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校得獎教師﹕摸清脾性 確保學生「點都有嘢做」

在特殊學校任教並不容易,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副校長吳慧珊入行26年,一直教中、輕度學童,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亦一直是校內優秀教師,但每次任教新一班學生時仍會「好頭痛唔知點教」。因每名學生有不同特性:有的自閉,各種物品擺放都有講究;有的弱聽,老師說話時要彎腰,讓學生看見自己嘴唇;有的有情緒或行為問題,要隨時提防發脾氣。她傳授經驗稱,最重要是認識學生,摸清學生的脾性並充分備課,確保學生「點都有嘢做」。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副校長吳慧珊(中)說,教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一定要體察他們的需求,例如該校課室設有舒鬆區(左方),學生上課累時可躺下休息;又有學習區(右方),備有各種小玩具讓學生調節心情。(陳淑安攝)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副校長吳慧珊(中)說,教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一定要體察他們的需求,例如該校課室設有舒鬆區(左方),學生上課累時可躺下休息;又有學習區(右方),備有各種小玩具讓學生調節心情。(陳淑安攝)

受傷家常便飯 被咬冷靜勸鬆口

她坦言,入行首半年時,也試過「頂唔順」想放棄,「一入課室就雞飛走狗咁,學生一定唔會乖乖坐低」, 且經常受傷,被推、被撞是家常便飯, 也試過被叉頸,最驚險一次是被一個160磅的男學生追打,她要跑去隔壁課室求救。

有些學生經常打或咬自己,當教師出手阻止時,學生往往轉而咬或打教師。4年前,其他學校還發生過智障學生咬甩校工手指的情况,吳慧珊也曾被咬,說被咬時最忌尖叫或大力抽出手指,「因為學生咬你代表他很緊張,如果再大聲呼叫,學生更緊張,就會咬得更緊」,所以即使很痛,也要冷靜勸學生鬆口。

多哄多誇 發脾氣次數大減

患自閉症學生曾親手製作了一架立體巴士送給吳慧珊,她說該名學生是巴士迷,對見過的巴士過目不忘,連巴士車身號碼也記得。學生幾年前畢業,但吳一直珍藏着這份禮物。(受訪者提供)
患自閉症學生曾親手製作了一架立體巴士送給吳慧珊,她說該名學生是巴士迷,對見過的巴士過目不忘,連巴士車身號碼也記得。學生幾年前畢業,但吳一直珍藏着這份禮物。(受訪者提供)

遇上學生發脾氣, 經驗告訴她,一定要尊重學生,曾有學生無論在課室、操場或是外出參觀時,一發脾氣就坐在地上。教師因要照顧其他學生,為了盡快解決,往往會抬走該名學生。但吳慧珊之後發現,學生覺得不受尊重,不配合的情况愈發嚴重,於是改變策略,該名學生坐地下時便哄她起來,再叫支援教師來陪着, 平日隔幾分鐘就誇獎一次,學生「吃軟不吃硬」,發脾氣次數大減。

雖學生智力受損,吳慧珊一樣愛他們,說學生不發脾氣時十分單純可愛,「有時見到陌生人都會主動去拖人哋隻手,話我好中意你」,她生病、請假,總有學生擔憂。 她說,該校學生在社會上已是被忽略的一群,「唔似主流學生好叻、好多人愛錫」,所以無論多辛苦,也會服務這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蘇麗珊X自我實現「我是演員蘇麗珊」

青葱歲月總最美好,感情單純、真摰。23歲的蘇麗珊(Cecilia)2014年才大學畢業,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一下子將她帶到台灣金馬獎的舞台。一切來得太快,亦是意料之外。這一年間,從大學生到成為演員,Cecilia找到了人生方向。

蘇麗珊說自己本來和電影中的余鳳芝一樣性格較迷惘,但她因演出此電影找到人生目標。
蘇麗珊說自己本來和電影中的余鳳芝一樣性格較迷惘,但她因演出此電影找到人生目標。

拍廣告讀書兩邊走 時間管理最重要

明星夢是很多年輕人曾發過的美夢,有人選擇放棄,有人會選擇一博。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將3名新演員帶到大家眼前,飾演女主角余鳳芝學生版的Cecilia本是平面模特兒,電影中的表現令她忽然備受注目之餘,更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提名。Cecilia表示,過去沒有想過希望做什麼,成為模特兒的過程更是「誤打誤撞」,「我又唔係好靚,哈哈!」她說:「中五的時候,有廣告公司看到我的facebook後,發電郵邀請我試鏡。」當初她好奇心使然,試拍廣告,「當時我仍然是學生,從未想過會為拍廣告而影響學業」。

蘇麗珊原為平面廣告模特兒,一「埋位」便展露出甜美笑容,但她說拍廣告其實沒演技可言。
蘇麗珊原為平面廣告模特兒,一「埋位」便展露出甜美笑容,但她說拍廣告其實沒演技可言。

Cecilia是舊學制學生,家人期望她中七畢業後能順利升讀大學,「我懂得管理時間,家人也沒有對拍攝廣告表達不滿。到要應付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我會停止接工作,特別是中七那年,基本上全年都沒有接工作,專心準備考試」。最後Cecilia順利入讀理工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今名「環境工程與可持續發展」學士課程),她亦繼續廣告拍攝工作,「我覺得最緊要懂得分輕重,大學時期會預計好時間完成功課、不要過『死線』仍不做,考試或測驗前則完全停止工作」。

沒有明確理想 不斷試才會了解自己

讀大學時,Cecilia漸成廣告界的寵兒,她卻知廣告模特兒的生涯不會很長,「大學時期上莊,其他莊員將我的照片放大用作招徠。其實,我很討厭當花瓶」。Cecilia自言性格害羞,雖曾有加入大學戲劇學會的念頭,但一聽到要公開試鏡,即因害怕於舞台表演而卻步。修讀與環保相關課程的Cecilia也曾想過畢業後到非牟利機構或環保組織工作,但同時仍對戲劇有興趣:「一直以來我也說不出自己有什麼夢想,因為我不是那種很有決心、會向着旗杆直奔的人,但我相信試過一次,就會知道自己是否真心喜歡。正如我小時候曾學習彈鋼琴,但如果沒有親身試一次彈鋼琴,我又怎知道自己喜歡彈鋼琴?」

與角色生命交疊 同樣迷惘混沌

2014年5月,Cecilia剛完成大學課程的最後考試,正盤算暑假後才找工作,面前卻出現改變她前路的機會。電影《狂舞派》導演黃修平在網上公開招募新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演員,她希望尋找模特兒以外的第二條出路,決定放膽一試。累積了多年拍廣告的經驗,理論上Cecilia不太擔心於鏡頭前表演,但她坦言拍廣告和拍電影畢竟是兩回事,拍攝部分廣告時,完全沒演技可言,「有些廣告也會要求演員哭,但多用眼藥水代替真眼淚,我亦演不了要哭的戲。在試鏡時,黃修平導演問我可否拍攝哭戲,我直接說我演不來」。

導演悉心引導 摸索出真正余鳳芝

蘇麗珊(左)在《哪一天我們會飛》中飾演余鳳芝的學生年代,成年版則由楊千嬅飾演。
蘇麗珊(左)在《哪一天我們會飛》中飾演余鳳芝的學生年代,成年版則由楊千嬅飾演。

雖然如此,黃修平最終還是選中了Cecilia飾演《哪一天我們會飛》女主角余鳳芝的學生年代。「《哪一天我們會飛》中,3名主角的學生版都起用新人,但導演花在我身上的時間最多。整齣電影都以余鳳芝的視角出發,當初我不懂得如何處理角色,導演只好不斷向我解釋。後來導演介紹我看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作品《煙花》,他說希望我參考女主角的演法,我才慢慢摸索到應如何去演。」Cecilia說拍攝期間她每天都在思考進入角色,然後慢慢地像變成了余鳳芝一般,「我覺得自己和余鳳芝的心理狀態有點相似,都是很迷惘」。

勇於面對自己 不再執著外界目光

Cecilia的facebook自我介紹一欄中寫有﹕「我是演員蘇麗珊」。蘇麗珊三字前不再是「模特兒」,這次拍攝電影的機會,讓Cecilia找到真正喜歡的志向——成為演員。她更有勇氣地面對真實的自己,「拍完《哪一天我們會飛》後,我花了十數萬元,獨自一人前往美國,到紐約電影學院洛杉磯分校修讀為期兩個月的戲劇課程」。這次原本想學演戲的機會,亦協助Cecilia將埋藏心底的情緒釋放出來,「導師對我們說,演戲並非要成為另一個人,而是將自己性格的某部分特質誇張化,成為要演的角色」。演好角色要對情感更敏感,「原來我一直都在抑壓自己的不快情緒,而演戲就像是為我提供一個釋放負面情緒的方法。」鏡頭前樂天知命的Cecilia,原來也有不愉快的童年,Cecilia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已離異,她與母親相依為命,與父親亦很少聯絡。「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沒有不快樂和很知足,但事實是我一直都在逃避心底裏的那些不快樂。」

演戲釋放自己 成名同時帶來壓力

由大學生變成電影女主角,再變成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候選人,這一切似乎來得太快。在鏡頭前總是自信滿滿、打扮可愛的Cecilia,卻形容私底下不修邊幅和很隨意,並不會因為成名而刻意打扮。她指自己反而要調整心態,「從前的我較我行我素,但現在卻不能再保持這種態度」。她自言不喜歡和別人聯誼(social),因為這電影,常常出席公開活動,「可是我不太懂得說話,很怕會說錯話」。現在她說的每句話都要小心翼翼,面對娛樂記者的尖銳提問,Cecilia亦怕招架不住,「最近我常與電影的團隊四出謝票,每次知道有娛樂記者在場,我也會變得異常緊張,心想﹕『不要問我問題好嗎?』」。成為眾人的焦點反成她壓力的來源,現時她即使在社交網站上出帖文,亦害怕會成為將來的「陷阱」。她舉例說必須要記住贊助品牌商的名字,一旦說錯話便可能惹來官非。

蘇麗珊(左二)以《哪一天我們會飛》余鳳芝一角入圍第52屆台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右一為導演黃修平。
蘇麗珊(左二)以《哪一天我們會飛》余鳳芝一角入圍第52屆台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右一為導演黃修平。

可是,人紅自然是非多,特別是最近她公開宣布和電影拍檔游學修拍拖,再一次成為焦點,「我常常覺得拍拖而已,很出奇嗎?怎知道這消息卻引來極大迴響」。在消息公開的那一天,更有新聞媒體以突發新聞的方式發布,「記者打電話來問我,叫我回應幾句,當時我很驚」。Cecilia強調自己說話技巧不佳,雖然平日「行得正企得正」,但仍害怕自己說錯話,「有些事,我相信大眾過一兩天便會忘記,所以我不會扭曲自己的性格去迎合,但要調整心態,不要對這些新聞過於執著」。

甜品師古嘉俊:煉出一口甜 先嘗無數苦

素食者也能吃的「乳豬」蛋糕,色澤、大小都頗像真的乳豬。(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素食者也能吃的「乳豬」蛋糕,色澤、大小都頗像真的乳豬。(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你可吃過煙肉牛奶朱古力芒果蛋糕或乳豬蛋糕?甜品師古嘉俊憑多年經驗及無盡創意,製作出令人驚喜的甜品。「很多人只見到今日的成果,沒有想到我這20年來每日如何工作。」甜品師嘗到職業生涯第一口甜之前,其實要吃不少苦頭。

工作需要 苦練英文

「當初我中五畢業,去了黃克競工業學院(現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報名……在等待(西廚課程)面試時,卻說滿額了,便走到甜品部那邊排隊。」學習甜品製作原非本意,古嘉俊家人在外國開餐館,故希望他能學習西式廚藝,繼承家業。無心插柳而走上的道路,誰料更合他心意,「我不太喜歡宰雞殺鴨的過程,但吃我是可以的」。他喜歡穿制服的感覺,愛上反光的不鏽鋼廚具,以及乾淨「企理」的甜品材料,慶幸自己沒有投身看似前途較佳的西廚行業。

要學習,就要全力以赴。畢業後,古嘉俊到文華東方酒店當學徒,工作時間很長,沒什麼娛樂。在首兩三年,他都在當「跑腿」,「執貨、取貨、切水果,什麼都要做」,但他沒有埋怨,反而覺得開心。除了鍛煉廚藝,還要克服語言障礙。他在求職面試時面對瑞士籍餅廚,尚有部門主管協助翻譯;但要在英式傳統酒店的餅房生存,英語溝通自不可少。古嘉俊自言當時英文不好,「(當年)都是讀書不成才會去學廚啦!」他靠看電影時關掉字幕學習英文,認為那是最快的方法。現在能以英語溝通,亦因「耳熟能詳」所致,「首幾年(溝通時)也會有些dead air(冷場),聽不明白,被人鬧得多就明了」。

為赴巴黎受訓 棄新婚蜜月

為學習而犧牲看似理所當然,但你為理想可以去到幾盡?「父母也找不到我,曾經個多月沒見過家人。」古嘉俊工作時近乎「斷六親」,要做好甜品,專心與目標清晰最重要,「要問問自己可否放棄、放下(其他東西),花很多時間鍛煉」。2006年時,古嘉俊在餅房工作將近10年,已晉升至副行政總餅廚,公司想派他到外國受訓,但出發那天正是新婚翌日。別人新婚會馬上執拾行李度蜜月,他卻為了甜品夢答應公司安排,「拋妻」獨自前往法國巴黎一間米芝蓮三星餐廳受訓一年。

原本在香港身居要職,忽然隻身赴「花都」,古嘉俊的巴黎生活一點也不浪漫甜美。由早上7時工作至凌晨1時,趕不上鐵路尾班車,只好走路或乘的士回家,餓了就以杯麵充飢。雖然刻苦,但他深知機會難得,趁着休假四出「覓食」,還到法國近郊一家甜品學校上了一星期課,深造朱古力擺設及甜品製作。這一年間,「學到很多創新cuisine(烹調方法)和西餐理念,例如如何用蔬菜做甜品」,改變了他對甜品製作的觀念,同時亦令他反思香港的情况,「我們做得不夠精細、不夠專注,安排及管理都不夠well-organized(組織完善)。」

古嘉俊(左一)在巴黎米芝蓮三星餐廳受訓時留影,右二是法國名廚Pierre Gagnaire。(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古嘉俊(左一)在巴黎米芝蓮三星餐廳受訓時留影,右二是法國名廚Pierre Gagnaire。(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熬出頭創業 更懂員工處境

古嘉俊在法國受訓期間,認識了意大利籍廚師,二人在只用法語的廚房內互相扶持,成為知己。
古嘉俊在法國受訓期間,認識了意大利籍廚師,二人在只用法語的廚房內互相扶持,成為知己。

「不要(把這行業)想成是wonderland(仙境)。」古嘉俊指出,甜品製作以至創業,都不如想像中簡單。他以製作蛋糕為例,甜品師要考慮蛋糕有缺陷時應怎樣修補、做好後如何擺放、擺放角度如何影響蛋糕的視覺效果、切餅時蛋糕是否已解凍……這一切一切,都與成品質素有關,「產品根基要穩,要注重食物安全,尤其是奶類製品,不能吃壞人」。他指出,要令成品合乎標準極富挑戰,如果甜品師打算將手藝變成一門生意,成品必須維持高質素,每個步驟都得親力親為,不是單單做好一件甜品就算成功。

吃過苦的人,或許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點點甜味。古嘉俊由「打工仔」變身甜品工房的老闆,工時有增無減,但他對工作的態度始終沒變,也不會為自己劃下老闆與員工的界線,「我嚮往做甜品,是因為喜歡落手落腳做,不喜歡『遙控』(員工)做甜品」。

為了理想,從零學起,跨過一個個障礙,這土生土長的「香港仔」未來志在建立富本地特色的品牌,到歐洲以至世界各地開店。他希望證明並非只有歐洲品牌可來港開店,香港品牌也可在歐洲開得「成行成市」。

◆甜品師古嘉俊

Patisserie Jeffery Koo老闆及糕餅主廚,曾任本地五星級酒店副行政餅廚及朱古力品牌行政餅廚,多次參加國際甜品比賽及展覽,屢獲獎項,如瑞士設計甜點創作大獎

珠寶設計工序繁複 累積經驗展創意

在競爭法的實施下,除了兩大金銀首飾商會取消公布統一牌價,有大型連鎖珠寶店更取消行內實施逾 50 年的佣金制度,希望令服務更具競爭力。香港在亞洲區內珠寶製造業擔當重要角色,每年珠寶首飾的出口總值位處世界排名的前列位置,在出口數量方面亦有穩定的增長。業界設有多個不同職能範疇,有意投身者可按個人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職位。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香港貿易統計》資料,香港貴重珠寶出口繼 2014 年增長 8% 後,於 2015 年上半年增長 1%。另 2015 年上半年,仿首飾的出口總額達 43 億港元,較 2014 年上升 4%。

客戶要求提高 設計重時尚款式

job_2016-01-15_a2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珠寶及寶石校友會創會主席羅志平表示,珠寶業曾是本港四大出口工業之一,其中貴金屬首飾及人造首飾出口更分別名列全球三甲及第一。

但過去廿多年因租金及人工昂貴等成本因素,令很多珠寶公司把工場及寫字樓搬往國內及東南亞等成本較低的地方,而本地珠寶業的相關工種和職位就開始不斷減少,經歷環球金融海嘯後,香港的珠寶行業也受到一定打擊,部分本地的資深珠寶從業員失業或轉行,致行業出現斷層。不過隨着這幾年內地全面開放自由行,本地珠寶零售業再度興旺起來。

他不諱言,現時的客戶較以前要求高,愈來愈着重時尚款式,他們購買珠寶首飾產品時,不會只以情感作主導,或只着重珠寶的價值和大小,其中一些經典、含特別意思的設計較能突圍而出。

現時珠寶製造從業員約 3,000 人,業界主要職能範疇包括:設計、物流及採購、市場推廣、營運管理、生產、品質管理、產品研發、銷售及科技支援。以一間 100 名員工的珠寶公司為例,一般有約 60 至 70 名銷售人員,其他的包括維修、市務人員、收發員等。其中四大範疇的工作包括:

  • 生產:主要是製造珠寶首飾產品及配件的知識和技巧,從業員需了解各種珠寶物料的特性、生產製造技術或技巧,如打金、寶石首飾鑲嵌、首飾鑄造蠟模、製模鑄造、首飾打磨、寶石切割或打磨等。
  • 設計:從業員要了解珠寶設計的基本原理、珠寶繪圖技巧、電腦輔助設計及電腦首辦製作原理、珠寶物料運用及模型製作等。
  • 市場推廣:從業員需對市場學、市場拓展及推廣、公共關係及宣傳、品牌管理、分析和督導工作有基本認識,包括了解所售賣品牌的歷史,掌握新產品概念,及建立和推廣珠寶品。
  • 銷售:當中包括珠寶出口 (批發) 和店舖零售,從業員需掌握銷售管理、成品存貨及保養、客戶關係及服務、售後服務、保安等知識,使企業在營業銷售方面達致良好的效益。

job_2016-01-15_a1

珠寶行業傳承保守 多由家族經營

羅志平不諱言,在華人地區,珠寶行業的傳承比較保守,多數由家族經營,很少會交給外人打理。「行業的分工十分仔細,一般人只會接觸自己範疇的工作。」他希望透過舉辦不同的活動、課程或工程坊,令更多年輕人認識此行業。

為培育行業新血,YES 專業進修課程開辦了「珠寶設計基礎證書課程」,兼為課程導師的羅志平表示,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包括行業概覽、寶石的分類及珠寶成分、設計、繪畫及銷售等技巧。「當中涉獵創意思維,導師會從不同層面,以及學員的興趣出發,發掘他們的創作力,舉例:以海陸空動物作題材,運用在珠寶設計上。」

他解釋,珠寶設計師的工作除了構思首飾的設計和用料外,還要跟工場的師傅溝通,先繪畫草圖,再製成模具,珠寶設計師要跟進每個程序,包括珠寶鑲嵌的工序。「設計時要配合人體工學,一般的珠寶首飾設計均有一定標準尺寸,這些都是設計師要注意的,其中細節的處理,更能反映設計師的心思。」

珠寶設計師 講求誠信、細心、專注

初入行者,對各項產品的認識不深,因此要多了解周遭事物,學習不同軟件,認識各種物料,使設計更多樣化,以配合各類主題。除了對美的追求外,珠寶設計師也很講求誠信、細心和專注。

羅志平提到,他曾到學校跟年輕人分享行業經驗,亦曾參與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跟逾千名高中學生介紹珠寶行業,其中 300 多人在 6 小時內完成原創珠寶設計作品集用於日後升學或就業。

他分享,有參加珠寶設計工作坊的同學表示,工作坊十分輕鬆、有趣,而且有機會親手設計草圖,並由專業人士給予意見,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年輕人藉此學習有關珠寶首飾設計的知識,了解行業的運作,以及認清個人生涯規劃的方向。」

工商業多發展機會 了解經營環境佔先機

job_2016-01-08在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趨勢下,為本港工商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亦要面對重重挑戰,企業務必要加強其競爭力,包括人才質素,才能迎難而上。有志投身工商業工作的年輕人,可透過進修,掌握企業機構的實際運作,配備培養見識、視野,以迎合多變的經營環境,在職場上佔得先機!

商科涉及的範圍廣泛,締造多元化的出路及發展機會。香港理工大學轄下香港專上學院 (HKCC) 工商管理學部高級講師戴志樂博士表示,投身者可因應個人興趣及能力,從事市場推廣、銷售、客戶關係、行政、人力資源、會計等不同工作。

香港是公認的國際金融、航運、物流及商業中心,不少跨國企業及外國公司都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或總部;加上中國被喻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香港憑着鄰近內地的地理優勢及相互間的協作,被外國視為進軍內地市場的跳板,這些都為香港工商企業帶來更大的機遇,需要增聘更多了解內地、環球商業環境的人才。

自選主修 做好職前技能裝備

為將來有意投身工商業機構工作或銜接相關學位的年輕人奠下穩固的基礎,HKCC 開辦了工商業副學士組合課程,每年合共收生 1,500 至 1,600 人。入讀者可選擇以下主修領域:會計、商業管理、中國商業、金融、酒店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商業、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市場學,以及旅遊管理。

戴博士指出,上述組合課程是「既可專,亦可轉」,讓學員有充分的時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對於目標欠清晰的學員,入讀後若發覺選錯主修科,可把握首年的黃金轉科機會。」

主修中國、國際商業 涉獵多元知識

其中「工商業副學士 (中國商業)」課程,已涵蓋商務及管理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以及中國內地營商環境和監管機制等內容。兼任此課程統籌的戴博士表示,當中以「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s」一科最難倒學員,畢竟中港兩地法律差異大,故導師會透過個案分析,讓學員更易理解所學。

至於有志投身跨國企業或從事國際商貿相關工作的學員,則可選擇「工商業副學士 (國際商業)」課程,HKCC 工商管理學部高級講師兼擔任此課程統籌的蔡嘉敏博士表示,內容涉獵國際貿易及財務、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市場推廣及管理、環球商業策略等知識,並會探討跨國及多元文化的商業環境。

設海外實習 增國際視野

上述兩個課程除了提供參觀內地大機構或國際商業機構的機會之外,學員也有機會參與內地或海外遊學團,以及參加暑期實習等,以便進一步掌握商業環境運作。

蔡博士補充,主修國際商業的畢業學員更可申請擔任美國佛羅里達州迪士尼樂園的文化大使,為期 6 至 14 個月,有助汲取寶貴的海外工作經驗,以及培養國際視野。

金融財務空缺多 副學士起薪約 10,000 元

她又提醒,目前就業市場以金融財務相關職位空缺較多,其中具備副學士學歷的投身者,起薪點估計 10,000 元或以上。「商業市場瞬息萬變,加上愈來愈多人持大學學位,故副學士學歷者要有持續進修完成大學學位的心理準備。」

游學修 不平坦的演戲路

job_2016-01-08_a1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的其中一名男主角游學修(阿修),近日又再因電視節目的男神選舉成為焦點。從小喜歡演戲的阿修,坦言自己年少氣盛,結果處處碰壁,但一直感恩那些跌碰的日子,因為當中不如預期的經歷,不僅為他帶來了收入和名氣,更讓他成長。如果標準男神的package(各條件的組合)是漂亮的眼睛和坐擁數億身家,那麼阿修的package又是什麼?勇於追求夢想會否是其中一項?

跌碰造就涉獵編、導、演

戲劇是阿修自小的興趣之一,他小時候常與父親一起安坐家中看電視台播放的英文電影,總是異常投入。中一時,他想選戲劇作為課外活動之一,但家人反對,「他們常說,演戲就像做小丑戲,所以他們不許我參加」。阿修一直將這個興趣放在心底,「中五會考,我考不上原校,轉到其他學校升中六,當時已經長大,家人給予的自由度亦漸大,因此重拾興趣,加入戲劇學會。」中七高考,阿修成績欠佳,但家人堅持阿修要升讀大學,他為了圓家人的期望,只好重讀,但同時參加了多媒體創意企業天比高創作伙伴的「斐劇場」演出,「當時詢問過老師意見,老師其實十分反對,他認為我應該專心重讀,但後來我還是『誤入歧途』」。

年少氣盛 零綵排面試失敗

斐劇場的舞台演出經驗,讓阿修進一步接觸戲劇,更讓他清楚知道自己的路向。當他得知演藝學院招生,二話不說便去報名,但卻因為他的年少氣盛,該次面試的黃金機會成了他人生至今最尷尬的事,「當年我將戲劇學院放在首位,電影電視學院則放在第二位。戲劇學院設有多輪面試,第二輪面試設有戲劇選段演出的環節,但我事前完全沒有準備,就連演出的那段戲也是在前一天才想好,沒有綵排,結果那次表演『好核突』」。阿修對此不願多提,只說是不斷甩beat(跟不上節奏)出錯,最終未獲戲劇學院取錄。「當時我可能是有點『唔生性』,以為靠打『天才波』便能成功過關。另一方面,我可能是不想自己有(過多的)期望,純粹抱着一試無妨、買六合彩(僥倖)的心態,所以並沒有充足準備」。

感激教訓 提醒自己不足

他有否後悔當初?阿修說他從小到大都遇上很多挫折,中五會考時,以為自己能原校升讀預科,卻偏偏不夠分數要轉校;中七高考後,很有信心能升上大學,卻要重讀;戲劇學院面試落選,他獲電影電視學院取錄,本對入讀導演系很有信心,又因為出席率不足而被教師調到編劇系,「現在回看,我很感激這些教訓,因為不斷跌碰,提醒自己不足之處,我覺得是好事。同時,編劇、導演和演戲三方是互相影響的。在編劇系學習到的知識,對我日後演戲甚至做人都甚有幫助」。

演員無comfort zone 設法覓更多出路

誤打誤撞入讀編劇系,卻仍然鐘情於演出,游學修遂主動爭取演出機會。在學校學習到的幕後製作知識,讓他的演出和創作更全面。「寫劇本到底是什麼?其實是寫人的故事,要先care(關心)人。演戲也一樣,如果我從來沒有用心去care角色,便進入不了角色。」阿修說所謂的入戲,正是要去了解和關心角色。動作和身體上的模仿,只是技術上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內在,以所演角色的思考模式去思考,「我一直都覺得,學做戲其實也是學做人」。

曾害怕演哭戲 拒釋放感情

阿修自言不成熟,但因為演戲,他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亦建立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雖然主修編劇,但阿修卻說很清楚自己並不適合當編劇。撰寫劇本要求極大耐性,由事前的資料蒐集和準備,到坐定定落筆創作劇本,他坦言自己的個性不符合這些條件。「其實有很多人對自己非常不老實,莫說關心別人,連自己心裏想法也不關心不重視,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演戲上的不足,其實也是反映演員本身的不足,「正如有些演員演不了哭戲,當然在技術上,淚腺發達與否也會影響演員的表現,但另一方面,這個演員可能(對身邊的事物)沒有感受,或者沒有主動去感受,甚至一直拒絕讓自己不快樂。」阿修曾經很害怕演哭戲,因為他拒絕釋放自己的感情,看到電影中的傷感戲碼,他會設法忍住淚水;就算是憤怒,他也會盡量遏抑;就連興奮也會因為懼怕事後失望,而拒絕興奮,結果所有的情感被封閉起來,他解釋:「不去感受是最安全的做法,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壓力大的社會下,人人都在追求穩定,因為這樣才不會有挫敗。」但阿修坦言,演員之路充滿不穩定,但正因為沒有comfort zone(安全區),他便要尋找更多其他出路,設法「keep住做啲嘢」,例如在網上拍片,保持人氣。

創作vs演員 各有享受

幕後出身,卻又喜歡演戲,當阿修仍在演藝學院就讀時已「百足咁多爪」,編導演集於一身,不時拍攝短片,又同時應邀擔當演員為其他導演演出。2014年,阿修與好友何啟華和何爵天一同創立的網絡短片創作團隊「學舌鳥」,模仿電影《古惑仔》的主角陳浩南在課室內授課,以諷刺警察;後又與網絡媒體「墳場新聞」合作推出《墳場動新聞》,在社交網絡上一炮而紅。「很多人都問我喜歡幕後創作還是幕前演出,但其實是不同的享受。」網上拍攝短片要兼顧太多,由創作劇本到選角,尋找拍攝場地,後期製作至宣傳,大部分時間都是阿修一腳踢。

「一腳踢」拍短片 煩惱多但有滿足感

「我不會說拍網絡短片很開心,反而覺得很不開心,因為經常有問題和爭拗,煩惱亦較多。但(完成了)卻很有滿足感。」相比起演員,則只需要考慮演與不演,又或者專心去演,其他如宣傳訪問等,都是後話,演員不需理會,「創作和做演員也是兩個不同的享受」。

代入同志角色 不再恐同

2013年,阿修尚在演藝學院就讀,他獲邀演出同志微電影《愛,不難》,仍是戲壇新鮮人的阿修,坦言自己一直有「同性戀恐懼症」(恐同症)(編按﹕即對同性戀者和其行為感到恐懼和反感,是心態上的感受,有別於歧視。歧視是對同性戀者作出行為上的侵犯或攻擊),也很害怕和同性演員演出親暱的畫面,所以曾考慮推卻邀請,「當時同學對我說﹕『如果你不接拍這齣電影,就不要叫自己做演員。』其實我心底亦是如此認為,所以我也曾與老師商討該如何克服恐同的心態。其實只因為無知,或是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而怕,同性戀其實不值得恐懼。」作為演員,代入角色,了解更多,恐懼亦隨之消失。

「好好珍惜關注我的小眾」

阿修2014年畢業後,碰上黃修平導演的網上演員招募活動這個黃金機會,成功入選。果然,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上映後屢獲好評,電影中3名年輕演員頓成焦點。阿修在電影中飾演年輕版彭盛華,一整天埋頭苦幹做手工,希望親手製造一架飛機給好友蘇博文(吳肇軒飾)駕駛,載着一直暗戀的女同學余鳳芝(蘇麗珊飾)環遊世界。畢業後,三人行只剩下兩人,彭盛華娶了余鳳芝,經過十年,婚姻陷入危機。

拍檔入圍金馬獎 坦言不快

電影中,彭盛華是勝出者,奪得余鳳芝的芳心。但現實中,阿修卻總像個陪跑者,「很多觀眾都會問﹕『如果你是當年的余鳳芝,你會選蘇博文還是彭盛華?』大部分人都答蘇博文。」現實中,蘇麗珊又憑余鳳芝一角入選金馬獎最佳新演員。阿修呢?「當初我覺得金馬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後來得知拍檔蘇麗珊入圍,的確有不開心,觀眾的關注忽然轉移到她身上,感到關注度有落差。」

不再執著佔鎂光燈 成就更豁達自己

金馬獎頒獎禮當天,電影公司安排3個主角出席,傳媒焦點全落在蘇麗珊身上,他和吳肇軒頓成陪襯。電視畫面上是蘇麗珊接受台灣傳媒訪問,旁邊的阿修只有半塊臉,有網民截圖貼到阿修的facebook上,他坦言心中很不是味兒,「我坐在頒獎禮會場中,看着獎項一個個頒發,我忽然看開了。當時我想,每個獎項都有5個提名人,他們都準備了講稿,最終卻只有1人獲勝,即是有4個演員的講稿永遠沒有機會發表,但他們都欣然接受結果,而他們都是我尊敬的演員。作為演員,獎項是否如此重要?」阿修忽然不再執著自己是否在鎂光燈下,「傳媒將焦點放在蘇麗珊身上,普羅大眾也較喜歡吳肇軒,但畢竟尚有小部分人喜歡我和彭盛華,那為何要執著於不喜歡我的人呢?我反而覺得應該好好珍惜這群關注我的小眾,在下一部戲再做好一點」。努力演出成就了更豁達的游學修,這可能是更大的收穫。

人塑建築 建築也塑人

我們常常處身建築之中,在香港建築中心主席陳翠兒的眼中,建築可不止是建築「物」般簡單。她引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一句:”We shape our buildings, and afterwards our buildings shape us.”(我們塑造建築物,建築物也在塑造我們。)說建築是為人增值的方法,且聽她娓娓道來。

要突破 就要跳出框框

註冊建築師(則師)陳翠兒 - 1980年代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畢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後開設私人建築事務所。現任香港建築中心主席,致力以推廣建築藝術服務社群。(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註冊建築師(則師)陳翠兒 – 1980年代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畢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後開設私人建築事務所。現任香港建築中心主席,致力以推廣建築藝術服務社群。(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翠兒1980年代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正值我城建築業蓬勃發展的年代,第一份工作是建造墳場內骨灰龕大樓。初生之犢在為亡人而設的建築進進出出,卻為她帶來對建築以至人生的不同感悟,「它是為亡者而建,也是為在生的人而建」。

陳翠兒最終運用了充滿生命氣息的綠化園林設計,以小船喻人生歷程,令逝者長眠於寧靜美好的環境,生者在拜祭時也可得到啟發。工作期間,她看見墓碑上有不少年輕臉孔,白髮而終並非必然,令她更多思考生命的意義。

建築工程 也可療癒心靈

建築是一門藝術,要有突破就要跳出框框。陳翠兒工作4年後赴美念碩士,回港後加入大公司,1999年自立門戶,想以一己之長服務社會,並開始與非牟利機構合作,例如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風雨蘭」。建築師不止設計舒適的空間,「還要令服務使用者得到一點溫暖、一點快樂、一點啟發,這是我們很想做到的」。她認為「意念」是空間的基礎,所以要先了解她們的需要,最後以「蝴蝶蛻變」為主題,在牆上設置只有半邊的蝴蝶,引起好奇,再引導她們以身體拼湊出蝴蝶的另一半,希望以「破繭而出」的概念寓意「走出陰霾」。這是建築工程,也是心靈工程。

以人為本 為設計增值

「建築不止是設計一幢建築物,而是關乎整個地區甚至社會的面貌,也是以人為本、為人增值的方法。」以華富邨為例,社區的獨特面貌會帶來歸屬感,增加了價值。陳翠兒表示,當時的設計師代入家庭主婦的角色,設計出不怕陰晴不定、滿足生活所需的小社區,近海的大廈較矮,令更多住戶可享海景,「華富邨居民覺得那裏風水好,會有一種identity(身分),並以此自豪」。

近年陳翠兒着力推廣建築價值,曾在帶領香港機場的導賞團期間,驚悉兩名中學生從未乘坐飛機,她慨嘆:「現在社會整體富裕了,但仍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基層學生。」她希望建築背後的故事可啟發學生興趣及拓闊視野,彌補不足。

有中學生在另一活動後說:「人活在建築之中,但其實是建築活在我們之中。」建築結合故事,才會在人的心底留下一個有生命、「活」的形象,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大家都懂得欣賞建築,整個城市的建築也會更加美觀,不會只聯想到『幾錢一呎?』。」

入行要求﹕膽大心細兼捱得

建築系學生予人的印象是刻苦、經常通宵製作模型。陳翠兒說,念建築的人要「捱得」,而且「膽大心細」:「膽要夠大,有宏觀看法;心要夠細,微觀各細節,還要適應變化,靈活變通,喜歡解決問題。」建築涉獵廣泛,文理兼及,由地質、氣候、結構到文化、歷史、視覺藝術等都與建築有關,需要廣泛閱讀。可會擔心嚇怕有興趣入讀的學生?她說:「只要有信心,認清自己的特質就可以了。」

遊戲軟件人才吃香 裝備技能 打機打造事業未來

在 IVE (摩理臣山) 資訊科技系講師陳聖恩 (後排中間) 的帶領下,「遊戲軟件開發高級文憑」課程二年級學生譚皓禧 (右一)、莊恩傑 (左二) 等人喜獲參與由 IVE 資訊科技學科,與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老師、心理學家的合作計劃──針對專注力不足的學生所需,為他們度身訂造遊戲教學軟件,過程中既感到箇中意義,亦有助累積實戰經驗。
在 IVE (摩理臣山) 資訊科技系講師陳聖恩 (後排中間) 的帶領下,「遊戲軟件開發高級文憑」課程二年級學生譚皓禧 (右一)、莊恩傑 (左二) 等人喜獲參與由 IVE 資訊科技學科,與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老師、心理學家的合作計劃──針對專注力不足的學生所需,為他們度身訂造遊戲教學軟件,過程中既感到箇中意義,亦有助累積實戰經驗。

古語有云:「勤有功,戲無益。」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這個說法並不盡然。以電腦遊戲為例,既可娛樂大眾,又可應用於教學、市場推廣等不同層面。隨着遊戲市場愈來愈大,目前市場尤其對遊戲軟件開發員的需求上升。自問是打機愛好者,何不從興趣出發,進修相關課程兼裝備技能,隨時有機會成為幕後的設計開發「玩家」。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令遊戲市場變得愈來愈大,從傳統電玩,到 Online 遊戲、手機程式遊戲等迅速發展,玩家亦由年輕人普及至成年人。面對遊戲市場不斷擴張,造就市場對相關人手需求持續。

IVE (摩理臣山) 資訊科技系講師陳聖恩 (Tony Sir) 稱,遊戲軟件是一門新興行業,發展潛力大,特別適合年輕人投身。若有志入行者能掌握遊戲軟件開發的相關技術,將有助在行業發揮潛能。

工作重團隊合作 遊戲軟件開發員最殷切

2015-12-18_B2Tony Sir 表示,遊戲軟件行業着重團隊合作,需靠遊戲軟件開發員、遊戲設計員、動畫師等在策劃、設計、製作的不同過程,各司其職,當中以遊戲軟件開發員最為渴求,「有僱主反映,花了 3 周及使用銀彈攻勢,由市價月薪 11,000 元,增至 14,000 元月薪,仍未能成功聘請遊戲軟件開發員。」

為培育有志入行的年輕人,掌握遊戲軟件相關技術,以應付日後工作所需,IVE (柴灣、青衣) 開辦了「遊戲軟件開發高級文憑」課程,內容圍繞有關設計、開發及應用於智能手提電話及互聯網等電腦儀器上的電腦遊戲軟件,並着重多媒體遊戲軟件設計及軟件開發品質等方面,務求讓學員能勝任電腦遊戲製作、軟件開發、動畫行業所面對的工作需求。

他指出,課程會教授行業常用的 Java、JavaScript、C++ 等程式語言,以及Unity 遊戲引擎等技術。課堂以外,學員亦可透過職場工作體驗,親身感受職場實况,有助加深對行業的認知。

參與研發遊戲教學軟件 實戰體會對象需要

為讓學員實踐所學,Tony Sir 於今年安排了 30 多名資訊科技學科學生,分成 8 組,與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電腦科科主任陸建忠老師、駐校教育心理學家許翠霞合作,針對專注力不足學生的需要,研發了 8 款遊戲教學軟件,以提高小學生學習中文的效能。

「遊戲軟件開發高級文憑」課程二年級生譚皓禧、莊恩傑喜獲參與,兩人所屬的開發團隊,分別開發出「滾動詞語」、「拼字射擊」遊戲教學軟件,參照學童及專家的意見後,已推出第二版。在開發遊戲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有何得益?且聽兩人的分享:

譚皓禧:「『滾動詞語』遊戲旨在教授小學生分辨中文名詞、動詞,透過移動波子,走出迷宮,學童方能找出正確的詞語屬性,勝出比賽。在開發遊戲的過程中,最困難是要設計 10 個不同的迷宮,而且設計不能太過複雜,考核組員們的創意。最大得益是了解到所開發的遊戲,必須要掌握用家的喜好、客戶的需求與目標。」

莊恩傑:「『拼字射擊』遊戲旨在讓小學生認識更多中文詞彙,小學生需併合正確的詞語,配合射擊技術,才能打敗怪獸。在開發遊戲的過程中,最大挑戰是忽略與組員溝通的重要性,從中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和重要性;此外,過程中需不斷反覆設計、測試及改良遊戲的效果,考驗我們的時間管理。」

新人起薪逾萬元 可投身開發員、設計員

畢業生可考慮升學,實踐大學夢之外,亦可從事多媒體及互聯網電腦遊戲軟件開發員、電腦遊戲設計員、智能電話商貿軟件開發員、互聯網技術支援人員等工種,若累積一定工作經驗、工作表現佳,有機會晉升為互聯網管理人員、電腦遊戲設計技術主管、多媒體及網頁商貿管理主任,又或是其他管理職位;另可考慮創業,發揮生意頭腦。他以 2013/14 年度畢業生的起薪點為例,達 11,000 元。

金融服務 老實才是王道

「在香港,最大的行業不是金融就是服務。我想,那我何不從事金融服務業,以服務客戶為主,又與金融相關。」教育系畢業的楊文鏘(Edmond)選擇了投身金融,春風化雨變了滿身銅臭?他卻說金融服務業者也要「好學」和「老實」,路遙自會知馬力。經濟和社會、理財和人生,其實密不可分。他並提醒學生,中學缺乏實用理財課程,宜盡早自學。

中原金融集團組別營業董事楊文鏘,200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但早於2007年已加入中原金融集團。2012年取得認可財務策劃師(CFPCM)資格,成為中原金融當時最年輕的財務策劃師。現時亦不時寫專欄講解理財概念。
中原金融集團組別營業董事楊文鏘,200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但早於2007年已加入中原金融集團。2012年取得認可財務策劃師(CFPCM)資格,成為中原金融當時最年輕的財務策劃師。現時亦不時寫專欄講解理財概念。

大學修讀英文教育的楊文鏘(Edmond),實習後發覺教學不能令他滿足,因此開始另找工作經驗,為畢業出路做準備。加入金融行業,是有感於此行業學習機會多,「那時做兼職,收入不算太高,但貴在能學到很多不同的知識」。能不斷學習新知識令Edmond滿足,他強調好學的重要,「金融服務業的產品、科技不時推陳出新,要在這行立足,一定要肯學新知識」。他指從前經紀會帶同手提掃描器見客,方便掃描相關文件,現在用手機拍照也可。科技進步,不願學習的人只會追不上時代要求。

增收節支 儲蓄投資

現時身為組別營業董事的Edmond,既要面對客戶,同時須帶領團隊工作。面對客戶,先要掌握對方家庭及財務狀况,再了解其理財目標,從而提出合適的財務策劃建議。Edmond說,曾有人用「八字真言」總括所有人都要留意的理財概念:「增收節支(增加收入,節省開支),儲蓄投資」。

Edmond以中學售賣明星閃卡一例解釋「增收」,「我念中學時流行抽明星閃卡。最初抽到不想要的會送給同學,後來想到其實可以賣給想要的同學,就是這樣做了些『小生意』,增加收入(零用)」。但他笑言,因為他念男校,若抽中男明星閃卡會「血本無歸」,「做生意,總會有風險,但也算是增加收入的方法」。Edmond亦提到要辨別何為「需要」和「想要」,從而減少多餘開支。

2008年的金融海嘯,Edmond見到不少人做了不理性的決定,「理性的話,應該是(股票、投資產品等)價格下跌時買入,待價而沽,反之亦然。但那時的價格不斷下跌,卻仍有人沽售……如果客人聽取我們的意見後少了虧蝕,甚至可以賺取更多,這份滿足是難以言喻的。當然,採納意見的前提是相互信任」。Edmond在中原金融集團做了6年全職工作,與客戶早建立了深厚信任,更有客戶推介朋友予他。Edmond的媽媽也曾對他說「受人所託,忠人之事」,要與客戶建立互信關係,除了要有良好的溝通,接受了客戶的要求後,更一定要完成。「業內的確有少數害群之馬,但路遙知馬力,欺騙不了多久的。」Edmond說。

由2007年投身金融業,走到今天,Edmond建立了一支9人小隊,共同策劃如何提升業績。他經常思考如何令團體合作產生更大效果,令1+1大於2。為鼓勵同事,Edmond曾訂立獎勵機制,當團隊做到一定業績他便請吃自助餐;但有同事對自助餐不感興趣,反而喜愛超市禮券。這次經驗讓Edmond反思,團隊中人人意見不同,要想出令團隊合作得更好的方法。

養成閱報習慣 由電視開始

除上述工作,Edmond也撰寫財金專欄,「雖然面談可以更立體的令人知道你所表達的概念,但文字的傳播面更廣」。他表示,聽者沒有選擇權,只能單向接收信息,對話可能會令對方生厭;但讀者則可選擇是否看其文字,或選擇需要時才看,有助傳遞自己的思想。

「香港中學課程中,幾乎沒有學習實用理財知識的時間,但其實學生需要學習這些知識。」Edmond鼓勵學生上網瀏覽理財資訊或閱讀相關書籍,如可選看入門級的《窮爸爸.富爸爸》(Rich Dad, Poor Dad)。此外,學生亦應養成閱報習慣,留意財經新聞,「覺得困難,可以一步一步累積,先由留意電視的財經報道開始,再慢慢多閱讀主流傳媒的報道」。他說現在金融評論很多,但部分論點可能有錯,所以應先了解事實,再思考別人的評論。

旅遊業朝高增值發展 培育人才 提升服務質素

受經濟、政治及疾病衞生等不同問題所影響,令全球旅遊業近一、兩年面對不少挑戰,以香港為例,今年首 9 個月訪港旅客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率下降 0.5%。為支援本地旅遊業,政府不斷推出針對性的措施和啟動新一輪推廣香港的宣傳,以助業界朝高增值方向發展。增強硬件設施的同時,培育更多高質素、有遠見的人才也不容忽視,方能提升業界服務水平,吸引更多高消費旅客來港。

Untitiled

旅遊業是本港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近年行業面對不同的挑戰,如鄰近地區的競爭、開發新旅遊景點及產品,又或是政治等問題,然而仍不乏年輕人報讀相關課程,為入行做好準備。有多年旅遊業工作經驗,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轄下香港專上學院 (HKCC) 工商管理學部講師的馮淑芳,以該學院的「工商業副學士 (旅遊管理)」課程為例,每年提供約 100 個學額,去年及今年的報名人數均有約 400 人。

入行門檻不高 新人由低做起

曾任職內遊及外遊旅行社、主題公園,以及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她表示,旅遊業不但入行門檻不高,而且與行業相關的機構甚多,加上設有多元化的工種,適合為人主動、守時、外向、富彈性,以及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服務態度等性格特質的人士投身。

旅遊業講求實務,着重從業員的實戰經驗,馮淑芳提醒,入行者要有心理準備,不論是持有中學、副學位,還是學士學位學歷,都要由低做起。「雖說學歷並非一項重要的入職條件,但若投身者持有較高學歷,長遠而言有助日後晉升;由低做起更能了解機構的架構及運作,對將來從事管理工作不無幫助。」

打穩知識根基 工作態度、知識並重

本港旅遊業正朝高增值方向發展,對人才的質素要求日益提升,為協助有意投身旅遊業的年輕人,奠下穩固的知識基礎,HKCC 開辦的「工商業副學士 (旅遊管理)」課程,助學員掌握旅遊業所需的工作態度、行業知識及應用,以及管理技巧等。

擔任上述課程統籌的馮淑芳說,授課以外,課堂亦加入討論、個案研究等環節。「課程導師為資深業界人士及認可導師,與業界有緊密聯繫,故學員有機會參加不同的活動如香港旅行社協會海外年會、參觀旅遊服務機構等,又或是邀請業界人士分享工作經驗等,既能讓學員獲得最新的行業資訊,也有助擴闊視野。」另學員有機會到旅遊服務機構實習,以累積實戰經驗。

從領隊轉職後勤 了解前線人員所需

「擔任導遊及領隊,能擴闊個人閱歷、學習獨立及解難,令人變得大膽。然而並非人人都能勝任,以領隊為例,需照顧每位團員的需要及確保他們的安全,較適合個性靈活開朗、喜與人溝通、有獨立處事及應變能力的人士投身。」曾任職導遊及領隊,現職油蔴地旅遊人力資源及行政部助理經理的 Onest 說。

2003 年一場 SARS,令香港經濟大受打擊,不少人都遇到求職困難,Onest 是其中之一。有見某培訓機構開辦的導遊相關證書課程,會為畢業生提供就業轉介協助,他遂決定入讀。

畢業後,他入職旅行社,起初擔任導遊,及後轉當領隊,3 年前轉投人力資源及行政部,現時工作之一是招聘領隊。「始終覺得自己不太外向,不適合繼續擔任領隊,不過,這些工作經驗有助我了解前線員工的職務、所遇到的工作困難及需要,對現時擔任員工及管理層之間的橋樑角色,不無幫助;此外在招聘員工方面,亦有助了解求職者是否具備擔任領隊的性格特質。」為應付工作所需及強化個人競爭力,他已完成人力資源相關學位及僱員條例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