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子女溝通「三要三不」

pama_2017_09_12_a1「要耐性」

幼稚園的生活,父母很有興趣知道,小孩子講得結結巴巴,父母一樣樂不可支。但隨着子女年紀愈大,好像就變得愈來愈生疏,父母注重的除了學業成績,好像就沒關心過其他話題。我們都年輕過,青春期總是心事重重,總是覺得沒有人能明白我。

「要理解」

子女想講的話題,可以天馬行空,更可以離經叛道,在世界上可以吸收的資訊遠超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想像。愈是荒唐愈是離譜,愈要讓他們放心講,從而推敲他們究竟受到什麼影響,理解他們為何有這種想法,這樣才有機會作出適當的輔導及引導。

「要諒解」

聖人都會有錯,我自己做了五十幾年人還在日日犯錯。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子女出錯,勇於承認講出來由,不管是大錯還是小錯,無非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體諒和原諒。如果得到的只是責斥而不是諒解,子女出事後一定想辦法收藏,等到爆煲之時,想挽救已經太遲。

「不能插嘴」

讓子女把想講的話先好好講完,看似非常簡單,但聽到不合意不中聽的話時,有幾多父母能夠忍得住把口?反過來說,父母訓斥子女的時候,可容不下子女插嘴嘗試解釋?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使己之所欲亦不能施於人,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喜好本來就不一樣,不會因為是父母子女的關係而有所不同。想得到子女的尊重信任,就請先做好榜樣,由做一個尊重信任子女的父母開始。

「不能批判」

究竟是世風日下道德淪亡,還是年少輕狂語無倫次?以前社會封建守舊,亦沒有今日互聯網資訊傳遞傳送,無遠弗屆,大家無知很正常。時至今日,還有什麼話題不能討論?民生社會政治各樣議題,子女有獨立思考,和父母有不同意見就是不對?必須要跟着父母的指示意見立場見地?怎樣講都講不通吧?

「不能高壓」

我們小時候,父母高高在上,確實有無上權威,父母說一,我們不敢造次,有理無理,即使被罵錯怪錯都不敢駁嘴,即使被打個落花流水,都只能死忍硬食。那是一個帶着滿身藤條痕返學,老師們、同學們見怪不怪的時代;同樣情景要是發生在今日,父母除了要去警署落口供,還要接受法庭的裁判,子女分分鐘被社福機構接管。一理通百理明,這就說明做父母要放低身段,不能再靠用強權棒頭教子女,這是個要講道理,學習如何和子女相處的年代。

文﹕張慧敏

港大與13東南亞護理學院結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與13名東南亞國家與地區護理學院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備忘錄,左起為上海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胡雁、港大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及該聯盟總監兼泰國清邁大學護理學院院長Wipada Kunaviktikul。(李詠珊攝)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與13名東南亞國家與地區護理學院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備忘錄,左起為上海復旦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胡雁、港大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及該聯盟總監兼泰國清邁大學護理學院院長Wipada Kunaviktikul。(李詠珊攝)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昨日與來自13個東南亞國家與地區包括文萊、柬埔寨、中國和泰國等地的護理學院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備忘錄,讓各地學生可進行交流及實地研習等工作。剛上任的香港大學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指出,盼藉聯盟網絡,參與世衛護理項目而提升學生的國際流動性。她又指可見將來對護理人手的需求增加,盼來年可增加超過10個學額。

落後地方實習推健康平等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護理學院、泰國清邁大學護理學院及文萊達魯薩蘭大學等14間來自個東南亞國家與地區的院校代表簽署「東南亞護理教育及研究聯盟」協議,藉此推動合作以提升護理教育及研究等。

港大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指出,學院正與聯盟院校商討參與世衛一個名為「倡導健康平等」的項目,每間學院可資助一至兩名學生到其他地區交流及實地研習,林補充,現時學院的交流活動較局限於醫療水平發達的地區,學生較少機會接觸醫護水平較落後的地區,透過此項目,學生可到東南亞不同院校進行服務研習,如到醫護資源較匱乏的柬埔寨或人口老化問題較嚴重的日本,鼓勵學生將來推動全球健康平等的工作。

近年有指香港前線醫護人手短缺,剛上任港大護理學院院長的林佳靜表示,相比部分東南亞國家及地區,香港的情况雖已較理想,但因為正面對人口老化,社會對醫護人員的需求亦正增加,往年港大護理學院取錄約190名學生,盼望來年可增加超過10個學額,又計劃廣納人才到港大護理學院任教,希望可增加約5名教員。

人體解剖學最受歡迎 理大擴MOOC課程

理大最受歡迎的MOOC課程是人體解剖學,學生可透過此課程學習基本概念。有興趣人士可到edX網站建立帳戶,之後便可任意報讀課程。(edX理大人體解剖學課程截圖)
理大最受歡迎的MOOC課程是人體解剖學,學生可透過此課程學習基本概念。有興趣人士可到edX網站建立帳戶,之後便可任意報讀課程。(edX理大人體解剖學課程截圖)

【明報專訊】大學開辦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是大勢所趨,香港理工大學於2014年擲百萬元製作MOOC課程,當中包括該校甚受歡迎的酒店管理課程、見工面試實用英語等,連人體解剖學課程也有提供,所有人士均可免費報讀。

明年推系統工程地理資訊科

現時理大已推出7個課程,包括實用英語、商業知識管理和大數據等,明年1月再推出有關工業及系統工程,以及地理資訊課程;部分課程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步伐來決定修讀時間,可快可慢,其他課程則需按課程本身的開始和教授時間,彈性較小。理大協理副校長(學與教)陳智軒指出,MOOC是未來高等教育和中學教育趨勢,除現時和短期內會開的課程,亦有意開辦銜接學士的課程,讓中學生修讀,對其升大學時選科或修讀相關學科均更有利。除理大外,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都有在edX提供免費課程。

edX的MOCC課程開放予全部人士報讀,不設入學要求,有學生為25歲以下,亦有40至60歲人士。

學生來自175地區 5%修畢

理大推出的課程中以護理學院的人體解剖學最受歡迎,報讀人數接近7.5萬人,當中一成來自香港;學生亦來自世界各地,有學科的學生源自175個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大陸、英國、美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雖然報讀人數眾多,但不是所有人都修畢整個課程。陳智軒說,只有3%至5%人會修畢課程,「有些人覺得學到某一程度便夠,有些人覺得讀完這課程,還想繼續讀,完全自己選擇」。

可獲發微型碩士證書 學分互通

為了讓修讀MOOC的人士可得最大效果,理大其中一個MOOC課程「國際酒店管理微型碩士課程」,學生修畢4個學科及通過考試,便可獲發微型碩士證書,也可申請報讀該校的國際旅遊管理碩士課程,部分學分可互通,目標盼收取5名曾修畢該MOOC課程的學生。

木一番舊木再生 度身訂做家具

boss_2017_12_18_a1【明報專訊】自從港交所去年實施修訂版《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指引》後,不少企業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議題,紛紛舉辦ESG講座和與不同社企合作。從事廢物再造、以再生木及其他材料製造家俬及擺設的社企木一番便因此受惠,吸引不少大企業如Citibank、香港空運貨站Hactl及希慎(0014)合作。

社企木一番由鄧慧玲及黃明慧於2013年創立,旨在把「廢物」升級再造(Upcycling),轉化成具價值及質素的產品。木一番會接受公司、餐廳及公眾的訂單,每件產品均是度身訂做,下單後,貨品會視乎複雜程度及數量,大概需要4至8星期來製成。

創辦人兼項目經理鄧慧玲表示,木一番的家俬主要以實木地板製成,因為公司工場的位置不大,實木地板是平面,可以疊在一起,方便儲存。公司回收的實木地板,會先經過去除蠟面和打磨等工序,之後才可以製成家俬,儘管使用舊木比新木製造家俬更花功夫,惟舊木較為穩定,不易變形,是適合製造家俬的好材料。鄧慧玲說:「舊木是靚木,較少受天氣影響,避免出現冷縮熱脹的現象,而且我們的木材是實木,很少被蟻蛀。」

舊木不易變形 適合製家俬

不少公司和市民會把實木地板捐給木一番,現時公司的木材供應量充足,鄧慧玲指雖然家具的木板是可以重用,但是因為公司的木板已經預先在工場中央處理,故不建議市民捐贈自己家中的木材來做家具,「如果有客人捐木椅子,可能要在工場放置數年才會被重新改造。」而衣櫃和書架這些家具可能只是貼了木皮的膠板,很大機會不是實木。

由於公司產品由回收木製成,設計上有不少限制,加上產品度身訂做,沒有樣版讓客戶參考,在製造過程中,需要不時跟客戶商討。鄧慧玲表示部分回收木地板會有坑紋,有的客戶會覺得是產品特色,有的客戶會覺得容易藏污納垢,不便清潔。她透露最近公司與護膚品店Lush合作,為其分店設計陳列櫃,不過,公司所選用的每塊木塊厚度需達20毫米,而木一番的實木地板厚度只有15毫米,使她與團隊成員十分煩惱,最後決定使用夾板的方式,來增厚木板。

不少人都認為公司冠上「社企」光環,會有助爭取更多收入。可是,鄧慧玲卻認為木一番背負着社企標籤,會限制公司的客源,很多客人都會覺得公司只有再生木的產品,其實公司亦有出售梳化和鐵椅,甚至會承接室內設計項目。「客人跟我們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準時交貨,不會因為是社企而有太大的優勢」,她自己只是把木一番當成一盤生意去做,公司亦要面對同業的競爭。

社企標籤反限制客源

鄧慧玲指很多客人只要想要簡單和廉價的家具,他們會覺得為甚麼市面的家具這麼便宜,木一番的產品是用回收木造成,定價卻較高。她只好逐一向客人解釋,因為連鎖店和網購店的家具是大量生產,木一番則是度身訂做。同時,在外面買實木家具是相當昂貴,而木一番的定價是比較「貼地」,她稱「不少家俬用蔗渣板製成,外表看上去新淨,但不耐用,一兩年便會壞。」此外,木一番的工場設於本港,月租三萬多,佔了公司每月開支兩成多,更增加了生產成本。

木一番獲私人基金以及民政事務總署舉辦的伙伴倡自強計劃資助,但因為公司接單不定時,暫未能收支平衡,鄧慧玲坦言:「好難收支平衡,一年大概有數個月可以做到。」公司旺季是年尾及農曆新年前,因為市民多會選擇在這些時候裝修,除舊迎新。她覺得香港人對再造木產品的接受程度高,然而他們往往會因為價錢卻步。

縱使創業不易,但鄧慧玲未想過放棄,「創業需要一些前期投入的時間,現時公司已經開始有收成,有不少回頭客及大企業光顧。」木一番剛成立時,希慎向他們捐贈了一噸多從重建項目拆卸出來的松木。近期,木一番利用該批木材,為希慎廣場設計「木啫喱櫈」。鄧慧玲透露木一番將會在聖誕節前增設將軍澳寄賣點,放置家俬樣本,客人可預訂產品。另外,她指木一番會於港鐵南昌站開設實體店,大概會在明年二月開店,現時店舖仍在裝修中。

明報記者 鄺月婷

[社企新天地]

市務人員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善用數據 營銷展創意

job_2017_12_15a1近數年市務行業急劇變化,新媒體市場的瞬息萬變;大數據的應用不可或缺;Content Marketing、Intelligent Marketing的人才缺乏……成為全球市務人員共同面對的挑戰。有業界及學者提醒,新世代市務人員需掌握傳統營銷策略的同時,也要具備前瞻的視野,裝備數碼知識,懂得善用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行為,才能作出緊貼市場需要的決策。

市場上的營銷傳播渠道愈來愈多,也趨複雜。香港市務學會主席兼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市場學理學碩士專業顧問凌羽一博士(Dr. Jeffrey Hui)指,營銷傳播渠道已由單向趨向全渠道(Omni-channel),新世代市場營銷人員要懂得拿捏及結合不同的營銷傳播渠道,從整盤的線上(Online)及線下(Offline)的角度,並以「顧客需求」為主導,懂得透過多元「接觸點」,與消費者交流。

內容營銷、智能營銷人才缺

隨着數碼營銷(Digital Marketing)大行其道,以及大數據分析在市場營銷和銷售的應用日漸普及,帶動市務行業開創更多新職位、新工種。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沈浩說,年輕一代普遍對於新科技的使用與掌握較為熟悉,尤其適合投身此行業。

凌博士補充,目前業界以內容營銷(Content Marketing)、智能營銷(Intelligent Marketing)等人才較為欠缺;而數碼營銷主任、數碼客戶主任、數碼創意專員等都是一些入門工種,各司其職(見下表)。

熟悉不同社交平台 新人不乏機會

「數碼營銷是個多元化的領域,包括網站管理、搜尋引擎優化、網上廣告、社交媒體營銷、網誌、內容營銷、流動營銷、電郵營銷和視頻營銷等。」凌博士強調,新世代的數碼營銷人員需磨練好傳統的營銷理論策略之餘,亦要熟悉不同平台的特點、特性,且兼備創意、分析力。

他建議新人在事業起步階段,要先確立個人強項,如專攻某一社交媒體(如Facebook、WeChat),待累積經驗及深化有關技術後,再擴展到其他數碼平台,成為「通才」。

此外,行業着重團隊工作,從業員需帶領及與不同持份者合作,如「對外」的媒體策劃公司、社交媒體創意公司,「對內」的物流、產品供應、銷售部門等,故要做好多方位的帶領角色。

課程增大數據元素比重

要做好市務工作,從業員務必深化及擴闊技能、開拓新思維,其中中大的「市場學(理學)碩士」課程,由2000年開辦至今,不時因應行業變化及市場需要,修訂內容,擔任課程主任的沈教授表示,課程於2016/17學年起,提供兩個專修方向作深入鑽研:大數據營銷專業及營銷管理專業。

「前者為學員日後從事品牌管理與策劃、廣告、跨國營銷等方面工作好準備;後者則希望培育學員掌握數碼營銷、營銷工程和數據庫營銷的相關技能。學員可因應自身的興趣和發展目標選擇專修方向。」

進修掌握新興數據分析知識

進修之路﹕經濟學系本科畢業→中大「市場學(理學)碩士」課程

工作經歷﹕中大市場學系研究助理(約一年)→IBM香港Data Science Platform Specialist(約兩年半)

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的趙作棟(Jason),有感所修讀的本科知識涉獵面太廣,經考慮後決定來港,於2013/14學年入讀「市場學(理學)碩士」課程。「選擇入讀此課程,主要是對市場營銷策略如何對影響顧客的課題感興趣,而且工作與我外向、喜愛與人接觸的性格不謀而合。」

數據分析是目前新興學科之一,他指,上述課程涉獵相關技能,如學習專門軟件及程式語言如SPSS、R等,「相對於當時內地大學仍偏重教授傳統的市場學理論,能學習這些嶄新技能實屬難得,對我來說是意料之外。」具備「數底」、「統計底」的他認為,數據分析的相關課題不難應付;對於較不熟悉的市場學理論,則要加把勁。

轉戰數據科學平台工作 為客戶解難

畢業後,Jason隨即投身職場,先在大學任職了一年研究助理,參與數據分析的項目,以供大型機構作市務推廣之用。及後他轉投IBM香港,現職Data Science Platform Specialist(數據科學平台專家),為不同行業的客戶(如顧問公司、市場研究公司、銀行、政府機構),提供設計數據科學平台解決方案的顧問服務,以促進企業客戶內部IT團隊和數據科學家在統一平台上進行協作,更可共享資源,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他認為,數據不局限於文本,圖片、聲音等也是數據,如何從龐大的數據中,協助客戶挖掘出價值高的數據,應用於不同層面,令數據分析相關工作更具挑戰且富意義。計劃向數據分析作專業發展的他,更考慮日後赴美國深造,鑽研有關學問。

Jason稱,進修不僅讓他掌握了一門新技能,更為自己開創了更多就業的發展空間;現時面對不同行業的客戶、團隊工作,人生閱歷豐富了不少,待人處事也成熟了不少。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鄧緯榮藉大自然治癒傷痛 「小鳥」四海飛翔 助人快樂

鄧緯榮(圖﹕馮凱鍵)
鄧緯榮(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逐光而行,擁抱美好事物,大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那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讓人感到完整滿足。鄧緯榮透過大自然治癒自己,在旅途中領悟交流的樂趣,更成立社會企業,鼓勵年輕人。他更不單滿足個人的興趣和好奇心,更願意將動力和能力帶給他人,分享快樂。

成長期自卑 以「觀眾」身分過活

80後的鄧緯榮(Bird)在廣東番禺農村出世,從小通山跑,自由自在。一直到6歲,才跟媽媽來香港定居,住進父親在牛頭角上邨的小單位。那年代,不少人移居香港是為了改善生活,但對Bird來說,卻是煩惱和無助的開始。

「爸爸受傷失去工作能力,全家依靠綜援生活。」居住地方狹小,期望與現實的落差,是父母經常吵架的原因。1992年,媽媽生下妹妹,患上產後抑鬱症。「伴隨而來是她多年的情緒病,這是個影響一家人的疾病。」Bird平靜的說。自此,媽媽經常進出醫院,妹妹交由保良局照顧,而他則在明愛的託管服務下度過小學時期。「我很感恩,那裏解決我的一日三餐,還有其他孩子做玩伴,姑娘就管理紀律和輔導。」

硬件的基本需要得以解決,但成長期的情緒起伏卻不好排解——自卑、逆來順受,生活似是沒有出路,年幼的他無法理解父母在面對困境時的軟弱。「猶記得當年學校舉辦小提琴班,樂器和學費已有資助,但家長不簽字就沒得學。」他唯有寄情觀看紀錄片,特別是National Geographic和Sir David Attenborough(BBC自然科學節目知名主持)講述大自然的節目。「生物世界即使弱肉強食,但仍然美麗,能讓人放任地欣賞。為了看電視,我不惜和爸爸爭奪遙控器。」對大自然的渴慕,植根在Bird的腦海之中。

升上中學,母親持續住院,父親在他中四時離世。Bird在一間Band 3學校讀書,成績雖然不錯,卻跟同學關係疏離,又追不到女仔。「那時的我,根本就是一個失魂落魄的廢青!」生活裏無甚依靠,中學時期的他決定採取「純理性」的生活態度,切割個人情感,抽離地旁觀世界,以「觀眾」的身分過活。「那是我面對現實時,最有利自己的安全做法。」他微微苦笑,語氣帶點無奈。

良師鼓勵 背包行消化坎坷經歷

喜歡思考的Bird一直執著於尋找生存的目標和意義,他閱讀不少探討哲學和人性的書籍,收聽李天命的演講節目,慢慢地領悟到,即使從理性出發,哲學仍以感性為終點,而光明,往往於最黑暗之處透現,例如戰爭殘酷,但總有彰顯人性光輝的故事。高中時一次「出貓」事件,任教生物兼班主任的袁老師意外得悉Bird的家庭狀况,鼓勵和推薦他出任班長和學生會會長,也間接令Bird對生物科產生興趣。2003年,他入讀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

升讀大學後的Bird,活得豁然開朗。「我終於有話事權和能力掌握個人前途,更有自由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彌補過去被壓抑的生活。」畢業後,他以backpack形式在西藏逗留了20日。「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釋放情緒的減痛方法。」他解釋,背包行毋須花費太多,既可滿足對世界的好奇心,亦能消化過往的坎坷經歷。參加工作營,在陌生地方接觸不同文化,體驗相異的處事方式,令他得到一種「我存在,所以我快樂」的滿足感。

工作上,Bird曾做過學校文職和代課,覺得「為人師表」適合自己發展,於是一邊進修教育文憑,一邊累積教學經驗;他在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覓得教席,教授環境教育。「面試之後,我已決定若獲聘,一定會搬入長洲!」一般人或許覺得離島偏遠、交通不便,但Bird卻視之為世外桃源。「那裏舒服得很,每天踏着單車沿海返工,近距離感受大自然,這樣生活實在夢幻得不得了。」

環境影響心境,工作穩定、薪酬不錯,有養家和儲蓄的能力,放假時還可旅行,昔日在Bird心裏的鬱悶陰霾日漸遠離,從前自卑孤癖的他,變得自信健談。09年,他和朋友在香港成立推廣國際義工服務的工作營聯絡點。「長洲這個好地方,不但養育了我,也孕育『VolTra義遊』這個組織。」

放棄穩定教職 推動國際義工服務

「我們8個年輕人走在一起,每人投資1000元,登記註冊VolTra為社團。」Bird說當初機構似是一群大學生「上莊」,各人貢獻自己的專長和公餘時間,義務處理和聯繫工作營的事務。他們和「亞洲志願服務發展協會」(Network for Voluntary Development in ASIA, NVDA)成為合作伙伴,對方不但慷慨分享經驗,還介紹曾參加workcamp的香港人給他們認識。「直至機構成立第三年,正式取得慈善團體資格後,我們才有第一個全職員工。」Bird說。

VolTra是一個連接國際及本地義工的平台,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伙伴聚在一起完成項目;參加者可從過百個國家約4000個工作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範疇,當中包括環境保護、文化節慶等。「例如海龜保育要負責留守海灘,靜候牠們下蛋;如果是嘉年華活動,則多要整天工作,負責跑腿接待等。」

數年下來,機構發展順利,在年輕群體闖出名堂,逐漸為人所識。從全義工主導,到加入受薪員工,Bird慢慢發現「上莊」模式未能應付發展需要。理事們各自有其人生發展,團隊難以維繫。「試想想,一個全職員工如何應付得了一群兼職老細呢?商界公司來洽談合作,也會考慮我們有沒有足夠能力應付他們的期望和需要吧。」Bird分析道。「背負着別人的期望,大家覺得有責任要做好,要玩得好認真。」機構陷入樽頸,若要繼續發展,要有人挺身而出,以決策者身分帶領團隊;但理事們皆有全職工作,當時機構也沒有資源聘請多一名全職員工,誰能擔當如此重任?

2014年,Bird的教職生涯踏入第六年。「坦白說,老師發展比較局限。」他說。「我好奇心強,太安逸的生活會消耗自己,再下去我開始覺得重複沉悶。」Bird思考和計劃人生其他的可能,最後,他決定辭任教職,為自己安排一回gap year,先往日本旅行,在當地的友好機構job shadowing(影子實習),再回到香港,義務出任VolTra的行政總監。

既有家庭負擔,放棄前景安穩的工作,不覺得犧牲和可惜?「我預備好足夠兩年的家用和個人開支才辭職,自己起步點低、開支少,更加沒那麼多顧慮。」他笑着說。「既然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熱情,不去嘗試才是最蝕本吧!」接手掌舵這盤「生意」,他期望自己能成為同行者一個參考,鼓舞他們突破社會枷鎖,嘗試和創造生活中各種可能。至於創業途中遇上的困難和不如意,「如何艱難也不及小時候長期處於虛無混沌、事事不確定的狀態般『陰功』」,他淡淡然道。

發展至今,VolTra已是一間擁有7名受薪員工(包括Bird在內)、十多位義務活動統籌的社會企業;團隊曾為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和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安排海外義工服務,遠赴波蘭探訪低下階層,實踐一趟「矛盾之旅」;亦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租用辦公室,開展更深入的項目,鼓勵年輕人透過遊歷世界滿足好奇心之餘,將感動轉化成行動,自發開展社區項目,延續義工旅遊的精神。

來年2月,機構將在香港舉行國際會議,連結亞洲區內的義工服務組織。對於未來,曾在長洲住了8年的Bird,在練習滑浪風帆的過程裏學懂順應大自然生活,「順着風勢,借力而行。順風行快點,逆風就慢點吧」。

■Profile

鄧緯榮Bird Tang

80後,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曾任中學教師6年。「VolTra義遊」創辦人,現為該機構的行政總監,致力結合義工與旅遊,推動國際義工服務。2015年,獲香港青年協會頒發「香港青年服務大獎」。

文﹕陳芷寧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獲手語教學證書 13聾人成教師

中大首屆手語教學證書課程學生昨天畢業。圖為勞工及福利局康復諮詢委員會推廣手語工作小組成員李香江(前)和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施婉萍(前右四)與一眾畢業生合照。(中大提供)
中大首屆手語教學證書課程學生昨天畢業。圖為勞工及福利局康復諮詢委員會推廣手語工作小組成員李香江(前)和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施婉萍(前右四)與一眾畢業生合照。(中大提供)

聽障人家靠手語溝通,但本港以往缺乏專業手語師訓,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昨天舉行首屆手語教學證書課程畢業典禮,13名聾人學生獲頒手語教學證書,成為合資格教師,教授手語。

研究中心去年開辦全港首設的手語教學證書課程,加入學術元素,讓手語教學走向專業發展,聾人亦可有系統地教授聾人及其親友。首屆畢業生中以余安琳的成績最優秀,她指課程讓她明白到編寫教案的方法和重要性,大大改進手語教學技巧,會推介其他聾人朋友報讀。首批聾人學生修畢課程後,大部分均從事手語教學工作,有部分則受聘於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或於「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合作學校擔任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手語授課外,亦於課餘時開班向校內的聾健師生及家長教授手語,促進聾健共融。

教手語語法教材設計

160小時的課程包括基礎手語語法、手語及聾人社群導引、手語教學法、手語教學大綱及教材設計和實習。完成課程後,學員能應付一般手語課程的教學,可教授初接觸手語及聾人的基本溝通課程,畢業生亦可繼續修讀相關課程,進一步發展其手語教學事業。

學前SEN支援 團體倡擴至小學

社區組織協會與特殊教育需要子女關注組昨到立法會申訴部,要求將學前的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計劃擴大至小學的SEN學童。昨日立法會申訴部當值議員張超雄(右邊左起)、邵家臻、鄺俊宇和陸頌雄接見社協和關注組代表。(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社區組織協會與特殊教育需要子女關注組昨到立法會申訴部,要求將學前的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計劃擴大至小學的SEN學童。昨日立法會申訴部當值議員張超雄(右邊左起)、邵家臻、鄺俊宇和陸頌雄接見社協和關注組代表。(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明報專訊】現時對學前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的支援計劃並未覆蓋學齡兒童,社區組織協會和SEN子女關注組指出,基層學齡SEN兒童家庭經濟困難,若無訓練津貼,難以負擔收費訓練。他們昨日約見立法會申訴部,要求利用關愛基金將學前SEN支援計劃擴大至小學。

社區組織協會與SEN子女關注組要求將「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項目」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兩個為學前SEN學童提供的計劃,利用關愛基金提供先導計劃,將受惠對象擴展至6至12歲的學齡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SEN評估要求3個月內完成

現時有關SEN的評估需時,社協和關注組要求當局將由評估到完成報告的時間縮短至3個月內,並利用關愛基金向輪候評估的低收入個案發放津貼,資助他們找私家醫生或心理學家接受評估。

對於正輪候兒童精神科的SEN學童,社協和關注組要求關愛基金資助他們接受私人心理學家服務,並提供津貼予SEN兒童參加訓練、興趣班和功課輔導班。他們又要求當局設立核准及服務認證機制,規定學校向獲認證機構購買服務,改善學習支援津貼下外購服務的質素。

林鄭撥資源 待遇前景遜 特殊校職業治療師招聘難

全港現時有約6間合資格特殊學校聘請到駐校職業治療師,智障兒童學校匡智張玉瓊晨輝學校為其中一間。該校職業治療師李璇璇(右)正協助學生控制肌肉,不致跌在膠板上。(楊柏賢攝)
全港現時有約6間合資格特殊學校聘請到駐校職業治療師,智障兒童學校匡智張玉瓊晨輝學校為其中一間。該校職業治療師李璇璇(右)正協助學生控制肌肉,不致跌在膠板上。(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在7月初公布36億元教育新資源,當中首次為輕度至中度智障兒童學校、視障兒童學校和聽障兒童學校提供二級職業治療師(簡稱OT 2)。然而開學數月,全港合資格的特殊學校中,最少六成學校仍未聘得駐校OT 2。不少校長反映職業治療師人手短缺,加上教育局開設的職位只屬二級,欠缺晉升機會,批政策有明顯缺陷。教育局未有回應會否相應檢討,僅指學校可凍結職位轉領現金津貼來招聘臨時人手。

最少六成校無全職

教育局表示,沒有蒐集相關學校聘用情况的數據。本報向全港34間相關特殊學校查詢聘請全職OT 2的情况,回覆的學校當中,22間指仍未能聘請全職OT 2,僅得6間成功聘請(其中一間因治療師來自台灣,尚未通過本地認證,學校以津貼聘用)。屬輕度智障兒童學校的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表示,由8月開始招聘OT 2,至今仍未有人應徵,情况「前所未見」。霍俊榮表示市場對全職職業治療師需求大,而人手有限,加上OT 2在工作數年後可升為薪金較高的一級職業治療師(OT 1),局方提供的職位並不吸引。

校長﹕奇怪政策極大漏洞

他解釋,具有豐富經驗的職業治療師不會應徵,「即使有OT 2應徵,因政策沒有晉升機會,他(職業治療師)工作數年便會離開找尋條件更好的OT 1職位」。霍無奈指政策原是善意,現時卻「起不了有效作用,是一個奇怪政策,浪費原有目的,明顯是有缺陷及有極大漏洞,亦沒有持續性」。

按教育局提供資料顯示,OT 2薪級點為第14至24點,即27,485元至44,415元;OT 1薪級點為第25至34點,即46,445元至67,270元,兩者薪金相差18,960元至39,785元不等。局方指容許校方凍結職位轉領現金津貼,以便招聘臨時人手或購買相關服務。

輕度智障兒童學校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校長朱啟文指出,學校未能請到駐校OT 2。他指學校將職位凍結轉取津貼,現正購買服務,職業治療師一星期來校3天為學生提供訓練。朱期望教育局能檢討政策,「(OT 2)若是過渡性政策尚可以接受,但長遠希望可將職位提升至OT 1」。

一級二級薪金可差近4萬

特殊學校議會主席沈少芳指出,大部分準職業治療師畢業後會在醫管局工作,「培訓及條件也好點」,其餘則選擇投身不同社福機構。沈無奈指教育局提供的職位及學校的環境欠缺吸引,「剛畢業的準職業治療師需要由較高級的職業治療師監督一年才能獨立工作,學校根本提供不了……有一點經驗的,當他可以當OT 1,便會在外尋找相關職位,他們在學校的時間不會長」。沈少芳坦言學校及局方未曾預料會出現沒人應徵的情况,反映政策有問題,透露1月將與局方會面,討論相關問題。

明報記者 王丹麟

辣媽CEO:不做「總是」父母

pama_2017_09_12_a1【明報專訊】生仔不知仔心肝,做仔女的又何嘗知道父母究竟想點?所有政府宣傳短片講的都是廢到不能的廢話,除了「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這一句。做父母難,做子女其實一樣難,本來親厚的關係,往往因為愛不得其法,把愛變成害。即使不懂如何去愛,最低限度也不要變成傷害,各位父母認真坦白問自己,有沒有以下「總是」的習慣?

1. 總是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好

時代雖然不斷改變,但父母思想依然守舊未變,總愛把別家孩子和自己的比較,必定是別家孩子比自己的更好。如果反過來是,孩子拿別家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比較,事實上,人家的父母的確對孩子更包容、更隨和、更慷概,隨便玩,隨便食,做什麼都沒有所謂,孩子得出別人家父母比自己更好的結論也屬正常,請問父母可會認為公平和願意接受?

2. 總是什麼都說危險,不准,不可以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總希望保護孩子避免受到傷害,這個我明白。只不過,人生本來就是一件絕對危險的事,因為死亡是必然的事。這個不准、那個危險,無非因為怕孩子會受傷會死,如此這般的話,根本一早就不應該生,因為我們根本沒辦法改變得了必然會死的事實。孩子不是寵物,家不是監獄,也不是動物園,父母沒有主宰子女生命的控制權,更何况是他們如何生活的權利。我們誰個不曾在跌碰中學習,然後成長呢?

3. 總是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做第一

希望中六合彩和能夠中六合彩是兩回事。買的時候經已知道中的機會根本渺茫,為什麼還會花冤枉錢買?無非想買個希望令自己開心一下,即使發一下白日夢也好。其實,道理和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也是一樣,希望孩子飛黃騰達出人頭地,但亦要認清接受我們都是平凡不過的平凡人,真正可以出類拔萃的,能有幾人?只要孩子能成為最好的自己,那就是獨一無二的第一,大費周章打造平庸、追求根本沒有第一的第一意義何在?

4. 總是一時一樣講話不算數

換個角色身分,如果老闆總是一時一樣講話不算數,最愛五時花、六時變,又或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還要以老闆的身分高高在上若無其事,亦不會向你作任何交代,身為下屬的你會如何看這件事?會怎樣評價這個老闆?老闆下屬之間還有信任可言嗎?老闆會得到尊重,不是因為老闆這個身分角色,是他身為老闆的所作所為、人格人品,以及對待員工的態度。一理通百理明,父母子女,何常不一樣?

5. 總是發脾氣愛拿孩子來出氣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工作上不愉快十常九九,但一切不如意、不愉快,關無辜的孩子什麼事?因為孩子弱勢、要依附父母、要靠父母照顧供養,所以理所當然要成為父母的出氣袋,成為精神上、肉體上都要被虐待的對象?孩子在惶恐不安的環境下長大,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文﹕張慧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