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時裝設計的女生,畢業後,找到一份中環訂做高級時裝公司銷售及助理設計師的工作。客戶不是遊客就是大富人家,當為客人挑選的布料和設計的服裝款式被看中,那份滿足感是很大的。那是80年代末,一單生意成交涉兩三萬元,但女生的感覺卻是﹕「不想人生只為別人錦上添花。」之後,她反方向而行,以雪中送炭為職志。她是資深社工吳燕玲。
一名身穿白背心,雙臂佈滿紋身的青年,走進戒毒服務中心豪氣地說﹕「我要搵吳姑娘!」吳姑娘出來迎接他,他就開始投訴﹕「我不需要戒毒,告訴P.O(感化官)我沒有吸毒。」說的時候身體不自主向左右兩邊搖擺。那是吳燕玲由青少年服務轉職至戒毒服務後的第一個case。
為戒毒者哭拭淚後繼續工作
「我們要替有戒毒需要的個案設計戒毒計劃,但由於不少受助人不願意接受服務,有些更會在驗尿時提供別人的小便樣本,工作並不容易。」她記得上述的男受助人,曾經也願意乖乖地聽從社工,之後還是放棄了。我們有時會被個案牽動情緒,剛因為案主的情况而哭到眼腫,抹乾眼淚便要到學校主持講座。」
轉職戒毒服務前,吳燕玲已經有11年社工資歷,當時她任職的中心是服務青少年和家庭。皮膚白皙的吳燕玲擁有女童軍領袖、基督少年軍及山藝領袖的證書,那些年的她曬得黑黑實實。「我們要負責帶領什麼團隊,就要考取該團隊的領袖證書。記得當年負責帶領女童軍,起初連如何紮旗架練步操都不會。幸好有一名資深女團員,她很好,馬上來幫我。後來我懷孕,她知道我當夜班,下班時要負責把中心重甸甸的大閘拉下上鎖,就專程回來中心幫忙。」工作雖然繁忙和沉重,但也有不少片段令當社工的她感到暖心。
「區內的青少年服務中心,會為該區舉辦家庭活動,活動多數在周末、周日及假期舉行,有一個星期日下午,活動結束後回家,推開大門,看見丈夫和兩個孩子躺在地上睡覺,我方才知道,原來沒有太太/媽媽的周日,他們是這樣度過的。我去幫別人建立家庭生活,卻放棄建立自己的。」為了平衡家庭和工作,吳燕玲便轉往工作時間穩定的戒毒服務中心,當時,她並沒有想到這個新崗位會帶來另一些無奈。
不甘只錦上添花放棄時裝設計夢
很多境遇她都沒想過,走到社福界之前是迂迂迴迴地兜了一個圈。她從小沒有什麼企圖心,只知道自己喜歡繪畫。但媽媽告訴她,繪畫不能掙取足夠的生活費,她就去讀商科,做過出入口貿易,然後攻讀時裝設計。文憑課程畢業後,她在中環找到一份訂做高級時裝公司銷售及助理設計師的工作,每天透過舖頭的落地玻璃看着遮打道上的繁忙和繁華。
客戶不是遊客就是富裕名門的太太小姐,他們會為一場派對一個場合來揀布料度身做衫,有時專程來到,只為家裏一件晚裝配一塊布料做雙高跟鞋。「我推介的布料,設計出來的圖樣,若被客人選中,是很有滿足感的。他們來消費動不動花兩三萬,那是80年代末啊!普通打工仔要做幾多個月才儲到兩三萬!我不想只替別人錦上添花。」
後來她在一家服裝公司得到老闆的賞識和提拔,但鋒芒初露就感到工作的氣氛改變了,她感覺自己不適合充滿鬥爭的商業世界。當時在安老院工作的媽媽見女兒想轉工,就介紹她到安老院做社會福利員。在這個地方,吳燕玲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
院舍老友記離世不能承受的痛
「安老院舍工作要輪班,我每星期總有幾個晚上在院舍留宿,早上開咪叫醒院友起牀,在院舍外的小花園齊齊做運動,像小學生在學校上體育課,很有趣。我從來不會搞爛gag,但對着一群老人家,我會自自然然講笑話去逗他們,本來不算機靈,當要為他們解決問題時,會變出創意和小智慧來。我們彼此建立起像祖孫的關係。」這樣快樂的時光度過了兩年,老友記真的老了,要離開。
「我們晚上當值,睡牀邊有一個call bell,最怕聽到它響。有些院友被送往醫院,就沒有再回來。 」想起電影《桃姐》的情節。「有一個早上,我正要下班,一名年紀很大,但很活潑可愛的婆婆在吃早餐時把脖子一扭,倒在地上氣就斷了。這是我第一次目睹院友離世。」當下要裝作鎮定,表面上若無其事,其實心裏甚是悲傷,「工作期間,已經有六至七名長者先後過身,我知道自己已經不能再承受那份永別的傷痛」。
她辭職了,卻經常回去做義工。在不同的範疇服務過之後,吳燕玲發現自己無論是面對長者還是青年人、戒毒人士,都特別能明白受助人的感受。「有一個19歲的女案主懷孕,她有性病及毒癮,孩子生出來就雙腿無力,恐要切腿以安裝義肢。徬徨的母親來找我幫忙,我想起外國一個類似的個案,那個孩子並不需要截肢。諮詢職業治療師意見,最後保住了孩子的雙腿。當孩子一兩歲,我去家訪,看見孩子竟然可以在家裏跑來跑去!」
多年工作積累了無數的感動,也令她身心俱疲。工作壓力巨大,她常常失眠,會無故哭不成聲,還患上椎間盤突出,試過在洗手間動彈不得,病發時要花三四倍時間撐着拐杖工作。
辦皮革工作室一針一線縫補心靈
「我的女兒有學習障礙,很記得小學時女兒的班主任說過一句話﹕『你的女兒學習困難不小,難道我要你辭職不幹?』當年為了供樓,我沒有退路,但到了自己患病,經濟負擔又稍為減輕,我就決定將時間花在家庭和自己的健康之上。」說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靈上。近年放下全職工作,一邊修讀輔導課程,一邊自學皮革工藝及繪畫的她,終於有時間和舊朋友、同學聚會。「閒談間發覺大家都在不同的處境中suffer,有患癌病的、婚姻破裂的、工作上有各種壓力的。我希望可以繪畫一些輕鬆的圖畫日記,給身邊的人帶來點點正能量。後來,前機構的社工同事找我創作一些禁毒信息的插畫,繪畫變成一個項目。工作逐漸增多,而且擴展至不同的範疇,我剛好找到一個地方開設小小的工作室。」
吳燕玲的工作室名叫Healing Arts「喜樂創作」,中文譯名是丈夫想出來的,就是希望大家在這個小空間,透過藝術,心靈被滋養。「我覺得皮革手作可以和我從前做社工學過的輔導結合,因為每塊皮革都獨一無二,都有它的獨特性,雖有不完美的地方,在製作的過程中,要創作、裁切、縫合,也學習面對皮革和自己的不完美。」在這個小空間裏,學員看着自己的成品,心結就鬆解開了,發覺自己要面對的景况,原來都不是那麼糟。「有些學員還會將技術教給自己的親朋,一直傳開去。」師祖吳燕玲滿臉欣慰。
■Profile
吳燕玲,曾修讀商科、時裝設計,之後在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取得社工文憑,是青少年及家庭、戒毒服務資深社工。後來創辦藝術工作坊「Healing Arts喜樂創作」,開設皮革Diy工作坊、在小學舉辦繪畫班及上門個別教畫,藉着不同形式以藝術作情緒紓緩及心理輔導。
文:劉倩瑜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