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撥資源 待遇前景遜 特殊校職業治療師招聘難

全港現時有約6間合資格特殊學校聘請到駐校職業治療師,智障兒童學校匡智張玉瓊晨輝學校為其中一間。該校職業治療師李璇璇(右)正協助學生控制肌肉,不致跌在膠板上。(楊柏賢攝)
全港現時有約6間合資格特殊學校聘請到駐校職業治療師,智障兒童學校匡智張玉瓊晨輝學校為其中一間。該校職業治療師李璇璇(右)正協助學生控制肌肉,不致跌在膠板上。(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在7月初公布36億元教育新資源,當中首次為輕度至中度智障兒童學校、視障兒童學校和聽障兒童學校提供二級職業治療師(簡稱OT 2)。然而開學數月,全港合資格的特殊學校中,最少六成學校仍未聘得駐校OT 2。不少校長反映職業治療師人手短缺,加上教育局開設的職位只屬二級,欠缺晉升機會,批政策有明顯缺陷。教育局未有回應會否相應檢討,僅指學校可凍結職位轉領現金津貼來招聘臨時人手。

最少六成校無全職

教育局表示,沒有蒐集相關學校聘用情况的數據。本報向全港34間相關特殊學校查詢聘請全職OT 2的情况,回覆的學校當中,22間指仍未能聘請全職OT 2,僅得6間成功聘請(其中一間因治療師來自台灣,尚未通過本地認證,學校以津貼聘用)。屬輕度智障兒童學校的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表示,由8月開始招聘OT 2,至今仍未有人應徵,情况「前所未見」。霍俊榮表示市場對全職職業治療師需求大,而人手有限,加上OT 2在工作數年後可升為薪金較高的一級職業治療師(OT 1),局方提供的職位並不吸引。

校長﹕奇怪政策極大漏洞

他解釋,具有豐富經驗的職業治療師不會應徵,「即使有OT 2應徵,因政策沒有晉升機會,他(職業治療師)工作數年便會離開找尋條件更好的OT 1職位」。霍無奈指政策原是善意,現時卻「起不了有效作用,是一個奇怪政策,浪費原有目的,明顯是有缺陷及有極大漏洞,亦沒有持續性」。

按教育局提供資料顯示,OT 2薪級點為第14至24點,即27,485元至44,415元;OT 1薪級點為第25至34點,即46,445元至67,270元,兩者薪金相差18,960元至39,785元不等。局方指容許校方凍結職位轉領現金津貼,以便招聘臨時人手或購買相關服務。

輕度智障兒童學校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校長朱啟文指出,學校未能請到駐校OT 2。他指學校將職位凍結轉取津貼,現正購買服務,職業治療師一星期來校3天為學生提供訓練。朱期望教育局能檢討政策,「(OT 2)若是過渡性政策尚可以接受,但長遠希望可將職位提升至OT 1」。

一級二級薪金可差近4萬

特殊學校議會主席沈少芳指出,大部分準職業治療師畢業後會在醫管局工作,「培訓及條件也好點」,其餘則選擇投身不同社福機構。沈無奈指教育局提供的職位及學校的環境欠缺吸引,「剛畢業的準職業治療師需要由較高級的職業治療師監督一年才能獨立工作,學校根本提供不了……有一點經驗的,當他可以當OT 1,便會在外尋找相關職位,他們在學校的時間不會長」。沈少芳坦言學校及局方未曾預料會出現沒人應徵的情况,反映政策有問題,透露1月將與局方會面,討論相關問題。

明報記者 王丹麟

看表情了解學生需要 「AI老師」因材施教

Find Solution AI創辦人林苑莉認為,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劉焌陶攝)
Find Solution AI創辦人林苑莉認為,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一直為人詬病,學校着重操練,學生功課量大,老師亦要花很多時間批改作業。為了改變操練文化,本地初創企業Find Solution AI研發了人工智能(AI)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Find Solution AI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林苑莉有12年的教學經驗,她表示自己教導學生時,是透過觀察學生的表情,來推斷他們是否明白書本內容,「無論是補習社、學校或學習軟件,都只能猜測學生是否明白,若到公布考試成績時才發現(學生不懂),已經太遲。」此外,老師授課需要面對多名學生,難以根據每位同學的情况來因材施教,故她希望將科技應用於教育層面,為學生「Find their own solution(尋找適合其個人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公司名字Find Solution AI的含義。

林苑莉在2011年創立FS Education Centre(富成教育中心),在2016年中心把科技團隊分拆出來,成立Find Solution AI,並於同年推出AI學習軟件。她指分拆是因為補習社的日常工作與科技團隊的工作有很大分別,加上人工智能技術可應用於多個行業,例如老人醫療、企業管理,甚至是B2C(企業對顧客)業務。她覺得分拆後,除了方便管理,也讓科技團隊有較大靈活度去做研究。公司會做補習社及軟件研發兩種業務,學習軟件會用來幫助學生學習,補習社將來會變成研究中心,公司可直接了解學生的使用情况,進一步完善軟件。

即時檢測情緒 同步調整學習模式

公司研發的AI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通過平板電腦的前置鏡頭,來檢測使用者的眼睛、面部肌肉及情緒變化,分析學生在做題目時,那一部分遇上困難,「可看到學生是在題目的甚麼地方皺眉頭,是不知道題目問甚麼,還是不懂計算。」當軟件發現學生不懂時,會給予學生提示和調低其他題目難度,並會找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林苑莉舉例:「某學生做題目的上限是20條,做了20條題目後,他就會很累,不願再做。」軟件便會因學生的學習模式作出調整。倘若發現學生對該課題的理解清晰,學生便不用繼續做,直接跳到下一個課題。軟件更可讓學生溫故知新,通過加插早前課題的題目,來測試學生有否忘記以往學到的知識,長時間量度學生的學習表現。

此外,軟件能夠實時分析使用者的表現,例如他們的情緒指數及專注度。老師可以知道同學解題時有甚麼地方不懂,然後集中教授那些部分。林苑莉認為不少老師因為資源不足,未能為學生量身設計教材。即使有資源,他們也不清楚適合每名學生的功課數量和教材需要微調的程度。在AI學習軟件下,老師的課堂時間可管理更好,不用批改功課,工作量大幅減少。學生也可得知自己的學習模式,有效率地學習,

「大概半年時間,學生便可提升約12%成績。」她稱由於學校考試是用來評估學生的程度,當學習軟件可以做到相同效果,學校甚至不用小測及考試。

暫只提供數學科教材

在收費方面,林苑莉表示軟件年費由數十萬至過百萬元不等,公司可以派中心導師來培訓老師、為同學作特別指導、設計教材和學習資源,收費將按學校所需和學生人數來調整。現時軟件只有提供數學科題目,但學校可以把其他科的教材輸入至程式內。

不過,使用軟件時,需要開啟前置鏡頭,或會引起侵犯私隱問題。林苑莉解釋公司在設計時已考慮到這方面,軟件不會牽涉到任何錄影,只會分析用戶的面部肌肉變化和眼睛移動,以保障用家的私隱和安全。另外,公司有跟出版社合作,提供數學教材和練習,而學校上載至軟件的教材只供學校內部使用,不會與其他用戶分享,毋須擔心版權問題。

合作中小學 冀年底拓至10間

林苑莉透露公司在研發AI學習軟件時投入了500多萬元資金,預計今年營業額大約1500萬元。公司已跟7間中小學簽約,與部分學校仍在洽談中,目前進展順利,她期望年底時公司的合作學校數目可以升至10間。

明報記者 鄺月婷

[新經濟新天地]

科大研圖像分析 助了解網民喜好 商品推薦更貼心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畢業生張栢鳴(左)及同系助理教授許丕文(右)稱,「用戶圖像聯繫分析技術」有助公司推薦更合適網民的產品,而他們會為技術申請專利。(王丹麟攝)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畢業生張栢鳴(左)及同系助理教授許丕文(右)稱,「用戶圖像聯繫分析技術」有助公司推薦更合適網民的產品,而他們會為技術申請專利。(王丹麟攝)

【明報專訊】現時不少社交媒體或網站會分析網民曾經搜尋的字眼,從而顯示相關廣告。科大有博士畢業生花5年時間研發「用戶圖像聯繫分析」技術(下稱分析技術),透過分析大量網民曾經瀏覽、「讚好」或公開發布的圖像,找出圖像的共通點,從而推算網民喜好,最終助商業機構向網民推薦貼合其喜好的產品。

能歸納較抽象概念

研發有關技術的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畢業生張栢鳴說,現時的技術,例如按網民的搜尋字眼協助媒體顯示相關廣告,只能分析特定語言;另即使分析圖像,現有技術亦只能透過分辨圖像的特徵作出簡單分類,卻不能歸納較抽象的概念,包括圖像所反映的文化等。他於5年前開始研發圖像分析技術,輸入超過1000萬張來自超過150個地方的照片,讓人工智能自動辨認圖像的共通點,突破上述限制。

張舉例,網民如上載大量韓國明星及韓國建築物的照片,現有技術只能作出「女性」及「建築物」的分類,但其研發的分析技術則可找出當中共通點,推算網民可能對「韓國文化」較有興趣,又或是來自韓國等。他補充,圖像分析技術他獲得的資料愈多,分析便愈準確。

公司﹕用戶喜歡推薦增六成

指導張做研究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許丕文解釋,分析技術有助公司更準確地向網上用戶推薦相關產品,現時約有3間公司購買並使用該分析技術,相關公司反映自使用該技術後,較以往增加六成用戶回應喜歡其推薦的產品。

張栢鳴說正為分析技術申請專利,又期望能進一步讓圖像分析技術「學懂反建議」,例如網民上載大量煎炸食物,分析技術會建議其食用較健康的食物,進一步輔助公司推薦更合適的產品。

本港初創 攻醫療市場 長者跌倒 智能拐杖懂求救

 BNET Tech共同創辦人梁渭聲(右)和林鴻傑(左)是中學同學,為了研發「最潮」的智能拐杖StickU,兩人一起創業。(曾憲宗攝)
BNET Tech共同創辦人梁渭聲(右)和林鴻傑(左)是中學同學,為了研發「最潮」的智能拐杖StickU,兩人一起創業。(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人類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人口老化可說是全世界的趨勢。怎樣減低護理和醫療人手的壓力,而又妥善照顧長者和長期病患者,便成為一個大課題,且具市場潛力。兩家本地初創公司最近就分別研製出智能拐杖和智能藥箱,希望為行動不便及長期服食多種藥物的人士帶來佳音。

BNET Tech Company Limited共同創辦人梁渭聲、林鴻傑表示,他們本來分別從事玩具貿易及軟件設計工作,研發智能拐杖的因由,要由梁渭聲的姐姐年前患上癌症說起。原來,梁渭聲的姐姐患上癌症而接受電療和化療期間,身體非常虛弱,醫生建議她使用拐杖。這令梁渭聲開始注意到,其實很多長者、病患者都有使用拐杖的需要,但由於害怕被人標籤等原因,他們又不太喜歡使用。有些長者寧願使用雨傘來頂替,但由於高度和結構強度所限,雨傘其實不適合當作拐杖使用。

化身多功能「潮物」 淡化標籤效應

於是,梁渭聲找上林鴻傑一起研究這問題。雖然市場上有些穿戴式電子產品聲稱可以偵測長者有沒有跌倒,但兩人認為,這類方案未必能大行其道,因為穿戴式電子產品一直都打不開長者的市場。兩人研究一輪之後,最後還是覺得,在拐杖之內加入偵測有沒有跌倒的功能,讓它一物多用,而非放棄拐杖,才是較佳的方案。這除了因為部分長者確實有需要使用拐杖之外,亦因為用拐杖來偵測長者有沒有跌倒,準確程度會明顯勝過穿戴式電子產品,軟件的設計亦較容易。

兩人認為,要解決長者害怕的標籤效應,就要在拐杖的功能和外形上破舊立新,將它變成多功能的潮物,令長者覺得用起來夠型。因此,該公司研發的StickU「優杖」除了可當作一般拐杖使用,以及偵測有沒有跌倒之外,還具備緊急自動求救、緊急手動求救、照明、暖手、低電提示等功能;連充電也是使用磁吸式設計,毋須插線拔線,單手已可完成。

當StickU離開智能手機超過一定距離(約10多米)時,兩者亦會分別響鬧,以防長者遺留其中一者。兩人表示,這些功能不單只是他們的構思,亦是長者認為較重要的,因為他們在研製StickU之前,曾經向一些長者進行問卷調查。

林鴻傑指出,若StickU倒下後,使用者在短時間內重新拿起它,軟件會偵測得到,不會發出求救信號。但若果StickU倒下後,在一定時間內都沒被重新拿起,手機App就會按之前的設定,而自動向其家人等發出求救信號(也可設定成手動)。

而為了保障用戶日常生活的私隱,StickU只會在緊急自動求救或緊急手動求救功能啟動之後,獲授權的第三方才能得知其位置信息及進行聯絡。

推出前先作預量產 優化用家體驗

兩人在去年4月初成立該公司,先後研製出StickU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原型。截至訪問時,已經有大約20個長者試用過其第二代原型一段時間,反應相當不錯。

另外,該公司早前還參加了「創新科技月」的路演,在藍田啟田邨的商場設立攤位,展出StickU的第二代原型。很多長者即場短暫試用過後,都追問推出時間和售價。「有些60出頭的長者既想買來送給父母,自己亦想使用。」該公司計劃在明年下半年推出StickU。屆時,可能會分成兩個版本。其中,普及版的外殼是以金屬製成,零售價約199美元(約1552港元)。而高配版則會改用碳纖維外殼,令整枝拐杖更輕巧,零售價約399美元(約3112港元)。

但在正式推出之前,該公司會先製造大約100枝預量產型,再找80至100名長者試用一段時間,以收集意見,盡量優化設計。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

港研智能安全帽 七大功能減工傷

點子建創辦人陳建勇認為,目前科技發展未有為建造業帶來很大幫助,因此成立公司發明智能產品,希望保障更多工人的健康及安全。(劉焌陶攝)
點子建創辦人陳建勇認為,目前科技發展未有為建造業帶來很大幫助,因此成立公司發明智能產品,希望保障更多工人的健康及安全。(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建造業給予人危險的印象,加上近年本港有多個大型基建展開,使建造業工傷意外數字居高不下。最近,初創公司BeeInventor(點子建)研發了智能安全帽Dasloop,希望用科技令工人有更多的保護,降低工人遇上工傷意外的機會。

點子建創辦人陳建勇從事建築行業超過20年,他發現建造業仍是較為傳統的行業,科技發展對這個行業沒有很大的幫助,他很想以自己的知識及技術,開發產品來改善建造業生態,「但沒有公司讓我有這個機會去做」,故他在2016年9月創立了點子建,希望發明更多產品,保障建築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GPS定位配合雲端 取代「打卡」系統

陳建勇稱公司選擇安全帽作為首個產品,是因為每個工人在進入地盤時,都要戴安全帽,安全帽是每個工人自己擁有的工作設備,可以為他們做到最佳的保護。他指傳統安全帽只有單一功能:防止頭部被硬物擊中或者撞到。Dasloop是智能IoT(物聯網)安全帽,在安全方面,Dasloop設有加速度計,當工人從高處墮下,系統便會發現,加上帽子內置GPS全球定位系統,配合雲端平台,可以實時檢測工人的位置,讓其他工人可以得悉發生意外的位置,更快地拯救受傷工人,同時變相取代了傳統的「打卡」系統。另外,Dasloop並設有防撞感測器,防止工人被其後方移動的大型車輛撞到。

此外,Dasloop也設置了頭燈、對講機、體溫和心跳監察器。當工人身體不適,安全帽可在工人額頭量度他們的體溫和心跳,避免工人帶病工作。由於不少建築工人的年紀較大,陳建勇透露公司團隊在設計產品已花了大量時間,不斷修改,把安全帽做到輕便易用。工人只需要「按下開關按鈕」,戴着安全帽便可使用,通話時,就要按下通話鍵,而且Dasloop有USB插頭充電。

不過,有些工人可能會把安全帽亂放,令人懷疑能否單靠安全帽分辨工人身分。陳建勇表示現時工人會於安全帽上寫名,以便辨認自己的帽子,Dasloop安全帽後面有QR code(二維碼),工人可用手機掃描帽上的二維碼,便能知道安全帽是哪位工人的。再者,每一個人的心跳是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若有工人「戴錯帽」,系統便會發現。

目標大型發展商 售價料千元以下

點子建客戶主要是大型建築商和發展商,包括住宅發展商、發電廠、大型公路和基建的發展商。陳建勇期望Dasloop硬件售價可做到低於1000元,因需要連接雲端平台,公司會收取數十元月費,作雲端平台管理費。

大型地盤往往有數千名工人工作,以每頂Dasloop為1000元來計算,建築商如要為每名工人購置Dasloop,可能會增加數百萬的開支,被問及Dasloop的售價會否過高,陳建勇認為當地盤有數千名工人時,這些工程項目的總開支會是過百億元,如果採用Dasloop,大概只佔總開支的0.06%,「對過百億的項目連零頭也不到」。陳建勇指早前公司免費在政府地盤作小規模測試,現時已有建築商以優惠價購買小量樣品試用。公司目前與中電(CLP)、煤氣公司和發展局洽談大型試驗計劃,洽談過程順利。

未來冀推更多地盤智能設備

陳建勇表示,樣品在測試階段未做到防水,正式推出時產品會防水、防塵和防電。Dasloop將與標準的電子產品一樣,有一年保養期。陳建勇續稱,公司的產品定位是物聯網智能設備,將來會延伸至其他地盤設備,例如智能安全手套及智能反光衣,或會把物聯網設備放到地盤機器,這樣除了可方便管理,亦能讓地盤成為智慧地盤,符合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點子建已跟物聯網供應商Thinxtra有合作伙伴協議,Thinxtra會將點子建的產品在澳洲、新西蘭作推廣及銷售。為了獲得更多資金,加快產品研發,點子建參加了「Jumpstarter2017」創業系列比賽,陳建勇覺得比賽讓他發現與其他公司的合作機會,有參賽公司是售賣分析客戶身體狀况的設備,點子建未來會與此類型的公司合作。

明報記者 鄺月婷

[新經濟新天地]

港研健身單車 電動小巧吸客

卓維企業銷售總監孔玉婷(左)和產品設計師楊見昇(右)透露,公司未來健身儀器的設計方向,離不開體積小、輕巧、可摺疊、被動式運動、配合智能手機使用,以及遊戲化等原則。(劉焌陶攝)
卓維企業銷售總監孔玉婷(左)和產品設計師楊見昇(右)透露,公司未來健身儀器的設計方向,離不開體積小、輕巧、可摺疊、被動式運動、配合智能手機使用,以及遊戲化等原則。(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做運動也需要時間,忙碌的香港人要抽點時間健身也不容易。近年就有港商研發出一種電動健身單車,操作方便,可隨時在家輕鬆健身,其第一代產品先攻復康市場,成功賺得第一桶金,第二代產品將增加運動強度選擇,還會配備手機App和遊戲,並進一步減重修身,已獲多國買家洽購,預料將可打入一般消費者市場。

明報記者 薛偉傑

卓維企業有限公司(Max Concept Enterprises Limited)銷售總監孔玉婷、產品設計師楊見昇表示,公司在內地從事製造業多年,一直替外國客戶代工設計及生產(ODM)多種家用保健和健身儀器,不過公司一直沒自己品牌,也沒有在港銷售產品,直至2012年才成立附屬公司MaxCare,自創同名品牌,在港設連鎖店。

第一代專攻復康人士 累積出口數十萬部

孔玉婷承認,當時已有一些按摩椅品牌在本地開設多家連鎖店,MaxCare算是較遲入場。但她指出,考慮到競爭對手的定價,公司有信心提供較相宜價格,而且MaxCare定位和對手有分別,雖然其分店也有銷售多款按摩椅,但產品策略較多元化,同時銷售按摩產品、健身器材、美容儀器、健康補充品等四大類產品。其中,按摩椅和按摩坐墊大多是向代工廠採購,健康補充品也是代理外地產品;而健身器材和美容儀器則是該公司自行研發及生產,包括健身單車、跑步機、美肌儀器等。

公司近年研發出一款迷你電動健身單車,專攻物理治療和復康用途,用戶毋須費力踩單車,只需選擇合適速度,讓摩打帶動用戶雙腳被動地進行單車運動。結果,該產品在外國賣得相當不錯(在外國是貼上客戶的品牌),累積銷量高達數十萬部。

該公司由此看到了商機──既然復康人士接受這種被動式運動的健身單車,一些較少運動的普通人也可能會接受。孔玉婷及楊見昇稱:「尤其是,很多年青人整日都是長坐兼且智能手機不離手,運動量實在很低,更可能增加患上某些慢性疾病的風險。」

楊見昇表示,主動運動的健身效果雖較好,但需要較為集中精神。若用戶一面做其他事情,一面運動,可能難以集中。被動式運動正好解決這問題,用戶運動時可分心玩智能手機、上網或看電視等。另一方面,他又想到,健身單車或可與智能手機結合在一起,例如用手機App來遙控健身單車和儲存運動數據;又或是一面踩健身單車,一面玩一個單車比賽手機遊戲,用戶可在遊戲中鬥速度、避開障礙物等,令運動過程增添趣味。

而這念頭就是第二代迷你電動健身單車Bicit Automatic Game bike的由來。「Bicit」是由「單車」的西班牙文「Bici」修改而來,「cit」的讀音與「sit」相近,寓意用戶可舒適地坐着踩單車。

被動式運動免「分心」 迎合機不離手年輕人

孔玉婷和楊見昇表示,公司以約大半年時間研發Bicit,共花了70萬元。雖然公司已開發首代迷你電動健身單車,但Bicit大部分地方都需重新設計。因為第一代迷你電動健身單車專攻復康用途,所以轉速較慢,只有6個選擇;Bicit則適合一般用途,協助大眾用戶達到一定運動量,所以轉速需要較快,共12個速度及5種預設程序選擇(如可前轉或後轉,也可時快時慢)。

此外,Bicit的外型亦比較流線型和時尚,形狀和第一代產品有些分別,零部件亦需要改變,而且Bicit還要在第一代產品的基礎上再減重1公斤,下降至僅3.9公斤,體積亦設計成48.8厘米×40厘米×30厘米,可於一般寫字樓辦公桌下使用。

僅重3.9公斤 可和手機遊戲互動

研發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要設計和Bicit同步互動的手機遊戲。現時Bicit的研發已大致完成,唯獨是手機遊戲的程式還需要時間改善,例如植入風景或場景。若公司能找到一些合適的遊戲開發商,則可能會索性取得其內容授權,以節省開發時間。

Bicit已於10月在Kickstarter上完成眾籌,當時的價格由1318、1992至2232元不等,視乎搭配傳統遙控器還是手機App,以及有沒有手機遊戲,估計本地零售價將會和眾籌價相若。Bicit亦在貿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中展出。雖然只籌得約27萬元,但孔玉婷表示,勝在吸引到一些外國媒體注意和報導,包括FOX、NBC、ABC等。有些外國入口商在「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中看到Bicit時,也表示曾在外國媒體上見過,商談訂單亦較為容易。

現時公司正與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的買家商討Bicit的訂單。此外,本地亦有一些健身室、屋苑會所和航空公司貴賓候機室有意採購,他們計劃先在12月底付運給眾籌的支持者,明年2月再正式量產。孔玉婷稱,保守估計,出口加上在港澳市場銷售,明年至少可賣出5萬部,足以收回研發成本有餘。

現時Bicit的手機App能記錄用戶踩單車的速度、時間、距離及消耗熱量等數據,公司計劃稍後推出一款智能手環,用戶帶着使用Bicit就可連心跳速度也記錄在手機App內。中長期而言,公司還會推出其他健身儀器,由同一個手機App平台來控制。

至於未來的產品設計方向,都是離不開體積小、輕巧、可摺疊、被動式運動、配合智能手機使用,以及遊戲化,甚至配合電競市場等原則。

[新經濟新天地]

理大生創「滾動衣櫃」 方便下肢不便者取物

理工大學職業治療學四年級學生陳穎鈺(左起)、陳家慧、梁嘉慧及顏星豪受滾軸式黑板啟發,設計「360收納袋」,方便下肢行動不便者將衣物拉至合適的高度。(劉焌陶攝)
理工大學職業治療學四年級學生陳穎鈺(左起)、陳家慧、梁嘉慧及顏星豪受滾軸式黑板啟發,設計「360收納袋」,方便下肢行動不便者將衣物拉至合適的高度。(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對於下肢行動不便的人來說,拿取位於高處或地下物品的難度甚大,亦增加受傷風險。理工大學5名職業治療學四年級學生受滾軸式黑板啟發,設計可向下拉動的「衣櫃」,方便使用者將裝有物品的袋子拉至合適的高度,毋須勉強彎腰或伸高雙手。

設計學生之一陳家慧表示,該設計原本是一份功課,要求眾人設計一件方便行動不便者使用的物品。她與組員有感不少下肢不便者日常難以拿取上方或地下的物品,遂想到設計一個「可活動的衣櫃」。

5名組員用不鏽鋼管搭成一個長方形的架,上方安裝一個滾軸,另買來一塊長形厚布,扣上多個以有彈性及透氣的布料縫製的衣袋;接着將厚布掛在滾軸上並貼好魔術貼。厚布中間釘有布帶,厚布像一個輸送帶般,使用者只需抓着布帶向下拉,可輕易將裝有物品的布袋拉到合適自己的高度,拿取或放入物品,毋須刻意蹲下或站高。

家慧指每一個袋均可拆下清洗,而為了方便擺放不同物品,組員設計了兩種類型的布袋,一種縫有拉鏈,可放衣服或襪等;另外一種兩側開口,用來放鞋。家慧又解釋,因物品有一定重量,為免厚布會向前或後滑動,故使用只可向後滾動的滾軸,使用者只可以向下拉厚布。

非讀設計 奪世界賽金獎

眾人笑言自己並非修讀設計,對縫紉一竅不通,所有布袋及組件均是各人花上大量時間製成。他們將設計命名為「360收納袋」,更在早前的「世界大學生創新挑戰賽」中奪得金獎。

坐輪椅者曾查詢 未有公司洽談

另一組員梁嘉慧指出,她的爺爺行動不便,平日拿取衣物時總面露難色。她憶述早前在學校公開展示360收納袋期間,曾有坐輪椅的人前來查詢會否供購買,反映行動不便人士有此需要。眾人指現時未有公司接觸他們洽談投入生產,不排除有合作機會。

滬港實習計劃擴展至IVE生

「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發起人姚祖輝(左)稱,希望透過計劃讓學生「接地氣」地了解內地的發展和機遇。於2015年參加實習計劃的教大畢業生簡劍財(右)說,實習的經歷令他思考畢業後的路向,認為「路不止一條」,決定趁年輕創業。(曾憲宗攝)
「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發起人姚祖輝(左)稱,希望透過計劃讓學生「接地氣」地了解內地的發展和機遇。於2015年參加實習計劃的教大畢業生簡劍財(右)說,實習的經歷令他思考畢業後的路向,認為「路不止一條」,決定趁年輕創業。(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滬港青年會及上海香港聯會舉辦「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讓大專生在暑假到上海的企業實習6至8周,計劃今年舉辦到第8年,暑假時有逾300名學生參加。該計劃明年將擴展惠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學生,更有意安排上海學生到港實習。

教大生見識過後改從商

曾參與計劃的教育大學畢業生簡劍財說,「走出去」後發現「路不止一條」。他於2015年透過計劃到「上海商派」做實習,公司提供電子商貿系統,為經營者由線上到線下開拓銷售渠道。他說,公司的合作伙伴包括國內不少三線城市的小店,親身接觸客戶時更發現國內電子商貿十分普遍,在內地生活「叫外賣、搭的士都不需要帶現金,只需帶部電話就得」,他認為香港這方面比內地落後。

實習計劃邀請了在上海工作多年的港人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分享經驗。簡說,這次實習的經歷令他思考「讀教育不一定要做教育」,引發他畢業後投身科技公司Apple,今年更在港開辦補習中心,計劃發展應用程序推廣業務。他鼓勵港生跳出香港,開闊眼界。

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會長姚祖輝說,除在大企業實習外,更會安排學生參觀阿里巴巴、騰訊等內地科技企業,讓學生耳聞目睹內地網上支付、在線娛樂等發展「已走到世界前面」。此外,計劃亦會安排參加者家訪上海的大學生,認識國內朋友,並鼓勵學生與實習僱主保持聯絡。他說,計劃會揀選一些有心接受新環境、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學生,而不少參與計劃的內地企業反映港生「夠醒目」,有參加者在畢業後選擇到國內工作。

手語教育學前做起 真正聾健共融

語橋社資主席鄧慧蘭認為,若要讓市民明白手語雙語並非純粹研究項目,而是能在社區實踐的工作,便需要通過社區接觸,向大眾推廣手語雙語的重要,因此成立了語橋社資。(郭慶輝攝)
語橋社資主席鄧慧蘭認為,若要讓市民明白手語雙語並非純粹研究項目,而是能在社區實踐的工作,便需要通過社區接觸,向大眾推廣手語雙語的重要,因此成立了語橋社資。(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近年港府推行融入教育政策,聾童需要入讀主流學校,他們學習時遇到很多障礙,成績差令他們較難找到工作,形成惡性循環。主流學校不教手語,亦令到手語難以承傳。為了改善聾人教育及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社企語橋社資開設手語雙語班,希望先由學前教育做起,讓聾童、健聽學童和他們的家庭成員一起學習手語,令聽障人士與健全人士無障礙地溝通,建立真正的「共融社會」。

語橋社資於2016年成立,前身為中大「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學前服務部分,現時語橋社資的主要服務是「雙語樂——早期手語雙語發展計劃」,分別開設嬰兒手語雙語班、手語雙語中文閱讀班和家長手語班。每個班別都是由一位健聽老師和一位聾人老師用口語及手語授課,導師設計課程時會以故事作為藍本,並加入遊戲元素。

採收費模式 營運更穩定

在嬰兒手語雙語班,孩子及家長可學習口語和手語的生字;在手語雙語中文閱讀班,孩子和家長可一同閱讀故事和進行雙語活動,學到口語、手語和書面語,而手語雙語中文閱讀班的學生家長,可以免費參加家長手語班。手語班的課程內容會上載至網上手語輔助閱讀系統,讓家長和學童可以在網上重溫課堂內容。語橋社資主席鄧慧蘭,同時亦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總監,她認為要讓市民明白手語雙語並非純粹研究項目,而是能在社區實踐的工作,必須要通過社區接觸,向大眾推廣手語雙語的重要,所以她便成立了語橋社資,希望通過手語這個橋樑,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語言是社會上任何一個人的資源,故把社企取名為語橋社資。

鄧慧蘭認為,手語雙語班採用收費模式,可讓社企不需受捐款數目的限制持續地營運,「如果有(捐款)就做,沒有就不做,是不太穩定」。語橋的理念是手語雙語共融,收費模式可以帶出營辦服務的負責人和參與者都要付出的信息,並把這信息傳遞至社會。不過,政府統計處2014年有關殘疾人士資料顯示,全港15.5萬名聽覺有困難人士中,只有3900人懂得手語,僅佔2.5%。學習手語的聾人不多,語橋目前的最大難題是尋找合適的手語導師。鄧慧蘭表示,在香港找聾人導師很困難,因為受良好訓練及取得證書的聾人手語老師不多。

花半年訓練聾人做手語導師

很多聾人還沒中學畢業就已出社會謀生,語橋尋找聾人導師時,要花很多工夫跟他們傾談,「有的會願意回來接受訓練,但有的對自己的信心不大,選擇放棄。」她續稱,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近10年來訓練了一批聾人,讓他們擔當聾人手語教學的訓練者,聾人在成為手語導師前,需要接受約半年時間的培訓,確保教學有一定質素。

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很多聾人要到主流學校讀書,是引致手語失傳的主因。鄧慧蘭表示,以前聾校在傳遞手語中擔當重要角色,同學和老師都會用手語,「融合教育把手語這條繩剪斷了」,雖然政府出發點是想小朋友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機會,但配套不足,也沒考究過聾童是不是需要手語。她表示,語橋社資一直有向大眾和政府部門推廣手語,現時部分電視節目和立法會會議也提供手語傳譯時段,她期望社會可以逐漸改變對手語的看法,並把手語放到主流教育。

融合教育配套不足 手語失傳

鄧慧蘭認為,無論是健聽、失聰或有特殊需要,都可以學習手語,「小朋友是張白紙,其實他們什麼都可以學,用動作來代替信息,他們會覺得很有趣味。」此外,她發現健聽學童在學習手語後,他們會主動幫助聾童,喜歡與聾童交往,並認識到聾童的需要,「他們看到身旁的人有需要,會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幫忙,這樣才是好的共融教育」。

語橋社資最近參加了星展基金會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的「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2017」,獲得公眾投票的「AsiaForGood Reader’s Choice Award」獎項。鄧慧蘭稱,比賽中她認識到其他國家的社企,從中取經,學習這些社企的成功之道。她希望將來語橋社資可以有機會參加更多比賽,提高知名度,增加社會對手語的認受性。

[社企新天地]

明報記者 鄺月婷

減用膠樽 智能水機殺入各區 遙距監控飲用數據 具恆溫功能

城泉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葉蓁蓁(左)、體驗總監鄭虹表示,「智能添水站」Well井推出後反應理想,估計到明年中累積安裝量可增至200部。圖為設於希慎廣場1樓的「智能添水站」。(黃志東攝)
城泉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葉蓁蓁(左)、體驗總監鄭虹表示,「智能添水站」Well井推出後反應理想,估計到明年中累積安裝量可增至200部。圖為設於希慎廣場1樓的「智能添水站」。(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環保團體經常呼籲自攜水樽,減少買樽裝水,避免製造廢物。不過,即使有心帶樽,喝完之後若無處添水,結果還是被迫買樽裝水。有創業者便想到研發新式添水站,出租給商場和學校等人流密集地點,既收取租金,亦為市民提供環保的飲用水方案,他們更憧憬明年第三季全港會有多達200部智能添水站遍佈各區。

城泉有限公司(Urban Spring)行政總裁葉蓁蓁、體驗總監鄭虹表示,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9月,創辦人分別具有機電工程、資訊科技、醫藥及教育等行業的背景,他們一起成立該公司,主要是看到香港膠樽氾濫而回收率又極低、堆填區負荷愈來愈重的問題。

城泉:飲水比上網充電重要

公司創辦人當年拿著數據,與不同環保團體研究如何減少使用膠樽。他們發現,即使有些有心人攜帶水樽出街,但當喝完樽內的水時,也很難找到地方可免費添水,最終還是要買樽裝水,令自備水樽的效果大打折扣。「現時不少商場也會向遊人提供免費WiFi上網,甚至免費充電服務。但對人類來說,飲水不是比上網和充電重要得多嗎?」葉蓁蓁說。因此,在該公司成立時,創辦人就制定了研發一款「智能添水站」Well井,放到商場和學校等高人流地點,讓一般人免費添水,而向場地擁有者收取年費的計劃。

向商場收租 經深思熟慮

但香港寸金尺土,業主一向處於優勢地位,該公司不但不支付租金,還反過來向對方收租,當初曾否擔心,這個商業模式很難實行?葉蓁蓁表示,該公司當時也徵詢過一些商界人士的意見,並非閉門造車。她們相信這個商業模式可行,是有好幾個原因的。

首先,商場之間的競爭也相當大,需要構思如何創新。有些商場近年亦強調自己是綠色建築。在商場內放置添水站,減少遊人耗用膠樽,正好和綠色建築的理念不謀而合。其次,遊人逛商場時,若覺得口渴,往往會走到外間購買飲品。當出了商場之後,就未必再回去。若商場內可以免費添水,反而有助留住消費者。

第三,很多人忽略了商場內商店的員工也需要喝水。這些店員以往要喝水,就要步行相當遠的距離去購買。有時因為要招呼顧客,不便離開商店,就只能捱口渴。沒理由這麼先進的社會,卻要眾多店員忍受口渴之苦。

再者,該公司的「智能添水站」Well井在外觀和功能上,都加入了好些賣點。例如,每部「智能添水站」會自動統計以及在屏幕上顯示,累積有多少人次使用過,為地球節省了多少個膠樽,以鼓勵香港人持續參與。它又會顯示上次驗水的日期,以及根據濾水量,自動預測下次需要更換濾芯的時間。

最貼心的是,添水站同時兼顧到水溫問題。天氣炎熱、自來水水溫偏高時,它會自動將來水溫度降低3至5度,調校至飲用時有微涼的感覺。晚上少人使用時,它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將耗電量降至最低。此外,它還設有自動清洗程式,每日自動清洗3次,減低細菌滋生機會。

「智能添水站」的管理高度智能化和高效率,可大大節省人力和時間。它內置了多個傳感器,以監察各種數據,不論是需要更換濾芯,還是出現機件故障或漏水等異常狀況,全部都會透過雲端,自動發出訊息到該公司的後台系統。因此,該公司平時只需遙距監察,當發覺有需要時,才派人到場檢查和處理。至於商場,原則上更無須花人力去打理。所以,她們有信心,商場會願意支付租金給該公司,來放置「智能添水站」。

一年前,她們參加一個環保研討會時,認識了希慎廣場的員工。當時「智能添水站」的研發工作還未完成,但希慎廣場的員工已表達了興趣。半年前,「智能添水站」終於研發成功。該公司和希慎廣場再作商討,結果在7月份就安裝了一部「智能添水站」在希慎廣場1樓。之後,多個商場都主動聯絡該公司商討合作,甚至還有同時管理多個商場的物業管理公司,以及一些尚未落成的新商場!

料明年第三季可增至200部

截至本文刊出之前,該公司已有7部「智能添水站」放置在香港各地,包括:希慎廣場、香港科技大學、聖道迦南書院、浸信會天虹小學,以及非牟利機構「好單位」(Good Lab)、童協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葉蓁蓁估計,到了明年中或第三季,全港「智能添水站」可增至約200部,主要安裝在商場和學校。她強調,200部這個需求一定有,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及增聘人手支援。鄭虹解釋,該公司不是單單運送一部「智能添水站」給客戶那麼簡單。公司每次接觸一個新客戶,都會和對方研究那些位置較適合放置「智能添水站」,並會先檢驗水質和水壓,確保沒有問題,才進行安裝。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