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樓緩婚事創業 港男化身「洗車俠」

boss_2018_05_08_a1【明報專訊】談創科,大家總掛在口中的是「衝出去」︰有的要「征服世界」成為全球商品,有的就「北望神州」,期望在龐大的內地市場分一杯羹。早於2005年已在科技界的杜振康(Leo)卻反其道而行,2015年毅然賣樓 ,創立服務本地車主的軟件「洗車俠」︰「香港才是自己居住的地方,衝出去前,要先切實解決我們港人面對的問題。」

世界太大、問題太多,80後作家郝景芳於《生於1984》中寫道︰「我們這個世代,其實不是想解決世界的問題,而是想解決我自己的問題。」生於1982年的Leo亦然,結婚、置業、尋生活,統統都是問題︰「但原來,在香港,洗車也是一個問題。」Leo說,2015年一個周末,在沙田第一城看見長長車龍,查究下,原來各車主輪候使用「自動洗車機」︰「少說也有20架車,每次洗車要15分鐘,亦即排最後那一台要等4至5小時,但車主也願意等。」Leo便找到了「痛點」,創辦專人洗車或做汽車美容的「洗車俠」。

「衝出香港前 先解決港人問題」

Leo於2005年畢業後已從事電腦行業,2007年創辦科技公司Nuthon,替多家大公司及報紙編寫網站及應用程式,至2011年已賺了過百萬。為了「洗車俠」,他於兩年前出售物業︰「賣的時候350萬,現在500萬,(如果)我兩年什麼也不做,現時已可賺150萬。」Leo創立「洗車俠」第一階段,透過耆康會的「退休長者就業計劃」,每季聘請20至30個退休長者,以極少用水的方式替車主上門洗車,每次收費115至135元。

親自洗車接觸顧客

至第二階段,Leo以100萬入股一家車行,吸收其技術並訓練服務提供者,推出汽車美容服務,但由於服務提供者需要有車以運送裝備,Leo找來電召貨車平台與貨車租賃平台合作介紹司機,以兼職形式工作,每次收費2600元(見圖)。其後,「洗車俠」開拓名車生意,「名車車主擔心師傅『洗花』愛車」,Leo以1.6萬一台的價錢購入高溫洗車器,每次收費600至700元。洗車俠現時提供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預約服務。

Airbnb創辦人Brian Chesky常說,創業需要「接觸顧客」(meet your customers)才了解實際操作的問題。愛穿皮褸的Leo,會開着近百萬的Audi TT型跑車替客人洗車,「有客人嚇了一跳」。營營役役,家人也替他擔心︰「本來是搞IT的老闆仔,現在變了藍領在街上洗車。」樓也賣,婚事要暫緩,女朋友可有怨言?「唔輪到佢怨。」「洗車俠」現時有兩萬名用戶,恒常使用服務的用戶約佔一半,已達收支平衡,Leo指若要回本,可能還要尚待數年,「扔了150萬進去,暫時沒想過拿回,只想壯大營運模式,我就這樣︰要麼不拿回,要麼我要拿回的,一定多於150萬」。

明報記者 李以莊

食品科技及安全行業起革命 帶動研發檢測品質監控人才需求

簡永輝(Ken)
簡永輝(Ken)

近年與食品科技及安全的議題備受社會關注,從食品衛生及品質、實施營養資料標籤制度、世衛修訂鈉及糖攝取量指引,以至未來食物、3D 食品打印、超級食品等的興起,都令行業發展更趨蓬勃和多元,帶動市場對食品研發、檢測、品質監控及保證、衛生經理等人才質與量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近數年未來食物「Food 2.0」產品愈漸盛行、彈性素食主義的提倡等,造就更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這些都推動食品研發不斷發展,亦帶動相關從業員的發展機會更大。

科技推動食品研發發展 迎市場需求

IVE (柴灣) 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方麗影博士指,一般素肉多以蒟蒻或大豆纖維加上色素製成,而現時的食品科技已可從植物 (如豌豆、大豆、綠豆等) 中抽取成分,製作出植物肉、植物蛋等未來食物,含豐富蛋白質、零膽固醇,口味、質感和營養比較像真。

又如昆蟲具備蛋白質含量高、種類和數量繁多、繁殖快等優點,被視為肉類替代品的最佳選擇及未來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方博士卻認為,判斷它能成為未來的主食還為時過早,何况,要人們接受食用昆蟲是一大難題,還要考慮監管、品質安全等問題。

食品科技日新月異,3D 食品打印技術亦愈趨盛行。以長者為例,不少都有咀嚼或吞咽困難的問題。「吃糊狀食物賣相並不佳,若使用 3D 打印技術來製作食物,賣相精緻可讓長者重拾進食的樂趣,還能保留食物的味道甚至加入特定的營養成分。」方博士指,足見市場對食品研發、衛生安全人手需求持續。

入職食品研發 宜先累積生產、品質監控經驗

她強調,食品研發人員以外,目前以品質監控及保證、檢測、衛生經理等人手最為渴求。「食品物流未來市場也不乏發展潛力,唯現時較少人從事有關工作。」要投身相關行業,專業知識技術、態度認真和高度的責任感同然重要,若入職食品研發工作,還要具備創意及靈敏的市場觸覺。「新人較難即時入職食品研發工作,一般需先累積兩、三年食品生產、品質監控的工作經驗。」

為培育食品科技及安全人才,IVE 開辦的「食品科技及安全高級文憑」課程,涵蓋食品科技、法例、檢測及風險評估、食品包裝、食品品質評審和品質系統執行等管理知識。課程內容更不時更新,如分子料理、3D 食品打印技術等是近數年新增內容。

新人起薪 12,000 元以上

畢業生出路多元化,可受聘於食品生產、保健、健康食品、餐飲、食品品質檢測機構,酒店、體適能中心、環球食品物流和貿易商、食物環境衛生署等食品及營養相關之行業和公共衛生機構,任職食品化驗技術員、技術監控員、品質監控和管理人員、衛生經理、食品安全審核員、二級衛生督察等;新人起薪方面,由 12,000 至 15,000 元不等。

食品研發、衛生經理 工作挑戰大不同

同樣是「食品科技及安全高級文憑」課程畢業生的簡永輝 (Ken) 及黃家穎 (Oriana),及後更修畢相關銜接學士學位課程,深造所學兼一圓大學夢。兩人已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中各司其職。

Ken:研發色香新口味 創意融入生活

入行原因:本任職西餐廳廚師,因製作梳乎厘時遇困難,激發他探索食品科學知識的好奇心。修讀高級文憑讓他認識到食品科技及安全行業牽涉面很廣,鎖定從事食品研發相關工作為目標。

工作經驗:曾任職 3 間食品廠,由品質保證助理起步,及後晉升至品質保證主任職位;繼而轉職食品研發相關工作。

現職:中式餐飲集團產品研發專員

Ken 完成高級文憑課程後,先入職空缺較多的品質保證工作,曾在飲品、豉油及學生飯盒的食品廠工作,對產品生產流程加深了認識,工作了 3 年後,成功轉投烘焙原材料供應商,有感研發工作更有趣。

「曾協助客戶設計質地較乾身、鹹味、無麩質的鬆餅配方,想出以公司新推出的咖喱粉產品,配合較有口感的椰絲、椰子粉、黃豆粉、非漂白無麩質麵粉及糖,想不到試驗了一次,客戶已對味道『收貨』,更於成都推出此咖喱味鬆餅,顧客反應佳,故客戶每日需用上40箱咖喱粉呢!」

半年前,他轉職中式餐飲集團產品研發專員,主要負責包點、小菜、特色小食等產品。面對不擅長的中式食品,他不諱言,工作挑戰甚大,「產品研發屬創意工作,需花時間與不同部門同事如廚師商討和緊密合作,並需不斷試驗、改良,經常不能準時下班,然而發揮機會、工作滿足感很大。」

港人以「嘴刁」見稱,Ken 認為,要做好食品研發的工作,已把逛街市、超市,到不同食肆試食等融入日常生活中,並隨時成為靈感之源。「曾試過吃拉麵時,忽發奇想以紅味噌、海鹽等製作鹹味朱古力,效果不俗。」他深信,掌握營養學知識、增強市場敏銳度、了解競爭對手的產品,都是尋求產品研發突破的重要一環。

Oriana:角色如「衛生警察」 嚴格把關

入行原因:曾到西餅廠擔任化驗助理暑期工,讓她對食品安全行業產生興趣,繼而修讀相關課程。

工作經驗:曾任職西餅廠助理控制主任 (生產)、連鎖式快餐店中央廚房品質保證主任、連鎖式保健產品機構品質保證主任,繼而轉職兩間酒店當衛生經理。

現職: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衛生經理

修讀高級文憑課程期間,Oriana 已踏足食品安全行業,在西餅廠任兼職化驗助理,畢業後獲聘同一機構,負責月餅、糭等節慶食品的生產控制工作。及後她赴英完成銜接學士學位課程,並轉投了產品品質保證工作。

已晉升至管理人員崗位,為何轉職酒店當衛生經理?全因一份情意結。她指,生產食品過程中,無論是選購、收貨、貯存、烹煮、包裝、運送,又或是展示食品等,若有關人員稍一出錯,都有機會影響食品的質素及食用安全,而其角色猶如「衛生警察」,主要負責監管餐飲部員工做好每一項相關工序、嚴格遵守有關標準;並為員工提供內部訓練,以及找出經營上構成健康風險的主要環節,並採取補救措施。

她指,工作與人命健康攸關,故高度的危機意識、快速的應變力尤其重要。「我們要緊貼時事,以食材貨源為例,若得悉或懷疑酒店所使用的貨源出了問題,應即時停止使用,並或改用其他產地的貨源。」

Oriana 坦言,要確保食品安全衛生零意外,不能單靠一己之力,有賴其他員工的共同合作,故建立良好的溝通文化、軟硬兼施很重要。她更計劃進修酒店管理碩士、有機農業認證相關課程,擴闊專業知識層面。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突破講古模式 文本轉化聲影畫 閱讀平台買故事加工轉售

填詞人林若寧(左)與商台前創作總監袁子才(右)共同創辦「說故事」平台「tbc...」(意謂To be continued、待續),期望港人在「煲韓劇」、「追Netflix」的同時,可每日花5至10分鐘看看本地創作的故事。(楊柏賢攝)
填詞人林若寧(左)與商台前創作總監袁子才(右)共同創辦「說故事」平台「tbc…」(意謂To be continued、待續),期望港人在「煲韓劇」、「追Netflix」的同時,可每日花5至10分鐘看看本地創作的故事。(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舊時娛樂少,坊眾聽「說書」,茶室酒樓外,往往堆滿聽眾;現今科技發達,單單一部手機也可玩足半天,聽故事、看書人,變得愈來愈少。「香港人較『短視』,一沒興趣便不會追看,但也是告誡我們創作人︰受眾有期待,我們要他們有動機追看、追看後不失望,內容就要做得好好。」填詞人林若寧說道。他和商台前創作總監袁子才(Mike)創立網上平台「tbc…」,用音效、影像、漫畫等不同媒介說故事。

鬼古插南音 短訊通話講笑話

印刷媒體江河日下,從事文字的人抱怨「沒人看字,多人看片」,同是文字工作者的填詞人林若寧卻不以為然︰「好看的『潮文』,讀者會點進去看;不好看的,縱是拍得多好的影片,也沒有人看。」內容是王,重點雖在於「說什麼」,但也不能忽略「怎樣說」。林若寧與Mike創立的「說故事」平台「tbc…」不拘泥於形式,在鬼故事中會插播南音及特殊音效;觸及「科技代溝」的故事,又會以手機短訊對話形式呈現,配以「黑人問號圖」和「Emoji」營造笑料;在愛情故事結尾,又加插曲詞皆為故事「度身訂做」的主題曲。「如果一個故事可用『長輩圖』去說的,我們會嘗試……我告誡團隊﹕我們不是寫「小說」,我們是寫「故事」,什麼呈現的形式最好,就用什麼。」

寫手稿費可達五位數

「tbc…」上架一星期已打進App Store熱門排行30名內,除了格式新穎外,集林夕、鄭梓靈、陳煩等作家團隊,也是招徠點。「香港從事故事創作的人,沒人照顧。」Mike說,故事的載體雖多,在facebook、高登、medium也可以發表,然而,當寫故事的人要以此謀生也不容易,「為了吸like,有時要違背良心寫『呃like文』,犧牲了寫故事的精力」。Mike說,平台會給予寫手每篇四至五位數的稿費,往後亦會以徵稿方式蒐集故事,除用不同形式呈現故事外,亦會出版實體書,甚至將版權售予電影、電視製作公司掙取收入。「很多製作公司都需要故事,而創作故事的人又需要平台,那我們就把需求和供應作連接。」Mike說,「tbc…」已獲得七位數字的種子投資額,未來短中期仍會以免費收看方式營運,藉與廣告界、影音影視界合作經營賺取利潤。

免費收看 尋合作賣版權賺利潤

對於前景,林若寧坦言就像公司名字一樣「tbc,to be continued(待續)」,充滿不確定,「我們有時去公司談合作,他們也驚訝,誤以為我們公司叫『待定』(to be confirmed),簽合約前也遲疑了一下」。現時娛樂太多,林若寧沒想過平台成為市民主要娛樂,「明白香港人愛看Netflix、煲韓劇,我們很卑微的請求是︰每天花5至10分鐘,去平台看一個好的故事」。

明報記者 李以莊

工廈水耕 魚菜共生有機無污染

綠芝園在觀塘工業大廈開設「魚菜共生」水耕場,以節能LED光波種植技術加快蔬菜生長周期,亦同時飼養白鰂魚,其排泄物作為養分供給蔬菜,以做到無污染。(曾憲宗攝)
綠芝園在觀塘工業大廈開設「魚菜共生」水耕場,以節能LED光波種植技術加快蔬菜生長周期,亦同時飼養白鰂魚,其排泄物作為養分供給蔬菜,以做到無污染。(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傳統耕種會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以增加收成,但卻製造了農藥殘留及土地污染問題,令耕地變少,引起食物危機的隱憂。「有機生態魚菜共生公司」綠芝園,使用「魚菜共生」技術,培植無污染的有機蔬果和魚,該公司經營5年,將遷入大埔工業邨新廠房,計劃生產即食裝蔬菜,進軍零售市場。

兼做技術顧問 佔收入四成

綠芝園成立於2013年,公司名字中的綠色(green)代表蔬菜,「芝」即是菇類,這兩項均是公司的產品。綠芝園於觀塘勵業街工廈單位開種植工場,透過「節能LED光波種植」、「無土水耕」及「魚菜共生」技術,為客人提供天然的蔬果、菇類及白鰂魚。另外,公司有為本地、內地及海外種植場提供技術輸出和顧問服務,以拓寬收入來源。公司成立初期投資額超過1000萬,資金主要來自創辦人,2016年公司開始獲得基金注資,可投放更多資源於室內種植研究。綠芝園在2017年營業額已經超過百萬元,六成收入是蔬菜和鰂魚買賣,四成收入是工程顧問費。

綠芝園研究團隊在2013年發現,植物光合作用強度是隨着不同波長光線而改變,故公司以「節能LED光波種植」技術,加快蔬菜生長周期。綠芝園行政總裁譚嗣籇舉例,傳統耕作方式種一棵菜大概需45至55天,公司種菜只需25至30天就可收成。此外,蔬菜會透過光合作用排解對人體有害的硝酸鹽,然而農民一般會在清晨收割蔬菜,蔬菜經過一個晚上,其硝酸鹽含量是最高,故綠芝園採用晚上開燈,早上收割的模式種菜,降低蔬菜的硝酸鹽。

節能LED光波種植 加快生長周期

至於「無土水耕」和「魚菜共生」即是把魚的排泄物作養分,通過水管供給蔬菜,蔬菜既可吸收營養,又能淨化水,形成生態循環系統。譚稱市面不少水耕菜使用營養液(化肥)種植,其公司是用天然方法種菜,種出的菜比一般水耕菜甜;加上室內種植不受天氣影響和零污染,也免卻了蟲和雀鳥侵襲,蔬菜生長環境較為穩定。

明報記者 鄺月婷

臨牀藥劑服務增 藥劑師考量全面 兼顧醫生病人家屬

cn_2018_04_06a1近年以本港公營醫院為例,增加了臨牀藥劑服務,藥劑師需走到病房,與醫生一起參與制定病人臨牀治療計劃,協調用藥劑量,並監察病人用藥的情况。面對角色的轉型、藥物推陳出新、藥房運作及配藥程序的優化等,以及在考量臨牀藥劑時,需要兼顧醫生、病人和其家屬的角度,故藥劑師務必在專業水平、溝通及表達等技巧有所提升,才能在專業領域上有更全面的發揮。

要為病人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跨專業團隊合作已是醫護界的趨勢。香港大學(下稱「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署理系主任及副教授梁栢行博士以公營醫院為例,近數年着力推行臨牀藥劑服務,擴闊藥劑師在臨牀上的支援,包括與醫生一起巡病房,制定藥物治療計劃、協調用藥劑量,監察病人用藥情况;為醫護人員提供最新藥物資訊;以及透過藥物輔導、藥物整合方面,協助出院/覆診病人正確服藥等,以提高用藥安全,減少藥物事故。

藥劑師角色轉變 

梁博士指,藥劑師的職務範圍其實可以更廣闊,發揮空間未用盡。他舉例:「部分輕微病如傷風、咳嗽,又或是需定期覆診、病情穩定者,實際可由藥劑師處理,此舉既可紓緩醫生工作的壓力,又可縮短病人輪候的時間。」

面對藥劑師角色愈趨多元,加上藥物推陳出新等,業界人士都應強化專業層面知識。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陳潁琳不諱言,藥劑學本科課程所涵蓋的科目甚多,包括臨牀方面,但所佔比重不太多,為協助業界人士提升臨牀專業水平,該校於2013年推出「臨牀藥劑學碩士」課程,每屆提供20至30個學額。

擔任課程統籌的她指,有見目前公營醫院就個別專科提供臨牀藥劑服務,上述課程亦讓學員從兒科、老人科、腫瘤科,揀選其一作深入鑽研,未來更會視乎需要,考慮加入其他專科如精神科予以選擇。

臨牀藥劑考慮更「人性化」

陳潁琳以90歲、曾多次跌倒的病人為例,是否有必要服用安眠藥、糖尿病藥?但這些藥物會帶來增加跌倒風險的副作用,故藥劑師在臨牀藥劑考量上,要更「人性化」,兼顧醫生、病人、家屬的角度。

此課程會配以案例教學,讓學員在模擬環境下學習及考試,包括模擬與醫生巡視病房、討論藥物問題等;課程亦獲瑪麗醫院藥劑部、港大深圳醫院等機構的支持,讓學員可獲得更豐富的臨牀體驗。她補充,課程另設有醫療領導才能的相關科目,培育學員做好管理人的角色。

醫院藥劑師Peter:臨牀工作由被動變主動 進修迎挑戰

進修之路﹕港大「藥劑學學士」課程→港大「臨牀藥劑學碩士」課程

工作經歷﹕駐院藥劑師→藥劑師(入行5年)

一顆小小的藥丸,竟能發揮不同的療效?箇中原理是怎樣的呢?基於這份好奇,阮仁傑(Peter)選擇了修讀藥劑學,課堂所學能應用於在私營、公營醫院各半年的實習期,更助他實際了解藥劑服務的運作。

畢業後,他入職醫院,由駐院藥劑師起步,工作了兩年,他獲擢升為藥劑師,現時除了在藥房工作外,更需與醫生合作,為病人提供臨牀藥劑服務,感受到藥劑師已從被動轉為主動的角色。

「藥物治療是病人整個治療過程重要的一環,作為藥物專家的藥劑師,跟醫生一起探討病例、制定療程,以及為醫護人員提供意見及藥物資訊等,工作滿足感、挑戰同樣大。」

修讀碩士 為長遠發展、晉升做準備

投身職場短短一年,Peter已入讀「臨牀藥劑學碩士」課程,為什麼呢?他指既為了應付長遠事業發展的需要,亦為獲得晉升作好準備。「因任職的機構規定,若駐院藥劑師想晉升至藥劑師職位,持相關的碩士學歷是條件之一。」

持續進修讓他增進對臨牀藥劑服務的了解,並掌握了行業的最新發展,有助應用於現時的工作上;另一得益是擴闊了視野。「相對於美國、英國等地早已推行臨牀藥劑服務,香港是近數年才開始發展,而課程邀請了不少海外著名的業界專家分享經驗心得,正好起了借鑒及參考作用。」他更考慮未來進修與藥物研究、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於醫療領域等相關課程,以掌握更多元化的知識。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咖啡渣起革命拒當廢物 綠行俠回收製成肥料肥皂花盆

綠行俠共同創辦人譚沛楹(左)和何世杰(右)希望透過咖啡渣回收,增加公司其他產品的銷量,同時推廣少用塑膠和微膠粒產品的環保理念。(劉焌陶攝)
綠行俠共同創辦人譚沛楹(左)和何世杰(右)希望透過咖啡渣回收,增加公司其他產品的銷量,同時推廣少用塑膠和微膠粒產品的環保理念。(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香港人1年飲用約4億杯咖啡,產生的咖啡渣數量相當驚人,冲完咖啡後,大多數人都會把咖啡渣直接丟棄,十分浪費。其實咖啡渣有很多用處,除了可以辟除異味,更可以升級再造,變身成其他產品。社企綠行俠把咖啡渣回收,製成肥料、肥皂和花盆,未來更打算推出咖啡渣餐具。

社企綠行俠(Eco Greenergy)在2014年由何世杰和譚沛楹創立,公司名字有着環保和用行動實踐環保的含義,意思是每一個人都可成為環保一分子。公司在2016年已收支平衡,現時每月收入約十多萬元,去年全年純利為20多萬元。綠行俠主要業務有3個範疇﹕一是咖啡渣回收:公司會到寫字樓、咖啡店和酒店收集咖啡渣,再製成肥料、肥皂和花盆;二是網上環保商店:公司透過網上平台,出售環保小工具,當中包括:環保雨傘袋、環保飲管和環保麵包袋;三是廚餘回收:到學校、食品工場或會展做廚餘回收,這是一次性回收服務,費用為1500元至3000元不等,視乎回收量和回收時間而定。

兩年收支平衡 去年賺20多萬

綠行俠自2015年10月開展了全城咖啡渣回收運動「Zero Grounds Coffee Campaign」,至今已回收了超過40噸咖啡渣,在咖啡渣再造產品中,肥皂銷量較高。共同創辦人何世杰認為因肥皂是大眾化產品,加上不少企業希望用肥皂製成禮品,若企業訂製200個或以上的肥皂,公司可為他們造出指定形狀的肥皂,例如是企業的標誌。共同創辦人譚沛楹補充道,使用咖啡渣再造的肥皂,除了是循環再造的產品外,咖啡渣本身亦有很多營養成分,例如對皮膚有益的抗氧化劑和咖啡因。此外,咖啡渣更有磨砂功效,此類天然磨砂產品可代替市面上微膠粒的磨砂產品,帶出公司的環保理念:少用塑膠和微膠粒產品。

咖啡渣肥皂 可磨砂抗氧化

不過,全城咖啡渣回收運動設有服務收費,九龍及新界區每次每個收集點收費為150元,港島區是200元,偏遠地區則是250元,每次收集上限是250公斤。被問及設有收費會否令人卻步時,譚沛楹表示大部分回收的咖啡渣,會經過發酵處理製成肥料,然後免費捐贈予本地農莊使用,公司不會從中獲取任何利潤,設立收費可確保公司有足夠的資金,用作營運和研發新產品。加上公司會把計劃中的5%收入,捐贈予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研究團隊,支持他們在廚餘回收的相關研究。何世杰認為服務收費其實相當於處理費用,不少願意付費的客人希望透過咖啡渣回收,減少資源浪費,負多一點社會責任。

推OneSTEP產品 盼取代即棄品

為了鼓勵人們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產品,綠行俠設有自家品牌OneSTEP,提倡「One Step for the Change(改變一小步)」,讓客人善用小工具減廢,產品包括玻璃飲管、不鏽鋼飲管、長短雨傘袋、飲管或餐具袋。何世杰指公司希望環保方案是簡單,容易接納和可實踐的,故產品設計都有考慮到客人的需求,以短雨傘袋為例,公司推出產品後收到一些客人的意見,前後改了6次,最終雨傘袋使用了防水物料,並設有手挽掛扣,務求做到方便易用。

社企等於免費 乃大眾誤解

何世杰指公司最初成立時,很多人對社企抱有誤解,把社企、環保機構與慈善機構畫上等號,認為公司是提供免費服務。部分人更會覺得公司做環保業務不應該有任何收費,幸好隨着近年大眾對社企有更深入的認識,情况已逐漸改善。

綠行俠在2017年獲新加坡「星展基金會」撥款拓展業務,何世杰說香港每日大概有12噸咖啡渣,惟每日回收量只有數百公斤,「很多人要求公司去收咖啡渣,但以現時公司的規模,我們沒有足夠資金和場地處理。」所以公司會把款項用作在香港設立工場,大量生產咖啡渣產品,他預計工場可在今年投入服務。另外,公司亦打算於今年中推出咖啡渣餐具,餐具分為即棄和可重複使用版本,何世杰指公司早已用咖啡渣造花盆,故在技術上,餐具與花盆的難度相差不大,希望可以取代市面上的即棄餐具。儘管咖啡渣餐具價格會比即棄塑膠餐具高,但他相信市場能接受咖啡渣餐具,「近年多了很多企業願意多付成本,購買有社會責任的產品」。

[社企新天地]

明報記者 鄺月婷

初創推廉價開網店服務 小商戶恩物 VR店+App 拓360°商機

boss_2018_03_19_a1【明報專訊】現時新零售興起,商戶均希望透過科技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購物體驗,但是不少小商戶卻因欠缺資源,未能受惠於這股熱潮。初創企業Wee creation推出OpenVR.Shop(360虛擬實境商店)和Mobile.Cards(手機會員卡系統),以低門艦收費、方便和易用作賣點,讓中小商戶也能開設自家的手機應用程式(App)和設立網上VR商店。

Wee creation於2016年成立,公司名字包含了We字,意指「我們一起做好零售行業」,公司團隊成員有10人(4個全職,6個兼職),目標客戶是中小型商戶,主要產品分別是OpenVR.Shop和Mobile.Cards。每一間虛擬商店OpenVR.Shop設有10個互動接觸點,用戶點擊這些接觸點,就可以仔細查看產品介紹和圖片,商戶可自行填寫或更改內容,亦可在360商店內增加視頻或優惠券。Mobile.Cards則是為商戶建立手機App和網站,並為商戶統計會員和營運數據,當中的積分計劃更可以讓商戶設立積分系統。

3D概念:發現、決定、數據

Wee creation有3個D概念:Discovery(發現)、Decision(決定)和Data(數據)。創辦人李敬峰表示,當商戶設有VR商店時,顧客可以互動形式,從手機或電腦上看到實體店舖環境和裝潢,同時看到店舖想重點介紹的產品或特色佈置,讓顧客發現商店的獨特之處。其次,客人可看到商戶的最新優惠,當他們到達商店,也能用手機App上的會員卡,消費後累積積分,用來換取貨品或現金折扣等,大大提升購物意欲,並增加客人回頭光顧的機會。此外,公司利用雲端平台收集數據,令商店負責人在後台系統上看到每日營運數據和客戶數據,例如營業額、新增會員數目、有多少客人用積分兌換貨品。李敬峰說以往的做法是,老闆每天要向各分店店長查詢營運情况,若商戶使用了Mobile.Cards,他們可以看到實時更新的數據,節省不少時間。

收費方面,他們會先收取製作費,之後就會以月費形式收費。OpenVR.Shop的製作費是5000元,月費是198元;Mobile.Cards的積分計劃製作費是1萬元,月費是388元,商戶支付製作費後,每月只需支付月費,毋須繳交平台升級費用。而收費是逐間店舖計算,若商戶有較多分店,公司會提供優惠。

現有80商戶120店舖光顧

公司現時已為80多個商戶、120多間店舖開設360°VR商店和手機會員卡系統,包括餐廳、零售店、精品店、美容院、髮型屋等。李敬峰說不少美容院和髮型屋均是樓上店舖,即使花了大量心思在裝潢,為客人營造舒適環境,但也要客人親身到訪才知道。然而使用了VR商店後,客人可以事前用第一身視角,360度瀏覽店內環境。李透露公司未來將與旅行社及酒店合作,客人報團時已經可以透過VR,瀏覽酒店房間及景點,預計此項服務會在4月後推出。

Wee creation成立了一年多,暫未收支平衡,李敬峰表示公司在前期硬件投入的支出較大,加上成立初期先預商戶少,他認為公司仍是投資期,要先集中在增長率,「若果就每宗生意來看,都是有利潤的」。他續稱隨着未來有更多商戶使用公司的產品,有助縮短公司的回本時間,預計公司在2019年開始有盈利。

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提出預留額外500億元支持本港創科發展,Wee creation是數碼港培育計劃的參加公司,透過計劃獲得起動資金和財務資助。李敬峰覺得除了金錢資助,更重要是推動社會對創新事物的接受度,「用新方法取代傳統舊有的方法,是十分困難,希望大眾可以勇敢地嘗試新事物」。另外,公司下一步將會跳出香港,進攻台灣和東南亞國家,李敬峰說這些地區有不少小店,零售環境與香港類似,他預計今年底公司可進軍台北,並於明年在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推出服務。

明報記者 鄺月婷

產銷安全美容產品 港廠新出路 電腦商打破電子行業夕陽困局

剛達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善雄認為,該公司在香港製造的「他他拉氏」微震美容黃金棒,在安全、性能和性價比上較日韓和內地品牌產品更佳,希望將來能夠打開外國和內地市場。(攝影 劉焌陶)
剛達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善雄認為,該公司在香港製造的「他他拉氏」微震美容黃金棒,在安全、性能和性價比上較日韓和內地品牌產品更佳,希望將來能夠打開外國和內地市場。(攝影 劉焌陶)

【明報專訊】個人電腦市場持續疲弱多年,很多業者面對業務萎縮問題都一籌莫展。然而,有以電子及電腦產品業務起家的港商靈活轉身,開設護膚及美容產品連鎖店,甚至涉足生產有關產品!

剛達製品有限公司(Kontoy Products Co.Ltd.)總經理趙善雄和老闆洪劍峯留意到,近年有些女士喜歡使用一種能夠輕微高速震動的黃金棒來為面部美容(作用是通淋巴、瘦面、改善眼肚和魚尾紋等)。然而,市場上很多產品都仍然有一些缺點。例如,大部分微震美容黃金棒,包括一些日本和韓國品牌的產品,都是以黃銅鍍金製成,由於電鍍工序的技術限制,要使用小量的鎳。然而有些人可能會對鎳有敏感。

至於內地品牌的產品,更令人擔心,可能還有其他金屬成分的污染(例如鉛),以及含金量不足(並非24K)、鍍金膜較薄、不夠耐用和安全等等。因此,有些女士其實是處於想用又不敢用的猶豫狀態。

改良同類產品 主打安全

趙善雄和剛達製品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林高偉研究後,想出方法改善這種產品的設計缺陷。首先,是改用醫療用不鏽鋼作底材。然後,再使用無鎳的電鍍技術鍍上24K金。這樣產品就可以完全不含鎳和不含鉛,提高安全性。

此外,他們採用每分鐘震動多達7000次的微型馬達,震動頻率比很多日本和韓國品牌產品採用的每分鐘震動6000次的微型馬達要高。

林高偉強調,無鎳電鍍技術其實不太普遍,他們也找了一段時間,才找到一家港資的內地廠可以代為處理這個工序。品質控制和測試方面,亦非常嚴格。例如,購入的微型馬達會抽查1%作壽命測試,試驗能否連續「煲機」600小時或以上。若抽樣測試不過關,就會整批馬達扣下來。

組裝完成後的微震美容黃金棒,亦需要作全檢,全部都會連續「煲機」1小時,看看有沒有噪音。若有噪音的話,就不能出貨付運,需要拆開重新組裝,然後再作測試。

計劃在電子展及工展會展出

經過大約3個月,該公司研製出自家的微震美容黃金棒,由去年底開始在香港組裝,以「他他拉氏」(清朝光緒皇帝最寵愛的珍妃的姓氏)的自有品牌推出,在萬保剛集團旗下的美容產品零售店wishh!上架。零售價則定於540港元,保用3年。這個價錢與日本同類產品超過1000港元的行貨價相比,有相當的競爭力。

冀發展成內地遊客港手信

雖然宣傳不多,但據wishh!透露,截至3月初,「他他拉氏」微震美容黃金棒已賣出了大約600支。粗略估計,購買者當中,香港人和內地遊客各佔一半。

趙善雄表示,由於去年底才成功研製「他他拉氏」微震美容黃金棒,故趕不及報名參加去年底的工展會,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宣傳機會。因此,該公司計劃,在今年4月份的貿發局電子展中展出這款產品,希望能夠打開出口市場。此外,亦準備參加今年底的工展會。

傳統上,內地遊客來港大多購買港產食品作為手信。wishh!表示,公司希望以「他他拉氏」微震美容黃金棒作開始,逐漸推廣以港產美容儀器作為手信的概念,並相信這個市場長遠有一定的潛力。

攝影 劉焌陶

明報記者

[薛偉傑 企業創富]

IVE舊生搞診所智能化 四大集團幫襯 建雲端平台 病歷互通 用App掛號

有IVE畢業生創立醫療科技公司ClinicOne,結合雲端數據技術,為私醫設立電子健康管理平台,包括將病歷及醫生日程電子化等。圖為公司創辦人譚海杰(右起)和林振偉,以及當年曾鼓勵他們的IVE資訊科技系講師黃俊彥。(高卓怡攝)
有IVE畢業生創立醫療科技公司ClinicOne,結合雲端數據技術,為私醫設立電子健康管理平台,包括將病歷及醫生日程電子化等。圖為公司創辦人譚海杰(右起)和林振偉,以及當年曾鼓勵他們的IVE資訊科技系講師黃俊彥。(高卓怡攝)

【明報專訊】公營醫院近年積極電子化,但不少私家醫務所仍停留在手寫病歷、護士人手登記執藥的模式。兩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畢業生看準商機,聯同朋友利用雲端科技,開設本地首間為私醫提供一站式電子化服務的初創企業,包括建立數據庫、電子病歷互通、研發手機App讓病人預約看症等。ClinicOne公司創辦人譚海杰說,「這幾年人人將FinTech(金融科技)掛在嘴邊,但我認為Health Tech(醫療科技)也勢不可擋」。

明報記者 高卓怡

譚海杰在IVE修讀雲端系統及數據中心高級文憑課程,3年前畢業,再以優秀成績獲港大取錄,2016年退學創業,成立醫療科技公司ClinicOne(另見稿),全力研發「電子健康管理平台」,以私營醫療機構為服務對象。

減人手操作 免忙中有錯

譚慨嘆私營醫療機構電子化步伐不一,甚至「十年如一日」,有大型醫療集團雖自行研發診症管理系統,將病人病歷儲存在伺服器,但一旦「死server」,數據未有備份,恐難以復原,而技術亦只限同一公司使用,不會普及到其他診所;個別私醫則停留在人手操作,手寫「排版」,護士為病人登記、聽電話預約、執藥,易忙中有錯。「專科醫生在不同診所掛單,不會日日駐診,有病人指定預約個別醫生,護士需翻查醫生日程,逐頁揭,費時失事。」譚說。

服務百診所 病歷50萬個

有見及此,他們着力研發電子健康管理平台,方便醫護工作。譚說,除將病歷電子化,數據會上載雲端外,同一醫療機構轄下診所的病歷亦能互通,系統更會連接各醫療器材,例如X光機,自動傳送病人檢查圖像到電腦系統,方便醫生查閱。另為減輕護士負擔,推出「自助排隊機」,讓病人在診所自行登記取籌,並設「電子顯示屏」顯示輪候籌號等,又將醫生日程表電子化,讓護士快速安排預約(見表)。「醫護可節省行政程序,投放更多心力在病人身上。」現時ClinicOne的平台已有四大型醫療集團和個別私醫購買服務,涉及百間診所,遍及普通科及專科醫生,病歷有50萬個。

開發病人App 視像見醫生

另外,ClinicOne去年10月推出名為Carie的手機應用程式,提升病人看診體驗,毋須在診所「盲等」。程式仍在測試,但已有10萬人次下載,目前程式能讓病人查閱病歷、自行記錄血壓及血糖,預料年內再增功能,「將來病人可預約掛號,更可查看體檢報告,經視頻聽醫生講解」。譚特別強調「病歷隨身」,方便病人到公院及海外求診。

伙龍頭科企 防病歷外泄

被問到病歷牽涉病人私隱,如何確保保安,譚強調病歷互通須先經病人同意,亦只供同一醫療機構的醫生查閱,另公司與微軟及Oracle等雲端龍頭公司合作,是其亞洲唯一醫療科技合作伙伴,團隊亦有專家研發保安技術,以免病人資料外泄。

港商創電動車手提充電器 成本約專用充電站10%

針對本港電動車充電設施不足問題,羅俊偉(左)的初創公司在生產力促進局協助下,花一年多研發出電動車流動充電器(黑色),希望擴大中速充電網絡。圖右為生產力促進局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潘志健。(郭慶輝攝)
針對本港電動車充電設施不足問題,羅俊偉(左)的初創公司在生產力促進局協助下,花一年多研發出電動車流動充電器(黑色),希望擴大中速充電網絡。圖右為生產力促進局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潘志健。(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針對本港電動車充電站數量不足,有初創企業研發出手提式電動車充電器,供車主租用,停車場只需安裝一個約1000元的充電插座,成本僅為專用充電站約10%,就可為電動車「中速」充電,充電1小時可行駛20公里。該初創企業公司認為,新發明佔用空間大減,只如紙巾盒大小,惟大前提是停車場要為每個車位安裝充電插座,才可對應車主租用的充電器。

中速充電 1小時可行駛20公里

市面的專用充電站,將充電插座及記錄充電資料的裝置結合,體積如一部雙門雪櫃;初創企業HKEVN將記錄充電資料的裝置分拆出來,並縮小成為一個如紙巾盒大小的流動裝置,供車主以月費形式租用,車主手持該流動充電裝置,只要到安裝了該公司開發的充電插座的停車場,即可充電。

紙巾盒大小 車位要有插座

HKEVN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羅俊偉表示,該公司計劃以月租約1000元出租流動充電裝置,每月可充電60小時,之後收費另計;他認為該裝置有如紙巾盒大小,放在車上佔據空間不多,相信車主會接受,又表示充電60小時可供電動車行走1200公里,相信一般駕駛者已夠用。

羅俊偉說,該公司開發的流動充電裝置,將主動權落在車主身上,彈性較大;停車場方面,只需為每個車位安裝一個20安培的插座,即何提供充電服務,成本只是專用充電站約十分之一。不過,他承認停車場必須安裝充電插座,建立起網絡,才有望吸引更多車主採用該公司的充電系統。目前該公司已為尖沙嘴一幢商廈的停車場安裝了該套新開發流動充電系統。

對於有說因香港高速充電站不足,阻礙電動車市場增長,羅偉俊認為,就算增加大量高速充電站,以目前科技水平,電動車長期使用高速充電,會縮短電池壽命,而中速充電亦可在短時間內為車輛續航,因此他認為本港目前應擴大中速充電網絡。一般電動車以中速充電1小時,可行駛18至20公里,約等於由九龍塘至大埔距離。

該系統由2016年8月至去年10月研發成功,為HKEVN提供技術支援的生產力促進局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潘志健表示,全港約有291個公共充電場地如停車場,轄下有1800多個專用充電站,與1.1萬多部電動車的比例約1︰6,與外國比例 1︰7相若。但香港並非每個車主均居住獨立屋擁有私人充電裝置,故對公眾充電站有較大需要,部分充電站出現排隊情况。潘說新開發的充電設施可有效解決充電設施不足的問題,亦有助電動車普及化。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