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尋新方式揭露社會實況

陳健敏(Olivia)中學時被老師委派成為校園電視台的「開荒牛」,與另外幾個同學從零開始「孕育」校園電視台。這個任務亦令Olivia對傳媒產生興趣,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從實習經驗中確立自己的目標,希望未來可發掘反映社會現況及大眾真正關心的新聞題材。

開墾校園電視台 埋新聞興趣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園電視台及電台
Olivia當年因為參與校園電視台,培養了對傳媒行業的興趣。

Olivia初中時被老師委派「開發」校園電視台,「我和其他幾個同學成了『開荒牛』,當時可用的器材不多,直至中四、五時,我們才有自己的錄影室,可以製作直播節目,我也有嘗試做主播。」Olivia坦言小學時對新聞行業興趣不大,但中學參與校園電視台的經驗累積,令她對傳媒行業產生興趣,大學選科時便選了新聞傳播。「中學時上課都是教師教、學生聽,少有發揮創意的機會,我希望大學可轉換學習模式。而且我個性頗外向,應該也適合讀新聞傳播吧!」

Olivia還記得當年參加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面試的情形:「教授問我的興趣是什麼,我回答說是打排球,後來我們談到排球運動員一般都是較年輕的,教授要求我即場構思一個活動,向較年長的人推廣排球運動。我後來就知道其實讀此科不止是學跑新聞,也要訓練思維和創意。」

「反抗」教師批評 訓練思維

Olivia入讀前已聽說過此科很吃力,從處理器材、拍攝、剪接等都要親力親為,由於已有心理準備,Olivia認為課程與想像相差不遠。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課程分三大專業範疇,包括新聞編採、廣告與公關及創意媒體與新媒體,現時就讀學院三年級的Olivia對新聞編採最有興趣。她稱創意媒體與新媒體範疇要求相當程度的創意,廣告與公關則比較商業,「反觀新聞編採範疇,我們與教師有更多討論空間。我們可以『反抗』教師的批評,提出自己觀點,如果有道理的話,教師亦會接受」。

行17_A03_pto02
Olivia曾負責不少港聞採訪,包括報道雷曼迷債事主發起的遊行。

學院的學生多數於二年級暑假實習,Olivia選擇了到Now TV新聞部。她坦言原本首選是電台新聞部,因初時對電視新聞採訪興趣不大,但後來決定一試。Olivia實習首3天跟隨現職記者外出採訪,熟習工作程序,到第4天便要獨自採訪一個樓盤發布會。首次獨立工作,Olivia相當緊張,加上那是她不熟悉的題材和工作環境,幸得同場行家和同行攝影師幫忙和「教路」,才順利完成工作。

電視台實習 了解新聞運作

在電視台的3個月實習中,Olivia嘗試過財經、港聞和外電等崗位。她認為不論在哪個崗位,團體合作都是新聞工作重要一環。「當你在外採訪,留守公司的同事已在準備其他資料,在外的記者亦可打電話回公司與同事保持聯絡,互相支援才可做出好新聞。」

確定路向 盼輕鬆發掘文化專題

完成實習後,她仍在NowTV兼職跑新聞,一星期工作兩天。Olivia也會向上司提出採訪對象的建議,例如她有興趣嘗試製作一些偏向文化專題的特輯。畢業後,Olivia希望可以繼續做電視新聞採訪,但她認為現時香港的電視新聞很制度化。「市民習慣了一貫的新聞節目模式,認為報新聞都應該有專業用語、主播都要很嚴肅等等……其實我覺得新聞可以很生活化,例如外國不少新聞台都以較輕鬆的角度去看時事,用語也較貼近生活。報道新聞的方式沒有對錯,我希望可嘗試一些新角度和方式,棄用一些正式用語,如『有關當局』等。」

Olivia認為有意入讀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同學首先要多留意新聞,嘗試以新聞事件建立自己立場,但不要太偏激,「建立個人立場前不要先入為主,要仔細客觀地分析,了解事件本質」。她又認為性格外向、健談的同學較適合成為記者。

【想一想】

Olivia於中學時參與校園電視台,令她對傳媒工作產生興趣。你在學校參與了甚麼課外活動?這些課外活動有令你對某些行業產生興趣嗎?

【提提你】

一般有關新聞與傳播的課程面試,都會較注重同學的表達和思考能力,建議同學在面試前多留意新聞,建立自己對不同事情的意見和想法。

書本樣式

資深體記黃家倫:和受訪者交朋友 有線記者陳月慧: 關心受訪者情緒

無論任職電視台或報館,記者的工作同樣是進行採訪。《明報》體育版資深記者黃家倫與有線記者陳月慧大談他們與受訪者接觸的心得,亦分享不少當記者的經驗。

黃家倫長時間採訪體育新聞,與不少運動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們是半個朋友,半個受訪者,如此訪問能更深入、詳盡,往往能發掘出運動員的另一面」。例如他早前訪問倫敦奧運單車女子競輪賽銅牌得主李慧詩,便發掘出她喜愛寫作、打算在40歲前出自傳的故事。

「遇運動員負面新聞 保持中立」

「盡量令自己成為受訪者的朋友」是黃家倫的採訪秘訣,「還有就是當自己是嬰孩,對任何事都好奇,不停發問,問到受訪者覺得煩就會記得你,而不是為『交功課』,像隱形人在一旁抄抄抄」。但「朋友」與「記者」身分也有兩難的時候,遇到相熟運動員涉及負面新聞,他會堅守記者身分,保持報道中立客觀,「但仍會為他們受罰而難過。」

涉及廣泛知識 記者不一定讀傳理

有人認為當記者須修讀大學傳理系,大學翻譯系畢業的黃家倫笑言這只是美麗的誤會,「一組人中,有各種學識的人才能解決不同的問題,新聞報道很多時涉及不同的範疇,如生物、數學、社會學等,若清一色讀新聞出身,便會有很多『死角位』。」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有線記者陳月慧: 其實我很膽小

20120830   第15屆校園記者 有線記者陳月慧:其實我很膽小 陳月慧 (右) 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說「星之約會」是十分搶手的活動,每次她報名參加也總是落空。   何美珊、蕭麗雯、古晨燕、劉慧盈攝
陳月慧(右)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

另一位記者陳月慧則自認很膽小。「我最怕打電話約受訪者做訪問。每次打電話前我都要深呼吸,磨磨蹭蹭,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會打電話,因為我很膽小。」也許你不會想像到陳月慧曾經如此害怕致電給受訪者。陳月慧現職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也是第3屆《明報》校園記者校記計劃的參加者。她憶述當年參加校記並非自願,只是為了「陪同學」。她笑言昔日自己是個膽小和不愛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當其他校記努力爭取發問時,我只會低頭拚命地抄筆記」。因緣際會下,害羞的她因參加校記計劃的工作坊和採訪活動,初嘗當記者的滋味,更發現自己對記者工作感興趣。陳月慧表示計劃令她了解記者工作,繼而在大學選修傳理系,最後踏上傳媒之路。

關心受訪者情緒

陳月慧指出,當記者要不怕冷、不怕熱、能捱餓和捱眼瞓。除了要有強壯的身體,也要有堅強的心靈,必須懂得處理情緒。她指採訪時少不免會接觸天災人禍,容易觸動情緒;然而報道時須保持中立,因此要學懂收放情緒,才能專業地工作。

她更提醒有志當記者的同學:「要記住,做記者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採訪之餘,也要關心受訪者的情緒,這是記者應有的操守。

【提提你】

當記者不一定要在大學修讀新聞系,但必須有熱誠,能分清事實與意見,以及平衡正反意見。

書本樣式

 

有線主播黃穎嘉:錯了也要提起精神

有線電視新聞主播黃穎嘉曾經是明報校園記者計劃的一分子。她憶述當年參加的原因,是緣於心中的正義感,「當時我是一名中六學生,開始思考將來的出路,有感自己愛抱不平,語文和表達能力亦不俗,便毅然踏上傳媒的路」。

後來,黃穎嘉考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曾於有線電視實習和當兼職記者,畢業後適逢主播部門有空缺,便鼓起勇氣一試。說起來雖一帆風順,但背後也偶有挫折,「剛剛當主播的時候,真的很緊張,怯場時便會『食螺絲』。當時情緒低落,後來提醒自己錯了也要立即調節心情,提起精神,觀眾不會牢牢記着你的小錯誤」。

認清是非黑白 懂批判思考

要成為一位出色的傳媒工作者,黃穎嘉勉勵大家要多留意時事,培養新聞觸覺,抓緊傳媒角度。但她認為只看新聞並不足夠,必須多角度思考和關心社會,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以早前釣魚島事件為例,主播必須掌握背後的歷史和時、地、人等資料,緊貼每一則新聞,否則你會連登島的人是誰也認不出,亦可能錯過很多最新資訊。」最後,她寄語有興趣從事傳媒工作的年輕人,要好好裝備自己,認清是非黑白,懂批判思考,遇上挫折和低谷也要輕鬆面對,一步步向着目標進發。

黃穎嘉 (中) 與校園記者對話,表示計劃讓她更清楚傳媒理念和新聞道德,更有決心從事傳媒工作。

 

 

【提提你】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提供不同類型培訓,邀請現職採訪主任、圖片編輯等主講工作坊,傳授實戰採訪技巧和攝影心得;他們更可走進報館,直擊報章誕生過程。另外,校園記者有機會到新聞現場進行實習採訪、走訪名人政要、出外交流,大大擴闊視野,讓學生認識傳媒工作及操守。校園記者完成計劃後,可再參加「傳媒teen使」計劃,擔任《明teens’》的實習記者,參與採訪工作。

更多資訊: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書本樣式

阿懷:街舞讓我重歸正途 化身活動助理

20歲的阿懷,是協青社24小時開放的青少年中心「蒲吧」的活動助理,平時工作多在戶內,也曾跟隨「暴走車」夜出兩次。認識蒲吧前,他常在沙田婚姻註冊處外面練舞,只撿來幾塊紙皮鋪在地上就跳。當時阿懷覺得「街舞就要在街上跳才有文化」,但來到街頭,他們要面對別人的誤解和投訴,甚至被警察驅趕。

從街舞建立自信

阿懷

阿懷坦承入過黑社會,但跳舞後讓他找到許多以前在黑社會得不到的東西,令他決心離開:「入黑社會,只是掩飾自己沒有安全感。跳舞帶給我自信,也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給我很多人生意見。」他用跳舞去填滿自己的生活,克制自己不再去接觸黑社會:「就算聽到都當聽不到。」他說這個過程不容易,但只要有決心就能做到。

數年前,阿懷因協青社舉辦的街舞比賽而認識蒲吧,後來成為蒲吧會員,開始在裏面練舞。對於他來說,蒲吧最好的是沒有時間限制,想跳多久就跳多久。後來協青社招攬他成為員工。從此他不僅跳街舞,凡是年輕人喜歡的他都去學。

協青社的社工阿琪稱,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白天的世界不屬於他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遵守成人制定的規則;夜晚卻給了他們自由,成人都入眠後,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協青社深宵外展隊

讓年輕人培養興趣

協青社深宵外展隊每晚都會出車,尋找在街上流連的青年;逢周五、六更會出動「暴走車」,它由貨車改裝,車身以塗鴉作裝飾,車尾寫着「街頭文化特遣隊」幾個字;車上有電子遊戲機、滑板、卡拉OK等設備,等於把「蒲吧」搬到戶外。

暴走車已跑了七年,當年外展隊在東涌發現一群年輕人因為無聊而在玩蟑螂,暴走車因而誕生,給這些年輕人提供夜間活動。外展隊盡力拉年輕人去學跳舞。他們抱着一個理念,叫「取代文化」。阿琪解釋:「年輕人有一些負面行為,我們不是只跟他們說不要,而是培養他們其他興趣,如跳舞、踩滑板,去取代他們過往的行為。」在他們推動下,街舞場終於熱鬧起來。

阿琪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進入年輕人生命的同時,年輕人也進入自己的生命。」

【知多點】

深宵外展社工負責接觸在晚上流連街頭的「夜青」,了解他們面對的家庭、社交、就業、情緒等個人問題並提供支援,避免他們誤入歧途。深宵外展社工需要於夜間甚至凌晨工作,工作時間與其他日間工作的社工不同。

書本樣式

job16_a03_cap1
job16_a03_cap2

 

 

 

南亞裔土產註冊社工誕生

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人士基於語言差異,日常處處碰壁,過去甚少少數族裔能當上社工輔導同鄉人。年近30歲的印巴裔青年Jeff及Abbas二人,在港土生土長,同樣面對適應困難,Jeff更曾誤入歧途因偷竊被捕。不過兩人後來決心升學,在明愛專上學校協調下,獲批准以通識科取代傳統屬必修的中文學分,入讀社工系副學士課程,近日終成為首批南亞裔「土產」註冊社工。Jeff說,盼以自身作「橋樑」,以社工專業協助其他少數族裔在絕望中尋找到出路。

Jeff及Abbas

融樂會研究主任葉皓羚表示,現時社工註冊局無明文規定註冊社工須懂得中文,但他們必須在認可機構修讀社工課程,奈何現時本港課程的入學資格,一般都要求有會考或文憑試中文科成績。直至數年前,明愛專上學校「破格」取錄少數族裔生,決定以課程的通識科取代中文科學分,並獲社工註冊局認可,突破限制。除了上述二人,至今仍有5名少數族裔生就讀社工課程。

另5 少數族裔生明愛讀社工

9歲的Jeff月初取得社工註冊證,是少數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社工,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他說,自小就讀的中小學都並無常規中文課程,語文障礙始終未解,至2002年會考,成績只得2分,自此他經常在尖沙嘴一帶流連生事,2004年曾因偷竊被捕;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經常會「煩」着他,也是Jeff的朋友圈之中,唯一在他被捕時接聽電話與求情的人。自此,Jeff驀然發現「浪費了整整兩年時間」,輾轉到電視台與社福機構工作,至今已在機構當個案工作員5年,主要到重慶大廈協助難民及負責油尖旺區少數族裔外展工作。

礙於語文問題,少數族裔生在港升學有一定困難。

同入讀明愛的31歲Abbas為巴基斯坦裔,也是在入學前開始在社福機構任職。兩人都表示,少數族裔對外展社工的認識不深,加上部分人不諳中英語,無法與社工溝通,懷疑對方會跟其父母、警方等聯絡,故意避開導致難以接觸。Jeff說,即使他在實習期間接觸少數族裔邊青,他們也會有戒心,需要近一星期時間才能建立關係。

稱港欠文化差異教育致忌諱

Jeff 在年少得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圖)協助,找到出路。
Jeff 在年少得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圖)
協助,找到出路。

同樣地,Abbas與本地青年接觸時,對方亦會懷疑他不是社工、不懂廣東話等,甚至到學校舉辦活動,會有學生指他「咁黑、咁大隻」;他認為無論是哪一方,問題都源於本港缺少文化差異教育,才會產生誤會和忌諱,正如他們讀書多年,直至進入明愛才有華人同學「坐喺隔籬位」。

兩人年近30歲才重拾書本,雖說課程盡量以英語授課、有英文筆記,但難免出現中文專有名詞,不懂寫與讀,兩人都要向同學請教,每日放工後仍要上課3-4小時,還要經歷近半年實習。壓力下,二人的堅持最終令他們當上註冊社工,Abbas希望未來可多做政策倡議工作,提高少數族裔對自身權益認知;Jeff期望繼續擔任少數族裔的外展工作,「想好似Fermi(王惠芬)一樣」,協助他們在絕望中尋找出路,但遺憾年少時曾浪費時間,未及令去年患癌離世的母親看到他畢業,唯有把註冊證帶至墳前告知。

【想一想】

1. Jeff年少時曾誤入歧途,為甚麼最後能順利升學成為註冊社工?

2. 在升學路上遇到困難時,你會如何面對?

書本樣式

job16_a02_cap1
job16_a02_cap2

 

 

 

社工懷着同理心 伴受助人抗逆

社工(左)會多與受助人(右)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陪伴他們經歷情緒困難時刻。

「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同理心,跟受助人同行,但亦要明白自己的專業角色,不能把受助人當朋友,這是一個頗困難的角色定位。」從事社會工作近10年的余健新說。余健新已逐漸退下火線,成為香港心理衛生會總主任(服務)參與管理工作,但他笑言前線工作確實為社工帶來無法比擬的滿足感。

余健新中學時代一直想從事以專業技能治療或幫助別人的工作,當初希望大學攻讀心理學,但因高考成績未能入讀心儀學科,最後改為攻讀商科。後來他得知香港大學有社會工作學碩士課程,於是在大學畢業後報讀。他說,其實很多大專院校均有開辦類似課程,但聽說港大課程有較多實習機會,於是選擇該課程。

急於應用理論 弄巧反拙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兩年課程中,余健新曾在3個機構實習,各機構的服務對象不同,包括融合教育學生、正在接受感化令的青年及精神病患者。他回憶接觸精神病人的經驗,表示曾因太急進想應用學過的理論,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更弄巧反拙,受助人與他見面4次後沒有再出現。不過,那次失敗沒有令他退縮,他畢業後加入了香港心理衛生會當精神科社工。

很多人不了解社工和臨牀心理學專家的分別,余健新表示,社工的角色偏向陪伴受助人經歷情緒困難時刻,協助他們重新建立社交關係,有時更會陪同受助人覆診,或家訪提供生活上的協助。當然,社工也可提供簡單的臨牀治療,但受助人一些比較複雜或深層次的問題,會交由臨牀心理學專家治療。事實上,社工與臨牀心理學專家、精神科醫生、護理人員、職業治療師的工作環環相扣,緊密合作。

每宗個案都是學習機會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
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在香港心理衛生會工作近10年,余健新感到港人對精神病和情緒病的認識愈來愈多,主動求助個案也增加。他認為以往大眾對精神病抱「忌諱」態度,但透過近年的公眾教育,加上間中有明星也勇於承認自己有情緒病,令大眾現時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近10年的社會工作經驗中,余健新接觸不少個案的受助人都令他印象深刻。「我記得接觸過一個因吸毒入獄的女子,她有幾名子女,出獄後辛苦經營家庭,雖然面對很多困難如金錢問題,但她憑着堅毅捱過去。這些個案令我有很多反思,而且每次處理個案也是學習機會。」

余健新指出,一般青少年個案受助人年齡約15至25歲,他處理過年紀最小的青少年個案是16歲。他說,香港的青少年因功課考試、家長期望、對自己的要求等而承受不少壓力,一旦變成負面思想,會影響心理和生理健康。余健新提醒青少年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注意均衡生活,例如確保有充足睡眠,「心理和身體健康很重要,一旦受損便很難『返轉頭』。青少年如察覺身體無故出現毛病,例如在考試、交功課日子突然生病、思想負面,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胃口變差等,便要主動求助」。余健新指有時候自身很難察覺有不妥,要靠家人和朋友的觀察和關注。

明白自己的限制

余健新近年退居「幕後」參與管理,希望在前線工作以外接觸更多領域,也希望透過管理層身分,向政府反映政策上的不足。他認為,從事社會工作必須有同理心,而且要open-minded(開明)、思想正面,「更重要是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因為社工幫助人之餘,更需要推動受助人在未來『自己幫自己』」。他又說,社工工作量不輕,每周最高工作時數約44小時,有時候需要負責一些額外工作,例如舉辦活動。但他認為「多工作就是多學習」,初入行他就是抱着這個心態。他建議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做義工汲取經驗,亦要培養獨立和多角度思維,「而且不要把當社工想成賺大錢的工作」。

【知多點】

社會工作可分為以下不同的服務範疇:

服務範疇 工作內容
長者 關注隱蔽長者問題、支援安老服務等
兒童及青少年 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童、青少年發展及就業輔導等
家庭及社區 協助面對困難的家庭
(如少數族裔、面對暴力的家庭等)
復康 推動殘疾人士就業及無障礙環境等

書本樣式

job16_a01_cap1
job16_a01_cap2

 

 

 

幼兒遊戲小組導師 設計遊戲 因材施教

透過不同遊戲,可提升幼兒的腦部及肌肉發展,亦可建立他們的社交技巧,讓孩子們寓學習於遊戲。
透過不同遊戲,可提升幼兒的腦部及肌肉發展,亦可
建立他們的社交技巧,讓孩子們寓學習於遊戲。

剝蛋殼可訓練孩子的自主能力、氣球遊戲讓孩子適當地發泄情緒、長繩可以建立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遊戲不單為小朋友帶來歡樂,亦可以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少家長都想子女贏在起跑線上,正因如此,近年各式各樣的Playgroup(幼兒遊戲小組)應運而生,動或靜的類型都有,市場對導師自然有一定需求。

「勤有功,戲無益」,此話非絕對,對幼兒或兒童來說,只要玩得其所,「戲」也會有所得益。現時不少家長皆會為子女報讀Playgroup,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幼兒遊戲應用文憑課程導師郭燕玲表示,成年人可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如按摩、看電影,來減壓或抒發感受,幼兒也可藉不同的遊戲來表達或宣泄情緒。

導師發揮才藝 懂兒童心理

Playgroup概念源自外國,主要是為幼兒提拱一個安全的社交環境,讓他們通過群體生活,學習並建立基本社交技巧,為未來的學習生活作好準備,同時亦給家長提供一個場所分享育兒和管教的心得。

20130403 兒童學堂﹕牛津教材 牛津Playgroup 今次牛不過她認為,現時本港部分Playgroup負責人只會購買特定的教材作招徠,欠缺了原創特色,導師即使曾接受訓練,也只懂按教材的教學方法,遇上問題時未必懂得變通。她認為理想的Playgroup應由具備專業知識的導師,因應幼兒的不同需要和教學目的,自行設計遊戲和教材,才能達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郭燕玲表示,幼兒階段對個人成長及發展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要成為Playgroup導師,除了要具備某些才藝外,對幼兒及兒童的心理和人格發展亦要有一定認識,其中0至6歲是幼兒腦部發展重要階段,更不可以忽略。「幼兒腦部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影響,如聽覺、視覺及觸覺等,我們要在這個階段提供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健康成長。」

「語文」受歡迎 外籍導師吃香

job15_A05_pto03她指出,透過多元化的互動遊戲,可提升幼兒的認知、行為、社交及情緒等能力,導師同時可與幼兒建立溝通和信任的關係,有需要時亦可透過遊戲給予幼兒適當的輔導。

郭燕玲透露,現時以學習語文為主的Playgroup最受歡迎,其中操流利英語的外籍導師更見吃香,另有gym、情緒、故事形式,甚至面試的Playgroup也有。她建議從業員多學習不同的才藝,擴闊任教的範疇,出路會更廣。

【提提你】

近年坊間開設了不少Playgroup,市場對導師亦有一定需求,吸引部分幼兒教育畢業生入行或轉職。不過,現時Playgroup仍未納入正式的學前教育部分,其工作的專業性始終不及幼師,有意入行的同學要注意。

書本樣式

a
a

 

 

 

男幼稚園課程主任:決心投身幼兒教育

「要累積工作經驗,跟小朋友、家長之間要建立互信。」投身幼兒教育工作4年的溫志倫 (Alvin)深信,公開試失手未必定輸贏,只要憑決心和毅力,無論是學業或事業路上,同樣可以衝破任何挑戰和難關。

公開試失手 無阻幼兒教育理想

job15_A03_pto03Alvin不諱言,當年高考失手令他未能考進心儀的大學,但卻無阻他教學的理想,遂選擇了香港教育學院(現為香港教育大學)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課程,希望畢業後可以達成理想。

Alvin喜歡小朋友的純真和活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看着他們的成長,知道努力是沒有白費的。「工作經驗要累積,跟小朋友相處亦然。」曾因外出工作而由其他老師代課,竟有小朋友因記掛Alvin而哭個不停,更在課室門口等待直至見到Alvin回來後才停止哭。「他們雖然有點『黐身』,但那刻說不感動是假的!」

與小朋友、家長建立互信

要投入這份工作,Alvin除了要掌握幼兒心理和有良好溝通技巧外,更要獲得家長的信任。他坦言,部分家長初時都會擔心男教師較女的粗心大意,Alvin遂用實際行動贏得家長的信任,「作為班主任,每天必須觀察和關心每位學生的上堂情況,遇上他們身體不適、發燒、流鼻血等,必先通知家長。事關與家長保持良好溝通最為重要,這樣才可互相配合。」

job15_A03_pto02至於教學,他會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設計教學活動時應顧及孩子的需要,最重要是因材施教,才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憑努力、毅力和工作熱誠的他,去年由幼師擢升至幼稚園課程主任,「以前的角色以執行者為主,主要按教案工作,現時則要作管理角色,同事間的合作性、分工和協調亦十分重要。工作擔子雖重了,但卻提升了滿足感。」

晉升兼負管理工作 公餘增值

男幼師亦有其優勢,例如扮演聖誕老人等男性角色。
男幼師亦有其優勢,例如扮演聖誕老人等男性角色。

男幼師在工作時會否有不方便?上課時會有女教師協助,問題不大。然而課堂以外,Alvin面對20多名女同事時,則要做到互相尊重、中立和公平。任職幼稚園期間,他以兼讀形式完成幼兒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另外公餘亦進修了不同課程和專業資格,如足球教練資格、兒童體適能教練基礎證書、輔導證書等,現正進修遊戲治療課程,並計劃再攻讀幼兒教育相關的碩士課程,希望繼續向幼兒教育方面發展。

【提提你】

增值:
進修有助增值與人相處和解難的技巧。提升學歷外,幼兒工作者如具備音樂、美藝、舞蹈等知識,將更有助工作上的發揮。以鋼琴程度為例,一般教學來說,具備5級程度已足夠。投身者若擁有不同範疇的認知(如普通話),更可以配合個別學校的校本課程,對個人事業發展不無幫助。

培訓:
以教大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課程為例,理論以外,課程十分重實習,除了有每星期的單日駐校實習外,另設共12個星期的教學實習。單日駐校主要讓學生以觀察或協助的身分學習,教學實習則是學生以老師的身分,負責部分教學或帶領活動的工作。一般來說,單日駐校和教學實習為同一機構,這樣的安排對各方面俱見成效,不少表現良好的實習生在畢業後往往獲實習機構聘用。

入學面試:
一般來說,學院會邀請合適的申請人進行約半小時的面試,當中內容包括用英文作自我介紹和小組討論。申請人面試時如能表達出對幼兒教育的熱誠、思想成熟、自信、良好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可增加入讀的機會。

書本樣式

job15_a03_1
job15_a03_2

 

 

 

教院幼兒教育畢業生:助幼童成長 滿足感爆棚

幼稚園教師莫春蘭(右)、石映雯(左)
幼稚園教師莫春蘭(右)、石映雯(左)

根據八大院校及公開大學2014年提供的數據顯示,吸引最多中六生透過聯招(JUPAS)申請2015年9月升讀的大學學科,是香港教育學院(現為香港教育大學)的幼兒教育榮譽學士,18學額吸引2,517人爭,平均140人爭一學額。該系畢業生石映雯,以優秀表現獲曾實習的幼稚園聘用,在工作中獲得莫大的滿足感!

喜歡小朋友成動力

「幼兒階段(0-6歲)是腦部發展的黃金期,學習能力最強。我很喜歡小朋友,於是就想成為老師,將最好的教給他們,為他們將來的學習打好基礎。」石映雯是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榮譽學士課程的畢業生,在2011-2012學年於東華三院洪王家琪幼稚園實習;由於政府規定幼稚園師生比例為1:15,她與經驗豐富的莫春蘭老師一起教一班高班。

由於表現良好,石映雯在實習結束後隨即獲原校聘用。學生早已和她熟絡,「石老師、石老師」的叫個不停,而她也能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英文名、簡稱、暱稱都好,能叫出名字是對他們的尊重和認同,不要看他們年紀小,其實他們都知道的」。

不即時否定奇想 實驗提高興趣

石映雯憶起實習期間最難忘的事時感嘆,「現在的小孩一點也不能小看!」那一課教學主題是「環保」,她設計了一個自製再造紙的活動,問學生有哪些紙可循環再造,學生就回答報紙、雜誌、紙皮和玻璃紙,「5、6歲的小孩已能舉出4個例子,而『玻璃紙』這個答案,是我也沒想過的」。石映雯估計他們可能是見過或摸過課室佈置用的玻璃紙,問過教師是甚麼,便記下了。

她無即時否定學生的想法,「他們好奇心重、探索心強,讓他們從經驗中學習,經過實驗再教他們『玻璃紙不是紙,是不能如報紙般再造』,會比你直接跟他說答案更好!」她笑說自己也很期待該次活動,還在家先行試驗攪爛玻璃紙後的效果。

首三年定期駐校 第四年正式實習

當幼稚園教師對石映雯來說,最大的得是開心和歸屬感,「上學日見到的都是最喜歡的小朋友,看着他們成長會感到欣慰,小朋友感謝你時滿足感很大!」

香港教育大學的5年全日制幼兒教育榮譽學士課程,除了學習幼兒心智發展、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等,學生從第一個學期起便會被安排到不同幼稚園實習,了解幼稚園的實際運作,從觀摩中學習並應用。石映雯表示,課程首兩年每星期有1日駐校體驗,主要是觀察課堂、協助教師舉辦活動等;第3年每日有1.5小時實習,負責教學活動。第4年便是正式實習,全程參與教學,擔任班主任的角色,評估教學進程、佈置課室等,還要根據孩童的心理、生理發展階段設計教案、教具、教學活動等。

幼稚園老師需要設計不同教材,讓幼兒愉快學習。

 

【課程速遞】

教大的幼兒教育榮譽學士課程競爭激烈,除學士課程外,有意入行的同學亦可選擇幼兒教育高級文憑(兩年全日制)課程。該高級文憑畢業生可報讀教院的兼讀制幼兒教育學士課程,獲取學位資歷。

書本樣式

 

 

 

幼兒成長 教師最滿足

K3(幼稚園3年級)的大哥哥姊姊帶領同學唱校歌。
K3(幼稚園3年級)的大哥哥姊姊帶領同學唱校歌。

「教不嚴,師之惰」,幼兒教育對一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很重要,因此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視,也對幼稚園教師有一定要求。幼稚園教師黎美思(Macy)初入行時,不像其他幼師課程的同學般有很大抱負,但入行4年,她用耐性見證小朋友成長,他們好奇的眼神和成長中經歷的種種轉變,都為Macy帶來很大的滿足感。

Macy形容自己成為幼稚園教師是「誤打誤撞」,6、7年前她因成績所限未能於原校升讀中六,所以報讀為期3年、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課程。她記得第一堂課,教師問他們為甚麼選擇此學科,Macy笑言不少同學都對教學很有抱負,她卻對幼兒教育「零認識」。Macy指該課程每年均有實習,首年每星期實習一次,先要熟悉幼稚園的運作,並為小朋友設計活動,其後再有為期一至數月不等的實習。Macy本來以為當幼稚園教師很輕鬆,實習後才發現與小朋友建立關係很需要耐性,並不容易。

自製教材 滿足孩子好奇心

幼稚園學生處於認識世界和不停學習新事物的階段,幼稚園教師遂肩負起滿足他們好奇心的重任。Macy憶述該課程最後一次習作,要求實習生就小朋友的興趣,設計一個有解答疑問意味的活動。她說實習時接觸到的那班小朋友喜歡巴士,但礙於實習生的身分,她不能帶他們外出參觀,所以她製作了一個巴士模型,在模型貼上巴士內部的照片,呈現出可探索的真實巴士結構。她笑說當時打開模型,小朋友「哇」聲此起彼落,顯得相當感興趣,「當時真的很有滿足感!」她說現時任教的幼稚園,教師要因應每月的主題,設計課程和活動並提交計劃書,「上課前一星期準備教材,有時要製作較大型的模型,我都是看書學習的」。

孩子性格不同 相處最重耐性

Macy在現職的幼稚園已任教4年,她觀察到小朋友從K1到K3的轉變很大:「K1的小朋友完全是『BB仔』(嬰兒),入學時甚麼都不會,教師要協助他們去洗手間、教他們按自己的名字放書包等等;K2的小朋友開始認得自己的名字,走路步履也很穩定;到K3他們已完全像個『小大人』,不用太為他們擔心。」

她認為與小朋友相處最重要是耐性,「例如有些小朋友愛哭,有些就常常不合作、態度不好」。跟小朋友建立關係需要時間,她親眼見證本來不喜歡說話的小朋友,在K3時變得外向,說個不停。她任教4年來也有不少難忘點滴,例如有學生不喜歡做功課,父母雖然知道卻拿他沒辦法,Macy遇到這樣的學生一般會先好言相勸「哄」他們,再不聽話才會嚴厲一點。她又記得一次有學生嘔吐在她身上,當下她又不能推開小朋友,於是先找同事幫忙照顧學生,再「處理」自己。

與家長溝通考工夫

貼紙是「氹」小朋友的必備之物。
貼紙是「氹」小朋友的必備之物。

雖然說成人與小朋友或有代溝,但Macy認為實習期間她已經歷過最大的困難,真正工作後,因為有學校的支援和配合,反而不覺得與小朋友溝通有困難。不過,她說有時候與一些家長溝通不容易,特別是當家長與教師對小孩的期望不同時,「我們在學校觀察到小朋友有某些問題或特殊學習需要,轉告家長,有時他們卻不願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Macy對與小朋友相關的事物都特別留意,「例如逛街時看到漂亮的貼紙和小禮物,會買來送給小朋友,在街上看到在發脾氣的小孩也會想教育他們」。

 

 

書本樣式

未命名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