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服務對象廣泛 訓練幼兒至長者 開拓新服務機會

job_2017_12_01_a1政府計劃從 2018/19 學年開始,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為常規服務,當中的跨專業團隊中包括言語治療師。此外,衛生署將推出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亦將就言語治療師根據認證標準進行有關認證程序……近年社會對言語治療服務的認識和需求均有增加,投身者的數目亦有增無減。不過,有學者表示,政府建立人手和制度需時,外購服務的合作形式乃是未來趨勢,有志加入言語治療專業的人士,不妨嘗試開發新的工作機會,面向更廣的服務對象。

言語治療師 Jessica 訓練方案 助幼兒克服困難

「言語治療師工作甚具意義,如服務對象是幼兒的話,幫助的不只是個案本身,其實也是在支援家長及整個家庭。」——言語治療師 Jessica

加拿大留學回港的 Jessica,大學時修讀雙主修:心理學和語言學,曾在當地小學任職助教兩年,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自此她對言語治療產生興趣,後來決定回港進修,並選擇了香港教育大學 (下稱「教大」) 的「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理學碩士」課程。

Jessica 強調,言語治療師的工作,所幫助的不只是個案本身,還有支援其家長甚至整個家庭。透過進修,令她增長了知識和對研究工作有興趣外,在不同的學習體驗中,她學懂了體諒,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曾經遇上一名對幼兒呵護備至的媽媽,了解背後原因後,始知幼兒曾有不愉快的經歷,媽媽因此而自責。」

按幼兒性格和需要 制定不同訓練

碩士畢業後她加入社福機構任職言語治療師,至今入行兩年,現時她主要負責社署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每星期要到不同的幼稚園,為有特殊服務需要的幼兒提供言語治療服務,當中包括進行個人和小組訓練。

服務過程中,她要跟不同的專業人士合作,包括教育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等,共同評估幼兒情况,「每個個案都不一樣,我們要根據幼兒的性格和需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

Jessica 表示,言語治療部分會集中言語訓練和發音方面,部分幼兒有整體遲緩或自閉症譜系。「一般來說,三歲幼兒可說三個 (或以上) 字詞的句子,例如『媽媽吃蘋果』,如幼兒只能說單字或達不到應有的能力,有機會屬發展遲緩。」

與家長保持溝通 提升訓練成效

她分享,曾有一名中度遲緩的幼兒,他初時連單字也未能掌握,經過一年的治療和訓練後,進展至輕度遲緩。「這個學年重遇他時,他跟我說了一句完整的句子:姑娘點解咁耐無搵我?」Jessica 當下感動非常,也深明這幼兒因本身的認知能力較好,加上一直有父母的支持,故對訓練和治療效果有更大幫助。

跟幼兒溝通有哪些技巧?最主要是要尊重他們,多聆聽他們的意見。「有時更可讓他們作主,如挑選玩具的款式或玩法等,藉此跟他們打好關係。」

現階段,她希望在家長溝通方面做得更好,「課堂時間始終有限,我們十分鼓勵家長陪伴幼兒上堂,對治療和訓練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在日常生活細節互相配合,有助提升果效。」她坦言,看着幼兒的進步和成長,箇中的成功感是難以言喻的。

特殊教育需要類別 多涉及言語及語言障礙等症狀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袁志彬博士表示,在政府推行融合教育下,九大類的特殊教育需要類別的學生中,大部分類別均涉及言語及語言障礙等常見症狀,因此從事言語治療工作者,如具備相關的特殊需要知識,更能有效支援有言語、語言、溝通等學習障礙的學生。

其中教大開辦「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理學碩士」課程至今已有 3 屆畢業生。「以美國為例,每 10 萬人口,平均有 40 至 45 名言語治療師,相對現時香港,估計每 10 萬人口,平均人手也不超過 10 人。」由於該學系本身提供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課程,故以上課程能夠涵蓋較多的特殊教育需要內容。

每年逾百畢業生 言語治療師有需求

袁博士表示,課程首兩屆畢業生就業率 100%,但隨着近年提供言語治療相關課程的院校增加,畢業生數目也有所增,估計現時每年有 100 至 120 名新人投身行業,本屆畢業生至今就業率約 7成。

然而,他並不擔心人才供過於求。「社會對言語治療師始終有需求,只是有待時間消化。」他指,政府將於 2018/19 學年起,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為常規服務,加上推行多時的資助小學「加強言語治療計劃」,均有助帶動幼兒、學童範疇的言語治療師需求。

訓練長者 改善吞嚥困難

現時本港的言語治療師雖未有正式的註冊資格,但就衛生署將推出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中,言語治療師可參與自願註冊制度,估計明年的畢業生將獲行政規管資格,獲認可的人士將會列入衛生署的中央管理名冊,供市民查閱。

此外,社會老齡化,長者數目趨增,對復康服務的需求增,當中包括言語治療服務,例如長者出現吞嚥困難,可能導致食物「落錯格」,引起肺炎甚至有生命危險。「言語治療師可作評估及治療吞嚥障礙的工作,如透過調校食物和水分的濃稀度及質感進行訓練,以協助長者較容易和安全地進食,逐步改善情况。」他表示,現時大部分院舍均沒有提供言語治療服務,主要依賴公營醫院的門診或到診服務,故仍有發展空間。

他不諱言,政府建立人手和制度需要時間,外購服務的合作形式乃未來趨勢,畢業生宜放遠目光。「數十年前,本港並未有言語治療師職位,行內人也是憑自己建立工作機會。畢業生不妨開發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如到偏遠地區的院舍或社福機構提供言語治療服務。」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機管局 MT 及 GE 招募中 掌握甄選要求 做未來管理生力軍

job_2017_11_24_a1不少企業都有推出見習行政人員 (Management Trainee,簡稱 MT) 計劃,也成為很多畢業生躋身管理人員行列的熱選途徑之一。梁嘉俊及陳紀妍也不例外,不約而同參加了香港機場管理局 (簡稱「機管局」) 的 MT 計劃,有機會了解機場不同部門的運作,更接觸到不同層面的工作及項目,既開眼界又能增實戰經驗。機管局正展開招募,計劃招聘 10 多名 MT、10 名見習工程師 (Graduate Engineer,簡稱 GE),有志向航空業發展者,立即了解甄選要求、培訓內容等,當然還要參考人力資源代表的面試貼士,為入職做足準備。

早有加入航空業想法的梁嘉俊、陳紀妍,在大學期間便選定了機管局作暑期實習,現已先後躋身 MT 行列,接受為期 3 年的培訓,期間需在機場運作、商業和企業發展三大職能範圍進行崗位輪換,以及接受職能和領袖培訓,以便建立領導才能、掌握統籌和解難等技巧。兩人希望受訓後可晉升為助理經理,並有機會參與「三跑」等項目。

機場建設規劃主任梁嘉俊 (John),現任職機場建設規劃部

學歷:修畢香港大學「文學士 (雙主修:英語、政治與公共政學) 學位」課程

投考 MT 心得:

‧在學時期爭取機會到不同的航空業相關機構實習,面試時主動展示自己的實習經驗,有助突顯對行業的熱忱。

‧了解機管局的背景資料如業務、項目計劃等,多留意航空業的相關新聞。

難忘經歷:

「參加 MT 培訓計劃,為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尤其是接受停機坪引導員的訓練,手持橙色指示牌,引領飛機停靠正確的泊位,考驗停機坪引導員對不同飛機型號的熟悉度!」

體驗不同部門工作 日後管理懂情理兼備

中學時期經常到機場看飛機,唸大學期間曾到香港空運貨站、機管局及民航處實習的 John,是名副其實的航空迷,去年畢業後,成功投身機管局。他指,曾於該局企業傳訊部實習,對機構文化、與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絡也有一定的了解,有助更快適應 MT 的工作。

現時負責機場規劃研究報告工作的他,分享過去一年最深刻的是在飛行區運作部親嘗當停機坪引導員的工作滋味,由於每個停機位都有多條停泊線,不同型號飛機的停泊位置未必一樣,因此對飛機型號要熟悉外,過程中更感受到前線員工的默默耕耘。「記得某日温度只有 9 至 10 度,刮起大風,幾乎吹走橙色指示牌,但停機坪引導員仍然緊守崗位。」

John 深信,走到前線學習,有助深入掌握不同部門員工的需要及所遇到的困難,對日後從事管理、待人處事都能做到情理兼備。

飛行區運作主任陳紀妍 (Charlie),現任職行李處理組

學歷:修畢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學士學位」課程

投考 MT 心得:

‧參加機管局「實習生計劃」,對機場營運有更多的認識外,也可了解是否適合機場工作。

‧參加大學舉辦的「面試工作坊」,有助掌握面試竅門,提升個人的自信心。

難忘經歷:

「原來行李處理系統十分複雜,藉着一條長達 34 公里輸送帶處理離境、抵港和轉機行李,箇中涉及很多先進科技……在培訓期間需學習不同層面的專門知識及技術,了解各部門的運作,故要具備高度的學習、適應能力。」

機場工作多元化 新人宜主動學習增見識

曾到酒店、機管局零售及廣告部實習,以及當了數個月地勤的 Charlie,最終鎖定向航空界發展,加入機管局成為 MT。「相對於酒店,機場的工作環境十分獨特,且業務範疇多元化,對我來說很有新鮮感。」

今年 7 月入職機管局的她,經過 2 個月的迎新後,現在行李處理組工作,主要負責提升項目/設施規劃、員工福利相關工作,如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行李大堂的準備工作、到港行李轉盤分配的分析工作;以及引入一些輔助工具,減少行李搬運員工因龐大的行李搬運量而受傷的風險等。

作為新人,Charlie 認為,要抱持開放的態度,把握機會主動學習之餘,亦不要怕辛苦,「如早前曾返早更及夜更,見識到行李處理的繁忙時段。」由於工作需與不同部門 (如資訊科技、技術維修等) 的同事合作,故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絕對有利於工作。

吸納生力軍 對航空業充滿熱誠 擅兩文三語

隨着「三跑」的工程啟動、落成及啟用,香港國際機場陸續需增聘人手、培育新血,相信是重要的一環。機管局組織發展及人才管理總經理潘小紅 (Queena) 指,該局每年都會透過不同的培訓計劃 (詳見表一),招攬及發掘有潛質的生力軍。

「新一屆的 MT 及 GE 招募,歡迎有興趣的人士透過網上申請。符合學歷要求以外,入職者首要是對航空業充滿熱誠,還要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及中英文書寫能力,以及能操兩文三語、擅於溝通。」至於 MT 及 GE 的入職薪酬,為 20,000 元以上,與一般大型機構的薪酬水平相若。

應徵 MT 職位者需通過一連串的面試關卡:初步面試、不同的測試 (如能力傾向、寫作等)、自我介紹、小組討論、最後面試。Queena 補充,今年更新增「coffee section」及「site visit」環節,分別讓應徵者與過往 MT 面談,以及了解日後的工作情况。

去年逾 4,000 人申請 MT 做好面試準備

凡是應屆或工作經驗少於 3 年的大學畢業生,不限主修科,都可申請 MT 職位。去年有 4,000 多人申請此計劃,包括金融財務、心理學、會計、資訊管理、公共行政學等不同學科畢業生。

她又提到,該局每年都會透過實習生計劃,讓大專生有機會了解機場日常營運情况,並參與各種項目計劃,獲取寶貴的學習及工作經驗。「今年起,工作態度良好及表現出色的暑期實習生,我們會主動邀請他們參加 MT 培訓計劃。」

文:麥懷欣 圖:麥懷欣、受訪者提供

以完美的一道法國菜畫上句號 江振誠回台灣發掘家鄉原味

江振誠André(圖﹕馮凱鍵)
江振誠André(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當不少名廚餐廳也渴望登上《米芝蓮指南》,在新加坡連續兩年被《米芝蓮指南》評為兩星餐廳的Restaurant André,其掌舵人江振誠卻選擇在餐廳8周年的日子宣布,餐廳將會在完美的一刻畫上句號;並同時婉拒了米芝蓮將於2018年面世、不論是新加坡版或是日前公布的台北版的鍾愛。千帆過盡,這位來自台北士林、游走世界烹飪舞台30年的「台灣最年輕主廚」,選擇回到最初的起點,從頭去感受家鄉的生活點滴,他不諱言「必須愈local,你才會愈global」。

江振誠André向米芝蓮「拒愛」一事公布後,在新加坡和台灣的社會上都掀起了話題;在香港,談論此事的主要圍繞在專業食家圈子。香港人對他不太熟悉,但在Google鍵入他的名字,不論華文或英文網絡世界都可以找到無數文章及影片。也聽過一些傳聞:「Restaurant André只有André在的時候才會營業」、「訂台灣的RAW餐廳要起碼提早一個月」,台灣專業美食家張瑀庭形容「江振誠顛覆了台灣的西餐文化」。

受廚師母親啟蒙 隻身前往法國學藝

早前André應旅發局邀請第三次來港,擔任「香港美酒佳餚巡禮」晚宴上的客席廚師。跳出網上時空與他面對面傾談,有着台灣人親切個性的他坦言,歐洲人比亞洲人對他的認識為多。「我13歲離開台灣到日本跟着媽媽生活,她開了一家做中國料理的餐廳。那時的我認為,中國和日本以外,全世界最棒的料理就是法國料理,但那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留在日本兩年,身為廚師的媽媽成了André廚藝生涯的啟蒙。「我告訴媽媽要學法國料理。」他考進了餐飲科念餐廳管理,然後在台北西華飯店法國餐廳擔任副主廚時,遇上前來任客席廚師的法國三星米芝蓮餐廳Le Jardin des Sens雙胞胎主廚Jacques & Laurent Pourcel,只得20歲、對法文一竅不通的他,放下「台灣最年輕主廚」光環,隻身前往法國,加入Pourcel兄弟的團隊。

到了另一個天空,他才發現天外有天。原來以前在媽媽身上或是西餐廳學到的,都只是技術。「這個東西怎麼讓它香?怎麼讓它入味?這全部都關於技術。」這些對法國料理來說只是非常基本的東西。「因為,你一開始並不是從食材、季節開始去了解法國料理。」於是法國主廚帶着這個台灣男生走入當地的菜市場。「主廚帶我去市場認識人,看他種的蔬菜長什麼樣子,我拿着蔬菜。他問我想到什麼?我說我不知道,因為從來沒有人問過我,我怎麼想,不就是你叫我做,我就怎麼做嗎?」日積月累下他開始體會到要更多「生活」,才可以將更多的想法放到菜式裏面。「創作最難的是,需要很多的情感,這些情感就是從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而來。」

八角哲學 回憶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André把他的創意心得命名為「八角哲學(Octaphilosophy)」——Pure純粹、Salt鹽、Artisan工藝、South南法、Memory憶、Unique獨特、Terroir風土和Texture質。在創作菜式上,他強調八個元素同樣重要,而且互有關連。對於人人都擁有的「回憶」,他有一番解釋:「回憶一定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創作時沒有回憶,它只是一個沒有順序的點;如果創作中有回憶,它就會變成一條線,連結到你第一次吃這個東西的地方,一個根據,才會感動你。要不然,你只會覺得這道菜很新或很漂亮。為什麼有人常常會說,吃這一道菜看不出那裏不好,就是感覺沒有靈魂,靈魂就是回憶。」他舉例,「可能我吃這一道菜的時候,讓我想到在台灣或是法國時某個食物的記憶;它會把你拉到那個地方去,這個東西才是你會一直保留下來。」

屬於台灣人口味 「流心」馬鈴薯

順着André回憶的線走,那是他在法國學廚的起點,是普通不過卻又變化無窮,很耐種的馬鈴薯。André在這700多個削馬鈴薯的日子裏,除了訓練耐性,也學會只要把馬鈴薯拿上手,就可以知道它的水分、質感。「馬鈴薯是最簡單的食材,但也是最難的食材。最難的是,所有人都知道馬鈴薯,所有人都會煮馬鈴薯,每一個人用不同的方式煮過馬鈴薯;如果你要用馬鈴薯去令人驚喜的話,你最好是做得出奇地好。」他自言喜歡挑戰最難的,同時也讓他了解到,法國料理並不是在餐碟上擺得很漂亮或是選用高級食材。「這一代不會因為菜式裏面有一個湯匙的魚子醬或是削滿了松露,就覺得了不起。但是,你可能會因為一個簡單的馬鈴薯料理而覺得『這個很不一樣』,是我從來沒有吃過!」

他把馬鈴薯的回憶跟台灣夜市名物糅合,成為他的RAW餐廳的一道菜。「現在在台灣夜市中有很多攤子賣烤馬鈴薯。我在夜市長大的時候是沒有的,但你去問新一代去夜市吃什麼?他們會答你烤馬鈴薯。我覺得很有趣,於是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個屬於台灣人口味的烤馬鈴薯。」André的做法是把烤(香港稱為「焗」)馬鈴薯挖空,再放入熱辣辣的薯仔mousse,切開便成了「流心」狀,脆皮外層還有燉(香港稱為「炆」)豬肉和芝士,一道小小的台式土豆菜,可以吃到不同層次的質感和味道,當中的「憶」生色不少。「馬鈴薯不是在這裏土生土長,但在台灣生活裏面卻一定會有。」

必須愈本土 才會愈全球性

André一直在意家鄉台灣。他在今年10月10日,也是Restaurant André 8周年的日子,借自傳《初心》的一句話「當我覺得一道菜完美的時候,就是我放手的時候」,在官網宣布放下此刻最完美的Restaurant André,「現在,我要回家了」。如何知道哪是完美的一刻呢?「當有一天,我坐在餐廳裏面,看到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這些正是我所想要做到的,這就是完美!當它是一個完美的時刻,你是會知道的,而不是由任何人、任何評鑑或是任何一個獎來告訴你。」他透露Restaurant André原址將會以全新概念再登場,往後的日子,他會把更多時間留給台灣、中國以至亞洲。「我在南法生活將近10年,沒有太多時間了解台灣的文化、食材,我希望以後的每一個創作更有深度。」RAW奉行選用台灣本土食材入饌,André計劃走到食材的原產地,更落實Farm-to-Table概念。「RAW開業的時候,很多人都說豬肉很好吃,一定是用最好的進口伊比利亞豬。我說這是深坑黑豬,就是從台北開30分鐘車就到的深坑。我們也用到一種台灣原住民的『馬告』胡椒,帶有柑橘的味道,它是最能代表台灣的一樣食材。往往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不覺得有什麼不同,但在別人眼中就是獨一無二的。你必須愈本土(local),你才會愈全球性(global),而不是要嘗試國際化(try to be international),你會因此而失去特色。」 幾年間,台灣的餐飲業沿用在地食材逐漸成為風氣,大家更以此為傲。André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與台灣、中國的新一代分享。「期望我再花接下來的10年,讓中國料理登上世界舞台。」

在一般人眼中,André可納入人生勝利組。對於成和敗,他自言:「成功失敗都是別人說的,對我來說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走過了30年的廚師生涯,最重要是「初心」,「我必須要無時無刻調整自己,就是每天問自己,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情?當初想要做這件事,我是不是還有保持那份熱情?初心是把你再拉回原來的那一個點。我現在擁有我現在有的,其實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誠如他的「回家宣言」一段話:「我想重回原點,調整未來人生的方向,重拾最初做菜時的快樂。」

■Profile

江振誠André

出生於台北士林,也在士林夜市長大。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餐飲科畢業,以20歲之齡擔任台北西華飯店法國餐廳副主廚,及後遠赴法國三星米芝蓮餐廳 Le Jardin des Sens,隨雙胞胎兄弟主廚Jacques & Laurent Pourcel工作,由低做起晉升至執行主廚之位。30歲時被Discovery頻道選為「亞洲10大最佳青年主廚」;《時代》雜誌給予他「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及「全球最佳150位名廚」兩頂冠冕。2010在新加坡創立Restaurant André,翌年被《紐約時報》選為「全世界十間值得專程坐飛機去品嘗的餐廳」之一,被2016年起出版的《米芝蓮指南新加坡》連續兩年評為兩星餐廳。2014年回歸台灣,在台北開設RAW餐廳。先後著有《初心》及Octaphilosophy《八角哲學》,表達他的個人烹飪哲學。

文﹕魏雋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機械、航空工程師有需求 行業「升級轉型」迎智能世代

圖:理大提供
圖:理大提供

無人駕駛汽車、AI (人工智能) 機械人……近年創新科技產品日新月異,而很多產品背後均與機械工程有着密切關係。機械工程涉及傳統的科學概念,再延伸到更高層次的技術發展。有工程師透過進修碩士課程,擴闊對航空工程的理論與實戰技術的認知,並希望將來在機械工程範疇有更長足的發展。對於工程行業的前景,有學者表示,由於十大基建項目已大部分完成或分階段推展,加上三跑的興建,故相信對機械、電力、航空等工程師不乏需求。

郭偉健:由機械工程起步 增值航空工程擴闊知識領域

進修之路:機械工程學本科課程→

香港理工大學 (下稱「理大」) 機械工程學理學碩士課程,現正進修法律博士課程

工作經歷:建築公司機械部助理機械工程師→現職升降機公司工程師

很多男生不是喜歡玩模型、砌機械人,就是對飛機、汽車有興趣,郭偉健也不例外,對以上統統都感好奇。「小時候沒太多的電子產品,會將不同的玩具拆件及再砌過。」他更在中學時曾代表香港到美國、韓國等地參加機械人比賽,設計和製作過潛水機械人、遙控機械人。

聯招選科時,郭偉健二話不說選了機械工程本科。大學畢業後,他也順理成章入行,加入了建築公司機械部任職助理機械工程師,同時也參與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為將來成為註冊工程師鋪路。

選修航空工程 為科技指標

3 年的工作日子裏,遇過不同的問題、難題,令他發覺自己的不足,加上對航空工程有興趣,因此決心再進修「機械工程學理學碩士」課程,他選了航空工程為核心科,「航空工程是很多世界科技的領先指標,當中有很多新技術,也可應用在其他工程範疇。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一些部件可考慮用複合物,如碳纖維代替金屬,以提升整體效益。」

短短一年的全職進修,令他收穫不少,包括學術和人際關係方面。雖已具備機械工程基礎,但他不諱言,要應付碩士課程殊不容易,既要學習更深入的知識,又需要投放很多心機和時間鑽研理論和實踐,不過能夠認識不同背景的同學,有助擴闊人際網絡。

碩士畢業後,他轉戰升降機公司工作,任職工程師,工作包括升降機安裝維修及保養、品質和改善建議等,所涉及的升降機由住宅、商廈、工廈至大型商場也有。

目標:考取專業資格 提升產品質素及安全標準

郭偉健說,香港人口密度高、商場、高樓大廈多,人均升降機數目是全球數一數二。由於香港的升降機使用量頻繁,加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大眾對其維修保養要求和標準也特別高,才可達到「零壞機」的目標。

「升降機的設計中,機械和電子部分各佔半,一般壞機有各種原因,其中天氣也有影響。香港天氣一般較為潮濕、悶熱,大部分升降機來自歐洲、日本和中國等地,我們要改善產品至盡量符合本地環境,以延長壽命。另要確保在安裝後、使用和運作前符合法例的要求。」

他不諱言,工程行業的工作環境有一定潛在風險。「以往在建築公司工作時,有同事遇過工業意外,我曾參與防人體下墮和防觸電的設計裝置,以提升員工和工作環境的安全。」

對郭偉健而言,掌握不同領域的知識對事業有着相輔相成的幫助,因此他正修讀法律博士課程,「對法學有興趣之外,也因為工作上不時要接觸很多條例,相信進修對此有一定幫助。」他的短期目標是累積工作經驗,及兩年內考取註冊工程師資格,長遠希望在機械工程範疇繼續發展,包括提升產品質素及安全標準。

料機械、電力工程應用增 帶動相關人手

任何現代產業和工程領域都需要應用機械,小至手機的部件擺位、組成,以至鐵路列車的驅動,幾乎都跟機械有關。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阮海輝博士不諱言,本港推行的十大基建項目,大部分已完成或分階段推展中。他估計,現階段市場對工程人手有不同需求,其中土木工程方面的發展將暫放緩,但隨着各項基建對機械或電力工程的應用增加,此將帶動相關人手。

「航空工程是另一渴求人手的範疇,三跑興建後,來往香港的飛機數目增加,對維修保養工作的需求必會大增。」為配合中港兩地航空業的發展需要,理大的「機械工程學理學碩士」課程,數年前亦加入了航空工程和民用航空,以培訓更多合適的人才。

碩士課程設 5 專業方向 學員來自工程、物理、數學

現時本港有多間大學提供機械工程本科課程。阮博士表示,本科所學的知識以應用層面為主,以數學科為例,其實有很廣闊的領域;另一方面,本科課程較着重整體性,畢業生一般因應行業和工作性質的需要而進修。

以理大的「機械工程理學碩士」課程為例,分為 5 個專業方向,較多學員選擇的是機械工程綜合,另部分學生揀選的航空工程、民用航空等。其中航空工程內容包括飛機的結構。「舉例在設計機翼時,如何使它纖薄和輕身之餘,又能承載機身的重量,當中涉很多物理和數學的學問。至於民用航空則較着重機場運作、管理、法律等方面。」

學員中,本地生佔約三分之二,其餘以內地生為主,大部分具工程學科、物理科學及數學科學士學位背景。其中英文是大部分人的挑戰,數學方面,則以內地生水準較高。

工程行業升級轉型 朝智能化生產

對於工程行業未來的發展,阮博士認為會「升級轉型」,朝向智能化生產;與此同時,無人駕駛技術亦備受關注。「現時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是由 B (企業) 到 C (消費者),用家和生產商非直接聯繫,但有了物聯網技術後可發展至 C 到 B,用家可直接跟生產商聯繫,同時追求個性化訂製的產品,而這些均需要人工智能、智能機械和機械人等各方面的配合。」

他提醒,畢業生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本地,要放眼世界,如新加坡、國內企業有不少重工業,他們對工程及科技管理人才都有一定需求,不乏工作發展機會。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洪潔薇退下新聞火線 專注濃淡水墨世界

洪潔薇(圖﹕黃志東)
洪潔薇(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她是資深傳媒人,曾為電視台的新聞主播,立志服務社群的女子興趣多多,對世界充滿好奇,曾任職外滙經紀與議員社區事務助理、國際木偶藝術節的展品助理。剛踏入新聞界即被上司認定為有能力處理奇難雜症的「神奇女俠」,一天工作12小時等閒事,同時籌備五六個新聞故事乃家常便飯。人到中年,選擇落戶於一個極需安靜和專注的藝術世界,透過水墨的濃淡與古琴的深沉雄渾與世界連結。

上世紀九十年代,踏足新聞界的年輕女記者正在為接下來的一場記者會作準備,因為受訪者是時任九廣鐵路管理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楊啟彥,她打算問有關早前的九鐵事故。

問得好!不一定是好事

記者會開始不久,年輕記者終於有機會發問,楊啟彥聽到問題的反應是:「你問得很好!」事實是在她發問之前,沒有其他行家提出類似的問題,她心裏暗喜,急不及待跟好友分享,換回來的卻是一盆冷水:「你知不知道,受訪者說你問得好不一定是好事,顯示受訪者很想就事件作出回應,並且在事前已做好講話的準備,你好像在配合他!」年輕女記者愣住了,「是這樣的嗎?」多年後,洪潔薇回想起來,喜悅與失望的神色還依稀在她的臉上交替。未做記者之前,她對於「發問」已經很着迷,中學時的好友對社會時事很關心,大家會討論報章哪一篇文章中,記者的哪一道問題問得好。

洪潔薇形容記者是「問問題的民族」,小時候的她已亮出這種特質,站在廚房看媽媽做飯,什麼時候下油,什麼時候放葱蒜,火候掌握,一定要用大火「爆」的嗎?她一直在問問問。

居於元州邨的洪潔薇,有一堆深刻的童年回憶寄存在相隔一條街的蘇屋邨。讀小學時,放假會到蘇屋邨外婆的家,音樂人黃家強既是她的幼稚園同學,也是外婆的鄰居,於是她就這樣跟着家駒家強兩兄弟到處玩。「我們經常在屋邨後山及公園玩耍,家駒很有創意,會教我們玩有趣的遊戲,他以一個壞孩子形象出現,會找來各種蛇蟲鼠蟻嚇我們女孩子,我本來很怕昆蟲和小動物,經過他的『訓練』後,膽子大了,怕被狗追,卻不怕曱甴。」她笑起來。

受《北斗星》影響 報讀中大社工系

洪潔薇說,她是那種很貪玩的學生,什麼都想試,就是因為貪玩,中一至中四,精力都花在校內的跳舞唱歌、朗誦和演講比賽等活動,徵文比賽更屢獲獎項,不過學業成績就出了問題,中四大考其中一科不及格,險些不能升班。中五開課後不久,班主任問洪潔薇:「我留意了你一個月,發覺你很聰明,懂得的知識也不少,成績為什麼這麼差?你將來想做什麼?」「記者!」「你知不知道,做記者一定要有大學學位的。」班主任說。雖然洪潔薇到處打聽,知悉很多新聞記者並沒有大學學位,但這個發現並不能使她安心,反之,「讀大學」成為了她的奮鬥目標,開始修心養性埋首學業。

年輕人的想法總會受到當時社會的風氣影響,許鞍華執導的電視劇《北斗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熱播,劉松仁飾演的社工角色深入民心,社會工作者頭上彷彿都有光環,當時已有參與義務工作的洪潔薇決定報讀中大社工系。

除了問問題,洪潔薇還喜歡「shop around」,貨比三家的通常不是衣服鞋襪食肆酒店,而是人生前路的選項。大學畢業後,她沒有跑去做社工或記者,從來見到數字會頭痕的人,為了認識陌生的財經世界而當上外匯經紀。「工作了兩年多,每當有客戶大手入貨,我仍免不了緊張,當我不認同客戶的入貨決策,更會忐忑不安。」洪潔薇說,那個什麼都用金錢衡量的世界,不是她想停留的地方。

有線電視剛開台 決定30歲前做記者

適逢立法局九一直選,她很想參與香港重要的民主進程,遂轉職成為出選新界東的劉慧卿的社區助理,主要職責是舉辦各種活動,向街坊解說議會的情况和進行民間諮詢,但這種工作並不是當時她最想做的。那時有線電視剛好開台,機構大量招人,洪潔薇決定在30歲前達成做記者的目標。

洪潔薇的英文名是Mitchell,有同事叫她「咪嘈」。她聲音溫柔婉約,一點不嘈,反之另一個別名更能準確描繪她的本質。「上司常常把那些奇難雜症交給我這個新人,我又總能完成任務,可能因為我夠堅毅,要找誰都能找上。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他暗暗叫我做『神奇女俠』。」她掩着嘴笑起來。

在洪潔薇的口中,由童年到成人的每個階段都是「好開心」的日子,「……我老公有病,我咪唔開心囉!」她收起了笑容。神奇女俠在有線工作了半年,即被亞視以兩倍人工挖角,最初負責午間財經直播,一年後成為早晨新聞主播。人工增加了,工作時間和壓力同時升級,97年江澤民訪港,有幾天她緊張到連上洗手間的心情也沒有。當時的她只擔心自己的健康,丈夫是運動健將,生活正常,吃好睡好,萬萬想不到他會患上大腸癌。

丈夫病後,洪潔薇有三年時間陪丈夫戒肉茹素,更努力鑽研健康飲食。「我在結婚前只懂做很簡單的飯菜,我不想被指是『無飯夫妻』,於是報讀廚藝課程,又去請教高人。」她研究生機飲食和發酵飲食,例如自製芝士、乳酪、味噌、豆腐,有一段日子甚至到了沉迷的程度,直到遇上國畫。

遇上好老師 免費修國畫課程

洪潔薇對國畫的興趣始於中三,「當時沒錢交學費,有幸遇上好老師,讓我免費修了幾個課程,對這門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十多年前,她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辭掉亞視的工作,先後投身科網界及成立製作公司,那段日子生活較之前輕鬆,她做了人生兩樁重要的事——結婚和學畫。

「剛重執畫筆,我既學國畫,又涉獵油畫,既畫山水花鳥也畫人物,直至老師林湖奎提醒我必須專注,自此我不再這樣『遊逛』。」近年,她不僅專心致志於國畫的技法上,還漸漸走出自己的風格。「臨古畫的時候,我會留意畫家創作的背景,例如北宋畫家郭熙,他的作品《早春圖》中的山,就在他河南的家後面,很多畫家會以身邊環境作為元素,我們學畫的時候經常去寫生,大家明明是住在香港,一般只會到郊外寫生,為什麼不留在城市中取景?我住在大角嘴,毗鄰有很多好看的景色,我嘗試以水墨將那些景物表現出來,去年第一次個人展覽,我嘗試用中國毛筆寫意,以沒骨山水的方法描畫香港,畫中有車有橋有渡輪。」

流水行雲琴音 平復情緒

小時屋邨後山和公園是她的樂園,父母種曇花,外婆的家則有米仔蘭和石榴。透過繪畫山水,洪潔薇再次返回久違了的大自然,到香港各區的公園尋樹。「康文署轄下的公園,每棵樹都會掛上名牌,如果發現哪一棵沒有,我會馬上通知園方。香港常見的樹木約有數十個品種,四季會輪着開花,十一至十二月是糖膠樹的花期……」坐在花墟旁邊的公園拍照時,她指一指女貞樹上的名牌解說着。

退下新聞界火線,從前工作講求效率、multi-task和一眼關七的絕技,作畫時完全用不上。早前忙於籌備第四次個人展覽的洪潔薇說:「為了省時,我曾經試過同時畫幾幅畫,不行!同時為幾幅畫題字呢?也不行,做出來的效果都不理想。」去年,她開始學起古琴。「遇有不快,流水行雲的琴音總能馬上把我的情緒平復過來。」動若脫兔的女子說,今天的她仍然是那種等電梯都會等到很煩躁的心急人,你給她傳短訊,她總是極速回覆,在國粹的陶冶下,卻能展現出安靜如水的優雅姿態。

■Profile

洪潔薇

中文大學社工系學士,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碩士,早年從事新聞界,先後於有線電視、亞洲電視、香港電視網絡任職,08年隨嶺南派畫家林湖奎習畫,山水師從梁巨廷,2011年開始專注藝術發展,以「思遇」為筆名發表作品,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聯展,去年開始在本港舉辦個人展覽。她擅於運用夢幻寫實主義手法配合四時雲山墨戲展現城市之美。

文﹕劉倩瑜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法醫人類學 為亡者尋回身分 李衍蒨跟腐屍和人骨打交道

李衍蒨(圖﹕劉峻陶)
李衍蒨(圖﹕劉峻陶)

【明報專訊】「其實,單骨雙骨的說法並不存在,因為人類的前臂是由兩條骨(尺骨和橈骨)組成的。」誰會想到,眼前這位個子嬌小、爽朗灑脫的女子李衍蒨,從事的是為亡者尋回身分的職業,終日跟腐屍和人骨打交道?

選讀人類學 與骨頭初遇

80後的李衍蒨Winsome,香港長大,在一個小康家庭成長。中五時,她一邊溫書備考,一邊看巴西作家Paulo Coelho的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主角為追尋夢想,展開了一趟長途流浪旅程。會考過後,Winsome主動提出往外地讀書,甚至寫了一封信成功說服父母支持自己。當時不過17歲的她,自己一手找資料,列表比較可供選擇的國家和學校,最後和父母一起決定先在美國升讀副學士。

大學本科主修哲學,亦是Winsome自己的決定。「我喜歡邏輯學,了解不同宗教,後來更對符號學產生興趣。」哲學是出名的「揸兜科」,出路成疑。Winsome認為哲學訓練能鍛煉清晰的思路,鞏固她理性的性格。同時多得父母開明,尊重她一個前路不明的決定。「媽媽其實很擔心我的前途,想我讀商,但我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

而現在一頭栽進的法醫人類學(forensic anthropology),源自Winsome選讀了一門人類學選修科。「猶記得教授在介紹課程時,提起當時正熱播的美劇Bones,我還很好奇——真的能從一副骨頭看出這麼多?」這科入門課程,令她認識到骨頭不同部位的專業名稱,親手觸摸人類的骨頭。

Winsome自言,對法醫人類學的興趣,像是着火一般,從此不能自拔。大學畢業後,她申請到美國邁阿密殮房的實習。她形容,殮房和放置凍肉的雪房差不多,腐化屍體則像是近距離嗅到一堆新鮮鹹魚的味道。「前輩教路在口罩裏塗抹薄荷膏,我反而覺得放大了那股惡臭﹗待久了其實什麼也聞不到,倒是旁人從我們身上嗅到異味吧﹗」 Winsome說,最衝擊她的反而是第一次手執工具,向屍體割下去分離骨肉那一刻,「我正在合法切割人體﹗」

是他殺還是自殺? 從骨頭尋找致死方式

法醫人類學家的日常例行工作,包括「起骨和洗骨」(maceration)。清理人體屍骸上的軟組織,一般有5種方法,包括讓甲殼蟲進食、熱水煮、冷水浴、使用化學溶劑和徒手處理;然後,使用清潔劑和漂水,進一步將骨頭清理乾淨。法醫人類學家將這些處理好的骨頭,排列點算,再進行仔細檢查,以尋找死者的「Big 4」——性別、年齡、身高和種族(ancestry)。

法醫人類學屬於應用人類學(applied anthropology),當中涉及應用體質人類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及其他的科學知識,甚至是法律層面上。Winsome解釋,法醫和法醫人類學家會互相配合,從不同層面追蹤死者的資料。「法醫從屍體上尋找致死的原因(cause of death),檢查後如果未能確定死因,便會交由法醫人類學家繼續取證。法醫人類學家則從骨頭裏尋找致死的方式(manner of death),是他殺?還是自殺?」她的工作,便是從屍體身上,蒐集「他」最後能提供的信息。

與電視劇不同的是,她不單和骨頭打交道外,還要負責大量文書工作,將檢查結果記錄在案。如屬刑事案件,紀錄會成為檢控證供;若涉及戰爭屠殺或違反人道的案件,則會成為國際法庭審訊時的理據;法醫人類學家更會出任專家證人、出庭作證。Winsome補充道,法醫學的追溯期一般為50年,期限過後,便只能當成考古學發現。「這是因為當中的人證或疑犯,很有可能已不在人世,根本無法進行起訴。」

Winsome對骨頭的熱愛,絕對是一見鍾情。在美國殮房實習期間,她需要處理一具已腫脹發紫的屍體,雖然眼前的屍體,佈滿蠢蠢蠕動掉落的屍蟲時,她還能慢慢把屍體各部位搬回原處,就像是媽媽扶起走路跌倒的小孩般——她當時的「勇氣」舉動,直到現在仍然為同事「津津樂道」。和家人外出飲茶時,她吃過鳳爪後,也會對着桌上一堆堆吐出來的骨骸,默默盯着愣住,直至被媽媽捉個正着。「鳳爪和人的手指一樣,擁有三節指骨(phalanges),我是在研究為什麼它會如此彎曲﹗」Winsome說罷,哈哈大笑。

如此看來,法醫人類學不就是一門主動接觸「髒」跟「臭」的工作?這位小妮子如何忍受得了?Winsome想了想回應道,「家人也說我小時候是一個愛乾淨的文靜小孩。」現在,她可要親手處理腐臭的屍體,工作環境也不限於實驗室裏。剛過去的暑假,她再度踏足塞浦路斯,參與一項由NGO和教會的合作計劃,到當地墳場處理一些無人認領的屍體,負責發掘考古及法醫人類學工作。「這兩三個月,我們要在烈日當空40多度下發掘墳墓,既會曬黑也會出雀斑,但我嫌侷促不愛戴帽……」休息的地方也不甚舒適,「過去兩年前行,我都是睡沙灘椅,十人一間房也只能開窗開風扇透透氣。」

處理屍體 如低調平靜的一場修行

但對法醫人類學的熱情,令Winsome全心地投入其中,專注處理手上的骨頭,時間彷彿轉瞬即逝。「每次處理屍體,我都覺得是一趟修行。」她說,哲學思維能讓自己抽離,從另一角度思考,坦然面對工作上遇到的客觀狀况。「整個人生猶如一個學習的過程,大概到死前一刻,才會知道何謂生命的意義。」她續道。「從外表上,你看不到也觸不到骨頭,但它卻支撐着整個身體,令你行走活動自如;直到受傷,人類才會察覺其存在。我覺得骨頭和法醫人類學的本質一樣,低調沉默、從不鋒芒畢露。」

Winsome還分享了今年在塞浦路斯的一段經歷。「當地教會發現一處坑形的墳墓,沒有立碑,不太尋常。我們發掘後,發現下面有一具穿著鬆垮垮如睡衣的骸骨,身旁的枕袋還藏有女性服裝。起初,大家都懷疑是變性人,經檢查後,確認是一副男性骸骨,後來團隊找到他的家人,才得知他是一位在1950年代過世的同性戀者。」Winsome說,當地的東正教反對同性戀,當時的牧師因為不喜歡死者的打扮,臨時幫他換上一身男裝下葬。可惜的是,其家人也不願接收處理,團隊惟有將他存放在當地的bone room。「相對好些人終其一生尋不到親人消息,面對如斯情况,總會有點無力感。」

那如何面對工作帶來的情緒?「我無法忍受別人虐待小動物,我不是冷酷無情的人,但工作時必須要收起情緒。」每次遇到嬰兒或小孩子的個案,總有難受感覺,但Winsome能在處理骨頭的過程中,消化和緩解這種情緒上的波動。

人道調查和救援亦是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範疇之一。今年2月,她曾前往東帝汶,擔任當地法證科的法證人類學家和顧問。「那裏經歷多年內亂,警方一直在民居附近收集到人類骸骨,需要我們幫忙鑑定。工作仍然進行,大家也研究能否申請到資金多做一點,例如建立紀念碑。」

法醫人類學家是冷門行業,先不說亞洲地區欠缺相關資源及機會,即使在發展較前端的美國,通過法醫學院考試,得到國家認可的法醫人類學家,總共也不過六、七十人;要在這一行站穩陣腳、尋求發展,博士學歷已成基本要求。Winsome在這職志上,走的絕對是一條漫漫長路。「前幾年曾想過是否繼續堅持,但最後只能承認自己不是愛過簡單安穩生活的那種人。」她笑着說。現在,她仍在努力撰寫畢業論文,以完成英國的法證學及鑑證科學研究碩士,同時亦為積累更多實踐經驗而努力。12月,Winsome將赴英國,參與倫敦住宅大廈冲天火災的災難救援,以其專業鑑定事故中的死者身分。「今年初,我寫下2017年的工作目標,現在也算是達到心中所想。」

■Profile

Winsome Lee 李衍蒨

80後,大學本科在美國修讀哲學,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碩士,現正攻讀英國的法證學及鑑證科學研究碩士,主修法醫人類學。曾於美國邁阿密殮房實習;2015年起,參與塞浦路斯項目,負責考古發掘及法醫人類學工作;今年2月,曾赴東帝汶擔任法證科顧問。工作紀實《屍骨的餘音》作者及Facebook專頁「The Bone Room。存骨房」版主。

文﹕陳芷寧

圖﹕劉峻陶、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化驗人員、醫務化驗師 裝備入行 工作舉足輕重

 (圖:IVE 提供)
(圖:IVE 提供)

檢測及認證是本港六大優勢產業之一。無論是檢測化驗或醫務化驗都是與市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以前者為例,涉獵消費品、玩具、成衣、中西藥及食品等範疇。至於後者,以醫務化驗師的工作為例,主要提供與疾病有關的測試結果,協助醫生準確診斷,工作同樣不容有失。有意投身化驗相關工作的人士,及早做好進修的準備。

食品法規事務助理李佩君:為食物安全把關

進修經歷:中七畢業→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IVE) 化驗科學高級文憑→

香港中文大學自然科學本科課程

常說選科擇業宜以興趣為先,李佩君 (Sabrina) 不只做到,更樂在工作中。現於零售集團中任職食品法規事務助理的她表示,「大家每日都會接觸不同的食物,食物安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的工作包括將公司自家產品如新鮮肉類、蔬菜等,以及生產商的食品,交予公司的實驗室檢驗,確保它們出售前符合安全標準。」

另包裝食物方面,她也要檢查其標籤內容是否正確和合乎法例要求,如原材料成分含致敏源:奶、蛋、花生等,要確保標籤已列明相關資料,以保障消費者。

熟悉相關條例 確保符合安全標準

入行一年的她指,其工作最重要是細心和熟悉條例,「如曾有食品標籤上沒註明最佳食用日期;又如產品含食物添加劑、防腐劑等,要檢查它們是否本港允許使用的類別。」她補充,由於公司的產品種類繁多,加上來自不同地方,遇上產品資料內容是韓文、日文等,便要交由相關同事翻譯內容,或自己翻查資料。

Sabrina 表示,一向對食物安全及條例方面感興趣,因此中七畢業後,選讀了「化驗科學高級文憑」課程。「進修時曾分別到化學和食物實驗室實習,『Chem Lab』主要是在分類部門工作,當收到樣本時,我會協助產品的化驗項目分類工作,以玩具為例,可作歐盟玩具安全標準測試,如 EN71;而『Food Lab』的職務則包括儀器校正、種菌準備和文件工作等。」以上的實習經驗使她更了解實驗室的工作流程,對日後工作有一定幫助。

她笑言,現時每次選購食物時,都十分留意食物標籤,如產品標明是低脂、低糖,她會認真細看內容是否正確,「工作最大滿足感是為消費者提供正確的食物資料和健康的保障。」

檢測及認證業具發展潛力

政府統計處就檢測和認證業在 2015 年的行業數據顯示,私營獨立機構的總就業人數約 13,580 人。IVE 沙田院校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郎衞國表示,市場對不同產品的測試標準趨嚴謹,連帶對化驗人員技術的要求,儀器的精密度和靈敏度亦隨之提升。

他指,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動行業發展,包括成立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中藥檢測中心,可見行業具發展潛力。其中化驗技術員的工作,包括樣本處理、協助化驗、儀器檢測、處理數據和結果等。以 IVE 的「化驗科學高級文憑」課程為例,主要圍繞測試、檢驗和認證等方面,並設兩個分流:分析化學、檢測和認證,內容涵蓋消費品、玩具、成衣、中西藥及食品等,培訓學生全面性的化驗科學知識、技能和專業分析技巧。學員有機會應用不同的化驗科學儀器,畢業後能投身相關工作。

檢測重誠信 確保測試結果

以上課程學員要進行不少於 90 小時的實習,地點包括化驗所等,「以玩具為例,化驗時要先拆出不同的部件,以測試顏料、重金屬等項目。其他工作如樣本登記,將要化驗的產品分門別類,進行不同測試,如歐盟玩具入口標準;輸入資料、撰寫報告等,視乎不同化驗所而定。」

郎衞國強調,無論是學習或工作過程中,均十分着重誠信,「任何流程或工序,也要跟足指示,遇上繁複步驟或任何問題時,也絕不能造假,否則有機會影響測試結果。」

朗衞國:

進修:逾半數畢業生繼續進修,他們多選讀相關學位課程,如化學、自然科學、檢測與認證。

就業:畢業生可於公證行及化驗所擔任化驗技師或技術員工作,包括:消費品安全測試、藥物及食品測試、環境分析及研究發展,亦可從事實驗室品質管理及科學產品技術銷售服務等工作。起薪約 11,000 元。

專業資格:畢業生如具 2 年測試相關經驗,可申請成香港測檢認證協會的認可專業測試技術員;具 5 年測試及管理相關經驗,通過考核後,可申請成為以上協會的認可專業測試師。

醫務化驗人員 助醫生及時診斷

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臨牀診斷跟醫務化驗結果的關係十分密切。同屬化驗工作,醫務化驗人員的職務又是什麼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HKU SPACE) 生命科學及科技學院課程主任區鑑明表示,醫務化驗人員主要負責與疾病有關的測試,從人體組織、分泌物、血液、尿液等取樣本化驗,提供予醫生正確和及時的診斷,並作適當的跟進和治療。

HKU SPACE 生命科學及科技學院高級課程主任劉嚴德光博士表示,隨着未來新醫院的落成,加上退休潮,預料市場對醫務化驗人員有一定需求。「人口老化下,公共衛生服務和醫務化驗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區鑑明補充。

醫療化驗科學是一門包括臨牀生化學、血液學及血清學、組織病理學及細胞病、醫療微生物學的綜合專門科目。HKU SPACE 生命科學及科技學院課程主任周智豪博士表示,現時醫管局轄下有 40 多間醫院,另坊間有約 150 間私營化驗所。

一般地區性醫院都設有以上 4 個範疇的實驗室,每間有 30 至 40 名員工,其中醫院化驗人員接觸的檢驗範疇較私營化驗室多元化。

做事謹慎、對數字高度敏感

三人皆稱,不論從事哪個範疇,化驗人員做事要謹慎、工作態度認真。「工作並非只對着儀器和數據,要細閱報告內容,是否有偏差,因此要具備分析能力、責任心、對數字高度敏感和團隊精神。」

從事醫務化驗師工作,須完成獲醫務化驗師管理委員會認可的指定課程及具備註冊資格,除全日制的大學本科課程外,從事實驗室相關工作人士亦可透過修讀兼讀制課程取得註冊醫務化驗師資格。

教學醫院實驗課 熟悉醫院運作

周博士說,HKU SPACE 開辦的「醫事技術高級證書」課程,主要為業界人士而設,內容包括生理學、生化學、綜合醫事技術,和醫務化驗4個範疇的選修科。學員包括具備生物化學、生物科學、生物科技等背景的人士。「為使學員熟悉醫院實驗室的運作,我們會安排學員在教學醫院的學生實驗室進行常規的實驗。」

想入行卻欠缺相關學歷或工作經驗者,可由該學院的「實驗室科學文憑」課程起步,內容包括教授基礎實驗室科學知識、化驗技巧、實驗室管理知識和服務品質保證等技巧,畢業學員可投身助理職位。

進修:劉博士:可修讀生物醫學或相關的碩士課程

就業:區鑑明:「醫事技術高級證書」課程的畢業學員出路包括醫管局、衛生署、馬會化驗室、政府化驗室、獸醫化驗室、藥廠、科研實驗室等。以任職公營醫院的副醫務化驗師為例,起薪 25,415 元。如要晉升至醫務化驗師職位,須具備 5 年工作經驗及碩士學歷。

專業資格:周博士:「醫事技術高級證書」課程畢業學員可取得香港醫務化驗管理委員會「醫務化驗師 (第 II 部分)」註冊資格,並獲輔助醫療業管理局承認;待取得 3 年認可的工作經驗,可註冊成為第 I 部分醫務化驗師。根據以上委員會的數據,截至 2017 年 9 月,註冊醫務化驗師的第 I、II 部分各有 2,445 及 1,005 人。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YouTuber工作認真不輕易 笑波子用心娛樂觀眾

全職YouTuber李煒樂(笑波子)每天的工作是拍攝影片及進行後期 製作,並上載網絡與觀眾分享。
全職YouTuber李煒樂(笑波子)每天的工作是拍攝影片及進行後期製作,並上載網絡與觀眾分享。

YouTuber看似工作時間彈性、內容輕鬆,甚至擁有大量支持者,風光無限。事實上,YouTuber每天要絞盡腦汁構思題材內容、拍片及後期製作。上載片段後,更要忍受人們的惡意批評,跟半個藝人無異,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比一般人多。

全職YouTuber兼網絡紅人李煒樂(笑波子)也是其中一員,自製作「十四巴港女」的惡搞影片起,他的YouTube頻道訂閱人數從10萬增至20萬,愈來愈受更多人關注和支持;後更與VS MEDIA簽約,至今他的影片訂閱人數已接近60萬,是香港最多紛絲的YouTuber。不過,同時他亦被不少網民抨擊。面對批評,笑波子還是堅持拍攝影片繼續娛樂大眾,努力發展他的YouTuber事業。

上載生活影片 將興趣變成職業

笑波子的影片內容輕鬆有趣,例如他會拍攝自己在遊戲中闖關的經過(上)。而拍攝後,需經過後期製作工序(下)方可把影片上載至網絡。
笑波子的影片內容輕鬆有趣,例如他會拍攝自己在遊戲中闖關的經過。而拍攝後,需經過後期製作工序方可把影片上載至網絡。

作為YouTuber,笑波子希望為觀眾帶來歡笑,這也是他以「笑波子」為藝名的原因之一。起初他以拍攝生活分享片段為主,而上載影片並非為了名成利就,只是純粹希望娛樂別人。他稱呼支持自己的觀眾為「波友」,代表與之為朋友關係。每當他看到觀眾表示支持的留言,便會心生暖意,為他帶來滿足感。

久而久之,笑波子的影片頻道累積愈來愈多的觀眾,更為他帶來名氣,甚至開始有廣告收入,令這項興趣逐步變成職業。儘管其家人思想較開明,但當得知笑波子成為YouTuber時,認為這只是興趣。後來,笑波子憑上載影片獲得的收入給予家用,才令家人改觀、明白YouTuber是一種職業。現在,笑波子已成為全職YouTuber,每天均為拍攝影片埋頭苦幹。

公眾假期愈見忙碌 通宵達旦製影片

一般的上班族,大多都在周末和公眾假期休假歇息。笑波子則是與之相反,在這些日子更為忙碌。只因他為了觀眾在假期空閒時有所娛樂,會上載更多影片。現時,笑波子平均每天上載1 – 3段影片,從構思、拍攝、剪接和後期加工都是由他一手包辦,絕不假手於人,因此工作量頗大。他指出,拍攝一段影片平均需1 – 2 小時,然後花2 – 3小時進行後期製作。若希望有更佳效果,甚至要花近6小時進行後期製作,因此令他通宵達旦地工作,可謂年中無休。

笑波子拍攝的影片內容包括「淘寶開箱」、寵物、遊戲、旅遊、飲食等,多元化的主題配合搞笑風格,總能捕捉觀眾的「笑點」,使之開懷大笑。雖然工作忙碌,但他日常亦會抽空欣賞其他YouTube影片,以觀眾角度了解影片有趣之處,使他製作自己的影片時更得心應手。此外,他亦會跟其他包括海外的YouTuber合作,例如台灣「老皮」、「阿神」、內地「辦公室小野」等等,在香港亦曾與G.E.M.、鍾舒漫等歌手合作。除了多元化的題材,影片中加插的特效和音效也能增添趣味,而其實這些後製技術都是笑波子從網上自學得來。起初他只懂得基本的剪片技巧,但為了提升影片質素,便不斷學習相關技巧。

與媒體公司合作 把握每個工作機會

VS MEDIA 為笑波子處理行政及商業合作事宜,令他更能 把握每個工作機會。
VS MEDIA 為笑波子處理行政及商業合作事宜,令他更能把握每個工作機會。

YouTuber的收入來源是多方面的,如YouTube影片的點擊率分紅、承接推銷產品的商業廣告、出席活動或演出的收入等,所以有名的YouTuber收入相當豐厚。而隨著笑波子愈來愈多人認識,商業廣告或出席活動的機會也日益增多。網絡媒體VS MEDIA便找他簽約合作,擔當其經理人,代為處理行政工作及商議細節,使他能專注製作影片,把握每個機會。此外,公司更提供專業的拍攝器材、背景、洽談地點、甚至後期製作的協助等,提升其工作質素及效率。笑波子能善用公司的器材和場地,從第三者視覺進行拍攝,不再局限於前鏡頭,令影片更為多元化。

面對抨擊宜釋懷 支持者成為動力

YouTuber需面對網民的不同意見,有批評、也有支持。
YouTuber需面對網民的不同意見,有批評、也有支持。

除卻影片製作工序,作為專業及著名YouTuber的笑波子更要面對不少壓力。他憶述,在剛開始當YouTuber時,部分網民對他作猛烈抨擊、甚至作人身攻擊。他坦言起初會耿耿於懷,現在則學會樂觀面對。若網民的抨擊是關於拍攝影片的建議,他便會按其意見反思,提升影片質素;若是單純的人身攻擊,便不會多加理會。成名後的笑波子現時仍會面對網民批評,但批評以外,還有其他觀眾一直支持,這些支持便成為他拍攝的動力,使他繼續堅持YouTuber工作。

善用長處作賣點 讀書受益一輩子

笑波子認為,YouTuber應在拍攝影片時善用自己的長處,按自己的特質找到特色賣點和主題。他以自己為例,曾修讀土木工程的他,曾以解剖工程鞋作影片主題,當中運用了他的專業知識,加上題材特別,令影片變得更為有趣。而對有興趣加入YouTuber行列的同學,笑波子建議要先視之為興趣,累積一定的經驗與觀眾後,才考慮發展為事業。他又鼓勵同學先繼續升學,因為讀書所得的知識能終生受用,所以應該不斷自我增值。

文:黃詩雅 訪問場地提供:VS MEDIA

書本樣式

job05_A09_1

job05_A09_2

 

 

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環環相扣 兼備兩範疇知識人才需求增

job_2017_10_27_a1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要挑戰之一,從颶風哈維,以至颱風天鴿的猛力吹襲,所帶來的巨大人命、經濟損失已可見一斑。各國政府都加強力度採取不同應對措施,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包括提倡節能減碳、減少廢物,以及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環境及公共衛生所涉獵的範疇相當廣泛,亦環環相扣,若市場上有更多兼備兩範疇知識的人才,配合前瞻性和創新思維,相信有助不同行業提高環保意識和決策。

環境及公共衛生環環相扣,並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如徵收膠袋稅、污水處理及排污收費、垃圾徵費、推行回收廚餘等,已普及至大眾切身階段。香港浸會大學 (下稱「浸大」) 生物系助理教授鍾姍姍博士稱,近年與環保相關的議題愈來愈受到社會關注,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會受相關概念影響。

環保成企業決策考慮因素之一 各行各業提高關注

「在企業決策的過程中,環保是考慮因素之一,以實踐企業可持續發展及企業社會責任。此外,建立能源管理系統,能改善環保表現之餘,或能減低營運成本開支。」

環境及公共衛生涉獵層面廣泛,市場對相關管理人才需求甚殷,為培育及提升業界人才的質與量,浸大開辦了「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結合管理技術與科學中的環境資源管理和維護公共健康理念,擔任課程主任的鍾博士指,課程非純理科訓練,且採用跨學科的教學模式,文、理或商科背景者也有能力修讀。

課程重可持續發展 文理商生皆宜

上述課程已開辦了 10 多年,每年提供不多於 80 個學額 (全日制約 60 個及兼讀制約 20 個),內容着重於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健康管理技術和風險管理,因應社會發展及市場需要,科目及內容也會不時作更新。

學員要完成兩科必修科:「環境管理原理」及「公共衛生管理」,以及選讀五門選修科,可從以下選擇:「可持續發展管理系統」、「水土資源管理」、「綜合廢棄物管理」、「研究與環境監測方法」、「食物質量、法例及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及「碳及能源管理」。其中「碳及能源管理」為近四、五年新增的科目,教授管理碳及能源的常用方式和方法,包括碳審計、溫室氣體的識別和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的量化、能源審計和管理、節能項目的測量和驗證,以及碳和能源相關的標準等。而「食物質量、法例及安全管理」一科最受學員歡迎。

她補充,課程會舉辦不同的實地考察及參觀活動,把課堂上的知識與實際情况融合,有助學員日後工作。學員也有機會參與機構實習,以擴闊視野,「曾有學員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日內瓦總部 (WHO) 實習,獲得寶貴難忘的學習及工作體驗。」

畢業學員:進修涉獵公共衛生課題 開闢就業出路

進修之路:中山大學環境工程本科課程→浸大「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

工作經歷:浸大研究助理→工程公司畢業實習生 (環境)→

商界環保協會主任 [政策研究及 ESG (環境、社會及管治) 諮詢→

綠色建築及室內空氣質素]

來自內地的繆嘉璐 (Carol),修畢環境工程本科課程後,決定趁年輕往外闖見識世界,後獲浸大取錄修讀「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

「本科所學較着重技術性,此碩士課程既讓我接觸到新鮮的課題如公共衛生,也讓我宏觀地了解管理手法,以及學懂有系統地解決問題,實令我眼界大開。」對她而言,最大的學習挑戰在於適應英語授課的學習環境,艱辛的背後,卻讓她磨練出意志,亦大大提升了英語能力。

體驗不同環保範疇工作 開闊眼界

覷準環境管理行業前景的 Carol,畢業後選擇留在香港發展事業,先於大學任職了一年多的研究助理,負責協助導師進行廢物方面的研究,如採訪回收商了解有關塑膠回收的情况;以及進行廚餘測試,以探討有關衛生問題等。

她繼而轉職工程公司,擔任了一年多的畢業實習生 (環境),主要參與本地廚餘機項目,另需兼顧內地城市垃圾分類及處理項目。「前者涉及機器的技術性能測試與改善方案、維修保養等方面的工作,並要與客戶 (包括屋苑的物業管理公司等) 緊密溝通;後者則不時要出差,並需與內地政府部門人員合作。」

她及後決定向環境管理方面發展,遂轉投商界環保協會,從事主任崗位。入職約兩年,由起初負責政策研究及 ESG (環境、社會及管治) 諮詢工作;數個月前轉而負責綠色建築方面的工作,包括協助客戶實施相關環境項目;進行現場調查、數據分析,以及準備環境報告、協助編制技術方案等。

累積經驗考取專業認證 鎖定顧問工作目標

Carol 已計劃累積若干工作經驗後,考取如香港工程師學會、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 (CIWEM) 的專業資格/認證,以朝着顧問工作的目標作長遠發展。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不再離地默默等伯樂 電影迷張耀斌為演戲奔跑

張耀斌(圖﹕黃志東)
張耀斌(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小學年代已經是電影迷,張耀斌一早知道自己喜歡演戲,只是被動內向與孤高倔強的性情,令他錯失了許多機會。他兜兜轉轉,終於在三十歲前主動尋找演出機會。他一邊追夢,一邊做兼職,由派傳單員到補習老師,到婚紗展覽助手與神秘客人,「炒散」為了生計,也意外地開闊了視野,豐富了他的藝術生命。

見面的時候,張耀斌正忙於排練他有份參演的紀錄劇場作品《回溯重構:1967》。在劇中,張耀斌跟其他六位演員一樣,同時分飾創作者和演出者,「有些演員只喜歡演出,我則喜歡參與創作。紀錄劇場的內容不能虛構,我們在事前要做很多資料蒐集,訪問很多相關的人士,然後把他們的話一字一句記錄下來」。

自小愛演戲 受周星馳啟蒙

張耀斌愛上演戲,周星馳是啟蒙之一,「爸爸收藏了許多周星馳電影的錄影帶,我八、九歲時已經開始研究當中的笑點,蒐羅他的所有作品不斷重看,把他的台詞一字一句抄錄下來」。學生上課悶起來會在書頁上畫畫,他連習作也不放過,會更改人物插圖的對話,然後堂而皇之交到老師手上。二次創作中,順理成章加入了周氏經典對白。「老師看了竟然沒有責怪我,一位宗教科的Miss還會在批改時問:『……是不是來自哪一齣戲的什麼什麼對白?』」

學生和老師透過作業進行另類交流,這種經驗對張耀斌來說十分有趣,是小學年代沒有的。簡單講,張耀斌的小學時代就是一個字「乖」。從小一開始,他就是老師眼中的模範生,年年當班長,直到小四,「那一年我也被挑選當班長,但不知為何,我竟然開始帶頭犯規,在課堂上大聲說話」。張耀斌說,他是「包拗頸」,平日在學校循規蹈矩的並不是真正的他,「我不明白學校為什麼要求我們穿同一樣的服飾,不可以gel頭,每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那天,他做回自己感覺良好,卻要付上代價。搗蛋班長被開除後,還因為一次惡作劇要見家長。

究竟他鬧了什麼事,張耀斌完全忘記了,但當時的環境,老師、父親和他三個人的舉動和對話,他卻可以仔細地描述出來:「老師要求我道歉,但我不肯,拔足在操場上跑,這樣糾纏了足足一個小時。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和我默然無語,經過大埔林村河的時候,爸爸停下來,望着我,送來一記耳光。」

愛憑窗遠望 導演視點猜度人

這是張耀斌抽離一點,然後回望時看到的情景。他小時候很喜歡在家中憑窗遠望,然後猜度別人在做什麼,「從這樣的角度看東西,很像觀眾作為旁觀者的視點,也很像導演的視點」。對戲劇明明是熱愛,他卻把興趣藏在心裏:「中學時,學校有劇社和校園電視台,負責電視台的老師是攝影發燒友,十多二十年前已經擁有攝錄機滑軌。我大可以去報名參加,但我沒有,那時的我很被動,總是認為人家應該知道我的心意和能力,他們應該來找我啊!」

性格孤高的男孩一直在等,等待被發掘、被邀請,但他期待的星探並沒有出現。反而是中文寫作,他遇上了伯樂,一位中文科老師欣賞他的文章,替他把作品投稿到報社去。他說:「老師還優待我,沒有限定我什麼時候交作文功課,我可以慢慢寫,直到寫好才交。問題來了,究竟怎樣才算『寫好』呢?」因為一個「好」字,張耀斌給卡住,記憶中有好幾份功課一直欠交。

在乎的事會很執著,不在乎的,他可以很沒所謂,「會考放榜後,我不想讀中六,我覺得公開試,應付一次已經足夠了。後來跟着同學去報學校,也只是因為覺得通宵排隊很有趣」。成功獲中學取錄的張耀斌並不在乎那個學席,他選擇了IVE的電影製作課程,「我想,或許這裏所教的有助我成為演員。記得那一課,老師播放意大利電影導演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作品Blow-Up,不知有多少同學睡着了,我卻看得入神」。第一個學年,張耀斌的才華已被老師發現,張耀斌形容那個時候的自己處於眼高手低的狀態,人站在山腳,卻想像山頂的視野,他漸漸對電影製作失了興趣,有點迷失,連自信心也下沉,「我開始愛上戴帽,把臉孔隱藏在鴨舌下不讓人看見」。

畢業功課幾乎不想做,不感興趣的課就缺席,三年課程結束了,他不想在家「摺埋」,每天坐一個小時巴士從大埔的家到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的書店做兼職。在那一程長途車上,他會盡情放空和思考,另一方面,他感覺到車廂裏為生活奔馳的大眾的脈搏。

擱置夢想成slash族 炒散賺經驗

「生於一個經濟安穩的家庭,父母把我照顧得很好,從來沒有要求我做家務和給家用,不論在家庭和社會上,我都沒有特定的崗位,沒有需要負的責任,活得很離地。直到我在書店由兼職做到全職,責任多了,除了喜歡的電影和文字,還要學習兼顧店內的煩瑣事務,我明白不能只做想做的事。後來與朋友合伙租房子,更發覺自己連生活上基本的知識都欠缺,我不知道水、電、煤、寬頻是怎樣申請的,渠塞了不懂得怎樣去通。記得有一次,室友在睡夢中被冷水淋醒了,以為下雨,原來是天花滲水,我們手足無措,又用布吸又用膠袋接,他的牀濕了要和我孖鋪,兩個人擠在一張單人牀上,那一夜在狼狽中熬過去」。

在書店工作做兼職時,張耀斌也展開了slash族生涯,「我做過流動書攤、婚紗攝影助手、補習老師、會所職員、餐廳派對侍應,問卷調查員、拍賣會工作人員、年宵攤位」,對於喜歡收集和說故事的人,「炒散」除了掙錢還另有收穫。做散工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什麼背景都有,張耀斌記得有一次在街上派傳單,團隊中有一名精神病院病房助理,對方跟他分享了一個經歷:「某天一名病人走過來對我說:『剛才有人和我說話……』但當時病房除了我倆,明明沒有其他人。『他叫我打你!我知道你會很痛,我應該怎樣做?』其時,病人已經握緊着拳頭。」

跟張耀斌傾談好像看電影看話劇,這樣一個天生演藝人,他的演藝夢想卻一直被擱着,最後還要飛到西藏去撿回來。「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到西藏旅行,在人煙罕至之境,見到許多古老的建築物,經過多年的歲月洗禮仍然巍峨聳立着。原來精神和文化是這樣經得起考驗,可以一直留存下來」,他的馬達突然開動了,決定不再等,主動尋找演出機會。

不久,張耀斌成功獲得第一個角色,三年下來,他參與過好些獨立電影,曾經試過同時參與三部短片,「三個角色都很不同,感覺像完成一場馬拉松」。最令他樂在其中的,是擔任紀錄劇場的創作演員,在過程中,他找到實在感:「我演過三部紀錄劇場的劇目,包括講述經紀生涯的《中間人》、探討記者工作的《時代記錄者》和近日重演的《回溯重構:1967》。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最深刻的一次是訪問一位年輕女記者。她在六四紀念館遇上當年身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國記者,當那位中國記者告訴她目睹有人被子彈打中頭部的經過,一直滿腔熱血的她心裏暗忖:如果我遇上這種情况,如果我被子彈擊中,我的未婚夫會怎樣?我生孩子當媽媽的夢想怎樣……」

年輕記者說,因為工作已經很久沒有回家跟父母好好吃一頓飯,喜歡以旁觀者角色聽故事的張耀斌,也開始數算自己究竟有多久沒有回家吃飯。「當演員的,沒有特定上班下班的時間,大部分人沒有固定收入,我們要趁着不用排演的時間去打工賺取生活費,到排練的時候,身心往往已經因為幹活而疲憊不堪」。

當演員的前路,張耀斌看不清也說不準,只有一點他是肯定的,那就是對演戲與創作的熱愛,從前離地的他,願意為它着陸、奔跑,努力地掙扎求存。

■Profile

張耀斌

獨立電影及舞台演員、slash族,於IVE修讀電影高級文憑課程,先後參與《中間人》、《時代記錄者》、《回溯重構:1967》等三齣紀錄劇場作品。

文﹕劉倩瑜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曉慧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