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於幼稚園(學前)時期所得的支援較全面,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報告指出,學童一屆6歲,支援便出現斷層;教育局即使為部分SEN學生向小學提供一定現金資助,但學校提供的資助往往不能對症下藥,如沒有言語障礙的SEN學童卻獲言語治療,SOCO建議將學前支援擴展至12歲。
教育局回覆表示,學習支援津貼是以每所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數目和所需的支援層級為計算基礎,學校可靈活並有策略地調配這項津貼結合其他校本資源,整體運用以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當局人員亦會定期訪校,了解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的支援,並向學校提供意見,確保學校善用資源,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學支援。當局稱,會持續檢視融合教育推行情况及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並在需要及可行的情况下改善。
教局﹕學校可靈活調配津貼
本港現時6歲以下的兒童如確診讀寫障礙、發展遲緩、言語障礙等,會由社會福利署負責,即使未輪候到特殊或兼收學位,都可透過社署不同津貼獲得針對治療;如輪候到上述學位,更有專責教師負責跟進。但有家長表示,子女一屆6歲,即使還在幼稚園就讀,支援服務會停止,而升上小學後,所得的支援更不到位。
學校計人頭獲津貼 「大圍」治療
SOCO社會組織幹事黃文杰表示,兒童一滿6歲,便由教育局負責其支援政策,兒童上小學後,如經確診,會獲教育局提供「學習支援津貼」,但該筆津貼直接給學校,由學校決定如何使用,學校會從一大筆津貼安排「大圍」治療,但沒法對症下藥,「SEN分好多種,不是每種都靠一種治療可解決」。
家長小群的兒子患有讀寫障礙、自閉和發展遲緩,兒子於幼稚園時得到適切治療,進步很大,醫生都滿意及早介入的效果;但兒子一入小學便沒有幼稚園時期的支援,頓感徬徨,「好似孤兒仔般」。她又提到,小學的功課輔導班是由大學生擔任兼職導師,不懂教SEN學生,「功課都有答案,給他們照抄」。
促學前SEN支援擴至12歲
阿冰的兒子有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和小手肌肉發展遲緩,她理應獲一定金額的津貼,但學校卻沒提供小手肌肉訓練,「老師只說,我們的資源用在言語治療方面,沒有小手肌肉治療」。
黃文杰批評,家長無從得知子女所獲發的津貼數額,即使向學校查詢都不果,指機制欠透明。
黃文杰建議,將對SEN的學前支援延長至小學階段或初小、縮短學齡兒童的SEN評估時間,以及要求教育局加強監察,確保學校向有質素的機構購買服務和安排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