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正能量青年金獎 樂觀弱視生﹕人人天生有缺陷

韋瑪莉(左)及謝翱駿(右)雖各自面對學習中文及視力上的挑戰,但兩人未有埋怨,更努力克服,獲得「正能量青年選舉」金獎。謝翱駿視力不佳,放大鏡是長伴他的工具。(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謝翱駿總是坐在班房第一行,他更享有「特權」,上課可以用手機,同學不但沒不滿,更大方分享自己的筆記給他抄寫,全因他看不清楚。翱駿兒時確診「先天眼球震顫」,眼睛難對焦,稍遠的事物已變得模糊。面對這個罕有病,翱駿一笑置之,更常向好友自嘲,因為在他看來,這個病是「上天賜予的機會」,讓他學習獨立。

明報記者 王丹麟

看不清遠物,加上400度近視和300度散光,謝翱駿要將手機放到鼻前才看到;上課即使坐第一行,他亦看不清黑板上密麻麻的字,又不願學校額外印非縮印版的工作紙,他選擇用手機拍下黑板的照片,回家再放大翻看,又或用放大鏡閱讀工作紙。

由於視弱,小時候的翱駿不能分辨顏色,父親便與他一起玩遊戲認顏色,持續了整個月。父母每天花上大量時間陪伴,翱駿感內疚,因家中尚有姊姊,家人的精力彷彿都用在他身上,「覺得有點對不起姊姊」。善良的他對身邊人亦是如此體諒,小學同學收起他的物品捉弄他,翱駿亦沒心存怨恨。他有感長者在服藥上有困難,今年更與同學研發提醒長者服藥的儀器,以此參加科學比賽。

父母灌輸﹕已比盲幸福

父母從小跟翱駿說「你已比一些盲的人幸福」,他亦如此認同,「每人天生有缺陷」。縱沒怨恨,他亦知自己與他人不同。被問有何夢想,現在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讀中四的翱駿說,自己校內成績雖不錯,卻沒把握考上大學,他希望修讀電子工程系,「當一個平凡人,養育父母」。

翱駿的樂觀讓他在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的「正能量青年選舉」少年組中獲得金獎,該選舉共分少年組及青年組,需要由校方或社工等推薦。

巴裔女生中文A級同獲獎

青年組金獎得主是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中五生韋瑪莉,她4歲從巴基斯坦移居香港,為了融入香港生活及日後在港發展,她在升中後發憤學好中文,每天用交通時間看報紙,課後又勤加練習中文,至中二時中文程度已追上主流程度。她在GCSE及GCE中文科分別考獲滿分及A級,更報考明年文憑試中文科,冀能進一步挑戰自己。

辣媽CEO: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寫這一篇悼文!上周日在教堂出席我視如女兒的Mentee的喪禮。28歲芳華正茂,最終敵不過抑鬱症困擾,香消玉殞。令我痛徹心扉的,是兩年多前我已經失去了一個,同樣的芳華正茂,同樣的困擾,同樣的結局,同樣地教我的心破碎!

至愛Mentee連番離世

她們兩個的離去,教我難過的,是我兩次都錯過了見她們一面的最後機會,是我一生永遠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我不斷反覆自問,我真的有那麼忙嗎?我可是她們兩個的Son媽,難道抽時間飲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嗎?即使備受抑鬱症困擾情緒波動,心情起伏很大,但她們兩個總是記掛着我,去什麼地方玩都會買手信給我,過時過節除了親手寫賀卡,還會送我小禮物。兩年多的農曆新年前親手整的心意卡,親自送上我辦公室時,剛巧我不在,我唯有透過電話講多謝,一心以為過年之後可以隨時約時間見。我做夢都沒有想過,我倆沒有再見的機會。喪禮為她致的悼辭,「作為你們的Son媽,我不是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我會在你們的大日子上台講幾句,向在場賓客大爆你們的頑皮劣蹟。只是未曾想過第一次講幾句的場合,會是你們其中一人的喪禮」。

剛剛出席的喪禮,其實本來應是婚禮。記得早兩個月她是多麼雀躍興奮的告訴我,終於找到她的Mr. Right準備結婚,要約食飯介紹給我認識。飯局當日收到她的信息,說因為近年備受抑鬱症困擾,即使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幫助,病情一直反覆。亦因與未婚夫有拗撬,心情很低落,問我是否介意改期再食,我說當然無問題,還講好再約。五月底我生日,她傳來信息祝我生日快樂,知道我生日月份一定很忙,約定六月中為我補祝生日。兩個禮拜前打開facebook,收到她celebration party的邀請,認定是她的婚禮邀請,正在嘀咕為什麼沒禮貌不是親自邀請,細看之下頓時愕然,泣不成聲,怎麼竟會是她的funeral?

召喚有識之士 助抑鬱患者

痛定思痛,死者已矣。我希望幫助其他備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但不知道我能夠做些什麼。肯定知道患者人數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很多,可是坊間大多數人對這個病症的認識極度缺乏,甚至有人竟然認為這是活得太好,太幸福的有錢人病,憂柴憂米的人哪來時間心情條件去抑鬱。講來講去,都是病患者自己不夠樂觀,不肯振作,這些看法評語,完全超錯!簡直是在病患者的傷口上擦鹽,火上加油,真正要講少句當幫忙。

講起來,因為我在個人facebook悼念Mentee,引起朋友關注及討論,才知道原來身邊很多朋友對抑鬱症病患者及精神健康問題都非常關注,都希望盡一分力提供協助。我相信首要是由正視做起,令更加多人知道抑鬱症的成因,但我確實不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在此向各位有識之士公開求教,歡迎隨時和我聯絡,不勝感激。共同攜手,救得一個得一個。

成績差缺自信 父曾嚇唬脫離關係 男生演劇尋回價值 首獲嚴父稱讚

就讀匯知中學的中四生楊浩然(左)和何欣童(右)小學時就讀同一地區名校,兩人均成績不佳,常被教師及家人責備致自信心低落。兩人升中後被老師發掘參與戲劇學會,逐漸找到自己的才能及價值,兩人在學校戲劇節中同獲傑出演員獎。(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小時候沒有人跟楊浩然說「天生我才必有用」,身邊朋友及師長對他們的態度與學習成績掛鈎,楊父更因兒子成績差,一度嚇唬要跟他脫離父子關係,浩然亦一直任由成績和他人的評論來貶低自己的價值。直到升上中學接觸舞台劇,他發現自己喜歡表演。那個自信心低落的害羞男生,舞台上卻發光發熱,表現收放自如,更獲得傑出演員獎。他終學會欣賞自己,亦明白人的價值不止取決於學習成績。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好像一個廢人。」浩然以此形容小學時對自己的感覺。他在地區著名小學就讀,但成績幾乎全部不及格;老師從沒推薦過他參加學校活動,同學排擠,即使是父親亦常常罵他。小四某一天,父親看過成績表後,神色凝重的跟他說如果再不及格,18歲便和他「脫離父子關係」。楊回想,苦笑道︰「他應是說笑而已,可那時我只有小四,怕得很。」努力後,成績依舊。

奪獎打動父親看表演

後來升上直資學校匯知中學,浩然參加學校升中前暑假戲劇課,獲老師劉文清稱讚並邀請加入戲劇學會,「很高興,第一次有老師讚我,看到我有才華和天分」。自此他參與不同校際戲劇比賽,「對自己有信心了很多,亦清楚多了自己性格,原來我不是一個什麼都做不到的人,我都可以有一條自己走的路」。

父親忙於工作養家,兩父子見面時間不多,話題亦只有成績。浩然多次邀請父親觀賞表演,父親認為舞台劇沒有前途,以「你先考好一點」拒絕前往。去年中三在學校戲劇節獲得傑出演員獎,浩然參加了訓練班並邀請父親觀看公開表演,父親終答應,更在完場時跟他說「做得好」。浩然想了想,說「應是(父親)第一次讚」。

得獎女生籲諒解人各有志

何欣童與浩然就讀同一間小學及年級,在老師的眼中,欣童就讀成績最差一班,是不折不扣的壞學生。有次被同學惹怒,她將整支白膠漿倒在別人座位上。欣童說老師每天花大量時間指摘學生,眼神充滿不屑,沒人在意她的自信心其實一直下降。與浩然一樣,中學老師發現她的潛能,邀請她加入戲劇學會,她更在最近一次學校戲劇節擔任女主角,並獲得傑出演員獎。

是次匯知中學憑講述「將中學畢業的女生與朋友歷經不同矛盾,終明白人生必會有分離」的舞台劇,在學校戲劇節獲得傑出劇本及傑出導演等5個獎項,當中更是首次全數11名演員獲得傑出演員獎,包括浩然及欣童。浩然夢想入讀演藝學院;欣童笑言現時希望努力讀書,先考好校內試,她嘆言︰「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讀書,社會很奇怪,好像不支持人有夢想。」期望他人諒解人各有志,勿只以成績來衡量。

辣媽CEO:三歲定八十

pama_2017_09_12_a1中國人常說的三歲定八十,原來有科學根據。最近有育兒心理專家指出,只要家長在孩子3歲前養成以下三個好習慣,子女觀念正確基礎打好,將受用一生。我雖不是專家,這三個好習慣,和我自小教導大小T的方針方法,完全不謀而合,當然亦有心得可以分享。

一、 孩子的事孩子做

家傭普及化,孩子殘廢化。3歲孩子,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四肢的協調能力,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包括洗臉刷牙,穿衣穿鞋著襪扣衫鈕,吃飯飲水統統可以做得到。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可惜事實是,即使上到小學,從未自己刷牙洗臉吃飯穿鞋的殘孩,不幫他就不穿,不餵他就不吃,還要亂發脾氣。我親眼見過十幾歲的中學生,為玩電腦廢寢忘餐,父母傭人只好把食物切細剪碎,輪流在旁一羹羹餵食。做仔的習以為常,做父母的不以為忤,我眼冤是我自己的事。所以今日發展到阿媽每天煮新鮮飯菜送到辦公室陪寳貝仔食飯,有什麼出奇?

尋孩子興趣 遊戲中獲啟發

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執行力

小孩子容易分心,專注力不足很正常,父母只要肯花心思時間,絕對可以培養。所以不要期望孩子從一開始便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要先找出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輔導。不是去學什麼,上什麼興趣班之類,最好的方法就是從遊戲中得到樂趣和啟發。大T兩三歲人仔時,最愛玩泥膠,她搓出不同顏色形狀的東西,只有她知道是什麼,對此,她樂此不疲,能坐定定玩一個鐘,絕無難度。小T只要能夠和家姐一起玩就開心,玩層層疊UNO煮飯仔都無問題。

智商會不會真的有增長,我不知道,但看大T單人匹馬赴韓升學,自己顧自己,有紋有路,頭頭是道,應該歸功自小打好的基礎。

三、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專家提醒父母,必須在孩子小時候刻意製造讓小朋友們發言的機會。原因有兩個:

1. 可以鍛煉孩子膽量,避免性格內向、懦弱,被欺凌時都不敢出聲反抗,不懂保護自己。

2. 讓孩子敢於表達,鼓勵他們把心底話說出。孩子把所有問題藏在心裏不敢說,父母無從知道孩子的想法心事,欲幫無從。

細心聆聽 發掘當中智慧

這一點我最有心得,因為大小T兩歲會行識講話,我帶他們到快餐店直接和姐姐哥哥溝通,自行點餐。帶他們到超級市場便利店自行選擇飲品食物,去收銀處自行畀錢。家中大小事情我們都習慣一起商議,由今餐食乜餸,去什麼地方旅行,買車換樓揀學校,到家庭倫理家族中人的相處,兩個孩子都有參與。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因為他們純潔的心最簡單,亦沒有我們諸多的顧忌顧慮,細心聆聽他們的意見,其實當中不無智慧。

優秀社工求創新.堅守使命 用心與服務使用者並肩

伍方惠敏(站立者)在安老院舍積極推行多元化的藝術和運動活動,讓長者發揮創意和潛能。
伍方惠敏(站立者)在安老院舍積極推行多元化的藝術和運動活動,讓長者發揮創意和潛能。

「優秀社工」伍方惠敏及莫婉芝,前者善用藝術、運動等媒介,為安老服務注入活力、動力,更帶領院舍院友進行「快閃」街頭表演;後者服務更生人士,從建立互信、改變,到重啟人生的旅程,需要加倍的耐心等待和堅守初衷……社會問題愈趨複雜,社工扮演的角色早已不再單一,而是要用心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適切服務的同時,更要不斷尋求創新和突破。

老有所為 走出院舍連繫社區

“院舍服務不一定是安安靜靜的,長者的晚年生活一樣可以豐富多姿,他們對外界事物很感興趣,社區參與對他們很重要。只要用心探索,配合較創新、有趣的手法,同樣可展現他們的活力、富創意的一面。”——「第二十七屆優秀社工選舉」「優秀社工」獎項得主伍方惠敏 (Helen)

學歷:社會工作本科課程

入行:逾 30 年。本任職復康服務,服務對象是失明人士,及後移居加拿大,在國際失明人士機構服務。多年前回流香港,一直任職東華三院 25 年,從事安老服務。

現職:東華三院賽馬會松朗安老綜合中心高級主任

工作目標:行公義,好憐憫,要對服務使用者的需要保持敏感度,做好同行者的角色。

誰說住老人院一定很苦悶?學油畫已 10 多年的 Helen,把個人興趣及專長融入服務中,2012 年推行水彩畫,「當時安老院舍較多是填色活動,鮮有用繪畫形式。要引導長者參加,家人的支持、對長者多加讚賞等不可少。」漸漸由開始時的「畀面」主任派對,到後來「貼堂」的榮耀感,令更多院友樂意參加,現時作品已超過 700 幅。

融入藝術、運動手法 畫展、「快閃」 生命見色彩

「繪畫不僅能讓長者發揮創意和潛能,也是很好的訓練工具,如砂紙畫可作為認知障礙症院友的多感官刺激活動,有助訓練其觸覺。」她猶記得,曾為鼓勵一名認知障礙症婆婆繪畫,以食物為主題,讓她繪畫後品嘗最愛的荔枝美食。

她還把藝術手法與生死教育連繫,如為過身的院友開追思會,邀請院友家人一起參與,分享院友在生時的點滴,並把其畫作送給其家人作為紀念。

為了打破一般人對安老院舍長者的負面看法,Helen 帶領院友走進社區舉行公開畫展和出版畫冊等,畫展期間更讓院友透過介紹個人畫作,與市民進行互動。

藝術活動以外,她還在院舍內推行「易筋捧」運動,甚至帶領院友到海洋公園門外、尖沙嘴碼頭進行「快閃」運動街頭表演。「長者能夠與年輕人看齊,更獲市民的肯定,是展示長者活力的一面呢!我們還計劃開格仔舖、參加市集,推廣院友的手工藝作品呢!」

院舍重建 考驗團隊、院友、家關係

投身業界多年,Helen 分享最難忘的是院舍重建計劃,為了完成無縫接軌搬遷,早於一年前已成立籌備搬遷工作的團隊,過程中需與所有院友及其家人不斷的溝通和調解,以取得共識,還要同事上下的協作,確保院友在遷往柴灣一安老院暫住的數年間,服用藥物要正確、維持原有的覆診日期等……「任務雖艱辛,但卻是難得的考驗,因有關經驗已成為2016年遷回現時新院的借鏡。」

做社工一做 30年?Helen:社工是一門很有趣、千變萬化的行業,如社企、官商民合作等新模式的推行,所面對的人與事已不能跟以往同日而語,故新一代社工更要具備彈性、創新的思維,多嘗試及體驗或會有意想不到收穫。

小改變大意義 協助更生者迎難而上

“沒有一個更生人士想再坐監及吸毒,戒掉身癮、心癮是很長遠之事,服務使用者重複再犯都好痛苦,小小的轉變對他們已非易事……要與他們建立關係,需要真誠的關心及共同感。”——「第二十七屆優秀社工選舉」「優秀社工」獎項得主莫婉芝 (Amy)

學歷:社會工作本科課程→心理學學士後文憑課程→正修讀社會科學碩士 (犯罪學) 課程

入行:約 13 年。一直任職香港善導會,從事更生人士服務。

現職:香港善導會督導主任

工作目標:一人之力很有限,期望能感染前線同事一起肩守崗位,傳承信念、目標。

過去數年,香港每年有 7,000 至 8,000 名在囚人士獲釋。10 多年來 Amy 一直與更生人士、吸毒者並肩而行,深明要建立關係不容易:「他們不容易相信別人,過往與人的關係建立於利益上;又或是隱瞞一些事,以保護自己及家人。他們對人很敏感,如錯過他們的來電、WhatsApp 顯示已讀卻不回,或會令他們『諗多咗』。」惟有靠關心,與他們一同經歷生命起伏,家訪、覆診、一起參與活動,建立共同感。

她分享當年初出茅廬時曾跟進一個曾走私、開賭檔和製毒的社團「大佬」個案,在她鍥而不捨的關心及輔導下,「大佬」洗心革面戒毒成功,現時更成為朋輩支援員,他的改變,正是實踐了社工「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精神。

從前線到督導崗位 發揮感染力

數年前 Amy 從前線的個案工作員,負責處理80個個案,獲晉升至中心督導主任,現時以督導員工的工作為主,包括前線的 10 名社工、朋輩支援員、義工、程序工作員等,還要負責 10 個個案。

「做前線工作,與服務使用者的關係是雙向的,能成功令他們作出轉變,是直接的感動;從事督導工作,則能發揮個人的感染力、影響力,兩個崗位獲得的工作滿足感不盡相同。」

冀社會接納更生人士

Amy 不諱言,要令社會大眾消除對更生人士的負面標籤不容易,她先從感染身邊人着手。「透過分享工作經歷,服務使用者的轉變及回饋、機構的服務,希望能為他們帶來不同的看法。」

她現正修讀「社會科學碩士 (犯罪學)」課程,期望能從不同角度了解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和行為狀况,以應用於工作上,令服務更全面、多元化。另她希望能走進社區,為服務尋找更多可合作的空間。

做社工一做 13 年?Amy:工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同的衝擊,包括:家人、服務使用者、自身的懷疑,最重要是勿忘初衷,學懂調整自己的心態,很多事情也可以得到解決。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辣媽CEO:家長12個壞習慣

pama_2017_09_12_a1人無完人,聖人都有錯,父母當然不會例外。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造成深遠影響。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所有父母看不順眼,不能接受的壞行為、壞習慣,是從誰的身上模仿學習,又是被誰縱容出來?我敢講,這絕對反映父母自身的修養和教育方針。以下12個壞習慣,請各位父母數數自己究竟有沒有?有錯,就要改;要改正,必須要由父母自己改起。

有錯就要改正

1、對孩子有求必應

簡單以買玩具來說,很多父母會認為負擔得起,放任孩子喜歡買就買,結果全屋堆滿玩具,玩兩玩就成為垃圾。父母要是敢不從,孩子不能從心所欲,結果會如何?以後點收科?

2、沒有禮貌

禮義廉恥,以禮先行,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禮多人不怪,無禮誰理你?長幼尊卑,和身分無關只和年齡有關,今時今日,重視家教講禮貌的,還有幾多父母?

3、讓BB玩手機電腦

電子奶嘴的禍害,罄竹難書。科學家不斷有研究報告,證據確鑿,指會影響智力、發育。為了令BB不吵鬧不煩,成功令BB上癮;日後竟然反過來責罵子女,日夜掛住打機?

4、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明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明知十隻手指腳趾都有長短,硬是要拿手指公和腳趾公做比較,有意義嗎?有道理嗎?

5、過分保護

怕子女受傷,所以父母認為危險的遊戲全部不能玩。怕子女被欺負,所以永遠聲大夾惡,理所當然要全世界包容。除了把子女養成鵪鶉,或者極度自大,還有其他可能嗎?

6、拿孩子做出氣袋

在外受了氣,死死氣低頭忍受不敢反抗,回家拿完全無辜,沒反抗能力的孩子來出氣,算什麼父母?自己生活上工作上的種種不如意,關孩子什麼事?為什麼要由他們來終極承受?

7、說謊

答應了孩子的事,不可能講過就算數。孩子講大話,父母暴跳如雷,父母講大話,孩子暴跳如雷很正常,怎可能雙重標準?做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的,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做得到?

8、做事拖拉,不以完成為目標

一開始就是求其,做什麼事都毋須有結果,自然毋須有後果要負責。最壞的是,為孩子的懶散不負責任準備了完美的下台階。滿足感成功感都不會有,一輩子一事無成,不就是一早預設了的下場嗎?

9、不守規則,破壞秩序

細路仔係咁㗎啦!大條道理毋須遵守規則秩序,今日在家中橫行做惡霸,他日在社會做什麼?

10、當眾批評羞辱

不管參加什麼比賽,對孩子當眾批評,這種場面情况實在見太多,除了心酸更加心寒!勝敗乃兵家常事,對着自己的孩子,有必要出言出手那麼狠毒嗎?

11、用錢作補償

父母因為很忙,極之忙,心存歉疚,所以就以零用錢,或者孩子根本不該用的奢侈品作補償。但孩子需要的,根本是用幾多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父母們,你們可知是什麼?

12、EQ低脾氣大

發脾氣是本能,壓得住不發是本事。尤其對象是孩子,除了循循善誘,只能有耐性地不斷重複地循循善誘。EQ絕對可以後天修煉,父母子女一起學習,不是更好嗎?

 

看準子愛學自己 贈相似戰車引興趣 教單車練社交 慈父為自閉兒破風

爸爸李家威(右)與兒子李泓樂(左)現時每星期均會踏單車兩天,李家威憶述,約3年前在沙田科學園附近的單車徑,前方騎單車者臨時煞車講電話,泓樂為閃避他而撞牆。李家威指泓樂當時並不能表達身體哪裏受傷,讓他非常擔心,幸好最好泓樂只是手腳擦傷。(劉家豪攝)
爸爸李家威(右)與兒子李泓樂(左)現時每星期均會踏單車兩天,李家威憶述,約3年前在沙田科學園附近的單車徑,前方騎單車者臨時煞車講電話,泓樂為閃避他而撞牆。李家威指泓樂當時並不能表達身體哪裏受傷,讓他非常擔心,幸好最好泓樂只是手腳擦傷。(劉家豪攝)

【明報專訊】「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誰要下車……」儘管李氏父子不像《單車》一曲中的主角,騎在同一輛單車上,但爸爸李家威以單車構築起的溝通媒介,則猶如槌子般,鑿破自閉症兒子李泓樂為隔絕自己而豎起的屏障,打開通往外界的缺口。李家威只盼他日年老,再無能力並肩同行時,兒子仍能在人生路上破風前行。

明報記者 劉家豪

哭聲響徹整個商場,當年6歲的泓樂,隔着櫥窗,凝望擱在陳列架上的公仔,淚水長流不止,但李家威顯得置若罔聞,沒打算着店主酌情出售陳列品,「任由他叫喊吧,(他)知道無用,下次便會喊短些,再下次就再短些。但如果你給他很大反應,便中計了,以後他會變本加厲」。

兒子難控制情緒 惹冷言冷語

現年15歲的泓樂,在幼兒園已被診斷出中度自閉症,自小較難控制情緒,李家威說:「(他)想得到的東西,如果得不到,便會發癲。」面對旁人冷言冷語,李家威一直毫不忌諱,「那時候(商場)保安認得我,說你又跟他(泓樂)來商場?我說是呀,你不喜歡嗎?」

泳賽屢獲獎 轉踩單車盼多溝通

泓樂個子隨年月長大,李家威在泓樂6歲時讓他學游泳,寧靜的水底,恍如為泓樂度身訂做的舞台,造就他在殘障泳賽中屢次獲獎。惟因游泳只與時間競賽,缺乏溝通,李家威總希望尋找一種運動,讓泓樂融入社交圈子,湊巧就在深圳一輛小單車上看到曙光。

「他自小很想模仿我,我曾經買過單車給他,他不喜歡並拒絕。看到那架黃色單車,跟我那架很相似,我想他一定有興趣。」不出所料,當時11歲的泓樂非常喜歡,兩父子從此結伴踏車。

子隨單車班 父觀察相處

去年兩人同步在粉嶺港鐵站出發,李家威騎車至古洞附近,卻不見了泓樂,手機隨即響起,話筒另一邊廂,只傳來一句話,「爸爸,我失蹤。」「我說仔呀,你在哪裏?他又說不出來。」李家威唯有掉頭找泓樂,但沿路分岔路甚多,四周搜尋不果,幸好最後在粉嶺港鐵站的茫茫人海中找回泓樂。李憶述事件時說:「人生未試過心跳得這樣快!」事後李家威回家後遭太太責備,着他不要再讓泓樂踏車,但他始終相信,踏車可引領泓樂成長。

數年前,兩父子機緣巧合,在單車徑遇上一批跟隨教練踏單車的小朋友,李家威靈機一動,着教練讓泓樂與其他小朋友一起踏,「(我)永遠都離得很遠,遠眺着他,看看他能否與其他正常小朋友交流」。

子不再怕陌生人 抗壓能力增

李家威深知,現時讀中三的泓樂在特殊學校畢業後,便會失去支援,期望趁着這幾年,透過單車讓他與人相處,融入社會,笑言自從泓樂開始踏車,已不怕陌生人,亦提高了抗壓力,不開心也不會亂發脾氣,只會用其他方法表示不滿。

辣媽CEO:啃老 虐老

pama_2017_09_12_a1身處這個生存容易生活很難的年頭,做父母的要是還死守養兒防老的觀念,決定生育有可能是一輩子最錯的決定。不是說孩子一定沒有孝心,只是衣食住行樣樣都貴的香港,年輕人靠人工養活自己已經很不容易,要孝養父母,非不想,唯不能也。而且的確愈來愈多「老奉」不願工作,宅在家中靠吸父母血為生的不肖子。絕對沒有性別歧視,不分中外,不肖的確實是兒子居多。

父母捱生捱死仍遭抱怨

最近美國紐約就有父母,因為受不了已經30歲的兒子,自8年前失業後搬回家住,8年來好食懶飛無所事事在家啃老。好言相勸無效,貼埋錢請他走,錢到手花完依然賴死不走。父母無計可施,只能從法律途徑入禀法庭趕他走。那兒子在庭上直認連家務都從未分擔過,但竟然無恥到在庭上自辯時指摘父母下驅逐令太可惡。法官判父母勝訴,那兒子立刻表示會上訴。本來骨肉至親難分割,父母要狠心公開在法庭割席已經夠難堪,面對無賴兒子沒完沒了的糾纏,那對父母可以心死到什麼程度?

新鮮滾熱辣又有人在親子網站,轉載一名年輕人出的post,埋怨父母當年無遠見,「一早應該留返啲錢幫我畀首期好過供我去澳洲讀書!」如果這個年輕人當日是被父母強迫去澳洲讀書的話,都總算講得通,但當日是年輕人因為「好怕出嚟做嘢,repeat又覺得好瘀,於是就嗌阿爸阿媽供我去外國讀」。這筆帳怎樣說都不能算在其父母身上吧?畢業之後,父母要求返來搵工是最正常不過,順理成章的要求。年輕人卻說是勉為其難要接受的現實。至於搵工過程他自言遭受白眼搵工難,結果回港幾年,一直只從事和專科無關的文職工作,有沒有出國讀書根本沒有分別。年輕人的總結是:「有時我會諗如果會考嗰陣,阿爸阿媽用筆錢幫我畀首期,?家就唔使咁辛苦,日日hea仲賺到幾百萬,?家累我做死一世都搵唔返!」這個年輕人父母的遭遇下場,和美國紐約的,相信殊途同歸。

我自己亦有親戚,母親有心臟病承受不起操勞,父親早年工作從高空跌下腿骨折斷。但為圓兒子的留學夢,不惜把本來已經供滿的房子加按套現,兩公婆努力工作供樓。兒子學成歸來,找到理想工作,但父母生活經濟壓力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因為兒子嫌房子太小沒有私人空間,妨礙他繼續讀書進修為由,要求父母另買物業分開自己住。父母只好再把房子加按,為兒子繳付首期。不過兒子講到明,只能負責自己房子的供款。父母一把年紀,死頂日日做十幾個鐘,做兒子的可以只顧自己,置身事外視若無睹無動於中?值得不值得我這個局外人沒有批評的資格,但確實眼火爆。明明可以安享的晚年,結果捱到死都唔得掂,早知今日的話,會不會有當初?

辣媽CEO:應付孩子扭計

pama_2017_09_12_a1由始至終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子女的行為乖張偏激不受控制,問題源頭必定出自父母。只是太多父母把責任推在孩子「生性如此」就理所當然,無視子女行為的不當缺失,更大模廝樣把自己的失職失責推得一乾二淨。

以平靜心情面對孩子情緒

我的一對子女今年分別18及23歲了,最備受讚賞的,是二人有禮貌有規矩有家教。很多家長都問過我,究竟用什麼方法管教,希望我分享心得。孩子小時候當然會犯錯,會有不恰當的舉止及行為,我向來性格火爆,講起來要感謝大小T,給我太多機會實習磨練EQ。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難搞的莫過於「發脾氣」,我這個過來人是如何處理?

孩子都是人,有情緒很正常,我們做大人的誰沒有?但子女從來不是父母和任何人的發泄對象。面對孩子鬧情緒,我的方法是保持克制,以最平靜的心情去面對。小孩子最聰明,最清楚如何令大人就範,還有對誰用什麼方法最奏效。知道發脾氣不會獲得理會,心平氣和好好講反而有機會達成共識得到想要的,還有需要發脾氣嗎?不過當中亦涉及期望管理,最令父母尤其是新手束手無策的,是孩子經常扭計要買玩具或者零食,在公眾場所面對子女發癲,為免場面失控失禮街坊,結果無奈就範。

「先小人後君子」教育

最易令孩子失控的場合莫過於去玩具店。我家做法是,首先大小T兩個自小都沒有被培養買玩具的「必須」,但有定期到玩具店開眼界的習慣。每次帶他們出去前,我已經開始「先小人後君子」教育,講清楚我們去什麼地方,將會做什麼,過程目的是什麼。每次到玩具店之前,講到明只是參觀,參觀完畢會帶他們去食最心愛的乳酪。我們一家抱住睇咗等於買咗,試玩等於玩咗的心情,高高興興睇完玩完,食完乳酪歸家去。

講到底,之所以會出事,不是因為孩子扭計脾氣不好,而是父母信息不明,立場不夠堅定,總是以為孩子少不更事,無意中給孩子錯誤期望,更加忽略教育他們管理期望情緒的重要。有心理學家講過,孩子是最叻的談判專家,絕對清楚用什麼籌碼方法令大人屈服。食髓知味,初則哭鬧,然後尖叫再滾地,動粗動手動腳打人只是遲早的事。只要夠癲夠狂,父母大人一定會投降,要什麼都一定得到手。什麼都不用講,用發脾氣來做手段就得。

還有一點我希望各位家長必定要留意,就是電子奶嘴的禍害。玩玩當然無問題,但一旦養成習慣,想他們放低就難,脾氣情緒可以激動到難以想像的程度。子女的問題是父母的鏡子,責罵子女之前,先好好反省一下吧!

青協調查﹕教師支援SEN生技巧薄弱 外購服務訓練 學生未能應用

SEN_2018_05_29_b1【明報專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愈來愈多,但學校支援未必到位。青協一項有關小學SEN學生支援調查發現,教師對SEN學生的支援技巧薄弱,5分滿分只有3.5分平均分。青協註冊社工何遂心表示,學校為SEN學生安排的外購服務訓練,與學生實際上能否應用技巧存有差距。

調查訪問了555名公營和私立小學的教師和校長,發現校內所提供的支援服務不足。以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學童為例,受訪教師認為自我管理、情緒管理及社交與人際關係對ADHD學生來說較重要,以5分為最高分,1分最低分,分別為平均4.5、4.5和4.29分;但當評價校內支援服務時,則僅得平均3.48、3.50和3.42分。

家庭方面亦有改善需要,受訪教師大多認為家長掌握管教SEN子女的方法一般只有3.01分,家長參與程度則只有3.09分。SEN家長更需與教師溝通,以了解子女的學習情况和進度,但問及家長與教師間的溝通是否足夠時,卻只有3.48分。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指出,學校為SEN學生提供的支援是否到位,仍有改善空間。何遂心亦指SEN學生參與小組活動後,仍未能把學習到的技巧應用出來,「上完那麼多班,學完溝通技巧,但卻不能對應課堂行為」,令學生繼續感到挫敗。另一方面,很多SEN學生家長都對學校支援不了解,亦未能配合在家訓練。

青協推「度身訂做」訓練助SEN學生

有見及此,青協將在下學年推出結合轉介兒童精神科服務和到校支援SEN學生的「Project COACH-專責支援SEN服務」計劃,到校為較嚴重的SEN學生「度身訂做」所需訓練,亦會擔任「中間人」,為學生和家長與小組導師、社工和SENCO(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溝通,盼學生能用得着從訓練學會的技巧。另外,因輪候SEN識別評估需時,計劃亦會為基層家庭安排轉介識別服務,最多2至3周便能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