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概況、晉升階梯及升學資訊

設計

行業概況

設計師利用商店櫥窗結合3D電視,向消費者展示實體商品之餘,亦能讓消費者即時用手機選購產品及下載資料。
設計師利用商店櫥窗結合3D電視,向消費者展示實體商品之餘,亦能讓消費者即時用手機選購產品及下載資料。

據統計處數據顯示,在香港從事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就業人數由2005年的171,990人增加至2012年的200,370人,平均每年升幅為2.2%。香港尊重知識產權,有利設計行業的發展。而本港不乏充滿創意的年輕人,因此每年均有不少人為發揮創意和才華加入室內設計、時裝設計或商品展示設計等創意行業。近年設計行業向專業化、跨界別發展,業界講求創意之餘,也注重設計訓練。只要有適當的專業培訓,加上累積經驗和作品,在香港當設計師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職能範疇

設計業範疇廣泛,不同類型的設計師職能不同。室內設計師需按顧客要求設計、佈置和裝飾室內空間,同時要監督工程、聯絡客戶及溝通。時裝設計師要搜集時裝材料、繪圖設計和配色,以及跟進造衫進度。此外,時裝設計師還可能兼顧時裝買辦或出席時裝展等。商品展示設計師的工作與商品銷售關係密切。商品展示設計師需配合公司形象,通過擺放商品、整理店舖陳設、營造店舖氣氛以吸引顧客進入店內購物。

設計行業注重設計專業技術多於學歷,故有相關資歷者較易入行。新人往往要由低做起,累積工作經驗和個人作品。部分設計師最後更成功建立個人品牌。

設計師憑藉他們的藝術觸覺,把創意應用在生活上,增加社會上的美感和藝術氣氛,帶來更美麗的生活環境。

晉升階梯及薪酬

job12_B01_path

入職條件

室內設計師 ・ 有創意和具視覺藝術觸覺
・ 對建築有認識
・ 曾接受平面設計訓練,例如繪圖
・ 具溝通及表達技巧
時裝設計師 ・ 有創意、具有潮流及藝術觸覺
・ 熟悉成衣製作,搜集時裝材料資訊
・ 曾接受時裝設計訓練
・ 具溝通及表達技巧
商品展示設計師 ・ 想像力豐富,具視覺藝術觸覺
・ 對商品銷售有認識
・ 曾接受平面設計訓練,例如繪圖
・ 具溝通技巧及團隊精神

Q&A

Q:若我想入行成為商品展示設計師,在求學時期可如何事先準備?

A:公司聘請商品展示設計師時多要求相關證書,香港一些學院如香港浸會大學,有提供相關課程,針對商品設計的工作提供訓練。如對設計有興趣的同學,也可從大學開始修讀設計課程,由基本學起。另外,同學也需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包括在學時到一些設計公司實習或參加設計比賽。

升學培訓課程

本港有關設計的課程眾多,不少大專院校均有開辦學士學位或高級文憑課程。部份設計學院亦提供如平面設計、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和珠寶設計等不同範疇的課程。有意入行的人士可從有關課程中學習到設計學原理、美術技巧、繪圖技巧,甚至市場學等多元化內容。(詳情請按以下連結)

書本樣式

job12_B01_book1
job12_B01_book2
job12_B01_book3

「哈囉喂」服飾造型師 蘇曉善創造新奇鬼怪事

蘇曉善 Jeanie(圖﹕黃志東)
蘇曉善 Jeanie(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她身形嬌小,樣子甜美,臉上掛着燦爛笑容,你怎也想不到她專門設計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服飾,她是海洋公園高級服裝統籌蘇曉善。年僅二十七歲的她,與時下少男少女一樣,愛行街、睇戲、旅行,唯一不同的是,她自細喜歡租鬼片回家,深夜獨個兒看。或許因這份另類,令她在展開全職工作生涯後,短短三年便統領整個海洋公園年度盛事「哈囉喂」。緊接下來「哈囉喂」又有新一輪招聘活動,意味Jeanie又有排忙,雖然工作佔了她生活的八成時間,但肯定的是,她樂在其中,熱誠未減。

沿海洋公園正門旁的秘道,乘升降機到地底,是歡樂氣氛以外的另一光景。不同的工作人員忙碌地穿插在各個工作間,來到走廊末端這間房,面積尤其大,因為它是集工作室、試身室、員工休息室及倉庫於一身的服裝間。

眼前這位小妮子蘇曉善(Jeanie),是服裝間的「話事人」,她領着記者走了一圈,「這裏擺戲服、員工制服、帽、道具、LED眼鏡,連底衫、毛巾、襪都有,演員可即場試身,很多季節活動也會在此準備,不過類似『 哈囉喂』等大型活動,因涉及七百名演員,須另闢大面積的臨時衣帽間處理。」連接倉庫的是工作室,主要擺放布、衫鈕、拉鏈等原材料,同時設有多部衣車,方便Jeanie與同事隨時趕工、打仗。

用「打仗」來形容Jeanie的工作,絕不誇張,尤其當萬聖節臨近,要拍攝演員的造型硬照,服裝間更是「七國咁亂」。她笑說,每間鬼屋都會有兩名最具代表性的演員,「我們要幫他們度身、試衫、拍廣告及造型照、見傳媒、爭取曝光,忙到出煙。」

2015年,是她最深刻、最有滿足感的一年。因她要全權統籌整個海洋公園年度盛事「哈囉喂」。「2012年加入海洋公園做全職工作,較多接觸聖誕及新年活動的服裝造型,較少造萬聖節服飾,所以15年是我第一次統籌整個『哈囉喂』,壓力非常大。」

在「哈囉喂」搞得如火如荼的那個月,她天天返朝十晚十二,「我負責睇住整個騷,就算回到家也睡不了,倒不如等到那天節目完了、演員落完妝才回家。」不過看着演員穿上自己設計的服飾,周圍游走「嚇人」,甚至被市民搶着包圍影相,她也「累」氣全消。

一個「靈堂」造型的服飾 搶盡鎂光燈

「靈堂」造型——這「靈堂」造型服飾,由真人演繹靈堂黑白相,Jeanie說,由構思到製成,花了四個月時間。(圖﹕受訪者提供)
「靈堂」造型——這「靈堂」造型服飾,由真人演繹靈堂黑白相,Jeanie說,由構思到製成,花了四個月時間。(圖﹕受訪者提供)

一個「靈堂」造型的服飾,搶盡鎂光燈,無人不讚歎。她解釋,「驟看一看,你會以為真的是放在靈堂的一張黑白照,但行近一點看,你會發現那黑白照其實是真人演繹,靠服裝、化妝、道具及演員互相配合,營造恐怖氣氛。老實說,當我在衣帽間的鏡中見到她,我都不寒而慄……」這個「靈堂」的角色造型由構思到製成,花了四個月時間,當中除了要與不同部門討論及拉鋸,也須顧及演員感受。

Jeanie說,當初想了很久如何將一個演員變成流動式的靈堂祭台,「服飾要求演員要孭起一個架,設計時也擔心太重,會令演員不舒服,無法演繹角色神髓。」她同時要說服演員部門,向他們解釋清楚「靈堂」服裝的設計、構造甚至承拓力學,不斷作出調節,「由於這個造型都幾敏感,所以都要先了解演員的意願。試過有演員說自己樣子很美,不甘心要穿阿婆服飾,我也要說服他們『身為演員,什麼角色也要嘗試』,甚至會向他們講解服裝背後的故事。」故她每天出入服裝間,並非只是「造衫」,還要學做人,要面面俱圓。

陰差陽錯 加入海洋公園服裝部

但講到當初為何會加入海洋公園服裝部,她形容是陰差陽錯,因她讀書時,從未想過投身服裝設計,一心只打算走入時裝品牌公司工作,從事品牌推廣。她憶說,十七歲那年會考後,便入讀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時裝商務課程,修讀四年,再轉讀HKDI(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時裝商務銜接學位課程,「我自知鐘意畫畫,但並非畫得好,又想到設計在香港難以生存,所以選了時裝商務範疇,一來滿足自己對時裝的興趣,亦估計會多些出路。」

她解釋,時裝設計着重教布料、造衫技巧、用色及設計想法等;時裝商務就要做資料蒐集、研究及寫文章,集中品牌研究,找出品牌的市場定位,想辦法幫品牌賺錢等。不過在IVE讀書的第二年,她在朋友介紹下,走入海洋公園做兼職,想不到一做便八年。

「兼職的日子一星期返三、四日,主要跟市場部,帶演員去深圳、台灣等地做推廣,主要湊演員為主,有時會幫忙修補服裝,未正式掂到造衫這部分。」但當12年她轉為全職後,她工作所看到的風景,已跟從前不再一樣。

她不止要配合主題構想角色、設計服飾等,也要跟其他部門溝通、協調,「通常由負責Event的部門拋出想法,公布今年活動的主題,我們再一齊brainstorm,之後便要為角色做資料蒐集,並與供應商入貨、買料、傾造衫,同時與道具部及化妝部緊密溝通。當有製成品後,又要與製作部落實具體執行內容、安排演員等。」

從鬼片中尋找靈感 萬試萬靈

參觀展覽——Jeanie可以為了一個感興趣的外國展覽,專程走到當地參觀。(圖﹕受訪者提供)
參觀展覽——Jeanie可以為了一個感興趣的外國展覽,專程走到當地參觀。(圖﹕受訪者提供)

雖然年年幫海洋公園「哈囉喂」、聖誕主題、新春花車造衫,但她說從不覺悶,更不斷從生活中尋找新靈感,看鬼片是萬試萬靈的一招。她說,「我好細個、七至八歲那時,已鍾意去唱片舖租鬼片回家看。」她更會選擇深夜時分,把家中所有燈關上,獨個兒坐在客廳看,香港、泰國、日本等鬼片在熒幕上輪流上演。她近期愛上泰國鬼片,貪其情節貼近生活日常,一看便啟動無限驚嚇幻想,看後心有餘悸。日本鬼片則是啟發她創作靈感的「軍師」,戲中的角色多些細緻的造型及化妝,偏向誇張形式,值得參考。

中學階段的Jeanie亦原來早已是購物狂,出街一定不會只有T恤、短褲,總要配搭戒指、頸鏈,為自己設計完美造型示人,「讀IVE時,因為有返兼職,一有錢就狂買衫,不太注重質素,潮流興什麼就買什麼,基本上都是Fast Fashion(速食時裝)。」但自從投入服裝設計後,她已變得跟往時不太一樣,「我買衫不再是見到靚就買,會留意一條拉鏈、甚至一粒鈕的質素,所以不會那麼容易花錢買衫。同時會傾向上外國網站買入香港少見的時裝款式,但從不追求名牌。」這應該也是在她與供應商交涉之間,無形中賺回來的轉變。

既不可剝削供應商 也不能被剝削

「我與供應商洽談生意,離不開價錢、budget、質素,因我們的服裝會不斷用,並非一次性,故要平衡價錢與質素,既不可剝削供應商,也不能被剝削。」於是她成為了深水埗的常客,四出格價,進化為「精明消費」的專家,「要知道不同拉鏈、布料的市價,掌握數據,讓自己心中實在一點。」

她直言,如今生活的八成時間都放在工作上,有時工作壓力大到連媽媽也發現,忍不住會問她︰「為什麼不見你笑?」這是她不太喜歡自己的地方。她說︰「如果我很大壓力,我會不表達、不作聲、不展露人前,不喜歡讓人看見我工作上的不快,怕影響同事心情,於是都鬱在心裏。」她平時也只能靠食甜品,令自己放鬆一點。一年一次的旅行也為她提供可以喘息的空間。Jeanie可以為了一個感興趣的外國展覽,專程走到當地參觀,「我感興趣的事與其他人不太一樣,我鍾意怪獸、外星人、鬼怪等,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小時候也曾喜歡Hello Kitty,只是慢慢改變了口味。」由於她對外星世界有憧憬,她平時也會密切留意太空館的展覽及活動,一有時間就走去捧場。

但她談到最喜歡自己的地方,當然是直腸直肚,「我在工作過程常常拋出意見,一旦心中認為不可行,一定會說出來,務求令到整件事更好。」她更趁機提醒六月開始會展開連串「哈囉喂」招聘活動,鼓勵更多新血加入團隊。這種「直腸直肚」想必也是她不斷晉升的一大原因。

■蘇曉善 Jeanie

現年27歲,曾在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及HKDI(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修讀時裝商務課程。與時下年輕人一樣,喜歡睇戲、行街、買衫、食飯及旅行,也喜歡出國看展覽。不過喜好及口味頗為特別,喜歡看鬼片、中意怪獸、外星人及鬼的卡通或公仔。現擔任海洋公園高級服裝統籌,在做設計研究及資料蒐集時,她也愛了解世界的新奇古怪事。

恒管加3%學費

【明報專訊】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設立3萬元學券,資助於文憑試考獲3322的考生報讀自資學士課程。恒生管理學院校長何順文認為,學券資助額需每年檢討,以應付院校加學費,而該校下學年亦會加學費3%至每年7.74萬元。

倡學券資助額每年檢討

林鄭月娥競選時承諾未來增加50億經常性開支,據悉其中一個方向是推出自資學士課程學券。何順文稱,上次與林太會面時已表明,盼學券金額能每年檢討,因自資院校自負盈虧,收入主要為學費,加上通脹和優化設施,需要加學費,希望學券能予以配合。恒管新學年亦會因通脹加學費,首年和第二年學費由每年7.48萬加至7.74萬元,第三及第四年則由每年8.48萬加至8.8萬元。何順文續指出,學券資助令學費變得與政府資助大學相若,料今年在中六畢業生人數減少下,收生情况仍理想,何指下月12日將在屯門和香港仔開設收生中心,方便偏遠地區學生查詢。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教育局在批准自資院校的加學費申請時,應徹底把關,但他認為推出學券後,不會引起自資院校加價潮,因現時面對收生壓力,貿然加費更令收生有困難,「屆時因加(學費)得減(收生人數)」。

另外,政府會將上財政年度的180億額外盈餘撥予教育之用,特別是高教界科研用途,何順文指恒管的建築成本乃來自政府低息貸款,惟「長期還對學校吃力」,已向林太提出「一次過啟動投資補助金」,即免除歸還貸款的七成,約5至7億,至於林太意下如何,何稱林太沒有表態。本報向教育局查詢會否批出「補助金」,局方指正研究分配方案,會繼續與教育界團體和持份者保持溝通,就如何改善教育工作聽取意見。

2017年6月23日

美指:古裝實景移師內地 少聘港新人

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莫少宗(圖)稱,部分電影移師內地搭景,因成本及工作需要會聘請當地人,或影響本地年輕新血加入劇組的機會,幸現時微電影等新形式湧現,成另一入行渠道。(李紹昌攝)
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莫少宗(圖)稱,部分電影移師內地搭景,因成本及工作需要會聘請當地人,或影響本地年輕新血加入劇組的機會,幸現時微電影等新形式湧現,成另一入行渠道。(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一部電影的誕生,除了導演、編劇、演員,還靠幕後團隊默默耕耘,其中一個重要崗位是美術指導。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莫少宗形容,美術指導每次接到劇本,便按文字描述、劇情發展和角色背景等,營造電影所需的「世界」,場景、服裝、道具等均要包攬,因此每遇資金緊絀,便首當其衝。他說,香港太細,難借到合適場地,而搭景成本高,例如古裝大製作不可能在港搭建宮廷實景,亦難聘請數百人加入劇組,唯有移師內地。

莫少宗說,不打算在內地上映的電影普遍資金較少,「賣座如《寒戰II》(香港票房)才收6000萬元,很多電影票房不過數百萬,還要扣院線費用,你想像開支要如何緊縮,投資方才不會白做」。資金有限可以變通,但難免影響質素,例如局限了特定拍攝角度,否則「穿崩」。他說,政治環境改變沒有衝擊美術指導,真正挑戰來自科技進步,以往要「通頂」看參考書,現時上網已找到所需資料,但觀眾的視覺經驗亦因此增加,電影場景必須更細緻真實,才可令觀眾和演員有代入感。

他舉例,《寒戰II》的立法會會議廳,其實是到現場觀察後仿製。成本相對低的《衝鋒車》,戲內主角將16座小巴改裝成衝鋒車,畫面出現的設計圖,原來有考慮角色背景,「不能畫得太仔細,要似蠱惑仔畫」;改裝後的「衝鋒車」保留小巴趟門,亦是美術指導的心思,「觀眾未必留意到,車身藍色部分是用電線膠紙貼出來」。

港新血「騎牛搵馬」 拍內地微電影

拍攝場地移師內地,自然聘用當地人,符合成本效益,亦有實際需要,他說:「香港人有想法,但不知當地哪裏多布行、哪裏有河。」崗位有限,香港年輕電影人面對更大競爭,業內尤其剛畢業的新血,或面對開工「時差」,「想入劇組時無戲開,到劇組找他,他可能已等了半年,轉行找到全職」。內地對微電影需求大,為年輕電影人開了扇窗,部分人轉拍這類作品,靜待入劇組機會。

2017年6月23日

收生計分改最佳6科 港大醫科多站式面試

港大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稱,海外經驗反映MMI模式比傳統的小組討論更有效,他亦相信單獨見面可更深入了解面試學生是否適合讀醫。(袁樂婷攝)
港大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稱,海外經驗反映MMI模式比傳統的小組討論更有效,他亦相信單獨見面可更深入了解面試學生是否適合讀醫。(袁樂婷攝)

【明報專訊】每年大學聯招均有「尖子」爭入醫科。香港大學醫學院今年調整收生要求,不再以中學文憑試4科主修科及兩科選修科計分,改用最佳6科成績。該學院另改革面試形式,試行「迷你多站式面試(Multiple Mini Interview,MMI)」,學生輪流與4名教師單對單傾談。港大醫學院副院長(教學)劉澤星說,面試內容包括時事常識及道德倫理等,盼更深入了解考生是否適合讀醫。

中大醫學院則回覆,期望新生不僅學習成績優異,亦要有使命感、熱誠及「捱得苦」,畢業後能做到「妙手仁心」,因此收生時會考慮其整體表現,包括面試及課外活動等。該學院採個別面試,由兩名教授與考生逐一面談。今年有接近1600人經大學聯招報讀中大醫科,當中800人屬首三志願。

劉澤星說,港大內科全科醫學士、藥劑學及生物醫學學士課程均改為計算最佳6科成績,因聯招面試涉獵多個範疇,足夠分析學生的通識能力,不擔心影響收生質素。他稱,約兩周前已安排約400名將港大醫科列為聯招首三志願(band A)的文憑試考生到校面試,學院棄用10人一組的小組討論,改為讓考生到4個面試站,與教員討論不同題目,每站見8分鐘。

問器官先給親戚抑或高官

study_2017-06-21_A2劉說,單獨傾談更容易發現學生優缺點,分別由4名教員評核,亦可更客觀反映學生表現。劉沒參與評核,但他引述其他教員意見,稱參與面試者表現不俗,例如問及器官捐贈的標準,應先移植予高官、自己親戚抑或陌生病人時,考生知道器官移植有既定指引,並應按病情判斷優次。

另考時事 問最低工資

除了道德倫理,面試另外會考驗學生溝通技巧、時事常識及批判思考等。劉澤星舉例,今次面試有問考生最低工資應定在什麼水平,「不希望他們只在面試前幾天閱報,而是長期關心時事」。

此外,港大醫學院推行「增潤年」計劃,2016/17年度或以後入學的新生,於三年級時將可彈性參與自選活動,包括海外交流、科研實習或人道救援工作,盼他們涉足醫科以外的知識。首批學生將於明年9月出發,事前要訂目標,作為學年末的評估標準。劉澤星稱,學院會調配教學時間表,學生在該年度毋須修讀主修科目,但不會因此延遲畢業或減少修讀科目總數。

2017年6月21日

辣媽CEO:從六四說起

【明報專訊】編按:每期辣媽和小兒子小T將會就不同題目各自發聲,表達意見。

■縱不銘心 仍盼平反

寫這篇文章的日子剛好就是六月四日,正在為寫什麼題目煩惱,媽媽提議不如寫我對六四事件有什麼看法。坦白講,很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其實生於1999年的我,對六四事件,並沒有那種痛心疾首、切膚之痛的感覺,只是知道中國人民曾經不惜犧牲,拚死追求民主、自由的一個歷史事件。

我對發生「六四事件」的始末所知的大概,只是從網上流傳的資訊及不同媒體的報道,還有自小聽到父母和長輩之間的討論得知,中小學的課程內根本隻字未有提。民主對我而言,是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言論自由,國家社會可以容納不同意見聲音,求同存異,得以和平共存。雖然沒有刻骨銘心,但我依然希望「六四」能夠得到平反,不要讓那些為了民主甘願犧牲自己的人白白犧牲。

文﹕小T

■事不關己?無良知!

六四當日,我黑底白字在面書發了「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汲取任何教訓」。小T曾經一度說大學想修讀歷史,我高興到不得了。他生性聰明天資聰穎,但始終年紀小,見識目光顯淺,但自恃聰明,做人處事難免心高氣傲兼浮躁。我是個過來人,是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示範,希望他從修讀歷史的過程中,從前人、偉人的錯誤教訓及事中得到啟發,認知到自己是如何的渺小,必須保持謙卑的態度,聰明才有機會修煉進化成智慧。

講起來小T能對歷史有興趣,證明他多少還是有點慧根。其實不止是六四事件,歷史科在學校課程中都不是重點科,重點的竟然是那個所謂通識,結果是統統都不識的通識科。

講唐宋元明清的歷史,因為時代久遠,只能當故事一樣參考,我明;但如果對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希特勒德軍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等,我們同為人類身為地球一分子都會義憤填胸,會為死難者受苦受辱者抱不平。何况六四?不止是有圖有真相那麼簡單,是有完整的紀錄片及生還者,把血淋淋的真相活生生展示出來的事實,說事不關己,追悼沒有意思的人,不僅是無知,是完全沒有良知。

我故意要小T寫六四,是有目的地令他為這個題目做功課,因為即使他自小被耳濡,始終未能有比較深入的討論,亦未有足夠判斷能力做他個人的結論。但我心底十分渴望,有朝一日可以就這個議題,和他暢談各抒己見,有擦出火花的對話。到了那個時候,我的兒子才算是真正長大了!

我們的下一代,注定是沒有根的一代,但不能是愚昧無知的下一代。發生了的事就是歷史,不容抵賴。每年六四,都令我為天安門廣場母親的心痛,失去了的不止是寶貴子女的生命,悼念的自由亦被剝奪,但依然堅持無悔無畏無懼,謹此向所有天安門母親問好及致敬!

文﹕辣媽 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遠離讀書壓力 另覓教育方法 細So為子笑顏遷貝澳

教仔有妙招——Jack甚有個性,對於要負責推坐車仔的弟弟來回幾次顯得有點不耐煩,但細So很用心地跟兒子溝通,更用上Jack最愛的超級英雄來引導他:「我現在想請Batman幫忙推弟弟啊!」只見Jack馬上說:「我在!」便走去推車仔,這個爸爸果然有辦法
教仔有妙招——Jack甚有個性,對於要負責推坐車仔的弟弟來回幾次顯得有點不耐煩,但細So很用心地跟兒子溝通,更用上Jack最愛的超級英雄來引導他:「我現在想請Batman幫忙推弟弟啊!」只見Jack馬上說:「我在!」便走去推車仔,這個爸爸果然有辦法

【明報專訊】家長們常說要給子女多接觸大自然、盡量不要給他們太多讀書壓力,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到同班同學十八般武藝,自己又敢鬆懈嗎?

不是空口說白話,真正講得出做得到的,有商台DJ細So(蘇耀宗)一家。細So與阿Wing(陳穎楠)育有3歲的Jack和11月大的Max,為了兩個寶貝兒子,兩年前他選擇搬進一個尚可把生活節奏調慢一點的貝澳,「看到他(兒子)在沙灘奔跑時展露的笑容,我就覺得沒有選擇錯」。

從東涌出發,乘坐的士到貝澳的蘇宅,大概要20分鐘車程。大家或許以為細So一家住在「深山」,深居簡出;事實上,他幾乎每天都要回商台開咪,周六清晨6時主持的節目,天未亮就要自駕出門,但其實由貝澳駕車到廣播道也不過是40分鐘左右的車程,比起由天水圍往中環還要快。

逃離市區搬進離島,是兩年前的一個決定。「當時有朋友在貝澳開餐廳,常常叫我們入去玩,並說玩過後一定想入去住,但我一直也不上心;終於有一天帶着當時1歲的Jack入去玩,我看到他在沙灘上奔跑,展現了一個很難得的笑容。有些小朋友見到沙和海都很怕,但他完全沒有,所以就覺得可以搬進來試試。」細So說。

傳統讀書方法不入腦

甜蜜夫妻——生了兩個兒子,細So和阿Wing兩夫妻仍然很甜蜜,阿Wing是全職媽媽,細So都是「愛回家」的人,雖然請了兩個傭人,但阿Wing平日仍會親自下廚給囝囝和先生吃。細So說太太搬進來後最擔心是不知如何買菜,「原來可以去梅窩買,不過得一大清早去買魚,不然上午9時多已所餘無幾。」阿Wing說。
甜蜜夫妻——生了兩個兒子,細So和阿Wing兩夫妻仍然很甜蜜,阿Wing是全職媽媽,細So都是「愛回家」的人,雖然請了兩個傭人,但阿Wing平日仍會親自下廚給囝囝和先生吃。細So說太太搬進來後最擔心是不知如何買菜,「原來可以去梅窩買,不過得一大清早去買魚,不然上午9時多已所餘無幾。」阿Wing說。

當然,Jack喜歡大自然只是其中一個搬家因素,另一個原因,是細So希望可以令兒子遠離讀書壓力。細So在香港長大,中、小學都是在傳統學校念書,中學念的更是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及後於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然而他在學期間卻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傳統教育。「現在回想,如果我能夠為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我不會這樣選。記得當年我的成績並不標青,讀書常常不入腦,但我後來想到一個方法,在考試前,跟同學每人讀一課,然後大家輪流做匯報。我發現,聽別人講的那一課,比自己讀的一課還要入腦,所以我知道我是需要透過聆聽和聲音去學習的。」

細So表示自己小時候是個很難專心去做一件事的孩子,Jack似乎遺傳了他的性格,然而細So覺得自己是聽覺型,但Jack就比較偏向感覺型。「他什麼也要試、去摸,透過接觸去刺激學習。」如此看來,Jack並不適合傳統學校,他現時所念的幼稚園也是給予孩子很大自由度的國際學校,Jack試過上學不肯穿校服,校長也讓Jack自己決定,從不強迫。

 鬈毛不梳頭——Jack有長長鬈鬈的頭髮,看似不修邊幅但卻不失可愛。細So承認兒子從不梳頭,「沒所謂,我自己有時也不梳頭。」

鬈毛不梳頭——Jack有長長鬈鬈的頭髮,看似不修邊幅但卻不失可愛。細So承認兒子從不梳頭,「沒所謂,我自己有時也不梳頭。」

細So常聽到家長說找學校最好找一條龍,因為只要一成功考進小學,未來十多年也不用煩,然而他覺得這豈不是把教育的責任交託別人?「我都會感到煩惱,但不是為了入學,煩的是要想想每天要教他什麼,跟他來一個怎樣的課題。」細So有很多朋友,全部都涉獵不同的範疇,有教師、書法老師,也有做音樂的,而且他們全都願意用自己的專長去教導小朋友,所以他有時會想,如果自己有時間,寧願選擇Home Schooling。「申請做Home School是困難的,除非拿個外國身分,不然就唯有先選國際學校。」

男孩跳芭蕾舞?試過才知好

家如民宿——抗拒傳統教育模式的細So和阿Wing,把兒子送入國際學校,更認為貝澳非常適合他們居住。「我們常常請朋友來玩,要他們感受一下這兒的氣氛,我們的家好像民宿,每逢假期都住有客人。」
家如民宿——抗拒傳統教育模式的細So和阿Wing,把兒子送入國際學校,更認為貝澳非常適合他們居住。「我們常常請朋友來玩,要他們感受一下這兒的氣氛,我們的家好像民宿,每逢假期都住有客人。」

細So與阿Wing搬入貝澳,除了想找一間切合Jack學習模式的學校,也希望避開「群眾壓力」。阿Wing說,看到朋友的孩子念K1時已學寫自己的中文名字,但Jack就連線條也未畫,都曾經有一點擔心。「老師跟我說不用心急,但我個心都會怯一怯。他也沒有上什麼興趣班,只是在學校學芭蕾舞。最初我也會想,男仔喎!學芭蕾舞?但因為學校不夠人開班,老師才邀請Jack去學,我見他學後又幾喜歡,而且他穿上男孩的舞衣也很可愛!所以原來很多事情都要試過才知道。」阿Wing說。

爬高跳低不阻止 遠距離觀察

蘇氏夫婦在教養孩子的理念上非常相同,他們均會採取自由的方式,例如訪問當天,Jack在家中四處走,有時會爬高取東西,有時會在梳化上跳下來,爸爸更指他試過爬牆過隔壁,爬到「不上不下」時才向爸爸求救;弟弟Max想拿膠紙座玩,阿Wing也不會立即阻止,「被刺痛了,下次便不敢再拿」。有朋友指細So不太理會囝囝,但細So指自己是站在遠距離觀察,並不是不理他,「所以他很有主見」。

文:顏燕雯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法學院收生不一 律政司倡辦統一試

【明報專訊】社會近年對律師執業資格有廣泛討論,律師會去年初公布,2021年起三大法律專業證書課程(PCLL)學生須通過統一執業試才可做學徒。律政司就香港法律教育及培訓議題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指出,本港現時3間大學法律學院課程收生各有標準,令人關注水平不一,建議可考慮舉辦統一收生考試或完成課程的統一考試等。

建議設收生試或畢業試

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將於下周一(26日)討論香港法律教育及培訓議題,律政司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提到,現時3間法律學院法學專業證書課程各有一套收生準則,令人關注各學院水平不一,建議解決方法之一是舉行「法學專業證書課程統一收生考試」,或完成證書時的統一考試。

現時要在港成為執業律師,法律學位或法學博士畢業生須修讀港大、中大或城大的法學專業證書課程(PCLL),但各間法律學院均各有一套的收生準則,主要是基於申請人在本地或海外大學取得的平均積點(GPA)和學位榮譽等級,以及參考以往該校畢業生的水平作考慮。修讀者通過PCLL考核後,才可成為實習律師。

律師會擬推執業試 捱轟讓步

香港律師會去年初宣布在2021年推行統一執業試,引起港大、中大及城大法律學院關注,認為有關執業試與現時PCLL內容重疊,毋須增添另一考試,最終律師會讓步,指初步與大學有共識,由該會負責設計PCLL必答題,而其他題目則由學院負責。

2017年6月21日

當年以唇讀學習障礙多 手語助教輔聾生聽課﹕免嘗我的挫敗

【明報專訊】「聽得到,不代表聽得明」,是很多深度聽障學童於融合教育的困局,裝上人工耳蝸不代表能如常聽書。有聾人不想下一代面對靠讀唇學習的挫敗,成為手語雙語共融教學教師,輔助聾童以手語學習;惟有關計劃沒有經常性資助,有中四聾童兩年後會成為計劃下首屆中學畢業生,但不希望師弟妹因計劃不能延續而受影響,今天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發言,為聾童爭權益。

棄玩樂壓力大飲食失調

有深度聽障的Toby幼稚園起在主流學校就讀,小時候裝助聽器後只能稍稍聽到,自學而慢慢可以口語表達,「以前上堂時仍有一半時間聽不到,要靠讀唇估老師在說什麼,低頭抄筆記時就看不到老師口形,隨即便跟不上」。Toby說,她比同學花上多倍時間溫書,小息要抄筆記,放學後就要私人補習,她終能大學畢業,「犧牲課餘玩樂的時間,亦因學業壓力患上飲食失調。如果有手語學習,就不用承受這些壓力」。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4年發表的數據,香港現有約15萬名聽覺有困難的人,只有3900人懂手語;香港只剩1間聾校,政府又推行融合教育,大部分聾童都入讀主流學校。

「不想下一代聾童經歷我的挫敗」,Toby因而成為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教學助理,以手語到主流中學助教,她指很多父母或教師都以為聾生裝上人工耳蝸後,便如常人的聽力一般,「小時候媽媽跟我說戴耳機跟眼鏡一樣,但戴上了就知道不同,戴眼鏡後可看清楚,但戴耳機後所聽到的聲音不一定清晰」。

手語口語教師同步授課

中四聾生黎珈佑便是如此,人工耳蝸對其聽力沒大幫助,「如沒手語老師,上課時完全跟不上 」,他6歲加入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現與22名聾童一起於計劃下唯一一間主流中學讀書,聾童可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課室分別有一名手語及口語教師同步授課。

「沒手語完全跟不上」

中四學生開始揀選修科,該校只有4名健聽和3名聾人手語教師,未能分身到每個聾生班房助教,安裝人工耳蝸後稍有聽力的中四聾生陳芷瑩就成犧牲品。夢想成為獸醫的她,要自己應付化學課,不時因課上「聽錯一個音」,就不能理解餘下的課堂內容,「沒有老師打手語,覺得達成夢想困難多了,但都想試着衝破」。

他們的健聽手語教師黃老師坦言,計劃的資金有限,手語教師未能「專科專教」,「一名手語教師最少教3科,上課前一天要找該科教師『惡補』,又或跟聾生一起研究」。

1手語教師最少教3科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得不同基金的支持,一直靠民間力量支撐,卻沒經常性資助。首屆聾生黎珈佑和陳芷瑩將順利於計劃下完成中學課程,但現時該中學計劃的資助或會於2年後屆滿,他們不希望自己是計劃中唯一一屆中學畢業生,因此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中發聲,盼政府明白手語雙語共融學習對聾童的重要。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教學助理Toby(左)有深度聽障,小時候主要靠讀唇學習,而感重重障礙,大學畢業後從事融合教育,盼令更多人明白手語雙語教學對聾童很重要;而其聾學生黎珈佑(右)和陳芷瑩(中)將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發言,促教育局重視聾童學習權利。圖為3人以手語表達「支持手語」的意思。(李紹昌攝)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教學助理Toby(左)有深度聽障,小時候主要靠讀唇學習,而感重重障礙,大學畢業後從事融合教育,盼令更多人明白手語雙語教學對聾童很重要;而其聾學生黎珈佑(右)和陳芷瑩(中)將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發言,促教育局重視聾童學習權利。圖為3人以手語表達「支持手語」的意思。(李紹昌攝)

手語雙語教育計劃 逐年找資助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推出「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惟當時的資金只夠計劃營運7年,其後要逐年找資助。該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姚勤敏強調,單靠民間力量,沒有經常性資助,很難延續,盼政府重視手語教育的重要,為主流學校聾生提供資源。

4學校加入計劃 110聾童受惠

該計劃現於1間中學、2間小學和1間幼稚園提供手語雙語共融教學,每間學校每年約收取6名聾生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連同嬰兒手語班,每年約有110名聾童受惠。計劃中的手語教師不單只有健聽人士,亦有聾人,「學生看到長大後的聾人可有不錯的職業,令他們相信自己都可以有夢想」,姚勤敏指部分聾生除了想當教師,亦有其他發展回饋社會。

融合教育下有學校拒手語支援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口語教育是現時大部分聾童唯一學習選擇,但部分深度聽障聾童確實難以口語學習,惟教育局推行融合教育後,可由學校自主分配資源。

他指有聾童向他表示,曾要求學校提供手語支援被拒而難以學習,他盼教育局能聽到聾童的心聲,重視手語教育,「若想聾童於主流學校融合學習,就應提供有關支援」。

於主流中學就讀中四的聾生黎珈佑,2歲時才被發現有深度聽障,3歲多做了人工耳蝸手術。他打着手語表達,手術後只是「有聲音和沒有聲音的分別」,所以手語便成為他的第一語言,他慶幸自己能接觸手語雙語學習共融班,除了幫助他學習外,更重要是能擴闊圈子,結識到健聽朋友。

結識健聽朋友 樂見手語溝通

教育局指2016/17學年入讀普通中、小學、而其主要特殊教育需要為聽障的學生約有650人,亦鼓勵教師因應聽障學生的能力和需要,選用最合適的模式教學及與學生溝通。局方又指出,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包括聽障的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和服務的預算總開支為14.17億元。

黎珈佑說,在手語教師輔助下,於主流學校讀書已較容易,但相比健聽學生「一聽就明」的學習速度,知道仍有差距;但他仍想堅持於主流學校讀書,因為在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中可認識健聽朋友,亦樂見他們會一同學手語跟自己溝通。

人手不足 手語補課搭救

其手語教師黃老師指出,手語教師不足,難以跟所有聾生一起上堂,有聾生則需於課後再以手語補課,曾有聾生表示想因應有沒有手語教師而選科,「我們便着聾生當全部科都有手語教師,然後教師再想辦法解決,不想他們放棄自己的興趣」。她指計劃下的教師時常忙不過來,但樂見聾生和健聽學生一起相處,「當我們常把『共融』放在嘴邊要學生學習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切實經歷」。

明報記者 李詠珊
2017年6月20日

梁栢賢料醫療系統缺500醫生

公立醫院急症室前日起加價至180元,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右二)昨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了解情况。梁說伊院急症室昨日輪候時間仍然長,沒特別改善,估計要多數月才可見到加價效果。(馮凱鍵攝)
公立醫院急症室前日起加價至180元,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右二)昨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了解情况。梁說伊院急症室昨日輪候時間仍然長,沒特別改善,估計要多數月才可見到加價效果。(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前日起由100元加價至180元,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昨到伊利沙伯醫院巡視,他表示伊院周日的求診人數比上兩個周日跌7%,但人數下跌可能與天雨有關。

伊院求診跌7% 或因天雨

梁栢賢說,伊院急症室在剛過去的周日共有5789人求診,較上兩個周日的6100至6200人少7%,認為人數下跌可能與天雨有關,相信要數月後才可評估加價效果。梁又說,醫生在本月壓力最大,因未來將現流感高峰,而現時流失了200至300名醫生,實習醫生要到7月才可上班填補,估計整個醫療系統現缺約500名醫生。

急症室加價 缺20元鈔找贖

梁栢賢表示,加價兩天出現了運作上的小插曲,不少市民以往用八達通付款,加價後八達通餘額不足,當市民轉用現金付款時,醫院亦不夠20元紙幣找贖,已着同事多換紙幣處理。

急症科醫學院副院長蕭粵中說,暫未見到加價成效,醫生普遍對加價可減少非緊急病人的期望不高,因180元屬「全包」價,包括照X光、驗血等,與私人市場收費仍有距離。

201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