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歧視陰影 讀唇生挑戰自我口試獲5*

【明報專訊】兩名有嚴重聽力障礙的文憑試考生,不需用手語、靠僅餘的聽力和讀唇與人溝通,對答如流,在文憑試中分別奪取佳績。來自匯基書院(東九龍)的陳永昌在幼稚園及小學時曾遭教師及同學歧視,幸自高小起獲同學接納,他逐漸建立自信、成績名列前茅,期望未來的工作能「以笑容帶來笑容,以生命影響生命」。

嚴重聽障考生陳永昌(左)及周子晴(右)自幼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讀唇訓練,訪問期間能對答如流,不需做手語或靠翻譯員協助,兩人在文憑試中考得好成績。(楊柏賢攝)
嚴重聽障考生陳永昌(左)及周子晴(右)自幼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讀唇訓練,訪問期間能對答如流,不需做手語或靠翻譯員協助,兩人在文憑試中考得好成績。(楊柏賢攝)

主動說再見 幼園主任不理睬

聖保羅書院的失明學生楊展匡於文憑試取得4科5*,分別為中文、通識、中史及中國文學,父母盼他入讀港大法律系,熱愛中文的他卻心儀中大中文系,他會再向父母表達意願。(馮凱鍵攝)
聖保羅書院的失明學生楊展匡於文憑試取得4科5*,分別為中文、通識、中史及中國文學,父母盼他入讀港大法律系,熱愛中文的他卻心儀中大中文系,他會再向父母表達意願。(馮凱鍵攝)

陳永昌天生患嚴重聽障,他引述媽媽稱,幼稚園主任很討厭他,例如他主動向主任說再見會不獲理睬、媽媽在家長晚會上亦被忽略,後來幼稚園辭退該主任,情况改善。

上台發言改變「怕醜仔」形象

永昌自3歲起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約5年訓練,讀初小時,他獲安排坐在課室第一排,以便聆聽教師講課,同學卻誤以為他享有特權,亦有同學覺得他戴助聽器奇怪,在分組討論時不願與他同組,「我要周圍找位置,看看可不可以『楔』(進去)。」直至小四,同學漸漸接納他,永昌感到幸運,開始擴闊社交圈子,「同學從此知道我不是如此奇怪的一個人」。

永昌中學時有上台發言的機會,逐步改變以往「怕醜仔」的形象。永昌原可豁免考中英文口試,但他充滿信心挑戰難度,更獲得中文口語5*的佳績,文憑試5科共考獲25分。

要求戴儀器曾遭教師嘲

就讀佛教善德英文中學的周子晴,雙耳均屬於極度嚴重聽障,若脫下助聽器,恐連炮仗聲都聽不見。

周子晴自兩歲起在宣美中心接受聽說訓練,昨奪得最佳5科20分的成績。

小學時期,子晴曾被同學取笑口齒不清,一次她代表組員作口頭匯報,卻遭同學質疑「她會拖衰我們」。又有一次,她要求代課教師戴上無線調頻系統(FM機),讓她可以從接收器直接聽到教師的聲音,但遭教師嘲諷「這不是聾啞學校」。起初子晴以為老師說「龍蝦學校」,直至回家向媽媽提起,媽媽才猜到老師的說話帶嘲諷意味,遂向學校投訴,最終教師向子晴道歉。子晴坦言當時心情低落,她自覺能力並非不如人,「我有植入人工耳蝸,其實聽力和正常人差不多。」

子晴和永昌慶幸成長路上獲家人扶持、同喜同憂,他們也努力克服身體缺陷,花更多時間溫習,如遇不懂的內容會積極向師生求教。永昌希望修讀教育文憑或浸大傳理課程,以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使命;子晴自言小五時從新聞得知六四事件,受到政治啓蒙,故打算報讀社會科學或新聞系,期望將來從政或成為公務員。

脊柱裂皇仁生奪6優

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雖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但仍能在文憑試中奪6優。昨天他拒絕受訪,惟不忘多謝家人、老師、朋友及同學。(李紹昌攝)
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雖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但仍能在文憑試中奪6優。昨天他拒絕受訪,惟不忘多謝家人、老師、朋友及同學。(李紹昌攝)

克服身體障礙應試的,還有因患眼癌須摘除眼球的聖保羅書院學生楊展匡,當年為免令母親擔心,承諾比別人更用心,升中前已看完不少名著的點字書;他靠打點字機應考文憑試,昨奪得4科5*佳績。而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的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昨奪得6優。

肌萎症考生達副學士要求

患脊髓肌肉萎縮症的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學生梁培健,要將筆固定在手腕處,用手腕寫字。他考獲6科13分,雖成績未如預期,但達到城市大學副學士的有條件取錄要求,仍感到高興。

女兒獲佳績 教師媽媽更重品行

【明報專訊】迦密柏雨中學的6優生李家潁自幼被教導品行較成績重要,母親為免她有「公主病」,要她3歲便每日手洗自己的校服,5歲時便「擔凳仔」、拿起鑊鏟學炒飯。家潁目標是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自知入學門檻高,溫書時免不了給自己壓力,但母親李太卻不希望女兒讀得太辛苦,見她溫習超過3、4小時便會叫她出門吃下午茶,或一起跑步,調節心情。

迦密柏雨中學的6優考生李家潁(左圖右)希望學醫,有機會擔任無國界醫生。母親李太(左圖左)認為行行出狀元,故重視女兒品行多過成績,言傳身教女兒做人要善良、多幫助人,笑言為免女兒有「公主病」,自家潁幼時便培養其自理能力。右圖為家潁5歲時嘗試做甜品。(田青青攝、受訪者提供)
迦密柏雨中學的6優考生李家潁(左圖右)希望學醫,有機會擔任無國界醫生。母親李太(左圖左)認為行行出狀元,故重視女兒品行多過成績,言傳身教女兒做人要善良、多幫助人,笑言為免女兒有「公主病」,自家潁幼時便培養其自理能力。右圖為家潁5歲時嘗試做甜品。(田青青攝、受訪者提供)

曾教band 3 自豪教出樂助人「金毛」

家潁盼望日後有機會做無國界醫生,幫助有需要的人。曾在band 3(第三組別)中學任教的李太,一直告訴女兒品行最重要,她最自豪的並非教出的舊生有多大成就,而是舊生無論做何種工作都品行優秀,「成頭金毛的都會讓座給阿婆」。她希望女兒善良、樂於助人,在女兒年幼時便經常帶她賣旗。李太又說,「行行出狀元」,就算文憑試失手也非絕路,還可重考、讀副學位等。

她任教一間中學時,曾帶珠胎暗結的學生到家計會墮胎,被校長質疑「多事」。李太認為做教師不可只教書,更要照顧學生各方面、為其前途考慮,她心灰意冷下辭職轉行。一年後有舊生遭遇變故,向她求助,她盡力幫助之餘,也決心無論多「吃力不討好」,也要陪伴更多學生成長,於是到另一間學校重執教鞭。家潁說,耳濡目染下,也建立出助人的意志。

家潁的爸爸任工程師,家中聘請了工人,但李太為免女兒有「公主病」,3歲起讓她每日自己手洗校服,5歲時便教她煮飯。家潁笑言,當時身高不足,要站在板櫈上才能學如何炒飯,小學開始亦自己執拾書包。

怕女兒公主病 3歲洗校服5歲學煮飯

至於成績,李太笑言由女兒自行發揮,從不施壓,反而見女兒讀書太辛苦時會「出手」,例如女兒溫書超過3、4小時,她會叫女兒出門吃下午茶或一起跑步,又勸女兒「死讀書沒用」。自家潁讀幼稚園起,李太唯一選校原則是離家不遠,也不會為入名校「儲cert(證書)」,故家潁學鋼琴、小提琴逾10年,從未考試。但家潁說,母親教中文,家中藏書甚多,她也愛上閱讀,飲茶時母親會即興出題,叫她描述「茶樓眾生相」等,培養了其中文能力。

升中學自主 打機不礙備戰

港大同學會書院學生吳睿朗
港大同學會書院學生吳睿朗

港大同學會書院學生吳睿朗同樣為6優生,獲劍橋大學工程系有條件取錄,唯中文科成績未達要求,需寫求情信爭取入讀,其父從事測量業,他受父親影響亦希望投身建築界。他說,自小學起已熱愛「打機」,考試前父母要把遊戲機鎖上,他才能專心溫習,但升中後父母讓他自己作主,不再干預。他備考文憑試期間也是「想打就打」,但會好好分配時間溫習。

2016年7月14日

疼愛「沒鬍子的爸爸」 基層生摘六優:沒輸在起跑線

【明報專訊】就讀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六優生林嘉男,來自公屋單親家庭,母親身兼父職,在洗衣店工作養大3姊弟,昨接過兒子的成績單後說「鬆了一口氣」。嘉男在母親眼中孝順乖巧,「他每年母親節、父親節都寫卡給我,說道『媽媽,我知道你工作辛苦,會多做家務分擔』,又形容我是『沒鬍子的爸爸』,他真的很錫我」,母子感情好得叫旁人羨慕。嘉男高中時決意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他希望將來成為醫生,不但可幫人,也可令家人生活更舒適。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狀元林嘉男(左)生於基層單親家庭,幼時因父親離家曾感害怕,每逢外出都垂下頭、牽緊媽媽的手,獲母親鼓勵漸漸抬起頭做人。作為家中孻仔,他今年滿18歲,且在文憑試考獲6優成績,昨日拖着母親的手,表示是時候照顧媽媽。(馮凱鍵攝)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狀元林嘉男(左)生於基層單親家庭,幼時因父親離家曾感害怕,每逢外出都垂下頭、牽緊媽媽的手,獲母親鼓勵漸漸抬起頭做人。作為家中孻仔,他今年滿18歲,且在文憑試考獲6優成績,昨日拖着母親的手,表示是時候照顧媽媽。(馮凱鍵攝)

父出走失自信 母勸「做人要抬起頭」

嘉男有兩名姊姊,本來靠爸爸的薪金養活全家,但父親在他一年級時出走,令原本在洗衣店兼職的媽媽要轉為全職,更因突如其來的財政問題要領取綜援,惟母親寧願咬緊牙關,也要向子女展示「媽媽很積極工作」的形象,只短期領取綜援,「應該把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我們一家夠吃便好」。媽媽精打細算,即使「1人掙4人的錢」,林媽媽也為子女打造營養的餸菜,又堅持每晚一家人吃飯,「有時菜心當造便買多一些,便宜又有益,雞就不買新鮮的,只買冰鮮」,兒子也欣賞媽媽的廚藝,「媽咪煮什麼都好吃」,四口子吃得滋味。

父親即使離開多年,兩母子一提及仍會哽咽,本以為從此不相見,詎料去年10月再度見面,卻是在父親的病榻旁,懂事的嘉男說:「我從沒有對他生氣,這一刻仍然愛他」。當年父親出走後一家財困,一度令嘉男深感害怕、自信心低落,「以前他經常紥紥跳,但自從爸爸走了,他每次出街都低下頭,拖得我很用力、很緊,有時鬆手一會兒,他都不許」,林母其後發現兒子以為自己得罪了人而深感不安,她向兒子解釋﹕「不是你的錯,做人要抬起頭。」

「hold on pain ends,總會有希望」

嘉男自幼成績優異,受到媽媽鼓勵後更發憤,自初中起每年包攬全級第一,從沒間斷,更成為學生會主席,雖然出身基層,他認為自己「沒有輸在起跑線」。他說,家境是不可控制的,但他感恩家人的疼愛,「每人都有可發掘的地方,文憑試並非終點,直至現時都應盡情跑,終點還有很久才到」,他勸勉其他學生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hold on pain ends(堅持住, 痛苦終會過去),總會有希望」。

2016年7月14日

一罐頭頂三餐 窮小子克服文憑試 備試高峰逢父中風 熬過難關望入大學

【明報專訊】6.8萬名文憑試生昨天放榜,當中有人在幸福家庭長大、獲父母悉心栽培,也有人歷盡窮困、家庭巨變或身體殘障的考驗,一紙成績表背後,有滄桑,也有獲關懷、扶持的溫馨。一年前眾考生專心備試之際,就讀於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的黃鎮東卻因父親中風入院,要獨個過「一罐罐頭頂三餐」的日子;生活接二連三的挫折令鎮東憤世嫉俗,幸得「奇葩」校長鄭德富對他囉嗦不斷的全方位關愛,終令他找回笑容。他昨考獲最佳五科20分的成績,期望可踏進大學之門。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的黃鎮東(右),期望可入讀城市大學商學院,將來找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改善生活並建立更好的家庭。他十分感激校長鄭德富(左)的照顧,表示校長常借勵志書給他看,他都有一一細讀。(蘇智鑫攝)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的黃鎮東(右),期望可入讀城市大學商學院,將來找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改善生活並建立更好的家庭。他十分感激校長鄭德富(左)的照顧,表示校長常借勵志書給他看,他都有一一細讀。(蘇智鑫攝)

鎮東由父親獨力照顧,2008年金融海嘯後家庭陷入財困,兩父子由居屋遷到劏房,生活捉襟見肘。一年前,當各考生都全力備戰時,父親因中風入院,半身不遂,鎮東要靠父親僅餘的積蓄獨力過活。

獨自生活備戰半年 學校伸援手

「有半年時間,自己煮飯食飯、叫自己起身、自己辦好所有文件手續……」父親病倒初期,鎮東很落寞,「一個人,整間屋很靜,好孤單」。最大的難關是出門買菜煮飯,因生活拮据而「很內向自卑」,第一次踏出門口「全身冒泠汗,覺得途人都瞪着我」,後來硬着頭皮多外出幾次,才漸漸習慣。貧窮一直纏擾他,最艱難之時鎮東會直接省去早餐, 午餐則在學校「黐餐」, 吃同學吃不完的飯菜。 晚餐就吃小量的罐頭午餐肉、豆豉鯪魚,「一罐罐頭要吃三餐」。至半年前,他獲學校社工與校長協助,入住家舍及申請生活資助,才獲得三餐溫飽。

走到放榜這天,鎮東面對尚能博入大學的成績顯得坦然。他說,克服文憑試的過程「只是一場驟雨」,之前家庭突變才是夾雜着巨風、地震、海嘯的「世紀巨災」,如今知道只要「有不可放棄的理由,就無什麼不可克服」。

感激「奇葩」校長 講道理表關愛

回望一切,他最感謝校長鄭德富, 「沒有校長我都不知道是否會生存到今天」。3年前,鄭校長留意到鎮東的頭髮很長,對他笑言:「你沒錢剪頭髮嗎?」詎料鎮東回應「是呀」,更表明不怕向校長借錢,但不知何時能清還。鄭再三詢問才發現這男孩窮困得三餐不繼 。

鄭德富校長說,鎮東經歷了「很多傷痕」,曾憤世嫉俗,「講一句駁十句」,到校務處辦手續也「粗聲粗氣」,令職員不快,校長用心良苦,曾「拍枱拍櫈」責備鎮東。後來黃父病倒,終令鎮東反思,強迫自己面對別人,「變得健談點、幽默點」。鎮東說,校長是「奇葩」,每次都花上一小時對他說人生道理。問他會否回應校長,他笑言「會,如果不應,他會說上兩小時」。他說,有時都會覺得煩,但他知道囉嗦背後,藏着滿滿的心意。

明報記者 林子晴
2016年7月14日

獲台灣大學取錄 群育生立志當教師

【明報專訊】今天文憑試放榜,就讀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的應屆考生梁兆祥卻一身輕鬆,因他已獲台灣的大學取錄,現正埋首打暑期工掙學費及生活費。他的暑假工非一般,主要負責洗廁所,「後生不可以做?工作類型有年齡限制嗎?」說得理所當然。阿祥說,因家庭問題,小時候不快樂、覺得沒人關心,他在群育學校動輒投訴別人,希望對方被罰,「識得諗」只是近年之事,「我所經歷過的,不希望其他人經歷」,他盼念完大學成為教師,伴在學生身旁,「想鼓勵學生,未做到只因時候未到,非能力問題」。

「未做到只因時候未到」

「都搞唔掂自己,生我出嚟做乜」,阿祥的父母早於兒子出生前分別患上躁狂症及抑鬱症,孩提時他曾住在親戚家,又輾轉住過寄養家庭及家舍,小二入讀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東灣莫校)及入住石壁宿舍。阿祥現時17歲,但與父母相處時間卻少之有少,他談及父母便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我對他們從小自大都沒感覺,我的家庭只得我自己一個」,對父母的恨意非一朝一夕能化解,加上早前與父親大吵一場,「他叫我走,我便不會再回去」,說得斬釘截鐵。

看着阿祥長大的東灣莫校校長卓德根說,該校的小學生可每周回家一兩天,阿祥卻很少回家,即使長假期亦待在宿舍,當中的感受外人難以理解,但他有信心阿祥累積一定人生經驗或擁有自己的家庭後,便會理解為人父母的難處,屆時便可破冰,「或許就真的如阿祥所說,時間未到,所以才未想通」。

阿祥立志當體育教師,並得台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休閒運動健康系取錄,9月將赴台升學,他說,當教師「只想令學生不走我走過的路」。

應屆文憑試考生、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中六畢業生何兆祥將到台灣升學,希望日後回港當體育教師。黑板上「忍之而隨之」是其座右銘,意即凡事忍耐,便能漸漸接受,最後感受其中,例如他少時衝動沒耐性,後來漸學懂忍耐,與同學關係也好轉。(黃志東攝)
應屆文憑試考生、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中六畢業生何兆祥將到台灣升學,希望日後回港當體育教師。黑板上「忍之而隨之」是其座右銘,意即凡事忍耐,便能漸漸接受,最後感受其中,例如他少時衝動沒耐性,後來漸學懂忍耐,與同學關係也好轉。(黃志東攝)

校長邀回校執教

他自小在宿舍長大,「很像經常只得自己一個,沒人關心,不時問自己為何會生存於世」,他前面的日子還是要過,他決意擺脫童年的不足,「就像阿sir(中學體育教師)跟我練跑步時說『給自己一個目標』」,他也希望藉此勉勵學生勿灰心,「現時未做到的事,只因時候未到」。卓德根得知阿祥有如此想法,便答應他「可以返來東灣教!」鐵錚錚的阿祥,聽畢後眼泛淚光。

少時欠耐性 常投訴同學

看似「識諗」的阿祥,小學時期曾是「出名」的學生。卓德根說,阿祥少時欠耐性,且寸步不讓,經常投訴同學,被改花名為「投訴祥」,凡欠他的人總要還。小孩爭吵少不免,阿祥小時還會動手動腳,有次他被同學所傷,教師連忙上前關心「有沒有事?看看,要消毒(傷口)嗎?」,詎料他一開口便說﹕「唔好理我住,(指着同學)幫我處理咗佢先」,非要教師先處罰對方不可。教師曾對阿祥好言相勸,「不如學習寬恕吧,好像老師寬恕你一樣」,卓得根當時認為,最好的回報便是他不再斤斤計較、會顧人感受,但阿祥當時不明白。

陪跑擋風遷就 感動校長

誠如阿祥所言,「未做到只因時候未到」,一次運動日的經歷,令卓德根刮目相看。一次卓參加了1500米賽跑,阿祥突然對他說可以「陪跑」,「校長,我跑在你前面,幫你擋風!你又當我是目標,讓你跑快一點,好嗎?」阿祥如卓所料,一開跑便如脫韁野馬,但不一會他竟轉過頭來跟校長說「這樣會太快嗎?」,然後調節步伐遷就校長,沿途不斷打氣,最後二人手牽手過終點,卓笑說「真係幾感動㗎」。

任清潔員洗廁所 盡責獲讚賞

阿祥現時在一間大型清潔公司任清潔員,主要負責洗廁所,他倒也不介意,還會主動跟客人及老闆聊天,「很多人讚我洗得快、洗得乾淨!」他又說,老闆答應他若安排得到,可在台灣提供一份兼職給他,讓他半工讀掙學費及生活費,「是我主動跟老闆提起的,機會是自己爭取的嘛!」

明報記者 黃津琪

文憑試成績欠佳 青年讀護理課程「洗底」 再追護士夢

22歲的光仔在兼讀課程中,除要上課學習護理及病理等學術理論外,亦要到安老院實習,令他明白到自己小小的幫忙可讓受助者活得更有尊嚴。(社署提供)
22歲的光仔在兼讀課程中,除要上課學習護理及病理等學術理論外,亦要到安老院實習,令他明白到自己小小的幫忙可讓受助者活得更有尊嚴。(社署提供)

【明報專訊】出身護理家庭、爸爸任懲教署護士的光仔,盼能繼承父業,可惜早年文憑試中文及數學不及格,大學夢碎,輾轉下他得悉社署推出「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兩年課程可邊學邊做護理員,他期望畢業後以「註冊保健員」身分再追夢。

當年考完文憑試後,光仔任職醫院抽血員,月入1.5萬元,但這並非他心中所求,適逢社署去年首度與私營機構合作,提供安老及康復護理的兩年兼讀計劃,訓練18至25歲青年為保健員,讓學員畢業後可報讀護士或社工等課程。

邊學邊在安老院實習

光仔去年報讀後,在安老院舍兼任護理員,每周實習44小時,逢周六上課,兼讀過程令他更貼近理想,「有人說做護理員是最低級的職位,但我期待課程完結後再報考護士課程」。他已完成一年的兼讀課程,下年畢業後即可成為具有資歷架構4級的註冊保健員,符合報讀登記護士的資格。

有份提供計劃的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黃翠恩解釋,計劃可幫文憑試成績欠佳的學生「洗底」,讓學員以註冊保健員的資格報讀登記護士,提供另類出路;自今年起,計劃再有兩間私營機構加入,5間機構課程內容一致,兩年學費由4萬至6萬元不等,學員實習時月薪1萬多元;若有經濟困難,機構可提供貸款。

社署指現有154名學員完成第一年兼讀課程,本年學額將有500個,各機構在9至10月入學,鼓勵有興趣又具備中五學歷的青年參加。

2016年7月12日

自小與馬結緣 難忘馬上感覺 長勝蔣嘉琦:男女騎師陣上無別

【明報專訊】23歲神奇見習女騎師蔣嘉琦於今年馬季創造奇蹟,在291場賽事中贏得34場頭馬,成為香港歷來贏得最多頭馬的女騎師。成功背後她犧牲了吃甜品的機會,每天忍受着猛烈的陽光,曬黑皮膚,忍着肌肉痠痛練習策騎,最終她逐漸實現了自己的騎師夢。

嘉琦自小與馬結下不解之緣,她昨日在馬會招募新一屆「賽事見習學員」記者會接受傳媒訪問,透露早在八九歲時已在內地參加騎馬活動,加上自己喜愛小動物,因此對騎馬印象難忘。中五畢業後,機緣巧合下投考「賽事見習學員」,從此踏上騎師征途。

23歲見習女騎師蔣嘉琦是香港唯一現役女騎師,今年4月曾一日勇奪4場冠軍創紀錄。(張國彬攝)
23歲見習女騎師蔣嘉琦是香港唯一現役女騎師,今年4月曾一日勇奪4場冠軍創紀錄。(張國彬攝)

炎日下訓練 「塗安美露多過護膚膏」

嘉琦在中學時期亦是運動健將,但她認為策騎集訓初期最大的挑戰是體能,「最難受的是體能訓練,現在每天的運動量極大,一個月所需的體能甚至相等於中學時期一年所需的體能」,而且訓練早期,她未懂得如何拿揑控制馬匹力度,只顧用蠻力拉扯韁繩,最後弄得一身肌肉痠痛。「我經常塗安美露(鎮痛消炎劑),甚至比塗護膚膏更多」,她更笑說每一名見習學員枕邊,鐵定會放置一支按摩膏紓緩全身痠痛。

體能訓練最大挑戰

嘉琦是香港唯一現役女騎師,但她認為巾幗不讓鬚眉,女騎師絕對可以與男騎師比併。「我覺得男女騎師並無太大分別,例如新西蘭的賽馬比賽中,男女騎師比例是一比一。雖然我可能是香港唯一女騎師,但在陣上男女騎師實力相若」,她覺得馬的表現更視乎騎師在陣上的發揮與技巧。

視壓力為動力 校長讚樂天知命

嘉琦戰績彪炳,在今年4月10日沙田馬場勇奪4場冠軍,成歷來一日內贏得最多頭馬的在港策騎女騎師,風頭一時無兩,不過她並沒有被傳媒壓力或馬迷注視嚇怕,反而視之為推動力。見習騎師學校校長陳念慈大讚嘉琦性格樂觀開朗,專注事業,陳校長說︰「很多人會詢問嘉琦一些名利相關的問題,但她仍然保持樂天知命,淡然處之。」

「男友要愛小動物」 暑假擬深造

作為見習騎師,嘉琦需維持體重在103磅左右,減磅對身形嬌小的嘉琦並無難度,但嘉琦亦和其他女孩一樣愛吃甜品。然而作為騎師,她要嚴格控制飲食,她樂天的說︰「我十分喜愛吃甜品,但身為騎師,只能一星期吃一次,不過學校指定的餐單也很美味啊。」

少女也愛美,但嘉琦還自言是運動型女孩,雖然騎馬時需要日曬雨淋,曬黑皮膚在所難免,但她毫不在意,只以繼續爭取勝利為目標,她又透露小秘密:「現在沒有拍拖,希望以事業為主。」不過,嘉琦都說出擇偶條件,未來男友一定要跟她一樣喜愛小動物。事業心重的嘉琦更計劃今年馬季暑假到海外實習,繼續深造策騎技術。

甜品一周限吃一次

已經獲得34場勝利的嘉琦,需多贏36場頭馬符合贏70場頭馬條件,才由見習身分畢業成為正式騎師,如她能維持今季神奇的表現,說不定下個賽季便能升格成為正式騎師。

焦點職業:物業管理員

行業概況

近年,多個大型商場、屋苑、酒店和商業大廈相繼落成,為物業和商場管理行業創造了不少職位空缺,故行內不乏晉升機會。剛畢業的同學,可以循相關的證書或文憑課程開始進修,認識更多行業的工作性質,為入行鋪路。

工作內容

一般而言,物業管理員主要分商業大廈、住宅和商場三類,以下是他們一些日常工作的例子。

  1. 商業大廈及住宅:物業管理員負責日常巡邏、接待業戶及訪客、紀錄訪客進出、維持各項設備的日常運作、處理客戶的查詢及緊急事故。
  2. 商場:除了上述工作外,他們更需要安排接送客人、車位租賃、安排行李存放、商場介紹、緊急維修等工作,範圍較廣。

至於職級較高的物業主任則需負責帶領屬下執行工作、管理各項設備的日常運作、安排各崗位的工作人選、編訂值班時間表及安排培訓項目等。

Job08_A03_pto03

入職及晉升學歷要求

物業管理員一般的入職條件為中五畢業、持有保安人員許可證及曾經報讀相關課程。有意入行者必須先報考保安護衛員技能測試,並向保安及護衛業管理委員會申領保安人員許可證。另外,一些物業管理公司亦會要求從業員持有效的QAS優質保安證書,有意入行的同學可考慮報讀相關課程。

除了基本服務外,物業管理從業員亦需要緊貼市場脈膊,並提供多元化的物業增值服務,如環境保護及美化、設施管理、租賃及社區文康活動等服務,並在不同的專業範疇上有充份的認識,如法律的應用、財務、資產管理及人力資源培訓等,以爭取日後的晉升機會。

晉升路徑及薪酬

由於大部分的商場、屋苑及大廈都外判了管理服務,故前線的物業管理員一般都會到物業管理公司工作。現時管理公司對熟悉設計、管理、租賃和市務推廣的中層管理人員需求殷切,大學畢業生可由助理物業主任入職,晉升的機會亦相對較多。

職位 薪酬 要求
物業經理/房屋經理/區域經理 $ 40,000 – $ 70,000不等 視乎工作表現及經驗 

若持有與物業管理相關的專上學位,並註冊為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或英國特許屋宇經理學會亞太區分會會員,則有更大機會晉升至管理層級別

助理物業經理/
高級物業主任
約$ 20,000
物業主任 $ 13,000 – $ 18,000不等
物業保安主管 約$ 10,000
物業管理員 約$ 8,000 – $ 9,000(起薪點) 中學畢業;具備良好語文能力,懂普通話更好;持有相關證書或文憑可獲優先考慮

入職性格要求

  • 警覺性高、應變能力強:進行巡邏工作時須留意有沒有可疑人物出入,遇上突發事故亦要保持冷靜,並提供協助
  • 有禮貌:管理員經常要面對出入的住戶及業戶,故必須保持友善的態度

升學或進修課程連結

現時,香港有不同的物業管理課程,畢業生可因應課程程度從事物業管理員至經理級的工作。此外,入職後亦可考取相關的專業證書,例如QAS優質保安證書,增加在業界的競爭力。

Job08_B01_pto03

相關高中科目

應用學習科目(屋宇科技)

工作環境

視乎所駐守的物業類型和設施,一般在管理處、接待處、大廈入口、停車場閘口、屋苑會所等,有時須於室外巡邏或協助維修工作。

工作時數

物業管理員需要輪更工作,一天工作8 – 12小時,每星期工作6天,如升至管理階段,工作時間相對穩定,一般為早上9時至下午6時。

唱課文學英文 SEN學童興趣增 英文化協會培訓 教師填詞

【明報專訊】8間小學自去年10月起參加英國文化協會的「童心同唱」計劃,通過唱歌助學生學習,教師會將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填上課文,例如不同季節、天氣及節日等內容。參與計劃的教師指出,曾有英文基礎差的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甚至聽不懂「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等指令,上課一直望窗外或趴在枱面,但拍手唱歌可提起其興趣,現時上課會望着老師,更主動舉手在全班面前示範拍手等。

「童心同唱」自2013年起展開,現時全球共17個國家或地區參與,計劃希望通過唱英文歌,幫助有困難的學童更融入課堂,同時讓學生學習詞語配搭、句子結構等。去年10月起,有來自8間小學的15名教師參與計劃,接受了4日培訓,由童心同唱藝術總監Richard Frostick教導如何用歌唱輔助教學。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左)指出,在課堂上用唱歌教英文後,學生更投入、更易記得有關內容,且能學以致用,例如其中一首歌關於聖誕節、農曆新年等節日,有學生在寫作文時也用了歌詞內容。(馮凱鍵攝)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左)指出,在課堂上用唱歌教英文後,學生更投入、更易記得有關內容,且能學以致用,例如其中一首歌關於聖誕節、農曆新年等節日,有學生在寫作文時也用了歌詞內容。(馮凱鍵攝)

拉近特教融合生主流生距離

歌曲旋律不少為耳熟能詳的兒歌,英國文化協會會提供一些歌曲資料,歌詞則由教師們自行創作,例如以《小小姑娘》旋律配上「summer’s hot, summer’s sunny(夏天很熱,夏天很晴朗)」歌詞,讓學生認識季節與天氣。教師會在課堂上教學生唱,再配以簡單動作,唱完後會就歌詞內容向學生提問,令特教融合生更投入課堂,拉近與班上主流學生的距離。

上課拍手跟得上 自信增強

參加計劃的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教師陳懿嘉表示,她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幾乎聽不懂英文,「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這類指令也不明白,故過往上課時一直望向窗外,或趴在枱面。後來她在上課時加入拍手及唱歌,見到該學生突然打起精神,開始跟着她的節奏一起拍手,相信是該學生覺得能力所及,自信增強。陳又指雖然該學生英文考試仍是不及格,但感覺到其對課堂有更大興趣,「至少上堂時望老師而非望窗外」。故雖然要作歌令工作量增加,但她認為值得,因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事半功倍。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指出,唱歌有助學生更快記憶所學內容,「例如教完有關節日的歌曲,學生在作文中真的會寫這些節日」。

教師走音 學生更放膽唱

參與教師多數沒有音樂背景,陳懿嘉指反而可令學生放下包袱,「聽到老師都走音時,小朋友就唔會怕醜唔敢唱了」。

2016年5月30日

馬會擬擴自閉生支援計劃 推情緒四色表助表達 學生脾氣大減

【明報專訊】賽馬會撥款1.6億元研究自閉症學童在主流學校的適應問題,並連同社福機構為中小學提供支援,助自閉生適應學校生活。研究發現,近3000名受訪自閉生中,九成在社交及情緒方面有適應困難,學習有顯著困難的也有86%。社福機構會教導教師及自閉生不同方法,例如以不同顏色代表發怒、疲累等狀態,助自閉生正面表達情緒。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中)手持人形拼圖,可讓教師移除眼和手等,以提醒自閉生沒投入課堂。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副校長何芷君(右)手上的「四色情緒卡」,可供自閉生指着以表達情緒。該校教師陳曉藝(左)稱,以黑珠代表學生所做的事令人有負面印象、紅珠代表正面印象,可令他們更易理解其行為對錯。(田青青攝)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中)手持人形拼圖,可讓教師移除眼和手等,以提醒自閉生沒投入課堂。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副校長何芷君(右)手上的「四色情緒卡」,可供自閉生指着以表達情緒。該校教師陳曉藝(左)稱,以黑珠代表學生所做的事令人有負面印象、紅珠代表正面印象,可令他們更易理解其行為對錯。(田青青攝)

研究:九成顯著學習困難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由馬會連同香港大學及6間社福機構合作推行,由上學年開始,為期3年,現有311間學校參與。馬會擬擴展參與學校的數量至380間,學校如有需要可瀏覽計劃網頁。

港大的學校支援團隊早前通過訪問教職員及家長,了解其中2783名學童的適應情况,其中逾九成在社交及情緒方面明顯有適應困難。港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德芳說,研究亦發現自閉童個別差異大,故需「度身訂做」訓練計劃。

獎紅珠罰黑珠 助辨對錯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稱,社工會免費為參加計劃的中小學提供校本小組訓練,每年12節,教自閉學童及教師控制情緒、適應課堂等技巧。她指因自閉學童難理解抽象概念,故應盡量提供圖像信息,例如訓練時可用玻璃杯作道具,若學生表現好,便放一粒紅珠入杯;表現差便放黑珠,杯的顏色代表其他人對該學生的印象,故學生上堂時若發脾氣,教師提醒他「這樣做會得到黑珠」,學生便能明白其行為不正確。又例如,教師可用拼圖「公仔」協助教學,若學生上課不專心,眼睛望向其他地方,教師便可拿走公仔的眼睛作提醒。

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是受惠學校之一,教師陳曉藝指該校有自閉生不時在課堂上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於是明愛協助該校制定控制情緒的方法,包括使用「情緒四色表」,藍、綠、紅、黃分別代表疲累、舒適、不安、憤怒等情緒,學生可通過指着顏色來正確表達情緒,老師會再以圖像卡提示他冷靜,例如深呼吸、在心中倒數20秒及畫卡鼓勵自己等,最後該自閉生發脾氣頻率大減。

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稱,除提升自閉童適應能力外,計劃還希望讓教師掌握教育自閉生的方法,及蒐集處理不同類別自閉生的技巧與策略,建立資料庫供全港學校參考。

201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