每季新品到臨前,商品展示設計師需要準備各類草圖,包括平面圖、3D圖、佈置預視圖等,方便業務部同事參考和搬運商品到相關區域,他們再落場微調位置。商品擺放的位置,不是純粹取決於設計師的美學判斷,更重要是參考顧客數據,大至環球風潮,小至當區居民偏好,都會納入考慮。於荃灣分店,現代摩登風的沙發放於客廳區最前方,因為最受客人歡迎;懷舊風沙發則放於中後方位置。「摩登風格的沙發,線條利落;懷舊風沙發則會多些裝飾,如弧形手把、雕花等。」樂穎詩解釋常人難分的風格特色。他們擬定草圖時,亦會預計客人的閒逛路線,業務部職員有時於現場觀察記錄,若見部分位置長期人潮疏落,便會通知他們,調整商品擺位;產品缺貨,他們亦要及時抽起相關擺設。

同一個全盒,會於店內不同場景重遇,加深顧客對它的好感。
同一個全盒,會於店內不同場景重遇,加深顧客對它的好感。

近年植入式廣告流行,商品重複出現於影視、綜藝節目,帶動現實銷情。相似的推廣手法亦見於店舖,如新年全盒先後見於入口、客廳區、廚房區等,因為店舖產品多,設計師要想方法加深顧客對產品的印象,故於不同範圍呈現配襯不同色系家品的效果,入口是紅色全盒配白桌、灰色家具,明亮簡潔;客廳區則是配金燈、紅咕?、木桌,相對華麗。「給人多些聯想,原來家可以這樣佈置。」兩人常提的「靈感」,既為刺激客人佈置家的意欲,亦提供解決現實難題的方法。

窗台上的晾衫架,示範如何善用空間同時保持家居雅致。
窗台上的晾衫架,示範如何善用空間同時保持家居雅致。

場內設一個模擬窗台,他們製作窗景貼紙,窗台上的橫牆安裝晾衫架,衣服可隱藏於窗簾後,「很多人都於室內晾衫,但覺得礙眼;有窗台,又不知怎用」。歐奕麟於公司安排下,造訪本地家庭,了解他們的家居難題,繼而於店舖展示解決方法。

印尼出差 分店各有小特色
歐奕麟曾參與印尼開店工作,與來自瑞典、德國、荷蘭等地的員工合作。外地分店如香港商場般大,他國員工最常問他:「為什麼香港分店這麼小,但仍能跟我們做同一件事(透過陳設商品,啟發家居靈感)?」其中一個原因,是善用空間。在較小的分店,他們會與室內設計師商量,同一張沙發未必會同時放於陳列室與示範單位,務求展示最多類型的家品。

每個地方的分店都有其小特色,「居於印尼Alam Sutera的人通常用飲水機,不會煲水」,所以店內廚房陳設定會留下飲水機的空間,「就像你不會在外地分店看見香港的窗台」。但他發現,無論地方人均居住面積大與小,都面對共同難題,「就是儲物」。

樂穎詩常在店內「執屋」,「所以待在家,也常有『執屋』的衝動」。「有衝動,但會否行動?」歐奕麟哄笑追問。樂穎詩傻笑重複:「就是衝動。」他們的工作雖然注重陳設整齊、風格一致,但不代表真實的家就如店內示範單位,「畢竟與家人同住,大家喜好都不同」,歐奕麟輕嘆:「都是知易行難。」

入職小貼士:思考生活細節
商品展示設計經理歐奕麟有份面試應徵者,他說IKEA工作氣氛自由輕鬆,面試不是在會議室正襟危坐,大家可能是坐在長櫈,前方只有一張小圓桌,談天般了解應徵者對粉飾家居有否熱情,處事會否思考,如指向桌上紙巾盒,問為什麼是白色、長方形,「他可能會答白色是考慮美觀,坊間紙巾多是長方形」,嘗試理解設計動機;亦會翻看對方的設計作品集。他們十分歡迎職場新鮮人,申請者不限室內設計畢業生,但凡擁有設計相關的學歷或訓練,都有機會獲聘。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78期] (2020年2月18日)

眼鏡設計師:重遇自己作品很滿足

【明報專訊】「第21屆香港眼鏡設計比賽」設學生組與公開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下稱知專)學生李婉瑩與眼鏡設計師陳罡毅分別成為組別冠軍。「一試無妨」可以形容兩人與眼鏡設計的緣分,李婉瑩試的是比賽,陳罡毅試的是事業。

◆讀設計落工場 挑戰燒焊3D軟件

圓臉的李婉瑩,袋子藏起一副長方框眼鏡,縱使近年小圓框眼鏡大行其道,但考慮自身臉型,她亦只能與潮流擦身而過。這正好印證知專導師的話:「一副漂亮的眼鏡,人戴上去未必好看。」因此每次設計眼鏡前,她都要於網上打印一幅模特兒的照片,眼鏡草圖畫在半透明的牛油紙,鋪在模特兒硬照上,預測佩戴效果。

李婉瑩住近深水埗,中學常逛西九龍中心內的蘋果商場格子舖,最愛看精品,「所有人都喜歡靚嘢㗎啦」。她中六畢業後,修讀知專「珠寶及產品形象設計」高級文憑課程(現已停辦),學習珠寶、鐘表與眼鏡設計。是次獲獎的眼鏡作品名為「禮儀之邦」,亦為上學年的畢業功課。2019年她對漢服產生興趣,決定以此為眼鏡素材,花了兩個月蒐集資料,閱讀漢服歷史、服飾細節以外,還做問卷調查,收回約50人的回覆,「眼鏡是為19至24歲的年輕人設計,要了解他們的想法」。眼鏡的名字亦由調查受訪者決定,比較「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等,「禮儀之邦」獲逾半支持。

買指甲油 急救製成品

細看鏡框有兩層,李婉瑩稱這是漢服的「中衣」與「外衣」,「漢服通常有3層,『內衣』就是鏡片,因為沒有花飾。『中衣』是紅色,開始有花紋。『外衣』是黑色,通常最華麗」。為了達到效果,她深嘆一聲說:「跟眼鏡公司溝通,好有難度。」她最初與對方接洽,提出的要求是「用金屬架、紅黑二色」,對方一概說沒問題,然而收錢後落手製作,對方才說金屬架不行,要改用樹脂,她形容製成品像文具店幾十元買到的眼鏡,「看起來很膠、很假、很廉價,見到真的好傷心」。她自購黑色指甲油,後期為眼鏡加工添色,「因為對方說,鏡框兩種顏色辦不到」。她見不少同學皆有參加香港眼鏡設計比賽,自己亦決定試試看,設計圖入圍後,獲大會安排其他眼鏡製作公司,大部分的製作問題才得以解決。

這種超出想像的挑戰,本身已時常於課堂出現。李婉瑩喜歡畫畫,但沒想過要動手做工,「我第一次往校內工場是呆了,原來要燒焊、用銼刀等,但我中學未修過木工」。電腦3D設計軟件亦考起她,「導師會教授基本操作,還好就算跟不上,回家可以看YouTube(自學)」。她記得課程第一年上學期完結,班上24人變成17人,她猜部分人退學的原因是「(課程)想像與現實有太大差別」,所以她建議有意修讀設計課程的中學生,報讀前盡量了解清楚課程細節,她就是反面教材,「我不知道課程要學化妝、影相與形象設計。找模特兒拍攝產品相,原來都要為對方設計符合主題的妝容」,幸好她不抗拒學習相關技能,2019年順利完成兩年高級文憑課程,本學年將修畢才晉高等教育學院(SHAPE)與英國謝菲爾德哈蘭大學(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合辦、於知專上課的「珠寶與金屬設計」銜接學位課程。她部分同學已提早投身社會,如有人於高級文憑一年級的暑假,獲實習公司賞識,便直接退學,投身全職工作;亦有同學從事與設計無關的工作,待遇稱不上理想。她自覺前途有些迷茫,「實習完結後,老闆叫我畢業後就去公司上班……但未決定好」。

◆畫海報變畫眼鏡 審美不變

成為眼鏡設計師10多年的陳罡毅,過去曾從事廣告海報創作、櫥窗佈置、產品包裝設計等,有次往眼鏡公司應徵平面設計師一職時,老闆要求他畫幾幅眼鏡草圖,看畢便說:「既然你都畫到,不如試試設計眼鏡吧?」

陳罡毅開始邊做邊學,設計的產品由完全天馬行空,調整至符合品牌風格,例如合作的高級時裝品牌走復古路線,選用的鏡框多數是圓形,而不選感覺先鋒、有稜角的鏡框;眼鏡相對厚重,不像標榜結合科技的眼鏡輕身,「顧客拿起眼鏡,就知道它不是便宜貨」。他亦要考慮眼鏡是否舒適,重點在於平衡,「如果鏡框很粗,眼鏡臂很幼,力度都壓在耳骨,戴不了半小時便覺疼痛」,這些有關人體工學的知識,亦是慢慢摸索而來。他喜歡轉職的改變:廣告海報貼了一季會消失,但他仍能於街頭路人的鼻樑上,重遇自己設計的眼鏡,如此滿足感過往未嘗過。

3D打印精細、具彈性的網裝圖紋,是傳統技術未必做到的效果。
3D打印精細、具彈性的網裝圖紋,是傳統技術未必做到的效果。

珍惜出差 與客交流

大專設計生李婉瑩提到與眼鏡製作公司溝通有難度,陳罡毅時至今日,工作時仍需與各方同事討論,包括後期的廣告設計、網站宣傳、產品包裝等,畫完設計草圖不代表功成身退,修訂設計亦為常事。今次得獎作品「標‧視」應用3D打印技術,構思是用家打開眼鏡臂的扣子,便可拉扯連接鏡框與眼鏡臂之間的網裝紋理、調整長短。然而初時未達理想效果,他便要執整設計圖,重新打印模型。

設計與藝術不同,藝術只講個人愛好,但設計需要顧及市場。陳罡毅負責的品牌多數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等,故他不時出差,赴當地與品牌代表見面,以及參加商展。他十分珍惜這些聆聽意見的機會,「價錢、物料、技術等,都影響設計會否獲選。歐洲客人通常都很直接告訴你,設計有什麼好與不好」,他因而獲得改進的方向。

■入行面試貼士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繼中國、意大利後,香港是全球第三大眼鏡、鏡框的出口地。在公司有份負責招聘的陳罡毅肯定地說,現在的眼鏡設計市場尚未飽和,他的公司仍不斷找尋新血。

面試時,他不太看重對方來自哪間院校,反而會留意:

筆試表現:要求面試者即時手繪眼鏡草圖,測試對方有否紮實的手繪技巧、審美眼光

英語能力:完成草圖後,面試者要用英語簡介設計,看是否具備與外國客人交流意見的能力

性格:開朗健談為佳,這樣較易與客人打破隔膜

◆話你知

各國流行的眼鏡都有其特色,由陳罡毅簡介一二:

韓國:當地人膚色較白晳,故適合佩戴用色大膽的眼鏡;亦因韓國人普遍眼睛較小,他們會選擇較大的鏡框,放大眼睛於五官的比例

日本:普遍看重傳統工藝,流行「手工眼鏡」,設計較配合亞洲人的臉型

北歐:眼鏡色調以海洋藍、海洋綠為主,配合長年降雪的環境,顯得融和不突兀

.眼鏡設計師晉升階梯(圖)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72期] (2019年12月3日)

學圖像呈現概念 畢業創作變事業

魏寶婷努力推廣Bulbble Inc.,期待有天小燈泡可成為香港卡通的代表。圖為Bulbble Inc. 參與「香港國際授權展2019」的情况。
魏寶婷努力推廣Bulbble Inc.,期待有天小燈泡可成為香港卡通的代表。圖為Bulbble Inc. 參與「香港國際授權展2019」的情况。

【明報專訊】有想過一份功課可變成理想職業嗎?浸大傳理學院數碼圖像傳播主修(DGC)2013年畢業生魏寶婷當年受一句諺語啟發,創作出「小燈泡」角色,這個燈泡不只照亮了其畢業功課,更照出一條事業之路。DGC逐步發展成四年制的動畫及媒體藝術專修,為喜愛透過創作表達感受的學生提供動畫、視覺藝術等培訓。

修讀傳播理論 多媒體演繹靈感

魏寶婷從小喜歡畫畫,中小學的暑假皆在畫室學畫中度過,高中雖無選修視覺藝術,但2010年報讀大學選讀浸大傳理學院的DGC,延續她對創作的熱情。

入讀DGC之初,魏寶婷想過畢業前製作屬於自己的動畫,「(但)入大學前連AI(圖像製作軟件Adobe Illustrator)是什麼也不知道」。她說,讀DGC最重要是學會用圖像呈現抽象概念,如她藉課程學習到平面設計和色彩運用、從字體學學會「有腳字」和「無腳字」的分別等,「學了一些設計理論後,逛街時好像突然懂得看廣告海報『畫』得漂不漂亮,開始明白背後使用的技巧」。課程亦有安排學生參觀,如她曾參觀印刷廠、動畫公司等,了解不同紙質的印刷效果及動畫製作流程。

浸大電影學院講師陳浪濤說,現時可經聯招報讀的「傳理學——電影主修:動畫及媒體藝術專修」強調視覺傳播,以數碼動畫為主,旨在培訓學生運用視覺圖像傳遞信息。學生一年級起需修讀傳播理論,高年級進階課程可修讀動畫技巧、互動媒體、圖像設計等,運用文字、電影、圖像、動畫等形式演繹靈感。

出國實習參展 累積經驗

為增加學生在課堂外的創作經驗,學院安排三年級生進行兩次不計學分的「Practicum」,可選擇為學院部門做設計工作;學生另可選修同樣不計學分的校外「Internship」,到相關行業機構實習至少160小時。魏寶婷曾到旅遊雜誌社實習,每周兼職兩天,負責圖像設計工作。有次公司採納她為新年版雜誌套裝創作的設計,「在街上見到自己的作品,嘩!好神奇,有很大的滿足感」。

學院導師亦每年最少兩次帶學生赴海外參與設計、電影或動畫展覽,包括東京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影展、釜山國際電影節等。魏寶婷曾於2012年跟其他院校的設計或視藝課程學生前往意大利米蘭一周,參觀當地的設計周,「可以與外國設計師直接見面和交流,而且有機會去旅行,是很難忘的經驗」。

畢業作品成個人品牌

動畫及媒體藝術專修學生三年級下學期需確定「畢業作品」(Honours Project,佔6個學分)的題目,在導師指導下用一個學年,即於四年級畢業前完成作品。當年死線在即,魏寶婷提出的題目都遭導師否決,一句諺語「When there is light, there is hope」(有光之處就有希望)為她帶來創作靈感,「小燈泡」成腦閉塞時的明燈。魏寶婷的畢業作品包括一段4分鐘動畫短片、facebook專頁及插畫明信片,角色名字「Bulbble」結合bulb和bubble兩字,意謂人們如燈泡發光發亮、快樂如泡泡般傳開;她又在作品介紹寫下勉勵語「Let’s keep shining!」,突出信息。

Bulbble照亮了魏寶婷大學最艱難的一年,也指引其事業發展方向。畢業後她在廣告公司做了兩年圖像設計,其間盡量每天更新插畫專頁,後來辭職全力經營插畫品牌Bulbble Inc.。數年下來,在facebook及Instagram合共累積近5萬粉絲。她亦有參與手作市集、展覽、跟其他機構合作等,如今年曾為香港青年協會的跑步比賽設計主題背包。

自備作品集 面試說故事

傳理學——電影主修:動畫及媒體藝術專修設面試,要求申請人帶同數碼形式的作品集參與個人或小組面試,以評估申請人的熱誠、決心及語文水平;作品集需表現出創意、說故事技巧與圖像概念。陳浪濤說,面試以英語進行,會問及與視覺傳播相關的問題,「例如問你最近喜歡哪齣電影?你知道Pixar是什麼公司嗎?如果申請人自稱很喜歡電影但不知道Pixar是什麼,你就能看到他有多少熱誠」。高中有選修視覺藝術,或曾自學畫畫、製作動畫等皆可視為有熱誠的表現。「如果你高中時很投入視覺創作,才是很適合讀此課程的人」。陳浪濤又認為,因傳理學院不少科目要求學生「能寫能講」,故申請人應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

魏寶婷當年在作品集中加入赴四川當義工的攝影作品,她說作品集可放喜歡的作品,透過分享作品故事,加深考官對自己的認識及印象,也令面試過程更有趣;面試時也應展示熱誠和希望入讀課程的原因。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67期] (2019年10月29日)

為男神設計時裝 中六生奪冠

【明報專訊】人稱「老佛爺」的著名設計師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2月中病逝,其別樹一幟的時裝設計理念為人津津樂道。外國的時裝風氣興盛,香港時裝設計行業的現况又如何?新一代又為何有意投身其中?這些問題由職業訓練局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講師潘慧儀及聖母玫瑰書院中六生黃楓雅解答。

家中開製衣廠 立志入行

家中開設製衣廠的黃楓雅,自小已立志成為時裝設計師,「可能受到家人影響,希望有天能創立自己的品牌,或者繼承他們(的事業)」。在高中有選修視覺藝術的黃楓雅,平日也會畫畫,嘗試設計服裝,卻較少像比賽提交的作品般,每個設計細節都詳細思考。她早前參加The Woolmark Company「Wool4School香港2018學生設計比賽」,憑男裝設計獲得高級組冠軍,得獎作品的設計意念,源於想為自己很欣賞的內地男演員劉昊然「度身」設計演出服裝,「當然我無辦法親身量度他的(身材)真實尺寸,不過都有盡量找他的身高資料,希望(衣服)真的是可以『著上身』」。

黃楓雅為是次比賽提交的設計圖以電腦繪製,並在圖中仔細列明整套服裝的設計細節,包括採用的物料、有何好處、意念來源等。

黃楓雅說,她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參賽,想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認可和評價。得獎設計是她的第三稿,「我特別喜歡不對稱的設計風格,但想着要參加比賽,(設計)還是不宜太天馬行空,一開始的設計較為『正路』。可是一直修改都不滿意,於是決定『豁出去』,做自己喜歡的風格」。黃楓雅最後的定稿運用了具不同功能的羊毛物料,細節的創意贏得評判讚賞。不過,設計演出服裝並非黃楓雅的未來發展路向,「還是想設計日常穿著的服裝,穿了可以在街上走的,男裝女裝都感興趣」。

黃楓雅的作品被製作成實物,看見自己的「心血」成真,她感到很驚喜。

評判:意念獨特 製作性可穿性高

為了成為時裝設計師,黃楓雅早有準備,閒時會繪畫設計圖;平日逛街也會留意其他品牌的服裝,既是偷師,也在訓練自己的創意思維,「如果換成自己,又會怎樣設計?能不能(設計得)更好?」獲得與時裝設計相關的獎項,給予她很大的鼓勵。有多年時裝設計經驗的潘慧儀是該比賽的評判之一,她認為黃楓雅的作品意念獨特,顏色層次及組合營造出「不對稱」的效果,卻不會顯得突兀。「就中學的程度而言,黃楓雅的設計十分突出,不單有自己特別的想法,製作性和可穿性都很高。」她重看黃楓雅的設計圖,突然驚訝道:「原來模特兒是男生來的!」之後她解釋,黃楓雅的作品獲獎後製成實物,並由真人模特兒穿上、拍攝造型相片,而相中所見模特兒的樣貌較中性,令她一直以為作品是女裝,「不過現在時裝設計的趨勢,也傾向不那麼『男女分明』。其實除了成人,童裝設計也很有市場,近年就特別流行父子或母女裝」。

潘慧儀看好香港時裝設計行業的發展,她鼓勵如黃楓雅般的新一代設計師,在科技幫助下不妨作出更大膽創新的嘗試。

◆知專講師:港時裝業非式微

網絡助長見識 科技拓闊空間

潘慧儀曾在著名時裝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任職時裝設計師,約10年前轉投教育界,培訓年輕一代的時裝設計師。「新一代(讀設計的學生)與我們很不一樣,最主要是網絡發達,他們更容易接觸到時裝設計的資訊。而且科技進步後,許多當年我們不會想到的設計,他們會去試,因為科技令這些設計得以實行。如現在有種『膠水』是可以代替針線縫合衣服的,以往哪有這種技術?」潘慧儀特別提到,新一代時裝設計師環保意識較強,在設計選料上希望帶出環保的信息。「我接觸的學生大多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因為香港學生從中小學起就接受presentation(口頭匯報)的訓練。這是優點,不過缺點是他們有時會自信不足。」她笑稱,自己常常會跟學生就作品爭論,「我通常都鼓勵學生要放膽,對自己的作品要有足夠信心。例如我質疑你的作品『可行性』不足,未必能變成實物,但你若堅持(設計)無問題,不如就真的做出實物,證明給我看(是可以的)」。

時裝公司北上設廠 設計部門仍留港

「許多人都認為,香港的時裝行業於1990年代後開始式微。實情並非這樣,反而因為時裝工業在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實力雄厚,而且各間公司十分團結,也致力培訓人才。」潘慧儀補充,雖然許多時裝公司皆北上設廠,但其設計部門仍留守香港,行業在本地的發展前景不俗,內地的時裝品牌也樂於聘請香港的設計師,優勢是靈活度較高。她又以過往的學生為例,指出近年時裝設計師的出路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進大企業,另一類是開設自家品牌,借網絡平台去銷售,反而香港較少中型的時裝公司。」回看自己任職時裝設計師的日子,潘慧儀認為這職業能給予人滿足感,當然亦有其限制,「因為時裝設計師不是藝術家,除了要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顧及市場趨勢」。她最後鼓勵黃楓雅及其他有意投身時裝設計的學生,要成為時裝設計師,作品的美感和設計意念固然十分重要,同時要保持認真、願意學習的態度。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52期](2019年3月26日)

優勝特質:貪玩「坐不定」

【明報專訊】「這就是我心目中時裝設計師的模樣!」被問到對潘慧儀的第一印象,黃楓雅說:「特別喜歡她的外套,很有型!」黃楓雅對時裝設計行業充滿想像,但實際認識不多,她除了分享自己的設計意念,也向「前輩」潘慧儀發問偷師,一窺時裝設計行業的真面目。

黃:黃楓雅、潘:潘慧儀

1/黃:想做時裝設計師,一定要讀相關課程嗎?

潘:我建議修讀相關課程,因為在學院中,你能學會一些理論和技能,可以裝備自己。你剛才(拍照時)問到課程內容會否「離地」,擔心教授的知識無法應用在工作上,或者有許多職場上的實際運作,無法在課程學到。其實你毋須太擔心,至少在設計這方面,修讀相關課程能培養你的美感與觸覺,對工作一定有幫助。即使你現在於中學接觸到的不同學科,也能訓練你的邏輯思維。設計師不能像藝術家那般「天馬行空」,我們要考慮市場,因此邏輯很重要。例如你念中國歷史,將來(設計的產品)想打入內地市場時,至少你了解這群人經歷過什麼、現在又在想些什麼。

2/黃:面試時需要注意什麼?

潘:你是指報讀設計課程的面試吧!最重要是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記得要帶portfolio(作品集),向面試官介紹設計。另外,面試的衣著也很重要,切忌不修邊幅,尤其是報讀時裝設計課程,申請人的衣著也是面試(評分)的一部分。

3/黃:畢業生入行容易嗎?

潘:我自己在時裝設計學系教書多年,學生的出路都不錯。行業一直對人才有需求,也經常有不同的服裝品牌聯絡我,希望我推薦一些學生去做實習,擔任設計助理。很多時裝設計學系的畢業生會選擇創立個人品牌,或者先在大公司「浸」一段時間,累積經驗和人脈,再出來自己闖。

4/黃:進入大公司做時裝設計師,會有許多框架限制嗎?

潘:以我過去當時裝品牌設計師的經驗為例,公司會給予一些大方向,但還算有自己的發揮空間。當然我也曾遇過一些上司,他們覺得:「你為什麼要想這麼多新設計?用上一季的設計再做少少改動不就可以了?」有時只能遷就上司要求。香港的公司設計時會傾向參考歐美等外國地區的潮流,也就是「下一季興啲咩」。動手做設計前,全公司包括設計、市場策劃等不同部門的員工,會先開一次會議,確保大家都清楚未來公司產品的方向。以往我們做時裝設計,定稿後要交給製衣師傅縫出「樣衣」,再等兩三日完成「樣衣」,向上司或客戶推介自己的設計,對方有意見就要再修改,或需來來回回好幾次。現在新一代設計師有機器幫助,如3D打印等都很方便,省去等待師傅縫製樣衣的時間。

5/黃:要成為成功的時裝設計師,需具備什麼條件和特質?

潘:之前提到的美感、邏輯思維當然重要,但有一點特質較少被提及,就是「喜歡玩」。如果你的性格不喜歡「坐定定」,想到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風景,自然會有靈活的設計意念。很多人誤以為當設計師必定要「畫功」了得,其實不然,尤其現在這個年代有電腦軟件協助繪圖,設計師最需要的其實是表達能力,用圖像清晰呈現意念。

晉升階梯及薪酬
職業技能值
個人裝備圖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52期](2019年3月26日)

城市新規劃陸續上馬 公私營機構對有關人才渴求殷

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建議在大嶼山大規模填海外,也會啟動新界土地的新發展區,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預計未來需要大量具城市規劃知識的專才。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主席姚逸明指出,這些新計劃涉及許多土地整改及規劃問題,需要大量城市規劃師、規劃及發展測量師的協助,應屆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修讀大學開辦的城市規劃課程,將來投身業界,機遇處處,在公私營機構上一展所長。

香港有許多市區重建、土地整改的項目,需要城市設計及規劃的專才。(資料圖片)

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主席姚逸明表示﹕「發展局轄下的規劃部、地政部,都會負責許多關於土地開發的工作;而運輸及房屋局轄下的運輸科及房屋署,也會聘請城市規劃師,負責土地規劃、使用及項目管理的工作。城市規劃課程畢業生也可以加入一些半官方機構,例如港鐵公司、市區重建局及房屋委員會等。」

除加入公營機構外,畢業生也可選擇在商界服務,成為規劃及發展測量師。姚逸明指﹕「規劃及發展測量師主要策劃土地發展的工作,或為客戶提供土地開發的建議。舉例發展商擁有一塊土地,規劃及發展測量師便需要作出評估,尋求最有效及最高價值的土地使用項目。」

同時,規劃及發展測量師也可成為整個土地發展項目的統籌人,姚逸明說﹕「訂立項目後,我們需要統籌不同的專業人士,例如建築師、交通工程師、園林設計師及結構工程師等,協助規劃及發展測量師實際執行整個項目。」

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主席姚逸明指出,社會對城市規劃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相關課程畢業生不愁出路。

規劃及發展測量師知識全面
現時,大學開辦的城市規劃相關課程如得到香港測量師學會認可,畢業生累積兩至三年工作經驗後,通過學會的專業試後,便可註冊成為規劃及發展測量師。姚逸明指,要成為相關人才,除具備土地規劃的知識外,也要認識物業估價、物業管理、房地產法律,以至土地規劃、使用及建築發展條例。因為規劃及發展測量師所需的知識較全面,在規劃以外也需具備經濟知識,並撰寫評估可行的報告。

姚逸明續指﹕「前房協主席鄔滿海、前測量師學會會長黃比及陳旭明,以至本港幾個大發展商的第一、二把手,都是出身自規劃及發展測量師。規劃及發展測量師累積10年工作經驗,可擔任獨立的Team Leader;15至20年經驗可成為企業合夥人、高級行政人員,或擔當顧問的角色。」

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也為城市規劃師、規劃及發展測量師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資料圖片)

新生代須掌握新科技
隨著中國持續發展,無論是香港及內地,對城市設計、規劃的專才需求殷切,姚逸明說﹕「香港在城市發展上累積近百年,對如何善用、規劃土地有豐富經驗,可以將這些知識與大灣區共創、共享,故本地人才將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然而,城市不斷變化、每一代城市都有其特色,最明顯是智慧城市(Smart City)、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的興起,故有志修讀相關課程的學生也需要與時並進,掌握更多與城市有關的新科技,例如大數據分析,對如何規劃城市提供重要的參考數據。」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2日

 

重現靡衣美景 豈止靠史料

【明報專訊】宋曉濤和栾賀鑫在劇集《延禧攻略》幕後製作過程中合作無間,也曾鬧出令人哭笑不得的「意外」,宋曉濤說:「我為一眾角色度身做了扇子,誰知他(栾賀鑫)也設計了。」最後二人逐一比對各自的設計圖,客觀地選出最好的,宋也笑稱:「我向來不放心男人的審美觀,不過栾賀鑫是例外。」從這一細節,足見製作團隊的用心。

■服裝造型師:戲服隨角色心理身分變化

宋曉濤於澳洲KvB Colleg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修讀時裝設計課程,回港後輾轉進入無綫電視當服裝設計師(custom designer II),「大概不夠一年時間,我就晉升為高級服裝設計師(custom designer I)」。她曾設計《人龍傳說》、《酒是故鄉醇》等經典劇集的服裝造型,在電視台工作約10年,「我知道如果繼續做下去,我可能會升職,但同時要處理行政事項,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始終是喜歡落手做設計」。她於是在2002年辭職,與幾名舊同事開設婚紗設計公司,不久製作部舊同事邀請她到內地的劇組工作,再次投身電影及劇集服裝造型「老本行」。

宋曉濤

在內地發展初期,宋曉濤大多與來自香港的導演或製作人合作,加上有電視台工作的經驗,很快便正式擔任內地劇集的服裝造型師,「反而是當我要籌組自己的設計團隊,跟新來的(紡織)師傅磨合,就真的需要時間」。她說,《延》的服裝設計團隊約70人,分工明確,「(設計方面)我和助理共6人、花稿(繪畫繡花圖案)8人、手繡(繡花)11人、師傅24人、跟場服裝20多人」。班底全是她過往合作過的劇組設計人員,「只要繼續參與劇集製作,就會漸漸認識更多人,我也是這樣認識導演于正(《延》製作人、編審)」。

跟足拍攝全程 隨時調整重做

近年宋曉濤主要參與古裝劇的服裝造型工作,長期駐守在浙江的橫店影視城,「一般而言,我們(服裝造型師)完成劇集的前期工作就可收工,但我習慣跟進整個拍攝過程,如果看play back(影片回放)時發現(衣飾)效果未如理想,就要即時調整,有時甚至會整套重做」。談到《延》的服裝造型,她事先閱讀大量史料,再於資料上發揮創意,「我不是清朝人,就算看再多的文獻,也無法百分百複製當時人的衣著,就算可以,出來的效果也未必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大家看《延》時,總覺畫面、人物服飾呈淡灰色調,網民認為設計人員參考了意大利畫家莫蘭迪(Giorgio Morandi)的作品,戲稱劇集的色調屬「莫蘭迪色系」,宋曉濤澄清絕非如此:「我是在清代宮廷畫家冷枚的畫作中找到靈感,想呈現當中柔和雅致的感覺。」

《延》中不少場景非實景,在室內搭建場景後,背後的「綠幕」經電腦後期製作,就會變成在電視畫面看見的天空、遠處宮殿等背景。(《延禧攻略》美術組提供)

參考史料 也兼顧現代審美觀

解讀劇本和蒐集史料只是第一步,宋曉濤還需替不同角色,設計既符合角色個性,又能隨劇情發展呈現角色心理和身分變化的服裝。她會先製作意念圖,跟導演、美術指導等協商,統一服裝與畫面的風格;她也要思考服裝的織造方法,再交由紡織師傅織出成品。觀眾看劇集時,未必仔細看到不同服裝的細節,但宋曉濤仍想做到最好,她笑稱:「有時我提出要用較複雜的織法,可能一天只能完成5厘米的布料,師傅應該做到想『殺咗我』。」

 

服裝造型師職業技能值

 

個人裝備圖

■美指:大至宮殿小至擺設 都要設計

從劇集前期製作到正式拍攝,《延》的美術指導栾賀鑫跟宋曉濤一樣「跟足全程」,方便即場調整設計。「可是現場做的東西通常都不夠『成熟』(指不夠完整),所以盡可能都要前期完成。」他的團隊有近400人,大至宮殿的平面圖設計,小至擺設的位置,基本上畫面會出現的事物,栾賀鑫都要準備好設計圖。

栾賀鑫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畢業後當了一年舞台美術,「後來機緣巧合下,認識了我的師父陳浩忠老師(劇集《甄嬛傳》的美術指導),進入了劇組磨練。從美術助理做起,由畫一個杯子、桌椅等小道具開始」。磨刀3年,他晉升為副美術指導,5年後再晉升為執行美術指導,其間他參與不少電影及劇集如《王的盛宴》、《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等的幕後製作,而他首次在《延》「擔正」做美術指導,統籌整個團隊的工作。

設計重人味少厚重感

雖是「學院派」出身,但栾賀鑫表示,修讀其他課程的學生也可入行,「我的團隊有不少成員不是讀美術、設計出身,只要具備繪畫能力就可以(入行),最重要是你肯堅持,因為這個行業是蠻辛苦的」。栾賀鑫在《延》正式開拍前約3個月才收到劇本,他消化故事情節和史料後,需立即着手製作效果圖,「我希望觀眾看得舒服,在清宮戲中呈現生活的氣息,也就是『人味』。同時場景的設計也要幫助演員拍攝時進入『規定情境』(故事的時空)」。處理古裝劇的美術設計部分,栾賀鑫跟宋曉濤的看法相近,「如果為了反映那個時代,呈現(歷史的)厚重感,那是紀錄片,並不適合這部劇」。

用鋼絲刷磚地 營造歲月痕迹

《延》的場景製作繁複,各宮殿設計要符合人物性格,且不少場景皆非實景,需另外搭建。栾賀鑫設計場景時,特別強調營造「顆粒感」,即場景要顯出角色的生活痕迹,卻又不能太陳舊,這便花費他不少工夫。例如他和團隊先用火燒皇宮的磚路,然後用鋼絲刷花地面,最後再翻新磚路,才能令磚路看上去有「曾被許多人踏過」之感。

[明路—生涯規劃 第42期](文章日期:2018年12月11日)

 

行業概況、晉升階梯及升學資訊

設計

行業概況

設計師利用商店櫥窗結合3D電視,向消費者展示實體商品之餘,亦能讓消費者即時用手機選購產品及下載資料。
設計師利用商店櫥窗結合3D電視,向消費者展示實體商品之餘,亦能讓消費者即時用手機選購產品及下載資料。

據統計處數據顯示,在香港從事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就業人數由2005年的171,990人增加至2012年的200,370人,平均每年升幅為2.2%。香港尊重知識產權,有利設計行業的發展。而本港不乏充滿創意的年輕人,因此每年均有不少人為發揮創意和才華加入室內設計、時裝設計或商品展示設計等創意行業。近年設計行業向專業化、跨界別發展,業界講求創意之餘,也注重設計訓練。只要有適當的專業培訓,加上累積經驗和作品,在香港當設計師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職能範疇

設計業範疇廣泛,不同類型的設計師職能不同。室內設計師需按顧客要求設計、佈置和裝飾室內空間,同時要監督工程、聯絡客戶及溝通。時裝設計師要搜集時裝材料、繪圖設計和配色,以及跟進造衫進度。此外,時裝設計師還可能兼顧時裝買辦或出席時裝展等。商品展示設計師的工作與商品銷售關係密切。商品展示設計師需配合公司形象,通過擺放商品、整理店舖陳設、營造店舖氣氛以吸引顧客進入店內購物。

設計行業注重設計專業技術多於學歷,故有相關資歷者較易入行。新人往往要由低做起,累積工作經驗和個人作品。部分設計師最後更成功建立個人品牌。

設計師憑藉他們的藝術觸覺,把創意應用在生活上,增加社會上的美感和藝術氣氛,帶來更美麗的生活環境。

晉升階梯及薪酬

job12_B01_path

入職條件

室內設計師 ・ 有創意和具視覺藝術觸覺
・ 對建築有認識
・ 曾接受平面設計訓練,例如繪圖
・ 具溝通及表達技巧
時裝設計師 ・ 有創意、具有潮流及藝術觸覺
・ 熟悉成衣製作,搜集時裝材料資訊
・ 曾接受時裝設計訓練
・ 具溝通及表達技巧
商品展示設計師 ・ 想像力豐富,具視覺藝術觸覺
・ 對商品銷售有認識
・ 曾接受平面設計訓練,例如繪圖
・ 具溝通技巧及團隊精神

Q&A

Q:若我想入行成為商品展示設計師,在求學時期可如何事先準備?

A:公司聘請商品展示設計師時多要求相關證書,香港一些學院如香港浸會大學,有提供相關課程,針對商品設計的工作提供訓練。如對設計有興趣的同學,也可從大學開始修讀設計課程,由基本學起。另外,同學也需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包括在學時到一些設計公司實習或參加設計比賽。

升學培訓課程

本港有關設計的課程眾多,不少大專院校均有開辦學士學位或高級文憑課程。部份設計學院亦提供如平面設計、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和珠寶設計等不同範疇的課程。有意入行的人士可從有關課程中學習到設計學原理、美術技巧、繪圖技巧,甚至市場學等多元化內容。(詳情請按以下連結)

書本樣式

job12_B01_book1
job12_B01_book2
job12_B01_book3

「哈囉喂」服飾造型師 蘇曉善創造新奇鬼怪事

蘇曉善 Jeanie(圖﹕黃志東)
蘇曉善 Jeanie(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她身形嬌小,樣子甜美,臉上掛着燦爛笑容,你怎也想不到她專門設計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服飾,她是海洋公園高級服裝統籌蘇曉善。年僅二十七歲的她,與時下少男少女一樣,愛行街、睇戲、旅行,唯一不同的是,她自細喜歡租鬼片回家,深夜獨個兒看。或許因這份另類,令她在展開全職工作生涯後,短短三年便統領整個海洋公園年度盛事「哈囉喂」。緊接下來「哈囉喂」又有新一輪招聘活動,意味Jeanie又有排忙,雖然工作佔了她生活的八成時間,但肯定的是,她樂在其中,熱誠未減。

沿海洋公園正門旁的秘道,乘升降機到地底,是歡樂氣氛以外的另一光景。不同的工作人員忙碌地穿插在各個工作間,來到走廊末端這間房,面積尤其大,因為它是集工作室、試身室、員工休息室及倉庫於一身的服裝間。

眼前這位小妮子蘇曉善(Jeanie),是服裝間的「話事人」,她領着記者走了一圈,「這裏擺戲服、員工制服、帽、道具、LED眼鏡,連底衫、毛巾、襪都有,演員可即場試身,很多季節活動也會在此準備,不過類似『 哈囉喂』等大型活動,因涉及七百名演員,須另闢大面積的臨時衣帽間處理。」連接倉庫的是工作室,主要擺放布、衫鈕、拉鏈等原材料,同時設有多部衣車,方便Jeanie與同事隨時趕工、打仗。

用「打仗」來形容Jeanie的工作,絕不誇張,尤其當萬聖節臨近,要拍攝演員的造型硬照,服裝間更是「七國咁亂」。她笑說,每間鬼屋都會有兩名最具代表性的演員,「我們要幫他們度身、試衫、拍廣告及造型照、見傳媒、爭取曝光,忙到出煙。」

2015年,是她最深刻、最有滿足感的一年。因她要全權統籌整個海洋公園年度盛事「哈囉喂」。「2012年加入海洋公園做全職工作,較多接觸聖誕及新年活動的服裝造型,較少造萬聖節服飾,所以15年是我第一次統籌整個『哈囉喂』,壓力非常大。」

在「哈囉喂」搞得如火如荼的那個月,她天天返朝十晚十二,「我負責睇住整個騷,就算回到家也睡不了,倒不如等到那天節目完了、演員落完妝才回家。」不過看着演員穿上自己設計的服飾,周圍游走「嚇人」,甚至被市民搶着包圍影相,她也「累」氣全消。

一個「靈堂」造型的服飾 搶盡鎂光燈

「靈堂」造型——這「靈堂」造型服飾,由真人演繹靈堂黑白相,Jeanie說,由構思到製成,花了四個月時間。(圖﹕受訪者提供)
「靈堂」造型——這「靈堂」造型服飾,由真人演繹靈堂黑白相,Jeanie說,由構思到製成,花了四個月時間。(圖﹕受訪者提供)

一個「靈堂」造型的服飾,搶盡鎂光燈,無人不讚歎。她解釋,「驟看一看,你會以為真的是放在靈堂的一張黑白照,但行近一點看,你會發現那黑白照其實是真人演繹,靠服裝、化妝、道具及演員互相配合,營造恐怖氣氛。老實說,當我在衣帽間的鏡中見到她,我都不寒而慄……」這個「靈堂」的角色造型由構思到製成,花了四個月時間,當中除了要與不同部門討論及拉鋸,也須顧及演員感受。

Jeanie說,當初想了很久如何將一個演員變成流動式的靈堂祭台,「服飾要求演員要孭起一個架,設計時也擔心太重,會令演員不舒服,無法演繹角色神髓。」她同時要說服演員部門,向他們解釋清楚「靈堂」服裝的設計、構造甚至承拓力學,不斷作出調節,「由於這個造型都幾敏感,所以都要先了解演員的意願。試過有演員說自己樣子很美,不甘心要穿阿婆服飾,我也要說服他們『身為演員,什麼角色也要嘗試』,甚至會向他們講解服裝背後的故事。」故她每天出入服裝間,並非只是「造衫」,還要學做人,要面面俱圓。

陰差陽錯 加入海洋公園服裝部

但講到當初為何會加入海洋公園服裝部,她形容是陰差陽錯,因她讀書時,從未想過投身服裝設計,一心只打算走入時裝品牌公司工作,從事品牌推廣。她憶說,十七歲那年會考後,便入讀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時裝商務課程,修讀四年,再轉讀HKDI(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時裝商務銜接學位課程,「我自知鐘意畫畫,但並非畫得好,又想到設計在香港難以生存,所以選了時裝商務範疇,一來滿足自己對時裝的興趣,亦估計會多些出路。」

她解釋,時裝設計着重教布料、造衫技巧、用色及設計想法等;時裝商務就要做資料蒐集、研究及寫文章,集中品牌研究,找出品牌的市場定位,想辦法幫品牌賺錢等。不過在IVE讀書的第二年,她在朋友介紹下,走入海洋公園做兼職,想不到一做便八年。

「兼職的日子一星期返三、四日,主要跟市場部,帶演員去深圳、台灣等地做推廣,主要湊演員為主,有時會幫忙修補服裝,未正式掂到造衫這部分。」但當12年她轉為全職後,她工作所看到的風景,已跟從前不再一樣。

她不止要配合主題構想角色、設計服飾等,也要跟其他部門溝通、協調,「通常由負責Event的部門拋出想法,公布今年活動的主題,我們再一齊brainstorm,之後便要為角色做資料蒐集,並與供應商入貨、買料、傾造衫,同時與道具部及化妝部緊密溝通。當有製成品後,又要與製作部落實具體執行內容、安排演員等。」

從鬼片中尋找靈感 萬試萬靈

參觀展覽——Jeanie可以為了一個感興趣的外國展覽,專程走到當地參觀。(圖﹕受訪者提供)
參觀展覽——Jeanie可以為了一個感興趣的外國展覽,專程走到當地參觀。(圖﹕受訪者提供)

雖然年年幫海洋公園「哈囉喂」、聖誕主題、新春花車造衫,但她說從不覺悶,更不斷從生活中尋找新靈感,看鬼片是萬試萬靈的一招。她說,「我好細個、七至八歲那時,已鍾意去唱片舖租鬼片回家看。」她更會選擇深夜時分,把家中所有燈關上,獨個兒坐在客廳看,香港、泰國、日本等鬼片在熒幕上輪流上演。她近期愛上泰國鬼片,貪其情節貼近生活日常,一看便啟動無限驚嚇幻想,看後心有餘悸。日本鬼片則是啟發她創作靈感的「軍師」,戲中的角色多些細緻的造型及化妝,偏向誇張形式,值得參考。

中學階段的Jeanie亦原來早已是購物狂,出街一定不會只有T恤、短褲,總要配搭戒指、頸鏈,為自己設計完美造型示人,「讀IVE時,因為有返兼職,一有錢就狂買衫,不太注重質素,潮流興什麼就買什麼,基本上都是Fast Fashion(速食時裝)。」但自從投入服裝設計後,她已變得跟往時不太一樣,「我買衫不再是見到靚就買,會留意一條拉鏈、甚至一粒鈕的質素,所以不會那麼容易花錢買衫。同時會傾向上外國網站買入香港少見的時裝款式,但從不追求名牌。」這應該也是在她與供應商交涉之間,無形中賺回來的轉變。

既不可剝削供應商 也不能被剝削

「我與供應商洽談生意,離不開價錢、budget、質素,因我們的服裝會不斷用,並非一次性,故要平衡價錢與質素,既不可剝削供應商,也不能被剝削。」於是她成為了深水埗的常客,四出格價,進化為「精明消費」的專家,「要知道不同拉鏈、布料的市價,掌握數據,讓自己心中實在一點。」

她直言,如今生活的八成時間都放在工作上,有時工作壓力大到連媽媽也發現,忍不住會問她︰「為什麼不見你笑?」這是她不太喜歡自己的地方。她說︰「如果我很大壓力,我會不表達、不作聲、不展露人前,不喜歡讓人看見我工作上的不快,怕影響同事心情,於是都鬱在心裏。」她平時也只能靠食甜品,令自己放鬆一點。一年一次的旅行也為她提供可以喘息的空間。Jeanie可以為了一個感興趣的外國展覽,專程走到當地參觀,「我感興趣的事與其他人不太一樣,我鍾意怪獸、外星人、鬼怪等,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小時候也曾喜歡Hello Kitty,只是慢慢改變了口味。」由於她對外星世界有憧憬,她平時也會密切留意太空館的展覽及活動,一有時間就走去捧場。

但她談到最喜歡自己的地方,當然是直腸直肚,「我在工作過程常常拋出意見,一旦心中認為不可行,一定會說出來,務求令到整件事更好。」她更趁機提醒六月開始會展開連串「哈囉喂」招聘活動,鼓勵更多新血加入團隊。這種「直腸直肚」想必也是她不斷晉升的一大原因。

■蘇曉善 Jeanie

現年27歲,曾在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及HKDI(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修讀時裝商務課程。與時下年輕人一樣,喜歡睇戲、行街、買衫、食飯及旅行,也喜歡出國看展覽。不過喜好及口味頗為特別,喜歡看鬼片、中意怪獸、外星人及鬼的卡通或公仔。現擔任海洋公園高級服裝統籌,在做設計研究及資料蒐集時,她也愛了解世界的新奇古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