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肩負復康及預防疾病角色 強化專業技能 推動基層醫療健康

每年的9月8日都是世界物理治療日,藉此肯定物理治療師對於公眾健康的貢獻。目前本港約有3500多名物理治療師,平均每1名物理治療師服務2100多名市民,跟外國人手比例仍有一段距離。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患者數目上升,以及政府積極推動基層醫療健康等前提下,進一步帶動物理治療服務的需要,而物理治療師的角色也從協助患者復康的「治已病」到「治未病」,所肩負疾病預防的角色更形重要。

本港物理治療師人手緊張嗎?以下數據及預測可見一斑:

.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香港有3528名註冊物理治療師。而相對於澳、紐等地,每10000人口有10至15名物理治療師;英、美、加等地,每10000人口有5至10名物理治療師;香港則每10000人口有4.7名物理治療師。

.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至2030年,香港欠缺933名物理治療師。

從物理治療到物理「自」療 預防疾病角色趨重要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教授指,以往患者多是有事才會約見物理治療師,但近年提倡預防醫學的概念,加上政府積極推行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在18區逐步籌劃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物理治療師的「預防」角色更形重要。

「物理治療師需提升大眾預防疾病的意識和培養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鼓勵大眾透過持續運動以達到預防醫護、『自』療的效果,如預防運動創傷、跌倒等運動,從源頭着手進行預防慢性疾病。」

彭教授說,要勝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起碼要具備以下條件:

.提升溝通、跨專業合作能力:物理治療師需面對不同年齡層、背景的服務對象,加上與不同專業人員合作機會愈來愈多,需提升溝通、跨專業合作、解難等能力,以便在專業領域上有更全面的發揮。

.強化專業層面技能:可因應工作需要及個人計劃向某專項發展,增值相關技能,如運動物理治療、手法治療、針灸等都是熱門之選。他估計有6至7成業界人士持有碩士學歷。

運動創傷個案增 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治療師合作
熱愛運動、修畢「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的物理治療師鄺凱恒(Karen),曾任職私人物理治療診所、骨科醫生診所,瞬間已15年。2012年決心自立門戶,開設了都會物理治療中心,服務範疇主要是提供骨傷科及運動創傷物理治療服務,以及協助球隊進行訓練、運動比賽的臨場支援服務。服務對象主要包括運動員、業餘運動愛好者,其餘是長者、在職人士等。

她坦言,私人物理治療服務市場競爭不少,作為私人執業者更應時刻增值自己,提升個人競爭力。她除修畢「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理學碩士」及「物理治療師針灸文憑」課程外,更計劃進修超聲波掃描相關知識,希望有助及早為患者診斷,以免耽誤病情。

有見運動創傷個案不斷增加、協助球隊進行訓練的需求上升,故Karen於1、2年前開始聘請運動治療師。現時該中心有4名物理治療師、3名運動治療師及4名物理治療助理。其中物理治療助理主要負責協助中心營運,如接待病人。

Karen表示,運動治療師跟物理治療師大多「拍住上」處理個案,待患者完成療程後,運動治療師便可協助進行針對性的強化運動和訓練。「把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結合,有助運動員、業餘運動愛好者預防傷患、協助復康及提升運動表現。」

Karen(左二)表示:「當軍醫的金錢回報未必高,而且比賽大多在周六日舉行,然而為我帶來很多難忘的經歷及不少挑戰,與球隊並肩、建立了感情,考驗個人的臨場應變、決策及溝通能力,以及與球員、教練之間的信任度及默契。」
Karen(左二)表示:「當軍醫的金錢回報未必高,而且比賽大多在周六日舉行,然而為我帶來很多難忘的經歷及不少挑戰,與球隊並肩、建立了感情,考驗個人的臨場應變、決策及溝通能力,以及與球員、教練之間的信任度及默契。」

物理治療師做「軍醫」 與球隊並肩隨時候命
近年愈來愈多物理治療師在球隊和運動賽事中擔任隨隊「軍醫」。有多年軍醫工作經驗、被球員稱為「Karen媽」的她,由前香港奧運代表團、香港足球代表隊軍醫、著名物理治療師郭志堅帶入行,現時她主要協助兩隊職業球隊(東方龍獅足球及籃球隊)做訓練及比賽的臨場支援。

她分享,軍醫工作挑戰甚大,場內場外也要顧及,從為球員提供預防運動創傷、制訂訓練計劃、現場即時處理傷患、決定是否讓球員負傷上陣,以至運動創傷的復康、球員心理支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當軍醫的金錢回報未必高,而且比賽大多在周六日舉行,然而為我帶來很多難忘的經歷及不少挑戰,與球隊並肩、建立了感情,考驗個人的臨場應變、決策及溝通能力,以及與球員、教練之間的信任度及默契。」

物理治療師受聘於不同機構如醫院、社福機構,又或是私人執業等。待累積若干工作經驗後,物理治療師大多會以某一或兩項服務範疇作專項發展,如運動創傷、脊椎勞損及痛症、腦神經系統復康等。
物理治療師受聘於不同機構如醫院、社福機構,又或是私人執業等。待累積若干工作經驗後,物理治療師大多會以某一或兩項服務範疇作專項發展,如運動創傷、脊椎勞損及痛症、腦神經系統復康等。

疫情影響服務 變通要及時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Karen的中心亦受到影響,在最嚴峻的時候,少了3、4成營業額。她遂利用此時期整理運動示範短片,計劃整合成電子資料庫,讓長者、行動不便的病人在家中也能練習。「同行亦商討研究是否有需要開拓電話、視像問診服務。」球員家中訓練呢?她表示,既會用視像進行網上教學及訓練,維持團隊精神;另事前需先了解各球員的家中環境空間及運動設備,才設計訓練計劃,又或是個別到中心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入職行情:成為物理治療師生力軍
彭耀宗教授指,為補充新血及挽留物理治療師,學界、公私營機構及社福機構都積極採取不同措施。學界方面,目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物理治療學課程(理學士學位、碩士準入課程)是本地唯一的入行途徑;東華學院、明愛專上學院、香港公開大學亦有開辦物理治療學自資學士課程,惟尚未獲局方專業認證。

增辦課程 社福機構調高起薪吸人才
為紓緩社福機構對物理治療師人手不足的問題,理大獲社署支持,於2012年推出「物理治療學碩士學位」課程,由以往隔年開辦,改為2021至2023年每年開辦。獲取錄者可向社福機構申請資助,並須於畢業後為已選定的社福機構連續服務3年。彭教授相信,有助紓緩業界人手不足,「為吸納及挽留人才,有社福機構提高1至2個薪級點,以及調低了晉升要求,如不需具備5年工作經驗等。」

.角色及職務:負責評估、規劃及協助患者進行復康計劃。他們會以非藥物的方式去提供治療,透過物理媒介如電能、水力、冷凍、熱能、光波、磁力等,以及運動訓練、手法治療或針炙療法等,協助不同人士紓緩痛楚,加強活動能力和心肺功能。工作範疇圍繞臨牀醫療、復康、教育、預防疾病創傷、保健及科研等方面。

.服務對象:涵蓋不同年齡層及各類疾病(例如骨科、腦科、心肺科、外科、內科、兒科、老人科、婦產科、腫瘤科等)的患者。

.入行要求:必須先完成由輔助醫療業管理局轄下的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認證的課程,取得註冊物理治療師資格及持有效的執業證明書,方可在本地執業。

.任職機構及晉升前景:可任職公營或私營健康組織、醫院、復康中心、私人執業、體育學院、健身中心、特殊學校、院舍等,以受聘於醫管局及私營機構較多。以醫管局為例,新人由二級物理治療師起步;由二級晉升至一級,需有5年臨牀經驗及持有碩士學位。

文章刊於:明報JUMP(2020年8月28日)

幼師與 SEN 學童、家長疫境同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擴散,全港學校復課延期再延期。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即使是資深特殊幼兒工作員黎嘉燕也一度被「考起」,如何直播課堂,令隔着「mon」的學童都能夠保持專注力及投入度?如何配合家居環境、資源,轉化為訓練場地?如何跟家長配合進行家居訓練?「疫」境下,特殊幼兒工作員及幼兒工作員的工作挑戰殊不簡單!有專家建議,無論是網上教學或復課前後,起碼有 5 點要注意,以免學童在復課後較難適應。

「XXX同學,請坐好,上課時間到了!」在疫情下,聖雅各福群會銅鑼灣幼稚園特殊幼兒工作員黎嘉燕(黎老師)在一個多月前起現身熒幕,由以往與 SEN 學童進行面對面訓練,改為錄製教學短片,讓家長協助進行家居訓練;及後更以視像對話形式,與學童保持每周兩節的 Live 課堂,一起聊天、唱歌仔、講故事、玩遊戲。

考驗 SEN 學童專注力 老師靈活變通
「每節通話時間約 20 至 30 分鐘,每次安排3個訓練活動,更會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希望藉此協助家長了解更多教學技巧及方法。」幼兒較欠缺耐性及專注力,黎老師不諱言,有小朋友於首堂 Live 課堂因未習慣使用視像通話,不太理睬她,更在課堂中途離開,需要家長的幫忙;第二次課堂,她利用教具、小遊戲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之餘,更投其所好,待小朋友完成兩個指定訓練活動後,便讓小朋友作主導,一起玩他們喜歡的 UNO 或分享家中的事情等。

設計訓練活動 因應家居環境就地取材
如何配合家居環境、簡單的資源,讓學童進行多元訓練,達到不同的目標?由於她曾家訪,故對學童的家居環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她現時度身設計適合學童的家居訓練活動。她指,設計訓練活動時,需配合學童的特性、興趣及發展需要,並要考慮家長對訓練方法的掌握程度。

.訓練手眼肢體協調能力:如拋接豆袋、拍波等體能活動;

.訓練小手肌:家長可讓小朋友幫忙做家務如抹枱、扭毛巾、搣橙皮 / 柑皮;

.提升認知能力:如學習上下、側邊、前後的位置詞,可透過雙腳跳把小球運送到指定位置,兼可訓練大肌肉,尤其適合活潑好動的學童;

.提升說話及社交能力:家長可多運用家中的煮食玩具、棋類遊戲等,透過遊戲互動,讓小朋友學習說出正確的社交用語,並可訂立遊戲規則,讓小朋友學習接受輸贏結果;

.提升認讀字詞能力:在製作字卡教具時,可用不同顏色突出字體的某部分,刺激學童的視覺,更易記下文字。

家長從旁協助家居訓練 了解子女進度
黎老師說,以往家長未必充分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但藉着這次家居訓練,需要家長的協助下,相信有助了解更多。為了讓家長掌握有關訓練目標、方法,她更錄製教案短片及與家長視像對話,講解重點及示範有關技巧。

停課期間,她深深感受到與家長溝通、家校合作、強化資訊科技技能十分重要。持有「教育碩士(幼兒教育)」學歷的她,已計劃進修網上教學的相關製作、編寫及設計 SEN 學童的訓練活動、家長培訓工作等技巧,以應用於工作上。

汲取SARS經驗 幼稚園制定應變措施
有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愈見嚴峻,聖雅各福群會銅鑼灣幼稚園校長梁碧珊指,汲取當年SARS經驗,預計停課會持續一段日子,故早已計劃拍攝教學短片、製作學具、預備圖工物料、網上與實體功課,並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繫,以提供適時支援。

由於該校早已開始電子化,如使用電子通告、電子 Memo、Google Classroom 等,只是因疫情關係加強了運用 Google Classroom 的其他功能,故老師與家長不難適應。

在製作教學短片的過程中,老師主要是利用手機、相機等簡單器材,並沒有遇到太大困難,反而較難掌握上載短片權限的技巧,故學校找了 IT 公司,提供相關支援服務。

教學短片以外,二月中該校更開始使用 Google Hangouts 與幼兒視像見面聊天,隨後一星期開始進行分組 Live 教學,由起初的每周一次增至兩次,最大的挑戰是家長時間上的配合,因需要他們的協助,才能進行;幼兒起初未能習慣面對鏡頭、專注力不足亦是另一挑戰。

老師分享實戰經驗:製造互動場面 提升教學趣味
如何為網上教學製造更多互動的場面?她分享該校老師的網上教學心得:

.老師拍攝短片時會運用不同技巧,如角色扮演、自製場景及有趣環節,如叫喚幼兒姓名、加入對白如:「XXX你說得對了!」「見到XXX你很留心呢!」「不如XXX你嘗試講……」「XXX見到你很努力嘗試。」「XXX為何你會知道答案呢?」「XXX給你估中呢!」讓幼兒感到老師猶如在他面前教學般。

.老師進行 Live 教學會唱一些幼兒熟悉的歌曲,如說故事前會唱「故事歌」、點名前會唱「點名歌」,以增加親切感。

面對復課時間難以預計,她指,已制定應變方案,計劃把7月至8月中該校原有的暑期活動取消,課程編排會順延,讓幼兒進度得以持續進行,盡量減低對學習的影響。

專家建議:別讓幼兒「不停學」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HKBU-SCE)副院長(課程拓展)暨幼兒及基礎教育部總監李南玉博士讚揚,幼兒教育界因應疫情發展,適時作出應對安排,推行網上教學,足證從業員應變能力高,然而她提醒,網上教學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

平衡網上、非網上學習活動
李博士強調,幼兒的學習經驗始終要透過對事物的探索、操弄和實際的體驗,並與成人、同伴和環境的互動建構而成,建議老師及家長可同時配合非網上學習活動、親子遊戲,如透過一起煮食學習科學概念,藉以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延伸學校的常規訓練。無論是網上教學或復課前後,李博士提出以下 5 點注意事項,值得老師及家長參考。

.網上教學時間 20 分鐘為限:幼兒記憶力較短,透過網上平台,可讓他們與老師及同學保持聯繫。要推行網上教學,她建議每次以 20 分鐘為限,以顧及幼兒的視力發展和健康。

.上課前先點名:每次上課前,她建議老師應先點名,讓學童習慣及適應 Live 課堂。「老師可善用軟件如 Zoom 的『舉手』功能,提升課堂互動。」

.參考學校常規日程編制時間表:小朋友(特別是 SEN 小朋友)很着重常規,故建議家長應參考學校常規日程,包括作息時間,為子女編制時間表,否則日後復課後,或會較難適應及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

.復課前教授生命教育:教學內容方面,家長及老師可從生命教育、衛生教育等方面着手。「要讓學童明白,疫情始終會過去,人有免疫力,即使病了也可以康復,也可以渡過人生中每一個難關。」她強調,藉此提升小朋友的逆境智商、培養正面價值觀等都是十分重要,有助他們將來面對逆境。

.復課後互相支援:老師可先與學童建立感情,以及給予情緒支援,讓他們對復課感到安心;若是高班幼兒升小一,則可讓他們多做一些工作紙,協助他們追回進度。

課程加強 IT 元素 回應行業需要
李博士不諱言,目前幼兒教育及特殊幼兒教育的職前培訓均沒有教授網上教學法、電子教學法,但涉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了迎合行業所需,HKBU-SCE 計劃加強相關元素於課程科目及習作中,包括操作相關器材、軟件、不同的教學法,以強化「準」幼兒 / 特殊幼兒工作員的技能,以面對未來種種的工作挑戰。

針對現職幼兒教育工作者、家長的需要,該學院更開辦了多個不同長度、學歷程度的課程,當中包括一系列短期的「幼兒教師及家長專業培訓課程」,設有「促進幼稚園階段的家長教育工作」、「家長管教支援」、「如何促進幼兒讀寫能力」、「認識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兒童」等課題。

文章刊於:明報JUMP(2020年3月20日)

只收宿費免學費 英公立寄宿學校水準高

寄宿學校是不少香港人心目中英式優質教育模式的典範。然而一直以來,大家都會較為熟悉私立的寄宿學校。現在既然BNO平權在望,意味手持BNO的香港家長可能可以將子女送入英國公立學校接受免費教育,看來也是時候介紹一下英國的公立寄宿學校了。

公立寄宿學校免學費 寄宿費需自行負擔 收生嚴謹學額競爭大
公立寄宿學校(State Boarding School),顧名思義是由政府資助的寄宿學校,入讀此類學校是學費全免,但家長仍需負擔宿費,一般來說,每學期寄宿費用約為 4,000 英鎊。

公立寄宿學校大部分是收11至18歲學生的中學,也有部分在小學部已設有寄宿。學校一般男女同校,只有個別少數是男校或女校。英國的公立學校水準參差,但公立寄宿學校普遍都有一定品質保證,在不少排名榜上它們的表現都能在公立學校中鶴立雞群,甚至能高踞榜首之列。有人將公立寄宿學校的優異表現歸功於它將公立教育及寄宿學校的優點集於一身:既有政府穩健資源,又有寄宿學校的特殊文化和學習環境。當然,公立寄宿學校的好成績還因為它們在收生上把關有功—-要留意,大部分公立寄宿學校在取錄學生的條件上非常嚴謹,個別學校更長年有「水蛇春咁長」的waiting list,競爭激烈不遜於某些私立學校。

在英國,所有公立學校都受到Ofsted這個教育標準監管機構的監督及評核。不少公立寄宿學校在Ofsted的評級報告中,在設施、牧養照顧或教學水平都能取得Outstanding的高等評價。我今次想為大家介紹的Royal Alexandra and Albert School (RAA),便是其中這麼一間高質的公立寄宿學校。

RAA 寄宿服務傑出 公開試成績亮麗
Royal Alexandra and Albert School(RAA)位於離倫敦不遠的Surrey,校園坐擁二百六十公頃綠茵草地,是近一千個介乎七至十八歲的男女生求學的地方。校內全宿生約四百五十人,他們在學期間留宿,但週末可選擇回家。校內另有五百五十名Flexi Boarders,他們在校用膳及進行課外活動,但晚上會回家就寢。

2018年Ofsted給予RAA的寄宿服務的評價是「傑出」,實在相當中肯,因為學校的寄宿安排真的非常之貼心,完全緊貼宿生的發展需要。RAA的學生在Year 3便開始可以寄宿,直至Year 13。學校會因應同學的成長,提供度身訂造的寄宿安排。Years 3-6會全住在同一棟宿舍內,促進他們的社交生活和建立歸屬感。Years 7-11就會男女分開宿舍,跟兩至三個同學共住一個單位,讓他們學習獨立照顧自己和建立自己身份。到了Years 12-13,同學忙於應付A Level,宿舍的設計完全圍繞支援他們應考的目的,宿生完全可以專心一意心無旁騖地備試。

RAA深信,只有在一個安全和愉快的寄宿和學習環境下,學生才盡展所長。學校成功實踐這個理念,學生的亮麗成績表就是最佳反映。RAA的學生去年在GCSE的成績全都在全國水平以上,兩成學生的成績達7至9分。此外A Level表現也十分優秀,逾四成有A*-B水平,不少學生都能投考到如如劍橋、Bristol 和 Durham等的頂尖學府。

文章刊於:明報升學網(2020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