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皮 貧病交煎 抓緊畫筆拼到盡

story_2016-12-14_a1【明報專訊】今次故事的主角,叫林皮,一個用生命畫畫的女孩。她在這裏出現,並非因為拿了什麼畫壇國際大獎,與幾百萬香港人一樣,她在這個城市中,每天掙扎求存。不同的,是她為了喜愛的繪畫,可以去到好盡!哪管眼睛發炎差點看不到,窮到銀行存款只得兩位數字,依然繼續畫。

林皮原名林沛,父母是印尼華僑,小時候一直用普通話稱呼她,「皮」與「沛」發音相近,林皮成了她的藝名。從有記憶開始,林皮已喜歡畫畫,雖然沒受過正規訓練,但認識她的人都知道,畫畫是她的強項。「我在屋邨長大,家裏不會有多餘錢給我去上興趣班,但所有老師都知道我喜歡畫畫,所以只要有表現的機會,都會叫我去。」順理成章,中五畢業後,林皮沒有選讀預科,而是報讀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平面設計課程。「我其實想讀插畫,但老師說較難找工作,建議我修讀平面設計,我聽從了他的建議。」

畢業後,儘管喜愛畫畫,還是要面對現實,林皮找了一份可以為生的網頁設計工作。「一開始我有嘗試投入工作,但覺得沒有什麼意義,很空虛。」她開始利用空閒時間畫畫,隨身帶着sketchbook,去到哪裏畫到哪裏,在三四年間,便畫滿三十一本。「內容從成長、朋友到自己的心情描述,什麼都有。有一天突然有一股衝動,很想將所有素描集結成書。」

辭職追夢 自資出書擺地攤

2005年,林皮自資出版了《林皮小記》。「我甚至辭掉工作,打算一邊畫畫,一邊做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又做了一些手作,帶着作品《林皮小記》擺地攤,可惜只維持了大約半年。」

林皮自小很獨立,投身社會後即搬出外住,從前當平面設計師月入超過兩萬元,後來擺地攤只有幾千元收入,沒有錢交房租。「家人覺得畫畫可以當興趣,不明白為什麼我要辭職。」林皮面對現實決定再找工作,剛好嘉道理農場聘請平面設計師,需要兼顧網頁方面,有相關經驗的林皮獲取錄。

全職畫畫的計劃不成功,但那半年,她首次嘗到被認同的感覺。「擺地攤遇過很多人,他們很欣賞我的作品,感覺很好,只是這樣不夠為生。農場環境、待遇均好,但我一直記得,我是屬於畫畫的。」林皮在農場做了兩年後,有了第二次圓夢的機會,和朋友一起申請租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單位獲批。「我們是後補,有人放棄我們才有機會,第一次有自己的工作室,我真的很開心。」

林皮再次辭工,全心投入創作;不過世界是現實的,她依然要靠兼職來「養」興趣,然後等運到。「頭三年都是在迷茫中度過,邊做創作,邊幫人做網頁設計掙錢,一天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每晚都是搭通宵車回家。」

兼職「養」興趣畫到眼睛發紫

運氣終於來了!2012年,一個商場主動找林皮合作舉辦復活節展覽。「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揀我,但這個機會很難得,我當然馬上答應。」林皮選擇了筆下其中一個角色「女飛賊」作主題。「那是我在2010年無意中畫的,當時借了兩個朋友的兩條鎖匙,忘了歸還,就創作出這個飛賊角色;翌年我搞了個名為「Before After」的展覽,將我撿來的一些木板、舊油畫等重新塑造,便將女飛賊畫進一幅舊油畫中,想不到效果非常好,這幅畫的名字是《偷來的風景》。」

一切都來得非常急,連女飛賊的名字「蘇飛」都是在商場要求下臨時起的,林皮也想不到角色會因此跑出。以為上天終於眷顧她,原來考驗才剛開始。「有一晚,我的眼睛突然間很怕光,不停流眼水,眼白發紫,要入院,當時好驚,眼睛對畫畫很重要。醫生說是虹膜炎,不知道發病原因,最後給了我一些類固醇眼藥水。」

掙錢醫病 每月藥費八千

「蘇飛」開始有人認識,進入搏殺期,她只能帶病繼續畫。「眼疾反覆發作達兩年,發病時眼睛會發炎,每次發炎都會分泌出白色物質遮住瞳孔,一隻眼好了又輪到另一隻,我很多時候都是透過一層白色阻礙物看東西和畫畫。」林皮坦言,被疾病折磨到有點「黐線」,「內心很矛盾,因為家人很擔心我的經濟,我當時覺得只要掙到錢養自己,他們就不會再擔心,見到有小小成績,一定要畫下去」。

因病情太反覆,林皮上網查資料發現虹膜炎是免疫系統病強直性脊椎炎的併發症之一。「有研究指患者家人患病風險較高,我哥哥是患者,於是我也去接受檢驗,不久即被確診。雖然已有心理準備,當時還是很傷心,因為我知道這個病會跟着我一世。」

回家的路上,林皮的眼淚沒有停止過,她只能告訴自己:「夠了!捱下去一定會有曙光,辛苦的階段一定會過去。」然後轉移注意力做其他事,例如畫畫,甚至洗廁所,用以平復心情。

醫生建議林皮注射生物製劑對抗病情,「每兩星期一次,每支針四千元,我有買保險,頭半年很順利。可惜半年後開始有其他併發症,要用另一款生物製劑,自己帶回家注射,不能夠留院,保險便不能報銷」。得知此事,林皮即時覺得烏雲蓋頂,「我對着醫生哭了出來,以後一直要注射這支針,每個月藥費八千元,要交租又要生活,根本不可能。但有健康才可以再畫畫,唯有嘗試」。

存款跌至雙位數

父母心痛她,知道她的困難馬上表示:「你的針藥費由我們負責。」她覺得自己有工作,加上父母本來已擔心她的生活費,她很希望可以自己去應付。「當時銀行存款長期處於兩位數字,接到工作一有錢就是交租和支付藥費,接不到工作時只能向家人借,連我舅母都來資助我。」林皮記下每一筆借來的藥費,累積達十萬元。「借了錢又會給自己壓力,會不斷叫自己接多一點工作。」

林皮苦笑,發病期間傳來好消息,她獲商廈邀請以女賊為主題舉行一個中秋展覽。創作不僅正式成為一個品牌,更獲得一個插畫獎,得到業界的認同。「就是一啖砂糖一啖屎,當你很灰心時,好像又見到曙光。」

雖然藥物還是未能治癒她的病,但林皮畫畫的心十分堅定。「今年我嘗試接受中醫治療和練習太極,病情受到控制,我不知道可以維持多久,至少肯定了,無論是掙錢維持生活或健康,都是為了能夠繼續畫畫。」借家人的十萬元藥費已清還,接下來的工作也可讓她自給自足,今個月她將聯同幾位本港藝術家到台中參展,雖未至於苦盡甘來,總算是另一個好開始!

■Profile

林皮,香港土生土長插畫師,自小愛畫畫,2009年到比利時探訪友人首次接觸紙糊,回港一試便愛上;愛以插畫、紙糊等為創作媒介,分享珍惜舊物之情;成名作「女飛賊蘇飛」,今年暑假獲邀登陸荔園成為主角。工作室設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文:黃翠絲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信君

牛津劍橋面試會問「你聰明嗎」 機構﹕忌只答是或否、等考官追問

【明報專訊】現時每年各約有300多名港生報讀英國牛津及劍橋大學,有機構指兩校面試條件包括創意思維及多角度思考,提醒有意入讀的港生要摒棄「死背書」思維。

5條件﹕學術、熱愛、創意、自信、目標

去年成立、主要從事學術研究的,早前委託升學策劃教育機構Norton House列出上述兩校的五大取錄條件,包括學術潛質、科目熱愛程度、多角度及創意思考、靈活及自信,以及目標明確。

應展示多角度思考 不亢不卑

晉德基金理事廖若兒解釋,兩校在篩選面試生時已考慮學生成績,面試時會重視考生求學熱誠、入讀目標及解難能力。她舉例,考官會面試學生:「你認為你聰明嗎? 」一般學生即時回答「聰明」或「不聰明」,待考官再追問。廖若兒說,考官傾向想學生滔滔不絕,展示多角度思考。她建議學生可先界定何謂「聰明」,然後分析自己處身不同情境時是否「聰明」,答案宜不亢不卑,且避免「一句起兩句止」。兩間院校其他面試題目還包括「你如何量度快樂?」、「人類怎樣才算正常?」、「請你描述這棵仙人掌」、「如果要用猴子去做一個實驗,你會用幾多隻?」

廖又指出,學生的性格十分重要,若遭面試官不停挑戰既有思維及反駁面試答案,是個好開始,因為改變及挑戰學生既定想法,是牛津和劍橋的教學目標之一。

年約700港生報 最多16%取錄

Norton House升學策劃部主管劉鑑賢說,港生報讀上述兩校的人數偏低,每年共約700,在2011至2015年,有介乎12.7%至16.1%報讀兩校的港生獲取錄。

他建議中學聘請全職升學輔導員,幫學生做好生涯規劃,助學生更易於理解牛津和劍橋的入學申請及注意事項,鼓勵更多學生報讀頂尖學府。

2016年12月14日

辣媽CEO:要BB單獨面試 誰是誰非?

【明報專訊】近日適逢幼兒園幼稚園收生面試旺季,當然亦是怪獸家長發癲、BB受難的時候。傳媒亦有不斷報道,家長不斷投訴,校方面試方法過程如何殘忍不人道,最緊要的當然是如何不公。家長們質疑一個十幾個月大的BB去面試,除了見個面之外,究竟還試得出什麼?

有報道說一個兩歲多的幼童,去幼兒園被迫單獨入房面試後,出現恐懼症徵狀,做母親說很後悔。於是網路上各家長議論紛紛,聲討園方要求單獨面試的安排,極之憤怒之餘,有提出集體抗議投訴要求所有學校取消面試。

面試致恐懼症 誓聲討幼園?

真好笑又可笑,只是我真的笑不出。要是真的取消面試,收生只靠申請先後次序或抽籤決定,必定引起所有怪獸激憤群起而攻,對整個補習教育界及團體的生態生計都會造成莫大的影響,分分鐘暴動都似。不管大家信不信,我就肯定信!

其實單獨面試不是近日才有的要求,我自問記性好,半世紀前媽媽帶我去幼稚園面試,和校長單對單傾談,她問我圖書中畫的是什麼圖畫,我至今依然記得很清楚。至於大小T兩個,幼稚園面試都有和校長老師單獨傾談,對他們身心未有造成什麼壞影響反效果。有校長講明只是想知道孩子跟人有沒有眼神接觸,會不會哭鬧,其實最正常簡單不過,只想知道孩子是否適應和陌生人相處,是否接受父母親人不在場,從而判斷孩子是否適合開始上學。硬是死心不息的,硬要報考十間八間逼子女去面試的,是誰?

問題癥結在家長

問題癥結從來不在學校或小孩子身上,是完完全全出在家長身上。又不是臨場才知道要單對單面試,如果認為對BB造成壓力,可以不參加。臨場時,BB扭計不願意配合,父母絕對有自由權利選擇當場退出,即時帶走BB。諷刺的是不單止妥協遵從,還要疾言厲色責罵子女冇鬼用,逼他們就範。之所以站出來投訴,只是因為最終沒獲得取錄,否則歡喜還來不及,孩子的意願?真可悲,從來不在父母考慮之列。

坦白講,那些所謂心痛BB為應付考playgroup考nursery要辛苦奔波被折騰的post,擺明虐待兒童,家長們還好意思互相打氣說加油,睇到我眼火爆!如果明知前面是懸崖峭壁,跌下去一定粉身碎骨,我相信天下間所有父母都不會讓子女走近。但就偏偏狠心、忍心親手把年幼子女推入造成永久傷害惡性循環的火坑?出了問題,家長才來後悔,雖然遲了點,但總比不會醒覺好,還有維繫補救的機會。只可惜情况看來愈來愈惡化,怪獸成為了怪獸不自知,苦的慘的是手無寸鐵的孩子!

成了怪獸不自知

寫了親子文章好一段日子,不斷大聲疾呼吶喊死了不少細胞,怪獸情况依然繼續惡化,孩子依然水深火熱,我的無力感很重,寫來還有意義嗎?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開墾共融土壤 溝通無界限 聾健學生栽種無障職場

【明報專訊】青年投身職場,少不免要與人合作,學習融入團隊。但對於弱聽或失聰人士來說,跟普通人打招呼、閒談都成問題,要做到緊密溝通,似乎難上加難。那聾人是否難以立足主流社會?香港星巴克(下稱星巴克)青年發展計劃,就帶出了另一種可能。

健聽的耀麟(左)和弱聽人士嫚芝(右)以往都沒有耕種經驗,今次參加城市學田體驗,不但吸收了耕作知識,更學習到聾健溝通的技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健聽的耀麟(左)和弱聽人士嫚芝(右)以往都沒有耕種經驗,今次參加城市學田體驗,不但吸收了耕作知識,更學習到聾健溝通的技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與計劃的青少年,有的來自主流學校,也有聾人同學,他們一同四出參觀之餘,最特別是要合力耕種。他們出盡辦法,既學手語,又創作身體語言來溝通。結果不單農作物有收成,他們更發現,普通人和聾人之間的溝通界限,絕非牢不可破。

在「青年發展計劃」中,不論出外參觀或落田耕作,主辦方都安排了社工(左)進行手語翻譯,聾人同學要跟上進度,就容易得多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青年發展計劃」中,不論出外參觀或落田耕作,主辦方都安排了社工(左)進行手語翻譯,聾人同學要跟上進度,就容易得多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職場訓練 先學共融

每次正式耕作前,組員都會互相介紹自己的手語名字,增加彼此認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次正式耕作前,組員都會互相介紹自己的手語名字,增加彼此認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年啟動的「青年發展計劃」,本身不是一個共融項目,正如星巴克市場部主管Andrew Hui表示,計劃以培訓職場技巧為主要目標。不過,青年要進入社會工作,除了要有自信和溝通能力外,也需擁有共融的精神,學習與不同人士合作。出於這理念,今年主辦方找來路德會啟聾學校(下稱啟聾學校)合作,邀請了聾人學生加入。

計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有360名主流中學生參加,學寫履歷和模擬見工,再選出30人進入第二階段。他們會聯同15名聾人學生,一起到星巴克門市參觀,聽各個部門的員工分享工作心得,包括店面設計、日常營運等,之後要分組做匯報。參觀門市期間,手語翻譯員會從旁協助,讓聾人學生明白員工的分享。分組匯報也以共融為大前提,故在約6人的小組中,最少要有一名健聽和一名聾人學生,組員要找方法促進溝通,先是互相認識,進而商量匯報內容。

在社工帶領下,健聽和聾人同學會一同玩遊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社工帶領下,健聽和聾人同學會一同玩遊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表現出色的組別將進入第三和第四階段,分別是到主辦方店舖實習一星期,以及參加「城市學田體驗」。顧名思義,城市學田體驗的參加者,將會在市區內一嘗務農滋味,一連八個周六,他們會到啟聾學校的花園,在農夫指導下栽種農作物。

對於如何跟聾人同學合力耕作,來自主流學校的中六生海耀麟,起初茫無頭緒,更試過鬧出笑話,「我初初見到聾人組員,想表示善意,說一聲『你好』,便做了揮手的動作,怎料在手語的世界裏,這是『再見』的意思」。為免再引起誤會,耀麟以書寫的方式來跟組員交流,但耕作時總不能常常拿起紙筆,於是他將說話速度放慢,方便對方讀唇,又向人請教手語的做法,例如「你好」、「謝謝」等常用字句,也有「你正在這裏做什麼?」等問句,耕種期間不時用得着。

自創手語名字 溝通無障礙

在每次開始種植之前,主辦方都會安排服務聾人的社工,帶領參加者進行破冰活動。一方面,健聽學生和聾人學生會一起玩遊戲,有助他們打成一片;另一方面,社工會教授入門的手語,又試過鼓勵健聽學生為自己名字創作手語,過程中,耀麟也增加了對手語的認知,「原來要創作一個屬於自己名字的手語,是可以從全名中抽任何一個字,再做出其手語動作,我選了個『海』字,用海浪的動作來呈現」。

不過,要完全掌握手語,沒可能在短期內成事,耀麟唯有一邊學習耕種,一邊嘗試與聾人同學交流,「耕種有很多個工序,每組要自行決定如何分工。組裏各人負責什麼步驟呢?在沒有言語輔助下,很難表達清楚」。經歷了少許「雞手鴨腳」的階段後,他自創了交流方式,例如要用咖啡渣製作有機肥料,不懂咖啡渣的手語,便指向咖啡渣,再指向自己,表示由他負責把咖啡渣弄碎。即使不是正規手語,只要組員看得明白,耕種工序就能順利進行。

參加者會嘗試不同的耕作技巧,今次耀麟和嫚芝被編排同一組,他們跟組員合力進行收割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加者會嘗試不同的耕作技巧,今次耀麟和嫚芝被編排同一組,他們跟組員合力進行收割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翻泥插苗建默契

落田耕種之餘,他們也要善用咖啡渣、樹葉等物料,製作肥料。(圖﹕李樂嘉)
落田耕種之餘,他們也要善用咖啡渣、樹葉等物料,製作肥料。(圖﹕李樂嘉)

耀麟表示,耕作要求組員之間必須有互助精神,否則沒可能有收成。以移苗為例,他要把泥土翻鬆,預留一個小洞穴,由組員將幼苗放進泥土裏;雙方的時間要配合得剛剛好,不可分隔過久,以免鬆了的泥土變硬,「學習耕種跟共融,兩者看上去沒什麼關係,但提供了一個契機,我們為了完成目標,一定要想方法配合和建立默契」。

共同由零學起 聽障生添自信

同樣讀中六的梁嫚芝,是來自啟聾學校的弱聽學生,她不是首次參與共融活動,卻覺得學習耕種有特別之處,能拉近和普通青少年的距離,「以前我只學過種花,種其他農作物跟種花不同,很多時需要與人合作。另外,在群體中,我一向很少主動跟人交流,但這次活動分成小組進行,人數不多,降低了溝通的難度」。

在跟人溝通的過程中,嫚芝也曾遇上困難,「我主要靠讀唇來理解對方的說話,但會誤讀一些字詞。最簡單例子是『一』和『七』,口形是一樣的。所以我有時會請對方書寫,或將說話放慢」。 但這點難題無阻她投入耕種,「我喜歡見到農作物成長的過程,而且耕種地點在我的學校,所以我每天回校,都會去澆水和打理農作物」。

以學習耕種推動共融的另一好處,在於大部分參加者都是由零學起。不論主流學校或聾人學校的青少年,平日都甚少接觸耕種,故計劃特意安排在每次學田體驗的頭一小時,農夫都會傳授有關技巧,由播種、施肥的步驟,以至如何製作天然防蟲劑、認識各類害蟲名稱,均會一一介紹。這點也有助聾人學生提升自信,「因為一同起步,又有社工做手語翻譯及PowerPoint輔助,在學習務農知識方面,我們不易落後於普通人」嫚芝說。

在「青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健聽和聾人學生會到星巴克門市參觀,之後分組匯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青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健聽和聾人學生會到星巴克門市參觀,之後分組匯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計劃詳情
香港星巴克青年發展計劃
由星巴克伙拍非牟利機構「國際成就計劃」(Junior Achievement,JA)香港部舉辦,由JA聯絡全港多間中學,招募14至18歲的學生參與。計劃由4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分四個階段進行,內容包括學習求職技巧、店舖導覽、實習及城市學田體驗,表現優異參加者可晉級下一階段。
網址﹕www.starbucks.com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雙妹嘜同心同行 「這是最好的禮物」 繆美詩送給女兒手足情

【明報專訊】「手足之情,是父母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這句話是前亞視新聞主播繆美詩(Rachel)的心底話。她的一對女兒互相影響、互相學習,成長中出現了不少令媽媽感動的場面。原來兄弟姊妹能夠同心同行,也是子女給予父母的一份大禮。

繆美詩(Rachel)現時自己開設公關公司,工作時間自由,令她有更多時間享受親子樂,見證愛女們成長的點滴。女兒Charley和Lois分別五歲和三歲多,Rachel可說是兩年抱兩。看她們的生活照,幾乎每張都是小姊妹摟作一團地玩;採訪當天Rachel更播了一段Lois未夠一歲時鬧脾氣的錄影片段給記者看,片中只有兩三歲的小家姐Charley以她獨有的哄妹妹手法,令正在扭計的妹妹破涕為笑,果然厲害。

Rachel擁有兩個活潑女兒,三個女子變成一個墟,拍攝時經常傳出快樂的笑聲。(圖﹕黃志東)
Rachel擁有兩個活潑女兒,三個女子變成一個墟,拍攝時經常傳出快樂的笑聲。(圖﹕黃志東)

兩姊妹 互相照顧成長

兩姊妹如此相親相愛,原來是在Rachel的「設計」之內。「我媽媽當年是四年抱三,我們三兄妹極度親密,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將來也要一樣。我常跟女兒說,手足是父母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有時在家中,只要播着一些音樂,她們兩個便會自己玩遊戲,跳舞啦、扮彈鋼琴啦,對媽媽來說是難得的寧靜。」

不過,Rachel坦言曾因為太早懷第二胎,覺得有點虧欠了長女。「其實我當時自己亦未準備充足,所以妹妹出生後,姊姊就常常黏着我,哪怕只是一分鐘,她也要和我黏得牢牢。加上當時剛剛轉換了工人,她一時間要適應太多,所以情緒有很大的轉變,我亦因而決定停職半年,全心全意去照顧她倆。」

Rachel一家每年會到外地旅遊五、六次,目的地以台灣為主,她覺得在過程中可以24小時與女兒相對,每次都感覺她們長大了一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一家每年會到外地旅遊五、六次,目的地以台灣為主,她覺得在過程中可以24小時與女兒相對,每次都感覺她們長大了一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偏袒 「包剪揼」話事

Rachel會趁女兒放暑假帶她們四處去「攀山涉水」,這是她們「夜行森林」前的興奮樣子。(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會趁女兒放暑假帶她們四處去「攀山涉水」,這是她們「夜行森林」前的興奮樣子。(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雖說兩姊妹感情要好,但也有鬧脾氣的時候,有時可以因為芝麻綠豆的事情發脾氣。Rachel笑言作為家長,亦要擔當心理學家的角色,猜猜她們發脾氣的原因。好像拍照當天,兩個小朋友都想投進媽媽的懷抱中,可是媽媽只有一雙手,只能抱一個孩子。當時Rachel叫她們猜「包剪揼」,誰贏了便抱誰。「遇到衝突,我會讓她們自己傾,用什麼方法都好,猜拳啦、輪流啦,總之是她們的決定,我不會參與其中。因為當我做決定人,怎樣都會有偏頗,選了誰,另一個也會覺得不公平。」

她覺得兩姊妹年齡接近,各方面能力差不多,彼此之間的影響力很大。「姊姊膽子大,去到遊樂場一定會玩兒童版跳樓機,但妹妹卻是個膽子較小的人,最初只願站着看姊姊玩,更視姊姊是偶像。看多幾次,她竟然也想嘗試。」媽媽已幻想到將來帶她們到遊樂場,兩個小朋友一定會瘋狂地玩盡所有機動設施。

長女愛拉丁舞 幼女鍾情畫畫

Rachel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跳舞的料子,然而長女Charley卻非常熱愛跳舞且有點天分,連帶妹妹有時候也會跟姊姊一同參與演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跳舞的料子,然而長女Charley卻非常熱愛跳舞且有點天分,連帶妹妹有時候也會跟姊姊一同參與演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兩姊妹性格大不同,Charley熱愛舞蹈,卻非一般小女孩喜愛的芭蕾舞,而是鍾情於婀娜多姿的拉丁舞。Rachel說她經常帶女兒欣賞不同的表演,Charley唯獨看過拉丁舞後便愛上,於是踏入四歲便開始讓她學,「當她在商場聽到音樂,都會聞歌起舞,平時在家中沒有音樂,都可以隨時舞動」。相反,Lois對跳舞並不太熱中,文靜的她較喜歡繪畫,只要給她一張紙,她可以整整一小時坐定定畫出她的世界。不過,Rachel說如果妹妹受家姐影響提出學跳舞,也會讓她嘗試。

不做「虎媽」 興趣自由發展

Rachel並不是「虎媽」,她純粹按女兒興趣去為她們安排興趣班;長女年幼時,也曾安排她念華德福及蒙特梭利等課程。「我同意小朋友最適合寫字的年齡是6歲,因為那個階段他們最容易掌握,不會有太大挫敗感。有人會說,孩子3歲也寫得到呀!他們固然可以寫到,但那是大人慫恿得來的結果。我認為孩子在學齡前應以趣味學習,即使教她們記字,我寧願用圖像法,例如『碟』字,我會跟她們一同創作一個石頭加蝴蝶的故事。過分抄寫只會扼殺她們的學習興趣。」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化妝提供﹕Nic’s makeup
場地提供﹕ELEMENTS 圓方

昔日頑童今當義工 獲獎彌補家人

【明報專訊】小時候曾因劃花別人的私家車而要賠10多萬元,又曾因祖母一句責備而作弄她,導致祖母跌傷入院的冼嘉雯,自言從小便「好曳」,被家人「打到大」,令父母費盡腦筋,中學轉校後透過當義工向家人彌補,還因而獲獎,但家人似乎未有欣賞,她希望家人能出席今日的頒獎禮,給予肯定。

收起防滑拖鞋 致祖母跣倒入院

冼嘉雯幼時在內地生活,因父母工作忙碌,自己待在家無所事事,經常與街童玩耍,「他們大膽,我便大膽」,一年級時便要家人因她一時貪玩而賠上10多萬元。「他們爬上車,我跟着爬」,站在高處也許有種截然不同的快感,她隨意撿起石頭,在車蓋「寫字」,寫完一輛意猶未盡,再寫一輛,原本閃亮的車身被刻上一道道花痕,「後來有朋友告發我,車主要求賠償」。兩輛車合共要賠償10多萬元,家人能負擔,事情得以迅速解決,也令她未感到「自己有幾曳」。

不久後,她作弄當時年屆80的祖母。嘉雯在晚上收起祖母平日上廁所時穿著的防滑拖鞋,祖母唯有穿上一般拖鞋,結果因地滑而跣倒,導致骨裂,要即時入院施手術。到達醫院時,祖母一度不願意見她,嘉雯才感到事態嚴重,幸好施手術後並無大礙。「那時也沒有很大反省,只知自己不可以再重複犯錯」,即使之後來港生活,也渾渾噩噩,直至她高中時轉校。

詹晨希(左)及冼嘉雯(右)都是由內地移民來港,小時候都曾因缺家庭溫暖而感不足,當義工後,讓她們知道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也從中感到助人之樂。她們同獲今年由義務工作發展局頒發的4C傑出青年義工領袖獎。(馮凱鍵攝)
詹晨希(左)及冼嘉雯(右)都是由內地移民來港,小時候都曾因缺家庭溫暖而感不足,當義工後,讓她們知道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也從中感到助人之樂。她們同獲今年由義務工作發展局頒發的4C傑出青年義工領袖獎。(馮凱鍵攝)

覺醒助新移民融入

「升中時入了一間校風差的學校,上課又嘈,男生又整天說有味笑話、講粗口……」後來她轉到匯知中學,接觸到義務工作,知道自己比其他新移民幸福得多,起碼居住環境不成問題。她又帶領其他同學舉辦活動,讓新移民人士能從中感到關愛,協助他們更快融入香港,終獲得由義務工作發展局「4C青年義工領袖計劃」的4C傑出青年義工領袖獎。

同獲這獎項的另一同學詹晨希也是新移民,她仍在襁褓時父母便離異,四年級前隨父親生活,但父親工作繁忙,相處時間甚少;五年級至今則隨母親生活,當中有數年與母親分隔異地,童年十分孤獨,長期缺乏父母的愛。當她接觸義務工作後,發現有不少新移民與她情况相似,她希望多籌辦親子活動,讓父母多抽時間與子女相處,「看見家長同小朋友一齊做手工咁開心,我便開心」。

2016年12月4日

市場空白 智能電子寵物產品突圍

【明報專訊】寵物產品市場龐大,但大路和成熟的產品,早已有很多業者競爭,突圍而出就要另闢蹊徑。有生物醫學工程專家結合穿戴式科技、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研發出一款能夠檢測寵物健康和情緒的「智能頸帶」;亦有精於工業工程的設計師,從分析狗的喜好和習慣入手,設計出簡單但實用的寵物電子用品。

aniWEAR創辦人麥年豐認為,寵物不懂得說話,是否不舒服或不開心,都無法說給主人聽,所以更需要用「智能頸帶」來監察牠們的健康和情緒。圖為他與朋友飼養的狗女Nala合照。(郭慶輝攝)
aniWEAR創辦人麥年豐認為,寵物不懂得說話,是否不舒服或不開心,都無法說給主人聽,所以更需要用「智能頸帶」來監察牠們的健康和情緒。圖為他與朋友飼養的狗女Nala合照。(郭慶輝攝)

aniWEAR 智能頸帶偵測寵物健康

aniWEAR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麥年豐本身也有飼養寵物,他覺得,人類和寵物相處的最大隔閡是,寵物不懂得說話,牠是否不舒服、不開心,甚至不喜歡主人和牠玩的哪個遊戲,牠都無法說給主人聽。一般人亦不太懂得觀察寵物的健康和情緒,亦沒有那麼多時間整天在家中觀察。因此,他研發出一條「寵物智能頸帶」,用以收集大量寵物數據,然後在雲端進行科學分析。由於後台的系統具備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學習功能,其分析將會愈來愈準確。

連接手機 寵物出事主人即時知道

「智能頸帶」持續收集狗女Nala的心跳、呼吸和體溫等數據;而手機App和雲端後台則將這些實時數據與正常的數據比較,以監察異樣。
「智能頸帶」持續收集狗女Nala的心跳、呼吸和體溫等數據;而手機App和雲端後台則將這些實時數據與正常的數據比較,以監察異樣。

有些人或許不明白,為何要了解寵物的感受。麥年豐舉例說,很多貓主人都不知道,貓若吃下水仙花或聖誕花會中毒,會變得呼吸急促和心率不正,若不在6小時內看獸醫的話,可能會死亡。如果寵物戴上該公司的「智能頸帶」透過時刻監察其健康生理數據,後台系統就會清楚其心跳、心率變異(HRV)、呼吸、體溫、活躍度等健康生理數據和變化模式。例如,寵物在哪個時段較活躍,哪個時段較靜或睡覺;甚至寵物活躍度高、活躍度低和睡眠的時間比例等。

若某日某個時段的數據有異於平日,就代表寵物可能有問題。這時,後台系統就可以透過智能手機App通知寵物主人。以上述的例子來說,若主人上班後,貓吃下了水仙花或聖誕花等,又或狗若吃下朱古力中毒,主人可及時得知出事,及時帶牠就醫。

「寵物版平安鐘」 料可收月費

除了健康生理數據之外,該公司的「智能頸帶」還能夠檢測到寵物處於甚麼動作狀態,例如睡眠、跑步、玩耍等;以及處於甚麼情緒,例如興奮、緊張、壓力等。麥年豐表示,該款「智能頸帶」的原型已經在一些貓狗身上進行過測試,預料可於明年第1季推出,初期以美國、日本及中國內地為主要市場。估計其零售價介乎2000至3000港元,雲端服務的月費約100港元或以下。

他表示,當該款「智能頸帶」推出時,其雲端系統內已經會有一批貓狗的大數據。用戶購買了「智能頸帶」之後,再讓其寵物佩戴大約一個星期,系統就可以收集到足夠的數據,完成對其寵物的「度身訂造」分析,準確地掌握到寵物的健康生理數據範圍和變化模式。

這是「智能頸帶」的原型(未加任何顏色或裝飾),若順利的話,真正的產品將會在明年第一季推出。
這是「智能頸帶」的原型(未加任何顏色或裝飾),若順利的話,真正的產品將會在明年第一季推出。

未來可用於飼養和牛賽馬

這產品走高增值路線,售價絕不廉宜,且要收取雲端服務月費(類似「平安鐘」服務),但麥年豐仍然相當有信心,主要是因為競爭對手少之又少。他認為,現時市場上的「智能頸帶」的用途,主要是預防走失、尋回或計算運動量;能夠收集寵物心跳、呼吸、體溫等健康生理數據的產品,已經很少。以他所知,美國只有一兩間公司有這樣的產品;而且那些產品通常只是以其出廠時的資料庫的數據作對比,不能夠為每隻寵物進行「度身訂造」的分析。至於說到檢測寵物的情緒,該公司的產品更是市場上極少有的。

麥年豐強調,該公司的「智能頸帶」技術還可以應用於飼養和牛,或比賽的馬匹等,「以賽馬來說,精確知道馬匹的狀態,是非常重要」。雖然該公司最初幾年會專注於動物市場,但他亦相信,「智能頸帶」當中的核心技術,將來有可能應用到長者方面。

創辦人曾於美國衛生部作研究

麥年豐的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但其實,他的資歷要比一般大學畢業後即創業的年輕人高得多。麥年豐的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他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先後取得電腦及資訊科技碩士、醫學碩士和醫學博士學位。

其後,他到美國衛生部進行研究工作兩年,後來再轉到美國神念科技公司(NeuroSky)的矽谷總部工作。神念科技為腦電波技術權威,有「腦電波界英特爾」之稱。

2011年,麥年豐被神念科技委派回港,負責設立香港分公司以及擔任香港區研究總監。直至今年,他離職自行創業,成立aniWEAR。現時,麥年豐仍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的神經工程與臨牀電生理實驗室擔任名譽助理教授。

明報記者 薛偉傑
2016年12月9日

本地薑廚師 靈活變通摘第一星

「好吃是本分」——你以為奪星的關鍵在於食物的味道?Mok San認為菜式好吃根本就是餐廳的本分:「今時今日營運一間餐廳,你不可能推銷自己的食物新鮮又好吃。大佬,你啲嘢唔好食又開咩餐廳呢?」(圖:黃志東)
「好吃是本分」——你以為奪星的關鍵在於食物的味道?Mok San認為菜式好吃根本就是餐廳的本分:「今時今日營運一間餐廳,你不可能推銷自己的食物新鮮又好吃。大佬,你啲嘢唔好食又開咩餐廳呢?」(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能摘下米芝蓮星星,是不少廚師追求的夢想。在最新的2017《米芝蓮指南香港澳門》名單上,有兩位烹調外國菜的本地廚師,摘下了人生的第一顆星,分別是日式鐵板燒主廚莫燦霖及法國菜大廚Vicky Cheng。兩位「新星」廚藝背景各有不同,但各自憑藉創意和靈活變通,讓米芝蓮秘密評審給他們投下一票,誠如年輕大廚Vicky所說:「香港人主理並不比外國的米芝蓮廚師遜色。」

香港首間奪星鐵板燒 華籍身分 引日本媒體關注

相信每位廚師首次摘星都會難掩興奮,對人稱Mok San的莫燦霖來說,這顆星更是別具意義。事關其餐廳IM Teppanyaki & Wine剛成為香港米芝蓮指南歷來首間摘星的日式鐵板燒餐廳,而他的華籍總廚身分,更引起公眾關注,就連日本網站也有報道。他笑言:「當然開心啦,不過都有幸運的成分。很多師傅都盡心盡力工作,亦有很多是華人,只不過未有機會發揮。摘下星星並不代表我們就是最好。」

若是從前,香港人擔任日本餐廳總廚,不免遭人白眼。「回想三四十年前,有些日本廚師來港前其實無入廚經驗,來到香港是我們教他煮鐵板燒的。有些客人不知道,還指明要日本師傅。」今時不同往日,他相信現在任何國籍的廚師只要有實力,終有出頭天。

體貼為牙痛客人特製菜式

頒獎當日——Mok San在米芝蓮頒獎禮當天心情相當興奮。(圖:黃志東)
頒獎當日——Mok San在米芝蓮頒獎禮當天心情相當興奮。(圖:黃志東)

能夠摘下史無前例的一顆星,他也思考過原因。「為何日式鐵板燒摘星的竟然是香港人?可能是香港國際化,我們習慣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就學懂了靈活變通,迎合市場需要。」

Mok San想起在港島香格里拉大酒店任職鐵板燒總廚期間,有次熟客特地帶媽媽來嘗嘗他的手勢,可是媽媽牙痛,即使面對矜貴的海鮮肉類,依然無胃口。他靈機一動,找來幾磚豆腐煎香,熟客媽媽立刻吃得津津有味。這件事後來更列為酒店的教材,成為員工待客之道的典範。

他的暖男本色,於自立門戶後更表露無遺。每個客人喜歡坐哪裏、吃什麼,他都記得一清二楚。有小朋友來吃飯,他未等到客人開聲,就已經把食物切成細粒,相當貼心。「如果要客人出聲先做,已經遲了。」

看書試菜 四出取經

熟客贈花——熟客為祝賀Mok San首次摘星,特地送來一盆漂亮蘭花。(圖:黃志東)
熟客贈花——熟客為祝賀Mok San首次摘星,特地送來一盆漂亮蘭花。(圖:黃志東)

廚師跟客人的關係從來是雙向的,他待客人好,另一方面客人也改變了他。現在滿腔熱誠的Mok San,原來初入行時,自覺是「廚房佬」,要服侍人,談不上是專業。「後來入酒店工作,有一個加拿大客一來到先起身跟我握手,走時也專誠跟我道別,待我如朋友。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客人會在意我的感受。」客人的欣賞成為他的動力,努力看書增值自己。「我的食物知識大部分都是從書本看回來的。以前跟日本師傅共事,他們只會教我們怎去做,卻不知道做的原因,於是我就看書。」他的求知慾可謂無窮無盡,不單是煮食,連做運動,甚至搓麻將都要買書來研究一番。

閱讀多年,近年他又喜歡到不同餐廳吃飯取經。「我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一頓飯,並從中得知現時鐵板燒的流行趨勢。相比起以前,現時的鐵板燒可不同了!擺盤要精緻,又會加入fusion煮法,連每一道食材的醬汁師傅也幫你配好。整個概念不斷演進。」他認為炮製鐵板燒是一場廚藝表演,如何將煮食過程流麗演繹,連用哪一隻碟都要好好構思。

鐵板燒的舞台在變,Mok San的步伐也跟着走。他尚有個外號叫「毅行鐵廚」,原來他曾在樂施毅行者100公里比賽中奪冠,同時精通長跑、馬術及風帆。「運動影響了我入廚,甚至做人處事的態度。長跑教練曾教我:『馬拉松過萬人參加,第一就得一個。所以我們的對手就只有昨日的自己。』就好像我們做餐廳,首年拿了米芝蓮推介,之後我們就希望有進步。」為求突破昨天的自己,他每次下廚也在累積經驗,如同參與每一場長跑,用心感受及調節步伐,一步一步的,跑得比昨日更快、更遠。

紅棗、鹵水融入法國菜

歸功伙伴——Vicky帶領VEA首次奪得米芝蓮一星榮譽,他多番強調餐廳團隊、親友及以前的師父均功不可沒。(圖:曾憲宗)
歸功伙伴——Vicky帶領VEA首次奪得米芝蓮一星榮譽,他多番強調餐廳團隊、親友及以前的師父均功不可沒。(圖:曾憲宗)

今年頒獎禮上同樣備受注目的,還有以31歲之齡摘下米芝蓮一星的VEA行政總廚Vicky Cheng。主理摩登法國菜的他強調,身邊的團隊及恩師功不可沒,得獎不屬個人榮譽。他說:「沒期望過會有星,所以很驚喜,始終是人生中第一次拿到的國際認同。香港人主理並不比外國的米芝蓮廚師遜色。」

法式梅菜扣肉 濃濃親切感

年紀輕輕的他絕非省油的燈,25歲從美加回流香港,已經擔任新派法國餐廳Liberty Private Works的行政總廚。數年後自立門戶開設VEA,嘗試將個人成長經歷融入菜式中。「以前跟的師父全都做傳統法國菜。我是香港人,就想將本土特色加入法國菜中。」與其說是法國菜,用「中式法國菜」來形容或許更貼切。他的菜式加入不少本地食材及做法,以往就出現過鹵水、壽包、雪耳、紅棗、厴仔蟹、羊腩煲等元素。印象最深刻要數他的法式梅菜扣肉,他將梅菜製成梅菜蓉及梅菜粉。另邊廂把豬腩肉慢煮48小時,再用蘋果木雙重煙熏,配上梅菜豬骨醬汁,香濃可口,香港人吃來,更添一份親切感。

自幼看Jamie Oliver跟着煮

所謂「三歲定八十」,Vicky念小學時已愛走入廚房看媽媽、婆婆做飯。十一二歲的男生喜歡看球賽,他就愛看Jamie Oliver及Emeril Lagasse主持的烹飪節目。那時他看完節目,便會嘗試照辦煮碗煮一次。他笑道:「我很愛嘗試,當然那時通常都會失敗。」回港前,他曾跟過名廚Jason Bangerter實習,又曾於紐約米芝蓮星級餐廳Daniel工作,在世界各地汲取經驗,盡情發揮所長。

他常寄語初入行的廚師,興趣才是成功的關鍵。「我跟員工說,如果你不開心的話,你不能做下去。喜歡煮食的話自然會做得好。反之你不喜歡,就算幾勤力,永遠都會差少少。」

文:高嘉莉
圖:黃志東、曾憲宗、餐廳提供
編輯:林信君

陳葒校長牽頭向填鴨教育Say No 自砌教室 街頭上課

「飛翔教室」擁有教室的感覺,卻沒有傳統課室般侷促,是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意念的好平台。(圖﹕馮凱鍵)
「飛翔教室」擁有教室的感覺,卻沒有傳統課室般侷促,是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意念的好平台。(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教學一定要在課室?學習只為應試?不催谷、不操練便拿不到好成績?曾任香港匯知中學創校校長、現為「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陳葒,對上述迷思一概「Say No」。這位資深教育工作者,於12月4日 向公眾展示嶄新的教育思維,冀為現時嚴重扭曲的教育生態帶來新轉變。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已經成立了5年,雖然至今已有近8,000名學生受惠,但陳葒始終感覺到補習力量有限,未能治本,「問題是教育生態已經扭曲,因此必須要有更多實質行動,去打破社會對應試教育的迷思」。

工作室是屬於大家的教育基地,24小時開放,供教育有心人聚集進行「腦震盪」。(圖﹕馮凱鍵)
工作室是屬於大家的教育基地,24小時開放,供教育有心人聚集進行「腦震盪」。(圖﹕馮凱鍵)

基地門常開 闢教學出路

2016年9月,陳葒在香港賽馬會資助下,成立了「賽馬會創新教育工作室」(下稱工作室),嘗試探索、實踐和試驗適合香港環境的創新而有效的教學模式,希望最終可尋找到出路。「工作室是大家的教育基地,會24小時開放給教育有心人自由出入,毋須預約審批。」

工作室除了繼續定期在大嶼山舉辦「小島學園體驗營」之外,亦正在籌辦一本專門為家長而設的雙月刊,而最矚目的,就是在12月4日向公眾展示的「飛翔教室」。

Jason希望「飛翔教室」的流動概念,令教育界、家長和學生可一起反思,知識可在任何空間吸收,不一定限於學校。
Jason希望「飛翔教室」的流動概念,令教育界、家長和學生可一起反思,知識可在任何空間吸收,不一定限於學校。

伙拍建築師 建流動教室

說起「飛翔教室」的誕生,背後也有一段故事。陳葒過去不下多次提及,他最大的心願,是在大嶼山興建一所可提供一條龍兼能銜接本港大學課程的「小島校園」,但羅馬豈會一天建成呢?在2015年暑假,他決定小試牛刀,先舉辦學習體驗營,並找來註冊建築師鄧耀倫(Jason)為這個體驗營設計一個流動教室。

教室同時配備充氣立方體,既是椅,也是枱。
教室同時配備充氣立方體,既是椅,也是枱。

結果,這7天學習體驗營反應熱烈,家長和學生也深刻體會到,學習不止一種模式,也不一定局限於課室, Jason順勢提議,不如把這個流動教室帶進社區,「因為學習體驗營每年只辦到一次,每次只有60名學生受惠,我覺得人數太少了!與其把學生帶往大嶼山,何不反過來把流動教室帶入香港18區呢?」

陳葒認為這個念頭相當好,「教室如設於街頭,孩子可入去上課之餘,家長和老師也可圍觀聽課」。但要有這麼一個能走遍18區的教室,首先便要Jason打破之前的設計。

原來學習體驗營的第一代教室,是用木條造成的,雖然可摺合,但要把它搬往不同地點、環境上課,也確實有點笨重,Jason於是加以改良,並用充氣帆布取代木條。由於輕身物料予人自由飛翔的感覺,因此,流動教室也正式命名為「 飛翔教室」。

「飛翔教室」率先降落牛頭角

籌備多時的「飛翔教室」,於12月4日在牛頭角上邨「首航」,「首航」前,一班小學生便率先來個大體驗,Jason更充當老師,教授他最擅長的建築設計!

雖然只有8名學生,但Jason預計稍後的活動需要有較大的空間,因此,他特意把教室弧形地張開,又在充氣物料上,以魔術貼貼上一些金色「羽毛」,「『飛翔教室』的好處,是老師可按情况決定課室的形狀和通透度;例如在人流如鯽的深水埗鴨寮街上進行STEM活動,老師便可在圍欄上貼多些『羽毛』,把透視度減低,甚至把教室略為收窄,幫助學生上課時更專注。」Jason說。

好玩課堂 起草圖砌LEGO學建築

俊仔(右)對短短30分鐘的「建築課」十分感興趣,看他「建造」遊樂場時多投入!
俊仔(右)對短短30分鐘的「建築課」十分感興趣,看他「建造」遊樂場時多投入!

Jason簡單講解過建築物與形狀的關係後,便向小朋友分派LEGO,並要他們分作兩組,合力建造一個屬於他們的遊樂場。9歲的俊仔,非常「專業」,他提議友伴一定要先起草圖,才能動手「建築」。經過一輪商議和繪圖後,俊仔一組最終設計了一個集摩天輪、跳樓機、彈板、觀光台、幼兒休閒座及藝術品等六項設施於一身的超級遊樂場,可說創意無限!

經歷過這30分鐘後,大部分小朋友都以「好玩」、「有新鮮感」、「自由」來形容這個課堂,Jason表示﹕「『飛翔教室』既有教室的形象,因為學生並非在無遮無掩、坦蕩蕩的空間上堂, 但它又不像課室般侷促,露天的設計,感覺舒服、開揚,小朋友在這種環境下上課,一定比在課室開心。」

 Jason設計了多款「飛翔教室」,以配合不同環境需要,圖中這款既可用在陸地,更可用於水中。
Jason設計了多款「飛翔教室」,以配合不同環境需要,圖中這款既可用在陸地,更可用於水中。

彈性教學 更易代入

孩子們親手設計的遊樂場,充滿創意。
孩子們親手設計的遊樂場,充滿創意。

除了教室構造特別之外,陳葒更想做到教學觀念上的衝擊。「飛翔教室」一樣有中、英、數、通識等常見學科,教授方法卻充滿彈性,「例如可將教室砌成模擬法庭,增加學生對時事、法律常識的代入感;另外,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裏試驗和實踐新的教學意念,不限於常規科目,可以是設計、建築,或認識社區等等,這樣孩子就能體驗更多創新課堂」。

文﹕沈雅詩、李樂嘉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辣媽CEO:吶喊

【明報專訊】兒女篇:我就是我

無聲的吶喊——「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選擇出生與否的權利,亦無從知道自己的誕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有說傳宗接代是天職,結婚生子是為了生命得以延續。我是主角當事人,但就從來未曾有任何人告訴過我,這一切究竟與我的被出生的生命有什麼關係?我有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為什麼一出生就要肩負所有人對我的期盼及抱負?為什麼一定要聽父母話?為什麼父母說的話一定是對的?為什麼我的聲音如此渺小,還要接受慣性被忽略?為什麼只有用功讀書上大學這一條唯一出路?為什麼我們不能有興趣,又一定要與搵食掛鈎?為什麼連發夢都要被父母控制,發個夢都要切實際?為什麼老師不許我們發問?為什麼只有俯首聽命盲從附和的才是好孩子?為什麼拒絕平凡做自己就是離經叛道?父母的愛不是講得很偉大無私奉獻unconditional love的嗎?為什麼原來樣樣都有附帶條件?為什麼不入名校就不會有前途?為什麼小孩子要誠實絕對不能講大話,但大人可以滿口歪理謊話連篇,還要聲大夾惡以愛來做擋箭牌?讀書擺明只為求分數,竟然集體擘大眼講大話公開說什麼求學不是求分數?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令父母明白接納我就是我,我最珍貴?」

父母篇:仔女不是工具

憤怒的吶喊——「生兒育女,不是有錢有時間不是自私為滿足一己貪得意好玩之欲就可以隨便,隨時生!孩子不是寵物,不是機械人,更加不是湯圓可以隨意搓圓撳扁。所有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需要的是尊重、愛和包容,還有與生俱來就擁有的自由意志,建立屬於自己的天地和人生,以及發夢做夢追夢的權利。所以沒有責任,更加沒有義務去滿足彌補父母的渴望與願望,包括父及母們曾經錯過一切的事及情。至於成長的步伐,發展的速度,思想的方向,有差異分歧才是正常,根本沒有比較的理由和空間。為什麼硬是要拿子女作比較?為什麼不打造平凡誓不休?為什麼不是盡力捍衛保護孩子不被習非成是的所謂世俗俗世枷鎖荼毒?還樂此不疲做幫兇?甚至,成為兇手?為什麼悲劇連連發生,血淋淋的教訓還未夠觸目驚心?何解無論如何怎樣慘烈都不能令怪獸的你們醒覺?生養孩子不是一盤生意,沒有輸贏,沒有比較,沒有損益計算表。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和能力,都有無限可能和潛能,都有不同的路向取徑,還有精彩的人生和未來,請不要再用成績學位去規限和判斷!讓每一條生命活出彩虹,活出真我真意義,奮力為做到最好的自己去奮鬥,才叫不枉此生!各位父母,高抬貴手吧!」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