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懂手勢增溝通力 減問題行為 機械人打開自閉童心窗

【明報專訊】自閉症兒童普遍有溝通和社交障礙,可是很多時候他們對於與人溝通都缺乏興趣,旁人難以踏出第一步去協助他們。

最近一個「社交機械人」就化身成為一班自閉症兒童的老師,協助他們提升手勢溝通技巧。這個老師到底有哪些絕招,可以令自閉症兒童乖乖跟它學習?

整個社交機械人訓練計劃是由中大研究團隊負責製作程式、寫對白;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教師團隊負責提供設計意見、製成評估表等 ,是一整隊人合作而成的成果。(圖﹕黃志東)
整個社交機械人訓練計劃是由中大研究團隊負責製作程式、寫對白;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教師團隊負責提供設計意見、製成評估表等 ,是一整隊人合作而成的成果。(圖﹕黃志東)

智能機械人在一般人眼中可能只是個冷冰冰的死物,然而當它說話、郁動時,在自閉症小朋友眼中便變成了一件有趣而可親的玩具,願意跟它學習。

這個眼晴可以閃燈、手腳關節能靈活移動,並可發聲的「社交機械人」,名字叫「天晴」,與其他三個「朋友」﹕「天藍」、「天陽」及「天河」同屬於人工智能機械人NAO。它們是由一家法國公司設計,透過輸入不同程式,NAO可作出各種仿效人類的行為。今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聯同中大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系和文學院語言學系組成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將人工智能機械人NAO應用於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溝通能力,教導他們辨認手勢,並以手勢傳達需要和感覺,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機械人動畫片助辨認模仿

由於機械人訓練中,小朋友要百分百做到跟它一模一樣的手勢 ,它才會表示做得正確,所以有時候老師也會跟同學以人對人的方式做訓練,同時也可知道小朋友是否可以對人做出同樣的動作。(圖﹕黃志東)
由於機械人訓練中,小朋友要百分百做到跟它一模一樣的手勢 ,它才會表示做得正確,所以有時候老師也會跟同學以人對人的方式做訓練,同時也可知道小朋友是否可以對人做出同樣的動作。(圖﹕黃志東)

為何能夠做出正確的溝通手勢,對自閉症小朋友來說是那麼重要?蘇詠芝說﹕「自閉症小朋友生氣時,一般會用丟東西、發脾氣等來代表很嬲。但若他們能做出『好嬲』的手勢,老師或家長便可以知道原因,並嘗試問他:『你現在是否很生氣呀? 』然後想方法去解決他這個問題,並藉此與他展開對話。手勢可協助他們有效傳達自己的需要和感覺,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在引入NAO之前,蘇詠芝領導的一項研究已證實,利用電腦製造的機械人動畫影片可有效訓練低功能自閉症兒童辨認、模仿和在適當的社交場景中運用手勢。

至於社交機械人於去年10月誕生,她表示團隊約花了4個月時間編寫程式和創作相關情景故事,並跟合作學校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方面調整故事深淺程度,於今年4月正式啟用。他們亦參考一些網上平台資料,認為自閉症小朋友作出問題行為,多是因為覺得嘈吵、炎熱、肚餓等原因,初步找出20個常用手勢,經篩選後再集中設計出8個較常用的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

針對問題行為設計8個手勢

現時中大教育學院共有四部NAO,團隊利用社交機械人,教導匡智翠林晨崗學校27名年齡介乎6至12歲的自閉症學生辨認和做出8個目標手勢。這27個學生共分為兩組,一個是干預治療組,於今年4至6月的第一期訓練中,他們獲安排每周進行兩次機械人手勢訓練,當中機械人會跟他們講故事,再告訴他們如何做出適當手勢;另一組則是對照組,並沒有接受任何社交機械人訓練,但也會接受前測和後測。第一期訓練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學生,干預組的學生更能辨認和做出在訓練時展示的情景裏所做出的8個手勢。更重要的是,干預組的學生能將所學的手勢溝通技巧應用到訓練中沒有展示的新情景,甚至能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辨認和做出相同的手勢。而今年11月中,他們亦已完成第二期訓練。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左)及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右)均希望透過社交機械人的協助,增強自閉症學童的溝通能力。(圖﹕黃志東)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左)及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右)均希望透過社交機械人的協助,增強自閉症學童的溝通能力。(圖﹕黃志東)

學習成效因人而異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表示,一直希望透過不同方法加強學生溝通能力,加上今次有中大這個強勁團隊及實驗數據支持,有信心試行這項計劃。「這班小朋友其實有很多潛質,但就經常被人忽視。我們需要很多方法和誠意去協助他們突破障礙,當中少不了要創新和冒險,社交機械人是其中一個。」

而有份負責這個計劃的林家儀主任表示,個別學生對機械人會感到很大興趣﹕「有些學生對機械人比對人更敏感,例如有一個學生,平日我們愈叫他愈走,但一看到機械人便非常專注;有些學生甚至會模仿機械人的動作,例如扮它走路。不過亦有些同學對機械人沒有太大的感覺,所以是否能專心跟機械人學習或正確做出手勢,同學的個別差異也很大。」

知多啲﹕情景中學習手勢

小朋友做出表示「好煩」的動作。(圖﹕黃志東)
小朋友做出表示「好煩」的動作。(圖﹕黃志東)

採訪當天,同學正示範使用社交機械人的過程。首先一名中大的研究助理,聯同一名老師與學生一同進行測驗。老師林允沂同時是設計程式的研究隊員,她負責操控機械人運作,而助理則會陪伴同學並排而坐,記錄他所做的手勢是否正確。

社交機械人會講述一個情景,而電腦圖畫亦會顯示箇中內容,例如「哥哥養的貓經常在叫,妹妹覺得好煩。請你做出適當的手勢,是代表妹妹覺得好煩的意思。」而NAO社交機械人便做出「好煩」 的手勢。

這時,學生會跟機械人一同做出相關手勢,而助教也會作出記錄。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

失利磨練意志 11歲女國際豎琴賽掄元

Valerie指自己是天生愛競爭的人,雖然媽媽從不施予壓力,Valerie反倒給自己壓力,希望能透過比賽及表演一直進步。(鄧宗弘攝)
Valerie指自己是天生愛競爭的人,雖然媽媽從不施予壓力,Valerie反倒給自己壓力,希望能透過比賽及表演一直進步。(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現時11歲的沈蔚琪(Valerie)剛奪日本國際豎琴比賽少年組冠軍,為該比賽舉辦28年來首次奪冠的港人。雖然她年紀小小,卻甚有主見,所學的非學科活動必須為自己喜愛的,「It’s your life, do what you want to do」。Valerie的自我要求甚高,雖然曾於國際賽中失手,但並沒灰心,其啟蒙老師于丹是首個獲國際金獎的華人豎琴手,亦嘗失落獎項,踽踽走來,勸喻學生「人生沒幾多可贏,多數都輸,最緊要知道自我價值」,勿被別人界定自己。

夢想成世界賽一員

Valerie自5歲時看過一場音樂會,便被台上的豎琴吸引,首次抱琴已愛不釋手,本來學得悠然,後來競爭心態漸強,「夢想」成為豎琴界大賽「世界豎琴大會」中Focus on youth(22歲以下組別)的25人之一,便毅然轉豎琴老師,又參與國際賽,雖最後得償所願,但抱琴再不如以往純粹,「以前學琴沒壓力,現在有少少壓力」。

敗後自勉「我可以努力點」

Valerie目前只參與過3次國際賽,首次已問鼎季軍,第二次卻鎩羽而歸,雖難免感失落,但仍跟自己說「我可以努力點,下次會好一點」。下次,便是日本國際豎琴比賽,過往幾乎全由日本人包攬冠軍,她卻成為首名奪此獎的港人。一次失敗可以打沉意志,心態稍轉,失敗卻是磨練意志的契機,Valerie自言是有鬥心、競爭心強的人,「去完比賽才知自己不夠好,所以我努力點」,于丹亦言,第二次比賽時Valerie的表現確未如其他選手優秀,「但失敗可讓她作更好準備」。

老師:最緊要知道自我價值

于丹不諱言,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比賽,「對自己要求很高的,才適合去比賽,這些人才有動力因為比賽而不斷鑽研」,她又指有學生不在乎比賽,純粹喜歡豎琴,平日彈得很好,一比賽便變得不自然及不享受,「比賽不是他想要的,那就不要比賽」。她又不時提醒學生,「不要介意其他人如何看自己」,如比賽中的評判,其審美標準也是主觀的,「有時靠運氣,要視乎評判感覺」,故奪獎與否不足以完全證明一己價值,「不要別人說好便好開心,也不要因別人說差便低落,要知道自己的價值」。

另外,不少孩子被家長逼迫學豎琴,一開始感抗拒,于丹表示,過往有不少成功例子,孩子學了一陣子後漸喜歡豎琴,故「不學不知道」;但她亦指出,有學生視練琴為「極苦差」,加上沒天分,家長便需考慮是否仍讓孩子學。

2016年11月24日

少年紋身師志願短片 入圍國際賽

【明報專訊】不少青少年都不太懂向父母表達情感,短片影像可成表達途徑。中三少年澤銘透過拍攝短片,向母親訴說自己當紋身師的理想,自言「有好多人否定我的夢想,我也會堅持下去」,結果漸得母親認同;亦有自小遊走寄養家庭之間的阿峰,以更換衣服暗喻自己居無定所,帶出「家」對兒童成長的重要,寄語港人父母要疼惜子女。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今年以「給爸媽的話」為題推出短片比賽,透過公開招募及短片製作日營,共收到160份作品,其中5名參加者入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國際大賽,躋身15強,昨啟程赴荷蘭出席頒獎禮及大師班。

為裝備自己成出色的紋身師,澤銘常會繪畫不同的圖騰,他笑言,圖案早在腦海中,每次落筆,只消半小時就可畫好一幅。(鍾林枝攝)
為裝備自己成出色的紋身師,澤銘常會繪畫不同的圖騰,他笑言,圖案早在腦海中,每次落筆,只消半小時就可畫好一幅。(鍾林枝攝)

在芸芸短片中,有人訴說自小立志當紋身師。15歲的澤銘就讀中三,自小六起便有當紋身師的念頭,「覺得城市節奏太快,畫畫能幫我減壓」,而紋身比畫在紙上更富挑戰,亦可透過圖案表達情感。

在短片中,澤銘說「有好多人否定我的夢想,我也會堅持下去」;他成長於單親家庭,與母親及胞姊同住,自言與家人關係不好,母親認為紋身是學壞的表現,又指「你不如做乞丐」,雖然家人反對,但他不放棄,閒時到紋身店觀看別人紋身,又會在家繪畫圖騰練習。他笑說,母親看完短片後似是更了解其夢想,態度軟化,對他說「拍得幾好」,二人關係亦有改善。

中五生「換衣」喻居無定所

另一入圍的中五學生阿峰17歲,自小因為家庭問題,入住不同寄養家庭及兒童之家。在短片中,他以更換外套形容自己常「搬家」,片中黃色上衣代表家和愛,最後被丟到地上。他說,自己不屬於任何家庭,亦未接觸過愛,「有次我返屋企,媽媽同我講,你現在走,我不要你,有幾遠走幾遠」,自此他寧願放假留在兒童之家,也不願回家。沒有人為阿峰簽回條,更沒人接放學,缺乏關懷下,他幾度有輕生念頭,幸最後被旁人勸阻。他盼藉短片表達關懷對子女成長尤為關鍵,「想同世界講,如果父母不珍惜仔女,就會好似我一樣」,盼所有父母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

2016年11月25日

大學生畢業執紙皮 回收減廢創三贏

【明報專訊】很多人會覺得,紙皮箱用完即棄,價值不大。但是有大學生看見很多紙皮箱十分新淨,可以回收重用,因此他們以高價向長者收購紙箱,以較新紙箱低的價格轉售。由4名大學生創辦的社企「拾易紙長」,希望建立一個「二手紙皮箱」交易市場,除了環保外,亦希望惠及長者和消費者,成就三贏。

拾易紙長共同創辦人黃恩凱(左)、龍贊羽(右)深信,回收優質的二手紙皮箱再用,不論對環境、消費者還是拾荒的長者來說,都有好處。
拾易紙長共同創辦人黃恩凱(左)、龍贊羽(右)深信,回收優質的二手紙皮箱再用,不論對環境、消費者還是拾荒的長者來說,都有好處。

「拾易紙長」共同創辦人黃恩凱、龍贊羽表示,該公司乃是由包括他們在內的4名理工大學畢業生創辦。其成立經過,要由其中一名創辦人胡煒豪前年暑假由大學宿舍搬回家說起。當時胡煒豪想買幾個紙皮箱來整理物品,以便搬遷,但卻發覺家俬店和搬運公司出售的新紙箱並不便宜,每個售價高達大約20元。碰巧他看到有一個執紙皮的婆婆有一堆紙皮箱,於是以每個5元的價錢向婆婆買入數個新淨的二手紙皮箱,拿回宿舍使用。

這亦引發胡煒豪思考到一個意義更重大的問題:有很多用過的紙皮箱十分新淨,完全可以再用,為何要將之當作廢紙般買賣,運回內地造紙廠,經過消毒和漂白等多重工序,才製成再造紙?這豈不是多此一舉,有違環保的原意?

本地回收再用 真正符合環保

boss_2016-12-05_a2因此,胡煒豪想到成立一家社會企業,開闢一個「二手紙皮箱」交易市場,直接回收及轉售二手紙箱給有需要的消費者和商業用家。這樣在本地回收、本地再用,免除不必要的長途運輸和循環再造工序,才是真正符合環保和經濟原則。而且因為高質的二手紙皮箱可以轉售,不再被當作廢紙般處理,這還可以用比較有「尊嚴」的價格向長者回收紙皮箱,增加他們的收入。

一格迷你倉開始業務

至於消費者方面,他們亦可望以略低於全新紙皮箱的價格,來購入二手紙皮箱。這對環境、長者和消費者來說,都有好處。胡煒豪將想法告訴三位同學,大家都有共鳴。於是,四人便由去年1月開始構思整個項目,至7月註冊公司成立「拾易紙長」,去年11月初正式營運。

龍贊羽和黃恩凱透露,「拾易紙長」開業首個月,是在西環區運作。這是因為他們發現西環區的參茸海味店有很多批發業務,在紙皮箱需求量大的情形下,有些公司以往已有重用紙皮箱的習慣。而且,他們也在該區物色到一間海味公司成為「拾易紙長」的第一個客戶。當時他們為了節省開支,只是租用了一格迷你倉營業。直至個多月後,他們開始發掘到更多客戶,才將公司搬遷至黃竹坑的一個工廈單位,擁有正式的辦公室。

暑假多搬遷 生意旺季

「拾易紙長」的客戶包括中小型批發商、迷你倉公司、學校,以及準備搬遷的家庭和企業等。龍贊羽和黃恩凱透露,這門生意的旺季一定是暑假。這是因為很多家庭為了不影響小朋友平日上課和考試,都會安排在暑假搬屋;而很多學校亦會在暑假期間裝修,需要大批紙箱來暫存雜物。另外,生產「環保豆渣貓砂」的WoodLab和銷售糧油雜貨和零食的網站Ztore,亦有向該公司購入二手紙皮箱來付運產品。

由於黃竹坑的位置不太方便,以往只有小部分客戶自行上門取貨,其餘大部分客戶都需要送貨服務。「拾易紙長」表示,每次送貨費用約100至150元,這也提高了門檻,令公司較難接到訂購量較小的訂單。

增設提貨點 擬聘長者當兼職

因此,「拾易紙長」近月先後在觀塘和屯門設立了「自取點」。所謂「自取點」,其實是租用一格迷你倉來存放二手紙箱,以方便客戶提貨,免除送貨費用。為了節省成本,自取點毋須長期派駐人手,只需要約好客戶後,到達迷你倉提貨交收。目前自取點由他們自行打理,但該公司計劃,將候命和提貨工作轉移給新聘請的兼職長者員工,稍後還會在沙田和大埔設立自取點。

「拾易紙長」現時每月賣出1000至1500個搬屋紙箱,以及500至600個其他紙箱。此外,「拾易紙長」亦會舉辦工作坊,教授市民以紙箱自製聖誕卡、相架等日用品和玩具。龍贊羽和黃恩凱表示,「拾易紙長」開業以來,營業額每季都有增長,但現時仍處虧蝕。他們預測,在增設了幾個自取點,方便客戶提貨之後,營業額增長料可加快,而送貨費用則可望降低,明年初有機會達到收支平衡。

理念崇高 實行不易

無可否認,「拾易紙長」背後的環保理念值得欣賞,該公司去年更在「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中獲得冠軍及「最佳社會使命」獎。然而這盤生意實行起來卻不太容易。

須嚴控物流成本

「拾易紙長」會在每一個出售的二手紙皮箱貼上該公司的貼紙,以遮蓋原本的品牌名或公司名,以免商業用戶覺得尷尬。
「拾易紙長」會在每一個出售的二手紙皮箱貼上該公司的貼紙,以遮蓋原本的品牌名或公司名,以免商業用戶覺得尷尬。

首先,物流是其中一大成本。若每次回收或交貨的紙皮箱數量不多,就較難符合經濟效益。因此,該公司需要嚴格控制其物流成本,否則難以收支平衡。現時,幾名創辦人想到在各區租用迷你倉作為自取點,以及聘請該區長者當兼職打理自取點,除了減省送貨成本外,亦可降低交易門檻,有利吸引訂購量較小的客戶。

其次,銷售客群亦相對較窄。現時「拾易紙長」是在紙皮箱上貼上該公司的貼紙,以遮蓋原本的品牌名。但大多數企業都視紙皮箱為「免費廣告」,黃恩凱表示,大公司往往會要求,二手紙皮箱上需要出現其公司名,但若要為客戶特製其公司的貼紙,會涉及不少額外成本,相對售價不高的紙皮箱來說,並不划算,故很難合作。因此,「拾易紙長」只能成功吸引到不太注重產品包裝的中小型批發商,或是一些準備搬遷的客戶等。

棄打工換創業經驗 家人曾反對

本地的回收業增值低,但黃恩凱覺得值得花兩年時間去探究和試驗「拾易紙長」的商業模式。
本地的回收業增值低,但黃恩凱覺得值得花兩年時間去探究和試驗「拾易紙長」的商業模式。

黃恩凱去年於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畢業,當他最初向家人表示,計劃全身投入經營「拾易紙長」時,其家人都十分抗拒和反對。他的父親是一名商人,更反應頗大地說:「乜話,你讀完大學走去執垃圾?」他的家人都覺得,本地的回收業很低增值,不容易做,力勸他要搵工。

但黃恩凱認為,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不過萬多元,值得花兩年時間去探究和試驗「拾易紙長」的商業模式,以換取更為難得的經驗,而機會成本不算太高。他表示,若兩年仍然無法令「拾易紙長」收支平衡,再找工作也不遲。

最後,黃恩凱要好像初創企業創辦人遊說投資者注資般,向家人解釋整個發展計劃,後者才不再反對。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黃志東

機管局 MT、GE 培訓計劃 生力軍了解行業運作 事業起飛

job_2016-12-02_a1航空交通量是衡量城市競爭力的其中一項指標,要令24小時運作無間斷,負責管理及營運香港國際機場的香港機場管理局 (簡稱「機管局」),其角色舉足輕重,而緊守不同崗位的每一員,工作更是不容有失。今年機管局繼續招攬生力軍,透過見習行政人員 (MT) 、見習工程師 (GE) 培訓計劃,讓熱愛航空業、有團隊合作精神、不喜歡平凡工作環境的大學畢業生,像去年參加MT的梁進偉 (Timothy) 和GE培訓計劃的馬豫瑤 (Charlotte) 般,決心在具挑戰性的行業和崗位上,積極裝備自己,為個人和事業起飛而努力!

機管局推出的 MT 和 GE 培訓計劃,單是去年前者已收到逾 2,000 份申請表,而後者則有超過 800 份,結果共取錄了 20 多名 MT 及 6 名 GE,即僅約 1% 申請者獲聘,足見競爭相當激烈。

機管局組織發展及人才管理總經理潘小紅 (Queena) 指,入職MT與GE職位除了要符合基本的學歷要求外,還要對投身航空業、機場工作充滿熱誠;兼備團隊合作精神、良好的語文及溝通能力。

招募約 20 名 MT 10 名 GE

「以申請 MT 職位者為例,過往有來自不同學歷背景的同學,包括公共行政、語言等,而我們也歡迎修讀不同學科的大學畢業生加入。」由於 MT 日後有機會擔任管理人角色,故 Queena 相信申請人如有領導潛能、組織能力等強項會更具優勢。

「至於 GE 要面對不同的工程項目,都必須經過周詳的考慮,且要懂得應付形形色色的難題,因此能夠有卓越的分析、計劃及解難能力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入職條件。」

經首輪篩選後,申請者需通過面試及測試等關卡,包括:自我介紹、不同的測試 (如能力傾向、寫作等)、小組討論、最後面試,以考核他們的語文、溝通、表達、邏輯思維、應變、分析等能力。

job_2016-12-02_a2

獲聘者需接受兩年或三年培訓

成功獲聘者將接受兩年或三年的培訓。Queena 特別強調,MT 培訓計劃的培訓期由去年起延長至三年,讓MT有更多機會到不同部門進行訓練;並新增同伴制度,安排部門的資深員工指導初入職的MT,幫助他們及早適應及掌握機構的運作及文化。至於入職 GE 者,受訓期間會學習香港工程師學會 (HKIE) 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所訂定的理論知識及實用技巧,以及接受工程主管及培訓導師的指導及監督。

至於入職薪酬,她表示,機管局的 MT 及 GE 的入職薪酬具市場競爭力,與一般大型機構的水平相若;而根據市場觀察,為 20,000 元以上。

備戰面試 內外準備要十足

要備戰機管局 MT 及 GE 的面試,Queena 提供了以下建議:

  • 面試前,要做足準備工夫,包括蒐集機構、職位的相關資料,以及多留意時事、相關行業的狀况。
  • 儀容要整潔,衣著整齊、得體,且確保準時出席面試,以示尊重。
  • 既要表現自信,又要表現誠懇、謙遜;切忌背誦事先準備好的答案;若遇到不懂回答的問題,不妨坦白承認,切勿裝懂。

見習行政人員 Timothy:不同部門工作 了解運作 考慮更周詳

學歷背景:香港科技大學「理學士 (經濟及財務學) 」課程

現職部門:零售及廣告部

“我很喜歡飛機,參加MT培訓計劃,讓我有機會一嘗當飛機引領員的滋味,手持橙色指示牌,引領飛機至正確位置,是深刻的工作體驗之一!”

有志向航空業發展的 Timothy,參加了機管局的MT培訓計劃後,有機會全面了解機場的運作。「計劃結合了機場運作、商業營運及企業發展策略訓練,讓我猶如經歷了在不同的企業工作般,實戰十足。」

他分享曾在飛行區運作部協助統籌年度大型飛機事故及救援演習的難忘經歷,有超過 1,000 名來自政府部門、機場營運等代表,以及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其中。

事故演習籌備半年 應變、協調不可缺

機管局組織發展及人才管理總經理潘小紅 (中)、MT 梁進偉 (左)、GE 馬豫瑤 (右)。
機管局組織發展及人才管理總經理潘小紅 (中)、MT 梁進偉 (左)、GE 馬豫瑤 (右)。

「是次演習是模擬一架客機在降落後未能在中場客運大樓停機位的指定位置停下,撞上登機橋,客機左側引擎起火。救護車擺放的位置、如何運送傷者、把傷者送到不同的醫院、清關、人手調配、家屬團聚、飲食、事後跟進……都是必須考慮的事項。」整個演習的籌備工作需時半年,讓Timothy 了解到機場在應對突發情况及協調工作時,團隊之間必須分秒必爭和發揮合作精神。

現於零售及廣告部工作的他,工作及體會截然不同。「舉例:要在行李運輸帶上放置廣告牌,雖然能吸引旅客的目光及注視,但有可能影響行李輸送的運作流程。因此必須顧及不同部門的想法。」

Timothy 坦言,參加此計劃的最大得着是能深入掌握不同部門員工的需要及所遇到的困難,在進行決定前能作更廣泛、周全的考慮,相信有助日後從事管理的工作。

見習工程師 Charlotte:參與大型基建 考驗、成功感滿載

學歷背景:香港科技大學「工學士 (土木及結構工程學) 」課程

現時參與的工程項目:與三跑有關的無人駕駛列車系統

“參加GE培訓計劃,能夠有機會參與相關工程項目,令我很有成功感及自豪感。”

土木工程系畢業生,主要受聘於工程顧問公司或承建商工作。Charlotte 則希望能夠平衡兩者的同時,更有機會接觸機場不同的工程系統和項目,遂決心加入機管局。

入職一年多的她,已曾參與今年 3 月全面投入運作的中場客運大樓外的兩條飛機滑行道接連的相關工程項目。擔任統籌角色的她,需與承建商、機場控制塔緊密聯繫,職務之一包括監督承建商的工程進度。

統籌、監督工程挑戰大 克服工作變數

job_2016-12-02_a4「由於工程需於跑道凌晨關閉數小時內進行,而每日的工作時間都不同和有所限制,以確保對機場運作的阻礙減至最低等大前提下,工作挑戰更大。」其中面對突發情况,如天氣變化等,都考驗她的分析、應對突變及解難等能力。

到地盤巡查視察是每名土木工程師的必經階段,作為女生的 Charlotte 自言喜歡走動,且不介意日曬雨淋,現時每周需到地盤工作三、四次,入職前已做好心理準備。問及工作目標,她說:「機場的未來發展很大,如三跑,對工程師來說無疑機遇處處,我希望考牌後,能在機管局有更長遠的發展。」

文:麥懷欣
圖:受訪機構提供、麥懷欣

辣媽何美儀:Gap year有價值 內斂男孩 休學變活潑

昔日的「怕醜仔」,如今表現得更有自信,面對升中後更多討論匯報,子翹不再害怕。(圖﹕沈雅詩)
昔日的「怕醜仔」,如今表現得更有自信,面對升中後更多討論匯報,子翹不再害怕。(圖﹕沈雅詩)

【明報專訊】曾休學的趙子翹(子翹),在今個學年重返校園,於大埔一間直資中學念中一。問子翹習慣再過如此規律化的生活嗎?小伙子聳聳肩答道﹕「沒有什麼問題,休學年每天都一樣有時間表,我也要準時起牀、準時出門口,日間跟導師做活動,晚上自己閱讀英文書。」

子翹的媽媽,正是經常在傳媒面前曝光、性格硬朗兼口才了得的TSA關注組召集人何美儀,但子翹卻遺傳不到媽媽的特質,相反,他是一個性格內斂、不善表達的男孩。

何美儀說,當初之所以萌生休學念頭,正是希望讓兒子有時間、有空間去改善及裝備自己,才開始另一個新的學習階段。

「兩年前,陪他去中學面試,當時的子翹很害羞、很怕在人前演說。如是獨個兒以英語面見老師,還可過關,因為他自幼對英語較有信心;但如果要他用廣東話跟其他學生一起小組討論,子翹可以全程沉默,不發一言,那就很『輸蝕』,表現明顯比下去。」

全賴父母支持,這六個小孩才能走出教育制度的框架,享受休學年的精彩生活。
全賴父母支持,這六個小孩才能走出教育制度的框架,享受休學年的精彩生活。

然而,這位開通的媽媽並沒有責怪孩子,因為她知道,子翹弄得如斯田地,全拜不愉快的小學生活所賜。在短短六年的小學生涯,子翹轉過三間學校,不是學校要力追TSA成績,就是功課超多,要每晚做到11時才能上牀休息,導致他有「上學恐懼症」。「當我問他是否想升中前來一個Gap year時,他只問了我一個問題﹕『意思是否不用返學上課?』我說是,他便立即歡呼贊成了!」

最初何美儀和丈夫還未構思好Gap year的地點和形式,曾考慮過送子翹往台灣、澳洲甚至內地短住及念書;後來因為找到五個理念相近的家長,於是夫婦二人決定讓兒子跟其餘五名孩子一起留港休學,並交由一名社工導師帶他們上山下海,進行不一樣的活動體驗。

「除了一星期有一天由我負責教英文之外,其餘所有戶內及戶外活動,家長都共識了不參與,目的是訓練子女獨立。導師在設計活動時,刻意滲入了很多需要解難、協作的元素,讓他們學習怎樣跟別人協商,並在適當時候擔當領袖的角色。」

協作活動 改善表達力

何美儀說,用六萬元替孩子買這些學校經歷不到的回憶和體驗,花得有價值。
何美儀說,用六萬元替孩子買這些學校經歷不到的回憶和體驗,花得有價值。

這段時間,子翹每天都要跟同伴商討,不管是活動前的準備工夫,抑或是活動後的檢討匯報,他每天都要「開金口」,久而久之,自信心增加了,懂得有組織、有條理去表達,而且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分析能力也比從前提升。

一直以來,子翹的學業成績都位處中游位置,不過不失;唯獨中文科特別弱,更視中文作文為「苦差」,每次他拿起筆來,腦裏總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入手,但估不到休學一年,帶來意外的驚喜。

子翹喜孜孜告訴記者﹕「前陣子,老師給我們一個中文作文題目《_______的歷險》,我立即想到寫《我休學年的歷險》,於是抽取了部分經歷寫入文中,很快便完成了;最近,又寫了一篇《一個感恩的故事》,我寫了五百多字,還獲老師稱讚我寫得好,推薦我參加比賽呢!」

眼光擴闊 作文進步驚人

子翹用相片和文字記錄休學年的每項活動,這些點滴,更成為他中文寫作的好題材。
子翹用相片和文字記錄休學年的每項活動,這些點滴,更成為他中文寫作的好題材。

重返校園,子翹突然變得思潮澎湃,不是吃了什麼神丹妙藥,只因休學年確實豐富了他的人生,眼光擴闊了。何美儀笑言﹕「想也想不到,《一個感恩的故事》的寫作靈感,是源自他休學年在大澳參加活動時,和同伴於棚屋底救了一隻受傷被困的貓;子翹把自己代入貓兒的角色,感恩遇上這班友善的孩子。試問如果沒有這一年,他依舊每天返學放學,回家便埋首功課,內裏空洞洞,他有能力寫得出這些文章嗎?」

雖然這個休學體驗,前後花費近六萬元,但這位向來站在教育前線的媽媽認為,以六萬元去替孩子「買」一些學校經歷不到的經驗,絕對值得。

辣媽CEO:選科、夢想、理想

【明報專訊】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個「尖子沒選擇」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因為讀書成績好,即使家庭沒有經濟壓力,完全有條件許可讓他跟着自己的興趣走,偏偏父母大條道理以「將來點搵食」為理由,被迫只能在尖子必讀的醫學法律環球商管三科中選擇。實在真的很諷刺,父母都是專業人士,明明家中從來最不愁不缺的就是衣食,但最擔心的竟然是子女搵唔到食,應該憤怒還是唏噓?

讓孩子做回自己?

最近看到台灣一名諮商心理師第一次參加自己跟進的個案葬禮的文章。個案主角是一個從小到大孝順聽話,一路名列前茅讀資優班的「準醫科生」,令父母很自豪。可惜這名熱愛生命科學的資優生,父母眼中卻只有醫學系。因為父母的堅持,他的成績亦一落千丈,只能入讀私立醫學院,他說會繼續當父母的好孩子,結果最後選擇了燒炭自殺。即使諮商心理師察覺到資優生情緒出現狀况,並有自我傷害的風險,但做父母的堅持兒子一點問題都沒有,很正常,還怪心理醫生多疑生事,最終阻止不了本來有機會避免發生的悲劇。最令人痛心的是兒子留下的遺書,寥寥數字千斤重﹕「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我很希望所有父母能好好細味細讀,諮商心理師語重心長給身為父母的話﹕

「我們都是一邊長大,一邊遺落某些幼時曾有過的夢想或願望。這些失落,或許是因為能力的限制,環境的不允許,或是經濟方面的不足。帶着這些遺憾往前走,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成為『父母』,有些人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有機會實現,並在孩子身上投射我們自己的期待。渾然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我們用來填補遺憾與失落的工具。孩子,更不是我們的『事業』,別把他們當成事業來經營。

別把孩子當成「事業」

尤其是當孩子乖巧、聽話,更容易使我們慣性忽略他們的聲音,而只專注在我們自己身上。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議題得面對,也會有自己的生涯、婚姻與家庭,這些課題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路走來,我們都深刻有感,卻總在面對稚幼的孩子時拋諸腦後。」

想當日我為了要從我的典型虎媽的虎口下逃生,吃盡了苦頭,成功不敢講,但的確成就了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人生,教我無悔今生。

再為大家講一個勇敢追夢的成功勵志故事。有一位會考六優獲拔尖入讀科大環球商管一級榮譽畢業生,有銀行MT不做,卻忠於自己的興趣,不惜一切重新開始,報考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近日獲頒匯豐香港獎學金及成龍慈善基金獎學金,他是演藝學院二年級學生尹溥程Edwin。他的夢想,是畢業後到外國進修,成為英國城西的音樂劇演員。有志者事竟成,Edwin你一定得!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患雷特氏症 半歲開始發育倒退 堅毅父伴女 邁十步奇蹟

【明報專訊】看着孩子逐漸長大,是父母最高興的事,但如果孩子發育突然倒退,父母又能如何面對呢?罕見疾病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的患者,身心大約在半歲時開始退化,連原本做到的手部動作、眼神接觸,統統都無法再做到。

sen_2016-11-29_a1

5歲半的茵茵是患者之一,爸爸Samuel曾經灰心無助,卻堅持跟女兒做復康訓練。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茵茵前年成功行到十步。Samuel喜出望外,更相信只要不放棄,患病的女兒一樣能快樂成長。

父母都想子女健健康康,茵茵出生時,爸爸Samuel也抱着這個簡單的希望,後來卻發現這願望不易實現,「她出世後頭半年毫無異樣,在母嬰健康院做檢查,紀錄也良好。但到了第7個月,她的行為發展有點停滯,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開始學爬」。

常搓手 不望人 脊柱側彎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到了1歲,原本跟人有眼神接觸的茵茵,突然開始不望人,又出現情緒不穩、搓手的情况,手部力量日漸減弱,「她之前能用手拿起小顆的藍莓來吃,卻已退化至完全拿不到」。女兒發育倒退,焦急的父母帶她四出求醫,有醫生估計是自閉症,也有說可能腦癱,「有次去到醫院,護士問要看哪個專科,我都答不出,根本毫無方向」。由於不知是什麼病,無法對症下藥,病情只有一步步變壞。

直至有相熟護士長建議去遺傳科求診,終於在21個月大時,茵茵確診患有雷特氏症。病人出生時與常人無異,但到半歲左右便發病,身心皆出現退化迹象,包括沒有眼神接觸、欠缺語言能力、脊柱側彎,而且肌肉力量變小,行走和吞嚥也成問題,還有頭圍偏細及常常搓手。

種種徵狀跟茵茵十分脗合,Samuel起初難以接受,「我睡不着,本來對女兒的人生有很多期盼,患了這個病後,她的未來不知會怎樣」。茵茵確診時,家中剛好正準備迎接另一個小生命,太太卻有少許產前抑鬱的迹象,可說承受着雙重壓力,這反而令Samuel決定振作,「我不打起精神,家庭肯定會倒下,我要帶領家人走出困境」。

一方面,雷特氏症患者需要戒口,茵茵的分解和消化食物的功能欠佳,進食後易有過敏反應,如影響睡眠、情緒,甚至引發抽筋,因此要避免吃常見的致敏食物,如蛋、花生、粟米、黃豆等。另一方面,Samuel聽從醫生意見,每晚跟茵茵做45至60分鐘的復康訓練,主要鍛煉下半身力量,例如膝蓋和大腿呈90度的高跪、碌滾筒等,也要扶着她站立和走路。

戒口兼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訓練漸見成果,先是脊柱側彎問題有改善,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茵茵的脊柱已能完全伸直。更讓Samuel感到鼓舞的片段,發生在前年中秋節,「我扶着她,無意中放了手,沒料到她可以自己行到十步左右,這是我從來不敢想像的畫面」。大為感動的Samuel說,即使不能一下子見到很大的進步,但只要每天堅持陪茵茵鍛煉,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言語方面,茵茵現在都未能講出一個字,最多能發出無意思的音節。Samuel沒有苛求,只是間中跟茵茵訓練口肌,志在幫助她吞嚥食物。至於搓手這類小動作,他坦言不打算逼她戒掉,「你今個月叫她不搓手,可能真的會減少,但會有另一個重複動作代替,例如磨牙,所以也算了。既然對身體和日常生活沒有大礙,那就可以了」。

只求女兒開心 小進步已滿足

事實上,醫生曾向他表示,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孩子會慢慢退化至離世為止,但Samuel不同意,「她一邊退化,我一邊幫她做復康訓練,如果能令復康的程度高於退化的速度,計起上來就能達至小進步了」。而且雷特氏症患者到了5歲後,退化速度通常會減慢,他相信復康訓練的功效會更明顯,「我不至於對茵茵抱太高期望,總之她開開心心,沒有併發症就好。如果能做到不再退化,甚至間中有少少進步,便很滿足了」。

遺傳疾病 產檢難查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雷特氏症屬於遺傳科疾病,一萬人中會有一人患病,當中超過九成是女性。患者大部分都是因基因突變而致病,產前檢驗亦難以得知,故父母通常毫無心理準備。

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包括有美籍黎巴嫩學者、分子與人類及遺傳學教授胡達‧佐格比,以及英國遺傳學教授艾德里安‧伯德。二人於1999年發現,人體內一種叫MECP2的蛋白質失常時,就會令發育功能倒退,導致雷特氏症。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臨牀教授林青雲解釋,MECP2蛋白一旦功能失常,有可能影響腦部運作,導致自閉、智障、雷特氏症等多種疾病,「腦內的神經細胞一個駁一個,把信息傳遞。MECP2失常時,細胞不會死掉,但傳話時卻會出錯,形成混亂」。

未來或有治療藥面世

雷特氏症的徵狀通常在半歲時開始出現,包括不望人、不肯笑;也會出現重複而無意思的動作,如搓手或把手放在嘴邊來回移動,「由於是罕見疾病,要診斷也很困難,到了六七歲才確診也不出奇」。過了幼兒期,患者的自閉徵狀會減少,對外界事物展現出興趣,但可能出現脊柱側彎等較嚴重問題。

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不過林青雲表示,復康訓練對患者有幫助;更重要是外國已有針對雷特氏症的藥物研究,並進入臨牀測試階段,所以患者仍有康復的曙光。

病人支援組織

◆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由雷特氏症患者家長成立的自助組織,目前接觸了20個家庭,提供情緒及康復方面的支持。
電話﹕9129 2857
Facebook專頁﹕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罕見疾病患者、家屬及專家組成,舉行研討會、電影欣賞等活動,促進患者及家屬交流。
電話﹕2708 9363
網址﹕www.hkard.org

文﹕李樂嘉
圖﹕馮凱鍵、資料圖片

科技園申建500宿位大樓 供初創企業無殼者

【明報專訊】繼本年中獲立法會批准注資擴建,香港科技園公司再有新發展,近日向城規會申請在鄰近科學園入口興建單幢大樓,內裏擬設辦公室及約500個宿位,初步可供科學園培育公司和初創企業中未有本港住宅物業者租住。科技園公司回覆稱,冀藉此推動科研人才互動交流,故不以商業牟利形式營運。

科技園公司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擬於科學園入口附近一幅約3萬平方呎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興建單幢大樓「創新斗室」,提供約500個宿位,步行至科學園只需5分鐘。(楊柏賢攝)
科技園公司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擬於科學園入口附近一幅約3萬平方呎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興建單幢大樓「創新斗室」,提供約500個宿位,步行至科學園只需5分鐘。(楊柏賢攝)

科學園入口 19層樓面18萬呎

科技園公司向城規會申請規劃許可,在位於白石角填海區、鄰近科學園東南面入口一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興建單幢住宿機構「創新斗室」,並附設辦公室。最新上載的城規會文件顯示,「創新斗室」樓高19層,包括2層平台,擬提供500個宿位、共用空間連附設辦公室,佔地約3萬平方呎,總樓面面積超過18萬平方呎,整幢建築由科技園公司全資擁有和管理,宿位分配交由科技園公司特設的評審委員會決定(見表)。

根據立法會文件,截至今年4月底,科學園第一及第二期的租用率均有約九成,超過600間本地、內地和海外的研發公司在園區內營運,員工人數超過1.3萬,當中超過七成直接從事研發工作。科技園公司昨回覆稱,「創新斗室」暫目標於2020年底竣工,主要對象為已進駐科學園的培育公司、初創企業及租用辦公室的伙伴企業,入住者須為科學園生態圈的科研者,日後由「創新斗室」步行到科學園只需5分鐘,預期入住者對往返市區的需要不大。據了解,計劃中的營運模式是提供最少幾個月起的中期住宿。

boss_2016-11-28_a2

非牟利營運 未交代租金水平

科技園公司認為,本港缺乏鄰近科學園的住宿空間,供本地及海外的創科人才以中期形式租用,相信「創新斗室」可補足需要,成為科學園一項重要的輔助設施,吸引更多海外科技人才來港,據顧問所做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創新斗室」不會對附近交通帶來影響。

被問及租金定價,科技園公司只稱以加強創科人才之間的交流為目標,故不以商業牟利形式營運,但未交代租金水平。

附設辦公室 助人才交流

至於「創新斗室」設計,從城規會申請文件的平面圖可見,1樓除設起居室,亦有健身室、共用空間連附加辦公室、花園。科技園公司回應,為令入住的人才交流,設計會適當地加入附加辦公室,作為研發、培訓、展覽等用途,起居室設計亦較彈性,部分可打通成為較大的協作空間,成為辦公時間以外的另一個交流聚腳點。被問建築成本,及需否再向財委會申請撥款興建,科技園公司稱正探討不同融資方式,以取得發展及可持續性的平衡。

莫乃光﹕無公開諮詢 租津更可取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認為,外來科研人才對住宿有一定需求,但認為計劃未有公開諮詢,亦未在立法會簡介,形容執行程序上「走得太快」,又稱宿位數目未必足夠,反而利用租金津貼解決住宿需求更可取。

公司歡迎 稱助海外招聘

科技園公司計劃建廈提供500個宿位,租金未有交代,但「不會以商業牟利形式營運」,供已進駐科學園的培育公司及初創公司等僱員申請,有初創公司表示歡迎,料有助招聘人才。

指在港難租屋 常要他區合租

本身是培育公司的Xcelom,去年成立新公司Sanomics,Sanomics提供腫瘤科基因檢測服務,並利用科學園的四五千呎實驗室作為檢測基地。 其行政總裁翁錦輝表示,首次聽聞科技園公司計劃提供宿位,他對此表示歡迎。他解釋,不少已進駐科學園的初創或培育公司,都有許多海外或內地職員或研究員,如要在港工作,首要考慮是居住問題,若屬於年資較輕員工,對租屋確有困難,通常與其他人合租,並在大埔、粉嶺、上水等其他新界東地區物色租盤。

附近屋苑呎租27元

他相信若科學園附近能提供宿位及配套設施,一定吸引這批職員租住,亦方便他們上班及營造創科氛圍,對初創公司在外地招聘人才有幫助。

以同區白石角其他私人屋苑為例,據中原網頁資料,鄰近科學園的「逸瓏灣II」,實用面積820呎的低層單位,租金市價約為每月2.2萬元,平均每呎租金27元;至於區內新翠山莊高層實用面積915呎的單位,租金亦介乎2.6萬至2.7萬元。

2016年11月19日

Uber伙「龍耳」聘聽障司機 特製手機App 閃光代聲提示接柯打

【明報專訊】聽障人士面對就業困難,部分只能從事厭惡或後勤工作。慈善機構「龍耳」早前與Uber合作,轉介聽障者做Uber司機,除協助他們擴闊就業選擇外,亦冀透過與聽障者接觸,打破市民成見。

透過「龍耳」轉介,Uber目前有約10名聽障司機。從事維修工程的曾先生自8月底開始,在工餘時間任Uber司機,至今接載逾500名乘客。曾先生3歲時發高燒後嚴重聽障,戴助聽器後可靠觀察口形與乘客溝通。Uber亦為聽障司機設計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召車,畫面會以閃燈代替聲響提示司機;而乘客亦會收到提示,得悉司機是聽障,可利用短訊與司機聯絡,以代替打電話。

Uber聽障司機可選用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傳來訂單,畫面會以閃燈取代響聲提示司機,乘客亦可以短訊與司機聯絡。(黃志東攝)
Uber聽障司機可選用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傳來訂單,畫面會以閃燈取代響聲提示司機,乘客亦可以短訊與司機聯絡。(黃志東攝)

聽障司機上陣 盼破除公眾誤解

曾先生說,起初接載乘客時亦「心大心細」,擔心與乘客溝通出問題,但透過短訊及程式接收訂單,便可免卻誤會。曾先生說,部分乘客得知他是聽障後取消訂單,「起初很不開心,但後來想通了,不應該為了一枝花放棄整個樹林,我要行出這一步」,他希望透過接載不同市民,破除公眾對聽障者的誤解,「有乘客說『咦,你弱聽㗎?你都揸到車,揸得幾唔錯喎』,我都會解釋,我和其他人一樣,有手有腳,只是聽不到」。

「龍耳」中心主任鄺浩然指出,本港約七成聾人從事後勤工作,例如包裝及清潔等,猶如「生產鏈內的一粒螺絲」,令聽障者的潛能大受限制。因此中心透過與Uber合作,為聽障者提供新就業選擇,亦希望增進健聽者及聾人的互相認識,「乘客入面可能很多是僱主,透過5分鐘、10分鐘路程,了解更多聾人的情况,將來聘請員工時不會再覺得與聾人溝通不來而不去聘請他」。

Uber司機載客取酬曾罰停牌

今年初有Uber司機被控「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用途」及「沒有第三者保險而在道路使用車輛」罪,被罰款及停牌。根據《道路交通條例》,任何人駕駛未領有「出租汽車許可證」的私家車,以任何方式「取酬載客」,即屬違法。Uber香港區總經理佘雋知則強調,公司會支持與他們合作的司機,並為他們提供法律支援。

2016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