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春季招募日申請創新高 留學生棄當律師考督察

警方昨舉行春季招募日,有約2200宗申請,破歷年春季招募日紀錄。為縮短面試時間,應徵者現場交表格後即場接受初步遴選、筆試及小組面試。(李紹昌攝)
警方昨舉行春季招募日,有約2200宗申請,破歷年春季招募日紀錄。為縮短面試時間,應徵者現場交表格後即場接受初步遴選、筆試及小組面試。(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警隊近年不時爆出醜聞,包括休班警員不恰當表露身分等,令警隊形象受損;而警方昨舉行春季招募日,接獲超過2000宗申請,破歷年春季招募日紀錄。有應徵者表示,警隊薪酬福利吸引,亦有應徵者稱從小立志加入警隊,現為此放棄當律師,決意投考盼當督察。

昨申請升兩成 最快5月受訓

警隊昨日舉行春季招募日,共收到逾2200份申請,比去年同期升21%,打破以往春季招募日總申請人數紀錄。警務處招募組警司張國威表示,去年共約2.1萬人申請加入警隊,較前年增加17%,數字令人鼓舞。他相信數字持續上升,與警務工作性質有關,因市民無論發生什麼事,第一時間會想到向警員求助。張國威指出,是次招募日遞交申請的人士,最快可在下月得悉結果,並在5月尾進入警察學院接受訓練。

願放棄法律課程的高先生,不理友人反對決意投考警隊,認為休班警員犯罪是個別事件及個人質素,若能加入警隊會「做好份工」,不會做犯罪警員。(李紹昌攝)
願放棄法律課程的高先生,不理友人反對決意投考警隊,認為休班警員犯罪是個別事件及個人質素,若能加入警隊會「做好份工」,不會做犯罪警員。(李紹昌攝)

外國留學後剛回港的24歲高先生昨投考督察,他表示,已有本地大學錄取,可修讀法律課程,完成課程後可當律師,並已付課程費用;但做警察是其夢想,若獲聘用便會放棄法律課程。佔中後警民關係緊張,高先生表示佔中時不在港,但有留意新聞,雖支持大家表達意見,但反對違法的事,也有朋友因佔中反對他應徵督察。但他說「警察始終是我想做的工作」,故堅持實現夢想。對於近年有不少休班警犯罪,他說,休班警犯罪不是首次發生,是個別事件及個人質素問題,強調自己絕對不會是這類休班警。

同樣在外國完成學業回港工作的28歲陳先生昨投考督察,他表示,因警隊薪酬待遇理想而投考。

巴裔申請人盼當警民橋樑

略懂中文的巴基斯坦裔呂翼輝(Yasar Anjnm)希望投身警隊服務社會,特別想協助本港的少數族裔與警員溝通。(李紹昌攝)
略懂中文的巴基斯坦裔呂翼輝(Yasar Anjnm)希望投身警隊服務社會,特別想協助本港的少數族裔與警員溝通。(李紹昌攝)

在港生活逾10年的巴基斯坦裔呂翼輝(Yasar Anjnm)亦應徵見習督察,他略懂中文書寫及閱讀,雖沒試過因語言不通而尋求警員協助時發生困難,但身邊的朋友有很多類似經歷,故投身警隊服務社會,特別希望可協助本港的少數族裔。

安俊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稱,投考警隊或公務員的人數近年持續上升,除了公務員薪高糧準,也與經濟狀况有關,因近年本港私人機構加薪幅度不高、花紅不理想,甚至有公司凍薪等,市場預期經濟狀况不明朗,令更多人希望加入公務員團隊。

2017年4月30日

倫敦大學港辦基礎課程 銜接英學府

倫敦大學將在9月與教育機構ARCH Education合作,在香港開辦一年制國際基礎課程(IFP)。左起為機構創辦人兼總監馬賢慧、倫敦大學國際課程環球教授學院主管Chris Jenney,以及課程導師Douglas Bulloch。(鄧力行攝)
倫敦大學將在9月與教育機構ARCH Education合作,在香港開辦一年制國際基礎課程(IFP)。左起為機構創辦人兼總監馬賢慧、倫敦大學國際課程環球教授學院主管Chris Jenney,以及課程導師Douglas Bulloch。(鄧力行攝)

【明報專訊】倫敦大學將在9月與教育機構合作,在香港開辦一年制國際基礎課程(IFP),文憑試考獲一科4級和兩科3級,並於IELTS考獲6.5分便可報讀,獲成績優異的學生可到英國升讀倫敦大學旗下學院以至其他大學的本科課程,成績僅及格者也可升讀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SPACE)合辦的倫敦大學國際課程部本科課程。

6月報名 學費12萬

新課程6月15日開始接受報名,名額8至10個,學費12萬元,包括數學與統計、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等共440小時課程,由該機構負責聘請導師任教,主要會是前中學教師,倫敦大學會監察課程的學術和教學水平,證書由倫敦大學頒發。

倫敦大學於2013年開始推出國際基礎課程,至今已有293名學生完成課程,其中168人升讀倫敦大學國際課程部本科課程,另外125人升讀倫敦大學(包括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國王學院等)或其他大學本科課程,主要是社會科學或商業學科。

目前倫敦大學國際課程部已透過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作,在香港開辦本科課程,收生要求與國際基礎課程相同。與倫敦大學合作推出國際基礎課程的ARCH Education創辦人兼總監馬賢慧表示,修讀課程學生除了可升讀倫敦大學國際課程,也有機會升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知名學府。

2017年4月29日

調查:四成酒店餐飲員工無償加班

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調查發現,逾四成酒店餐飲業員工要無償加班,更發現酒店要求員工放例假期間「炒散」以支日薪方式工作以補充人手。圖為一間酒店前枱員工在大堂接待旅客。(鍾林枝攝)
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調查發現,逾四成酒店餐飲業員工要無償加班,更發現酒店要求員工放例假期間「炒散」以支日薪方式工作以補充人手。圖為一間酒店前枱員工在大堂接待旅客。(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服務性行業人手長期不足,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調查發現逾四成酒店餐飲業員工要無償加班,更發現酒店要求員工放例假期間「炒散」以補充人手的情况增加。協會指出,不少員工反映工作量及工時增加,卻沒獲得相應回報,促請政府盡快定立標準工時及加班補水,並要加強力度推動特色旅遊,振興酒店及餐飲行業。

人手不足 放假被迫「炒散」

據旅遊發展局公布數字,去年訪港旅客人數較前年下跌約4.5%。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在今年3月至4月,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680名會員的薪金及工時等,發現42.4%受訪者需無償加班,40.5%有補鐘或補假,僅17.1%獲補錢。

協會又發現,超過三成員工被要求在放例假期間,以「炒散」即支付日薪模式回公司上班,以彌補人手不足問題。在加薪幅度方面,去年有25.7%受訪者沒有加薪;近六成加薪介乎2%至3.5%;僅16.4%受訪者介乎3.5%至5%,整體加薪幅度較前年平均4%至5%低。

員工無形壓力「無得say no」

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權益及福利主任奚鴻泉(右)指出,在人手短缺下,有員工被要求放假期間「炒散」上班,因憂慮秋後算帳而無奈接受。(王丹麟攝)
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權益及福利主任奚鴻泉(右)指出,在人手短缺下,有員工被要求放假期間「炒散」上班,因憂慮秋後算帳而無奈接受。(王丹麟攝)

在九龍一間五星級酒店任職咖啡室主管的莫先生指出,幾乎所有主管級員工都要無償加班,每天最少加班45分鐘;前線員工以補假補償加班,有人累積補假多達90天,足見加班情况嚴重。協會權益及福利主任奚鴻泉表示,以往加班會有補假、補鐘或補錢,現時不少員工需無償加班,工作量亦同時增加,奚以酒店房務員為例,平均需要執拾的房間數量增加兩至三間。他又指出,被要求放假期間上班的員工「無得say no……驚拒絕會令日後取假困難,有無形壓力」,預計加班情况只會有增無減。

奚鴻泉促政府訂立44小時標準工時及加班補水不少於1.5倍,又與古蹟辦包裝有歷史價值的景點或設文化節等,加強推廣特色旅遊,開拓國際市場等振興行業。

2017年4月29日

殘疾人倡就業配額 盼政府帶頭

爭取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聯席約50人到政府總部集會,要求政府制訂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為殘疾人士創造職位。
爭取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聯席約50人到政府總部集會,要求政府制訂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為殘疾人士創造職位。

【明報專訊】昨天是五一勞動節,協助殘疾人士團體昨早舉行遊行集會,要求政府制訂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以及每年撥款予公營機構、資助機構及各社會服務機構,為殘疾人士創造職位。

指社會往往要「萬能俠」

爭取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聯席與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梁耀忠及劉小麗等約50人,遊行到政府總部,沿途高叫口號及改編歌曲,表達殘疾人士就業難。曾任職廚師及人事顧問的波仔,因多次意外導致身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他表示,重當廚師可能會被指「動作不自如」,不獲聘請是「情有可原」,但社會往往以「萬能俠」作聘用標準,「人事顧問主要用口,雙手用作輸入資料,為何要被貶低工資?」

盼規定請2%以上殘疾人

聯席代表鄧哲平表示,政府作為香港最大僱主,應制訂內部政策,設聘請殘疾公務員比例;並在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下,在各機構的復康單位、長者地區中心、青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區中心等,聘用最少2%或以上殘疾人士,帶頭為殘疾人士「拆牆鬆綁」;另設立中央登記制度及數據庫,以協助有意就業的殘疾人士配對僱主。

2017年5月2日

專家意見:建立親子關係 愈早愈好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主任傅佩儀認為,要推廣生命教育,家長的角色十分重要,「我們明白功課及考試繁重,但親子時間是必需品,每天都應該有。學業、事業可以窮一生去追求,然而,建立親子關係的時間很有限。小朋友去到高小,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及生活圈子,那時候才開始『親子』,恐怕太遲了」。

為此,生命教育中心在未來也會重點推行家長教育,傅佩儀說﹕「由去年10月開始,中心展開了一個為期三年的家長培訓服務,主要支援中、小學生的家長,讓他們學習與子女的溝通技巧,並認識自殺先兆。」

生命教育中心於2002年成立,是全港首個預防自殺的教育中心,除培訓「守門人」外,亦到學校主持免費講座及劇場。中心設有生命教育資源閣,內藏超過2000本圖書供公眾人士免費借閱,務求把預防自殺及珍惜生命的信息推廣到社會每一個角落。

傅佩儀透露,現正構思推出一個全新網上平台,用以結集該中心、不同學校及團體的生命教育資源,例如教材套、影片等,給各界交流及使用。

■生命教育中心
地址﹕九龍白田邨瑞田樓3樓1室
電話﹕2319 1269

辣媽CEO:玻璃港孩

【明報專訊】早前獲有線電視邀請做節目,探討「玻璃港孩」問題現象,我才知道港孩現象已經由「殘孩」退步演變成觸碰不得的玻璃。節目中邀請觀眾投票是否認同玻璃港孩的存在?結果超過八成以上都認同。以這個節目的播放時段目標觀眾來說,我敢講,絕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當中更有不少是為人父母者。如果以社會上一般少數服從多數來做準則,我們是否應該接受玻璃港孩的存在,根本沒有改變的需要?因為節目時間有限制,更要尊重顧及每位嘉賓的發言權及時間,討論話題中,還有幾點我有絕對不一樣的看法,在此好好和大家分析探討。

孩子的定義是指幾多歲的小朋友?我會認為直至小學階段,被稱為孩子很恰當;一旦踏入中學階段,就是青少年,不應被視作孩子看待,不應再獲得孩子的待遇。我指的不是一刀切,明明暑假前還是孩子,不可能暑假後升上中學就馬上成為一個青少年。

生活技能 需不需要學?

的確是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引導教導,培養他們獨立自理的思考技巧及能力。但在大學都已經幼稚園化的今日,以上所講,真正談何容易?當然綁鞋帶都不是必須要學,因為可以選擇毋須綁鞋帶的鞋;也不需識煮即食麵,我親耳聽過家長說,我家孩子不會吃這種垃圾食物,所以不懂煮有何問題?但究竟什麼是生活技能?一切只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及考試技能就可以?再講,誰有資格去決定小孩子有什麼需不需要學?我想問大家,在大、中、小學學過的知識,有多少人畢業後出來社會做事做人時,會真正大派用場?但這是否代表這些知識毋須學習呢?對我而言,不可或缺日日用得着的只有乘數表,是否代表我只要小學數學程度就夠用,之後再學就全屬多餘?

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

高中年輕人的自卑,完全缺乏自信,參加什麼歷奇訓練跳幾次海就可以克服建立,看這些訓練五花八門長賣長有,而又竟然可以歷久不衰,就知道大有捧場客。最可憐又可悲的是,捧場客中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人沒有包袱,不是應該勇於嘗試,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的嗎?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坦然接受失敗,最後靠自己的意志能力克服問題難關,才可慢慢建立起來的。

誰把孩子像貨物般比較?

當然少不了的,是父母的鼓勵關懷,全天候擔當避風港的角色,孩子受傷了,仍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機會及地方。孩子之所以會自卑,是因為認定自己樣樣事做不來,更加不如人,這個認定,必定是從過往的比較中得出來的結果。到底是誰把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孩子逼出來像貨物般的比較?歸根究底,打造玻璃港孩的元兇,究竟是誰?見死不救,還要推波助瀾的幫兇又有幾多?是孩子真的不長進不長大,還是從來未曾有空間機會讓他們好好學習自立、自理及長大呢?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中大暑假課程 助中小生研究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每年暑假都為本港、內地及國際學生提供涵蓋學術研究、文化探索、服務社會及實習機會等不同範疇的課程,校方今年暑期課程網站「Summer@CUHK」(www.summer.cuhk.edu.hk)提供課程資料。

導師指導生物醫學研究

今年課程包括為小三至中六資優學生而設的暑期班,冀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加強其學術基礎;亦有為期兩周的高中生課程,讓300名香港、內地及海外於2018年投考大學的學生,於中大學習不同學科。中學生暑期生物醫學研究計劃則讓對生物醫學有濃厚興趣的中四至中六生,在研究導師指導下參與有關癌症、幹細胞、神經系統及血管疾病、生殖與發育、生物信息學等的生物醫學研究。理學院亦會舉辦增潤課程,以培育具有科學天分的中學生。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則舉辦Mars Media火星媒體夏令營,為中三至中六生提供工作坊、學術講座以及多媒體製作訓練班,讓學員反思媒介的影響和限制。

2017年4月25日

科技園飛躍學院招全球初創 首年度料40公司獲培訓

今年科技園公司的「創業培育計劃」破紀錄有68間初創企業「畢業」,其中70歲的DME Microelectronics Limited創辦人韋明秀(左)近年從美國回流本港創業,以藍牙晶片的應用方案,協助廠家減低無線產品的開發成本。他笑言自己不言休,創業可帶來滿足感。其身旁是同為今年「畢業」公司的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耀輝(中)及Freshlinker Limited聯合創辦人梁澤信(右)。(岑詠欣攝)
今年科技園公司的「創業培育計劃」破紀錄有68間初創企業「畢業」,其中70歲的DME Microelectronics Limited創辦人韋明秀(左)近年從美國回流本港創業,以藍牙晶片的應用方案,協助廠家減低無線產品的開發成本。他笑言自己不言休,創業可帶來滿足感。其身旁是同為今年「畢業」公司的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耀輝(中)及Freshlinker Limited聯合創辦人梁澤信(右)。(岑詠欣攝)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園公司近年培育了不少本地初創企業,昨天宣布進一步推出「環球創業飛躍學院」,開放予世界各地創業公司參與,料2017/18年度推出至少4個主題計劃,首輪計劃與內地物聯網孵化平台合作,料每輪計劃招收8至10間公司提供培訓,即首個年度可望有約40間公司受惠。

培訓3個月 獲業界伙伴支援搭路

在各主題計劃的3個月培訓中,入選公司將獲科技園公司及相關業界合作伙伴支援,科技園公司將指導入選公司草擬商業提案、備戰投資路演等,業界合作伙伴則確保入選公司的研發項目可與市場接軌;計劃亦會舉行「演示日」,安排入選公司與投資者會面。

首項計劃主題物聯網 聚焦中國市場

科技園公司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主管莫偉軒說,不少本港公司有核心技術,但難以拓展至海外市場,故推出飛躍學院,料2017/18年度推出至少4個主題計劃,包括物聯網、電子商務、機器人技術、環保及潔淨能源技術,每輪招收8至10間公司,其研發項目須解決市場問題及配合市場長遠發展趨勢。他希望首年度先聚焦中國市場,但亦會因應個別公司的發展策略,助他們進入海外市場。

飛躍學院的首項計劃以物聯網為主題,並獲內地物聯網孵化平台「安創空間」作為首個業界合作伙伴,推出「安創——香港科技園IoT加速器」,有9間來自香港及內地的公司入選,各公司人員於培訓期間將到訪安創空間及中國移動位於重慶的辦事處,接受當地專家提供一星期培訓。安創空間行政總裁陳鵬稱,欣賞本港研發技術深入,認為其公司可與本港互補。

另推「電梯募投賽」 1分鐘推介點子

另外,莫偉軒稱科技園公司將於今年11月2日在環球貿易廣場(ICC)天際100舉行「環球電梯募投比賽」,現接受報名,進入比賽的最後100隊初創企業將在乘坐天際100升降機的1分鐘內,向評審推介其創業構思及商業模式,勝出公司可獲12萬美元(約93萬港元)的種子資金。莫偉軒說比賽講求推介須簡潔、清晰及有說服力,把握獲對方垂青的黃金機會。

七旬創業者 研發低成本藍牙晶片

科技園公司昨亦舉行2017年度「創業培育計劃」畢業禮,今年破紀錄有68間公司「畢業」,創業人士介乎18至72歲,當中有70歲長者不言休,從美國回流本港創業,研發藍牙晶片的應用方案,協助廠商減低開發無線產品的成本,可應用於鍵盤、玩具等產品。

70歲的DME Microelectronics Limited創辦人韋明秀(Peter)進駐科學園3年,他從事有關晶片的工作達40多年,過往長時間在美國的相關公司擔任顧問工作,但由於當地研發晶片的成本高昂,故返港創業,「我在港做晶片投放了5000萬元(包括政府、科技園、私人投資者的資助),但同樣工作在美國需花二三千萬美金,是4倍的成本」。

「創業令自己有滿足感」

Peter笑言自己不言休,創業令自己有滿足感,加上看好藍牙技術的前景,故堅持創業,目前已與本地及內地的廠家接洽,希望公司方案能助廠家減低產品開發成本,料產品今年內可推出市場。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勉勵「畢業」的初創公司,指不應為研發未能賺錢就自覺失敗,應以研發項目可改變世界為目標。

2017年4月25日

學太慢 參加活動常被勸退 學障生演話劇受包容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孩子的天空,不分貧富、不分才能,只有尋找玩伴跟新奇事。偏偏活在基層家庭、具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一群小孩,在成人安排的課外活動,往往被誤解、被勸退。今日,一群基層小學生將合力演出舞台劇,其中三成參加的學童為SEN學生,一起踏上舞台,以話劇為貧窮發聲,用行動說明課外活動也可共融協力。

三成演員屬SEN生

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約30名小學生密密「加操」,為這套排練近半年的話劇作最後綵排,當中約三成小演員為SEN學童,讀小四的子慧是其中一員。子慧在近3歲時被評為整體發展遲緩,升小學後被證實為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等特殊學習需要。子慧說話不多,排練時偶有「甩漏」,但仍盡力活演貓頭鷹太太的角色。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害羞的子慧說,喜歡排練話劇,「因可跟其他人玩」。細心觀察下,不難發現她等待排練時顯得內向被動,但每當有其他小朋友走過來跟她打招呼,她都笑逐顏開,縱使不太懂回應,但會點點頭,運用穿戴的貓頭鷹帽子說「啄你」,望可延續話題。子慧受訪時更細細聲說在排練中已交了兩個朋友。

子慧媽媽說,過去為子慧報名參加團體活動卻不時碰壁,如參加制服團體一個月後,被導師指她「學得太慢」而勸退,令子慧深受打擊;活動又硬要子慧每次填寫報告,令害怕寫字的她更抗拒。子慧媽媽說,不少機構職員更在她查詢時已暗示不歡迎SEN學童。

導演:多溝通也有好發展

在今次話劇活動,子慧媽媽感受到包容,亦觀察到子慧的成長及願意說話,有別過去活動中情緒波動大,例如學棋時會將棋子掃走。是次話劇《兒童不兒 No kidding》導演阿書說,話劇着重合作及信任,經長時間磨練,孩子可以認識及學懂跟不同才能的人相處。他形容子慧雖文靜,但細心,亦會協助別人,而SEN學童只要多點溝通,也會有好的發揮。

搞手:孩子不理身分 照想一齊玩

主辦是次活動的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何汝瑛說,小朋友不會理對方是否SEN學生,只想大家一齊玩,而過程中組織都沒有說明誰是SEN學生,更認為課外活動只要花點心思,SEN學生跟一般學生都可一同成長。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說,SEN學童參與主流課外活動,可實踐社交技巧,結交朋友,一般學童亦可學習跟不同能力的人相處,體現社會共融。

張超雄:SEN童非少數 倡納社工基礎課程

讓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子女融入主流,是不少家長的心願,惟合辦是次話劇的「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其組織幹事賀卓軒表示,家長不時反映SEN子女在課外活動被機構勸退或忽視。他說,不少非牟利機構雖提供興趣班,惟獲得的資助有限,未能「小班教學」,或要花額外資源於SEN學童身上。

促社署設訓練導師基金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SEN學童非少數群體,建議社工註冊局及各大學將SEN相關內容納入社工學位基礎課程,青少年及幼兒服務機構亦應提供相關在職培訓。

他又促請社署及各資助基金,在要求社福機構達到的服務承諾中,考慮SEN學童因素,計算服務人次時按SEN學童人數比例作調整,讓機構有空間改善混合SEN及一般學童的活動。張亦提倡社署成立SEN導師發展基金,推動SEN導師發展。

現時政府針對SEN及貧窮學童家庭所提供的支援,包括社署設攜手扶弱基金,在多方合作下為基層家庭中小學生(包括SEN兒童)提供更多課餘學習及支援項目;教育局亦設學習支援津貼,助普通學校為SEN學童安排合適的訓練或活動。

專家:導師可多示範助領悟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建議活動導師多作動作示範及運用教具,勿只作口頭指令,便能助SEN學童專注及領悟,另分拆步驟成多個小任務,並接受SEN學童未能全部完成,着重建立學童自信。

彭智華亦指出,家長亦應按子女特性參加活動,例如讀寫障礙或過度活躍學童可參與體育活動,自閉症學童則可參加音樂藝術等興趣班。

明報記者 阮秀君
2017年4月23日

安老照顧員獲傑出獎 介紹兒子入行

從事安老服務行業13年的照顧員林慕萍(中),獲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及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頒發「傑出員工獎」,近年她見年輕人甚少入行,便介紹兒子作兼職送飯員,更吸引其朋友一起幫忙;她樂見今年有年輕安老服務前線及專業從業員一同獲獎,旁為今屆最年輕得獎人、21歲保健員游嘉舜(左)和23歲保健員羅天朗(右)。(劉焌陶攝)
從事安老服務行業13年的照顧員林慕萍(中),獲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及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頒發「傑出員工獎」,近年她見年輕人甚少入行,便介紹兒子作兼職送飯員,更吸引其朋友一起幫忙;她樂見今年有年輕安老服務前線及專業從業員一同獲獎,旁為今屆最年輕得獎人、21歲保健員游嘉舜(左)和23歲保健員羅天朗(右)。(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服務照顧員林慕萍加入安老服務行業13年,近年有感行內人手不足,又沒年輕人入行,約一年前「以身作則」,介紹兒子入行任職兼職送飯員,母子齊照顧長者,兒子亦叫來朋友一起做兼職幫手,林女士昨日獲頒為安老服務的傑出員工獎;亦有21歲的年輕女子克服其他的目光入行服務長者,昨獲頒新晉之星獎項。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及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為表揚有卓越表現的安老服務前線及專業從業員,昨頒發12個「傑出員工獎」予前線及專業員工,另外一人獲「新晉之星獎」、一人獲「持續進修獎」、二人獲「資深卓越獎」,另有38名安老服務從業員獲「優秀員工獎」。

年初一送飯被婆婆「粗口拜年」

獲頒發「傑出員工獎」的林慕萍,自幼與公公婆婆共住,喜歡與長者為伴,13年前見家中附近機構招聘照顧員專門提供陪診和送飯服務,有感工作意義,毅然一試;她說,擔任照顧員非易事,曾於農曆大年初一上門送飯時,被婆婆「以粗口拜年」,「當時很難受,但跟社工了解後,得悉婆婆因沒家人來拜年而不快」,她於是主動聯絡婆婆的家人,並着他們探訪婆婆,事後婆婆亦向她道歉。

兒子變健談 介紹朋友做兼職

林慕萍近年見行內人手不足,年輕人亦怕與長者相處而不入行,她決定「由自己做起」,約一年前介紹兒子在暑假時兼職送飯,令性格較怕羞的兒子變得健談,「年輕人可能覺得長者煩而不喜歡他們,但當了解他們的故事,就會明白他們」,兒子發現跟長者相處並非想像中困難,更介紹朋友一起任兼職送飯員。林慕萍指出,幾名年輕人為機構增添生氣,亦令長者們十分開心,盼更多年輕人入行。

新晉之星:院友視孫女看待

是次頒獎禮中,年紀最小的得獎者游嘉舜於中六畢業後,曾到醫院任職健康服務助理,感到安老工作別有意義,於是報讀有關課程,一邊讀書,一邊投身這行業。她說,初入行時曾被院友家屬質疑其工作能力,她同時亦要克服「厭惡性」的工作帶給她的困難,如為院友清潔等,但當她發現院友因感到她的用心,「慢慢當我好似孫女一樣看待」,令她更有動力工作,亦希望有心在這行業工作的年輕人不怕辛苦地嘗試。

2017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