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助上車綁鞋帶 司徒華獎視障生感受港共融有愛

司徒華獎得獎者楊恩華視力只有常人一成,平日搭小巴上學需要舉號碼牌,令司機知道他要上車。他說平日同學和司機都會協助他上車,令他很感動。(楊柏賢攝)
司徒華獎得獎者楊恩華視力只有常人一成,平日搭小巴上學需要舉號碼牌,令司機知道他要上車。他說平日同學和司機都會協助他上車,令他很感動。(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視力只有常人的一成,閩僑中學中四生楊恩華每天上學都要帶着手杖,由於看不到小巴號碼,更要在小巴站舉起號碼牌,好讓司機知道他要上車。4年前從內地來港的楊恩華說,連不認識他的司機和鄰校學生,都不時會扶他上車,又試過在乘港鐵時,突然有人彎腰替他繫上鬆脫的鞋帶,令他感受到香港人的人情味,「其實共融社會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多些關注和了解我們的需要,就可以做到」。

表揚奮鬥達成學習目標

21歲的恩華是今年司徒華獎的得獎者,今年司徒華獎已是第6屆,共有7名教師及6名學生獲獎,獎項表揚努力奮鬥、克服困難、達成學習目標的學生,以及有愛心的教師。每名得獎者可獲1萬元獎金。閩僑中學輔導主任黃玉麒說,為了幫助恩華學習,各科教師會上課前一周先把學習材料的電子檔傳給他,好讓他預習。恩華說,一般印刷字他看不清,若是電子檔則可用軟件讀出內容,或要用電子放大器將字放大至半個拳頭大,才有機會勉強看到。

兩年內已考獲二胡10級

恩華童年顛簸,在深圳讀過主流小學,卻遭同學欺凌,後來回家鄉黑龍江讀特殊學校,意外遇到二胡這「一生的朋友」,兩年內已考獲最高的10級,輾轉來到香港後更獲不少比賽和演出機會,曾在校際音樂節奪冠,更遠赴德國表演。

無論是喜是悲 用音樂來表達

「雖然我們某些方面有障礙,但也可以透過其他方面的特長,展現我們的價值。」恩華小時不太喜歡說話,朋友比較少,他說音樂是排解情緒的妙方,無論是喜是悲,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以至跟其他人分享。他最喜愛的曲是《二泉映月》和《悲歌》,他形容自己關心社會時事,「對國家民族有熱情」,這些曲能表達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學音樂的路上,恩華也曾經迷失,他2009年開始學二胡,兩年內已經考到最高的10級,但當時他注重成績,只為「快些考級攞獎」,卻忽視了基本功,於是他毅然轉了另一名二胡老師,「推翻從前學的所有」從頭學起,有半年時間只能拉音階,形容這段連曲都不能拉的日子「好痛苦」,一度想放棄。回想這段日子,他說自己當時「操之過急」,認為學音樂最重要的是基本功,「戰勝自己便可以,不用和別人比較」,未來希望考進演藝學院進修二胡。

影片課程教家長訓練早產兒

諾呈(右二)將雙腳交替放於積木上,再用力向膠樽拋球,藉此訓練身體兩邊的平衡力。協康會物理治療師麥艷玲(右一)從旁指導,諾呈媽媽Joanne(左一)和爸爸Kevin(左二)在旁邊學習訓練方法。(李紹昌攝)
諾呈(右二)將雙腳交替放於積木上,再用力向膠樽拋球,藉此訓練身體兩邊的平衡力。協康會物理治療師麥艷玲(右一)從旁指導,諾呈媽媽Joanne(左一)和爸爸Kevin(左二)在旁邊學習訓練方法。(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早產嬰兒有可能因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出現困難,醫管局和社會福利署雖有為特殊需要的嬰幼兒提供治療,但有家長稱久等。有慈善團體推出影片和課程,教授家長訓練方法,盼助嬰幼兒盡快糾正問題。

未滿37周出生的嬰兒視為早產嬰,根據醫管局,過去5年公立醫院每年平均有3325名早產嬰,部分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較同齡孩童差。現時3歲3個月大的諾呈,在母胎33周便出世,當時體重僅1.475公斤,除了有先天性心漏病,體能發展亦較遲緩。

諾呈媽媽Joanne表示,諾呈兩歲前一直接受醫管局物理治療服務,惟每次治療需輪候兩至三個星期,每次僅約45分鐘,又說「諾呈到1歲都未企到,其他小朋友1歲都行第一步,而諾呈19個月先行第一步」。

Joanne說,幸得醫生提醒,盡早輪候社署資助的特殊幼兒中心服務,諾呈兩歲時入讀,接受一星期5天各類物理、言語及職業治療。經過一年訓練後,諾呈現已能自行上落樓梯,大致追回同齡學童的能力,入讀主流幼稚園K1,不過Joanne說,知道有小朋友需等候近2至3年才可入讀特殊幼兒中心。

特殊幼兒中心輪候需時

協康會最近推出「親.早.啟動-早產嬰幼兒親子支援計劃」,透過家居訓練實習課程和網上影片,針對早產嬰幼兒0至6歲期間肌力不足、平衡力弱等問題,教授家長於家中訓練孩子的方法,如通過踢氣球加強平衡力。

協康會高級物理治療師蘇健勤表示,要把握孩子發展的黃金期,盡早改善發展困難。

持續進修基金擬放寬至70歲

study_2017_11_16_a1【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會向持續進修基金額外注資15億元,政府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建議放寬基金申請人年齡至70歲,以及取消4年申領基金的有效期限等(見表);資助上限則維持1萬元。

資助上限維持1萬 被指不足

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阮博文歡迎有關建議,他指持續進修基金運作了很久也沒檢討,已不合時宜,贊同政府放寬年齡上限和課程範疇;但他不滿政府沒有增加資助上限,「1萬元很快用光,如政府真的認真對待終身學習的話,就知道1萬元其實不足」,希望政府考慮「加碼」。

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顧問研究報告指持份者一般認為現時65歲的年齡上限太低, 建議放寬至70歲;事實上,港人預期壽命愈來愈長, 65歲或以上佔整體人口的比例, 將由2016年的16% ( 117萬人) , 增加至2066年的34%(263萬人),政府指應鼓勵長者發揮所長。課程範疇方面,原本只有8個指定範疇等課程可獲資助,政府建議擴大至所有在資歷名冊登記的課程,另建議增加的範疇包括健康護理、資訊及通訊科技、STEM、幼兒教育等。

現時基金帳戶有效期4年,可申領發還款項亦最多4次,政府建議撤銷這兩項限制。

有效期及次數不再設限

不過,政府無意增加資助上限。現時港人修畢課程後可申請發還八成學費或上限1萬元,政府指經審慎考慮後決定維持現狀。政府指出,鼓勵更多合資格的人終身學習是優先工作,再者,總數66.6萬個已結束帳戶的基金受惠人中,超過一半實際上沒用盡1萬元資助。

洪潔薇退下新聞火線 專注濃淡水墨世界

洪潔薇(圖﹕黃志東)
洪潔薇(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她是資深傳媒人,曾為電視台的新聞主播,立志服務社群的女子興趣多多,對世界充滿好奇,曾任職外滙經紀與議員社區事務助理、國際木偶藝術節的展品助理。剛踏入新聞界即被上司認定為有能力處理奇難雜症的「神奇女俠」,一天工作12小時等閒事,同時籌備五六個新聞故事乃家常便飯。人到中年,選擇落戶於一個極需安靜和專注的藝術世界,透過水墨的濃淡與古琴的深沉雄渾與世界連結。

上世紀九十年代,踏足新聞界的年輕女記者正在為接下來的一場記者會作準備,因為受訪者是時任九廣鐵路管理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楊啟彥,她打算問有關早前的九鐵事故。

問得好!不一定是好事

記者會開始不久,年輕記者終於有機會發問,楊啟彥聽到問題的反應是:「你問得很好!」事實是在她發問之前,沒有其他行家提出類似的問題,她心裏暗喜,急不及待跟好友分享,換回來的卻是一盆冷水:「你知不知道,受訪者說你問得好不一定是好事,顯示受訪者很想就事件作出回應,並且在事前已做好講話的準備,你好像在配合他!」年輕女記者愣住了,「是這樣的嗎?」多年後,洪潔薇回想起來,喜悅與失望的神色還依稀在她的臉上交替。未做記者之前,她對於「發問」已經很着迷,中學時的好友對社會時事很關心,大家會討論報章哪一篇文章中,記者的哪一道問題問得好。

洪潔薇形容記者是「問問題的民族」,小時候的她已亮出這種特質,站在廚房看媽媽做飯,什麼時候下油,什麼時候放葱蒜,火候掌握,一定要用大火「爆」的嗎?她一直在問問問。

居於元州邨的洪潔薇,有一堆深刻的童年回憶寄存在相隔一條街的蘇屋邨。讀小學時,放假會到蘇屋邨外婆的家,音樂人黃家強既是她的幼稚園同學,也是外婆的鄰居,於是她就這樣跟着家駒家強兩兄弟到處玩。「我們經常在屋邨後山及公園玩耍,家駒很有創意,會教我們玩有趣的遊戲,他以一個壞孩子形象出現,會找來各種蛇蟲鼠蟻嚇我們女孩子,我本來很怕昆蟲和小動物,經過他的『訓練』後,膽子大了,怕被狗追,卻不怕曱甴。」她笑起來。

受《北斗星》影響 報讀中大社工系

洪潔薇說,她是那種很貪玩的學生,什麼都想試,就是因為貪玩,中一至中四,精力都花在校內的跳舞唱歌、朗誦和演講比賽等活動,徵文比賽更屢獲獎項,不過學業成績就出了問題,中四大考其中一科不及格,險些不能升班。中五開課後不久,班主任問洪潔薇:「我留意了你一個月,發覺你很聰明,懂得的知識也不少,成績為什麼這麼差?你將來想做什麼?」「記者!」「你知不知道,做記者一定要有大學學位的。」班主任說。雖然洪潔薇到處打聽,知悉很多新聞記者並沒有大學學位,但這個發現並不能使她安心,反之,「讀大學」成為了她的奮鬥目標,開始修心養性埋首學業。

年輕人的想法總會受到當時社會的風氣影響,許鞍華執導的電視劇《北斗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熱播,劉松仁飾演的社工角色深入民心,社會工作者頭上彷彿都有光環,當時已有參與義務工作的洪潔薇決定報讀中大社工系。

除了問問題,洪潔薇還喜歡「shop around」,貨比三家的通常不是衣服鞋襪食肆酒店,而是人生前路的選項。大學畢業後,她沒有跑去做社工或記者,從來見到數字會頭痕的人,為了認識陌生的財經世界而當上外匯經紀。「工作了兩年多,每當有客戶大手入貨,我仍免不了緊張,當我不認同客戶的入貨決策,更會忐忑不安。」洪潔薇說,那個什麼都用金錢衡量的世界,不是她想停留的地方。

有線電視剛開台 決定30歲前做記者

適逢立法局九一直選,她很想參與香港重要的民主進程,遂轉職成為出選新界東的劉慧卿的社區助理,主要職責是舉辦各種活動,向街坊解說議會的情况和進行民間諮詢,但這種工作並不是當時她最想做的。那時有線電視剛好開台,機構大量招人,洪潔薇決定在30歲前達成做記者的目標。

洪潔薇的英文名是Mitchell,有同事叫她「咪嘈」。她聲音溫柔婉約,一點不嘈,反之另一個別名更能準確描繪她的本質。「上司常常把那些奇難雜症交給我這個新人,我又總能完成任務,可能因為我夠堅毅,要找誰都能找上。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他暗暗叫我做『神奇女俠』。」她掩着嘴笑起來。

在洪潔薇的口中,由童年到成人的每個階段都是「好開心」的日子,「……我老公有病,我咪唔開心囉!」她收起了笑容。神奇女俠在有線工作了半年,即被亞視以兩倍人工挖角,最初負責午間財經直播,一年後成為早晨新聞主播。人工增加了,工作時間和壓力同時升級,97年江澤民訪港,有幾天她緊張到連上洗手間的心情也沒有。當時的她只擔心自己的健康,丈夫是運動健將,生活正常,吃好睡好,萬萬想不到他會患上大腸癌。

丈夫病後,洪潔薇有三年時間陪丈夫戒肉茹素,更努力鑽研健康飲食。「我在結婚前只懂做很簡單的飯菜,我不想被指是『無飯夫妻』,於是報讀廚藝課程,又去請教高人。」她研究生機飲食和發酵飲食,例如自製芝士、乳酪、味噌、豆腐,有一段日子甚至到了沉迷的程度,直到遇上國畫。

遇上好老師 免費修國畫課程

洪潔薇對國畫的興趣始於中三,「當時沒錢交學費,有幸遇上好老師,讓我免費修了幾個課程,對這門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十多年前,她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辭掉亞視的工作,先後投身科網界及成立製作公司,那段日子生活較之前輕鬆,她做了人生兩樁重要的事——結婚和學畫。

「剛重執畫筆,我既學國畫,又涉獵油畫,既畫山水花鳥也畫人物,直至老師林湖奎提醒我必須專注,自此我不再這樣『遊逛』。」近年,她不僅專心致志於國畫的技法上,還漸漸走出自己的風格。「臨古畫的時候,我會留意畫家創作的背景,例如北宋畫家郭熙,他的作品《早春圖》中的山,就在他河南的家後面,很多畫家會以身邊環境作為元素,我們學畫的時候經常去寫生,大家明明是住在香港,一般只會到郊外寫生,為什麼不留在城市中取景?我住在大角嘴,毗鄰有很多好看的景色,我嘗試以水墨將那些景物表現出來,去年第一次個人展覽,我嘗試用中國毛筆寫意,以沒骨山水的方法描畫香港,畫中有車有橋有渡輪。」

流水行雲琴音 平復情緒

小時屋邨後山和公園是她的樂園,父母種曇花,外婆的家則有米仔蘭和石榴。透過繪畫山水,洪潔薇再次返回久違了的大自然,到香港各區的公園尋樹。「康文署轄下的公園,每棵樹都會掛上名牌,如果發現哪一棵沒有,我會馬上通知園方。香港常見的樹木約有數十個品種,四季會輪着開花,十一至十二月是糖膠樹的花期……」坐在花墟旁邊的公園拍照時,她指一指女貞樹上的名牌解說着。

退下新聞界火線,從前工作講求效率、multi-task和一眼關七的絕技,作畫時完全用不上。早前忙於籌備第四次個人展覽的洪潔薇說:「為了省時,我曾經試過同時畫幾幅畫,不行!同時為幾幅畫題字呢?也不行,做出來的效果都不理想。」去年,她開始學起古琴。「遇有不快,流水行雲的琴音總能馬上把我的情緒平復過來。」動若脫兔的女子說,今天的她仍然是那種等電梯都會等到很煩躁的心急人,你給她傳短訊,她總是極速回覆,在國粹的陶冶下,卻能展現出安靜如水的優雅姿態。

■Profile

洪潔薇

中文大學社工系學士,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碩士,早年從事新聞界,先後於有線電視、亞洲電視、香港電視網絡任職,08年隨嶺南派畫家林湖奎習畫,山水師從梁巨廷,2011年開始專注藝術發展,以「思遇」為筆名發表作品,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聯展,去年開始在本港舉辦個人展覽。她擅於運用夢幻寫實主義手法配合四時雲山墨戲展現城市之美。

文﹕劉倩瑜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寫字有法﹕一塊擦膠傷親子感情? 練小手肌學執筆 寫出好字

專家教揸筆 告別鬼畫符  (圖:kiankhoon@iStockphoto)
專家教揸筆 告別鬼畫符
(圖:kiankhoon@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到底你有沒有用心寫?簡直就是鬼畫符!」「媽媽,不要再擦我的字啦!」這些廝殺場面,每晚在無數個家庭裏發生,一塊小小的擦膠,足以破壞一段親子關係。

家長與其每天「扯火」,倒不如認真想想,何解你家的小朋友,字體永遠東倒西歪?真的純粹出於貪快?無心機?懶惰?抑或還有其他原因呢?不打不罵,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幫助孩子寫出一手秀麗的字體?

作為兩女之母,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Joanne)表示,她記憶中只擦過女兒寫的字一兩次,如此忍手,皆因她深信家長擦字的舉動十分不智,弊多於利。「如果是因為家長不斷幫小朋友擦去寫得不像樣的字、不斷重複改正,而最終令他能交出一份漂亮的功課,表面上是贏了,但實際上卻輸了讓孩子學習的機會。久而久之,小朋友會變得被動,總覺檢視字體是媽媽的責任,跟他沒有關係。」

况且,Joanne認為孩子能否寫出一手靚字,背後牽涉很多因素,如果家長不先作了解,只是邊罵邊擦去小朋友所寫的字,傷害是很大的。「當小朋友已經用盡方法去寫,但成年人一味用擦膠去回應,會很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她補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人都總想自己表現優秀,除非是那些常遭指摘、辱罵的人,才會產生「自證預言」的心理,他們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刻意「做衰」自己。「在這個前設下,我希望家長明白小朋友字體醜陋並非刻意跟你作對,而是他們根本在書寫方面出現困難,力有不逮。」

小手肌弱專注力差 影響寫字

據Joanne觀察,新生代的兒童,他們的小手肌普遍發展得較弱,這也是導致他們字體不工整的原因,「上一代的孩子,玩具不多,唯有自製小玩意,因此常常摺紙、剪剪貼貼,這些動作都有助訓練小朋友的小手肌。但時代進步了,加上科技發達,現今小朋友接觸得最多的是電子產品,運用小手肌的機會反而減少了,到他們要執筆寫字時,便會表現得不理想」。

另外,小朋友的視覺能力發展、眼球追蹤速度、空間感是否拿得準確,亦會影響他們的書寫能力。「如果視覺能力弱,孩子寫字時,部件與部件之間的距離會很大,他們難以控制筆畫的長短,也很容易出格,字體看起來便不端正。」

除了以上原因,專注力不足,亦可導致孩子書寫困難,Joanne說︰「寫字是需要專注力的,如果小朋友缺乏專注力,眼睛不能專注於功課上,他們便很難一筆一畫把字體寫好。又或者對於一些高能力的兒童來說,他們壓根兒就不喜歡重複的抄寫,這種抗拒心態,亦難以叫他們寫出靚字。」

Joanne提醒家長,每個小朋友也有強弱處,最重要是針對他們的需要去施教,「倘若是小手肌弱、視覺能力有問題,甚或是專注力不足,其實大可透過訓練去改善的。事實上,家長要知道,每個小朋友的發展步伐也不同,只要他們情緒穩定,時刻保持對學習有動機、有趣味,便一定慢慢學到,實在毋須經常對孩子動氣」。

鼓勵孩子修正非擦掉

她強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妨從旁鼓勵,並着眼於他們做得好的地方,減少批評,「如果孩子只有三個、五個生字寫得漂亮,我們便集中讚賞這三個、五個生字,其餘寫得不太好的,可以鼓勵他修正,但修正與否,應該由他們自行決定,並交由老師評分,家長不應肆意擦掉孩子所寫的字」。

文︰沈雅詩

封面圖:kiankhoon@iStockphoto

圖︰馮凱鍵、沈雅詩、資料圖片

辣媽CEO:培養優秀孩子6件事(下)

pama_2017_09_12_a1【明報專訊】上期講到史丹福大學研究的育兒法,今期繼續:

三、一起郊遊

我們一家不止是郊遊,不管什麼長短途旅遊,必定全家總動員。每日在課堂裏重複不斷學習,我們都是過來人,當然知道可以有幾夠沉悶。我會帶大小T出去接觸大自然新世界,發掘新景點嘗試食物體驗新事物。去海灘玩水堆沙和陽光玩遊戲,帶着孩子周山跑,看天看海看花草看樹鳥,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洗滌心靈。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珍惜愛護大自然,大小T愛心爆棚,仁慈仁愛仁厚,先天是上天賜予眷顧,後天是自小被薰陶教育。學不學由你!

四、交流溝通

我相信我和其他父母的最大分別是,我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我不會扮民主問意見,然後以母親的身分高高在上,永遠都是依我的喜好做主。不管他們兩個幾多歲,所作的選擇一樣得到尊重,一樣有發表意見言論的自由,還有選擇的自由。不管他們講的說話,提的意見有多幼稚,我都會從對答中作出指導,以閒話家常的形式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我鼓勵他們兩個坦白,事無不可對我言,有福同享,有禍同當,有鑊齊孭,我們母子母女之間毋須存有秘密。我們仨關係有幾親密,是我苦心經營的結果。做不做由你!

五、一起參加體育活動

無論工作幾忙,兩個孩子小時候所有戶外旅行、體育遊戲比賽,我都不會錯過。輸贏根本不在乎,在乎的只是共同參與的過程,努力為他們的成長儲下美好的回憶片段。之後他們兩個性格喜好大不同,小T非常有體育細胞,幾乎所有球類活動他都學過。大T一樣有體育細胞,不過怕辛苦,所以總是三分鐘熱度,只有拉丁舞可以堅持,因為兩姊弟可以一齊學,一齊練,一齊參加比賽,堅持了幾年,但就苦了我們。每個星期上堂操練,還有假期周末停不了的比賽,忙得團團轉,我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我的辛苦勞碌當然不會白費,大小T有多愛我這個媽媽。猜不猜到由你!

六、一起參加公益活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我人生終極目標。

講得出做得到,公益活動我不止身體力行帶着大小T和一班學生仔女參加咁簡單,還和一班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共同創辦M&M(Mentors & Mentees),以愛傳愛Practice Kindness為宗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社會各個階層有需要的人提供協助和服務。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更為有福,講幾多次都不及帶着子女一同體驗一起經歷,來得更有力更實際。眾生本來平等,但每個人的出生際遇大不同,身在福中要知福,能為不在福中的人造福,才是莫大真正的福氣。種福不種福由你!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文﹕張慧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64期]

 

港研健身單車 電動小巧吸客

卓維企業銷售總監孔玉婷(左)和產品設計師楊見昇(右)透露,公司未來健身儀器的設計方向,離不開體積小、輕巧、可摺疊、被動式運動、配合智能手機使用,以及遊戲化等原則。(劉焌陶攝)
卓維企業銷售總監孔玉婷(左)和產品設計師楊見昇(右)透露,公司未來健身儀器的設計方向,離不開體積小、輕巧、可摺疊、被動式運動、配合智能手機使用,以及遊戲化等原則。(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做運動也需要時間,忙碌的香港人要抽點時間健身也不容易。近年就有港商研發出一種電動健身單車,操作方便,可隨時在家輕鬆健身,其第一代產品先攻復康市場,成功賺得第一桶金,第二代產品將增加運動強度選擇,還會配備手機App和遊戲,並進一步減重修身,已獲多國買家洽購,預料將可打入一般消費者市場。

明報記者 薛偉傑

卓維企業有限公司(Max Concept Enterprises Limited)銷售總監孔玉婷、產品設計師楊見昇表示,公司在內地從事製造業多年,一直替外國客戶代工設計及生產(ODM)多種家用保健和健身儀器,不過公司一直沒自己品牌,也沒有在港銷售產品,直至2012年才成立附屬公司MaxCare,自創同名品牌,在港設連鎖店。

第一代專攻復康人士 累積出口數十萬部

孔玉婷承認,當時已有一些按摩椅品牌在本地開設多家連鎖店,MaxCare算是較遲入場。但她指出,考慮到競爭對手的定價,公司有信心提供較相宜價格,而且MaxCare定位和對手有分別,雖然其分店也有銷售多款按摩椅,但產品策略較多元化,同時銷售按摩產品、健身器材、美容儀器、健康補充品等四大類產品。其中,按摩椅和按摩坐墊大多是向代工廠採購,健康補充品也是代理外地產品;而健身器材和美容儀器則是該公司自行研發及生產,包括健身單車、跑步機、美肌儀器等。

公司近年研發出一款迷你電動健身單車,專攻物理治療和復康用途,用戶毋須費力踩單車,只需選擇合適速度,讓摩打帶動用戶雙腳被動地進行單車運動。結果,該產品在外國賣得相當不錯(在外國是貼上客戶的品牌),累積銷量高達數十萬部。

該公司由此看到了商機──既然復康人士接受這種被動式運動的健身單車,一些較少運動的普通人也可能會接受。孔玉婷及楊見昇稱:「尤其是,很多年青人整日都是長坐兼且智能手機不離手,運動量實在很低,更可能增加患上某些慢性疾病的風險。」

楊見昇表示,主動運動的健身效果雖較好,但需要較為集中精神。若用戶一面做其他事情,一面運動,可能難以集中。被動式運動正好解決這問題,用戶運動時可分心玩智能手機、上網或看電視等。另一方面,他又想到,健身單車或可與智能手機結合在一起,例如用手機App來遙控健身單車和儲存運動數據;又或是一面踩健身單車,一面玩一個單車比賽手機遊戲,用戶可在遊戲中鬥速度、避開障礙物等,令運動過程增添趣味。

而這念頭就是第二代迷你電動健身單車Bicit Automatic Game bike的由來。「Bicit」是由「單車」的西班牙文「Bici」修改而來,「cit」的讀音與「sit」相近,寓意用戶可舒適地坐着踩單車。

被動式運動免「分心」 迎合機不離手年輕人

孔玉婷和楊見昇表示,公司以約大半年時間研發Bicit,共花了70萬元。雖然公司已開發首代迷你電動健身單車,但Bicit大部分地方都需重新設計。因為第一代迷你電動健身單車專攻復康用途,所以轉速較慢,只有6個選擇;Bicit則適合一般用途,協助大眾用戶達到一定運動量,所以轉速需要較快,共12個速度及5種預設程序選擇(如可前轉或後轉,也可時快時慢)。

此外,Bicit的外型亦比較流線型和時尚,形狀和第一代產品有些分別,零部件亦需要改變,而且Bicit還要在第一代產品的基礎上再減重1公斤,下降至僅3.9公斤,體積亦設計成48.8厘米×40厘米×30厘米,可於一般寫字樓辦公桌下使用。

僅重3.9公斤 可和手機遊戲互動

研發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要設計和Bicit同步互動的手機遊戲。現時Bicit的研發已大致完成,唯獨是手機遊戲的程式還需要時間改善,例如植入風景或場景。若公司能找到一些合適的遊戲開發商,則可能會索性取得其內容授權,以節省開發時間。

Bicit已於10月在Kickstarter上完成眾籌,當時的價格由1318、1992至2232元不等,視乎搭配傳統遙控器還是手機App,以及有沒有手機遊戲,估計本地零售價將會和眾籌價相若。Bicit亦在貿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中展出。雖然只籌得約27萬元,但孔玉婷表示,勝在吸引到一些外國媒體注意和報導,包括FOX、NBC、ABC等。有些外國入口商在「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中看到Bicit時,也表示曾在外國媒體上見過,商談訂單亦較為容易。

現時公司正與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的買家商討Bicit的訂單。此外,本地亦有一些健身室、屋苑會所和航空公司貴賓候機室有意採購,他們計劃先在12月底付運給眾籌的支持者,明年2月再正式量產。孔玉婷稱,保守估計,出口加上在港澳市場銷售,明年至少可賣出5萬部,足以收回研發成本有餘。

現時Bicit的手機App能記錄用戶踩單車的速度、時間、距離及消耗熱量等數據,公司計劃稍後推出一款智能手環,用戶帶着使用Bicit就可連心跳速度也記錄在手機App內。中長期而言,公司還會推出其他健身儀器,由同一個手機App平台來控制。

至於未來的產品設計方向,都是離不開體積小、輕巧、可摺疊、被動式運動、配合智能手機使用,以及遊戲化,甚至配合電競市場等原則。

[新經濟新天地]

理大生創「滾動衣櫃」 方便下肢不便者取物

理工大學職業治療學四年級學生陳穎鈺(左起)、陳家慧、梁嘉慧及顏星豪受滾軸式黑板啟發,設計「360收納袋」,方便下肢行動不便者將衣物拉至合適的高度。(劉焌陶攝)
理工大學職業治療學四年級學生陳穎鈺(左起)、陳家慧、梁嘉慧及顏星豪受滾軸式黑板啟發,設計「360收納袋」,方便下肢行動不便者將衣物拉至合適的高度。(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對於下肢行動不便的人來說,拿取位於高處或地下物品的難度甚大,亦增加受傷風險。理工大學5名職業治療學四年級學生受滾軸式黑板啟發,設計可向下拉動的「衣櫃」,方便使用者將裝有物品的袋子拉至合適的高度,毋須勉強彎腰或伸高雙手。

設計學生之一陳家慧表示,該設計原本是一份功課,要求眾人設計一件方便行動不便者使用的物品。她與組員有感不少下肢不便者日常難以拿取上方或地下的物品,遂想到設計一個「可活動的衣櫃」。

5名組員用不鏽鋼管搭成一個長方形的架,上方安裝一個滾軸,另買來一塊長形厚布,扣上多個以有彈性及透氣的布料縫製的衣袋;接着將厚布掛在滾軸上並貼好魔術貼。厚布中間釘有布帶,厚布像一個輸送帶般,使用者只需抓着布帶向下拉,可輕易將裝有物品的布袋拉到合適自己的高度,拿取或放入物品,毋須刻意蹲下或站高。

家慧指每一個袋均可拆下清洗,而為了方便擺放不同物品,組員設計了兩種類型的布袋,一種縫有拉鏈,可放衣服或襪等;另外一種兩側開口,用來放鞋。家慧又解釋,因物品有一定重量,為免厚布會向前或後滑動,故使用只可向後滾動的滾軸,使用者只可以向下拉厚布。

非讀設計 奪世界賽金獎

眾人笑言自己並非修讀設計,對縫紉一竅不通,所有布袋及組件均是各人花上大量時間製成。他們將設計命名為「360收納袋」,更在早前的「世界大學生創新挑戰賽」中奪得金獎。

坐輪椅者曾查詢 未有公司洽談

另一組員梁嘉慧指出,她的爺爺行動不便,平日拿取衣物時總面露難色。她憶述早前在學校公開展示360收納袋期間,曾有坐輪椅的人前來查詢會否供購買,反映行動不便人士有此需要。眾人指現時未有公司接觸他們洽談投入生產,不排除有合作機會。

樹仁獲准開博士課程

study_2017_11_09_a1【明報專訊】行政會議昨日通過恒生管理學院及香港樹仁大學的申請,批准兩校頒授13個碩士及博士課程學位,其中樹仁為首間有提供哲學博士課程的私立大學。兩院校計劃在2018/19學年開辦相關課程。

明年開12個碩士及博士課程

恒管獲批准開辦「創意管理理學碩士課程」;樹仁則獲准分別開辦6個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涵蓋中文、英文、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及經濟學6個範疇(見表)。兩間院校擬開辦的課程分別在今年7月及9月通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評審。

樹仁將開辦課程的學費,全日制為6.9萬元一年,兼讀制則4.6萬元一年;碩士課程修讀時間最少24個月,博士課程則最少36個月。樹仁大學表示,預計開辦5年內合共取錄不多於20個學生,又指長遠希望在校內其他學系增設哲學碩士及博士課程,暫未有時間表。修讀該校哲學碩士及博士課程的合資格學生,可獲安排任職研究員或教學助理,協助教研工作,每學年可獲約18萬元獎學金津貼;另會替有需要的研究院學生安排宿舍。

行會指有關做法可擴闊學生的課程選擇,及有機會培養更多人才, 對可持續發展有正面影響, 惟涉及的新增學額不多,影響並不顯著。

滬港實習計劃擴展至IVE生

「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發起人姚祖輝(左)稱,希望透過計劃讓學生「接地氣」地了解內地的發展和機遇。於2015年參加實習計劃的教大畢業生簡劍財(右)說,實習的經歷令他思考畢業後的路向,認為「路不止一條」,決定趁年輕創業。(曾憲宗攝)
「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發起人姚祖輝(左)稱,希望透過計劃讓學生「接地氣」地了解內地的發展和機遇。於2015年參加實習計劃的教大畢業生簡劍財(右)說,實習的經歷令他思考畢業後的路向,認為「路不止一條」,決定趁年輕創業。(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滬港青年會及上海香港聯會舉辦「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讓大專生在暑假到上海的企業實習6至8周,計劃今年舉辦到第8年,暑假時有逾300名學生參加。該計劃明年將擴展惠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學生,更有意安排上海學生到港實習。

教大生見識過後改從商

曾參與計劃的教育大學畢業生簡劍財說,「走出去」後發現「路不止一條」。他於2015年透過計劃到「上海商派」做實習,公司提供電子商貿系統,為經營者由線上到線下開拓銷售渠道。他說,公司的合作伙伴包括國內不少三線城市的小店,親身接觸客戶時更發現國內電子商貿十分普遍,在內地生活「叫外賣、搭的士都不需要帶現金,只需帶部電話就得」,他認為香港這方面比內地落後。

實習計劃邀請了在上海工作多年的港人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分享經驗。簡說,這次實習的經歷令他思考「讀教育不一定要做教育」,引發他畢業後投身科技公司Apple,今年更在港開辦補習中心,計劃發展應用程序推廣業務。他鼓勵港生跳出香港,開闊眼界。

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會長姚祖輝說,除在大企業實習外,更會安排學生參觀阿里巴巴、騰訊等內地科技企業,讓學生耳聞目睹內地網上支付、在線娛樂等發展「已走到世界前面」。此外,計劃亦會安排參加者家訪上海的大學生,認識國內朋友,並鼓勵學生與實習僱主保持聯絡。他說,計劃會揀選一些有心接受新環境、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學生,而不少參與計劃的內地企業反映港生「夠醒目」,有參加者在畢業後選擇到國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