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聽得到,不代表聽得明」,是很多深度聽障學童於融合教育的困局,裝上人工耳蝸不代表能如常聽書。有聾人不想下一代面對靠讀唇學習的挫敗,成為手語雙語共融教學教師,輔助聾童以手語學習;惟有關計劃沒有經常性資助,有中四聾童兩年後會成為計劃下首屆中學畢業生,但不希望師弟妹因計劃不能延續而受影響,今天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發言,為聾童爭權益。
棄玩樂壓力大飲食失調
有深度聽障的Toby幼稚園起在主流學校就讀,小時候裝助聽器後只能稍稍聽到,自學而慢慢可以口語表達,「以前上堂時仍有一半時間聽不到,要靠讀唇估老師在說什麼,低頭抄筆記時就看不到老師口形,隨即便跟不上」。Toby說,她比同學花上多倍時間溫書,小息要抄筆記,放學後就要私人補習,她終能大學畢業,「犧牲課餘玩樂的時間,亦因學業壓力患上飲食失調。如果有手語學習,就不用承受這些壓力」。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4年發表的數據,香港現有約15萬名聽覺有困難的人,只有3900人懂手語;香港只剩1間聾校,政府又推行融合教育,大部分聾童都入讀主流學校。
「不想下一代聾童經歷我的挫敗」,Toby因而成為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教學助理,以手語到主流中學助教,她指很多父母或教師都以為聾生裝上人工耳蝸後,便如常人的聽力一般,「小時候媽媽跟我說戴耳機跟眼鏡一樣,但戴上了就知道不同,戴眼鏡後可看清楚,但戴耳機後所聽到的聲音不一定清晰」。
手語口語教師同步授課
中四聾生黎珈佑便是如此,人工耳蝸對其聽力沒大幫助,「如沒手語老師,上課時完全跟不上 」,他6歲加入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現與22名聾童一起於計劃下唯一一間主流中學讀書,聾童可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課室分別有一名手語及口語教師同步授課。
「沒手語完全跟不上」
中四學生開始揀選修科,該校只有4名健聽和3名聾人手語教師,未能分身到每個聾生班房助教,安裝人工耳蝸後稍有聽力的中四聾生陳芷瑩就成犧牲品。夢想成為獸醫的她,要自己應付化學課,不時因課上「聽錯一個音」,就不能理解餘下的課堂內容,「沒有老師打手語,覺得達成夢想困難多了,但都想試着衝破」。
他們的健聽手語教師黃老師坦言,計劃的資金有限,手語教師未能「專科專教」,「一名手語教師最少教3科,上課前一天要找該科教師『惡補』,又或跟聾生一起研究」。
1手語教師最少教3科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得不同基金的支持,一直靠民間力量支撐,卻沒經常性資助。首屆聾生黎珈佑和陳芷瑩將順利於計劃下完成中學課程,但現時該中學計劃的資助或會於2年後屆滿,他們不希望自己是計劃中唯一一屆中學畢業生,因此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中發聲,盼政府明白手語雙語共融學習對聾童的重要。
手語雙語教育計劃 逐年找資助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推出「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惟當時的資金只夠計劃營運7年,其後要逐年找資助。該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姚勤敏強調,單靠民間力量,沒有經常性資助,很難延續,盼政府重視手語教育的重要,為主流學校聾生提供資源。
4學校加入計劃 110聾童受惠
該計劃現於1間中學、2間小學和1間幼稚園提供手語雙語共融教學,每間學校每年約收取6名聾生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連同嬰兒手語班,每年約有110名聾童受惠。計劃中的手語教師不單只有健聽人士,亦有聾人,「學生看到長大後的聾人可有不錯的職業,令他們相信自己都可以有夢想」,姚勤敏指部分聾生除了想當教師,亦有其他發展回饋社會。
融合教育下有學校拒手語支援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口語教育是現時大部分聾童唯一學習選擇,但部分深度聽障聾童確實難以口語學習,惟教育局推行融合教育後,可由學校自主分配資源。
他指有聾童向他表示,曾要求學校提供手語支援被拒而難以學習,他盼教育局能聽到聾童的心聲,重視手語教育,「若想聾童於主流學校融合學習,就應提供有關支援」。
於主流中學就讀中四的聾生黎珈佑,2歲時才被發現有深度聽障,3歲多做了人工耳蝸手術。他打着手語表達,手術後只是「有聲音和沒有聲音的分別」,所以手語便成為他的第一語言,他慶幸自己能接觸手語雙語學習共融班,除了幫助他學習外,更重要是能擴闊圈子,結識到健聽朋友。
結識健聽朋友 樂見手語溝通
教育局指2016/17學年入讀普通中、小學、而其主要特殊教育需要為聽障的學生約有650人,亦鼓勵教師因應聽障學生的能力和需要,選用最合適的模式教學及與學生溝通。局方又指出,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包括聽障的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和服務的預算總開支為14.17億元。
黎珈佑說,在手語教師輔助下,於主流學校讀書已較容易,但相比健聽學生「一聽就明」的學習速度,知道仍有差距;但他仍想堅持於主流學校讀書,因為在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中可認識健聽朋友,亦樂見他們會一同學手語跟自己溝通。
人手不足 手語補課搭救
其手語教師黃老師指出,手語教師不足,難以跟所有聾生一起上堂,有聾生則需於課後再以手語補課,曾有聾生表示想因應有沒有手語教師而選科,「我們便着聾生當全部科都有手語教師,然後教師再想辦法解決,不想他們放棄自己的興趣」。她指計劃下的教師時常忙不過來,但樂見聾生和健聽學生一起相處,「當我們常把『共融』放在嘴邊要學生學習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切實經歷」。
明報記者 李詠珊
201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