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別課本 見識世界 休學一年 再愛上學

休學一年重返校園,慈慈心情變得輕鬆又期待,明白到上學不止為考試和求分數,而是要學習知識和自我裝備。(圖﹕馮凱鍵)
休學一年重返校園,慈慈心情變得輕鬆又期待,明白到上學不止為考試和求分數,而是要學習知識和自我裝備。(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如果孩子上學只覺沉悶,功課做得辛苦,家長可有辦法呢?有一群家長去年大膽嘗試,讓孩子休學一年(Gap year),取而代之的是四出遊歷。別以為這代表荒廢學業,其實他們在家中也有自學溫習,並透過動靜兼備的活動,培養對世界的好奇心。

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今年9月,這群孩子已重新背起書包,回校上課。不同的是,他們已經找到學習動機,上學再也不是一門苦差。

「為什麼我要上學呢?」11歲的周孟慈(慈慈)一年前正讀四年級時,常常對這問題感到疑惑。慈慈的成績屬中上,卻對讀書失去動力,提起上學,只想到無止境的功課和考試。於是媽媽Queenie讓她休學一年,這一年,慈慈與五個同樣休學的小學生四處遊歷﹕到長洲訪問店主、入大澳住兩星期、看地下戰壕遺蹟、學剪紙、賣手作……每項活動都令慈慈大開眼界。

開心過後,慈慈今年9月在一間新學校重新上學。Queenie說,休學前跟原校校長談過,可按程序申請升讀五年級,但整整一年沒操卷,令慈慈在入學試失手,不獲原校重收。之後考幾次插班試,成績都跟預期有落差,更難受是要面對別人的誤解,「慈慈聽過有人說,休學過的學生一定不肯讀書,但慈慈一向學業表現不錯,休學不代表讀不成書」。

重返校園 碰釘當試煉

在休學期間去露營,不但要親手搭營、野外煮食,更試過用樹枝趕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休學期間去露營,不但要親手搭營、野外煮食,更試過用樹枝趕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Queenie沒後悔讓女兒休學,相反,每次找學校時碰釘,她都視作為女兒的學習機會,「過程中她會明白到,不是她想得到的東西,就一定到手」。Queenie也沒有為選校訂下標準,既不堅持找一間成績很好的學校,也不會特別推崇愉快教學,「她入到哪間學校也好,都要調適和嘗試適應,這是她要學的一課。最終她找到一間跟弟弟同區的學校,我也很滿意」。

休學經驗打開話匣子

相比起媽媽,慈慈就沒那麼淡定,對於再次上學,她曾有各種顧慮,最擔心社交問題。其他同學自幼一起學習,作為插班生,能否打入他們的圈子?沒想到正是休學的體驗,有助她結識朋友,「同學聽到我說過去一年沒上學,紛紛說很羨慕,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比起休學時只有五個小朋友陪我玩,現在有一大班同學一起,更加快樂」。

另一樣未知數,當然是能否追上學習進度。慈慈憶述她上月迎來

慈慈說,老師對她的休學經歷很有興趣,「視藝老師說我很有型,因為『為什麼要上學?』這問題,通常是大學生才問,我卻讀小學時已想到」。(圖﹕馮凱鍵)
慈慈說,老師對她的休學經歷很有興趣,「視藝老師說我很有型,因為『為什麼要上學?』這問題,通常是大學生才問,我卻讀小學時已想到」。(圖﹕馮凱鍵)

第一次考試,「很久沒有坐定定溫書,五年級又會開始呈分,所以考試前很緊張,夢見考試不及格」。結果她科科及格,中英文科的成績特別理想,中文作文更獲全班最高分。

取得好成績絕非僥倖,其實休學期間,慈慈會自行溫習、閱讀圖書、朗讀文章等。更重要是,自重返校園後,她建立了自動自覺溫書的好習慣,盡量在學校完成功課,待課外活動完結後,便可回家溫書,之後才進行畫畫、看電視等消閒活動。她更叫媽媽買補充練習,讓她考試前做足準備。

由不想讀書到提出要做練習,慈慈的學習動機大大提升,Queenie相信是休學的成效,「我覺得她停一停之後,最大變化是對自己的事着緊了,可能很多休學活動都要她主動探索,培養了自發性。現在她考試失分時,會反思是否溫習不夠,以前她考不好,只會說句『沒辦法』就算」。

活動提升解難能力

休學活動有動有靜,慈慈和朋友們學過剪紙,又做小攤主出售手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休學活動有動有靜,慈慈和朋友們學過剪紙,又做小攤主出售手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聽到媽媽的稱讚,慈慈笑言不太察覺到有這變化,但同意休學提升了自己的解難能力。一次紙皮砌物的活動令她印象最深,她要和其他小朋友合力,用紙皮完成幾項任務,包括砌迷宮、砌屋、造滑梯及設計障礙賽道,「一聽到用紙皮製作,就覺得好新奇,落手落腳後才發現不容易,紙皮本身較軟,很難固定和平衡」。

慈慈積極思考方法,尤其在迷宮的佈局方面,給予了不少意見,「我們砌出的迷宮,別人進去後,真的要花時間找路,不會很輕易去到終點。紙皮製作的滑梯也很成功,有承托力,我可以從上面滑下來」。完成任務固然高興,更大得着是嘗試帶領討論,也思考如何解決困難,「自從回到學校,就少了許多時間玩這類活動,但希望記得這些經驗,長大後有用」。

文﹕李樂嘉、沈雅詩
圖﹕馮凱鍵、沈雅詩、受訪者提供

加國滑鐵盧大學校長﹕世上沒有安全成功路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校長Hamdullahpur手上所戴的智能手表,是由該校一名舊生研發,該舊生現於矽谷工作,求學時就常質疑課本知識。(劉焌陶攝)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校長Hamdullahpur手上所戴的智能手表,是由該校一名舊生研發,該舊生現於矽谷工作,求學時就常質疑課本知識。(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不少父母把子女的人生規劃得妥妥當當,近日到訪香港的加拿大名學府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校長Feridun Hamdullahpur則說:「世界不同了,你看那些在矽谷工作的人,可從沒按軌迹行的。」

籲追求真正想做的事

Hamdullahpur手上戴着的智能手表由一名舊生研發,比Apple Watch更早「面世」,他說,那學生現於矽谷工作,在學時就常質疑課本知識。他認為,世界正在改變,沒有一條安全而穩固的成功道路,「去做一些真正想做、感興趣的事,而非一味追求學術成績為目標」。他指孩子不會對「特定的道路(certain path)」感到安心(comfortable),只有家長為此感到安心,勸勉家長要容許子女探索未知,從中讓孩子自行發掘機會及興趣,而不是什麼都為他安排,令孩子不懂與人溝通或解難。

父母逼入讀 會計第一年退修最多

該校的會計及經濟學科入學競爭頗大,但Hamdullahpur指出,該科於第一學年的退修率是最多的,「很多家長強迫子女念會計,你做不到醫生律師,便去當會計,學生讀完一年後跟我說,『我寧願死(I would rather kill myself),如果我成為一名會計,我看不到我的人生(I can’t see my life)』」。他又說,雖然不反對學生退修的決定,但應該一早便要對父母說「我不當會計」。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自1957年創校起,便實行帶薪實習,部分學科的學生於讀書期間,每隔一個學期便須到相關專業的機構實習,畢業時就已擁兩年工作經驗;此外,學生實習時更會領取該職位的正式薪金,部分學生的實習薪水甚至足以支付學費。

2016年11月14日

名次不重要 「勝在無壓力」 父母籲享受 卓穎比賽學紓壓

【明報專訊】「風之后!」一班師姐在課室向窗外的麥卓穎打招呼,13歲的她聞言即用雙手捂臉羞澀地笑。凱旋翌日,她便如常於早上7時多回校,計劃盡快追上學業進度。卓穎相信「比賽的意義在於學會如何紓緩壓力,而不是名次」,一如父母對她的教育,希望她凡事盡力而為,最重要是享受過程,不用太大壓力。

卓穎外形充滿陽光氣息,皮膚黝黑,令她被同學稱為「黑人」。首次獲得風帆世界冠軍,她淡定得很,前晚回港後因為時差,凌晨2時多才睡着,昨晨準時回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念中二的她重新投入到學業與訓練中。對於比賽,卓穎認為名次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從比賽中學會如何紓緩壓力,因良好心態在日後考大學或者見工時也十分受用。

一度排第八沒不開心

是次比賽,她認為自己「勝在沒有壓力」,她在開賽首日登上首位,在其後賽事中雖然排名一度下跌至第八,但當時完全沒有不開心,「我原本預計我的最終名次是第三名,因為第一日發揮好,所以拉勻計算都不算差」,沒有壓力下,她在之後的比賽正常發揮,在最後幾場賽事中排名穩定上升,最終奪冠。

籃球健將 小五輸波學面對挫折

13歲的麥卓穎不止滑浪風帆了得,亦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籃球隊的前鋒,射籃非常準。(李紹昌攝)
13歲的麥卓穎不止滑浪風帆了得,亦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籃球隊的前鋒,射籃非常準。(李紹昌攝)

9歲起學滑浪風帆,亦是校隊籃球前鋒,閒時會跑步,但無論是學業還是運動,她說父母都希望她不要太大壓力,開心就好。運動中難免會有疲累一刻,但卓穎指「就如籃球場上,所有隊友都還在跑、還在堅持,如果我停就會影響全隊」,因此咬緊牙關也會堅持到底。

失敗也是必經階段,小五時她作為籃球隊校隊成員參加學界賽,「那是我打過最累的一場比賽」,賽前信心滿滿,最後卻輸了,她坦言不開心了一整個星期,最後在父母安慰下,繼續與隊友練習,學會「遇到挫折要想方法解決」。

校長周維珠說,曾與卓穎父親多次溝通,對方會因應女兒才華給予空間讓她發揮,也希望女兒有開心的童年,但並非沒有要求,「卓穎父親希望女兒盡力而為,享受過程」。班主任羅敬玉則讚揚卓穎樂天、人緣好,「就連同高年班的師姐都頗為熟絡」,且自理能力高、做事有交代,例如離港比賽時,卓穎不用父母、師長提醒,便「自動波」找教練寫了證明、找父母簽家長信,再向班主任請假。

卓穎則謙稱這都得益於父母曾教過她如何請假,也經常耳提面命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她說小四時在餐廳借哥哥的手機來玩,玩完後只放在枱面,沒有交回哥哥手上,最後手機遺漏在餐廳,報警後數日才能找回。雖然父母與哥哥沒有過多責備,但她十分內疚,緊記做人做事都應有「手尾」、有交代。

盼入大學讀運動 當全職運動員

小妮子家住赤柱,哥哥、姐姐及父親都是運動健將,卓穎更笑言父親「玩得好癲」,會帶着他們一起跑山。現時她希望可兼顧學業與運動,仍會保持平日上學、練籃球、周六日練風帆的節奏,目標是完成中學後,可入大學讀運動相關課程或做全職運動員。

明報記者田青青
2016年11月2日

孩子打破沉默 改善耐性與定力 治療犬伴特殊童成長

【明報專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牠們不單帶來歡樂,還能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動物輔助治療近年引入香港,由動物輔助治療師設計活動,讓治療犬陪小朋友一同接受訓練。在動物陪伴下,平日寡言的孩子學會表達指令,也能完整講故事;坐不定、四圍走的孩子,則訓練了耐性和定力。不知不覺間,社交和行為問題均得到改善。

犬性善良——主人Miranda觀察到多多天性善良,希望牠能幫助別人,便安排牠成為治療犬,幫助小朋友成長。
犬性善良——主人Miranda觀察到多多天性善良,希望牠能幫助別人,便安排牠成為治療犬,幫助小朋友成長。

一看見治療犬多多,5歲的睿睿立即露出笑容,準備好接受動物輔助治療。約45分鐘的治療包含了三個小活動﹕首先,睿睿要向多多發出指令,如坐下、趴低等;之後帶多多在室內踱步,每次起行前都要說「多多去街街」;最後一個環節中,他要說「多多吃東西」,再給多多餵食事先預備好的狗糧。

為狗狗演奏——睿睿喜歡音樂,在發聲圖書上專心「彈琴」,將樂曲送給多多。
為狗狗演奏——睿睿喜歡音樂,在發聲圖書上專心「彈琴」,將樂曲送給多多。

由於睿睿喜歡音樂,動物輔助治療師(下稱治療師)還加插了音樂元素,例如治療前和結束後,睿睿都會唱歌,感謝多多來跟自己玩;又預備了一本發聲圖書,只要按下書上的琴鍵圖案,圖書就會播出音樂聲,每當睿睿開始「彈琴」,多多就會伏在地上,靜靜聆聽。

睿睿參加的,是由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HKAATA)主辦、香港傷健協會協辦的動物輔助治療,透過向治療犬發出指令、玩遊戲等活動,改善小朋友的情緒、言語、社交等問題。治療犬已經過考核,確保能配合指令及沒有攻擊性。治療師本身是社工、言語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熟悉受助者特性,並按個別對象的情况,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互動中練說話及肌肉能力

以睿睿為例,他被評為患有自閉症及整體發展遲緩,治療期間便多讓他開聲講指令,訓練其說話能力;加上他拿東西常常不夠力,所以向多多餵食的時候,治療師要他親手打開裝有狗糧的膠盒,以鍛煉他的小肌肉。

睿睿接受了兩期各8節的動物輔助治療,媽媽Ruby坦言,起初只是抱觀望心態,「他到了三歲多才講有意義的單音字,常常自顧自地摸沙發,見到這情况,基本上什麼治療都給他嘗試。除動物輔助治療以外,他也有密集的言語、職業、物理治療,去年還接受過髗骶骨治療,但全都不敢抱太大期望」。 正因治療眾多,當睿睿去年成功唱出字母歌時,Ruby已分不清是哪個治療為兒子帶來改善。

逐漸適應——睿睿一開始有點害怕多多,熟稔後就很愛跟牠玩耍。Debbie表示,怕狗的小朋友可先離遠觀察,慢慢適應。但如果小朋友對治療犬表現出攻擊性,例如想打牠,就未必適合接受動物輔助治療。
逐漸適應——睿睿一開始有點害怕多多,熟稔後就很愛跟牠玩耍。Debbie表示,怕狗的小朋友可先離遠觀察,慢慢適應。但如果小朋友對治療犬表現出攻擊性,例如想打牠,就未必適合接受動物輔助治療。

主動分享治療經歷 療效顯著

赴台實習——HKAATA每年會推薦一至兩名成員到台灣,修讀課程及實習,考取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
赴台實習——HKAATA每年會推薦一至兩名成員到台灣,修讀課程及實習,考取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

不過,睿睿繼續接受第二期的動物輔助治療時,功效漸漸明顯起來,「我見到他很有意識去聽治療師指示,在家中又說很想念多多,還間中談起訓練的場面,這是從來沒見過的,他以前不會講自己喜歡什麼。雖然不算突飛猛進,但至少這治療能帶動他主動表達」。

睿睿的進步不單令Ruby驚喜,治療師兼HKAATA創辦人倪曉暉(Debbie)亦大感鼓舞。Debbie一向有養寵物,曾擔任外展社工的她發現,動物能為人類帶來正面的影響,「有些年輕人本身粗口爛舌,但一去狗場做義工,就變得十分有愛心。我展示寵物的照片,他們又會話題不絕」。

小朋友犬隻個性互配合

放膽講故事——除了玩遊戲外,伴讀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平日少說話的小朋友,面對治療犬時會變得安心,放膽講出故事內容。
放膽講故事——除了玩遊戲外,伴讀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平日少說話的小朋友,面對治療犬時會變得安心,放膽講出故事內容。

動物一向有參與社會服務,如去醫院、護老中心探訪有需要人士,但Debbie相信,動物不單能逗人開心,也能與人互動,讓對方從中成長。於是她三年前去台灣,修讀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課程,回港後創辦HKAATA,以動物輔助治療患自閉、過度活躍、智障等病症的兒童及青少年。

除了睿睿接受的一對一治療外,HKAATA也提供小組形式治療,大約6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合成一組,跟兩隻治療犬玩遊戲,「遊戲設計既要適合治療犬個性,也要符合小朋友需要。例如小朋友過度活躍,便會安排一隻性格較靜的治療犬,跟他們玩鬥定力大賽,大家頭上都放着公仔,不能讓公仔掉下。治療犬通常做得到,小朋友見狀也嘗試控制自己,不要亂動,變相提升了耐性和定力」。

放膽溝通 相處輕鬆

主人同受訓——治療犬和主人都需要接受訓練,學習聽從指令,讓治療能順暢進行。
主人同受訓——治療犬和主人都需要接受訓練,學習聽從指令,讓治療能順暢進行。

Debbie認為,相比起其他治療,小朋友跟動物相處時較沒有壓力,效果自然理想,「他們不覺得正在受訓,反而像跟狗仔玩、做朋友。而且他們想治療犬聽指令、坐定定,變相鼓勵了他們也要聽指令和坐好。有小朋友更試過貼狗仔的相片在牀頭,每次望到就有信心,相信自己行為會有進步」。

做治療犬 須培訓一年再考核

小朋友從動物輔助治療中得益,對動物主人來說,能讓寵物發揮所長,同樣滿足不已。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早已展露善解人意的一面,主人Miranda看在眼內,深知牠能明白人的需要,「我帶牠去朋友家,家中有個一歲多的孩子剛學會行路,多多怕他行得不穩,一路在旁邊跟着他行,怕他跌倒,但我從沒教牠這樣做」。

之後Miranda便在網上搜索,希望找到一些途徑讓多多能幫助人,終於認識了動物輔助治療。但要成為治療犬絕不簡單,參加培訓計劃後,一年後須通過考核,才能擔任治療犬,而且每年都要續牌。雖然品種不拘,但要健康、對人友善、不會胡亂吠叫,亦要聽得懂基本指令。

狗主要慎言 免教壞細路

小組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有一對一形式,也有小組形式,小朋友不單跟治療犬互動,也學習與人相處。
小組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有一對一形式,也有小組形式,小朋友不單跟治療犬互動,也學習與人相處。

狗隻通過考驗後,連狗主也要受訓,成為治療犬引導員,例如狗主需要學習在狗隻完成指令時,立即讚賞牠。另外,曾經有治療犬引導員稱自己的寵物為「肥豬」,沒想到小朋友聽到,竟也四處叫人「肥豬」。為免小朋友有樣學樣,狗主要建立意識,對言語有所警惕。

Miranda帶領多多,雙雙過關投入服務,過程中進一步發現多多的優點,「我以前只知牠很乖,現在知道牠很有耐性,當睿睿餵牠吃東西時,其實牠很想吃,只要行前一步就能把狗糧吃了,但牠堅持聽到『多多吃東西』時才去吃,很有耐性,也有思考能力」。

■Info

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
協會於2013年正式成立,由註冊動物輔助治療師、社工、輔導心理學家、特殊教育老師等組成,提供動物輔助治療的小組及一對一個案服務,亦舉行治療犬培訓計劃,以及治療犬主人訓練工作坊。
查詢﹕hkaata.hk@gmail.com
網址﹕www.hkaata.com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高能力自閉童 現社交問題 父母從心出發 衝破障礙

 文匡成績不錯,卻因為固執而令考試表現受影響,媽媽哭笑不得,「考試時做供詞填充,他堅持用一個不在供詞範圍內的字,因為他覺得這個詞語明明適合,意思通順,為什麼不能使用?」

文匡成績不錯,卻因為固執而令考試表現受影響,媽媽哭笑不得,「考試時做供詞填充,他堅持用一個不在供詞範圍內的字,因為他覺得這個詞語明明適合,意思通順,為什麼不能使用?」

【明報專訊】他們智力正常,甚至有很高的學習能力,但天生缺乏社交觸覺,交友和學習上常常吃虧﹕有人起勁分享自己喜歡的話題,卻無法洞察對方是否感興趣;亦有人不擅言詞,在分組討論中從不發言。

一班患有高能力自閉症(前稱亞氏保加症)的小朋友,有時被視作固執和孤僻的怪人,他們的爸媽卻從沒灰心,反而選擇改變心態。接納孩子有社交障礙,適當地調節期望,就不難發現,其實他們有很多值得欣賞和可愛之處。

高能力自閉症前稱亞氏保加症,三年前被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之內,一般形容智力正常而有社交問題的自閉症患者,8歲的文匡就是例子,從小好動兼手多多,K3時爸媽帶他接受評估,結果出乎意料﹕除了過度活躍症和專注力不足外,文匡還患有自閉症。媽媽梁太得知時立即落淚,「我反應很大,眼淚不停流,因為沒有心理準備,以為最多是過度活躍」。

「一言堂」講不停礙社交

 梁太起初知道文匡有社交障礙時,大感晴天霹靂,但不消一個月,她就平復了心情,相信有出路之餘,亦學習以適當方法教導孩子。

梁太起初知道文匡有社交障礙時,大感晴天霹靂,但不消一個月,她就平復了心情,相信有出路之餘,亦學習以適當方法教導孩子。

醫生之所以診斷出文匡有自閉症,最大原因是他的「鸚鵡式說話」,即是回答問題後,總要小聲重複講一次答案,「他應該一直有這習慣,但重複答案時聲音小,我和丈夫沒有為意,直至醫生指出後才留意到」。

文匡是高能力自閉症患者,在主流學校考全級頭十名,又喜歡學新事物。爸媽不擔心他的學業,社交技巧才是難題。梁太形容,文匡會主動跟人攀談,可是過程中很少跟人對答,「他不停發表『偉論』,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例如和同學談打機,大家玩的遊戲不一樣,他只會講自己玩的遊戲,連遊戲細節都逐一分享,沒察覺其他同學根本一臉茫然」。

發掘新教導方式 因材施教

 當學到新知識時,文匡會鑽研得很深入,他對科學、工程很有興趣,包括玩具、機器背後的原理。

當學到新知識時,文匡會鑽研得很深入,他對科學、工程很有興趣,包括玩具、機器背後的原理。

不懂看眉頭眼額看似是缺點,但有時文匡的「破格」行動, 反而深得人心,「有次老師鼓勵同學少吃零食,午膳時不要浪費食物。有同學成功做到,很快把午膳吃完,老師稱讚之際,文匡突然舉手說:『老師,他做得好,我提議給他三下掌聲。』老師很高興,班上氣氛也會變好」。 自此梁太深信,自閉不代表無法建立友誼,文匡的正向和開朗,也是吸引朋友的地方。

當初難以接受兒子患病,現在她倒慶幸及早發現問題,找合適方法去糾正,「我們很少以打罵來教他,而是發掘新的教導方式。如果他鸚鵡式地自問自答,爸爸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例如文匡問吃什麼水果, 爸爸答「蘋果」後,還在他耳邊細聲講很多次「蘋果」,「他會說『夠了!』,這樣他就知重複說話是很奇怪的」。

同樣經歷心態轉變的,是謙仔(化名)媽媽陸太。7歲的謙仔從小語言發展緩慢,約兩歲時陸太帶他接受評估,證實他患有自閉症。陸太表示,隨着兒子長大,心態也不斷調節,最重要是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現時有不少社交小組,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透過小組活動、棋類遊戲,鼓勵小朋友與人交談和相處。
現時有不少社交小組,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透過小組活動、棋類遊戲,鼓勵小朋友與人交談和相處。

陸太表示,謙仔有很好的記性,幼稚園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有驚人的記憶力」,平日能把電視劇裏的對白全都記在腦裏,之後自己玩角色扮演。可是,智力沒有問題,不代表學業得心應手,有些作業對謙仔來說,依然難度太高,「例如作文講求創意,自閉症孩子卻不明白為什麼要憑空想像一些東西出來,他們覺得很空泛和無法掌握。我也不會要求謙仔寫得很好」。

謙仔今年還要迎接新挑戰,升上二年級後,通識課上設有分組討論的環節,同學討論出答案後,再填寫在作業上,對於不擅長說話的謙仔來說絕不容易,他試過在分組討論時表現抽離,最終無法完成堂課。陸太難免擔心,卻不會刻意催谷,而且依然欣賞兒子,「班主任安排他坐最前,隨時輔助他,又安排聰明而友善的同學坐在旁邊,讓他能較輕鬆地傾談,已是很大幫助。平日我也見到他嘗試用言語表達想法,不只是大哭和發脾氣,表達能力已大有進步」。

母:子女開心最重要

相比起學業表現,陸太更緊張謙仔的社交,她坦言,一開始知道謙仔不太和同學相處時,她都十分擔心,「我問他小息做什麼、和誰一起玩,他有時好辛苦才說得出一兩個同學的名字,有時索性答我,他一個人在看風景」。陸太聽到,自然想鼓勵兒子結識朋友,後來卻發現謙仔很享受小息,「我認定朋友多才會開心些,但他其實想擁有一個人獨處的時間,還很喜歡上學。那作為家長,就要學習調整心態,大前提是他開心、願意上學,不就可以了嗎?」

相關支援

協康會賽馬會星亮資源中心
提供個別及小組訓練,建立社交技巧,亦舉行家長教育課程。
電話﹕3956 4651
地址﹕九龍何文田愛民邨新民樓地下106-117室

蕊展計劃
專為高能力自閉症兒童而設,提供社交小組訓練、家長個別諮詢服務等。
電話﹕2948 8608
網址﹕www.projectaspire.hk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智商144電視小主持 資優生:我都有煩惱

10歲的資優生Alvin,太喜歡思考,因此產生了很多煩惱,媽媽最希望他簡簡單單,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
10歲的資優生Alvin,太喜歡思考,因此產生了很多煩惱,媽媽最希望他簡簡單單,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

【明報專訊】看過Viu TV節目《一大一路》的,應該不會對10歲的小主持梅浩霆(Alvin)感到陌生。他雖然人仔細細,但牙尖嘴利、轉數極快,就連見慣大場面的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都被考起。雖然Alvin謙稱不覺得自己特別,但實情他智商高達144,屬資優兒童。

然而,亦因為這個與別不同的腦袋,令Alvin日思夜想,滿載煩惱,失卻了一般孩子最珍貴、最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

在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學校念小六的Alvin,一直是校內「風頭躉」,一年級已被校長發掘,擔任學校大小活動的司儀;他興趣多多,能文能武,繪畫、珠心算、田徑樣樣精,近年更醉心寫機械人電腦程式,今年5月才代表學校到美國比賽,近日又再出戰韓國。

Alvin近年醉心寫機械人電腦程式,多次代表學校到海外比賽。
Alvin近年醉心寫機械人電腦程式,多次代表學校到海外比賽。

雖然課外活動多多,現在又身兼電視節目主持人一職,但Alvin的學業成績未見受影響,相反,上學年更考獲全級第一名!莫非,這一切都歸功於他IQ爆棚?

媽媽梅太說,Alvin吸收能力強、記憶力佳,的確在學業上省卻很多氣力,「Alvin不是很主動溫書的人,但老師在課堂教的東西,他聽一次就明,如果測驗、考試前他肯專心坐下來溫習,半小時便已經溫完」。

坐在媽媽身旁的Alvin插嘴,「其實我很喜歡上學,學未學過的東西。不過,你說一次就可以了,我很怕老師重複又重複講,我覺得很悶,會忍不住發脾氣的」。

幼年曾被指發展遲緩

英文科老師譚嘉寶主任(左),當年因為見到Alvin的堂上表現跟成績不成正比,懷疑他是資優生。Alvin卻強調自己喜歡學習,只是怕老師「長氣」累贅。
英文科老師譚嘉寶主任(左),當年因為見到Alvin的堂上表現跟成績不成正比,懷疑他是資優生。Alvin卻強調自己喜歡學習,只是怕老師「長氣」累贅。

別以為Alvin是那種一兩歲人仔便背熟唐詩三百首的「神童」,相反,他年幼時曾被指語言發展遲緩。梅太笑言﹕「他兩歲時,仍然只懂說疊字,母嬰健康院姑娘直指他語言發展遲緩,又或者有弱聽,若觀察多一段日子仍無改善的話,便安排他接受言語治療。」

當然,最終Alvin不用接受任何治療,而且由不懂說話,變成「開籠雀」。他二年級時,便因為特別「多嘴」而引起老師的注意,當了Alvin四年英文科老師的譚嘉寶主任憶述﹕「最初接觸Alvin時,他給我的感覺很特別,他是那種上堂不留心、坐不定的學生,很喜歡發問,問的問題亦有別於其他同學。有其他科老師認為他是頑皮滋事的學生,但我又不是這樣看,因從成績反映出,他是學到東西、有吸收的,於是我跟Alvin班主任商量,他會不會是資優生呢?」

年幼時的Alvin不特別「標青」,反而曾被指語言發展遲緩,以及懷疑有弱聽。
年幼時的Alvin不特別「標青」,反而曾被指語言發展遲緩,以及懷疑有弱聽。

那時,梅太從不認識「資優」是什麼一回事,反而擔心兒子有過度活躍症。在譚主任及班主任建議下,她帶了Alvin去接受正式評估,結果四個範疇的指數,包括言語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知覺推理(Perceptual Reasoning)、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和處理速度(Processing Speed),他都有優秀表現,總智商144,比起智商介乎90至129的正常兒童,高出很多;但同時亦發現,他憂慮的事情較一般小朋友多。

愛問古怪問題 鑽牛角尖

Alvin在7歲時接受正式評估,在四個範疇都有優秀表現,智商高達144。
Alvin在7歲時接受正式評估,在四個範疇都有優秀表現,智商高達144。

「他經常問我一些古怪問題,最深刻是﹕『如果媽媽你100歲死,那時我70歲。當我100歲死時,去到天堂,媽媽你會不會不認得我呢?因為你死時,只見過70歲的我,卻沒見過100歲的我。』」梅太說,如果答案滿足不到Alvin,他就會一直鑽牛角尖,令自己很不開心、哭泣、晚晚失眠,直到她解到Alvin的心結為止。「但每每我拆解到一條難題,他又會想到另一些問題來問我,弄得我也很煩厭。」

梅媽媽後來報讀專為資優童家長而設的課堂,學習跟這個非一般的兒子溝通和相處;另一方面,Alvin亦接受專業人士的輔導,兩母子的困惑漸見改善。

口齒伶俐、自信十足的Alvin,經常擔任學校活動的司儀。
口齒伶俐、自信十足的Alvin,經常擔任學校活動的司儀。

應付資優兒 媽媽也上堂

因參加口才訓練班而獲Viu TV發掘的Alvin,現時是《一大一路》節目的五名小主持之一。
因參加口才訓練班而獲Viu TV發掘的Alvin,現時是《一大一路》節目的五名小主持之一。

然而,Alvin近日又有新煩惱,「自從我做了電視節目主持人後,有觀眾開始認得我,走在街上,不知怎的,常有人突然走上來,像很熟稔地跟我打招呼、傾談,我有點不習慣,不懂得怎樣應付」。聽到這裏,記者才終於感受到,Alvin其實也有童真的一面。

文﹕沈雅詩
圖﹕劉焌陶、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

創作人媽媽﹕適時放手≠無人駕駛 四不政策培養子女自主

打從兩兄妹踏進小學階段,Yvonne便刻意放手由他們自行溫書、做功課,過程中雖有「甩漏」,甚至出現考試溫錯科目的「震撼」事件,但最終卻鍛煉出一對獨立、自律的小寶貝。(劉焌陶攝)
打從兩兄妹踏進小學階段,Yvonne便刻意放手由他們自行溫書、做功課,過程中雖有「甩漏」,甚至出現考試溫錯科目的「震撼」事件,但最終卻鍛煉出一對獨立、自律的小寶貝。(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身為兩孩之母兼跨媒介創作人朱綽婷(Yvonne),幼女今年順利過渡小一,即將升上小二。總結兩度作為小一生家長,Yvonne說,最重要是懂得適時放手,釐清哪些是孩子的責任,哪些是父母的責任,讓子女自幼學曉怎樣通過努力,享受成果,「『放手』不等於『無人駕駛』,家長的角色,就是打從小一開始,培養孩子自主獨立、有思辨能力,建立清晰的人生目標」。

教曉學習技巧 逐漸淡出

Yvonne育有一子一女,長子Fuji今年9歲,升小五;次女Bella今年7歲,升小二。當年Fuji升小一時,Yvonne也帶着緊張的心情,為兒子預備很多,例如添置精美的文具、用包書膠把課本逐一包好,卻沒想到,這些預備,根本是多此一舉,「花巧的筆盒、文具,原來是會影響孩子上課時不專心的;書本套上包書膠後,亦只會額外加添書包的重量,實際作用卻不大」。

Yvonne認同升小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她提醒家長,培育孩子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因此不應只聚焦在眼前這一刻,最重要是放眼未來,你究竟想兒女他日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那便要從小塑造。(劉焌陶攝)
Yvonne認同升小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她提醒家長,培育孩子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因此不應只聚焦在眼前這一刻,最重要是放眼未來,你究竟想兒女他日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那便要從小塑造。(劉焌陶攝)

碰過釘後,令Yvonne重新思考,究竟哪些準備才最重要,「我問自己﹕『六年後,兒子小學畢業之時,你想他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中學生呢?』想他怎樣,便要塑造預備!」

Yvonne一直希望一對子女能自主獨立,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即使他們剛升上小一,她亦狠下心腸,採取「四不」政策,「我不會上學校內聯網,覆查他們有沒有抄漏功課,錯漏自負;我不會坐在他們身邊陪伴做功課,但有疑難,可主動問我;我不會讓他們補習;我不會因為他們測驗、考試,推掉所有活動」。

但她強調,「放手」不等於「無人駕駛」,孩子由幼稚園升上小一,真的什麼也不懂,因此,Yvonne會教他們一些方法和技巧。簡單如做功課,也要教小朋友按着手冊把所有功課先拿出來,每完成一份作業,便要在手冊功課欄旁邊畫上剔號,以資識別。就連做功課的先後次序,亦大有學問,「我給他們的提議,是視乎當日狀態而定,若狀態好,不妨先做較難的功課,相反,當刻感到很疲倦,那便做一些較容易的功課」。

至於怎樣溫習,同樣要教,孩子不會無師自通的。Yvonne舉例,Bella經常覺得中文生字難寫、難記,於是便教她「拆字」,分析一個中文字為何會如此組成,當Bella開始掌握到「拆字」竅門時,Yvonne便會逐漸淡出,由她自行溫習默書。

焦點對正 勿太看重成績

兩兄妹未必是學業成績最頂尖的學生,但至少他們懂得自主學習,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劉焌陶攝)
兩兄妹未必是學業成績最頂尖的學生,但至少他們懂得自主學習,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劉焌陶攝)

小一生面對第一次測驗、考試,不單孩子會感到驚惶,就連不少家長,都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Yvonne以過來人身分,安慰一眾準小一家長,「其實只要家長能把焦點對正,明白學習不等於學業,不要把孩子人生第一次測驗、考試的成績看得太重,那麼,彼此自然不會感到太大壓力。最重要,是家長要了解子女是否明白測驗、考試是什麼一回事,能否掌握到各科的學習重點、溫習技巧,有沒有盡力」。

談到今時今日的家長,各走極端,一派強調「愉快學習」,只想孩子毫無壓力地上學;另一派則強調要「贏在起跑線」,一定要比人走前一步,Yvonne笑言,兩種觀念她都不認同,只會行中間路線。

她解釋﹕「我認為愉快學習的真正意思,是指作為家長的,不加添家課以外的補充練習給子女,增加他們的壓力;學校給予的功課內容及數量,亦不應該超越他們年紀所能承受的。然而,小朋友學習新知識,由不懂學到懂,過程中,一定會有辛苦的時候,但當你經過努力而最終克服到,那又是另一種愉快。」

不建議預習 怕上堂失好奇心

Yvonne把自身經驗編寫成《升級適應大作戰》系列,鼓勵家長透過這四本書、四個主題,讓準小一生有心理準備,明白小學生活是什麼一回事。(劉焌陶攝)
Yvonne把自身經驗編寫成《升級適應大作戰》系列,鼓勵家長透過這四本書、四個主題,讓準小一生有心理準備,明白小學生活是什麼一回事。(劉焌陶攝)

對於那些非常進取的準小一家長,子女未正式入學便要他們預習課文,Yvonne有以下的忠告﹕「家長這樣做,無疑是為老師、孩子製造逆境。須知道,現在的小朋友最怕悶,家長以為早些讓他了解課文內容是件好事,但其實,這樣只會令他上堂時,失去好奇心、失去學習動機。」

由新手媽媽,一直走到今天,Yvonne看着Fuji和Bella一天一天地成長,兩人雖然年紀小,但已各有夢想,「Fuji想做科學家,所以他自發看很多跟科學、化學有關的書籍;Bella其中一個夢想是當動物飼養員,因此她每次去圖書館,都必定挑選有關動物的書籍來閱讀。」

如今,兩名子女終於跨越了升小關口,加上Yvonne是寫作班導師,不時聽到家長和孩子的故事,因此把自身經驗編寫成《升級適應大作戰》系列,透過四本書、四個主題,讓家長幫助升小子女明白將要面對的各種處境,並提出不同應對方案。

2016年8月23日

行山家庭﹕上山下水 挑戰圖騰跑 董事爸媽育出野孩子

【明報專訊】常說現今的孩子都是溫室小花,喜歡躲在冷氣間過活,連假日「放電」都只選擇室內遊樂場或商場餐廳。難得有些家長喜歡回到原始,把大自然當作跟孩子共叙天倫的第二個家。任職金融公司高層的Alex和Ming,在兒子年幼時,已把水塘、山野和樹林介紹給他作遊樂場,讓他從小體驗與大自然做朋友的樂趣。

pama_2016-10-05_a1

一看到八歲的Max,便知道他精力無限﹕從老遠踏着滑板車前來訪問地點、攝影師哥哥請他跳起來拍照絕無say no,還有,當他的爸爸媽媽坐在公園長椅接受訪問時,他竟然把那涼亭的柱子變作私家攀爬架來玩。

四五歲走遍城門水塘

Max活躍又大膽,Alex帶他到峇里旅遊時,曾一起玩激流,面無懼色。
Max活躍又大膽,Alex帶他到峇里旅遊時,曾一起玩激流,面無懼色。

作為父母,廖大熊(Alex)與太太阿Ming很早便發現兒子活潑的特性,所以每天都花盡心思時間給Max發放精力。Alex說﹕「他還很小時,每天吃完晚飯都會帶他到會所玩,在波波池內玩夠一小時。周末也要安排不同活動,游水啦、行山啦;現在念小學了,就跟他報名參加不同活動,跆拳道、足球、攀石也接觸過,現時常規的活動包括逢周五田徑、周六籃球及周日網球班。」

廖氏夫婦同為金融公司聯席董事,別以為他們一定要時常加班,但夫婦倆本身都是好動之人,幾乎九成的周末時間都用來陪兒子四處遊玩。他們居於荃灣,最方便的「出走」路徑自然是城門水塘,阿Ming說,Max只有四五歲時,已帶他走遍水塘引水道﹕「那條路不過是6公里左右,而且是平路,對小朋友來說也不會太辛苦。到他大一點,可以圍繞城門水塘走,沿路可看看樹木及水塘風景,親身感受大自然。」

出盡奇招激發細路興趣

一家三口到澳洲塔斯馬尼亞旅遊,阿Ming特別計劃探訪一些步行徑,那兒有不少袋鼠及其他野生動物,小小的Max就探頭到樹洞中,尋找小動物的蹤影。
一家三口到澳洲塔斯馬尼亞旅遊,阿Ming特別計劃探訪一些步行徑,那兒有不少袋鼠及其他野生動物,小小的Max就探頭到樹洞中,尋找小動物的蹤影。

不少家長可能怕孩子不聽話,或者中途說累說要抱,所以不敢帶他們「遠征」,但阿Ming對付孩子卻有一套方法。「當他說累了,你可以跟他說一會兒吃雪糕,光是說雪糕的口味,也可以說十幾分鐘。有時候,看到掉落地上的果實,我們又會當小球般踢着,邊踢邊往前走,不經不覺又走了幾公里。你更可以告訴他,前面有哪一種有趣的花,我們要鬥快找出來,這些都可勾起孩子的興趣。」

他們一家即使出埠旅行,都不忘尋幽探秘。例如他們曾經走進鹿兒島及塔斯馬尼亞的森林,尋找那個地方最貼近大自然的一面。本月底他們一家三口將會到大阪,爸媽更首次參加當地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本周六一家三口亦參與圖騰跑,挑戰16公里賽事。Alex說﹕「我們生活在城市,更加要給孩子多點機會看看大自然,例如他曾見過水蛇,到現在偶然也會說起。而這些片段他將會儲存在腦海之中,成為畢生難忘的記憶。」

當Alex和 Ming接受訪問時,Max就在後面爬過不停。
當Alex和 Ming接受訪問時,Max就在後面爬過不停。

文﹕顏燕雯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讓孩子探討歧視 共融話劇體驗聽障之苦

小朋友未必理解聽障人士的苦况,開玩笑地改花名、在耳邊大聲說話,都可能令當事人難受,劇中一班好友就為此爭執,幸好經過溝通,終於和好如初。
小朋友未必理解聽障人士的苦况,開玩笑地改花名、在耳邊大聲說話,都可能令當事人難受,劇中一班好友就為此爭執,幸好經過溝通,終於和好如初。

【明報專訊】小朋友都知道不應該歧視別人,但如果身邊有一名殘障朋友,孩子又是否真的懂得跟他和睦共處?共融話劇《青春修煉日記》講述一名聽障人士與朋友們的成長故事。他們由細玩到大,卻仍然衝突連連,甚至因為改花名等惡作劇,令友情出現危機。

劇中小演員全是「賽馬會平等共融戲劇計劃」的參加者,排戲、背對白之前,他們特地探訪殘障人士,親身體會共融概念。一場演出,令他們更明白殘障者之苦,立志身體力行,為有需要的人發聲。

上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的《青春修煉日記》,是一個橫跨十二年的故事,講述一班好朋友由小學到大學的經歷,所以話劇也分成小、中、大學三個場景,每個角色由三名不同年齡層的演員分飾。

飾演聽障人士的蘇永成(左)表示,演戲時被言語攻擊已感到難受,相信現實中殘障人士會遇上更多歧視,成年後找工作也很困難。
飾演聽障人士的蘇永成(左)表示,演戲時被言語攻擊已感到難受,相信現實中殘障人士會遇上更多歧視,成年後找工作也很困難。

分析劇本 深刻了解歧視

新域劇團創辦人蔡錫昌(右)及《青春修煉日記》執行導演黃劍冰(左)曾問小演員,最想幫助哪一類有需要人士,他們的答案相當多元化,包括少數族裔、殘疾人士、情緒病患等。
新域劇團創辦人蔡錫昌(右)及《青春修煉日記》執行導演黃劍冰(左)曾問小演員,最想幫助哪一類有需要人士,他們的答案相當多元化,包括少數族裔、殘疾人士、情緒病患等。

小學組的七名演員都是「賽馬會平等共融戲劇計劃」參加者,計劃由新域劇團主辦,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蔡錫昌認為,要跟小朋友探討歧視,戲劇是最有效的媒介,「大部分戲劇都有角力,角色之間有矛盾、衝突,才能構成精彩的劇情。而歧視很多時是導致衝突的源頭,透過分析劇本內容、人物心態,小朋友對歧視問題就有更深刻的了解」。

《青》的主要角色張樂軒是一名聽障人士,而身體上的缺陷,往往引發好友之間的爭執。小時候,個性溫和的他會因被朋友們改花名,與他們大吵一場,或者因聽不清大家的對話而悶悶不樂;長大後踏入社會,求職處處碰壁,朋友們卻愛莫能助,也令雙方再次出現隔膜。

在盛夏戲劇營中,小演員在導師指導下,輪流分享身邊的歧視事件,例如殘疾人士被嫌棄行得慢等,令他們發現歧視問題絕不罕見。
在盛夏戲劇營中,小演員在導師指導下,輪流分享身邊的歧視事件,例如殘疾人士被嫌棄行得慢等,令他們發現歧視問題絕不罕見。

小演員戴耳塞體驗弱聽

討論後,他們將日常生活中見過的歧視情况列出,包括被歧視的對象及歧視的手法。
討論後,他們將日常生活中見過的歧視情况列出,包括被歧視的對象及歧視的手法。

小學時期的樂軒由小四的蘇永成飾演,他在劇中其中一句對白「我只是弱聽,不是聾,不用這麼大聲對我說話!」,永成亦有切身體驗,「我排練會戴着耳塞,體驗弱聽的感覺,有時會聽不清別人說話,請對方重複一次,對方便會誇張地提高聲線,那就太大聲了」。

小學組的重頭戲是樂軒與朋友爭吵,還被改花名做「聾耳張」,這也是令永成相當深刻的一幕,「當被言語攻擊時,即使明知在演戲,我也感到很不開心,可想而知現實中,聽障人士一定更易受言語傷害」。他還笑言演出過後,自己應該是最能體會弱聽苦况的小演員。

除了小學生外,中學生和大專生都可參加「賽馬會平等共融戲劇計劃」,第一屆的參加者上月完成壓軸演出,並獲頒證書。
除了小學生外,中學生和大專生都可參加「賽馬會平等共融戲劇計劃」,第一屆的參加者上月完成壓軸演出,並獲頒證書。

了解共融 學習與殘障者相處

小演員到靈實恩光學校做義工,協助照顧嚴重智障的學童,過程中增加他們對殘障人士的同理心。
小演員到靈實恩光學校做義工,協助照顧嚴重智障的學童,過程中增加他們對殘障人士的同理心。

跟一般劇場演出不同,《青》的小演員在排練和背對白之前,首要任務是了解共融的理念。所以在為期一年的計劃裏,劇場演出只屬壓軸部分,其餘時間,他們會化身成戲劇大使,參與各項體驗活動。活動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劇場知識類,包括出席戲劇工作坊、參觀演藝學院等,培養小演員的戲劇才能。第二種當然與共融有關,例如去平等機會委員會聽講座,又會到特殊學校探訪,跟嚴重智障的學生玩遊戲、聊天,還親自餵他們吃飯,學習如何與殘障人士相處。

除了成為大使,小演員也出席了盛夏戲劇營,一連五日投入訓練。蔡錫昌表示,在營中大家玩團體遊戲,這對演出相當有幫助,「以玩閃避球為例,看似純粹好玩,其實可以培養默契和合作精神,同時學習走位和增加靈敏度」。另一方面,日營重點始終是平等共融,「小演員會分成兩組,分享和討論有關共融的見聞。其實導師只要在旁稍加提點,他們就能察覺身邊有歧視的情况,例如學校裏有欺凌等」。

朱銳羚表示,情緒病患者雖然不是身體殘障,但有時無法控制情緒,也會遭人白眼,她希望幫助這類人發聲,讓人明白他們的難處。
朱銳羚表示,情緒病患者雖然不是身體殘障,但有時無法控制情緒,也會遭人白眼,她希望幫助這類人發聲,讓人明白他們的難處。

小六的朱銳羚坦言,以往沒太留意別人的需要,也沒察覺周圍有歧視事件,直至討論過後,才知道這類事情原來絕不少見,只是平日見慣不怪,「在街上有些人拿着拐杖,途人會避免走在他後面,好像嫌他行動不便、行得慢。或者有些人走路姿勢比較奇怪,別人也會刻意避開」。

銳羚飾演的角色名叫Emily,當樂軒與好朋友爭執時,她有份從中調停,慢慢引導他講出內心說話。回到現實世界,銳羚也希望可以為他人發聲,而她最想幫助有情緒問題的人,「現時社會上的歧視不限於身體殘疾,如果有人神情呆滯、反應遲鈍,或者情緒大起大落,都很可能被排斥。有次在課堂上,有同學控制不了情緒,激動起來推跌了桌椅,但老師未聽解釋便先責備,其他同學則會把桌椅稍微移開,疏遠這名同學」。

讀抑鬱書籍 冀助情緒受困者

為了切實幫助情緒有問題的人,銳羚最近找了有關抑鬱症的書來閱讀,加深對情緒病患者的了解,「原來他們可以為了一句說話而很不開心,甚至哭很久,跟他們談話時就要注意,例如要避免說『你不要不開心』,因為是命令式句子,反而會給他們壓力,取而代之應用正面的鼓勵說話。我希望自己注意用詞之餘,也令其他人留意這一點」。

文﹕李樂嘉
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