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初創項目 10萬資助起家 硬幣收集機 讓神沙「變現」

Heycoins創辦人劉港城(左)及榮南(右)稱,硬幣收集機將於4月推出市場,最初會支援將幣值轉帳至Tap & Go。(郭慶輝攝)
Heycoins創辦人劉港城(左)及榮南(右)稱,硬幣收集機將於4月推出市場,最初會支援將幣值轉帳至Tap & Go。(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對於一般市民來說,以往硬幣只是佔用空間較多、較重和攜帶不方便。但近幾年,大家還多了一個煩惱,那就是「變現」困難。因為已幾乎沒商戶願意收一毫子和兩毫子;至於五毫子,亦只肯收很小量。因此,近年多間初創公司都在努力研發硬幣收集機,以及配套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夠協助市民將硬幣變成真正的消費額。最近終於有眉目,相信由4月開始,本地市民就可以將家中庫存的硬幣變現。

Heycoins共同創辦人劉港城、榮南表示,他們最初是在2015年12月開始萌生研發硬幣收集機,協助一般市民將硬幣變現的想法。於是,兩人開始撰寫創業計劃書,參加各種比賽以及申請資助計劃等。去年初,他們成功申請到「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CCMF)的10萬元資助。

由於兩人在大學內是分別修讀市場學和金融風險管理的,他們的科技知識並不足以自行研製出這樣的硬幣收集機。因此,他們只好拿著這筆啟動資金,跑上深圳多個工業園,問園內的廠家能否研發出這種硬幣收集機。但那些廠家卻告訴他們,這相當困難,因為在收集硬幣之後,還要接通多種電子錢包的系統。為此,他們只好訂製了一個粗糙的原型,主要是具有分辨和計算投入的香港硬幣的功能,這過程已花了大部分資助。

然後,他們再情商一名內地大學生,設計了硬幣收集機的用戶介面。但實際上,那部原型當時並不能將貨幣價值真正轉移至任何電子錢包戶口。不過,他們就膽粗粗的憑?那個模擬的原型,與不同的公司商討合作,以及參加創業比賽。

結果他們真的弄出一些成績,雖然那個原型並不能示範實際的轉帳功能,但有些機構已經表示,當該公司的硬幣收集機研發成功之後,可以提供放置地方,而且還不收租金。此外,有些經營電子錢包服務和大型購物網站的公司亦表示願意合作。

另一方面,他們發現香港有一間科技公司亦正在研發這種硬幣收集機。那間公司的軟硬件研發進度都領先Heycoins甚多;但卻未曾與任何業者商討合作。而Heycoins則剛好相反,雖然善於和業者商討合作,但技術能力不足。最後,那間科技公司的兩名主將都轉投Heycoins,分別出任營運總監和科技總監,Heycoins終於成功埋班,解決了先天技術不足的最大弱點。

料4月伙「拍住賞」投入市場

boss_2017-03-27_A2據他們透露,截至訪問時,去年8月獲金融管理局發出首批「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的5家公司當中,有4家已經和該公司初步達成合作協議。其中,香港電訊(6823)旗下公司的「拍住賞」(Tap & Go),將會是該公司的硬幣收集機最先支援的電子錢包。而且,首批硬幣收集機亦將會有一部分放置在CSL的門市。

今個月初,該公司的硬幣收集機已開始和Tap & Go實現系統對接。採訪當日,該公司亦有應記者要求,示範了將投入的硬幣,轉帳至Tap & Go的戶口。不過,該公司亦承認,系統的程式仍然需要做一些除蟲和微調工作,才能推出市面。

該公司希望,在4月份將第一部硬幣收集機放置在數碼港商場內,讓市民使用。除了採訪當日所見的第一部硬幣收集機,該公司還落單訂做了5部,即首批共有6部。至於放置地點,更有接近30個已經達成合作協議,全部都不用租金。暫時可以透露的,除了數碼港商場和CSL的個別分店之外,還有香港大學及其他商場。

未來可購買代用券

繼Tap & Go之後,該公司的硬幣收集機亦會逐步支援其他「儲值支付工具」。此外,還將會加入另外三種用途。第一,是將硬幣的幣值用來購買購物網站的虛擬代用券(只有一個代碼),讓用戶在那些購物網站上消費。暫定支援兩個較大型的購物網站。

第二,是將硬幣的幣值用來購買連鎖店和社企的實體代用券。暫定的合作對象,有百貨公司或超市、麵包店、咖啡店以及逾100家社企。不過,該公司的硬幣收集機不會儲存這些代用券,用戶要拿收據到9個地點換領。那些換領地點亦大部分是社企。由於購買實體代用券很可能會出現零錢,用戶可以選擇,將那些零錢轉帳至其電子錢包戶口;或透過Charitable Choice平台捐給本地40多間慈善機構。若用家不需購買代用券,亦可直接將硬幣幣值經Charitable Choice平台捐給慈善機構。

劉港城相信,該公司的硬幣收集機和變現方案,將會是本地最先推出者。此外,該公司將會提供的選擇,亦較為多元化。現時,已經有一些大公司主動和該公司商討融資問題。該公司希望,引入新資金之後,到今年底,可以在全港放置50部硬幣收集機。當做好香港市場之後,該公司還希望將業務模式複製至新加坡和上海。

明報記者 薛偉傑

9萬人料受惠最低工資調整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昨公布「2016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去年5月至6月本港僱員每月工資中位數為1.62萬元,較2015年同期高4.1%。另外,調查指本港時薪中位數低於34.5元的僱員有9.04萬人,假設相關僱員薪酬其後沒變動,應會受惠於今年5月1日法定最低工資由32.5元調整至34.5元。

調查指出,本港僱員去年5月至6月的每月工資中位數為1.62萬元,較2015年同期的1.55萬元高4.1%。時薪方面,調查期內本港僱員每小時工資中位數為65.4元,較2015年同期62.9元高4.0%。另去年調查期內,本港僱員每周工時中位數為44.3小時。

去年時薪中位數65.4元升4%

按行業劃分,去年5月至6月「教育及公共行政」(不包括政府)工資最高,每月工資中位數及時薪中位數分別為2.68萬元及124.7元,其次是「金融及保險」及「電力及燃氣供應;污水處理、廢棄物管理及污染防治活動」,每月工資中位數分別為2.6萬元及2.58萬元,兩者平均時薪同破百,分別為101.8元及100元。另外,「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工資最低,每月工資中位數為1.12萬元,時薪中位數為40元。

2017年3月18日

渣打女大班上任新政 稱助平衡工作生活

cn_2017-03-21_A1【明報專訊】每年年初都是企業釐定員工薪金及花紅的高峰期,渣打銀行(香港)則在此時公布大幅增加產假及侍產假,對外增加吸引力,對內亦希望加強員工的歸屬感。有同業則表示會參考市場做法,重新檢視員工福利。

原產假12周 侍產假5天

現時法定產假及侍產假分別為10周及3天。渣打香港昨日宣布,在今年4月1日起,把有薪產假由原本12周大幅延長至20周,而侍產假亦由5天延長至2周。此外,領養兒童的父母亦可享長達兩周的有薪領養假,現時員工的領養假為5天。該行同時發布新的工作安排政策,為僱員提供「在家工作」、「彈性工作時間」和「兼職工作」的選擇。

另推在家工作及彈性上班等

這是渣打香港行政總裁禤惠儀新上任後的首項公布,她於本月初履新,成為該行第二任香港「女大班」。事實上,匯豐香港「女大班」施穎茵於2015年上任後不久,亦曾宣布把員工產假及侍產假分別增至14周及2周。

渣打近兩年時有裁員傳聞,但禤惠儀早前強調沒有大幅裁員計劃。該行沒有透露今年員工薪金變幅,只曾表示薪金及花紅總額均有增長。至於匯豐則曾傳出高層凍薪,一般員工加薪少於3%。

渣打在是次改動後,產假及侍產假日數均多於部分同業或大企業(見表)。禤惠儀表示,人才是銀行最寶貴的資產,相信大幅增加產假和提供更彈性的工作安排,可幫助僱員達至更理想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中銀香港回應本報查詢時指出,會結合該行實際情况,並參考市場做法,不時重新檢討及改善各項員工福利。現時該行的有薪產假為14周,侍產假則為5天。

一直關注女性員工福利的社商賢匯行政總裁魏余雪奕表示,相信企業增加員工產假及侍產假,可讓員工在處理家事的同時,得以延續職業路徑。她又認為,政府是全港最大僱主之一,有必要追隨市場水平,甚至起帶頭作用。香港銀行業僱員協會理事陳勇華則說,歡迎業界增加員工福利,但關注銀行的實際工作分配,希望不會因此增加其他員工的工作壓力。

2017年3月21日

舊生獲資助研究 開公司盼投產 理大發明最省電LED燈

理大畢業生趙崇智(右)獲指導老師杜雪(左)賞識,並獲理大資助10萬元繼續研究,終研發出市場上最省電的LED燈絲技術,期望今年推出市場。圖中趙手中的是其研發的新式LED燈泡,而杜手中的為傳統LED燈泡。(李紹昌攝)
理大畢業生趙崇智(右)獲指導老師杜雪(左)賞識,並獲理大資助10萬元繼續研究,終研發出市場上最省電的LED燈絲技術,期望今年推出市場。圖中趙手中的是其研發的新式LED燈泡,而杜手中的為傳統LED燈泡。(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理工大學學生在畢業論文研究燈泡贏賞識,獲「理大微型基金」撥款10萬元,讓他畢業後繼續研究,最終在教授協助下,研發出市場上最省電的LED燈絲技術,理大已為技術申請專利,3名理大舊生已成立公司,目標是今年內將產品推出市場。

去年從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畢業的趙崇智,與兩名分別來自設計學院和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的同學開設公司,並獲理大批准使用專利,望可與大品牌合作,承接燈泡的設計和生產工作,利潤將與理大分帳。趙說在學時已對燈泡有興趣,發現市面燈泡各有優點和缺點,希望研發出兼具便宜、慳電、壽命長、照明角度廣等優點的燈泡。

趙研發的LED燈絲燈泡以多片小功率LED晶片取代單片大功率晶片,平均置於基底的上下兩面,輸出傳統LED燈泡的同等光度時,其能量消耗更低,光線亦更均勻。新型LED燈絲燈泡亦改善了供電方法,將交流電直接轉換為低電流直流電,減少所需電子零件。

日用8小時 一年電費33元

趙崇智在理大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杜雪的指導下,研發出的燈絲技術發光效率達每瓦特129流明(lm/W),約為傳統LED燈泡的1.5倍,更是傳統「慳電膽」的2倍。以日用8小時計,一年所需電費僅33元,而傳統LED燈泡和慳電膽則分別需47元和77元,鎢絲燈泡更需333元,節省30%至90%電費和碳排放量。

研究團隊推算,假設現時全港所有燈具都用慳電膽,若全以LED燈絲燈泡取代,每年最少可節約32億度電,亦即節省36.5億元電費,二氧化碳排放亦減少241萬公噸。

料零售45元 傳統LED一半

此外,該款LED燈絲燈泡的預期壽命達5萬小時,是傳統LED燈泡的2倍和慳電膽的6倍;生產成本每個僅20元,預計每個零售價45元,是傳統LED燈泡的一半,與市面上的慳電膽相若。LED燈絲燈泡物料八成為可回收塑膠,釋出的紫外線也較低,照明角度更達300度,較慳電膽和傳統LED燈泡廣。杜雪表示會繼續改良產品,期望最終能取代市面上的燈泡。

微型基金每筆12萬 資助學生校友創業

大畢業生趙崇智能研發出市場上最省電的LED燈絲技術,背後受惠於「理大微型基金」的10萬元資助。理大學生和校友可申請基金創業,資助額現已提升至12萬元,計劃還提供其他創業初期支援,包括師友計劃、培訓班、訓練營、考察交流等。

基金撥出的款項對申請人的資助,理大不會擁有這些企業的股權。基金旨在培育學生的創業思維、促進知識轉移、開拓校園的創新和創業文化,並透過實踐培養學生和畢業生成為對社會有承擔的領袖和企業家。

推行6年助97初創企業

基金每年資助約20家初創企業,不設名額,只要通過評審遴選便可獲資助,計劃由2011年推行至今已資助最少97家初創企業,超過一半獲批資助的團隊其後再取得其他資助和投資,後者涉及資金超過3500萬元,這些團隊更獲得超過35個獎項,包括國際獎項如2013年度紅點子最佳設計大獎、亞洲社企挑戰賽亞軍等。

2017年3月9日

國泰削三成管理人員成本 料涉200人

【明報專訊】早前提出「3年轉型」的國泰航空(0293)昨日再推削減成本計劃,公司擬裁撤多名駐香港總部中、高級管理層並藉此削減三成管理人員成本,涉及經理級以上的員工。據知在港約有700名這類員工,減三成員工成本,很有機會等同裁減近200名經理級人員,詳情會在6月公布。

國泰昨日向全體員工宣布管理層架構變動,公司發言人回應查詢時表示,受影響的管理層包括香港中、高管理層, 即經理、高級經理、總經理及董事級,但現階段暫無涉及裁減管理層的具體人數。

對於此前傳出將裁撤部分中後台員工,發言人稱架構重組需分階段,現時以香港總部及管理層為主,其他辦公室員工待管理層架構落實後再檢視,而公司亦會增聘包括機師及機艙服務員等前線員工,配合國泰發展航線網絡,開拓新航線及加密現有班次的營運需求。

下半年檢討後勤支援部門人手

據知,國泰上半年完成經理級人員檢討之後,下半年會檢討初級主管級同事、後勤及支援部門人手,但到底是節省一成還是兩至三成的人員成本,暫時未有決定。國泰航空行政總裁朱國樑前日表示,公司今年會增聘1300名前線員工,多於去年的700人。

當年半工讀學師 老師鼓勵捱出頭 24歲大廚招90後入股學捱苦

年僅24歲的大廚黃飛(白衣者)希望培養更多90後年輕人入行,訪問當日一名學徒(黑衣者)第3日上班,黃飛說對方20歲,也是新移民,很願意學習,令他好像看到當年的自己。圖為黃飛向學徒示範切辣椒。(鄧宗弘攝)
年僅24歲的大廚黃飛(白衣者)希望培養更多90後年輕人入行,訪問當日一名學徒(黑衣者)第3日上班,黃飛說對方20歲,也是新移民,很願意學習,令他好像看到當年的自己。圖為黃飛向學徒示範切辣椒。(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19歲做大廚、21歲成為餐廳股東、24歲自立門戶做老闆,高中時為幫補家計半工讀,放學後在餐廳當兼職學徒的黃飛,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雖曾被廚房的艱苦工作嚇怕,想過半途而廢,卻因班主任一句「行行出狀元」捱下去,終成「米芝蓮車胎人美食」大廚。他將開設主要聘請90後的餐廳,讓他們入股齊齊做老闆,期望他們經歷辛苦學習後,可成為新一代大廚。

來自湖南的黃飛,來港後與父母及4名弟妹住在公屋,他知道家中財政壓力不小,高中開始在一間湘菜館當兼職學徒。半工讀的生涯一點也不易,放學後由天水圍趕赴九龍城開工,晚上6至10時在油煙瀰漫的廚房工作;湖南人嗜辣,不少菜式都用上辣椒,黃飛初時難忍辣椒嗆鼻不斷打噴嚏,每天下班都一身汗臭,乘西鐵回家時其他乘客都忍不住掩鼻。

下班一身汗臭 旁人掩鼻傷自尊

「當時自尊心受打擊,想立即下車。」黃飛當時想過放棄,翌日回到學校上課,向班主任林老師訴說委屈,嘗過黃飛廚藝的林老師卻勉勵他堅持下去,學好這門技能。那時起,他不止工作時偷師學廚,放假還專程赴內地,在親友協助下向當地大廚學藝。繼續堅持學廚的黃飛終於遇上伯樂,2012年一名在港大擔任教授的熟客賞識黃飛廚藝,邀請他畢業後到其在港大附近開設的餐館擔任大廚。

廚藝獲賞識 自設門戶開餐廳

中六畢業的黃飛當時獲1.6萬元月薪,比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點還高。他的廚藝大受港大師生歡迎,餐館「書湘門第」翌年更獲「米芝蓮車胎人美食」推介,他的待遇拾級而上,2014已能投資100萬元與老闆一起在灣仔開分店,擁有分店一半股權,今年更儲夠銀彈,在油麻地自立門戶開設「湘肴世家」,現正試業。

榮升老闆,生活卻仍然艱苦,4500呎舖面的背後,是每月20萬元的租金支出,為減低成本,黃飛事事親力親為。餐館每天早上10時開始營業,黃飛為節省運費,清晨約6時便到深圳買食材,考慮的除了成本,還有食材的質素「人家送來的你不知道,有些可能隔夜,親自去安全些」。每天工作至凌晨12時才能下班,「黃老闆」的生活似乎沒有比「黃同學」輕鬆,也仍是以往般節儉。

榮升老闆依舊節儉 動力來自讚賞

黃飛說賺取的利潤,大都會儲起來,希望未來再開分店,下一間分店更希望聘請90後年輕人為主,這一切理想都要有錢才能實踐,動力是來自客人的讚賞:「見他們吃得開心,跟我擁抱說出面食唔到,都是想一直做好的動力。」

「我現在還小,需要學習更多,學會更多新菜式,增長廚藝。」黃飛明白現時的成功不過是暫時,所以要不斷學習。他早前回母校伯裘書院,擔任「人生規劃師」跟學弟學妹分享經驗。伯裘書院助理校長馮順寧表示,計劃讓約260名中五及中六生按興趣接觸從事不同行業的校友,建立學生和校友間的網絡,現正計劃安排學生於暑假到校友工作的地方體驗,例如對餐飲業有興趣的學生可到黃飛的餐廳實習。其他校友從事的行業包括醫護、紀律部隊、地產、保險、藝術、形象設計、議員助理等。

黃飛說會優先讓伯裘的學弟學妹入股餐廳,即使只是10元、100元也可以,最重要是讓年輕人感到這是自己的生意。他笑言會讓年輕人從「最苦的事」切辣椒開始,希望他們經歷過辛苦,知道賺錢不容易。

明報記者 鄧力行

25歲十萬元創業太天真? 廖奕權為公屋設計人味空間

廖奕權(圖﹕鍾林枝)
廖奕權(圖﹕鍾林枝)

【明報專訊】室內設計師廖奕權,25歲創業,33歲已屢獲殊榮,然而,他最喜歡的公共空間,不是什麼著名的公園,而只是自然流露的大自然,最喜歡的室內設計,也不是什麼流派,而是人性化的設計,有人味的空間,他最為人樂道的是為公屋做的室內設計得了大獎。只要聽他細說生活的故事,就能領略人味何來!12歲一個人去旅行,入大學前到壽司店學做壽司……生活獨立無束,充滿冒險精神,闖蕩的過程,遇上許多人和事,都為他的時空擦出跌宕的神奇火花。

廖奕權(Wesley)的生活充滿有趣而具啟發性的大小故事,他能遇上,多少也因為性格使然,獨立思考,主動追尋。好像23歲從澳洲回港,第一份工在日本設計公司,學到日本人嚴謹的處事規矩,第二份工的際遇,有些人會認為是噩夢,Wesley就認為是難能可貴。第一天上班老闆什麼也沒告訴他如何做,卻給了他一本日記本。他負責做藝術裝置(展覽),Wesley如今說來,仍為此而開懷﹕「那是老闆的一本日記薄,記下生活的故事,他組織了的東西,他對工作和生活的感受。」Wesley說,從那一刻開始,他學會了設計源自生活。

老闆並非誰人,正是建築師及藝術家林偉而(William)。事隔十年,人家問他人生啟蒙老師是誰,Wesley仍是想也不用想就答﹕William。

Wesley說﹕「他啟蒙了我的思維方法,路,是怎樣鋪排出來,他啟蒙了我,先有生活,有故事,才有設計。」

打了兩年工,小小年紀25歲,Wesley就跑去創業。你問是否富二代,這麼young就有資本有公司?偏偏相反,他小時候立志念建築,卻好事多磨,中學大學都要為留學費費煞思量,最後轉而念了工商管理,再考入美術學院,這些故事,娓娓道來,猶如翻開他個人的日記本。

12歲獨遊日本學會嚴謹

Wesley小時候家住美孚新邨,母親在附近一家地產公司工作,公司有一個設計部門。「那裏有張傳統正規的建築師繪圖台,這正是我對室內設計最早期的接觸。」

Wesley說他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父母要上班,日間家裏只有祖母,從小到大,父母都要求我和兄長學會照顧自己,獨立思考和生活,鼓勵我們嘗試新事物。」Wesley和哥哥想學跆拳道和繪畫,雖然兩件事天南地北,但父母仍然無限支持。

Wesley說廖家上下有一句共通的人生格言,就是老生常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的家每年暑假例必去旅行。」Wesley小學畢業那年的暑假,不再跟父母去旅行,他決定要獨自去grad trip,地點是日本。那兩個月,他寄居於幾個不同的家庭,透過當地的產品和國人的生活,例如對於潔淨的堅持,感受到日本人處事的嚴謹,他們的生活都能體現出一份美感。這都深深影響着Wesley的設計態度。

邊讀大學邊掙錢圓設計夢

中二那年,Wesley想出國讀書。「不是不喜歡香港,不是不喜歡自己的家庭,但我自小就很想離開香港,去看外面的世界。」於是他去做資料蒐集,主動寫信給英國的中學,找到學校、計算好學費和寄宿費後才告知父母。在英國讀了一年之後,因為擔心父母負擔太重,決定轉往澳洲。

Wesley說面對家人,他總是「報喜不報憂」。「我14歲在澳洲讀中學,Year 10開始,本來志願大學入讀建築系,但當年香港遇上SARS,我不想家人長年累月負擔昂貴學費,就打消念頭,大學選讀BBA(工商管理學士)。」

追尋設計師的夢沒有停下來,上大學後,一邊上BBA,一邊做part time,掙了錢,又跑去讀室內設計文憑﹕「BBA畢業後,我就去新南威爾斯大學美術學院面試,考入設計學碩士課程。」

一天花光創業資金

2009年,他拿着十萬港元積蓄,開創了自己的建築設計公司,記者問他,這是否很冒險?今天說來,他語帶微笑﹕「就是那一句『三十歲前創業,輸得起,輸了,一切可以重新來過』。那時沒想過什麼膽識,只是我太天真了,找了地方,交了租、上期和按金,買了電腦,我還堅持用正版軟件。原來十萬港元創業,一天就用光!!!」接着來的就是欠債、碌卡碌爆的日子。如何扛過去,箇中一樣充滿生活的故事,他說,父母和朋友都有幫忙,但最主要還是任何工作機會都不放過,日做夜做,甚至有段時候做到失眠。不僅扛過去,公司如今已相當有名氣,創業成功的原因,他說因為是﹕「遇到一些好客戶,他們喜歡我公司的設計,算是天時地利人和。」

好設計師不能是宅男

Wesley去年的獲獎作品「公屋不只是公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Wesley去年的獲獎作品「公屋不只是公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業八年,Wesley拿獎不少,大小獎項說來如水蛇春長,但香港民間普遍最記得廖奕權,相信還是他的「公屋不只是公屋」作品,獲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2016金獎」、「香港之最」獎項。

他的得獎公屋設計,250平方呎的開放圖則足以容納兩間睡房,四人家庭,必要時還可伸展足夠容納多四位來探訪的親友留宿,儲存空間和私隱度都大大提升。他注重人性化,所以質感和顏色的組合盡量簡化和柔和,令狹小空間也平靜和舒適,他說﹕「靈感來自日本舊式家庭住宅的廉價裝修預算案。公屋家庭生活空間面對的困難有三個,一是窗有限,空氣流通不足,二是採自然光不夠,三是無私隱空間。很多人用布、衣櫃就算是間隔;我很欣賞找我設計的第一個公屋業主,願意改善自己的空間。」

「我不大喜歡誇張,或一時潮流和不耐看的東西;設計為人而存在,一個好的設計師,一定不可能是個宅男,旅行,到處走,若永遠在自己的地區,好極有限,我也愛逛上環及深水埗」。他還有一個堅持,就是不太崇尚高科技,在他的設計中,八至九成都不是智能家居﹕「人的生活,與人與物,都有互動,太智能化,不是好事,除非是大大幅的窗,我才會考慮智能開啟,若只是一幅小窗簾,早上用手去拉開,也是生活節奏的一部分。」

Wesley 熱愛烹飪,空閒時也愛研究菜式。(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Wesley 熱愛烹飪,空閒時也愛研究菜式。(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電影Bottle Shock講述一位法國酒商千里迢迢跑去美國,發現北加州用心釀酒的莊園。在現實世界,Wesley也愛自己去發現食材和紅酒,他愛自己開着車發現優秀的莊園,多於買名牌食物。當年到澳洲讀大學,因為英文程度好,他不用修第一年的基礎課程。那一年,他去了打工掙錢。「我看報紙找工作,其中一段是日本餐廳的招聘廣告,是一家傳統日本料理招請壽司學徒。小六的旅行令我對日本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我去應徵並幸運地獲取錄。」雖然早已放下壽司師傅的工作,他對下廚深厚的熱愛卻沒有放下。

問他今天是否已捱過最艱難的日子?他說﹕「創業以來,就是有高高低低,我不能界定哪一次是最低最高,2015年也不很好,我本應cut人手,但我不願意,結果是把前幾年辛苦賺到的錢,全部填上。」然而,他仍然說學到很多,幽默的說﹕「偶遇許多有品德亦有品味的客戶支持,讓團隊茁壯;也偶遇一些無品德亦無品味的朋友及客戶,讓我們成長。」

香港的城市可貴地有黑鳶(麻鷹)在盤旋飛行,總是漂亮地在維港滑翔,主動出擊尋找牠們的東西。如果用黑鳶來形容廖奕權,不知他喜歡不喜歡,但他卻是有那種翱翔天際,予人漂亮地在城市滑翔的感覺。

■Profile

廖奕權
八十後,室內設計師及設計總監,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碩士。23歲從澳洲回港,先後加入兩間設計公司,學到「規矩」和遇上啟蒙老師林偉而。2009年以10萬港元開創自己的工作室維斯林室內建築設計公司,租下寫字樓買完電腦及正版軟件,已用光資本,由零開始發展到現時衝出香港,設計涉獵及至內地、港、台、日及澳洲項目。其公屋室內設計「公屋不只是公屋」獲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2016金獎」、「香港之最獎項」。英國特許設計師公會專業會員及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專業會員。喜愛下廚、旅行及自己發現好東西。

文﹕一心
圖﹕鍾林枝、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小玲
美術﹕明報美術組

水產養殖: 理想是一行「緣陸求魚」的遠征

boss11_11緣木求魚是不切實際,愚昧無知,是惹人嘲笑的行為,但在今天以後,「緣陸求魚」變成了勇於嘗試、披荊斬棘的代名詞。若要成功,就要為自己開闢一條看似不可能的道路,像水產養殖一般,使魚在陸地上生存、成長。畢竟,從來就只有自我局限,你又是否願意像水產養殖負責人勞宏信(Vincent)一樣,打破固有框框?

少時勤發奮 老大覓理想

Vincent少時已隨家人移民美國,並在當地就學。中學階段開始半工讀,高峰時更同時身兼三職,承接學校飯堂生意,初嘗當老闆的滋味,為他的創業夢打下基礎。及後,Vincent自大學金融系畢業,找到羨煞旁人的「荀工」──理財策劃。Vincent坦言,當時工作環境舒適悠閒,只需安坐辦公室,利用電腦分析經濟走勢,就有相當不錯的待遇,但久而久之,他卻沒有在這份工作找到任何滿足感,自覺沒有意義,便萌生起追尋理想的念頭。

理想如生意 瞻前亦顧後

餵魚講求耐性,切忌一次倒光魚糧,而是要分批拋灑,使每條魚都有足夠空間進食。
餵魚講求耐性,切忌一次倒光魚糧,而是要分批拋灑,使每條魚都有足夠空間進食。

Vincent認為日後最具發展潛力的是糧食業,便毅然放棄美國的安穩生活,耗費積蓄,隻身回流香港開設環保公司。經過深思熟慮,平衡風險與潛在利益,最後他落實以廚餘飼養寶石魚為業。回收廚餘並將其轉化成魚糧,不但能廢物利用,更可節省成本。而選擇寶石魚是因為牠能帶來更高利潤,且味道鮮美,跟海魚不相伯仲,能在香港市場佔一席位。

Vincent放棄安逸,追尋理想的那份傻勁成功吸引一批投資者,為其事業發展注下強心針。可是,單靠投資者有限的支持絕非長久之道,要在芸芸魚產品中突圍而出,唯有維持產品質素,於是他打破固有想法,創出自己一套養魚方式。

水產養殖非兒戲 入行三思再三思

在香港,有意從事水產養殖業的人數不多,主要原因是收入與付出不對等。而且養魚工作程序繁複勞累,令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Vincent苦笑地憶起以往的招聘經歷:「曾經有員工直斥漁業的薪酬跟保安相若,卻較之辛苦百倍,便辭職不幹了。」

要確保水質潔淨,就要定時把魚排泄物刷到池中心的渠道沖走。
要確保水質潔淨,就要定時把魚排泄物刷到池中心的渠道沖走。

Vincent每天工作繁複,先要到學校回收廚餘,利用廚餘機把它轉化成魚糧,再加入益生菌(EM),定時餵魚,以提升魚的品質。此外,更要定時刷洗魚池、清理魚的排泄物、更換池水,才能發揮陸地養魚的最大好處──控制水質。而Vincent亦提醒,要在剛開始飼養時便要安排銷售,才可準時交貨,以便按時騰空魚池飼養下一批魚,年中無休。若有年輕人有意投身魚場工作,Vincent建議應三思而後行,只因水產養殖業絕非兒戲。除了為日常的工序奔波勞碌,一旦遇上惡劣天氣,需趕回魚場收拾殘局,更可能面對巨額損失。Vincent憶述,曾經一次遇上八號風球,他連夜趕回魚場,卻發現魚棚悉數倒塌,二十萬尾魚不幸「遇難」,令他損失慘重,可見水產養殖業是名副其實的「望天打掛」。

捱得忙中忙 方為人上人

Vincent笑言,水產養殖業工作繁重,使他在兩年間清減40磅,但卻同時使他難以兼顧家庭。為了平衡工作與生活,Vincent遂決定在星期六提早完成翌日的工作,每星期騰空一天以陪伴親友。水產養殖業更教曉他追尋人生意義,使他明白金錢固然十分重要,但無法具體數算的滿足感、工作意義卻可使人生增添不同的色彩。而在人口膨脹的客觀環境下,Vincent篤信糧食需求只會日益上升,他作為水產養殖的「開荒牛」,盼能「飲頭啖湯」,他日方可躍升成Bill Gates第二。

創業艱難 唯勤是岸

面對繁重的工作,Vincent毫不諱言的指出年輕人投身魚場是「自討苦吃」。但若對水產養殖有濃厚興趣的話,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肯做肯捱」的心態,需要一段時間才看到工作成果,更要勇於嘗試,不斷改良飼養技術,以求在市場上脫穎而出。而Vincent亦建議年輕人應先工作數年,先儲到工作經驗、本金及人脈,對日後創業亦有莫大裨益。創業之初或會感到吃力,收支或會失衡,但亦必須相信自己的能力,適應市場環境,方可成功創業、守業,養殖專屬自己的理想。

【水產養殖小知識】

Vincent是香港水產養殖業界中首個用有益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簡稱EM)養魚的漁民,令寶石魚更健康、更肥美。更曾有日本EM專家到訪其魚場,證明他的EM養殖方式合乎標準,是全港首批「EM魚」。「EM魚」在市場上更為吃香,質素、味道、價格也比其他養殖魚更有優勢。

文:翁文德

錄像分享


書本樣式

boss11_1
boss11_2

 

 

天使投資基金 提供創業路線

沈偉銓
沈偉銓

【明報專訊】所有創業者都希望遇到自己的「天使」,提供足夠資金實踐夢想。天使投資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兼主席沈偉銓接受本報訪問時,給創業者如何獲得合適的資助描繪了一份詳盡路線圖。

私募基金加入投資 迎一帶一路商機

天使投資基金會於2014年成立,目前在香港擁有5個基地,成功孵化22個項目,合共投資4000萬元,資助金額1200萬元。沈偉銓指出,2017年基金會的發展將會進入快車道。今年2月,美國上市公司旗下的Y Venture Capital及澳洲上市公司旗下的Hillrus Capital,成為天使投資基金會最新的投資合伙人。另外,今年私募基金入場合作,提供的資金規模大約是10億元,投資方向則會著重於孵化一帶一路相關的基建設施和服務網絡。

沈偉銓目標3年內將香港的孵化基地由5個拓展到20個,全亞洲範圍則由目前的15個拓展到100個,孵化項目由22個增加到60個。孵化基地的拓展主要是與各地商務中心及「共享工作空間」合作,這些地點原本只是提供場地出租,天使基金會則注入孵化服務,並創立聯合品牌T-combinator。

助策劃融資方案 最多可獲500萬

基金會選擇投資項目,較為看重項目的資源和協同性,例如基金會收購的廣告營銷公司「烙印」,擁有深圳羅湖區政府合約。「未來投資的很多項目都會由海外進入中國,因而需要部署一間營銷公司,這些合約有可能帶動未來海外項目在深圳發展。」沈偉銓詳細介紹了如何申請基金會的入股或者資助(見表),項目最多可獲得基金會投資500萬元,也有盈利分成計劃、市場拓展計劃、貸款計劃等。

boss_2017-02-27_A1

「舉例說,有一間本地playgroup,有旗艦店、也有收入,希望連鎖經營。她就選擇了我們的市場拓展計劃。這間playgroup計劃用100萬元顧問費做一個加盟計劃,我們資助50萬元,但要簽訂合約,一旦她獲得其他投資者投資,我們可以相同價格獲得3%至5%的股權。」顧問公司還會幫助項目申請政府資助。「研究一個項目的時候,並不是只看它可以得到當地的什麼資助,可能會重組:新加坡落地,拿到新加坡資助計劃之後,再到香港、深圳。顧問公司對整個亞洲的資助計劃都非常清楚。」今年3月基金會將推出「天使投資擔保計劃」,為投資者所投資的初創項目提供高達70%投資損失保障,保障額最高3,500萬元。

市場空白 智能電子寵物產品突圍

【明報專訊】寵物產品市場龐大,但大路和成熟的產品,早已有很多業者競爭,突圍而出就要另闢蹊徑。有生物醫學工程專家結合穿戴式科技、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研發出一款能夠檢測寵物健康和情緒的「智能頸帶」;亦有精於工業工程的設計師,從分析狗的喜好和習慣入手,設計出簡單但實用的寵物電子用品。

aniWEAR創辦人麥年豐認為,寵物不懂得說話,是否不舒服或不開心,都無法說給主人聽,所以更需要用「智能頸帶」來監察牠們的健康和情緒。圖為他與朋友飼養的狗女Nala合照。(郭慶輝攝)
aniWEAR創辦人麥年豐認為,寵物不懂得說話,是否不舒服或不開心,都無法說給主人聽,所以更需要用「智能頸帶」來監察牠們的健康和情緒。圖為他與朋友飼養的狗女Nala合照。(郭慶輝攝)

aniWEAR 智能頸帶偵測寵物健康

aniWEAR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麥年豐本身也有飼養寵物,他覺得,人類和寵物相處的最大隔閡是,寵物不懂得說話,牠是否不舒服、不開心,甚至不喜歡主人和牠玩的哪個遊戲,牠都無法說給主人聽。一般人亦不太懂得觀察寵物的健康和情緒,亦沒有那麼多時間整天在家中觀察。因此,他研發出一條「寵物智能頸帶」,用以收集大量寵物數據,然後在雲端進行科學分析。由於後台的系統具備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學習功能,其分析將會愈來愈準確。

連接手機 寵物出事主人即時知道

「智能頸帶」持續收集狗女Nala的心跳、呼吸和體溫等數據;而手機App和雲端後台則將這些實時數據與正常的數據比較,以監察異樣。
「智能頸帶」持續收集狗女Nala的心跳、呼吸和體溫等數據;而手機App和雲端後台則將這些實時數據與正常的數據比較,以監察異樣。

有些人或許不明白,為何要了解寵物的感受。麥年豐舉例說,很多貓主人都不知道,貓若吃下水仙花或聖誕花會中毒,會變得呼吸急促和心率不正,若不在6小時內看獸醫的話,可能會死亡。如果寵物戴上該公司的「智能頸帶」透過時刻監察其健康生理數據,後台系統就會清楚其心跳、心率變異(HRV)、呼吸、體溫、活躍度等健康生理數據和變化模式。例如,寵物在哪個時段較活躍,哪個時段較靜或睡覺;甚至寵物活躍度高、活躍度低和睡眠的時間比例等。

若某日某個時段的數據有異於平日,就代表寵物可能有問題。這時,後台系統就可以透過智能手機App通知寵物主人。以上述的例子來說,若主人上班後,貓吃下了水仙花或聖誕花等,又或狗若吃下朱古力中毒,主人可及時得知出事,及時帶牠就醫。

「寵物版平安鐘」 料可收月費

除了健康生理數據之外,該公司的「智能頸帶」還能夠檢測到寵物處於甚麼動作狀態,例如睡眠、跑步、玩耍等;以及處於甚麼情緒,例如興奮、緊張、壓力等。麥年豐表示,該款「智能頸帶」的原型已經在一些貓狗身上進行過測試,預料可於明年第1季推出,初期以美國、日本及中國內地為主要市場。估計其零售價介乎2000至3000港元,雲端服務的月費約100港元或以下。

他表示,當該款「智能頸帶」推出時,其雲端系統內已經會有一批貓狗的大數據。用戶購買了「智能頸帶」之後,再讓其寵物佩戴大約一個星期,系統就可以收集到足夠的數據,完成對其寵物的「度身訂造」分析,準確地掌握到寵物的健康生理數據範圍和變化模式。

這是「智能頸帶」的原型(未加任何顏色或裝飾),若順利的話,真正的產品將會在明年第一季推出。
這是「智能頸帶」的原型(未加任何顏色或裝飾),若順利的話,真正的產品將會在明年第一季推出。

未來可用於飼養和牛賽馬

這產品走高增值路線,售價絕不廉宜,且要收取雲端服務月費(類似「平安鐘」服務),但麥年豐仍然相當有信心,主要是因為競爭對手少之又少。他認為,現時市場上的「智能頸帶」的用途,主要是預防走失、尋回或計算運動量;能夠收集寵物心跳、呼吸、體溫等健康生理數據的產品,已經很少。以他所知,美國只有一兩間公司有這樣的產品;而且那些產品通常只是以其出廠時的資料庫的數據作對比,不能夠為每隻寵物進行「度身訂造」的分析。至於說到檢測寵物的情緒,該公司的產品更是市場上極少有的。

麥年豐強調,該公司的「智能頸帶」技術還可以應用於飼養和牛,或比賽的馬匹等,「以賽馬來說,精確知道馬匹的狀態,是非常重要」。雖然該公司最初幾年會專注於動物市場,但他亦相信,「智能頸帶」當中的核心技術,將來有可能應用到長者方面。

創辦人曾於美國衛生部作研究

麥年豐的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但其實,他的資歷要比一般大學畢業後即創業的年輕人高得多。麥年豐的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他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先後取得電腦及資訊科技碩士、醫學碩士和醫學博士學位。

其後,他到美國衛生部進行研究工作兩年,後來再轉到美國神念科技公司(NeuroSky)的矽谷總部工作。神念科技為腦電波技術權威,有「腦電波界英特爾」之稱。

2011年,麥年豐被神念科技委派回港,負責設立香港分公司以及擔任香港區研究總監。直至今年,他離職自行創業,成立aniWEAR。現時,麥年豐仍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的神經工程與臨牀電生理實驗室擔任名譽助理教授。

明報記者 薛偉傑
2016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