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壓力大 常徹夜不眠 智能嬰兒襪 減照顧寶寶負擔

Peacify Limited共同創辦人何家立(右)、羅偉倫(左)從家人和舊同學處得知,新手父母時刻擔心嬰兒可能出意外,故決定研發智能嬰兒襪,實時監察嬰兒的生命體徵,減輕父母的負擔。(曾憲宗攝)
Peacify Limited共同創辦人何家立(右)、羅偉倫(左)從家人和舊同學處得知,新手父母時刻擔心嬰兒可能出意外,故決定研發智能嬰兒襪,實時監察嬰兒的生命體徵,減輕父母的負擔。(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新手父母經常要捱眼瞓照顧初生嬰兒,又要時常察看他們能否安睡,怕一時疏忽,會生意外,例如較常見的意外是不小心把被子蓋過了頭,令孩子窒息。為減輕父母照顧嬰兒的負擔,有初創公司研發出「智能嬰兒襪」,可以實時監察嬰兒多種生命體徵,當偵察到異常迹象就會發出警告訊息,猶如小孩的貼身看護。

Peacify Limited共同創辦人何家立、羅偉倫表示,雖然該公司5名創辦人都未有子女,但他們從家人和舊同學得知,初為人父母者往往每晚都無覺好瞓,既疲倦,壓力亦很大。這是因為新手父母擔心嬰兒睡覺時可能會出現意外,所以每晚都要多次起身去看嬰兒才放心,以致本身無法正常休息。他們在網上翻查新聞亦發覺,的確不時會發生一些嬰兒在睡覺時猝死的意外。

他們察覺到,美國有一些穿戴式設備,可以配合手機App,實時監察嬰兒的血氧濃度(SpO2)和心跳。在亞洲卻好像沒有同類產品。於是,他們便想到開發一款智能嬰兒襪,功能比上述的美國產品更多,性價比更高。這就是Peacify Sock的由來。

他們在2016年10月成立Peacify Limited,沒多久已成功申請到「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CCMF)的10萬元資助,研發出第一個原型。截至訪問時,已經開發至第五個原型。

何家立和羅偉倫表示,Peacify Sock配合手機App,可以實時監察嬰兒的4種生命體徵,包括血氧濃度(SpO2)、心跳、皮膚溫度,以及身體轉動等,功能更勝美國的類似產品。

血氧心跳溫度 手機隨時觀看

其中,前三個數據若有異常,父母將會從手機接收到警告訊息。至於監察嬰兒的身體轉動,則可以組成報告,從中得知嬰兒在那段時間熟睡,在那些時間清醒過來,這也是父母最想知道的資料之一。

為了讓父母不在家中時,仍然可以觀看到以上的數據,Peacify Sock並不是直接和智能手機連線,而是先透過藍牙連接至一個基座,而後者再透過WiFi或網絡線,連接至家中的電腦上網。這樣,不論父母是上了班,還是到了外地公幹,都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到以上的數據。若有問題時,亦可以即時通知家傭或其他家人帶嬰兒看醫生。

每套零售價約1500元

由於Peacify Sock要長時間穿在嬰兒的腳上,所以他們在設計時,亦要特別小心。首先,是布料要採用有機棉,而非一般的化學纖維或棉布,以避免嬰兒幼嫩的皮膚出現敏感。其次,整隻襪亦要設計到非常纖薄和柔軟,原則上和普通嬰兒襪沒有分別。第三,是內裏的機件要防水,以防被嬰兒的尿液浸壞。至於外層的襪套,則可以拆下來清洗。

截至訪問時,他們已找了約20個嬰兒短暫試用過Peacify Sock。他們計劃在今年底前要再造出幾十個原型(或者可稱為「預量產型」),然後再找大約300個嬰兒試用,每個試用10日,以微調產品設計(例如當中的演算法等)。然後,在明年6月進行眾籌預售,9月開始付運。至於每套Peacify Sock的零售價,則估計大約是1500港元,已包括2至3隻不同尺寸的襪、基座和手機App。至於下一代的Peacify Sock,他們亦已經初步構思了一些改進的地方。例如,襪子可以由有線充電改成無線充電;而基座則加入量度室溫和濕度的功能。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

陳繁昌:STEM如語文 學生須懂 促檢討新學制 盼收生更靈活

科大校長陳繁昌(左)強調應把握大灣區發展香港科研,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右)則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研產物。(劉焌陶攝)
科大校長陳繁昌(左)強調應把握大灣區發展香港科研,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右)則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研產物。(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本地研發總開支倍增至每年約450億元,又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資助本地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銳意發展科研。政府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表示科技佔人類生活比重只會愈來愈高,冀學生可有更多機會接觸相關教育,又建議教育局檢討新學制,並讓大學收生更有靈活性。

陳﹕不應只選「神科」

在陳繁昌的眼中,生活與STEM息息相關,不止是學科般簡單,「如是否需要使用核電?吃不吃日本食物?有人說可能有輻射」,認為所需要的知識和探討的內容都與STEM有關。他說STEM是文化一部分,「好像語文學科」,學生應對其有基礎認識。現時入大學的最低要求為4科成績達「3322」級數,即中文和英文科達3級,通識和數學達2級;有意見指此制度令學生專注於必修科。陳繁昌指出,教育局「是時候review(檢討)」新學制,又表示期望大學在收生方面能有更多「自主性」及「靈活性」,但未有進一步解釋是否希望取消「3322」的要求。

工程學生不懂微積分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表示,本港1980年代仍有許多工業及基建發展,如1989年後提出興建新機場計劃,工程科屬「搶手」學科,因學生畢業後有發揮的空間。不過,他指出近20年來經濟發展「偏向地產發展」,產業單一,浪費科研人才。他笑言部分數理科對基礎知識有一定要求,「如工程科,(工程學生)沒理由不認識微積分」,現實卻真的有工程學院學生未曾學過微積分。

大學學科彷彿等同畢業出路,陳繁昌指「沒有人有crystal ball(水晶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表示年輕人有本錢,不要介意承受一點風險,要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又指「這個世界有很多機會,不應只選擇『神科』」。

幼師、社工、保健員 投身三大專業 進修為助人事業增值

(明愛專上學院提供)
(明愛專上學院提供)

護理、社福、教育三大專業,在本港面對人口老化、社會問題趨複雜和發展兒童早期教育日趨重要等前提下,人手需求成為一大課題!有志成為幼師、社工或護理前線之一的保健員,如何以專業知識、技能和同理心,在不同崗位上發揮助人所長,為個人事業增值。

中港幼兒教育需求增加 幼師工作機會增

東華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幼兒教育) 鄭佩華表示,隨着新學年推行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幼師需求殷切;加上內地實施「二孩政策」,此對中港的幼兒教育需求亦有所增加,故近年本港不乏幼師北上發展,並在國內引入不同模式的幼兒教育課程。

幼師除要喜歡小朋友、有愛心外,也要抱持續學習的心態,才可與時並進,將知識傳授下一代。「凡事以幼兒角度出發,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她說,以遊戲中學習為教學的軸心,讓幼兒在過程中探索環境,建構經驗,並從中觀察他們的特質,引發其學習動機。

鄭教授表示,現時本地幼稚園分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其中「長全」主要配合在職家長需要,幼師與學生有較多的相處時間,安排活動時較具彈性。半日制幼稚園的幼師,一般要負責上、下午班的正教、助教職務。

其中東華學院開辦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課程,着重培訓學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他們有機會參觀不同幼教機構,與業界分享等,另須參與 320 小時實習。畢業生可申請該院的幼兒教育 (榮譽) 學士課程第三年課程,也可選擇先就業後進修,現時幼師起薪約 20,000 元,其他出路包括出版社、兒童相關工作等。

學習識別特殊需要學童 運用合適方法助成長

就近年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人數趨增,以上課程亦加入特殊教育內容,並由該院的護理和職業治療專業人員參與課程設計及教學,「每名幼兒的發展領域有不同先後,課程會教授如何識別特殊需要學童,運用合適的方法協助幼兒發展。」

她補充,現時很多幼稚園設特殊教育需要協調主任職位,一般由資深老師或主任兼任,負責跟跨專業服務團隊 (如職業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等) 溝通,統籌校內融合教育支援策略的制訂、推行及檢討,以加強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效能。

入職途徑:想投身特殊幼兒工作員者,可進修社署認可的「一年制在職特殊幼兒工作訓練課程」或相關課程;完成該院幼兒教育學士課程,並修畢指定的特殊教育科目,亦可獲取相關資格。

投身準備:本地幼師提供的是全科教學,而非中小學老師的專科教學,因此投身者最好具備多元的社會接觸面和經驗,曾在幼稚園或其他機構擔任義工或接觸小朋友有一定幫助。

投身社工 長者、復康人手需求持續

近年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趨嚴重,對社福界服務和人手需求亦有一定影響。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昌熙博士表示,現時不同範疇的社工,以長者和復康的人手較緊張,「由於此範疇的工作需要較多的照顧性質,部分年輕人未必能調整心態而加入。」

朱博士指,青少年範疇相對較受年輕社工歡迎,一來他們跟服務對象年齡較接近,容易投入工作;另外活動亦見多樣性,符合他們的特質。其他還有家庭服務和社區發展等範疇。

社工助人解難 需處事成熟、具分析能力

他不諱言,社會存在很多複雜問題,人們生活中遇到不少障礙,社工其中一項職能是幫人解決問題。另外就社會制度的一些問題,社工可作為中間人協調群體的矛盾,化解彼此的衝突,令大家融洽相處,增加社會整體質素。因此投身社工者最好性格成熟、擁有自我認識、分析能力、懂人情世故、人際關係、情緒管理等,具備社會工作經驗更好。

以該院的「社會工作高級文憑」課程為例,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鼓勵他們走出課堂,認識自己和社會;同時強調與人相處技巧。「課程設有 700 小時的實習和 100 小時的預備培訓。部分學生在接觸個案時,情緒易被牽動,容易有疑慮或挫敗感,導師會提供支援,以助穩定情緒。」社工課程的學員中,不乏曾在社福界工作的人士,希望透過進修成為社工。因此社工課程學員的平均年齡較成熟。

入職途徑:現時一般社工副學位課程的入學資格是 DSE 成績「22222」,朱博士以自資課程為例,15 分以上人士會較具優勢。畢業生可由社會工作助理 (起薪約 20,000 元) 職位起步,負責一般個案工作。具備大學學歷的社工課程畢業生,則可以由助理社會工作主任 (起薪約 30,000 元) 做起,除部分前線工作外,也要兼顧行政工作,如小隊管理、項目統籌、申請資助等。若未達副學位課程的入學要求,如只具備中五或以上學歷,可先修讀毅進或該院的綜合教育文憑課程,然後再進修社工副學位課程。

投身準備:曾任職活動助理、參與社區工作、義工;或曾進修輔導、社會學、歷奇輔導、領導才能、人際關係等相關課程,均有助突顯申請人對助人和社工工作的興趣和熱誠。

保健員工作富意義 多元增值助開闊事業

安老服務中,院舍保健員是重要崗位之一,他們要具備護理知識和技能,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 (HKEDS) 保健員文憑課程導師、註冊護士李倩婷表示,保健員一般職責包括派藥、量度生命表徵、鼻胃管餵飼、安排護理員工作等。

安老服務屬厭惡性行業,她希望員工懂得欣賞自己的工作,「他們得到的不只是金錢,有時服務對象或家屬的一句多謝,就已經足夠。明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才會做得投入。」投身者要有同理心,將服務對象當作家人,易地而處,用心對待。

目前私營和津助院舍均對保健員有一定需求,加上市場對家居照顧員的需求趨增,此亦增加了保健員的就業機會。李姑娘指,很多私院是家庭式經營,由保健員擔任院長,此類院舍的工作彈性較大,但保健員要兼顧的工作較多,因未必每間院舍有聘請護士。

保健員肩負管理角色

至於津助院舍,如由社福機構開辦的,不少是由社工和註冊護士擔任院長、副院長。此類院舍較有規模和制度化,分工會較仔細。兩類院舍的薪酬和工時略有不同,私院保健員每天工作約10小時,新人起薪約 13,000 至 16,000 元;津院保健員每天工作約 8 小時,新人起薪 15,000 至 16,000 元。另還有一些由醫院營辦的院舍,以醫院模式管理,多由註冊護士擔任院長。

其中 HKEDS 開辦的「保健員文憑」課程,由講解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解剖學等開始,然後教授不同長者疾病的護理方法、藥物和預防知識等。有意繼續進修者,除可考慮報讀高級保健員、登記護士等課程外,也可作橫向發展,進修不同的護理課程,如糖尿病、腦退化症、英文醫學詞彙等。

入職途徑:具備中五 (5 科包括中英文) 或具同等/以上學歷,可報讀認可的保健員課程,畢業學員通過課程評核後,可向社署安老院牌照事務處申請註冊成為保健員。

投身準備:保健員除了要進修考牌外,如曾修讀護理員課程,會更具入職優勢。護理員職務以個人護理工作為主,保健員則涉及制定護理程序等工作,如保健員是「由低做起」的話,在管理或安排工作時會更得心應手。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林鄭30億助學金吸本地生 大學指加研究生額更實際

study_2017_10_13_a1【明報專訊】為吸引本地生投身研究工作,特首林鄭月娥於其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資助修讀政府資助大學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資助額相當於學費。比較八大的研究生數據,城市大學2016/17學年本地研究生比率佔9%最低,嶺南大學有33%最高。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則表示,對於該校的本地研究生只佔15%感到不滿意,認為與「出路問題」相關。他指施政報告提出注資30億元,「有點治標不治本」,若學生在修讀課程後有較好出路,相信會有更多學生願意修讀,但他認為措施對學生而言有一定吸引力。

陳繁昌﹕倘出路好學生願讀

林太提出向教資會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研究課程的本地生提供助學金,盼可吸引更多本地生投身研究,配合推動本港創新科技發展。根據教資會近5年資料,本地生佔資助大學研究院的研究課程比率,由2012/13學年的約24%,降至2016/17學年的20%。現時八大非本地生中的內地生所佔比例最多,普遍佔約68至69%(見表)。

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指出,本地生和內地生所佔研究生學額懸殊是因為先天條件,「香港得700萬人,內地14億人口」,認為比例上香港不算差;加上研究生採用摘優而錄,「收生只看成績,不論其出身、種族,申請者成績好面試好便取錄誰」,故內地生較多不難理解。他指坊間有意見指內地生修讀本地研究課程是「用公帑益別人」,他卻認為若本港長遠要向科研發展,最重要是留得住人才,故內地尖子在港發展是好事,「但有些學生訓練完又返回內地發展便幫不到本港」。

助學金如加人工幫助不大

至於推出助學金是否有助吸引本地生修讀研究院研究課程,衛認為「有好過冇」,但整體來說「如學生因減免學費而讀的機會不大」。他解釋,現時研究生可申請每月約1.6萬元研究生津貼,每年學費攤分每月只為3000多元,「學生每月還有約1.2萬剩,如果單身來說都夠生活」,助學金猶如讓研究生每月「加人工」,幫助不大。

他建議政府可增加研究生學額,讓更多本地生可報讀更實際。被問到會否令成績不太優異者都能被取錄,衛指出,成績並非最好的學生,做研究有機會更好,因成績好的學生偏向信任權威,「但做研究最重要是挑戰權威和定律」。

2020年前全港中小學有特教主任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36億元教育新資源撥款,包括將原屬關愛基金資助的特殊教育統籌主任(SENCO)試驗計劃恆常化。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透露,首階段新增120間學校設統籌主任一職,連同原本參與試驗計劃的124間,現時全港共有244間中小學有相關職位。黎又指得悉有團體期望將基本職級教師提升至主任級教師負責,表示局方會作相關檢討。

位於沙田的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有約630名學生,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包括自閉症及智障等佔逾一成。

244間已有

校長梁偉基指學校於2015至2016年參與試驗計劃,現時新設SENCO一職,便把校內具相關工作經驗的英文科教師陳曉藝調任該職位。梁指自有SENCO一職,學校可更有效調配及安排資源迎合SEN學生的需要。張認同對於部分推行融合政策經驗較少的學校來說,若貿然「空降」一名初級職位教師統籌校內相關工作,會有一定難度。

陳曉藝表示自己在校從事相關工作約7年,學校亦積極推行相關政策,如按學生能力分配不同程度功課,故對SEN學生有一定認識。她指SENCO最大的難處是要推動全校一起參與,若部分學校的SEN學生較少,教師可能「不太了解學生需要」。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表示,預計2019/20學年,所有官立及資助中小學均有統籌主任;另將檢討試驗計劃成效,估計最快明年11月完成報告。

病理教授讀舞台燈光設計受啟示 5年半完成課程 「同樣不起眼卻影響人」

在中大醫學院任職榮譽臨牀副教授的陳碧云,6年前報讀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她指不應受社會風氣限制自己的發展。(郭慶輝攝)
在中大醫學院任職榮譽臨牀副教授的陳碧云,6年前報讀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她指不應受社會風氣限制自己的發展。(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在醫院,她躲在實驗室內分析病人的組織樣本;在學校,她教導學生病理學。嚴肅的外表下,工作時間外,陳碧云化名陳一云,游走藝術界;6年前,她更跑去讀燈光設計碩士,由毫無認知到學會不同燈光效果背後的原理,足足花了5年半時間。身分看似毫不相關,陳碧云卻嘆言社會過分功利,規限了人的可能性;認為讀書不單為追求知識,更可啟迪心靈。

中學時的陳碧云已對戲劇感興趣,一直參與校內劇團,另一方面立志當醫生,「小時候寫我的志願,就是很普通,很單純地想做醫生和救人」。那時有中六暫取生計劃,資格是會考須獲得6科或以上A級成績,成績一向標青的陳碧云成為暫取生,順利入讀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實習、成為醫院「病理科」專科醫生,並在中大醫學院任職榮譽臨牀副教授。

醉心戲劇 學燈光盼不求人

另一邊廂,陳碧云沒放棄舞台劇夢,脫下醫生袍,她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劇團,無間斷創作。

小小的劇團,幾乎所有事都要親力親為,唯獨舞台燈光設計,需要專業的知識;有次公演前一晚,團隊發現請來設計燈光的人竟然沒有安排後排燈光,「我們根本沒有人懂燈光設計,只好臨時花錢請人裝回,弄了一整夜」。那次不愉快的經歷,陳碧云想想總不能每次花錢請人,索性報讀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她又提及父親從事電器維修,小時候看慣父親焊接和駁電等,「也可能因為長期接觸,對手工特別有興趣」。

休學一年籌備畢業作 職業興趣結合

身兼三重身分,陳碧云笑言平日的工時算是穩定,兼讀碩士每周只需上2至3小時課,尚算應付到。眾多科目中,陳碧云說學習燈光技術最具挑戰性,當中需了解運用不同燈具的原理,還有思考技術出現的原因。對於從沒學過相關知識的她來說,猶如進入一個新世界,「怎樣運用、衡量使用(燈具)的原因等,全部都是很專業的知識,這課程不單是學習一項技巧,更要反思使用不同燈具的原因」。

兼讀碩士課程本需4年,她延遲了畢業,足足花了5年半,當中一年停止上課,用來沉澱自己,創作畢業作品《病理誌》。

作品中,陳碧云將職業知識與興趣結合,講述不同疾病的歷史,當中用上大量鎢絲燈及光管等;表演甚至在醫院教學實驗室內進行;去年始正式畢業。

醫院教學實驗室上演

醫學被標籤為理性;舞台劇則是感性的代表,陳碧云從來覺得兩者有共通點,分析病人組織和燈光設計,「看似很不起眼,卻會影響別人」,她不會直接與病人接觸,病人的治療卻取決於她的組織分析結果;而燈光設計不如演員般明確呈現在觀眾面前,但效果足以影響整場演出。對於陳碧云來說,她更希望透過實踐,證明人可以有不同發展。

明報記者 王丹麟

Never too late!助人改善家庭關係 抗癌社工鍾曉彤擁抱灰暗童年

鍾曉彤 (馮凱鍵攝)
鍾曉彤 (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在小二的課室,小女孩做錯了事,她擔心老師責怪就哭起來,同學安慰她:「我明白你害怕老師不喜歡你,不過這位老師只會是你今學年的班主任,明年就不再是她,在你生命裏不算什麼大事,下次不要再錯就是了。我們談談大家喜歡吃的食物吧!」只有七歲的同學懂得勸導和開解同輩,她當社工的媽媽鍾曉彤認為,可能是自己多年來家教的潛而默化。鍾曉彤在女兒三歲時經歷了一場大病,讓她反思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最後她毅然放下穩定的政府新聞處工作返回大學進修,不僅以自己所學培育女兒成長,也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擁抱驚懼無助的灰暗童年。

接受訪問,對於鍾曉彤來說並不陌生,除了因為她任職政府新聞處長達十年,也因為她在大學時患上血癌,康復後成了眾人眼中的「抗癌勇士」。高考後成功進入港大修讀心儀的法律系,鍾曉彤就像其他新生一樣,開學時雀躍地參加許多精彩活動。但某天她開始發起燒來,早上明明沒有異樣,午後開始出現低燒,翌日起牀體溫又回復正常,如是者整整一個月。駐校醫生擔心起來,安排她驗血,當她確診患上血癌時,同學朋友都擔心又傷心。「我做化療時掉了很多頭髮,同學會不動聲色把地上的頭髮一根一根撿起來,不讓我發現。」但病者本人的心情卻異常平靜。「當時我覺得病不可怕,死也不可怕。」她回憶着。「因為一直以來的日子過得太疲倦?」記者問,鍾曉彤紅着眼點頭說是,聲音變沙啞了。

爸爸向媽媽動粗 女兒偷偷進廚房把利器收起

鍾曉彤的童年,由父母私奔開始。媽媽是生於貧窮而重男輕女家庭的漂亮女孩,爸爸是富裕家庭的養子,二人邂逅不久,媽媽就懷孕。養父母反對婚事,爸爸於是為愛出走。「爸爸離開家庭後成為室內設計學徒,可惜富家子不擅理財,不到幾年就債台高築,養父送給他的樓房物業一個一個給賣掉。」鍾曉彤從小目睹父母因錢銀吵鬧,小學就開始面對沒錢交學費的為難。「我去請求校長通融的時候,會主動提出幫他辦事情,做這做那。」為了生活,她拚命設法討好別人,只是成長期創傷纍纍還是避不過,當中最要害的一擊發生在小學時的某個晚上。

父母成家的時候才二十未滿,兩口子童年缺乏愛,不懂相處之道。爸爸沒定時拿家用回家,媽媽在壓力下會責罵爸爸,一罵就是幾個小時,最後多半是爸爸向媽媽動粗收場。「以前兩個哥哥會出手制止,後來他們考進寄宿學校,家中只剩下我,每晚我都活在驚恐中,害怕爸爸按捺不住打媽媽,我會偷偷溜進廚房把所有利器收起來。」那個晚上,爸爸又做錯事被媽媽責罵,爸爸要向媽媽還擊,鍾曉彤抱着顫抖的小狗瑟縮於房間角落,媽媽跑進來想要躲避,爸爸緊隨其後隨手拿起數支筆朝媽媽的臉插過去!

「雖然年紀小,但我知道媽媽是家暴的受害者,爸爸以暴力對待媽媽,我是非常憤怒的,但同時,我這個血腥場面的目擊者在驚恐之餘,還要承受嚴厲指控帶來的自責。媽媽怪我沒有站出來保護她,不是好女兒,沒有正義感、不是人。」八、九歲時的一幕至今歷歷在目。長時間夾在父母中間成磨心,鍾曉彤形容自己是要看着父母眉頭眼額做人那種夾縫中的孩子,她懷疑病也可能是這樣鬱出來的。

遇上警員 帶她到少年警訊會所做功課

其實她不是沒有試過為媽媽出力,有一次爸爸打媽媽,她央求到場的警察叔叔不要離開,因為她知道警員一走,爸爸又會再動手。當然,報警不能阻止父母的婚姻繼續崩壞,但幾年後,鍾曉彤遇上另一位「阿Sir」,改寫了她的人生。「那時每天放學回家,在電梯口聽到父母的吵架聲,就會到公園找個地方坐着做功課。」穿著校服的女孩獨自一人,難免吸引街童搭訕。那天她正被幾個少年圍着,一位便衣警員走過來跟她說:「阿妹,我留意了你好幾天,你不是和他們混熟的,快跟我來。」警員把鍾曉彤帶到附近的少年警訊會所,從此那個地方成了她的另一個家。「我成為少年警訊會員,每天下課到中心做功課,幫忙做義工後還會獲得蓋印,儲夠蓋印有證書。」她亮出稚氣的笑容。

在清冷童年照亮她的,還有二哥的一幕「驚嚇」演出。「他告訴我,如果我們不想學爸媽一樣終日為錢爭吵,只得一條路,就是努力讀書,否則就像很多類似的家庭,男的去走白粉,女的做妓女。他還仔細形容嫖客的模樣,模仿他們的舉動來嚇唬我。」妹妹把逃避厄運的方法牢牢記住,即使那年患病,她仍然堅持每天在病牀上好好完成功課。

病癒之後,鍾曉彤聽從醫生的建議調節生活步伐,於是她放棄法律系轉讀較輕鬆的學科,畢業後受聘於政府新聞處,fresh grad第一份工一做就十年。結婚後組織自己的家庭,以為可以跟過去的不快告別,豈料女兒出生後,她不斷憶起童年時的壓迫與傷痛。女兒三歲時,病魔再次來襲,面對健康問題之時,她重新思考人生。「小時家庭生活不愉快,很希望有人幫我,如果我可以成為那個人,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就這樣,鍾曉彤重返港大修讀社工系。

修讀社工課程 接受心理輔導

童年的磨難讓鍾曉彤很重視人與人的相處,鍾曉彤不希望走爸媽的舊路,所有事也以別人為先以避免爭吵,小時被同學取笑仍樂在其中,將別人的感受放大,把自己的需要隱藏,但這樣卻逼得自己透不過氣來。上一代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有多深遠,她似懂非懂,直至修讀社工課程時才真正認識,她一邊讀書一邊接受心理輔導,重新認識自己並調整心態,漸漸放下多年來的愧疚和各種包袱。「過去的經歷令現在的我更能理解不同家庭的各種苦難,成為幫助別人的資源。」畢業後,致力研究原生家庭的範疇,她很想家長在子女年幼時,就明白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而她相信幼稚園就是及早介入社工服務合適的地方。「成為幼稚園駐校社工後遇到一位學生,她常常無故被媽媽責罵,媽媽在面談時告訴我,她年少時也是經常被媽媽責罵,我拒絕學習父母溝通的方法,她就剛好相反,兩者都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我鼓勵這位家長以較正面的方法跟女兒溝通,減少責罵,親子關係漸漸得到改善。」

幫助別人改善親子和家庭關係的鍾姑娘,沒忘記修補自己與母親的感情。「過去,我腦海充斥着家庭不和諧帶來的傷害,忽略了媽媽努力為我做過的一切。」當她放下創傷,昔日溫暖片段浮現。「因為家用不夠,連學費也沒錢交,媽媽為了讓我們有新校服穿,會買布回來親手縫製。」除了縫紉機發出的馬達聲,兒時的美好回憶還帶着飯香。「有時下課後我會期待吃到媽媽的雞翼和芽菜炒蛋,有一段日子,我愛上白汁雞皇飯,她就去學習烹煮的方法……」

「Uncle要獻唱! Auntie去換衫!」

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鍾曉彤深刻體會母親的感受,她很愛媽媽,希望媽媽可以把多年來的擔子放下,快樂地生活。籌備婚禮時,鍾曉彤和媽媽已經多年沒見,她感謝丈夫和她一起邀請媽媽出席。談到當年的婚宴,她笑說有如電視劇的情節。離異多年的爸媽均答應參加婚宴,女兒找來兩批好姊妹分別照顧他們,各坐一圍,本來該很妥當,誰知爸爸高興起來說要上台唱歌,媽媽知道一定不高興,怎辦?「女人都貪靚,於是我們替媽媽預備了幾套晚裝,好讓她在爸爸唱歌時離席更衣。」

兩組姊妹各自備有對講機,A隊:「Uncle準備要獻唱!」B隊:「我們現在帶auntie去換衫!」鍾曉彤七情上面,「婚宴特工」最後順利瞞天過海,皆大歡喜。驚險搞笑的劇情把方才的淚水都蒸發掉,談到懂事又快樂的女兒,鍾曉彤更是欣慰。今天,她致力成為家族的和平大使,定期聯絡哥哥和父母組織家庭聚會,讓大家終於可以共享無價的天倫之樂。她多次強調希望社會上有更多家庭能走出過去的傷痛及陰霾,快樂健康地養育下一代,訪問完結時,更貼心地為記者的育兒問題把脈,並送上貼士和鼓勵,「加油!Never too late!」一句溫柔輕巧的話充滿了勁度。

■Profile

鍾曉彤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曾任職政府新聞處新聞主任,後修讀社工系,現為幼稚園駐校社工,公餘擔任義務輔導員,並為神學院婚姻及家庭治療心理學博士生。已婚,育有一女。

文﹕劉倩瑜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美術/明報美術

辣媽CEO:生涯不規劃

pama_2017_09_12_a1【明報專訊】早兩年因為公私實在太忙的關係,我最喜愛的閱讀習慣都不能持續,勉強打起精神,都敵不過疲累重重的眼皮,不得已要向周公投降。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面目可憎我習慣,心靈貧乏大件事。近日扚起心肝,不斷進補心靈雞湯,其中一本誠意向所有父母推介,是台灣名作家侯文詠的《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侯文詠本身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值得所有父母參考的對象及教材,專科醫生不做,追隨自己的心,全職做寫作,結果成績斐然,他坦言目前收入比做什麼醫師都要多很多。

堅信子女有權利及自由

這本書令我獲益良多之外,最重要是解開我一直想不透的課題,就是生涯規劃。我是個過來人,更是個受害人,一直反對父母為子女做的一切規劃,我堅信亦堅持子女有權利及自由,選擇他們該怎樣走,如何走自己的人生路。但作為一個獵頭人,講到生涯規劃,今時不同往日我知,但究竟如何不合時宜,我卻說不出所以究竟,侯老師在書中的解說令我茅塞頓開。

我們成長的六七十年代,無論職業行業的選擇並不多,所以生涯規劃有助我們心無旁騖向着規劃目標前進。只要持之以恆,只要痛下苦功,總會做出點成績來。但時至今日,職業行業遠超我們當日能夠想像的,連電競選手都是專才的時候,今日父母的思想還停留在當日自己的成長年代歲月,只有建築師會計師醫師工程師律師才是專業,只有拚命讀書讀大學才有出路,扼殺了子女本來極多的可能性及無限潛能,完全無視子女的志向及興趣,教子女如何能服?愈是勉強自己遵從父母願,愈是乖巧懂事生性,就活得愈痛苦。

不能輸的是快樂

為了那條根本不存在,但父母個個堅持不能輸的人生起跑線,侯老師說得好,起跑線的確有,但不能輸的,是快樂!因為人生必定有高低起伏,一定會遭遇失敗遭受挫折,快樂就是對抗挫折憤怒最大的能量力量,所以不能讓孩子的快樂輸在起跑線上。今日的所謂學習,只是不斷的補習不停的操卷,追求的只是標準答案,出盡法寶務求令孩子成為出色的考試機器。「在一個今日的標準答案很快就會被明日取代的改變時代中」,只有能夠「突破那些別人給的標準答案,進而培養出適應變動的競爭力,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且可以開創出自己想望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及屬於自己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生命無非只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什麼。」父母盲目追求子女的所謂成功,究竟是失敗還是成功?與此同時,我看到有報道「最悲慘財務規劃」,是日本的年老父母銀髮族,籌謀如何在身後能留500萬日圓給繭居子女。我們香港,成功須父幹,如何規劃是好?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文﹕張慧敏

「自研機械人 因叮噹未來臨」 機械人公司老闆:小孩思維創意根源

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創科博覽「香港之光」展區中,展出了岑棓琛公司的防山火機械人。岑棓琛表示兒時受日本動畫《叮噹》啟發而追逐機械人夢,指機械人的關鍵在於其「腦部」,即研發人員所寫的軟件程式,若程式不夠好,會令機械人淪為「廢鐵」。(黃志東攝)
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創科博覽「香港之光」展區中,展出了岑棓琛公司的防山火機械人。岑棓琛表示兒時受日本動畫《叮噹》啟發而追逐機械人夢,指機械人的關鍵在於其「腦部」,即研發人員所寫的軟件程式,若程式不夠好,會令機械人淪為「廢鐵」。(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消防處資料顯示,本港在2011至2015年間平均每年有900多宗山火。33歲的岑棓琛(Rex)2009年成立「視野機器人有限公司」,其防山火機械人可偵測細微火種,精密至1棵樹範圍內的起火,至今已獲本港及內地逾40個城市採用。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機械人夢源於兒時鍾情日本動畫《叮噹》(現稱《多啦A夢》),深信小孩覺得「什麼都做到」的思想才是創意源頭。

《叮噹》長篇故事《大雄的大魔境》中,叮噹利用其法寶「自家用衛星」從高空拍攝照片,找出未被發現的「魔境」探險。岑棓琛回想其防山火機械人,指概念與該法寶很相似,「(自家用衛星)放出去影相並傳送資料回來,但它笨一點,要印出來看(資料)」。岑表示,其防山火機械人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分析偵測範圍內的溫度分佈,團隊花4年研究如何能分析紅外線熱圖像中的火源位置。

防山火機械人與法寶概念相似

防山火機械人的外形酷似《太空奇兵‧威E》的機械人WALL-E,Rex指防山火機械人可偵測8公里半徑圓形範圍(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內的山火,最精密可測到6平方米的火,等同1棵維園路旁的樹,「以香港為例,由於有障礙物阻檔,18台機可覆蓋八成以上郊野公園範圍」。

山火「零漏報」 逾40城市採用

他指最初與內地部門商討,並在2011年參與增城的山火演練實地測試,2013年推出首部防山火機械人,至今推出150多部,獲香港、內地41個城市和印尼採用,其中本港漁護署藉此偵測有否人在郊區留下火種,至今獲投資總額超過1000萬美元。

岑棓琛說,防山火機械人的研發過程不斷「燒錢」,測試連原型製作「燒掉」200多萬港元,「是倒錢落海,山上的sensor(傳感器)測試後會被燒掉」。但「燒錢」的意義沒有白費,他指目前機械人達到山火「零漏報」,若機械人配合適當設定,亦不會誤報。

「沒有東西整不到」

被問及為何鍾情於研發機械人,岑表示是受日本動畫《叮噹》啟發,「叮噹本身是機械人,我覺得是會有(機械人),但長大後發現未等到(叮噹出現),因為很多技術未發明,所以想自己做一個(機械人)」。

他稱成年人的思維局限較大,反而小孩覺得「什麼都做到」才是創意的根源,「不時要提醒自己,沒有東西是整不到,只是可能難一點,或需用其他方法」。

明報記者 岑詠欣

AI分析醫療影像 準確率逾九成 2分鐘完成檢測 紓緩醫生人手不足

視見醫療科技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陳浩(中)和產品經理Tsougenis Efstratios(右一)都認為,以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醫療影像這個市場非常龐大,競爭程度暫時還很低。圖為兩人和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竇琪(左二)、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師廖翠怡(右二)和唐炳豪(左一)合照。(蘇智鑫攝)
視見醫療科技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陳浩(中)和產品經理Tsougenis Efstratios(右一)都認為,以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醫療影像這個市場非常龐大,競爭程度暫時還很低。圖為兩人和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竇琪(左二)、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師廖翠怡(右二)和唐炳豪(左一)合照。(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現代醫學非常倚靠分析醫療影像來協助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擁有這種知識的病理醫生和放射科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嚴重。有科技公司就研發出人工智能軟件,自動分析醫療影像,希望利用技術創新來紓緩醫生短缺以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現時,該公司已有1套檢測肺癌的軟件正在3家內地醫院進行臨牀測試;若順利的話,可望在1年後正式推出。

視見醫療科技共同創辦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陳浩表示,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2月,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影像計算分析實驗室「孵化」出來,創始團隊主要是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王平安教授及其博士學生。該公司業務是研究將人工智能醫療影像分析技術應用於輔助診斷和治療,解決醫生人才短缺以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

內地病理醫生缺口達6萬人

西醫非常倚靠影像來協助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有內地網媒報道,2015年內地的醫療影像檢查人次高達14.4億,醫療影像開支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6000億至8000億元人民幣;內地醫生愈來愈難應付龐大的醫療影像分析工作。陳浩表示,有估計指出,內地的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醫學放射影像,數量每年增長高達30%,但放射科醫生的數目每年增長不到5%。至於負責分析病理影像,如光學顯微鏡拍攝的細胞或組織影像的病理醫生,亦同樣出現巨大缺口。現時,內地只有約9000名病理醫生,以較保守的估計,內地病理醫生的缺口高達4萬至6萬人。若根據美國病理醫生與病牀數目的比例,內地更需要10萬名病理醫生。

此外,一個病理醫生的成長周期長達10年,即使醫院增加招聘和培訓,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另病理醫生和放射科醫生若在疲倦的狀態下工作,亦會令判斷出現錯漏的機會增加。該公司提倡,利用人工智能軟件分析醫療影像,輔助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減輕病理醫生和放射科醫生工作量。

以肺癌為例,早期肺癌的典型癥狀是肺部結節,放射科醫生通常要觀察約200至600幅電腦掃描圖像,以香港來說,大概要花30分鐘;內地因為人手嚴重不足,只會用10至15分鐘。至於病理切片影像,1張約1GB至3GB,病理醫生一般亦要在15至30分鐘內,從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壓力相當大。若使用該公司的人工智能軟件來分析放射影像或病理影像,只需1至2分鐘,大幅提高效率;準確率亦逾九成,可以作參考,減輕醫生部分工作量和壓力。

北京醫院測試 料明年推出

視見醫療科技正在研究的,有「AI放射影像輔助診斷系統」、「AI病理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以及「AI放射治療靶區輔助勾勒系統」。其中,AI放射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中用於分析肺部影像有沒有肺癌的「肺小結節檢測和識別系統」,正由北京3家醫院進行臨牀測試。若順利的話,可望在1年後取得中國藥監局的認證,正式在內地市場推出。

AI病理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中用於分析有沒有乳癌和子宮頸癌的軟件,亦會在稍後交給內地醫院進行臨牀測試,希望趕及在今年底前開始申請中國藥監局的認證。因此,若兩者都順利的話,到了明年底,該公司將有兩套產品推出市場。至於AI放射治療靶區輔助勾勒系統,用來勾劃出癌症病人體內需要進行放射治療的地方;但這套系統仍需時日才可以臨牀測試。

陳浩表示,雖然公司優先發展內地市場,但亦希望能物色香港醫院參與臨牀測試。該公司初期會將其人工智能軟件安裝在醫院電腦系統內;長遠來說,會考慮透過雲端來提供服務。將來開拓國際市場時,透過雲端來提供服務,毋須派員工上門安裝,會比較方便。

系統應用「深度學習」 分析病症

據悉,視見醫療科技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當中的「深度學習」技術(Deep Learning),來自動分析醫療影像。視見醫療科技產品經理Tsougenis Efstratios表示,該公司在「深度學習」技術方面,擁有4項發明專利,另有4項專利申請正在審批。

他又稱,分析不同病症的「深度學習」技術,其實大同小異,重點需要先找到醫生提供大量案例的醫療影像,以及清楚標明其中的關鍵位置,才能讓軟件學習到日後如何自行分析。

非完全取代 最後仍靠醫生把關

不過,由軟件來分析醫療影像,萬一出錯的話,有機會面對訴訟和巨額索償。Efstratios表示,該公司的人工智能軟件若能取得所在國家的監管當局批准使用,就代表有關當局認可,其風險可以接受。而且,該公司不是提倡以軟件全面取代醫生,而是建議在最後階段由醫生把關及判斷。他認為,只要依足手續,在取得當地批准後,才推出其人工智能分析軟件或服務,毋須擔心訴訟和索償的問題。

明報記者 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