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殊教育 事半功倍 測試SEN徵狀 尋最佳學習法

梁智熊
梁智熊

【明報專訊】一旦懷疑孩子有SEN(特殊教育需要),家長都會心急地找評估服務,但排期的人龍愈來愈長,輪候期間是否完全無計可施?香港教育大學去年成立「整全成長發展中心」(I-WELL),以多項先進儀器,測試學童的SEN徵狀,更協助孩子找出最合適的學習方法!結合科技測試與傳統的專家評估,SEN學童就能加倍受惠。

教大去年5月正式成立I-WELL,至今運作一年多,分別透過學校及機構,接觸了60多個中小學生,到場接受測試。I-WELL副總監兼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系主任梁智熊(圖)表示,以科技結合特殊教育是十分新穎的做法,「近十年來,一直有人鑽研如何將神經科學等技術,運用在SEN人士身上,但都徘徊在研究的層面,甚少付諸應用」。

教大主理發展中心 測試準確率達九成

要得知孩子有沒有SEN,通常要倚靠醫生、心理學家等作出專業評估。如果使用科技做測試,首要確保儀器的準確性。為此,I-WELL投入服務之前,便使用了儀器為用家測試,評估他們有沒有SEN徵狀,之後與專家的評估互相印證,「我們希望得知儀器得出的結果,跟專家的結論是否近似,最後發現準確率達九成」。

到I-WELL做測試大約要兩小時,裏面有多部不同儀器檢視SEN徵狀等,而且結果十分仔細。以專注力為例,除了有高低之別外,也會細分成視覺專注、聽覺專注,即測試小朋友較易集中在視覺還是聽覺信息,抑或兩者不相伯仲。

不過,I-WELL不會為用家斷症,換言之測試完畢,小朋友也不能正式被評為患有自閉症、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等。那為什麼仍然要做測試呢?首先,I-WELL會為每個小朋友撰寫報告書,提供精確數據,家長帶孩子做評估時可作為參考;其次,家長可按孩子實際情况,提供相應訓練。

像13歲的子佑,就算是已確診的自閉症患者,家長吳太仍然報名安排他接受I-WELL測試。吳太表示,子佑3歲半時證實患有自閉症,十年來情况飄忽,「初小的時候不算嚴重,高小時開始自言自語,脾氣和與人相處都變差了,加上近一兩年進入反叛期,我感到更吃力」。

追蹤眼球軌迹 反映社交能力

戴裝置玩遊戲——小朋友一邊玩遊戲,一邊戴着Mindwave,即時分析專注及放鬆的程度,但由於要夾着頭部,小朋友起初或會感抗拒。
戴裝置玩遊戲——小朋友一邊玩遊戲,一邊戴着Mindwave,即時分析專注及放鬆的程度,但由於要夾着頭部,小朋友起初或會感抗拒。

I-WELL眾多儀器中,以眼球追蹤儀最能幫到子佑。屏幕上會展示出不同事物,包括人的臉部、動物圖像、文字等,儀器會追蹤小朋友的視線軌跡,從而知道他們看東西時,視線集中在哪部分,「有了這個儀器,我才知道子佑望人時,九成時間看着鼻子以下的位置,但要明白到一個人的情緒,最重要是看眼睛,變相他難以與人溝通」。

吳太便針對這問題多作提醒,同時I-WELL也建議了訓練方法,「有一個遊戲,所有玩家都要展示一張圖卡,然後其中一人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圖卡,其他人便要猜是哪一張。過程中,子佑要多留意別人的說話,我也叫他觀察發言者的表情、態度,從中窺探出正確答案」。數個月後,子佑再接受眼球追蹤的測試,發現他看鼻子以下位置的時間減至一半,其餘時間會留意眼睛,進步明顯。

I-WELL另一重點儀器是腦電波分析系統(EEG),小朋友頭部戴上網狀檢測儀器,經過約45分鐘掃描,便能收集腦電波及分析腦細胞活動,專注力、記憶、認知、語言能力等,都屬於檢視範圍。

小朋友亦會接受注意力多項參數測試(T.O.V.A.),按視覺及聽覺指示給予反應。視覺方面,當看見屏幕上方出現正方形便要按掣,若在下方則毋須按,根據準確度及速度,了解專注程度;聽覺方面,戴上耳機後,聽到任何聲音都要按掣,言語治療師會不斷調整音頻,以找出小朋友的聽力範圍,「試過家長以為小朋友有言語問題,測試後才知是聽力欠佳,聽不到句子中的低音字,因此不能正常地對話」。

I-WELL還有一類服務對象,他們不但已確診SEN,更一直有社工跟進。雖然沒必要再作評估,但可藉儀器了解治療成效。I-WELL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合作,為23名ADHD中一生提供腦電波測量輔助器(Mindwave)。當他們接受小組治療,儀器會偵測出其專注度,以及心情是否放鬆。

以科研實證療程成效

游家雅
游家雅

YMCA學校社會工作部社工游家雅(圖)表示,這些中一生會戴着儀器,參加遊戲治療小組。之後他會細讀腦電波數據,找出小朋友玩什麼遊戲較專心,「每個同學都不同,有些玩聽力遊戲時特別專注,便知道要幫助他們,就要多作出口頭指令、提醒」。在芸芸遊戲中,以砌LEGO最能提升專注力,「先將一大袋LEGO按顏色、形狀分類,然後鬥砌高或砌得有特色。Mindwave數據顯示,大部分同學整個過程都能專心」。

Mindwave能顯示出放鬆程度,其實也是一項重要指標,特別在遊戲治療中,更要確保他們能享受過程。游家雅分享,有一節小組要徒手劈板,大受學生歡迎,「他們先寫上期望,如學業、興趣、識朋友、戒掉壞習慣等,然後把木板劈開。很多同學起初都沒信心,其實只要夠專心,將力量集中在手掌上某一點,大部分同學都做得到。更重要是,同學劈板時心情最放鬆,沒有一個人不喜歡」。

梁智熊期望,除了為孩子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長遠更可設計成教材,「知道哪些遊戲有效後,便可繼續採用及優化,與言語治療師、社工等合作,推出教材套供學校使用」。另外,由今個月起,I-WELL也會開展到校服務,去中小學為學生做測試,「以往要由老師、社工帶學生來教大,令不少學校卻步。今年添置了可攜式的EEG裝置及眼球追蹤儀,相信更多學生能受惠」。

斥資近千萬 初步諮詢免費

I-WELL由教大斥資近千萬元成立,除了有不同儀器,也有不同專業人士提供評估及臨牀治療,其中以言語治療、職業治療及輔導的需求最大。I-WELL接受學校及機構轉介個案,也歡迎家長自行聯絡,尋求協助。

服務對象:幼兒、中小學生及其家長

收費:初步諮詢免費,如需要進一步專業評估及治療則需收費
網址:www.eduhk.hk/iwell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小模特兒:Matth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