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學習 自創機會 事業發展空間廣

身處人浮於事、科技與網絡急速發展取代了許多職位的世代,人才致勝要訣在於以高瞻遠矚的角度、緊貼社會局勢及國際動向,為事業創造更多更闊的可能性,在不同層面發揮所長。曾任職市場營銷、現為免費電視台主持的羅沛琪認為,除了在工作上不斷學習改進,也可利用社會與科技潮流,主動把握甚至創造機會,讓事業空間變得無限闊。

羅沛琪通曉韓語及熟悉韓國文化和潮流,經常獲安排訪問韓星藝人,工作上有很多發揮機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小喜歡唱歌及表演,羅沛琪大學畢業後從事市場營銷工作兩年,覺得沉悶且發展空間有限,當時得知某收費電視台舉辦演藝才華比賽便報名參加,希望擴闊自己的事業空間。她說﹕「既然有興趣亦有機會,便應好好把握。」獲獎後隨即成為收費電視節目主持,後來電視台獲發免費電視牌照,她便成為娛樂新聞主持人,訪問藝人明星,亦擔任旅遊、飲食及真人騷節目主持。

有人說做任何行業或工作都是「識人好過識字」,彷彿人事關係遠比工作能力重要。羅沛琪不同意這說法,更明言「識諗好過識人」,皆因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足夠的技能,並了解社會、時事及國際局勢。她表示﹕「如我曾主持一個飲食節目,需要現場煮食,如切碎肉類及為海鮮起骨,但我沒有煮食經驗,於是拍攝前不斷練習,因不能影響拍攝進度。」

羅沛琪認為,熟悉不同國家的文化及具備國際視野,對從事任何工作也有幫助。

懂韓文獲更多工作機會
擁有實際工作技能與了解國際時事,更是工作的重點。羅沛琪在學時曾修讀韓文,公司得知後經常安排她到南韓拍攝,以及訪問來自南韓的明星,既能在眾多主持中建立獨有的地位,也為公司節省聘請翻譯的費用,亦可親身了解當地的人事物,工作順利之餘亦增廣見聞,一舉數得。

要數最難忘的工作經驗,應是2015年到南韓拍攝,因反映出了解社會時事與具國際視野的重要。羅沛琪憶述﹕「當時南韓爆發新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引起全球恐慌,但當地有個與時裝有關的真人表演又十分值得拍攝。公司也曾向製作團隊表明可取消行程,但製作團隊決定如期出發,認為只要做足準備便可。」

香港經歷過沙士時,人人都戴口罩外出及工作的畫面令羅沛琪歷歷在目。製作團隊在當地工作時戴口罩,讓當地人覺得他們很奇怪,她說﹕「我們在東大門及明洞的旅遊及購物熱點拍攝,人頭湧湧也沒有人戴口罩,有人更反問我們為何要戴口罩,原來當地人認為政府可徹底解決事件,並不害怕傳染病。」

曾修讀韓文及韓國文化的羅沛琪,知道韓國人具團結而堅毅的民族性,卻估不到當地人以自己是南韓人而自豪,他們曾經提及政府的善政,對國民身分十分認同。羅沛琪認為,要真正了解不同國家與文化,惟有親身到當地深入群眾,才可真正掌握。

羅沛琪曾在電視節目教觀眾韓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透過網絡開創事業
對時事與國際局勢的了解,還可成就事業。在免費電視台工作的她,深明網絡的發展,她解釋﹕「電視台的角色已改變,任何人都可透過網上影片或社交網站發表意見,內容包羅萬有,由嚴肅到趣味,由政治到娛樂也可。昔日拍了片也沒有播放的渠道,但現在精采的短片受眾可多達數百萬,許多KOL(key opinion leader)都有不少的收入。因此,現在可以化被動為主動,不再等待別人給予機會,自行創造機會。當然,這需要強大的社會與潮流觸覺,加上與眾不同的國際視野。」

羅沛琪小檔案
‧城大社會科學士(亞洲及國際研究)
‧ViuTV電視節目主持
‧曾任職市場營銷工作,後來參加選拔賽加入電視台。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30日

人工智能應用層面廣 驅動百業發展 商機無限

近年,中國政府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而香港政府繼去年推出八大方向發展創新及科技項目外,今年再投放280億元大力推動本地創科發展,其中人工智能(AI)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商湯科技(SenseTime)創辦人之一兼行政總裁徐立認為,人工智能作為生產力工具,猶如推動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蒸汽機,將成為驅動各行各業發展的引擎。

人工智能技術急速發展,年輕人若投身相關行業,發展空間大。徐立認為,人工智能作為基礎工具,影響各行各業發展,例如以自動化代替人手,進而提升生產力。因此,未來很多的傳統行業,包括金融、零售、製造業及地產等,都將被人工智能顛覆運作模式。其中人工智能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不容忽視,他說:「人工智能技術可改善教材及教具,亦可作為教評局統計及分析大量考生成績數據的工具。另一方面,教育界愈來愈重視人工智能,例如讓學生及早接觸編程課程。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因為人工智能本身是基礎的生產工具,學生及早掌握這方面的技術,對他們創業有極大的幫助。」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及社會認同度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如人臉身分認證,逐漸應用於多個行業領域。(資料圖片)

港法制完善添發展優勢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區內各地憑著自身優勢,承載著不同角色。徐立表示:「由於人工智能是比較新興的行業,能把相關技術『落地』應用固然重要,然而要看企業能否在當中擔當領先地位,法律、法規及知識產權也要配合。因此,香港憑著完善的法律制度,對於研發人工智能基礎技術具備一定的優勢。」此外,他認為環顧大灣區,多所國際一流的大學雲集香港,因此具備人工智能基礎知識的學位課程學生,甚至是碩士、博士畢業生,在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具優勢。

人工智能應用層面廣泛,商湯科技運用了人臉識別等原創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駕駛員監控系統,分析駕駛員是否疲勞駕駛或危險駕駛,並作出智能提醒。

市場需求大
人工智能行業邁向深化應用的年代,商湯科技創立短短4年間,已跟逾700家世界知名的公司及機構合作,包括阿里巴巴、華為、本田及高通等,足見市場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海量需求。徐立表示:「現時業內需要大量具備人工智能基礎知識的人才加入,也就是完成相關學位課程的學生。事實上,商湯自創立以來,已跟香港各大院校及海外一流的國際知名學府合作,招募技術人員及推出實習計劃。年輕人加入像商湯這類的創業型企業,發揮空間很大,一來可以作為技術人員深化技術方面的研究;二來也能朝管理方面的晉升階梯邁進,從事業務和管理的職位。」

徐立形容,人工智能作為基礎生產力工具,猶如推動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蒸汽機一樣,將成為未來各行各業發展的驅動力。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2日

把握創科發展機遇 STEM教師求才若渴

隨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新科技,同時亦增撥教育資源,鼓勵學生透過STEM活動提升創意及解難能力。有校長及教師認為,STEM教育已是大勢所趨,現時坊間對相關教師求才若渴,各校均需要大量人才以應付行業最新發展。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長徐俊祥博士談到行業現況及前景時直言,過去二十年,世界各地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和資訊科技,香港卻一直落後於人。惟近年留意到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創新科技,更投放資源推動科技教育,尤其是講求應用及綜合能力培訓的STEM教育更是大勢所趨。雖然政府現階段在配套及具體實行上仍有不足,但這發展方向長遠而言是正確的。

徐俊祥校長(右)和曾瑞麟主任均表示,STEM教育已是大勢所趨,現時坊間求才若渴,各校均需要大量人才以應付行業最新發展。

他不諱言,如教師擁有編程能力或其他專長,學校會優先考慮聘用,惟市場上卻缺乏相關人才,可謂求才若渴。他解釋,編程能力反映人的邏輯思維,加上現時所有資訊科技產品全是程式設計,若擁有編程能力,將來必有大量發展機遇。「編程不論在實用性、人類科技能力上都是最重要的核心基礎。」

不過他強調,除了編程能力外,教師也需要有穩固的科學基礎,因物理、化學和生物科涉獵範疇極廣,涵蓋生活每一個細節。「社會上講科技教育只集中在編程,但編程背後的科學基礎也十分重要,如果教師在這些特殊範疇中有深入認知,再加上編程能力,我覺得這就最優勝。」

曾瑞麟主任的教學方法著重啟發學生思考和培養創意思維。

涉及範疇廣 須跨學科合作
現時幾乎每一間學校都推行科技教育,那麼前線教師的實際工作情況如何?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常識科主任曾瑞麟主任分享﹕「常識科涉及範疇甚廣,不少跨學科課程均與常識科配搭,因此我除了負責常識科課程設計及行政工作外,也要設計和策劃跨學科課程。」此外,STEM教育也是學校重要一環,他以該校的校本課程為例,每級均設一個主題,例如自然生態、種植、農業系統及天氣等,至於小五及小六學生則主要學習編程,嘗試製作不同機械,解決社會問題。早前,他更與學校常識科團隊帶領學生參加「香港FLL創意機械人大賽」,獲得全場總冠軍,並代表香港到匈牙利作賽,奪得項目研究獎。

他認為常識科教師首要具備「科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三大範疇的專業知識;第二,由於STEM是跨學科教育,故此教師同樣要掌握課程設計能力,以其他學科領域的思維設計課程。至於教學法方面,他建議教師可按個人風格或專長,以合適的教學法指導學生。「要進入小朋友的角度,理解他們對知識的誤解,思考如何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及創意思維。」最後,常識科涉及不同範疇,或要與外界聯繫,例如他曾聯絡香港天文台,協助學校設立天氣站,過程中需要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等。

回應教育趨勢 主動進修新知識
問到工作上的挑戰,他坦言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加上教育趨勢不斷變化,教師必須主動進修,盡快適應和掌握新知識,以致能帶領教學團隊將知識授予學生。此外,STEM教育講求靈活多變,教師的「答案」不再是權威,因此要有廣闊的胸襟去接納學生的意見。

對於有志投身教育事業的學生,他寄語他們要有好奇心和創意,日後才能「活化」課堂內容;同時培養世界視野,多到香港以外的地方交流,因課堂設計上不少創新的意見,均是從日常生活體驗得來的。

文章日期:2018年11月02日

重現靡衣美景 豈止靠史料

【明報專訊】宋曉濤和栾賀鑫在劇集《延禧攻略》幕後製作過程中合作無間,也曾鬧出令人哭笑不得的「意外」,宋曉濤說:「我為一眾角色度身做了扇子,誰知他(栾賀鑫)也設計了。」最後二人逐一比對各自的設計圖,客觀地選出最好的,宋也笑稱:「我向來不放心男人的審美觀,不過栾賀鑫是例外。」從這一細節,足見製作團隊的用心。

■服裝造型師:戲服隨角色心理身分變化

宋曉濤於澳洲KvB Colleg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修讀時裝設計課程,回港後輾轉進入無綫電視當服裝設計師(custom designer II),「大概不夠一年時間,我就晉升為高級服裝設計師(custom designer I)」。她曾設計《人龍傳說》、《酒是故鄉醇》等經典劇集的服裝造型,在電視台工作約10年,「我知道如果繼續做下去,我可能會升職,但同時要處理行政事項,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始終是喜歡落手做設計」。她於是在2002年辭職,與幾名舊同事開設婚紗設計公司,不久製作部舊同事邀請她到內地的劇組工作,再次投身電影及劇集服裝造型「老本行」。

宋曉濤

在內地發展初期,宋曉濤大多與來自香港的導演或製作人合作,加上有電視台工作的經驗,很快便正式擔任內地劇集的服裝造型師,「反而是當我要籌組自己的設計團隊,跟新來的(紡織)師傅磨合,就真的需要時間」。她說,《延》的服裝設計團隊約70人,分工明確,「(設計方面)我和助理共6人、花稿(繪畫繡花圖案)8人、手繡(繡花)11人、師傅24人、跟場服裝20多人」。班底全是她過往合作過的劇組設計人員,「只要繼續參與劇集製作,就會漸漸認識更多人,我也是這樣認識導演于正(《延》製作人、編審)」。

跟足拍攝全程 隨時調整重做

近年宋曉濤主要參與古裝劇的服裝造型工作,長期駐守在浙江的橫店影視城,「一般而言,我們(服裝造型師)完成劇集的前期工作就可收工,但我習慣跟進整個拍攝過程,如果看play back(影片回放)時發現(衣飾)效果未如理想,就要即時調整,有時甚至會整套重做」。談到《延》的服裝造型,她事先閱讀大量史料,再於資料上發揮創意,「我不是清朝人,就算看再多的文獻,也無法百分百複製當時人的衣著,就算可以,出來的效果也未必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大家看《延》時,總覺畫面、人物服飾呈淡灰色調,網民認為設計人員參考了意大利畫家莫蘭迪(Giorgio Morandi)的作品,戲稱劇集的色調屬「莫蘭迪色系」,宋曉濤澄清絕非如此:「我是在清代宮廷畫家冷枚的畫作中找到靈感,想呈現當中柔和雅致的感覺。」

《延》中不少場景非實景,在室內搭建場景後,背後的「綠幕」經電腦後期製作,就會變成在電視畫面看見的天空、遠處宮殿等背景。(《延禧攻略》美術組提供)

參考史料 也兼顧現代審美觀

解讀劇本和蒐集史料只是第一步,宋曉濤還需替不同角色,設計既符合角色個性,又能隨劇情發展呈現角色心理和身分變化的服裝。她會先製作意念圖,跟導演、美術指導等協商,統一服裝與畫面的風格;她也要思考服裝的織造方法,再交由紡織師傅織出成品。觀眾看劇集時,未必仔細看到不同服裝的細節,但宋曉濤仍想做到最好,她笑稱:「有時我提出要用較複雜的織法,可能一天只能完成5厘米的布料,師傅應該做到想『殺咗我』。」

 

服裝造型師職業技能值

 

個人裝備圖

■美指:大至宮殿小至擺設 都要設計

從劇集前期製作到正式拍攝,《延》的美術指導栾賀鑫跟宋曉濤一樣「跟足全程」,方便即場調整設計。「可是現場做的東西通常都不夠『成熟』(指不夠完整),所以盡可能都要前期完成。」他的團隊有近400人,大至宮殿的平面圖設計,小至擺設的位置,基本上畫面會出現的事物,栾賀鑫都要準備好設計圖。

栾賀鑫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畢業後當了一年舞台美術,「後來機緣巧合下,認識了我的師父陳浩忠老師(劇集《甄嬛傳》的美術指導),進入了劇組磨練。從美術助理做起,由畫一個杯子、桌椅等小道具開始」。磨刀3年,他晉升為副美術指導,5年後再晉升為執行美術指導,其間他參與不少電影及劇集如《王的盛宴》、《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等的幕後製作,而他首次在《延》「擔正」做美術指導,統籌整個團隊的工作。

設計重人味少厚重感

雖是「學院派」出身,但栾賀鑫表示,修讀其他課程的學生也可入行,「我的團隊有不少成員不是讀美術、設計出身,只要具備繪畫能力就可以(入行),最重要是你肯堅持,因為這個行業是蠻辛苦的」。栾賀鑫在《延》正式開拍前約3個月才收到劇本,他消化故事情節和史料後,需立即着手製作效果圖,「我希望觀眾看得舒服,在清宮戲中呈現生活的氣息,也就是『人味』。同時場景的設計也要幫助演員拍攝時進入『規定情境』(故事的時空)」。處理古裝劇的美術設計部分,栾賀鑫跟宋曉濤的看法相近,「如果為了反映那個時代,呈現(歷史的)厚重感,那是紀錄片,並不適合這部劇」。

用鋼絲刷磚地 營造歲月痕迹

《延》的場景製作繁複,各宮殿設計要符合人物性格,且不少場景皆非實景,需另外搭建。栾賀鑫設計場景時,特別強調營造「顆粒感」,即場景要顯出角色的生活痕迹,卻又不能太陳舊,這便花費他不少工夫。例如他和團隊先用火燒皇宮的磚路,然後用鋼絲刷花地面,最後再翻新磚路,才能令磚路看上去有「曾被許多人踏過」之感。

[明路—生涯規劃 第42期](文章日期:2018年12月11日)

 

刨書讀報搵靈感 設計好書懶不得

【明報專訊】胡卓斌(阿卓)任職書籍設計師12年,所有工作都要「一腳踢」——設計前須蒐集充足資料,還得考慮書籍的封面材料和內頁紙質,為的就是用最貼切主題的設計、紙張物料等表達作者所想。他因為喜歡閱讀而入行,曾在三聯書店任職書籍設計師半年,後因有感設計自由度不足,在2011年自立門戶,創辦設計工作室Edited,兼任書籍設計和編輯,為非主流作家和藝術家設計和出版書籍。

好書籍好設計 一樣是好作品

阿卓自小喜歡本地作家黃碧雲的小說,他極力向朋友推介,但他們都不為所動。阿卓當時覺得,朋友對小說不感興趣,是因為書籍設計不美觀。後來正式擔任書籍設計師,才發現這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書籍設計與書本是否吸引無直接關係,沒有設計可以『整好』或『整衰』一部作品。假如金庸的小說不是(現時)這個封面(設計),相信還是很多人會追看。」他表示,書籍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利用設計配合作者的想法,以最切合主題的方式向讀者呈現書本內容。因此,書籍設計師不能懶惰,除了要閱讀和參透書籍,更要與作者、編輯等緊密合作與溝通。

阿卓設計過不同大小的書籍,他認為書籍設計是「為書籍服務」,而非為「書架」服務。

◆一本書的誕生

一本書如何誕生?書籍設計師從只有「原材料」的階段開始,要一直參與整個設計流程:

收到書籍作者原稿(包括文字、圖片等)

閱覽原稿

蒐集資料,如作家生平、歷史典故等

構思設計概念

根據作者的意願和出版預算,提出設計方案

製作版面樣式、與編輯商討排版設計

封面設計

校對修正

製作白樣(指dummy,印刷廠根據設計師要求的紙張製作樣辦,方便設計師準確地計算製作成本和書本尺寸、重量等)

監督印刷/製作

一本書的誕生

◆翻舊報讀論文 蒐集資料不馬虎

書籍設計師工作繁瑣得遠超我們的想像,並不止構思封面、字體那麼簡單。工作每步要花盡心思,特別是資料蒐集,是整個設計過程最不可或缺的一環。阿卓設計過文史哲類的書籍和藝術家作品集,需要蒐集的資料十分多樣。以下是阿卓設計的作品:

《易經講堂》(黃漢立著)

作者想藉此書讓讀者由淺入深認識《易經》,書名本為《如何打開易經之門》,但阿卓認為「聽到書名就不想看」,跟作者、編輯商討後,改成現時的書名。設計此書時,阿卓逛書店參考很多與《易經》相關的書籍,發現每本都像「武林秘笈」,「內容已經很深奧了,為什麼還要在封面加上讀不懂的句子嚇跑讀者?」他指封面以外,書脊設計其實更為重要,「因為(新出版的)書平放(書架)被人看見封面的時間只有約兩周,其餘時間都是豎放在書架」。阿卓以黑色橫間配以白色粗字體設計書脊,令《易》更添時尚感,即使與其他傳統《易經》相關書籍同豎放於書架,也能即時吸引讀者目光。

書本內頁選用較輕身的紙張,阿卓指這考慮到讀者心理,「我們常常覺得內容深奧的書必定又厚又重,當讀者拿到這本看似厚重、其實『輕飄飄』的書,就會覺得此書很容易讀(從而提高購買慾)」。

《關良》(圖集)

阿卓接到這個設計項目,首先閱讀了約20萬字的學術論文,了解中國著名藝術家關良的生平。關良幼年時每次跟父親去看京劇,父親都會抽煙,而昔日的煙商為推銷香煙,會附贈畫有京劇人物的「煙畫」;親戚沒錢買煙但又想擁有煙畫,遂着擅長畫畫的關良臨摹,結果愈畫愈多。《關》書封有縷空的「小窗口」,設計意念正是萌生自關良這件童年佚事,「小窗口」框住的是關良模彷「煙畫」而畫的京劇人物。

《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陳靄婷、何家騏、朱耀光著)

1920年代的香港,警察身穿綠色制服,頭戴竹帽,當時人們戲稱警察為「大頭綠衣」,《荷》的封面設計正正運用了這個意念。由於這是口述歷史書,阿卓在圖書館待了多天,不斷翻看舊報章,揣摩書本封面的紙質與用色。最後他想到用「綠衣」顏色的仿布物料製作封面,字體則參考了警察臂章上的刺繡字款;內頁設計模仿紙張氧化效果,在文字底下加上色框,呈現古舊感。又因書中各受訪者所說故事內容長短不一,文字只佔版面一半空間,加上歷史照片像素較低,不宜放大,故阿卓採用「上圖下字」的設計,即使內容篇幅短、圖像小,讀者看起來也不覺礙眼。

阿卓

大公司人脈多自由少  辭工自立門戶

曾在大型出版社工作的阿卓,因重視設計的自由度,只工作了半年就離職,創立設計工作室及出版社,但他建議有意入行的同學,可考慮先到大型出版社工作,累積人脈和經驗。阿卓說:「你可以是一張白紙,毋須學歷和經驗,『識字』就得!」說來輕鬆簡單,但事實上他花了不少時間與心力,才成為其口中「及格」的書籍設計師。他中學畢業後報讀與設計相關的文憑課程,念文憑期間參加由本地著名設計師李永銓舉辦的Vision Quest Workshop,深受啟發,畢業後加入李永銓的設計公司。他當時主要負責廣告、展覽、品牌設計等工作,此前對於設計只有簡單概念,做久了才知道「做好設計不能只盯着電腦苦幹」,最重要是「邊做邊問」。現在每次展開全新的設計項目,阿卓都會攪盡腦汁,既預覽書本、蒐集資料,亦會向專業人士討教,例如設計烹飪書前會先請教廚師,學到烹飪書需用防油且輕薄的書紙,這樣書才不易沾到油污和不易自動合上,方便讀者邊看邊煮。

任師友計劃導師 盼承傳薪火

阿卓念設計文憑時參加李永銓舉辦的設計工作坊,令他有機會與不同學生一同學習,得着良多,他更說因為參加了工作坊「才有今天的我」。因此,早前他應邀擔任「deTour Nxt 2018」師友計劃的導師,希望像李永銓一樣,激發中學生在藝術、設計方面的潛能。他在計劃中鼓勵參與的學生表達閱讀帶來的感受,再構思設計概念。

文:許婉焮

圖:楊柏賢、受訪者提供、相關機構提供

[明路—生涯規劃 第41期](文章日期:2018年12月4日)

售藥半途讀中藥 學做配藥把關人

【明報專訊】「我覺得中藥材很有趣,(有些)看上去樣子像樹皮卻具藥效。經過藥方配搭後,可用來醫治病人。」黎佩佩十多年前任職中成藥銷售員,對藥材認識不深,卻對其中的原理感興趣,之後報讀坊間相關的中藥配劑課程,完成課程後,她從中藥配藥助理做起,一步步晉升至藥房主管,管理藥房至今6年。

執藥覆單管倉存 為病人備良藥

「『執藥』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病人交藥單來,配藥員首先要『覆單』,即檢查藥單有沒有不妥之處;若有,要跟病人和醫生再三確認。」黎佩佩任職的中醫診所藥房,前往求診的病人大多是街坊,不少是覆診個案,「我們一般為病人配兩三天的藥量,但有次某名覆診病人的藥單列明開四天藥量,我覺得奇怪,再向醫生覆單,原來上次診症時醫生即將放大假,給病人多開兩天藥。病人再來覆診時,醫生一時沒察覺,按照上次的藥單開藥,其實開兩天的藥量便夠」。

配好一服藥,需經過幾重覆核步驟。中醫配藥員從病人手上接到藥單,先要「覆單」,之後用電腦覆核所用的藥材和分量。配好藥後,再經另一名配藥員檢查,確認無誤後才能包裝,將藥材或藥粉交予病人。

除了執藥和覆單,中醫配藥員也要管理倉存,「例如檢查來貨藥材的品質,這需要一定的中醫藥理知識」。

推藥粉電腦化自動煎藥 配藥與時並進

確定藥單無誤後,中醫配藥員就可執藥。中醫配藥雖予人傳統、老舊之感,但配藥員的工作其實與時並進,如黎佩佩工作的藥房會借助電腦儀器配藥。現時中藥配藥方式與傳統到底有何不同?借用中藥藥單上的關鍵詞,跟大家逐點細看:

◆藥材

黎佩佩說,現時不少中藥房改以藥粉配藥,病人不用花時間煎藥,用熱水冲即可服用。「藥粉由藥材提煉而成,在我的角度,藥效並無不同,而且更方便。」她工作的藥房提供藥材和藥粉配藥服務,「主要視乎醫生是開藥材還是藥粉,病人也會按個人喜好和需要指明(配哪一種藥)」。如果是配藥材,部分藥

◆分量

「往時我們用秤桿來秤量藥材的分量,現在則改用電子磅。」黎佩佩解釋,藥粉不像藥材般容易分辨,每配一種藥粉前,配藥員都要掃描藥瓶上的條碼,若電腦顯示的資料與藥單列明的藥粉、分量相符,他們才能取出藥粉,再用電子磅秤量所需分量,確保病人用藥的分量準確。

◆煎藥

在傳統中藥舖執藥,醫師或配藥員會告訴你用多少碗水煎藥、哪種藥材要先煎、用小火還是大火等。「現在也是如此,不過我們會提供代煎服務。」黎佩佩展示放置在藥房後方的自動煎藥機,「我們只需按分量放進藥材,調好火候、時間等,機器就會(將藥材)煎成湯藥,並按用量包裝好。病人可把湯藥放在冰箱冷藏,服用時連包裝放進熱水加熱,再拿出倒進碗即可」。

體力勞動一身藥味 助人病癒感滿足

「執好一服藥的時間因處方而異。一開始(任職時)會跟同事鬥快執藥,一來是年輕(貪玩),二來也想早些配好藥,可以休息。黎佩佩憶述自己初入行時的執藥情况,不禁笑道:「中醫配藥是勞動工作,每天反覆執藥,久而久之就造成肌肉勞損。唯有快快手執好一服藥,便可以休息一下。」

另外,各種藥材有其獨特氣味,在藥房工作多年的她早已習慣,「醫師很少接觸藥材,反而是我們(配藥員)一整天都會留在藥房……有時下班回家,看見旁人面色有異,才會醒起自己(身上)有藥材的味道」。

談到工作上的樂事,黎佩佩指前來應診的多是街坊,彼此早已熟絡,「不至於成為朋友,但碰面時會打招呼,算是工作中開心的事。能夠幫助病人治好病患,也是件開心事。(會因而有行醫的想法嗎?)倒不會,現在所做的已經很滿足」。

先讀課程才入行 學中醫藥理

近年不少中醫診所利用電子系統,令配藥流程更流暢。黎佩佩指她起初完成了IVE中藥配劑高級文憑(現為兩年制「藥劑科學高級文憑」),再修讀才晉高等教育學院(SHAPE)與中國藥科大學合辦的兼讀制中藥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銜接課程(課程註冊號碼:231191)。她建議有意入行的同學應修讀相關課程,掌握一定藥理知識,「最基本應持高級文憑資歷,但大部分現職配藥員都持學士學位。現時香港(法例)沒有規定配藥員要額外通過資格試,反而內地有『執業藥師試』,我們(香港的配藥員)都會試考,但不容易通過」。

[明路—生涯規劃 第40期]

為讀物理治療 東華學生棄資助學位

【明報專訊】東華學院開設物理治療學學士課程,2018至2019學年首屆收生50人,若以最佳5科計算,學生平均入學分數為22.5分。有熱愛運動的學生因見身邊不少朋友受傷要接受物理治療,對該科一直有興趣,即使獲資助大學取錄讀體育科,仍堅持選讀物理治療,希望日後成物理治療師,幫助別人。

東華首屆物理治療 平均22.5分

東華學院物理治療學學士課程首屆收生50,翟朗熙原獲一間資助大學體育科取錄,最終仍選擇入讀物理治療學。(東華學院提供)

政府將於2019至2020學年將東華學院的物理治療學課程納入「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內,即學生可獲政府資助部分學費。資助學額共有50個,最高資助金額為一年7.28萬元,學生另仍要繳交近6.8萬元。現時只有理工大學及東華學院有開辦物理治療學學士課程,理大首年的資助學額約為145至155個。

2018至2019學年入讀物理治療學的翟朗熙指自己喜愛運動,曾見過朋友因運動創傷後接受物理治療,對相關課程產生興趣。翟的文憑試最佳5科成績為26分,原獲一間政府資助大學取錄入讀體育運動科學學位課程,最終選擇東華學院物理治療課程,希望日後成為物理治療師,家人亦支持其決定。

另一學生梁瑋芯原為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運動生理學學士畢業生,因中學時見父親的椎間盤突出問題經物理治療後有好轉,夢想成物理治療師。梁原打算在當地升讀相關課程碩士,因某些原因回港,其後報讀東學學院的物理治療課程,繼續追夢。

零食買手、業界「潮人」:好眼光「數口精」 採購挖寶有着數

【明報專訊】走進商店,各款日韓零食、西班牙火腿陳列眼前,在759阿信屋負責採購工作的葉志平(前)、蕭珮欣(Fion,中)與李梓琪(Pinky,後),在挑選貨品拍照時,不時說「有很多貨品都很好賣,很難揀選其中一項」,將貨物擠滿整個購物籃。他們認為做採購工作,最重要是緊貼市場脈搏,掌握市場供求,抓緊機會。

葉志平(前)、蕭珮欣(Fion,中)與李梓琪(Pinky,後)

非跟個人喜好 選貨最重「don’t離地」
採購人員可嘗遍各類食品,又可寓工作於購物,光是想想已夠過癮!但店舖營銷部總經理葉志平一語道破大家對採購行業的誤解,「不是採購員喜歡什麼就買什麼。做採購最緊要是『don’t離地』,要抓緊機會,按時令、市場環境應變」。若產品不受歡迎,將直接影響店舖收入,存貨亦佔用貨倉空間,所謂「don’t離地」,是指採購員的入貨眼光及策略。

葉志平解釋,香港是自由貿易城市,貨品較易進口,流動速度亦快,故港人購物通常「貪新忘舊」,採購員就需根據貨品的銷售數字及觀察社會環境,調整入貨策略。採購部高級經理蕭珮欣(Fion)舉例,早前透明奶茶及檸檬茶大熱,「慢慢個trend完結後,就要『收手』,不能再加單」。採購後如何分配貨品到各門市亦是學問,例如食油在屋邨分店較暢銷,工商區的銷量則較少,他們要按各分店的銷售表現,再計算各區的貨品比例。

接軌世界 周遊列國找新貨
759 阿信屋出售的貨品屬「快速消費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簡稱FMCG),此類貨品消耗速度快,顧客需不斷重複購買,如日常用品、食品、飲料等。採購人員需不斷學習,緊貼市場,如Fion現時較多涉獵零食產品,但平日亦要涉獵其他範疇的產品資訊,「如冷凍食品,肉類已有不同類型及範疇,冷凍處理方法、肉的部位不同,都是學問,(即使工作多年)不會感沉悶」。

因此,除深入了解香港市場,採購員亦要與世界接軌。三人需常赴外地如德國、法國、迪拜等地參與大型食品展覽,並到當地超市蒐羅特色貨品;整理資料後,採購人員再跟當地供應商聯絡,「我們盡量少就貨品做篩選,會交給消費者嘗試,(觀察銷情後)再慢慢收窄(貨品種類)」。外國產品五花八門,他們偏向採購該國出口量最多的產品,如意大利盛產番茄、美國多出口果仁,拉脫維亞則較多小麥類產品。日韓產品的策略又稍有不同,Fion說:「日韓食品講求夠新、夠hit(熱門),數個月便有新產品。如某個月份盛產士多啤梨,大量產品都與這口味有關,隔月後到綠茶(盛產),就會再轉變。累積經驗後,我們會知道什麼時間大約會出產什麼味道的產品。」

經常購買日韓零食的你們,對「零食行情」應該最熟悉不過了。過去本地日韓零食的售價高昂,同一盒糖果,超市動輒賣數十元,連鎖食品專門店則只賣10元左右。總經理助理李梓琪(Pinky)解釋,傳統超市入貨經多重出口商或分銷商,使貨品成本上升;他們現時直接向生產商取貨,使貨品可以較低價出售。採購人員入貨又要注意時令,以賀年食品為例,貨品須在節日1.5個月前運抵本港,因此要準確計算船期及運送時間,確保節日前可應市。他們舉例如日本受天災影響,貨品堵在當地貨櫃碼頭未能抵港,Fion指需即時應變,增加船期較短的韓國及台灣供應商訂單,應付貨品需求。

膽大心細臉皮厚具優勢
葉志平指稱職的採購員要「膽大、心細、臉皮厚」,入行門檻因不同公司而異,一般對學歷沒特定要求,只要具基本中英語溝通能力、性格外向即可。採購員日常需與各國供應商聯絡,Pinky習慣先學數句當地寒暄短語,以顯誠意;Fion就說:「各地區文化不同,歐洲人較直接,日本關東地區的人說話較婉轉、關西地區就較爽直。」採購員又要跟公司內不同部門合作,如與市場部同事商討折扣推廣,以及與門市同事討論如何調配貨品等,故良好的溝通技巧也是必須的。

■最受歡迎貨品精選

日本極濃芝士脆條
Fion觀察過去的銷量,發現港人大多喜歡芝士、薄餅味道的零食。

日本蒟蒻啫喱
店舖原只賣6粒小包裝蒟蒻啫喱,Fion有見貨品一年四季保持高銷量,最近特別引入30粒大包裝,包括最受港人歡迎的蘋果、桃及葡萄3款口味。

日本豚骨醬油拉麵
日本麵類最好賣的多是豚骨味拉麵,醬油、鹽味則稍遜,Fion說:「這是香港人根深柢固的想法,認為『豚骨』就代表日本盛產。」

意大利薯片
這幾款意大利薯片是香港少見的口味,中間一款為青檸粉紅胡椒味。Pinky說供應商最初不鼓勵她入貨,因辣味在當地銷情較差,她將之引入香港後,出乎意料大受歡迎,「港人較喜歡濃味零食,這款夠惹味」。

◆3種語言
‧韓語
‧日語
‧泰語

近年轉攻日、韓、台、泰等地消費品,故除英語、普通話外,懂以上3種語言的人才將更吃香。

 

空少空姐見工實錄

【明報專訊】機艙乘務員工作之餘又可周遊列國,不少學生趨之若鶩,但要加入空中服務工作,需經過幾個遴選程序及數月培訓。香港航空曾舉辦機艙乘務員招聘日,中五生劉沛潼(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及劉晞朗(皇仁書院)直擊其中兩個遴選流程,親身為大家拆解面試須知。

香港航空機艙乘務員招聘副經理李麗茗(Emily)說,應徵機艙乘務員需經4個遴選程序,再經醫生確認適合在飛機工作後,方可加入為期8周的培訓。Emily指出,過去曾有學員因未能成功重考和通過部分測試而被淘汰,培訓嚴謹程度不能小覷!

培訓內容

˙包括服務及安全知識,每日有各式測試如測驗、急救實操等

˙機艙乘務員要溫習一本厚2000至3000頁、關於飛機安全事項的書,熟習不同型號飛機的設施、急救、各緊急情况的處理方法等

˙通過培訓,方可正式被錄用

◆第1關﹕Arm Reach

Arm Reach是整個遴選過程的首關,應徵者須脫鞋伸手觸及高210厘米的標記處;身高稍有不足者,可踮高腳。Emily解釋:「在機艙工作時,乘務員要能觸及指定高度,因為飛機上有不少裝備放在飛機頂部的儲物櫃。」若不能通過此關,應徵者將不獲考慮。各航空公司有其標準,上述高度僅為香港航空的要求。

應徵者須脫鞋伸手觸及高210厘米的標記處。

Emily分享,部分應徵者會在應徵前多做瑜伽等伸展運動,對通過Arm Reach或有幫助。劉沛潼及劉晞朗分別高168厘米及175厘米,劉晞朗通過測試後說:「我只稍稍踮高腳就碰到那紅線,不算很難。」事前劉沛潼擔心不能通過測試,「故在家中也有練習,最終做到了!」

◆第2關﹕小組討論

一眾應徵者被安排10至12人一組,圍成一圈,討論約20分鐘。因機艙乘務員工作有時要說普通話,故討論以普通話進行。各應徵者先介紹自己,再就特定問題如情景題或有關公司發展的情况討論,表述意見。

跟中學的小組討論相似,此環節重視應徵者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表現。雖然要以普通話討論,但Emily指能流暢表達即可,「(團隊表現上)通常有些應徵者較緊張,未能清晰表達自己,(面試官)就看其他應徵者會否協助,因飛機上機艙乘務員都以團隊合作方式工作」。她提醒,面試官會同步觀察應徵者的身體語言,例如站姿、有否眼神接觸等;說話內容首要切題,若能提出具體創新的想法,可獲加分。劉沛潼期間一直細心觀察,「各人完成自我介紹後,我注意到其中一個應徵者能主動帶起討論,這環節擁有積極心態十分重要!」

◆第3關:筆試

筆試主要測試應徵者的英文能力,內容包括閱讀理解、情景題、公司背景資料問答等,題型包括多項選擇題、問答題等,限時約1小時。Emily說,若在文憑試考獲5科2級的應徵者,基本上可應付此卷,應徵者毋須事前操練試題,但宜到網頁了解招聘公司的理念、文化等資料。

◆第4關:個人面試

通過上述三關,應徵者將進入最後環節——個人面試。面試官會以英語及粵語提問,Emily說:「踏入這階段,面試官希望進一步了解應徵者,例如有否服務及協助別人的態度和熱誠、對公司是否了解、有否解難能力等。」文憑試畢業生即使無太多工作經驗,亦可分享兼職、課外活動的經歷。劉沛潼及劉晞朗通過Arm Reach和旁觀小組討論後,終要在面試部分「親身上陣」,接受Emily的提問,劉沛潼不禁說:「有點緊張,沒想過這麼正式!」

劉晞朗首先接受面試。Emily邀請他以英語介紹自己,然後分享希望成為機艙乘務員的原因。自言喜歡與人溝通的他跟Emily分享了當學生會幹事的經驗;之後Emily再以粵語邀請他介紹一下香港航空,他回答:「這是一間有活力的公司,重視『以人為本』,令客人享受很好的服務。」

之後到劉沛潼接受面試,她同樣需以英語自我介紹。她是校內領袖生,最難忘是當值時見過有學生伏在桌上,主動問他是否不適,再送他到醫療室。至於粵語部分,Emily請她說說個人缺點,她嘗試回答:「我的缺點是很容易緊張、不太留意細節……」說着說着,竟有點失措,不禁用雙手掩臉,整頓後才再努力嘗試重新作答。

◆招聘副經理點評

西裝外套不可少

機艙乘務員工作需要「對人」,形象十分重要,招聘廣告會列明面試要求,面試官亦會看重應徵者的衣著與儀容。劉晞朗穿了整套西裝,劉沛潼則只穿了恤衫及西褲,衣著未達招聘要求列明的Business Attire(西裝連外套)。女生應徵時亦宜穿裙,這樣面試官方能對照應徵者穿上制服後的形象。妝容方面,劉沛潼有塗唇膏及擦胭脂,但宜再塗上眼影、畫眉及畫眼線,使妝容更完整。

身體語言要合宜

劉晞朗面試時表現稍為緊張,若有更多笑容更佳;劉沛潼的笑容不錯,但遇到意料之外的問題時緊張至雙手掩面。面試時不宜過分表露情感,面對不知如何作答的問題,不妨先深呼吸放鬆。

重溝通解難「執生」

兩人英語都十分流利,劉晞朗自我介紹時有提到自己是學生會成員,他不妨分享更多相關經歷,例如將服務經驗扣連機艙乘務員的工作性質。劉沛潼被問及個人缺點時,只是表達自己有何不足,但面試官會希望見到應徵者的解難能力,建議她再說說改善缺點的方法。

◆男女儀容check

機艙乘務長陳立賢

(男)機艙乘務長 陳立賢﹕

˙ 要熨妥恤衫、西褲˙頭髮長短沒劃一標準,整齊即可

˙可染髮,但切忌染誇張髮色(如綠色)

(女)機艙高級乘務長 梁政煒﹕

˙要紮髻,並用髮蠟整理散開的髮絲˙妝容不宜太濃,但要畫眼線、塗唇膏、擦胭脂、畫眉、上眼影

˙可戴耳環,款式宜簡單、不誇張

機艙高級乘務長梁政煒

 

少數裔生修幼教 授學中文心得

【明報專訊】對於少數族裔來說,若能從小接觸及學習中文,成效便會愈好。有機構與大學合作推出支援非華語兒童教學的幼兒文憑課程,收生對象為非華語學生,除訓練其中文能力外,亦可藉其「過來人」身分,教導非華語幼兒中文。有參與的少數族裔女生希望將來能當幼稚園校長。

少數裔生修幼教 授學中文心得
巴基斯坦裔Khan Atika (左起)、木杏嵐、Sadia Perveen及李思蓮均為本地出生,4人獲「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獎學金,修讀教大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

馬會獎學金助升高級文憑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推出「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為期5年,涉及金額超過2億元,當中包括支持本地3間大學設計非華語幼兒教材及幼兒文憑課程等,並推出獎學金支持學生修讀高級文憑。教育大學去年推出幼兒文憑課程,教授內容包括幼兒專用中文等,共有28名非華語學生修讀,為期約一年,其間學生會被安排到本地有接收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實習6星期,擔任教學助理,以支援教師教學及非華語學生學習。

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青年、教育及培訓、扶貧)應鳳秀指出馬會提兩年共3萬元獎學金,讓在幼兒文憑課程表現突出的學生繼續修讀教大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今年共有5名學生獲得。

其中一名得獎學生木杏嵐為巴基斯坦裔,兩年前文憑試畢業,本地出生的她指自己從小就讀本地學校,身邊的少數族裔不多,「去公園亦是和一群本地人一起玩」,因而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木杏嵐憶述升中時曾擔心中文趕不上進度,向父母要求就讀國際學校,但父母希望她學好中文,堅持要她升讀本地資助中學。

木杏嵐指畢業後未有方向,在朋友介紹下報讀支援非華語學生的幼兒文憑課程,學習幼兒專用英文等。她認為現時因少數族裔人數增加,學生習慣與「同鄉」一起玩耍,變相未能有效學習中文。她希望以自己的經驗,幫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又笑言長遠目標是當幼稚園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