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組平台ATUM 攝影記者當自強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俄羅斯攝影師Sergey Ponomarev去年在希臘的萊斯沃斯島(Lesbos),拍下了載滿難民的小船登岸一刻,相片奪得普立茲攝影獎。早前他應邀來港交流,在一個訪問說:「在現場,我不需要使用連拍功能,也不用拍攝太多張照片,你要自己去決定什麼時刻才是最好的。」正好與本地新聞攝影光怪陸離的生態形成鮮明對比。

無間斷的閃光燈,攝影師比示威者還要多的盛景,多年游走於國際及本地新聞現場的攝影師林亦非試圖解釋:「可能是個競爭,大家覺得元素一定要齊,好不好是其次。大型新聞事件中的分工可能是,今天你專門守住大廈天台,你負責跟住某一個人,太機械性了,外國不會這樣做,你派一個攝記落場,應該由他自己去感受現場,再去找他覺得值得報道的事去影。」

香港新聞現場 不能承受的近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早前他與另外七個獨立攝影記者,組成新聞攝影媒體平台ATUM Images,希望將曾經看過特別圓的外國月亮,也帶到本地的新聞攝影界中,今天邀他們為記者上一課有關新聞攝影的入門,也好從中折射出本地新聞攝影的百態日常。

咖啡室內甫坐下,五個年輕攝影師便七嘴八舌。Sam念電影系出身,輾轉摸上新聞攝影的大門:「你在香港有什麼書?關於攝影記者,你只知道Robert Capa的Slightly out of focus,他的生活就是這樣,拍吓拖,影吓相,就係咁×有型,最尾就係畀個地雷炸×死,如此浪漫的一件事,但你在香港不是。」

戰地攝影記者Robert Capa曾經寫過︰「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靠得不夠近。」在香港,卻是不能承受的「近」,曾聽說有一巴西籍的路透社攝影師來港,嘩然本地攝影師與被拍者之間的距離,新聞人物在千軍萬馬簇擁下,平時用開的24mm廣角鏡立時被廢了武功,要換上14mm。外國和香港有關新聞攝影的操作,不獨體現於焦距之上,還有選圖品味上的鴻溝,Sam憶述:「那時做政治版,老細會強調,人物一定要拍正面四正,不可以有太多奇特動作或表情,因為有時政客會打電話來投訴。」

消失的圖片編輯 「得個頭」的圓圈

和Sam在傳統本地報紙同時入職,同時離職的還有Karma︰「比如陳振聰有張相,哨牙仔,淨係得一棚牙,大眾未必受落,如果圖片編輯沒把關,出不到那張相,大家的視野便停留在陳振聰一定要見到整個樣的方向。」陳振聰「未見其人,先見其牙」相片,在2010年的新聞攝影比賽贏得人物組冠軍。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圖片編輯是把關人,要平衡大眾的接受程度和相片的美學和新聞性,但在香港的媒體,更多時候是連相關的位置也沒有。五人之中阿輝相對資深,曾經在多份報章雜誌工作︰「比如講攝影主任,可能都是管理同事做什麼assignment,一個提供service的apartment,你派assignment畀我,我就影影影,影完畀記者揀,出哪一張無話事權。」好相有時難免不見天日,畢業之前,煒豪曾在一份本地報章實習︰「見到同事是好有心機影,撳個photobase,你會發覺,嘩好正喎,但到你揭開份報紙,係咩一回事呢?啲相裁到得返個頭,現在報紙好流行那種圓圈排版,大大個老細(受訪者)頭,他們可能沒有想過,張相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即使一個記者會,攝記也會用好多心機去拍。」九九年時任特首的董建華在記者會上歡迎陳方安生續任政務司長,例行公事的一場記者會,有攝記卻拍得一張二人相對而笑,經射燈投射在牆上的身影卻「背對背」的相片,正好呼應了當時政圈指二人口和心不和的傳言,該相片後來奪得攝影比賽新聞組冠軍。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其餘四人說自己在本地媒體工作的經驗,Anthony沒有插嘴餘地,他從外國回流,曾在多間通訊社工作,回港不久便和其餘數人同時投身一家新媒體:「係囉我又未做過傳統。」眾人群起揶揄︰「你咪試下囉」、「做唔到㗎喇」、「返唔到轉頭啦」,說畢齊聲大笑。曾經滄海難為水,當時眾人加盟的新媒體,有相對大的空間和自主性,於影像上幾乎完全放手︰「會和每一組的文字編輯去deal,為什麼要出這些相?比如對方要出一個表,要求你放相上去,我們會拗︰你文字可以表達到的,為什麼要用相?如果張相是沒有意義的,你用來做乜?」這一種合作形式,也經歷過一番磨合,曾經試過,對方要求在相上面加字,類似社交媒體上流行的改圖,他們企硬︰「相就是相,字就是字,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會不慣的,我們便嘗試解釋,相和文字應該排埋一齊來睇,而不是側重一邊。」阿輝名片上寫的是「圖片編輯」,傳統觀念中圖片作為輔助工具,為文字補充和說明,但他認為影像在作為配圖以外,還可以從視覺的方向去講故事,不一定跟足文字的走向,至於兩者如何相互配合,不是貌合神離,便是關鍵︰「所以這也是photo editor的責任,我們要了解個故事,攝影師也有責任要知道個古仔點樣走。」

記者的經驗,大部分時間約訪,攝記大哥在大堆assignment纏身途中抽空趕至,也來不及了解訪問的前因後果,匆匆為受訪者拍下兩三張特寫照,又要再趕赴下一場。「也有機會會這樣,但做了訪問先,不緊要,之後花一日去跟他囉。」Karma以自己早前為一則羅冠聰的專訪拍照為例︰「判刑前那天,他要在一個茶餐廳拍宣傳片,工作人員寫大字報給他念對白,他也背不進,到凌晨兩點幾才完成,回到家已經好累,便會有一些影像可以表達到。(個分別好大?)好大,和你15分鐘前去到叫他影張相,深度完全不同。」做法聽來奢侈,記者不免在問題中加入「資源」兩字,引來一輪熱議︰「其實全世界,根本你講新聞,就已經無資源去做呢樣嘢㗎啦」、「係睇你資源點運用嘅啫」、「通常好多係放咗係一啲……」、「拿我唔知放咗係邊啊……」、「高層度囉……」、「咁係正常嘅(笑)」……

「比如無啦啦叫你去影收市牌、影配相,配相是需要的,但不用那麼多人囉……」阿輝試圖整合眾人意見,旁邊手足又忍不住插嘴︰「攝影比賽嘛,五六個影天氣熱,你去公園,我去海邊,影人著背心。」

以商業工作養活新聞理想

資源運用需要變革,然而本地新聞業經營環境嚴峻,卻是不爭事實,他們早前任職的新媒體近日要縮減預算,眾人不甘心目中對新聞攝影理念的追求就此灰飛煙滅,於是自組公司,改以合約形式和對方合作︰「香港是養活不到一個團隊很專注地做新聞的工作,於是大家想用一個team的形式去接多點工作,養活返大家想追求的那一種東西。」

主事人林亦非說,起初高調成立平台ATUM,是希望以多接商業性質的工作去支撐做新聞的部分,沉澱下來之後,認為更長遠的方向是希望藉着平台,將紀實攝影、新聞攝影帶回社區和公眾之中,開拓和更多不同媒體合作的可能︰「為什麼行業如此差和局限,好大原因是新聞機構的老闆覺得,市民不會看,不介意那個分別,便不會投放資源落去。」改變行業陳舊結構,由公眾的美學教育開始︰「如果由讀者把口或行動表達出來,他真的會買A報不買B報;到時便不會再有理由不投放資源到攝影,由下面改變上面,令整個行業的環境變好。」ATUM的名字源出古埃及神話,是日暮夜臨之際掌握光線的神,他們希望藉着攝影,用光線來說故事,以影像的力量為社會帶來一點改變。

後記:不是影相佬!

問一眾攝記大佬如何看待香港攝影記者在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再次引來七嘴八舌︰「師傅囉,喂師傅啊師傅」、「低角度喎記得」、「影相佬囉」、「一定係阻住人嗰個來」。阿輝一錘定音︰「有時個形象是自己做出來的,你不夠好,會同人嘈,明知個地方好高級都著住條短褲衝入去。」外國回流的Anthony看透世事︰「泰王去世,你不要理那邊多熱,全部外國攝記都知道要全黑西裝出席,再拎住支炮。」還是Sam的形容最貼行情,記者會上受訪者遲大到,攝記assignment纏身,難免燥底︰「『喂唔到啊?唔到走㗎喇喎,唔影喇唔影喇。』(攝記)對住個公關講︰『仲唔嚟啊?45分鐘喇,好多嘢做㗎,再唔嚟走喇。』 」

然而眾人認為香港不乏好的攝影師,缺的是讓他們發揮的土壤。業界要自強,文字記者也要爭氣,聽過有記者在Sergey的訪問中,難得有機會訪世界級大師,問題竟是︰「你如何保管自己的器材,不怕被難民偷?」也許文字記者可多花時間了解新聞攝影,身邊不少有心攝記,將沒有被公司選取的心頭好放上社交媒體、開相展,或者,可以由他們開始。

文:梁仲禮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職訓局增「主題樂園」等5課程

【明報專訊】職業訓練局(VTC)將在下學年增設5個高級文憑課程,當中包括「國際主題樂園及項目管理」和「特殊幼兒照顧及融合教育」,預計每個課程收取30至60名學生。

其餘3個新增高級文憑課程包括:「數據科學及分析」、「航空學」(學習機場營運、飛機系統,培訓地勤及飛機維修人員等),以及「視覺新聞」(培訓專題報道、拍攝紀錄片等從業員)。

職業訓練局下學年將新增5個涵蓋教育、資訊科技、服務及航空業等的高級文憑課程。職業訓練局高級助理執行幹事(教務)余國柱(右)稱,與業界溝通後,發覺該5個新增課程所屬行業,在未來均需大量人手,故職訓局希望適時開設課程,為社會培訓人才。圖左為職訓局副執行幹事鍾志杰。(張嘉雯攝)
職業訓練局下學年將新增5個涵蓋教育、資訊科技、服務及航空業等的高級文憑課程。職業訓練局高級助理執行幹事(教務)余國柱(右)稱,與業界溝通後,發覺該5個新增課程所屬行業,在未來均需大量人手,故職訓局希望適時開設課程,為社會培訓人才。圖左為職訓局副執行幹事鍾志杰。(張嘉雯攝)

曾問業界 悉求才若渴

職訓局總辦事處(教務)高級助理執行幹事余國柱以「國際主題樂園及項目管理」課程為例,指與香港迪士尼、海洋公園及珠三角地區的樂園管理層溝通後,發現業界渴望聘請能管理樂園的通才畢業生,以妥善處理樂園財務及日常管理、餐飲及酒店等各方面。余補充,現時本港只有旅遊或酒店管理課程,期望開設該專門新課程後,學生對主題樂園工作有更專業的了解。

至於推出「特殊幼兒照顧及融合教育」高級文憑課程,余指是配合政府的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希望能適時培訓更多幼稚園教師。他又說,畢業生會獲得註冊幼稚園教師的資格,同時亦是社署認可的註冊幼兒工作員。

屬高級文憑 各收30至60人

余國柱解釋,由於新課程要「試水溫」,暫定每個課程學額為30至60人,學生讀畢兩年後,可選擇投身社會或繼續升學。職業訓練局副執行幹事鍾志杰教授則稱,約七成職訓局學生讀畢高級文憑課程後均選擇就業,因此他們在開設課程及設計課程大綱時,主要考慮相關業界及學生個人意見,他指未來若發覺學生傾向繼續升學的話,也會與各大專院校溝通。

職訓局每年除了提供高級文憑課程,亦有學士學位、基礎文憑和職專文憑課程等,下學年職訓局將提供約140個課程共1.7萬個學額,中六生可於本月25日(周五)至明年2月28日到職訓局網站辦理入學申請。

2016年11月23日

暫別課本 見識世界 休學一年 再愛上學

休學一年重返校園,慈慈心情變得輕鬆又期待,明白到上學不止為考試和求分數,而是要學習知識和自我裝備。(圖﹕馮凱鍵)
休學一年重返校園,慈慈心情變得輕鬆又期待,明白到上學不止為考試和求分數,而是要學習知識和自我裝備。(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如果孩子上學只覺沉悶,功課做得辛苦,家長可有辦法呢?有一群家長去年大膽嘗試,讓孩子休學一年(Gap year),取而代之的是四出遊歷。別以為這代表荒廢學業,其實他們在家中也有自學溫習,並透過動靜兼備的活動,培養對世界的好奇心。

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今年9月,這群孩子已重新背起書包,回校上課。不同的是,他們已經找到學習動機,上學再也不是一門苦差。

「為什麼我要上學呢?」11歲的周孟慈(慈慈)一年前正讀四年級時,常常對這問題感到疑惑。慈慈的成績屬中上,卻對讀書失去動力,提起上學,只想到無止境的功課和考試。於是媽媽Queenie讓她休學一年,這一年,慈慈與五個同樣休學的小學生四處遊歷﹕到長洲訪問店主、入大澳住兩星期、看地下戰壕遺蹟、學剪紙、賣手作……每項活動都令慈慈大開眼界。

開心過後,慈慈今年9月在一間新學校重新上學。Queenie說,休學前跟原校校長談過,可按程序申請升讀五年級,但整整一年沒操卷,令慈慈在入學試失手,不獲原校重收。之後考幾次插班試,成績都跟預期有落差,更難受是要面對別人的誤解,「慈慈聽過有人說,休學過的學生一定不肯讀書,但慈慈一向學業表現不錯,休學不代表讀不成書」。

重返校園 碰釘當試煉

在休學期間去露營,不但要親手搭營、野外煮食,更試過用樹枝趕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休學期間去露營,不但要親手搭營、野外煮食,更試過用樹枝趕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Queenie沒後悔讓女兒休學,相反,每次找學校時碰釘,她都視作為女兒的學習機會,「過程中她會明白到,不是她想得到的東西,就一定到手」。Queenie也沒有為選校訂下標準,既不堅持找一間成績很好的學校,也不會特別推崇愉快教學,「她入到哪間學校也好,都要調適和嘗試適應,這是她要學的一課。最終她找到一間跟弟弟同區的學校,我也很滿意」。

休學經驗打開話匣子

相比起媽媽,慈慈就沒那麼淡定,對於再次上學,她曾有各種顧慮,最擔心社交問題。其他同學自幼一起學習,作為插班生,能否打入他們的圈子?沒想到正是休學的體驗,有助她結識朋友,「同學聽到我說過去一年沒上學,紛紛說很羨慕,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比起休學時只有五個小朋友陪我玩,現在有一大班同學一起,更加快樂」。

另一樣未知數,當然是能否追上學習進度。慈慈憶述她上月迎來

慈慈說,老師對她的休學經歷很有興趣,「視藝老師說我很有型,因為『為什麼要上學?』這問題,通常是大學生才問,我卻讀小學時已想到」。(圖﹕馮凱鍵)
慈慈說,老師對她的休學經歷很有興趣,「視藝老師說我很有型,因為『為什麼要上學?』這問題,通常是大學生才問,我卻讀小學時已想到」。(圖﹕馮凱鍵)

第一次考試,「很久沒有坐定定溫書,五年級又會開始呈分,所以考試前很緊張,夢見考試不及格」。結果她科科及格,中英文科的成績特別理想,中文作文更獲全班最高分。

取得好成績絕非僥倖,其實休學期間,慈慈會自行溫習、閱讀圖書、朗讀文章等。更重要是,自重返校園後,她建立了自動自覺溫書的好習慣,盡量在學校完成功課,待課外活動完結後,便可回家溫書,之後才進行畫畫、看電視等消閒活動。她更叫媽媽買補充練習,讓她考試前做足準備。

由不想讀書到提出要做練習,慈慈的學習動機大大提升,Queenie相信是休學的成效,「我覺得她停一停之後,最大變化是對自己的事着緊了,可能很多休學活動都要她主動探索,培養了自發性。現在她考試失分時,會反思是否溫習不夠,以前她考不好,只會說句『沒辦法』就算」。

活動提升解難能力

休學活動有動有靜,慈慈和朋友們學過剪紙,又做小攤主出售手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休學活動有動有靜,慈慈和朋友們學過剪紙,又做小攤主出售手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聽到媽媽的稱讚,慈慈笑言不太察覺到有這變化,但同意休學提升了自己的解難能力。一次紙皮砌物的活動令她印象最深,她要和其他小朋友合力,用紙皮完成幾項任務,包括砌迷宮、砌屋、造滑梯及設計障礙賽道,「一聽到用紙皮製作,就覺得好新奇,落手落腳後才發現不容易,紙皮本身較軟,很難固定和平衡」。

慈慈積極思考方法,尤其在迷宮的佈局方面,給予了不少意見,「我們砌出的迷宮,別人進去後,真的要花時間找路,不會很輕易去到終點。紙皮製作的滑梯也很成功,有承托力,我可以從上面滑下來」。完成任務固然高興,更大得着是嘗試帶領討論,也思考如何解決困難,「自從回到學校,就少了許多時間玩這類活動,但希望記得這些經驗,長大後有用」。

文﹕李樂嘉、沈雅詩
圖﹕馮凱鍵、沈雅詩、受訪者提供

快餐店洗碗掙提琴學費 一個少年人能承受多少挫折?

story_2016-11-23_a1【明報專訊】經常與朋友分享,撰寫人物專訪就像演員演戲,首先要投入角色,經歷對方的經歷;然後在當中找到感覺去演繹,只不過記者是透過文筆重演。要投入王梓豪這個角色,有點艱難,反差太大。表面履歷:演藝學院音樂系二年級生,主修低音大提琴。除了音樂,亦愛運動,尤其是滑浪,典型陽光男孩。背後經歷:父冷漠,母早逝,中學已要自力更生,通宵打工掙生活費,坎坷過粵語長片的慘情橋段。

訪問在平日的夜晚進行,王梓豪下課後匆匆趕來,時間有點緊迫,因為之後他又要趕着去教琴掙生活費。其實他可以不用那麼匆忙,如果他有個正常的家庭,父母應該可以津貼他一點生活費;但這個世界沒有如果,現實是,他在家中所有生活用品,一個水樽、一支牙刷,都要自己掙錢買。

年幼喪母 父親疏離

故事有點複雜,王梓豪出生於一個基層家庭,媽媽是印尼華僑,遠嫁來港,爸爸在佐敦區做小販,家中除了他,還有一名弟弟。關於父母的愛情故事,他還未來得及探究,媽媽在王梓豪中一時,已因癌症過世,噩夢亦正式開始﹕「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爸爸偏心弟弟,我做什麼都是錯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媽媽在生時,她很疼愛我們,所以不公平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她過世後,爸爸的偏心就非常明顯,每次和弟弟吵架,什麼都要我讓步,連弟弟都經常用言語辱罵我。」

王梓豪很想知道為什麼,但沒有人告訴他答案,他亦顧不了那麼多,因為在媽媽患病至過世的階段,他的學業大受影響,要重讀中一。「也是那一年,我遇上了改變我一生的低音大提琴。當時學校安排了導師到校,示範表演各種樂器,我一看完覺得很有型、很想學,於是回家請求爸爸,讓我參加學校的低音大提琴學習班,他不理我;我真的很想學,所以又自己跑去問大伯、二伯和姑媽,可不可以資助我學習?沒有人同意,可能他們覺得我不是認真的。」

他的堅持,只有學校的音樂老師見到,老師覺得他有天分,暗中幫他繳交了學費。「一年學費二千元,老師見我遲遲未繳交,了解過我的情况後,連續幫我交了三年,我才可以繼續學。」可惜爸爸始終未能認同他的認真,中二時甚至將他向學校借來的低音大提琴搬到垃圾房旁邊,但無損王梓豪學琴的決心。「那時有一種不想被家人『睇死』的心態,他們愈覺得我不行,我愈想做得好。」

班主任拉回正途 恩師啟蒙

效法恩師——現時王梓豪(左)教琴,亦效法恩師陳肇珩(右),對於有經濟困難但很有心的學生,他一樣歡迎。(圖﹕受訪者提供)
效法恩師——現時王梓豪(左)教琴,亦效法恩師陳肇珩(右),對於有經濟困難但很有心的學生,他一樣歡迎。(圖﹕受訪者提供)

只有專心練琴,才能令王梓豪忘卻煩惱。「有時我心想,爸爸對我這麼差,可能我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因為小一時,他曾經偷偷帶過我去驗血,還恐嚇我絕對不可以告訴任何人。」最難過的時候,幸好有當時的班主任。「她知道我的家庭背景,每天放學都規定我在學校完成所有功課,同時只准我做兩件事,去團契或者合唱團。當時覺得她很煩,後來回想,如果不是她這樣子要求,我已經不知道變成什麼人。」

他說在團契認識了不同的哥哥、姐姐,有時心情不好,他就會打電話和他們訴心聲。雖然有老師的特別幫助,他最終都因成績不達標,未能在原校升讀中四。「新學校沒有低音大提琴學習班,我在舊校的一位老師介紹我參加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他叫我去那裏,因此認識了我之後的恩師,演藝學院的舊生陳肇珩。」

陳肇珩知道王梓豪熱愛低音大提琴,願意私下教授他,但對於每日只有30元零用的他來講,根本不可能交得起學費。「陳老師已很體諒我的處境,只收取坊間一半價錢,教我的時數還是其他人的一倍。她從來沒有催我交錢,有兩年我甚至無法支付學費,累積拖欠她大約兩萬元,之後才還清。」

餐餐撈麵晚晚捱夜 公餘練琴獲八級

這個時候,他只能靠不停做兼職來支付學費,中四起在快餐店通宵清潔廚房,學完琴就上班,每晚凌晨三四點才回家,醒來就上學。這種非人生活過足兩年,為了慳錢,他一口氣買20包印尼撈麵,每一天的午餐都是撈麵。

體力透支、上學遲大到,學業受影響是必然結果,王梓豪會考只有3分。「放榜後才開始徬徨,試過到琴行全職做售貨員,又讀過毅進,但我知道都不是我想走的路。」在不知道何去何從時,低音大提琴成了他的安慰,他繼續勤奮練琴,花了四年多考獲八級資格;另一樣令他心情平靜的,是運動。「讀毅進時,無意中參加了學校的泳隊,從游泳開始,再接觸到滑浪,每次一到大海,我的心就變得特別平靜,漸漸愛上了滑浪。」

2010年,他獲邀參演香港青年實驗劇團Skywalkers的多媒體音樂劇《向左.向右遇見愛》,第一次有份擔任主角,他邀請了一向疼愛自己的姑媽和表姐一起來觀看。「這套劇是由不同人講自己的故事,我那一部分內容大概是講述我和低音大提琴相遇、愛上,但最終要將琴還給學校,被迫分離。」

音樂劇結束後,二伯問梓豪﹕「那座低音大提琴呢?」他說已還給學校。「買琴要多少錢?」二伯續問,梓豪告訴他要三萬元後,二伯沒有再講什麼,有一天,突然拿了三萬元給他,叫他去買自己的琴。那座琴陪他到現在,依然是他的「戰友」。「二伯因為看完音樂劇覺得很感動,想不到我原來這麼認真。老實講,三萬元對當時的我來講真的很多,所以我很感激二伯。」

揭身世陷抑鬱 好友開解踏上演藝夢

之後王梓豪考到浸會大學音樂系的副學士課程,生命卻在這時又跟他開了另一場玩笑。「我已經盡量只是過好自己的生活,但弟弟仍然會無理取鬧。有一次我和他吵了起來,爸爸再次偏幫弟弟,我真的覺得忍無可忍,於是衝口問﹕『其實我是否並非你的親生兒子?』」他憶述,當時爸爸和弟弟突然不語,氣氛一下子變得很寂靜。「戲劇化到不得了,他們都沒有回答,我想即是真的啦!難怪弟弟試過罵我是野種。」

滑浪減壓——愛笑的王梓豪,除了音樂,亦熱愛各種不同的運動,例如滑浪。(圖﹕受訪者提供)
滑浪減壓——愛笑的王梓豪,除了音樂,亦熱愛各種不同的運動,例如滑浪。(圖﹕受訪者提供)

這次吵架,為他帶來很大打擊,有大半年的時間,他完全不想見人,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唯一令他堅持下去的依然是低音大提琴。剛好這時演藝學院招生,一心想入演藝的王梓豪,毅然放棄浸會的副學士課程。「我一直夢想考入演藝學院音樂系,像陳肇珩老師一樣,機會一來當然全力以赴,每天早上9點開始練琴,練到晚上約11點,日日如是,持續了約5個月。」

對他來講,已經是毫無退路,所以演藝學院取錄他與否,顯得十分重要。在擔憂前程之際,還要承受家人的譏諷。「他們說讀音樂沒有前途,叫我不如去做紮鐵工人。種種壓力加起來,很辛苦,情緒起伏很大。有一日我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死了是不是就會開心呢?當時我在浸會認識一個同學,對抑鬱症有認識,他見到我的徵狀,建議我去看醫生,但我哪有錢看醫生?幸好他一直開解我,陪我渡過那個低沉時刻。」

王梓豪決定重新振作,積極投入參與音樂教育工作,先後於多間學校任教。最終他獲演藝學院取錄,今年正式完成文憑課程,並在原校升讀銜接學位課程,成為音樂系二年級學生。

問他現時與家人的關係如何?這幾年靠着申請Grant Loan(學生資助貸款)及做兼職過活的他坦言﹕「如果有能力,我很想離開那個不像家的家,可惜現階段還未能做到。」

媽媽從小教導王梓豪,不要做傷人的事,就算在患病最痛苦的時期,仍一如以往鼓勵他,所以他說﹕「寧願人負我,我都不想負人。」他不想再探究自己的身世,「有時回想,我亦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走過那些艱難的日子,但我一直覺得,上天拿走你某些東西,一定會給你另一些東西去彌補,所以我遇到很多不同的貴人﹕中學的班主任、音樂老師、陳肇珩老師、二伯等」。天性樂觀的梓豪說沒有音樂就沒有他,他很希望畢業後能投身專業樂團,效法恩師用音樂教育和幫助下一代。

王梓豪Profile

王梓豪,演藝學院音樂系二年級學生,曾任多個管弦樂團首席及團員,包括香港青年交響樂團、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香港醫學會管弦樂團、浸會大學管弦樂團、香港流行管弦樂團、演藝學院管弦樂團等。2013年隨浸會大學管弦樂團及小提琴大師朱丹到內地多個城市巡迴演出。2015年,被選為亞洲青年交響樂團團員之一,隨團到上海、北京、天津、台灣、日本等地交流。

文﹕黃翠絲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信君 美術﹕李冰心

辣媽CEO:大T的梨花路

【明報專訊】好友雪美人突然傳來韓國總統朴槿惠醜聞新聞,關我什麼事?原來為了誇讚我家大T。「總統閨密攞着數之一係塞個女入梨花女子大學,大T自己考入去,真係叻叻。」

自己選擇前路更令人高興

有媽媽出書,講述如何從小悉心打造栽培女兒,入哈佛入劍橋的成功路。我不敢高攀,大T讀的梨花女子大學,比不上哈佛劍橋,但這個結果是我做媽媽的發夢都未曾有想過。每次接受訪問講起大T入讀梨大之前的迷失及艱難,我都止不住眼淚。一半是因為心痛憐惜,一半是為她能夠靠自己自立很感觸感動。我真的非常希望各位家長可以放下成見,不是主宰操控,而是陪伴孩子一齊摸索前路。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批判,不是比較,不是評分,不是成績,是支持是理解是關懷是信任,是只有父母能給,世上無人無事能及的無止境無條件的愛!

很多人奇怪,我為什麼總是叫大T「肥妹」,認為肥妹這個稱呼很難聽,但我偏偏故意叫,就是要她接受這個花名。我們是大人都未必一定能夠管得住自己的嘴巴,更何况小不更事的孩子?明知阻止不了,倒不如令她坦然接受自己與別不同的身形。教子女,我由教他們自愛開始,絕對不必千萬不要為了討好任何人符合任何所謂俗世眼光,委屈自己,痛苦地活在別人的嘴巴裏目光中。

叫女兒「肥妹」有何問題?

知道大T對讀書的興趣不大,所以我一早表明立場,人生路上有無限可能,讀大學只是其中的一個選擇而已。但即使我如此理性,冷靜又硬淨,明明是個選擇,但就連學校老師都會質問不讀大學她能有什麼前途?大T為此飽受壓力,吃了不少苦頭。但就更加堅定我意志,女兒的一生,不由得一張大學畢業證書去下定義!

大T對音樂節奏有天分我早知,但從未想過她對韓國音樂及男團的熱愛,會開展了她人生美好的新一頁。大T語文能力極強,兩文三語自小流利,所以我很鼓勵她多學不同語言。見她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考不上大學就腳踏實地找工作,既然如此熱中韓國流行文化,就順水推舟提議讓她到韓國讀韓文。我還清楚記得她那欣喜若狂、簡直不能置信的樣子。反問我不是一早講好不會送她出國讀書的嗎?我答是,這是她憑努力earn來的機會。既然決定放手我就放到底,讓她隻身赴韓靠自己。山高皇帝遠,看演唱會未必有錢,但她絕對有條件日日追星,只看她每一期自動交來的成績表成績愈來愈好,我就知她痛下了苦功。

所以她向我提出願不願意供她讀大學的時候,心情複雜得無法用言語去形容。她選了三間大學,其中一間是梨大,講明要是不獲取錄就算。後來我上網一查,才知另外兩間都是名校,可見她對自己的成績很有信心。大T問我要是三間都收,該如何選擇,我答不用選,哪一間先取錄就去哪間,她今年已經是梨大語文系二年級學生。我還有何求?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樂觀不畏難 四肢麻痹視障生獲嘉許

【明報專訊】先天四肢麻痹和患視障的叢淑敏獲嘉許為「好學生」,她憑努力應付學業,樂觀面對人生,即使因不獲准錄音答卷而未必可以考文憑試,達成從事輔導工作的夢想,她仍然沒有消沉。

不獲准錄音答卷考文憑試 未消沉

叢淑敏原籍山東,5歲時與母親來港,她出生時腦部缺氧,導致四肢麻痹,視力受損,不能認字。身體雖不能活動自如,但淑敏依然努力入讀特殊學校。她依靠聆聽電腦軟件來學習,並以口述錄音做功課,功課每有不明白,她都會問教師,樂觀性格讓她不怕困難,「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直至行為止」。淑敏得到同學信賴,獲推舉為班長,她除處理班務,也幫助語音表達能力弱的同學。

叢淑敏夢想做輔導工作,但先要通過考大學一關,但考評局不接受以錄音答卷,淑敏表示身體限制大,只能放棄,「我雖是樂觀的人,但努力過後也不行就要放棄」。淑敏沒有消沉,「初初一定不開心,當老師開解後就慢慢恢復了」。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校長李靜雯表示,學校有為淑敏提供生涯規劃課程,盼為她安排其他升學途徑,如藝術方面的專科學校。

考評局:可申代筆答卷

考評局回覆稱,現沒為特殊需要考生提供錄音答卷,但可經學校申請代筆答卷,特殊需要考生事務委員會正處理來屆文憑試的特別安排申請,將會評估每個個案,提供相應安排。

2016年11月20日

品酒App集社交網購於一身 分享個人品酒筆記 交流心得

MyiCellar 創辦人之一吳光誼
MyiCellar 創辦人之一吳光誼

【明報專訊】品嚐美酒,首先觀看杯中美酒的色調光澤,其次聞一下酒香,慢慢領略果香,呷一口,用味蕾感受酒的味道及質感。港人喜歡享受生活,閒時輕談淺酌一杯,品味生活,但品酒博大精深,入門困難,有初創公司就想到,利用手機應用程式,讓紅酒的愛好者製作自己的品酒筆記,與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同時可讀到城中各種品酒活動資訊,而且可以選購多種美酒,提供一個完善的酒類交流及買賣平台。

供應逾200款酒 最貴達數萬元

手機應用程式MyiCellar主要售賣多種酒釀產品、提供各種品酒活動資訊及協助用家紀錄自己的品酒筆記。MyiCellar 創辦人之一吳光誼(Tomy)認為,港人飲酒文化漸趨熱烈,但學習品嚐美酒的渠道不多,現時通常參加各類品酒師課程或參加各種品酒會,學習品鑑美酒的知識和技能,而科技資訊發達,年輕人傾向使用網上平台學習品酒的技巧,但市面上同時提供品釀指南及售賣各種酒品的平台不多,故萌生酒類交流及買賣平台的主意。他希望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協助用戶學習欣賞美酒,透過紀錄品酒經歷,發展出自己一套品酒技巧,能更盡情品嚐美酒佳釀。

向酒商抽佣3%至30%

boss_2016-11-21_a2Tomy認為,現時大多數酒類愛好者傾向直接聯絡酒商購買心儀的美酒,但年輕的初學者缺乏渠道接觸酒商,難以直接訂購感興趣的酒,所以決定推出賣酒及品酒交流平台,吸引年輕人。現時MyiCellar提供200至300款酒,價格由80元至30,000元不等,不但推出了各類餐酒,同時亦售賣具投資及收藏價值、由法國紅酒五大酒莊所出產的美酒(Fine Wine),吳光誼補充,手機應用程式主要是橋樑的角色,用家可以透過應用程式向各個酒商訂購喜愛的酒釀,過程省時方便。

現時,用家可以利用應用程式購買紅酒、白酒、香檳、汽酒等,程式會顯示酒的價錢、出產地、釀造日期、釀酒的葡萄種類,以及釀酒師的心得等。另外,應用程式亦會顯示其他買家的評分及品酒感想,準買家可以參考他人意見,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酒。目前,用家只可以選擇信用卡付款,公司會提供送貨服務,費用由80元至200元,若消費滿800元則免運費,用家亦可以親自到MyiCellar總店提取貨品。每次完成交易後,公司只會向酒商收取佣金,佣金由售價的3%至30%不等,Tomy解釋,由於部分酒由酒商獨家代理,所以可以給予較高佣金,他預計,公司可於明年底前收支平衡。

提供課程及品酒活動資訊

boss_2016-11-21_a3目前,酒類愛好者都喜歡參加品酒師課程或各種品酒會,學習各種釀酒知識及品嚐美酒,所以應用程式亦提供城中品酒資訊和活動,甚至酒商的最新推廣資訊。用戶可因應自己的興趣,隨時查閱近期的試酒活動及各類美酒展的資料。另外,用戶可以製作專屬的品酒筆記,紀錄自己曾品嚐的美酒佳釀,寫下自己的感受及評價,累積品酒經驗,同時亦可以與其他用戶分享及交流品酒心得。Tomy表示,Myicellar 將會增設更多新功能,現時公司每星期都會推出「本周推介酒品」,利用優惠價推廣產品,吸引用戶及增加知名度,未來希望利用大數據,透過應用程式的個人化介面,自動推介適合用戶的酒品,刺激客戶的消費,促進銷量。

受家人薰陶 實現創業夢

MyiCellar由兩位「80後」共同創立,其中一位創辦人Tomy自言從小抱有一個創業夢。他表示,父親及哥哥亦都是自己創業,所以從小受家人薰陶,希望打拼出自己的事業。他笑言,自小在餐桌上聆聽父親種種創業的經歷,「數十年前,爸爸由國內來到香港,身無分文,唯有身兼多職,努力賺取薪金,慢慢儲錢;數年來節衣縮食,終於湊足資金自組公司,逐步建立自己的事業,途中歷盡風雨,但父親努力打拼的經歷燃起了我的創業火。」

現時33歲的Tomy 去年8月毅然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與中學時認識的好友一同創立公司,目前連同兩位創辦人,公司團隊共有8人,創業以來的一年間大家落手落腳,包辦市場研究、軟件開發、宣傳推廣等工作,忙得不可開交。Tomy還說,為了令應用程式更加貼近酒品愛好者的需要,特意邀請專業品酒師擔任顧問,為手機應用程式功能提供意見。他認為,創業過程雖然艱苦,但幸得家人極力支持,現在每星期仍能抽空一晚與家人共敘天倫,紓減壓力。

明報記者 李哲毅
攝影 馮凱鍵

舞台及製作人員 工作多元化 通力合作做 Good Show

陳志權 (Ricky)
陳志權 (Ricky)

「在台上我覓理想 係要找到理想 一於要站在台上……」要成就一場又一場的 Good Show,幕後的舞台及製作人員是不可或缺的一群,他們在佈景及服裝設計、道具製作、燈光設計及技術、音效設計及技術、項目及舞台管理等不同專長範疇,各守其位,充分發揮團隊效能。

香港演藝學院(下稱「演藝」)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舞台設計系主任陳志權(Ricky) 稱,一齣舞台劇的好壞,取決於不同元素的整合,包括:演員、編劇、導演、監製、舞台監督、設計師 (包括:佈景、服裝、道具、燈光、音響)、製作人員(包括:造景或繪景、服裝、道具)、控制員(包括:燈光、音響) 等的合作。上述工種會因應製作周期而忙碌,舉例:佈景設計師一般於演出的半年至一年前已參與其中。

幕後製作人員各司其職

演藝講師(設計)、從事舞台佈景及服裝設計師多年的黃逸君(Jonathan) 指,佈景設計工作不單講求創意,還要對文字敏感及心思細密,要先研究及分析劇本,才能聯想出相關畫面,待有了創作的概念後,會再與導演、燈光設計師及服裝設計師商討合適的設計方案。

佈景設計師繼而繪製設計圖,並按照整個裝置佈景製作合乎比例的模型,作為製作佈景、裝置佈景及道具、燈光設計、服裝設計等的進一步參考。「別以為簡單的佈景很容易處理,一間房需要哪些道具?有關道具是否必要?假如非演員所用,則一條柱也嫌多。」

課程涉獵廣泛 培育多元人才

job_2016-11-18_a2為協助行內人士、有志入行者掌握及提升舞台及製作藝術相關技能,演藝開辦了短期、證書、學士及碩士的相關課程。其中「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 (榮譽)學位」課程設有多元化的主修範圍,包括佈景及服裝設計、服裝技術、道具製作、繪景、佈景製作、燈光設計及技術、音效設計及技術及音樂錄音、技術指導,以及項目及舞台管理,讓學員因應個人興趣專攻某一範疇。

Ricky 指,上述課程還涉獵通識、歷史、理論、語文等內容,期望學員具備行業技術、創意的同時,也能提升分析、表達等能力;另提供實習機會,讓學員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付諸實踐。

可從事舞台、主題公園、藝團工作

他指出,舞台及製作藝術相關行業從業員主要受聘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西九文化區、主題公園、電視台,以及本地不同大小規模的表演藝術團體等,以全職或自由工作者身分形式,從事舞台、現場表演場合、主題樂園、電影、電視廣播、音樂錄音等工作範疇。

中學時期已參加話劇學會的 Jonathan,是上述課程的畢業生,主修佈景與服裝設計,申請了3次才成功入讀演藝,及後更負笈英國完成舞台設計碩士課程。入行 11 年的他勉勵行業新人:「要在業界打穩發展根基,新人必須耐心累積經驗及建立口碑,持之以恆。」

勉勵新人 累積經驗建口碑

他分享自身經歷,畢業後擔任了老師 Ricky 的助手,工作了一年後獲推薦。「初由細 show 做起,看到觀眾的即時反應,聽到他們的掌聲及歡呼聲,是工作中最大的鼓勵與動力。」

Jonathan 不諱言,相對於外國,本港舞台及製作藝術相關的行頭較窄,「香港並沒設立駐團設計師制度,大部分從業員都是自由工作者,收入雖不穩定,但工作機會卻不少。」Ricky 相信,隨着西九文化區及其他新表演設施陸續開幕,預料屆時需要更多人手。兩人均寄望政府能增撥資源,加大力度支持業界,讓從業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了解自己 主動改善情況 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就業不特殊

現時社會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簡稱SEN,即自閉症、學習障礙、專注力失調症等)關注度日漸提高,他們由過往在就業上碰壁,到現時不少僱主均樂意聘用,可見大眾對他們的情況開始有所了解。資深臨床心理學家潘麥瑞雯博士表示,患有以上病症的學生其實與一般人無異,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及教育,他們同樣擁有工作能力,可以為社會發展出一分力。

麥博士在課堂上向家長講解有關自閉症學生的資訊,讓家長知道如何幫助子女。
麥博士在課堂上向家長講解有關自閉症學生的資訊,讓家長知道如何幫助子女。

自閉症學生    予人「目中無人」錯覺

自閉症學生在社交上多出現溝通困難,工作時難以與別人合作。雖然一般自閉症學生都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他們能表達自己的需求,但在社交上卻比一般人遜色。例如他們不太懂得顧及別人的反應,對於某些較少人感興趣的話題會表現得非常熱衷,例如是巴士、歷史、動物等,對於一般流行及熱門話題卻不太感興趣,或因而給人「目中無人」之感。在這情況下,他們難以從事注重溝通的工作,例如售貨員、收銀員、客戶服務助理等。而且,他們說話時不會修飾語句,往往是「直腸直肚」,在同事之間容易造成誤會,甚至影響其工作表現。

長期記憶力高 擅長重複性工作

雖然溝通能力稍遜,但自閉症學生卻精於重複性工作,加上長期記憶力高,故能勝任文書職位。潘博士分享,一位自閉症學生於會計師樓任職,平日非常勤力用心,把文件分類得井井有條,成功獲得僱主的認同,順利通過試用期。另外,潘博士表示,自閉症學生精於技術性工作,不少學生都會成為電腦技術員。以上例子可見,透過適當的教育後,自閉症學生亦能於專業範疇中出一分力。

思考模式單刀直入 仔細教導減少犯錯

由於自閉症學生思考欠靈活,潘博士建議家長及僱主應仔細教導每個工序,減低出錯機會。潘博士分享,一位自閉症學生於咖啡店任職侍應,客人每次用膳後他也會立刻替客人結帳。原來他並不知道咖啡店是一個聊天空間,以為客人來到店裡純粹是為了喝咖啡。這例子可見,自閉症學生思考不及常人靈活,所以潘博士建議家長及僱主必須仔細教導自閉症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工作內容。

麥博士不時與自閉症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如樂施會的毅行者活動(左圖),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又安排自閉症學生出外參觀電台(右圖),過程中教導他們一些工作技能。
麥博士不時與自閉症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如樂施會的毅行者活動(左圖),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又安排自閉症學生出外參觀電台(右圖),過程中教導他們一些工作技能。

學習障礙症學生    利用圖像聲音助工作

而學習障礙症學生對於文字解碼感到困難,難以處理文字工作。他們難以認讀字詞、串字、拼音、理解文章內容,因此,他們並不適合從事於涉及較多文字的工作,例如是教師、文員、記者、資料輸入員等。雖然,學習障礙症學生對於閱讀及書寫文字感到困難,但是他們都具有常人智商。所以這類學生可選擇從事文字以外的工作,例如是集中涉及數字的電腦技術員,同樣能夠做出成績。

相比自閉症學生,學習障礙症學生較清楚自己的問題。潘博士建議學生可向僱主透露自己的病徵,讓上司及同事多以聲音或圖像取代文字與他交流,幫助他更順利地完成工作。

專注力失調症學生  調節工作環境減少分心

專注力失調症學生集中力低、欠缺耐性,難以於辦公室工作。他們除了專注力弱,難以集中精神聽從指令,同時,不能安坐。因此,專注力失調症學生難以從事一般文職工作。反之,由於過度活躍的關係,較適合一些勞動工作,例如是房務員、速遞員、派傳單員等。這些職業並不局限於辦公室,擁有較大的空間,專注力失調症學生較能順利完成工作。

由於專注力失調症學生容易分心,潘博士建議他們可調節工作環境,以改善工作情況。例如是在辦公桌上減少擺放工作以外的東西,從而防止有外物令其分心,讓他們可專注地完成工作。
家長可主動協助 投入學業及工作

總括而言,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的病情有輕重之分,其實接受適當的治療及教育後,他們同樣擁有正常的工作能力。潘博士表示,這些學生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假若情況嚴重應主動告訴僱主,讓上司及同事皆有所準備,協助他們盡快熟習工作程序,順利完成工作。另外,潘博士建議自閉症學生的家長應主動為子女提供協助,以便他們學習及就業。

改善工作情況小貼士

自閉症學生

學習障礙症學生

專注力失調症學生

僱主及家長應仔細教導他們工作上的每個程序。 學生可減少使用文字,多以圖像或聲音與僱主及同事交流。 學生應調節工作環境,減少工作時出現分心情況。

文:鄧浩強

書本樣式

sen_b01_1

sen_b01_2

 

 

手語翻譯員伴讀 聾人大學畢業 讀特殊教育 實踐共融理想

【明報專訊】苦讀3年,全港首批透過手語學習的聾人大學生之一Joyce(潘頌詩)畢業了。10年的教學助理生涯令她深切體會,融合教育下師生互不了解,為雙方添了許多痛苦,她遂於3年前報讀教育大學學位,如今終可實踐共融教學夢。

Joyce自小便想當老師,但香港聾人學校太少,令她一早放棄理想。中學畢業後她留學美國,主修數學,回港後輾轉在朋友邀請下到聾人學校任教學助理,但還是不太接受學校以口語教學為主,一年就離開。其後朋友介紹她到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任聾人研究助理,該中心與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合作,讓Joyce再次成為教學助理,在小學輔助健聽教師教學。在學校,她教學生手語,讓健聽與聾人學生能溝通,再互助幫忙。

Joyce潘頌詩(圖)是本港首批使用手語教學的聾人大學生之一,在教大主修特殊教育,本周六正式畢業。(張嘉雯攝)
Joyce潘頌詩(圖)是本港首批使用手語教學的聾人大學生之一,在教大主修特殊教育,本周六正式畢業。(張嘉雯攝)

做教學助理 曾對特教感迷失

慢慢走來,Joyce發現弱聽只是特殊教育需要 ( SEN)的一種,其餘四處跑的過度活躍症學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自閉症兒童及學習能力弱的讀寫障礙生,她無法應付。她感到沮喪,不時嚴厲訓斥學生頑皮、自我中心及懶散,但學生沒好轉,她開始自責「是否我教學方式有問題 ?」

工作6年後,她決定進修,重新了解SEN。她報讀了教大的特殊需要教育學士課程,課程為期3年,每周上課3天,每天3小時。每次上課,她也要請手語翻譯員幫忙翻譯,但若課堂上播放無字幕影片或同學間激烈討論,她看手語翻譯的難度更高,但她一一捱過,以二級一等榮譽畢業。

3年過去,Joyce由不懂得處理SEN學生,到會以「坐定定」5分鐘的遊戲幫助過度活躍學生、以社會事件教導自閉兒童要有同理心。她說,共融教學不止是大家坐在一起,更是代入學生的想法,以合適方法助他們成長。

「我們不只做低下工作」

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專任導師石美寶說,Joyce是全港首批以手語上課的聾人大學生,雖然融合教育發展還是較慢,聾人教師前景如何亦未有定論,但這是個好開始。Joyce希望透過自身故事,讓聾人知道可以實現夢想,「我們不只做低下階層工作。曾有學生告訴我想做獸醫、老師,我都鼓勵。在美國,有聾人律師、醫生,聾人絕對可以實現夢想」。

小學手口雙語教學 聾童健聽生相扶持

聾人學生讀唇會有困難,因此不少聾人學生都希望接受手語教學。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展開「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與不同中小學合作,讓聾童及健聽兒童在同一校舍下,在口語及手語並用的雙語教學模式中共同學習成長。

健聽生要學手語

Joyce任職的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是其中一間與中大合作的學校。該校在部分班別安排健聽教師與聾人教學助理協作教學,Joyce會在課堂上用手語協助教學,讓聾童對老師的話一目了然。與此同時,健聽學生亦會學習手語,以便與聾人同學溝通,亦從中了解手語文化。

學校也提供「小小翻譯員」培訓,讓健聽學生將來能用手語為聾人及同學提供手語翻譯。至於聾童或弱聽學生,亦會接受學習輔導及言語治療師定期的訓練,讓他們更投入課堂,有更好的語文能力。

明報記者 張嘉雯
2016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