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8日都是世界物理治療日,藉此肯定物理治療師對於公眾健康的貢獻。目前本港約有3500多名物理治療師,平均每1名物理治療師服務2100多名市民,跟外國人手比例仍有一段距離。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患者數目上升,以及政府積極推動基層醫療健康等前提下,進一步帶動物理治療服務的需要,而物理治療師的角色也從協助患者復康的「治已病」到「治未病」,所肩負疾病預防的角色更形重要。
本港物理治療師人手緊張嗎?以下數據及預測可見一斑:
.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香港有3528名註冊物理治療師。而相對於澳、紐等地,每10000人口有10至15名物理治療師;英、美、加等地,每10000人口有5至10名物理治療師;香港則每10000人口有4.7名物理治療師。
.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至2030年,香港欠缺933名物理治療師。
從物理治療到物理「自」療 預防疾病角色趨重要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教授指,以往患者多是有事才會約見物理治療師,但近年提倡預防醫學的概念,加上政府積極推行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在18區逐步籌劃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物理治療師的「預防」角色更形重要。
「物理治療師需提升大眾預防疾病的意識和培養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鼓勵大眾透過持續運動以達到預防醫護、『自』療的效果,如預防運動創傷、跌倒等運動,從源頭着手進行預防慢性疾病。」
彭教授說,要勝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起碼要具備以下條件:
.提升溝通、跨專業合作能力:物理治療師需面對不同年齡層、背景的服務對象,加上與不同專業人員合作機會愈來愈多,需提升溝通、跨專業合作、解難等能力,以便在專業領域上有更全面的發揮。
.強化專業層面技能:可因應工作需要及個人計劃向某專項發展,增值相關技能,如運動物理治療、手法治療、針灸等都是熱門之選。他估計有6至7成業界人士持有碩士學歷。
運動創傷個案增 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治療師合作
熱愛運動、修畢「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的物理治療師鄺凱恒(Karen),曾任職私人物理治療診所、骨科醫生診所,瞬間已15年。2012年決心自立門戶,開設了都會物理治療中心,服務範疇主要是提供骨傷科及運動創傷物理治療服務,以及協助球隊進行訓練、運動比賽的臨場支援服務。服務對象主要包括運動員、業餘運動愛好者,其餘是長者、在職人士等。
她坦言,私人物理治療服務市場競爭不少,作為私人執業者更應時刻增值自己,提升個人競爭力。她除修畢「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理學碩士」及「物理治療師針灸文憑」課程外,更計劃進修超聲波掃描相關知識,希望有助及早為患者診斷,以免耽誤病情。
有見運動創傷個案不斷增加、協助球隊進行訓練的需求上升,故Karen於1、2年前開始聘請運動治療師。現時該中心有4名物理治療師、3名運動治療師及4名物理治療助理。其中物理治療助理主要負責協助中心營運,如接待病人。
Karen表示,運動治療師跟物理治療師大多「拍住上」處理個案,待患者完成療程後,運動治療師便可協助進行針對性的強化運動和訓練。「把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結合,有助運動員、業餘運動愛好者預防傷患、協助復康及提升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師做「軍醫」 與球隊並肩隨時候命
近年愈來愈多物理治療師在球隊和運動賽事中擔任隨隊「軍醫」。有多年軍醫工作經驗、被球員稱為「Karen媽」的她,由前香港奧運代表團、香港足球代表隊軍醫、著名物理治療師郭志堅帶入行,現時她主要協助兩隊職業球隊(東方龍獅足球及籃球隊)做訓練及比賽的臨場支援。
她分享,軍醫工作挑戰甚大,場內場外也要顧及,從為球員提供預防運動創傷、制訂訓練計劃、現場即時處理傷患、決定是否讓球員負傷上陣,以至運動創傷的復康、球員心理支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當軍醫的金錢回報未必高,而且比賽大多在周六日舉行,然而為我帶來很多難忘的經歷及不少挑戰,與球隊並肩、建立了感情,考驗個人的臨場應變、決策及溝通能力,以及與球員、教練之間的信任度及默契。」
疫情影響服務 變通要及時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Karen的中心亦受到影響,在最嚴峻的時候,少了3、4成營業額。她遂利用此時期整理運動示範短片,計劃整合成電子資料庫,讓長者、行動不便的病人在家中也能練習。「同行亦商討研究是否有需要開拓電話、視像問診服務。」球員家中訓練呢?她表示,既會用視像進行網上教學及訓練,維持團隊精神;另事前需先了解各球員的家中環境空間及運動設備,才設計訓練計劃,又或是個別到中心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入職行情:成為物理治療師生力軍
彭耀宗教授指,為補充新血及挽留物理治療師,學界、公私營機構及社福機構都積極採取不同措施。學界方面,目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物理治療學課程(理學士學位、碩士準入課程)是本地唯一的入行途徑;東華學院、明愛專上學院、香港公開大學亦有開辦物理治療學自資學士課程,惟尚未獲局方專業認證。
增辦課程 社福機構調高起薪吸人才
為紓緩社福機構對物理治療師人手不足的問題,理大獲社署支持,於2012年推出「物理治療學碩士學位」課程,由以往隔年開辦,改為2021至2023年每年開辦。獲取錄者可向社福機構申請資助,並須於畢業後為已選定的社福機構連續服務3年。彭教授相信,有助紓緩業界人手不足,「為吸納及挽留人才,有社福機構提高1至2個薪級點,以及調低了晉升要求,如不需具備5年工作經驗等。」
.角色及職務:負責評估、規劃及協助患者進行復康計劃。他們會以非藥物的方式去提供治療,透過物理媒介如電能、水力、冷凍、熱能、光波、磁力等,以及運動訓練、手法治療或針炙療法等,協助不同人士紓緩痛楚,加強活動能力和心肺功能。工作範疇圍繞臨牀醫療、復康、教育、預防疾病創傷、保健及科研等方面。
.服務對象:涵蓋不同年齡層及各類疾病(例如骨科、腦科、心肺科、外科、內科、兒科、老人科、婦產科、腫瘤科等)的患者。
.入行要求:必須先完成由輔助醫療業管理局轄下的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認證的課程,取得註冊物理治療師資格及持有效的執業證明書,方可在本地執業。
.任職機構及晉升前景:可任職公營或私營健康組織、醫院、復康中心、私人執業、體育學院、健身中心、特殊學校、院舍等,以受聘於醫管局及私營機構較多。以醫管局為例,新人由二級物理治療師起步;由二級晉升至一級,需有5年臨牀經驗及持有碩士學位。
文章刊於:明報JUMP(2020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