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窮小子 蝕本打不沉 營二手參考書 盼助窮學生

葉家昌(Andrew)自小已為家裏財困擔憂,中學讀Band 3學校,被「點醒」發憤讀書,卻為買參考書感「肉赤」。他四度考會考及文憑試,升讀高級文憑課程,卻一心想改變世界,等不及畢業即輟學創業,在網上買賣及出租大學書,盼助窮學生解財困。兩年下來他的生意共蝕掉8000元,靠不斷打短期工餬口及補貼生意,有人質疑他花5年、10年都創不出佳績,他笑言願投放20年,他捱過不少苦,不會怕、不會沮喪。

葉家昌說,他讀書時對買書感「肉赤」,故希望向大學生出售便宜的書,生意蝕錢仍能堅持,他說要「心願夠大,想為下一代做影響深遠的事」。(黃志東攝)
葉家昌說,他讀書時對買書感「肉赤」,故希望向大學生出售便宜的書,生意蝕錢仍能堅持,他說要「心願夠大,想為下一代做影響深遠的事」。(黃志東攝)

Andrew小一從內地來港,家庭一直面對財困,他年紀小小已很擔心,「跟爸媽回內地,我會一直看他們的銀包,怕被偷去,我們的錢已不多」。他很羡慕別家孩子可以學彈琴,媽媽說一句「你看她彈得多叻」,足以令他很心酸,「心裏很想說『不是你的兒子不夠別人叻,彈琴要用很多錢』,但我沒說出口」。

他常為家事擔心,「早上沒感覺,睡覺想起就會哭,小時哭完就沒事,大了不懂得哭,心裏不舒服」,他不諱言,以前間中腦裏會掠過自尋短見的念頭,「但媽媽養大我很艱難,很擔心媽媽會跟我尋短見」,所以很快他又振作。

四考公開試 輟學儲資本

他剛來港時全不懂英文,其後十餘年英文也從沒及格,他讀Band3中學,做完功課便以為已經努力,直至中五獲校內實驗室助理「點醒」,才發憤每天温習12至13小時,去書局買了一本有1000個生字的書,邊聽光碟學發音,邊把字詞死記生吞,也買參考書備戰會考,但買數本就要上千元,「問媽媽拿錢買,她還以為我買白粉,起初也有吵架」。

首次會考他獲得8分,翌年重考獲12分,遇上中學轉制,下一年他再報私校考文憑試,他考了6科15分(平均每科2或3級),入讀了國際貿易高級文憑,但他夢想入大學,邊讀高級文憑邊重考文憑試,結果考了16分,高級文憑成績中等,但實習備受上司讚賞,其中一個原因是做電話市場調查,「因為我高中不斷轉校,見過很多人,斯文、講粗口的人都應付得來」。

他腦中常常醞釀營商念頭,如製作拖鞋造型的運動鞋,之後卻見市場上出售同類產品,「人家的行動力比我大,我要把握時間做出來」,他寫了200個意念、寫滿兩張大紙後,他決心在二年級上學期輟學,打散工掙取創業資本。

兩大張紙寫200意念

掙了錢,他在2014年中創立「REFER 大學用書」網站,花數千元向大學生買書再出售,一本參考書市價是三四百元,較久前出版的以50或100元買入,然後加50元出售;最新出版的以200元買入,150元出售,賺錢方法是讓買的學生在4個月內,即剛好一個學期完結時交回,以換取50元回贈(但會扣除手續費),Andrew再把舊書回收後,就可重新出售;為節省成本,他在家辦公,在港鐵沿線交收書本。

打散工幫補 僱主欣賞追夢

起初他在網上論壇出帖文宣傳,後來轉到大學生開的facebook專頁宣傳,現時開學旺季時一周有2000人留意其網頁,但仍蝕錢,首年蝕了5000元,第二年蝕了3000元,他眼中見到卻不是失敗,是進步。

為生計,他不斷找短期工作,見工時也會交代其現况,「起初也不好意思說自己創業,我的fb得幾十個likes」,他說,有些僱主會不斷質疑他的營商意念行不通,但更多是很欣賞他,稱「我年輕時沒試過做,你有膽、有時間去做」,還要他「加油」。

他靠打散工年掙三四萬元,「除了煮飯吃和搭車,基本上沒用錢,兩三年才買一次衣服」,他一年只花8000元,當中4000元用來學功夫。初中起,他家裏經濟稍為好轉,想每月花250元學功夫,母親一口答應,現時他每周義務教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的窮小孩打功夫。他說有大心願,盼日後辦大學校,讓遇困難的人可尋興趣、追夢。

IVE出身 亞太獲獎香港首人 年輕品酒師下月出戰國際賽

酒愈老愈醇,人卻可以青出於藍。26歲高級品酒師盧浩邦(Wallance)入行僅6年多,已代表香港出戰「大中華品酒師大賽2013」奪冠,並在「亞洲太平洋侍酒師比賽2015」取得亞軍,成為首名獲獎的香港代表。下月他更會拾級而上,遠赴阿根廷出戰國際侍酒師大賽(The World’s Best Sommelier Competition)。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畢業、現年26歲的高級品酒師盧浩邦為首名在「亞洲太平洋侍酒師比賽」奪獎的香港代表,下月將出戰國際賽,他說不會給自己壓力,怕愈緊張愈不能發揮水準。(楊羨庭攝)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畢業、現年26歲的高級品酒師盧浩邦為首名在「亞洲太平洋侍酒師比賽」奪獎的香港代表,下月將出戰國際賽,他說不會給自己壓力,怕愈緊張愈不能發揮水準。(楊羨庭攝)

Wallance中五畢業後入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國際酒店管理高級文憑。一直希望以興趣為職業並取得一定成就的他,曾想過向廚房邁進,但在餐廳實習時,一張酒單激發起他的好奇,開始自發閱讀大量品酒書籍,又在教師建議下,決定修讀Wine & Spirit Education Trust(WSET)的二級和三級課程,從此踏上品酒路。

一張酒單定志向

比賽其中一項環節,要求參賽者眼看、鼻嗅、舌嘗多款葡萄酒,即場描述酒的產區、年份、提子品種等資料。Wallace稱靈敏觸覺非天生,要經過不停練習,「要試幾千種先建立到自己的寶庫」。為了應付今次國際賽事,他亦邀請行家一起練習,每周一次。

學海無涯,酒的世界更是無窮無盡,除了操練觸覺,還需花時間閱讀大量資料,Wallance指酒的世界不停轉,品酒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中學時期不熱中溫習的他,可為品酒付出公餘時間,在資料堆中打滾和炮製詳盡筆記,備戰期間更是「日讀10小時」,他曾跟朋友說笑「讀咁多書已經可以做醫生」。

推介廉價美酒有成功感

談到品酒師的成功感,Wallance肯定回答「當然是擁有一本由自己揀出來嘅酒單」。他解釋,設計酒單的背後,需要龐大知識背景,並要對味道熟悉,而每個品酒師的酒單都各具特色,反映個人看法。Wallance的酒單偏好小型生產商,他認為不出名的酒廠往往能為客人帶來驚喜,「好貴嘅酒個個都知好㗎啦,但如果我揀幾百蚊、幾千蚊已經做到同幾萬蚊支酒差唔多效果,係幫到客人」。

理大設計生不再靠苦讀 放下得失 成就卓越學生

獲頒理大最卓越學生獎的劉嘉淇入讀該校設計學院後明白,設計這回事沒有最好,但不斷改良作品,造出好成績。(馮凱鍵攝)
獲頒理大最卓越學生獎的劉嘉淇入讀該校設計學院後明白,設計這回事沒有最好,但不斷改良作品,造出好成績。(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理工大學昨舉行卓越學生獎頒獎典禮,當中獲「最卓越學生」獎的劉嘉淇(Vivian)來自設計學院,首3年的成績平均積點(GPA,滿分為4)都超過3.66,累計得到約10萬元獎學金,但原來她曾是個自我要求甚高的人,中學時期因應付文憑試,曾長期只睡4小時,回校又不斷「操」歷屆試題,有時會因壓力太大而哭。

少睡狂溫書 「高中生涯只有考試」

Vivian中學就讀地區名校,對學業成績要求甚高,整個學校氛圍都是「讀書同讀書」,「老師一入課室就派卷,按下計時器,夠鐘,收卷,落堂,每日如是」。中六時,她每天只睡數小時,「每朝6點起牀上學,放學又要補習,補完習又溫書,直至凌晨2時才敢睡」,令她的高中生涯只有文憑試。

在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的日子,Vivian最期待的便是視藝課。因入讀理大設計學院並不一定需要修讀視藝,與老師商量後,她認為該科需求的時間及心力甚多,而且非入讀設計學院的要求,便決定「堂照上,但不考試」,藉此拿起畫筆,清空思緒。

屢奪獎 「設計沒有最好的」

設計學院較不重視學生的學科成績,而Vivian的文憑試成績理想,「我放了港大法律做第一選擇,但我知應該不夠分入,第二選擇便是理大設計學院」,看似由天決定,其實始終心繫設計。

進了理大設計學院後,她接觸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令我沒有以前那麼重視成績得失,因為設計這回事,沒有最好的」。Vivian自大學一年級以來便愛參加比賽,由於骨子裏的完美主義,花盡心機改良作品,故幾乎每次也奪獎學金,目前累計得到約10萬元獎學金。

她曾設計數個得獎作品,如一個透明的防廢氣鼻罩,鼻孔位置設炭過濾物質,可過濾空氣中的廢氣;也設計了一個可在袋的下方放水樽的手抓袋(Clutch bag),方便用者帶水外出飲用,正考慮會否投入生產。

Steve Jobs啟發 棄筍工搞社企 羅偉鴻 賣花膠悟助人法門

NGO是非牟利機構,不為了賺錢。商業機構,要賺錢。NGO和商業機構,我都懂,社企在兩者中間,面貌模糊,責任大,很沉重……那換另一個熱門詞吧!「筍工」,清晰很多,人人都懂,有誰不愛?

羅偉鴻,曾經得過不少社企獎,但聽他的故事,最吸引的是大學畢業後旋即被Google羅致的那個chapter,最好奇的是何以世紀筍工只能留住他七個月。意料之內是Google真的很「筍」,意外收穫是原來社企也可以很「筍」——這是花膠教懂他的。

boss_2016-03-14_1a

在網上有一段錄像,拍攝他走進一家海味店,跟媽媽和家人打了個招呼,便逕自由舖後的樓梯爬上小房間。噢!是富家孩子,怪不得這麼瀟灑,理你筍工不筍工,話走就走。

「這盤生意,開始了才幾年時間……」羅偉鴻(Freddy)說,「爸爸從前是裝修工人,媽媽是小販,賣冬菇乾貨,我在元朗長大,來自基層。幼稚園到小學,我們三個孩子經常都會到檔口幫手,我兒時常剪冬菇頭,面皮又厚,總是大大聲叫賣,街坊都叫我媽媽做『冬菇婆』。」

因為可愛又賣力,冬菇仔成為檔口的生招牌,因為讀書成績好,年年考第一, Freddy曾經以為沒什麼可以難倒他,世界就是這麼大,直至遇上人生的三個關口。

14歲遇車禍 發現人的軟弱

「四歲那年,我和家人往內地旅遊,回程時,一輛車子在我們的旅遊巴士旁邊擦過,旅遊巴士的玻璃窗損毁,我坐在窗口位,左手下臂外側被散落的玻璃碎片割掉了一大片……」Freddy邊說邊束起衣袖展示傷口。天生樂觀的傷者躺在醫院裏,不僅沒有大叫大嚷,更反過來安慰神色極凝重的家人。

十四歲那年某天,Freddy膽粗粗開電單車發生車禍,這一趟輪到右腳,縫了三十六針。躺在醫院的牀上,他發現了人的軟弱和限制,心想,如果可以再站起來,就真的不可浪費時光。大學畢業那年,他成為基督徒,知道信徒是有使命的,但他並不知道他的使命是什麼。

「教友常教我要凡事禱告,把覺得重要的五件事寫下來,每天禱告。當時我最想得到一份『筍工』,我知道當下最『筍』的工,是成為Google的員工,於是我每天為此懇切禱求。」

不久機會來了,Google招人。「我大學念語言及商業學系的,沒有IT背景,但我卻曾以交換生身分到過浙江大學交流,浙江大學是全中國IT最聞名的大學。要人的地方是印度辦公室,我大學畢業時剛好到過印度背包旅行。」

為考入Google 月讀30本書

嘩!連中兩元,可是這名求職者卻並未敢繞埋雙手等offer。為了補足沒有IT的背景,他跑去圖書館借書看,一天看一本,一個月內讀了三十本。有見當時Google請的是人力資源部的員工,又跑去借回來三十本HR的書。為了增加對工作地點的認識,他再借三十本關於印度的書……

結果,Freddy得償所願被取錄。管理培訓生,有司機接送,有很多空間時間思考。「公司希望辦公室裏周圍都有食物供同事食用,我曾經有一項任務,親身踱步測試是否每走一百步就會遇到一個小食區。那一次,我發現我們所提供的食物真的很多很多,那些朱古力和能量bar,食用期很長,沒問題,但香蕉呢,很快就會爛,很浪費。於是我偷偷把香蕉運到外面,送給街上的貧窮小童。有一回,我捧着香蕉坐在車子裏,有一個小孩在外面看着,我就跟他玩遊戲,示意他跟我做相同的動作,小孩最後拿着香蕉快樂地離開,那一幕很深刻。我發覺眼前的不是乞丐,是一個人。」

然後,腦裏浮出一個問號——雖然Google要改變世界,事實也做到了,讓人們生活更美好,但互聯網沒有覆蓋的印度街頭就沒有改變,貧民仍舊是那麼窮困?Freddy把這個問題帶給全公司的同事,可是這群印度的精英沒有一個能夠回答。

問號一個接一個,包括Steve Jobs在一次演說中提出的﹕「你對着鏡子問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你會做什麼?」

「Google這家公司真好,什麼都好!但我願意一直做下去嗎?」他問自己。「因為公司發展得太快,人手不夠,尤其是資深的崗位,如Senior Engineering Manager的職位十分缺人,做了一些研究之後,我發現精英們通常會跑去創業,而創業的失敗率很高,於是我就去尋找這群失敗的創業家。」這個項目非常成功,公司果真獵得不少合適的員工,而對於獵人本身,收穫就更豐了。

初辦社企 搞到捉襟見肘

「那段日子,我經常要接觸創業者,其中有不少人,創業經驗都不止一次,原來創業者都有『火』,我發現失敗並不可怕,他們的生命很有趣。」如果他的「火」是去創業,又會是哪個行業?他想起自己小時候曾經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就漸漸放慢了腳步,直到進入大學和Google,才意識到世界之大,當他發現身邊的人每一個都很了不起,學習動機就會提升。他希望把這種眼界帶給香港的下一代。

一直都在尋找的使命終於出土,他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的德國籍朋友Till,決定先參加國際大學生文化交流的組織AIESEC,展開為期七個月的歐洲之旅,到馬其頓、希臘、保加利亞及匈牙利等十多個國家,參與學生培訓的義務工作,汲取了經驗之後,回香港一起創辦社企互文教社(Inter Cultural Education),跟基層學生的學校斟洽合辦課程。

「開業初期,幫人的心比什麼都大,知道學校沒有預算,我們的課程收費很便宜,學校問我們為什麼學費這麼低,我們就說我們不是收學費,那是交通費,學校又問﹕『為什麼交通費這麼貴,為什麼你們不收學費呀?是不是有什麼基金什麼津貼……』」

兩個有為青年明明是掏個良心出來服務社群回饋世界,卻落得一次次啞口無言,明明是尖子中的尖子,大把筍工大把錢途,卻搞到捉襟見肘。「那次,阿Till打算返德國探親,發覺自己竟然連一張機票都買不起。我們想幫別人,自己卻生活得這麼困苦!」

表哥教路 摘下光環去賺錢

拍照時,請Freddy找一件道具,一件跟他的創業故事有關的東西,他建議影——花膠。「開業起初的四年,公司業務很差,快要倒閉,當時,家族經營海味批發的表哥邀請我到他的公司工作,他教我做生意要學計算,要計成本,要把(助人的)光環摘下來。他說,賣花膠,客人花得起錢的,就把二萬元的貨賣給他,客人花不起的,就賣給他二百元的,兩者都有效益。原來無論是傳統生意還是做社企,都需要經營有道,都需要賺錢,社企就是良心企業,服務價錢公道,能幫人解決問題,經營者是好老闆,我很感激表哥的教導。」

有了傳統生意的經驗,Freddy重投社企界,思維變得相當清晰,曾經為了得獎而飄飄然的人,從雲霧中下來腳踏實地。「現在,人家問我們的課程是怎樣的,我會告訴他,我和拍檔,一個曾在Google工作,一個是牛津畢業,我們的課程很好,收費也很高昂,但願意向學校提供優惠。」這一回,客戶聽明白了,也樂意合作。因為明白客戶的要求,看通市場運作的法則,幾年下來,他們的生意盈利理想,近年還積極開辦課程,教授社企精益創業法(Lean Startup)。

「我們正嘗試幫助一些內地機構將公益事業,變成可以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其中一個項目是關於讀寫障礙和過度活躍小朋友,在洛陽,他們就是抱着理想主義,搞到頭破血流……」

這天,記者十歲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子也在場,訪問期間千叮萬囑他別騷擾,結果,一雙腳還是忍不住走來走去,心想他一定是覺得很悶。我問他旁聽的感受,他說﹕「講得很有道理!」例如哪裏?「人要先幫自己,才可以去幫別人。」Freddy sir收唔收貨?

■Profile

羅偉鴻

基層出身,基督徒。年少時憑小聰明考第一,無知自大。大學時背包遊印度,見識世界之大,發憤圖強。畢業時拚命自學相關知識,考入Google任管理培訓生。領會創意之道後,自行創業實踐理想,2011年獲青年社企創業者大賞。但管理經營未如理想,於表哥的傳統生意中磨練一年。心繫社會創新,2015年重返社企界。現任仁人學社內部創業者、互文教社創辦人及董事、籽識教育董事及社企投資會董事。詳見﹕www.freddylaw.com

寵物美容行業 興趣發展成事業 創業亦可

20090117ws001「Good boy, Good girl!」寵物美容師Kelly表示,訓練狗狗時,給牠們鼓勵和稱讚十分重要,能加強其自信心;跟牠們溝通時,則要像跟小朋友傾談般,用溫柔的語氣,會較容易跟牠們建立關係。隨着近年港人飼養寵物的風氣盛行,坊間的寵物店數目趨增,若成為寵物美容師隨時興趣變事業,或者跟 Kelly 般創業亦可。

投身寵物美容師約兩年的 Kelly,三個月前開始在港島西開設了一間寵物美容店。有些寵物初來店舖時十分緊張,她會先播放輕鬆的音樂,讓牠休息和安靜一會兒,使牠感到安全和適應環境後,再慢慢靠近,跟牠進行美容服務。

提供舒適環境 與寵物建立信任

「曾有一隻芝娃娃初次來時很惡,我便逗牠、讚牠,使牠慢慢適應;第二次來時情况好些,不再掙扎;至第三次時,牠已十分信任我,很乖巧地給我剪指甲,而且沖涼感到舒服開心,樣子也像『笑』起來。這些便是我工作最大的滿足感。」

現時店舖除了寵物美容服務外,亦有售賣寵物食品和日用品。Kelly 說,食品大多從外國入口,如紐西蘭、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因為這些國家的產品均附營養標籤,「這些資料對我分析產品營養和入貨有很大幫助。」此外,亦有提供鮮食。

至於寵物日用品方面,除以上國家外,內地是其中一個貨源,Kelly 會直接向廠家取貨,有時更會訂做特別款式。「由於我以前曾做採購工作,可以運用過往的工作經驗。」她希望以優質和較獨特的貨品吸引顧客,最好是「人沒有我有」。

寵物美容師靠手藝 留住客人

貨品以外,她認為寵物美容師的手藝和個人風格也很重要,是招徠顧客因素之一。

她表示,開店前曾修讀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 (下稱「聖雅各」) 的「犬隻身心健康管理證書」課程,對了解寵物健康、營養和行為方面,有很大得着,例如她學會根據寵物的體重和年齡計算每日所需能量,換算出牠們對各種營養的需求,為牠們打造營養餐單;另外又學會如何為寵物挑選優質的食物。

音樂或花精療法 緩解寵物壓力

近年港人飼養寵物的風氣十分盛行,坊間的寵物店數目趨增,此帶動寵物相關工作的人手需求。此外,亦有不少愛寵物人士,將興趣發展成為職業,香港寵物營養學會會長劉潤餘認為,寵物美容師的首要條件是要喜歡小動物,更要有愛心、細心及耐心。

「有些狗狗進行美容服務時,會因緊張壓力而狂吠,寵物美容師可以以音樂或花精療法,助牠們緩解壓力,放鬆情緒。」他說,跟寵物建立關係,最重要是多花時間陪牠們玩,其中貓兒的個性較自我和獨立,傾向心靈溝通;至於狗狗則較着重物質,其中食物獎勵法對牠們來說很奏效。

避免給寵物負面情緒 調節身心健康

劉潤餘表示,不少港人喜歡飼養寵物,但部分主人未能正確掌握寵物的身心健康,引致牠們出現健康、行為等問題。

聖雅各開辦的「犬隻身心健康管理證書」課程及「貓隻心理學證書」課程,內容針對貓、狗主人和寵物業從業員,導師會在上課前讓學員填問卷,了解其對寵物的認識,同時因應學員寵物的情况和需要,再加入或調整內容和重點。

寵物業界資訊狹窄 進修增多元知識

除了心理和行為問題,飲食營養方面的知識,也是主人和從業員要知道的。同為以上兩個課程導師的他表示,貓兒需攝取 40 多種營養素,其中一種是牛磺酸,它是蛋白質中的一種氨基酸,一般可以在人體、與動物的體內自行合成,但貓兒卻無法進行,只能從食物中獲取。如貓兒沒有足夠的牛磺酸,會出現退化、消化系統等問題,對健康有很大影響。

他不諱言,目前寵物業界的資訊比較狹窄,對寵物店經營者來說,課程使學員對產品貨源、品質方面有更多的認識,而且學懂看食物營養的數據,入貨時能有一定準則。「現時寵物業競爭很大,如能提供一些貼心、更佳的服務給顧客,有助提升客人的忠誠度。」

摺疊電動滑板車 受校園環境啟發 方便代步

嚴丞翊乃本地土生土長的尖子,曾經在中學會考取得8優的佳績,之後入讀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取得學士學位;再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取得航天科技碩士學位,以及留在美國工作兩年。去年,他伙拍兩名朋友,以研發「便携式摺疊電動滑板車」申請「創業學人計劃」,而獲得接納。他解釋,申請這個計劃,而不是傳統的「創業培育計劃」,也是考慮到資助形式問題。

boss_2016-03-07_a1

原來,在他們的三人團隊當中,有一人是研究單車的專家,被單車發燒友稱為「單車狂人」,連太陽能單車也曾經研發過。但對方已投身社會工作多年,一直也只是業餘進行研究,若沒有「創業學人計劃」的「獎學金」資助形式,實在很難說服對方辭掉工作,和他們一起全力研發「便?式摺疊電動滑板車」。

獲「獎學金」資助 可專心研發

嚴丞翊示範使用其中一部改裝車,他和兩名拍檔已經改裝過4部市面有售的電動滑板車來進行研究。(攝影 鍾林枝)
嚴丞翊示範使用其中一部改裝車,他和兩名拍檔已經改裝過4部市面有售的電動滑板車來進行研究。(攝影 鍾林枝)

嚴丞翊之所以萌生現時的研發項目意念,是因為他發覺,很多內地大學生都會使用電動滑板車來代步上課,但因為校園內沒有設立停泊的地方,大家泊起來非常混亂,並經常有失竊事件發生。所以,他便想到,應該設計一種較輕便和可以摺疊的電動滑板車,讓大學生可以裝進背囊之內,帶入課室、放在座位之下。

由2014年底開始,他們改裝了4部市面有售的電動滑板車來進行研究,現時則正在研製第一部正式的原型。最終目標是要在今年底,研發出一部重量不超過10公斤(比一般電動滑板車輕大約5公斤)、充滿電後可以行駛20至30公里,並可以加上座位、讓兩個人同時使用的「便携式摺疊電動滑板車」。

這部電動滑板車將會採用可以更換的電池,電池容量為160Wh(以便獲准帶上飛機),並可以用來為手機充電。至於市場,則估計以外國和內地為主。

至今,他們只在硬件方面使用了1萬餘元。至於工作室,則是在土瓜灣租用一個工廈小單位。但他們每星期都有一次回到應科院開會、借用其機械實驗室或電子實驗室,或者參加講座活動。

認識測量專業 6 大範疇 建築生命周期各司其職

香港測量師學會 (HKIS) 上任會長何鉅業

測量工作,並不單是測度、量度土地,實質此專業分為6個組別:建築測量、產業測量、土地測量、工料測量、規劃及發展、物業設施管理,在建築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階段各司其職。覷準行業的就業市况樂觀,年輕人應先了解業界現况、入職要求,配合個人特質、專長及增值專業技能,做好適合自己工作崗位的入職準備。

香港測量師學會 (HKIS) 上任會長何鉅業指,本港的測量專業劃分為6個組別:建築測量組、產業測量組、土地測量組、工料測量組、規劃及發展組以及物業設施管理組,各司其職 (表一),包括提供土地開發、工程管理、物業及設施管理、規劃及房地產發展等服務,涵蓋整體項目管理的概念。

表一
表一

根據 HKIS 的數據,截至 2016 年 2 月 2 日,會員人數達 9,634 人,當中正式會員 (合資格的測量師) 佔 6,171 人,以工料測量、產業測量及建築測量組別的測量師佔最多。

專才吃香 僱主招聘有困難

受惠於各大小的公私營建築、樓宇保養及翻新等工程項目的上升,政府、測量師行、發展商、承建商等同樣都在爭奪各組別的測量人才。富匯測量師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鉅業表示,過去數年其公司在招聘人手上遇到困難,特別是註冊專業測量師流失率較高;近 10 年內地房地產市場不斷發展,估計有 5% 本地測量師到了內地發展。

他補充,為維持員工的穩定性,近年業界僱主都改善了員工的工作環境,不像以往般需經常超時工作,更已配合新技術 (如電腦化的應用)、工具輔助,以改善工序和效率。

入行者需勇於 接受新挑戰

為應付多元化的業務需要,何鉅業指其公司今年計劃增聘二、三名大學畢業生。有何招聘人才準則?他認為,良好的分析、判斷等能力以外,還需勇於接受新挑戰、具備高度的責任感。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THEi) 環境及設計學院何志榮教授強調,測量界的工作範疇廣泛,因此不同性格、專長者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崗位,他舉例:不怕面對文件及法律條文、對數字敏感者可考慮向工料測量組別發展;對建築結構、項目管理感興趣者可考慮向建築測量組別發展。「並非所有專業組別的測量師都需要落地盤,視乎提供哪一專業範疇的服務而定。他們很多時都是在辦公室工作,即使要落地盤者也非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

重職業導向 助工作發揮所長

有見市場對不同組別測量專才的需求持續,THEi 將於 2016/17 學年新增「測量學 (榮譽) 理學士」課程。擔任上述課程主任的何教授指,相對於本地大學開辦的測量學士課程較傾向學術性,此課程着重職業導向,強調應用學習與工作實習,以配合社會及業界對房地產發展及測量服務的需求。

課程涵蓋與測量相關的法律、科技、經濟學、管理學 4 大領域知識,並設有測量專業工作室,以真實及模擬案例為教材,讓學員應用所學知識,提升分析、解難等能力。他說,學員需於課程第三、四年時從兩大專業主修:工料測量和物業及設施管理測量,以及建築測量、產業測量和規劃及發展測量中選擇其一,作深入訓練。

測量系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出路方面,可投身政府部門及私營機構 (顧問公司、發展商、承建商),分別可由見習測量師及助理測量師起步。

每月資助 結出科創成果 應科院「創業學人計劃」 解決最大憂慮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總監(智能生活組、軟件與系統技術部)劉文建博士、首席市場總監辦公室高級經理(公共事務)潘良齡表示,香港早已有多個「創業培育計劃」(Incubation Program),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這些創業培育計劃仍有一個限制。

因為它們主要是提供辦公室免租期或租金優惠、租借實驗室、市場推廣、海外考察等資助,以及資助個別營運開支的一半或以下,但培育公司的創辦人卻不可以拿資助來發薪金給自己。而偏偏沒有薪金,就正是部分創業者的主要壓力。尤其是,有一些有意創業的人本來可能已經有一份工作,若要他辭掉工作去全職創業,忽然間變成只有支出而全無收入,他們的顧慮可能會很大。因此,應科院參考過外國一些「加速器」計劃(協助初創企業成長的計劃),再加上自行構思,於去年推出了「應科院創新跑道─創業學人計劃」。

每人每月可獲9000元「獎學金」

「創業學人」不時都會參加應科院舉辦的考察團,拜訪內地的科技龍頭企業及新創公司。圖為一眾「創業學人」去年到訪騰訊時,與該公司高級產品經理葉莉莎(右一)合照。(攝影 鍾林枝)
「創業學人」不時都會參加應科院舉辦的考察團,拜訪內地的科技龍頭企業及新創公司。圖為一眾「創業學人」去年到訪騰訊時,與該公司高級產品經理葉莉莎(右一)合照。(攝影 鍾林枝)

這個計劃的定位是「準創業培育計劃」(Pre-Incubation Program),即是說,在創業者已經有研發意念和計劃、但未正式開設公司之前,為他們提供資助及培訓。這計劃是以團隊為申請單位,每個團隊最少為1人,最多為5人。他們需要年滿18歲,擁有香港的合法工作居留權,尚未就申請項目成立公司,亦沒有任何公司的擁有權及管理權。若他們的申請獲得接納的話,這計劃將會每月向每名團隊成員提供9000元的「獎學金」。

驟耳聽來,每月9000元並不算多,但劉文建和潘良齡認為,這可以為這些「準創業者」紓緩到部分經濟和心理壓力。尤其是團隊成員多達5人時,他們在1年間獲得的現金資助合共高達54萬元,這比起現時不少創業培育計劃的每年資助額還要高。

專家提供一對一輔導

而這個計劃的另一個特點,是為每個團隊提供一對一的導師(Mentor)輔導服務。因為應科院本身有很多研究計劃,這些研究計劃的負責人正好為這些準科技創業者提供建議。

此外,應科院本身亦擁有很多專利技術。這些準科技創業者在研發階段時,亦可以看看當中是否有一些專利技術適合他們使用,有助他們節省時間等等。但當然,當他們準備正式推出產品時,就需要和應科院商討授權問題。

但劉文建和潘良齡亦強調,為了小心運用公帑,「創業學人計劃」的「培育期」會比較短。現時暫定最長12個月,參加計劃的團隊就一定要畢業離開。之後,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正式成立公司、繼續有關項目,以及是否申請其他機構的「創業培育計劃」等等。又或者,團隊接到第一宗生意,亦必須正式成立公司,提早畢業離開。

另外,「創業學人計劃」亦同樣會安排參加團隊考察一些國內成功企業(機票和住宿費用由應科院負責),以及舉辦不同主題的工作坊、講座和培訓班等(多是由應科院或微軟派人主講)。當然,還有一些活動協助參加團隊和潛在的投資者、客戶、供應鏈或業務合作伙伴等配對。其中,最重頭戲的就是每年11月舉行的「應科院產學研合作論壇」。去年這個論壇就吸引了接近500人參加!

可免費借用實驗室

「創業學人計劃」在去年8月17日開始接受申請,經過在各大學招募之後,共有130多人組隊報名。至去年11月,經過幾輪篩選之後,共有6個項目的團隊獲接納,每隊有2至4名成員,合共19人。在同月舉行的「應科院產學研合作論壇」中,他們亦有設立攤位,向論壇的參加者介紹正在研究的項目。

不過,「創業學人計劃」不會為每個團隊提供獨立的辦公室。參加者大多是自行租用工廈單位或者在家中研究。若有需要,參加「創業學人計劃」的團隊可以免費借用應科院的實驗室。此外,計劃亦有為所有團隊提供一個共用的辦公室,但其面積相當有限,只適宜間中借用。若所有參加者都回到這個辦公室,將會非常擠迫。

boss_2016-02-29_a2

化妝兼備甲藝技能 待客細心良好溝通 贏 LIKE

喜歡扮靚、熱愛時尚兼有創意的你,不妨考慮加入美容化妝業。此行門檻不高,工作範疇眾多,適合年輕人加入。有業界培訓導師表示,現時一般僱主並非擔心新人對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因大部分已具備相關的證書,而是着重其專業形象和待客態度,工作一定要「有心」,才可得到客人和僱主的 LIKE!

本港近年平均每年的結婚消費百多億元。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下稱「港專」) 國際教育中心美容課程顧問及講師張素勤表示,業界對新娘化妝師人手一直有需求,年輕人投身新娘化妝師行業,既能夠替人扮靚,又可以發揮創意,加上可以有較彈性的工作模式和時間安排。「現時不少新人會到海外拍攝婚紗相,化妝師有機會藉此到其他地區開眼界,寓工作於娛樂。」

新娘化妝師宜兼備多技能

她表示,以往新娘化妝師只需提供化妝服務已可以了,但現時最好懂得多項技能,如髮型設計、美甲等,還要緊貼潮流。新娘化妝師要了解新人的要求,包括預先跟新人試妝;婚禮當日,更要陪伴新娘,良好的溝通技巧不可少,一般每次工作時間逾 10 個小時,需要一定體力應付。

除了新娘化妝師外,化妝師亦可擔任專櫃化妝師、媒體化妝師或特技化妝師等,因應個人興趣而定。以新娘化妝師為例,全日收費約 8,000 至 12,000 元,但有時客源較不穩定;專櫃化妝師月薪約 8,000 至 10,000 元,再另計佣金。至於拍攝海外婚紗相,化妝師平均每日收費約 10,000 元。

甲藝師講求專注和眼力

JOB11要達至外型上的整體美,除了化妝外,美體和甲藝是不可或缺的項目,其中甲藝已成為業界的常規項目,甲藝師主要是幫助客人設計不同花款和造型的指甲,要有創意和潮流觸覺。「現時流行手繪、拼貼、色彩組合配對等,此同時考驗甲藝師的技術、畫工。有時客人會要求做媒體刊載過的款式,從業員要多加留意。」

她不諱言,甲藝師同時講求專注和眼力,「由於甲面微細,甲藝師經常要集中精神和眼力工作,容易出現近視,甚至提早老花等情况。」她指,甲藝師每日可為約 5 至 6 名客人服務,每次美甲過程約 45 至 60 分鐘,較為複雜的約兩小時,入職起薪約 8,000 元,累積足夠經驗及客人後可在美甲店掛單或自設公司。

美體師需熟悉產品和儀器

至於纖體、美體則是美容行業的常青項目,每年都有新產品和儀器推出,從業員要隨時更新行業知識。她指,自從本港發生一些與儀器相關的美容事故後,顧客對人手按摩、自然護理、古療法 (例如泰式按摩)、天然有機產品等服務和產品的需求有所增加。

美體師主要是幫客戶進行纖體、按摩等工作,相對以上範疇,屬較渴求人手的工作,起薪點較高約 10,000 至 12,000 元,晉升機會亦較多,入職半年的月入可達 18,000 至 20,000 元。

進修不同美容業技能 擴闊出路

港專國際教育中心副總監劉錦成表示,該機構開辦的「美容專業文憑」課程,旨在為學員就媒體化妝、花甲甲藝及美體護理等不同美容業職能範疇,配合實踐以提供專業的訓練。課程屬資歷架構第4級課程,涵蓋美容業所需的零售管理及員工督導技巧,藉以提升學員的專業知識水平。

他指,課程共分三部分:化妝、美體、甲藝,以上同為現時業界較缺乏人手的範疇。其中化妝方面,共設 7 個單元,由日妝、晚裝、新娘化妝、特技化妝、舞台化妝至影視化妝,循序漸進地教授學員化妝技巧。美體方面有 6 個單元,包括美白、纖體、儀器操作等。甲藝部分內容包括:基本修甲、手足護理、延甲、水晶啫喱甲等、不同美甲款式如:閃石、噴槍、手繪、貼紙等。

從事美業 要有自我要求

張素勤補充,一般僱主不會太擔心新人的技能和知識方面,因為大部分入行者具備相關的證書,他們較着重的是專業形象,「這始終是一份美業,從業員應有自我要求,能以美的形象示人,才能令客人對產品服務更具信心。另外工作和待客的態度也十分重要,工作要認真投入,對客人要關懷,樂於跟進,這樣可以累積更多熟客。」

她補充,不同公司的護理產品或服務並不相同,「課堂學習以概括性為主,真實情况或有不同,學員在課堂學習了基本知識後,要因應不同產品服務特性多了解,再發揮其特色。」

賞‧想 助本土設計師圓夢

Man(左)、Mike(右)厭倦銀行業界的刻板工作模式,伙拍4位朋友合資成立網上平台「賞‧想(Think of a Style)」,平台結集買賣原創設計品、眾籌及分享平台於一身。(劉焌陶攝)
Man(左)、Mike(右)厭倦銀行業界的刻板工作模式,伙拍4位朋友合資成立網上平台「賞‧想(Think of a Style)」,平台結集買賣原創設計品、眾籌及分享平台於一身。(劉焌陶攝)

香港近年創作風氣盛行,繼不少原創品逐漸得到大眾賞識外,亦愈來愈多人加入如手作等的設計行業,甚至開設工作室,一圓設計師夢想。胡偉倫(Mike)及楊紀文(Man)便加入這個行列,一同放棄於銀行擔任客戶經理的高薪厚職,放棄開設顧問公司的收入,伙拍4位朋友於去年7月成立結集買賣原創設計品、眾籌及分享平台於一身的「賞‧想(Think of a Style)」,正式打入設計界。

驟眼看,Mike與Man應該非常熟悉設計行業,才會毅然捨棄薪高糧準的銀行工作,轉投設計界的大家庭。事實上,當初他們只是厭倦了銀行朝9晚5的規律節奏,「我本身是在一間大銀行工作,後來發現確實不是自己的興趣,便會覺得好辛苦」,Man舉例說,「在一間大公司工作,分工必定很仔細。例如我需要賣什麼,便會有人告訴我怎樣做,然後我跟着實行,與客戶溝通」。其後他倆終於受不住這刻板生活,從銀行跳出來不再做「打工仔」,與4位朋友合資開設顧問公司做老闆。

現存網站平台散亂 大眾難覓設計品

那兩年間,他們主要協助客戶開公司、做生意,甚至幫忙買樓定居香港、或尋找原創、獨特的家品設計、衣著鞋襪等。惟Mike表示,香港大部分網站均很散亂,難以讓大眾集中尋找想要的產品,於是他們便開始親自接觸不同的設計師,「在過程中,漸漸聽到他們的故事及理念,令我們產生興趣。那我們便想,可否做一個平台把所有『好設計』放進去」。經過半年的籌備,賞‧想終於面世,而下月更將開通網上平台,供大眾於線上集中選擇及購買原創設計品。

boss_2016-02-22_a3

設分享平台 宣傳品牌背後故事

boss_2016-02-22_a2與此同時,他們更希望透過賞‧想的分享平台,幫助一班設計師宣傳他們品牌背後的理念和故事。「這件事其實很難做,因為背後故事真的在背後」,Mike續稱,很多設計師不想將其故事變得商業化,但某程度上不商業化是難以生存,唯有將這班設計師的技能、優勝地方轉化成有價值的資產,才能提升大眾對設計品的價值肯定,「至少讓大眾明白為何這些設計品價值50元而非10元。他們(設計師)不是想賺大錢,而是真的來自他們的血汗、理念」。

如今顧問公司基本上已沒有收入,加上相比於在職銀行時的花紅、獎金、醫療等福利,更顯得賞‧想這個投放7位數字、但短期內沒有收入的「項目」有著巨大落差。「我們亦不敢為自己出糧,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衡量彼此的月薪或價值」,Man表示,若要把數計出來,他們應該連最低工資也沒有。幸好家人的體諒,成為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其中已婚的Mike,家中更育有兩名分別3歲及1歲的小朋友。雖然過去的積蓄能讓他一家維繫一段時間,但若非太太幫忙照顧家庭,他也難以安心地繼續堅持下去,「正正因為他們對我的支持,更令我想做些實事」。

為理想 連最低工資也沒有

不過,不少設計師卻未能如他倆般幸運,得到家人支持。Mike稱,很多家長仍會覺得,子女讀了這麼多年書,出來一定要成為專業人士,並投身大公司。否則設計師這一份工作仍然是「玩玩吓」,只能當作興趣。他透露,有設計師寧願每天早上6時裝作起牀上班,晚上從自己的工作室「放工」回家,也不敢向家人表明自己做設計,因深覺仍未走到成功的位置。「我們想改變這種想法。正正因為你們讀了這麼多書,更會有自己的興趣及價值觀。為何不能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事業,與工作結合呢?」故Mike鼓勵年輕人,應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應再受固有的模式或想法綑縛,畢竟現今的機會均較以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