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立生命計劃啟發別人 陳啟邦擁抱自由空間

陳啟邦 (圖:楊柏賢攝)
陳啟邦 (圖: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生命計劃和志業……你有想過人生必須完成的東西是什麼嗎?資深社工陳啟邦就總不忘跟青少年說,要定下你的生命計劃,而他為自己定下的計劃,正是啟發別人。這問題聽起來有點大!如何摸着邊際?雖然有點難,但只要有熱情和目標,總能邁開步伐擁抱自己的志業。陳啟邦的方法,是開了一家不一樣的解憂雜貨店——自由空間,把藝術、戲劇和音樂結合到社會工作去。

「自由空間」默默冒起,不是因為陳啟邦有多紅,而是因為他創立的公司所搞的活動實在很好玩,令我城為之一亮。因此沒法不去尋找誰是陳啟邦Aki。

自由空間賣什麼東東,叫人眼前一亮?去年在大澳棚屋咖啡座Solo,自由空間就有個「失戀雜貨店」,是一天音樂會及展覽活動,你會看到漁民公公少年時代的初戀,竟至今依舊又苦又甜在心頭;轉頭,你已回到城市,在灣仔又遇上自由空間和街坊搭電車,在電車上,他們與街坊一起一人一故事劇場,電車經過麵包店,電車經過舊唐樓,街坊緩緩記起從前在此買麵包,那就把故事加進去,電車成了每一位乘客的故事劇場……

今年39歲,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的Aki,很怕去理髮,他說或許因為這樣就留了長髮。2016年他跳出大機構,獨自創立了「自由空間」:「原因?在機構裏,有很大的局限和框框!」是不是因為人自由了,所以決定把新成立的公司叫「自由空間」?「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事情;而我認為,你攬着的安全感,就是安全嗎?人生本來就是無常,你不如揀一個令自己快樂的選擇,我就是這樣大步邁開來。」

論壇互動劇場 推動友善社區

自由空間或許有點像結合社工和街坊生活的《解憂雜貨店》(日本暢錫書,故事圍繞一家同時賣雜貨也幫忙街坊解憂的小店),同樣關注街坊的故事和情懷。若然這很抽象,不如先來看看他們的長者友善社區計劃在搞什麼,Aki以論壇劇場(一種劇場表現方法,演出者及在場觀眾可以加入討論甚至改變角色的劇情發展)推動長者友善社區: 「長者友善社區是自由空間的其中一個工作,我們想要的是雙向的友善,從而影響長者友善的生活設施。」他以關愛座為例子,說:「關愛座好像是有需要才用,老友記在論壇劇場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他們也不想奉旨,而是希望大家尊重他們是有需要才使用關愛座,而不僅是『你被照顧了』。」透過論壇劇場,Aki希望大家在社區裏更能互相尊重和包容。

脫離大機構,也擴闊了「生存」空間:「好像『失戀雜貨店』,以前在機構裏也有搞個類似的活動,叫『失戀市集』,但我們計劃原先是每一間房都有一人一故事的主題,那時合作的年輕人剛好失戀,就讓他們發揮,他們計劃把走廊及通道都有連貫的展覽,可是,我們工作的寫字樓雖然有八間房,但結果我們只能用一間,其餘有的是存貨,有的託管及自修室等,年輕人沒足夠空間發揮創意。」

Aki長髮飄飄打扮簡樸,也看得出衫褲鞋襪都是穿了很久的衣服,但簡樸中看到充滿個性,好像他近年特意由屯門搬入大澳生活,又好像他偏愛Flat White咖啡 (紐澳飲法,薄泡由奶直接拉花),而他自己也是一個充滿生活故事的人,這些不同的故事影響着他今天的自由空間。先從他離開comfort zone ,如今只有以前一半的收入說起吧,因着不想受「交數」及交報告之局限,自由空間不採用社企模式,即是「無阿媽湊」的社區服務機構;有人為他擔心,你有老婆和兩個仔女要養啊?「若問我離開大機構會否驚?我覺得我有一種體驗,我內心有一股無力感,這股力量有多大,我就有多大的力量去面對uncertainty……」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Aki的其中一項專長, 他也是無名劇團藝術總監及言遇劇團核心成員。這種即興劇場活動,近年在香港流行,演員運用形體動作、音樂或戲劇的形式演繹觀眾分享的故事、感受和難忘的生活片段。你可以拿布條作海浪,將快掉下的椅子當作船邊,演繹Aki幼兒時突然從漁船上掉下水浪裏,最後被大人用撈箕撈上來,那份驚恐和無助。Aki說:「潛意識裏,(這兒時片段令)我有一股很強的無力感。為何我這麼積極生活,我相信就是要打這場無力感的仗。」

Aki本人確實有說不完的驚奇和可貴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像《解憂雜貨店》為聽者帶來正能量和自由的空氣。「我相信人是自由的,有不同的選擇。我為自己定下的人生使命,就是去inspire別人。而我也找到生命的價值,那就是人與人的connection,人並不是如我少年迷惘時所想,什麼也沒有。」

他來自漁民家庭,1980年代和父母及妹妹還有一班漁民親友被安置到屯門公屋。「我們是屯門的開荒牛,在屯門,我上小學和中學,媽媽是個樂於助人的家庭主婦,外號『大眾奶奶』,爸爸由攞魚去了做叻架工人(rigger,即吊運工作工人)。父母是從不會說一句『我愛你們』的話,但就從來無怨無悔地生活,和街坊關係很好,我也受他們影響。」Aki小學念母語教學小學,但升中卻上了英文中學,令他成績一落千丈,學習的挫敗加上少年思考人生,他走入了生命的死胡同,總是不停問自己許多人生本質的問題,當一切沒有答案時,出路卻是返教會:「教會令我關心其他人,而不是只處於自己的不開心,我逐漸很想明白別人的傷痛,很想陪伴他們,於是成為我念社工的動力。」

生命計劃引導尋找人生志業

自由空間現在的寫字樓是工廈單位,Aki和四個自由工作者合作,大家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又相聚在一起搞活動。他說他喜歡現在的工作,因為九成時間都在人群裏,走進社區,他最愛和青少年分享另一片天空的故事:「這班青少年之間,他們有些吸毒,有些感到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因為爸媽說他們無用,根本不想生他們。這時候我就會給他們講一個故事,我在年輕時遇到的Steven教授,教給我的Life Projection概念。」

在1990年代末時,Aki在香港中文大學念社工系,他在哲學課表現很好,考卷分數卻很差。如今低分學生會去質問教授,但那時卻是倪錫欽Steven教授親自約見學生,見面時,Steven跟他說,他的卷改了又改,一次沒看名來改,第二次重改是看到是平日上課表現好的Aki,於是再改,但仍然給他低分。教授跟當時的Aki說,你太任性,只關心自己喜愛的課題,不愛的就遊魂不管。但那天最重要的片段,是教授問了Aki一件事——你的Life Project(生命計劃)是什麼?

就是當年Steven教授這番話,將這棵「生命計劃」的種子放進了Aki心中。這棵空中飄蕩的種子, 引導他尋找人生志業 ,也長出自由和選擇的特性。「教授把學生看作人,而不是一名交功課的學生,他對學生的關懷,影響我今天對人的關懷。」這棵種子也長出現在的「自由空間」,長出後來他以個人感情重新出發的「失戀雜貨店」、拉近市民和長者關係的「長者友善社區論壇劇場」等活動,把藝術、戲劇和音樂結合到社會工作去,讓Aki繼續將他的想法inspire別人,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繫。

■ Profile

陳啟邦

39歲,來自漁民家庭,幼兒時隨父母從西貢漁船搬往屯門公屋生活,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現為自由空間總監,熱愛音樂和劇場,也是木偶師及心理治療實習心理劇治療師。同時為註冊社工,曾在大機構任職社工15年,2016年離開服務機構,開創「自由空間」,一方面以創意和社區參與形式,推行社區活動。特意不以社企形式經營,因為厭倦整天花時間提交達標人數及使用效益等報告,選擇一人公司,結合伙伴合作模式。

文:朱一心

圖:楊柏賢、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玥玲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航空業工種多元 各司其職

(相片由吳新培博士提供)
(相片由吳新培博士提供)

航空業工種廣泛,除大家熟悉的機師、地勤、機艙服務員,還有飛機維修人員、航空交通管制員等,每個工作崗位都充滿挑戰,適合年輕人加入。隨着全球航空業高速增長和技術突破,社會對航空業人才需求日益殷切。機場管理局「2017 香港國際機場人力資源」調查顯示,截至 2016 年底,有約 7.3 萬人在機場工作,另預計三跑系統投入運作後,可增加直接職位至約 12.3 萬個……你都想加入航空業?宜早着進修先機。

Ken:向飛行員「直飛」

兒時曾否到機場觀景台,為拍攝一張飛機照片?又或是落機時跟空姐要求參觀駕駛艙?自小喜歡飛機的何智健 (Ken) 都一一試過。去年 Ken 修畢香港澳大利亞伍論貢書院 /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的「理學副學士 (機場營運及航空物流)」課程,除學習飛行和航空工作知識外,更有機會到外地接受飛行訓練,及在空運貨站進行實習及兼職,自此更確定了志向。

令他最難忘的是前年在溫哥華的 10 小時飛行體驗,「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感覺實在太奇妙了!」他分享,真正駕駛飛機比想像中困難,包括操控桿的力度掌握,跟控制塔人員的溝通等。「課堂上雖有學習理論和模擬飛行,但部分知識要真實體驗才能領略,例如失速情况時應如何控制飛機。」其他還要學習機場日常運作等知識,如了解跑道設計等。

Ken 現正修讀理大的「航空營運及系统學 (榮譽) 理學士學位」銜接課程,學習更多關於航空業的知識。除了成為飛行員外,他對航空業市務工作也有興趣。

亞太地區需逾 25 萬新機師 港三跑增機遇

波音公司去年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為配合全球航空交通發展的步伐,各航空公司未來 20 年將需要新增 63 萬多名機師,其中亞太地區的航空公司需要 25 萬多名新機師。

該院校的應用科技學部主任馬惟健博士表示,香港憑着優良的地理位置,成為世界航空的樞紐,「最多只要 5 小時的飛行距離,我們已可接觸到全球一半的人口,這個優勢是其他國家或地區難以代替的。」

他指,三跑的發展令本地航空業高速增長,人手需求較以往多,只靠行業的培訓並不足夠,院校開辦課程有助年輕人早日接觸航空業,認識多元工種,做好入行準備。

通過飛行訓練出路廣

其中該院校將於新學年開辦「理學副學士 (航空及飛行)」課程,同為課程主任的馬博士表示,該院校的「理學副學士 (機場營運及航空物流)」課程已開辦多年,除教授基本的航空知識外 (機場、航空公司、貨運處理),亦涉及物流;新課程則包括航空知識部分外,另加入飛行理論和模擬飛行內容。

「我們還會邀請協辦的香港航空青年團導師任教相關科目,學員更有機會到澳洲或加拿大進行兩星期飛行訓練,或在香港飛行總會接受飛行訓練。」

以上兩個課程,同學如何選擇?想對航空業有廣泛認識,可選讀機場營運及航空物流課程;如對飛行有興趣,可選讀新課程。「除機師以外,航空業有很多工種都要具備飛行知識,如航空交通管制員、飛行簽派員等。」

投身航空業人士,要有國際視野、團隊精神、為人開朗、喜歡與人溝通。「部分學員入讀前,對工種的認識可能只來自旅遊經驗,如機師、機艙服務員、地勤等,進修後才知道工種十分多元化,包括貨運、保安、膳食等方面。」

馬博士說,機師、機艙服務員等除可任職一般民航機外,也可投身商用航空服務,如私人飛機,「在泊位數目的限制下,本港的商用航空發展遇不少挑戰,放眼國際的話,外國和國內其實有不少發展機會。」

就業選擇:可選擇投考飛行學員,或投身民航處、航空公司、機管局及其他相關機構。以飛行學員為例,入職要求一般是中學畢業及具良好英語程度,航空公司會提供 55 至 70 星期培訓,如畢業生曾進修相關課程和擁有飛行經驗,可增優勢。飛行學員完成培訓及考取牌照後,可由二副機長做起,起薪約 $40,000 元;另地勤或機艙服務員起薪約逾 $10,000 元。

升學選擇:可報讀本地的航空或物流學士課程,或澳洲的飛行學士學位課程。

Bob:實習技術員 目標考取無損檢測牌照

現於飛機引擎維修公司任職實習技術員的 Bob,入職約半年,去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轄下香港專上學院 (HKCC)「飛機服務工程高級文憑」課程。現時工作包括檢查及維修飛機零件,「工作環境講求整齊清潔,而且要嚴格遵守監管機構的守則。」作為新人,他會先學習掌握部門內不同崗位的工作和所需技能,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後,希望到不同部門工作和獲得晉升機會。

Bob 現時以考取無損檢測牌照為目標之一。「無損檢測技術可應用在檢測飛機上,對航空工業發展十分重要。」此外,他亦計劃修讀機械工程學士學位課程,「機械工程知識應用範疇廣,具發展空間,同時也是晉升的一個考慮因素。」

飛機維修人員培訓需時 業界要求技術高

HKCC 高級講師吳新培博士表示,為配合未來第三跑道的運作,加上內地和亞太地區不斷建設新機場,現時香港的飛機公司業務已拓展到世界各地,不同崗位的人力需求將會愈來愈大。

他以飛機服務工程為例,「飛機的性能、物料、製造部件等的科技和維修技術日新月異,技術員需根據每種飛機作維修培訓,由於培訓時間長,要求技術高,加上每年畢業生不多,在機種更新,機隊擴充下,業界對飛機維修技術員一直十分渴求。」行業面對的競爭包括:機型、物料及科技推陳出新等,業界要擁有優良的維修技術及科技,才能保持競爭力。

他不諱言,近年機械工程相關工作的發展傾向跨學科,如加入很多電子和資訊科技。以上趨勢亦發展到這行,例如研發電驅動以取代液壓驅動、將無線射頻技術、大數據等運用在飛機維修工序上。

需具耐心及細心

其中 HKCC 開辦「飛機服務工程高級文憑」課程,主要培訓擁有飛機服務工程知識及技術人才,兼為課程統籌的他說,課程獲理大工業中心提供教學支援,並與業界不同機構合作。科目包括飛行理論、材料學、電子學、適航及航空法例、安全和人為因素等。其中與飛機維修相關的科目很受同學歡迎,如引擎檢修、無損檢測技術、數碼加工及飛機冶金學等。

「飛機維修複雜度高,從業員要具備耐心及細心,以維護航空的安全。」學生除有機會到飛機或航空相關公司實習外,本地飛機公司也會提供不同的工程項目給同學在工業中心實踐。

就業選擇:投身飛機、航空工程公司,由飛機工程執照學員做起,工作包括參照維修手冊及工作單對飛機引擎 / 部件進行檢查和維修,起薪逾萬元。飛機維修業學徒的入職要求 一般是中學畢業,而持飛機工程相關的高級文憑或學士學位資歷,則可直接成為執照學員接受培訓,考取航空器維修執照及各類機種執照,成為持牌工程師。

升學選擇:升讀航空或工程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也可入行接受在職培訓,考取民航處的航空器維修牌照,同時兼讀機械工程學學士學位課程。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廣告總監轉行做鼓手 吳卓曦冰島夾band唱Kongish

吳卓曦Chole Ng Heihei (圖:蘇智鑫攝)
吳卓曦Chole Ng Heihei (圖: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牛頭角有一工廈,走進去叫人驚訝,幾乎全幢單位都是樂隊band房,數來有逾百隊,樂隊「雞蛋蒸肉餅」的練習時光也在這裏。在雞蛋蒸肉餅的band 房裏,過去都是整個樂隊接受訪問,但這次我們卻單獨找了鼓手吳卓曦(Heihei)。原因?不為什麼,只因女鼓手獨特啊!也因為這鼓手有着城市人的經典故事。她自小是個粒聲唔出的女孩,卻走上澎湃鼓手之路,長大後當了廣告人,卻扔下厚職,為自己寫出一個全職鼓手的故事。

「小紅帽」樂隊的結他手Moore,從這座牛頭角工廈一單位穿過充滿塗鴉的牆和粗糙的工業風三合土走廊,跑到「雞蛋蒸肉餅」的band房來,為的是幫忙搬運樂器,晚上雞蛋蒸肉餅會在麥花臣場館「Indie Roaring!音獨吶喊!」音樂會演出。雞蛋蒸肉餅是四個女孩的樂隊,唱的是自創一格的「數字民謠」,唱的也是香港獨有的Kongish(港式英語)曲風。你會聽到香港廣東話元素的歌詞Pull the cloth(拉布),也會聽到「Double NoNo」。

老闆鼓勵贈鼓棍 毅然離職覓理想

Heihei三年前辭掉廣告公司art director工作,去當全職鼓手,日子好像沒什麼不同,仍然是靠自己友搬搬抬抬,她和主音Soft Liu都是廣告人出身,雞蛋蒸肉餅的MV及海報,都是自己包辦,band友借套靚鼓給她們拍MV,她們就幫朋友樂隊做MV創作及美指,典型band隊生存生態。去年中雞蛋蒸肉餅獲提名第28屆台灣金曲獎最佳樂團,往台灣出席金曲獎典禮行紅地氈的服裝,也是一位年輕設計師朋友為他們義務設計。

然而,生活仍是不同了!吳卓曦全名Chloe Ng Heihei,一臉英氣,所以也有Hei哥的外號,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打鼓,型格而隨和的她說:「以前飲咖啡,現在飲奶茶了……飲不起咖啡座咖啡了, 改了飲茶餐廳, 12元一杯,哈哈!確是很懷念以前的入息,演出的收入很低,不足以養活自己,一定要靠教人打鼓幫補生計。」80後的女鼓手,大學念設計系畢業後,過去數年一直從事好玩的廣告工作,離職前是art director,夾在難捨廣告又深愛打鼓的人生關口,最後她決定一頭栽進音樂裏,跟隨雞蛋蒸肉餅走天涯。

「我遇到很好的老闆,決定去留的前一天,我夜晚去了演出,早上六時就要跟隊拍廣告,我打電話回公司說真的捱不住要請假了,第二天兩個僅大我一歲的老闆Stephen Chung和Jennifer就約我喝咖啡,還以為會是指摘,他們卻鼓勵我去遠一點,畀心機去玩音樂,很感恩,他們幫我走出來。」Heihei說公司同事還夾錢買了一對鼓棍送給她,大家齊齊簽了名,成為她演出的吉祥物,說着這樣的人生片段,她幾乎要流淚:「講起都想喊,我很感動,這是快樂的淚水。」

數字民謠用數學編曲 香港只此一家

但無論決定有多難,都不會難過她曾有過的迷惘少女時代。她不曾是邊青,卻曾是自卑孤獨青少年。「我會跟年青人說,最重要是找到自己,自己的興趣和天分,找到自己的方向。」今天拿起鼓棒英姿煥發的Hei 哥,怎樣看也看不出自卑孤獨的影子:「我中學時閱讀很慢很慢,成績很差,偏偏我又念名校,讀書差又無錢,給同學排擠。」會考考不上大學,她不知自己應做什麼,就跑去讀美容課程,跟人做臉膜,直到升上副學士接觸設計課程,因為設計不俗升讀大學設計系,終於找到自己熱愛的是音樂和設計。

雞餅走天涯!樂隊去年的目標是衝向冰島電波音樂節 (新音樂和獨立音樂的盛事),未來數年的目標是走向世界,帶着雞蛋蒸肉餅獨特的「數字民謠」音樂和歌曲,今年二月已去了美國,接着下半年會到台灣、馬來西亞和日本:「我們的基地仍在香港,卻向世界出發,很多國家邀請我們去演出,我們會主動接觸外國音樂活動,也希望可以做電影配樂。」

樂隊的名字是Heihei和主音Soft Liu一起碰撞出來的:「Soft話叫肉碎,我說不如叫火鍋,Soft話火鍋不健康,那我話不如叫鹹蛋,想想鹹蛋也不健康,那就『雞蛋蒸肉餅』吧!」

樂隊成立六年,很多人仍然搞不清她們的名字,但無論是「鹹魚蒸肉餅」還是「乾炒牛河」,大家心急想知道的還是什麼是「數字民謠」(math-folk)?

數字搖滾興起多年,香港也有不少樂隊玩這種音樂,例如觸執毛和tfvsjs 等,因為編曲複雜,巧妙地編排各樂器交錯換拍,融和在一起,需要數學運算樂曲結構,因而稱為math-rock。然而,數字民謠在香港卻只此一家——雞蛋蒸肉餅,四個女孩的編曲多變,節奏跳脫,歌曲卻柔和如民謠,難怪冰島的音樂人來港聽後,就邀請她們出席音樂節。

曾是自卑怕醜女 打鼓尋回自信

今天看起來風采迷人的女鼓手Hei哥,在牛頭角的band房裏還悄悄說了小時候孤單自卑的小女生故事,「九歲前不出聲,之後因為跟妹妹去玩,講多少少話。」陽光燦爛的妹妹不帶她去玩時,Heihei就一個人躲起來做手工,妹妹可說是我的小小啟蒙老師,我是家中大家姐,妹妹小我三歲,弟弟小我十歲,爸媽是那種很支持孩子做喜歡事情的父母,但我就是性格畏縮。」當妹妹跑去學打鼓,姐姐也跟着妹妹去學,有趣的是,妹妹學了一年就沒學了,掹衫尾去學的姐姐反而變成鼓癡,跑去考敲擊樂,達到四級。

「希望八十歲仍是鼓手」 唱盡社會議題

一位年輕鼓手成長不容易,有膽學鼓、有膽組band以後,這位女鼓手又遇上自己的打鼓低潮時期:「因為初夾band 時,我以為自己細細個就打鼓,好勁,雄心壯志,逐漸認識鼓手多了,才意識到自己不夠好,於是,我跌入低谷,不知何去何從,這個時候,卻給我遇上香港樂隊Life Was All Silence(LWAS)的鼓手阿浚,他令我明白打鼓細節……」接着,她繼續在不同鼓手間摸索自己,成為今天熱愛打鼓的女鼓手:「我希望到四十歲、八十歲仍是鼓手。」

雞蛋蒸肉餅走天涯,在冰島她們唱什麼呢?「我們都唱Kongish,只唱了一首有廣東話的《榴蓮乜乜乜》……觀眾感到很有趣,很多人問什麼是Double Nono,我們就說是雙飛,他們問什麼來的?我們就說這是香港社會議題。」《榴蓮乜乜乜》歌詞是這樣說:「We dived into the yellow/Searching for future/Exploring tomorrow/榴槤乜乜乜民主乜乜乜民生乜乜乜」。「榴槤乜乜乜」出自雨傘運動有人帶刀防身開水果的「榴槤哥」,為2014年雅虎十大潮語榜首。

又英氣又孩子臉的她說:「我們也不是不想寫情歌,而是香港社會有太多事情發生,我們以音樂關心社會,記錄這個時代, 我們不取態,但我們有責任告訴世界香港正在發生這些事。」

在這座牛頭角工廈裏,穿過塗鴉的鐵閘和粗糙raw味的走廊,能聽到樂隊在練習,他們除了熱愛音樂,也擁有民謠和搖滾的社會責任感,可貴的正是這些東西。「還有……」Heihei大笑說:「我們不煙不酒,早睡早起,星期日愛行山露營,很健康的。」

■ Profile

吳卓曦Chole Ng Heihei

鼓手及音樂導師,80後,近年本地冒起的獨立樂隊「雞蛋蒸肉餅」(簡稱GDJYB或雞餅)鼓手,結合數字搖滾及其他音樂,自成一格數字民謠,以音樂關心香港及社會議題,呈現社會現象但不加主觀意見。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本來是位廣告art director ,去年中辭工全情投入打鼓, 同時是另一樂隊The Black Sheepee的結他手。樂隊帶着香港腔調的Kongish 歌曲,曾到冰島、美國及日本等音樂節演出,也出了多張唱片。雞餅2017年獲提名第28屆台灣金曲獎的最佳樂團。

文:一心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編輯/龍英顥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工程師增能源知識技術 了解世界性議題與趨勢 建構可持續未來

鄭紫葵 (Cindy)
鄭紫葵 (Cindy)

憧憬成為工程師的鄭紫葵,完成電機工程本科課程後,選擇投身電力公司工作,更善用公餘攻讀了能源工程碩士課程,從中增強了對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等課題和相關最新科技的認知,對她現時肩負策略規劃師的工作,能更有效和周詳地做好策劃、研究等工作。

鄭紫葵 (Cindy):由電機工程起步 鑽研能源工程拓闊眼界

進修之路:香港大學 (下稱「港大」)「工學學士 (電機工程)」課程→

港大「工學碩士 (能源工程)」課程

工作經歷:中華電力有限公司 (下稱「中電」) 見習工程師→助理工程師→

二級工程師→策略規劃師。先後任職規劃及設計處、建設處及策劃及發展部。

受一篇有關改變世界十大發明的文章所影響,Cindy 自小已立志成為工程師或發明家。入讀工程學院一年級時,已鎖定事業發展目標。「電力既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各行各業亦要靠電力維持日常運作,可見充裕、穩定、安全的電力供應的重要性。」有感電力是專門、獨特的行業,而且工作充滿使命感及滿足感,故她畢業後一直從事有關行業。

她加入中電至今約 7 年,以參加獲香港工程師學會 (HKIE) 認可為「Scheme A」培訓課程的見習工程師計劃起步,開展其職業生涯,兩年的培訓助她掌握多元技能,並為日後晉升為助理工程師、二級工程師作好準備。

學習可再生能源、核能知識 冀為可持續發展出力

求知慾強、愛學愛問的 Cindy,早於修讀本科課程時,有機會接觸可再生能源的課題,以及曾參與四川重建之旅,替德陽袁家小學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令她對此課題產生濃厚興趣,遂於公餘兼讀了港大「工學碩士 (能源工程)」課程。

「科技能改變生活,讓人們能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卻衍生了不少問題,例如氣候變化等,會影響下一代。要推動可持續發展,工程師如何在工作範疇上發揮其影響力呢?」

她表示,修讀碩士課程能涉獵可再生能源技術、智能電網、核能、可持續性和氣候變化等的知識範疇,讓她拓闊了新技術的認知;導師團隊既包括教授,亦有經驗豐富的資深行內人士,從他們的教學和分享中,可獲得寶貴的學問和經驗;而同學來自不同工作背景,更有助建立人際網絡,彼此交流工作心得。

轉職策略規劃師 需掌握世界電力趨勢

及後 Cindy 得知公司招聘策略規劃師職位,決定一試,並成功入職,至今已任職了一年多,現任職策劃及發展部,負責進行前瞻性研究及策劃的相關工作。「要做好有關工作,我需掌握世界電力行業的發展趨勢及相關新技術,並要不定期到不同地方考察及交流,如了解各地方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不同標準及設計,是否也適合應用於香港呢?」

她指工程師工作有趣且多元,無論是過往任職於規劃及設計處,負責區域 (沙田、大埔) 新發展設計配電及供電計劃書;在建設處負責監督及管理項目,抑或是現時的崗位,皆各具挑戰。

以成為註冊工程師為目標

成為註冊工程師是不少年輕工程人員的目標之一,Cindy 亦是其中一員,累積了一定工作經驗的她,已計劃今年向 HKIE 遞交申請考取有關專業資格,為專業鋪路。

進修碩士 工程師與時並進

在社會不斷發展和面對種種挑戰下,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首席講師李榮健工程師不諱言,以跨工程界別、跨專業作出全面應對已成趨勢。港大「工學碩士 (電機電子工程)」課程總監陳成就教授以電機、電子工程界別為例,範圍很廣且不斷迅速發展,支援現代社會的不同領域發展,若業界人員能具備更淵博的知識,有助工作上有更佳表現,甚至擴闊事業的發展空間。

港大「工學碩士 (能源工程)」課程總監霍偉棟博士指,隨着世界各地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工程師除了要擁有專業知識外,亦有必要提高對現時世界性的議題如能源、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認識,以協助解決有關問題。

該校電機電子工程系設有「工學碩士 (電機電子工程)」 (下稱「EEE」),以及與機械工程系合辦的「工學碩士 (能源工程)」 (下稱「EnergyE」) 等碩士課程,為培訓更多高質素的相關人才,以迎合市場發展之需要。

涉獵知識範疇廣泛 因應興趣專修

「EEE」課程提供了多元化的科目,讓學員更新電子、電機工程學的相關知識,從生物醫學工程、信號處理、模式識別和機器智能系統,以及計算機系統、電力系統、無線通訊和網絡、電子商務等都一一涉獵。陳教授說,學員更可因應個人興趣,從一般範疇、通訊工程和電力工程中選擇其一作專修範疇。

至於「EnergyE」課程,霍博士稱,涵蓋可再生能源技術、智能電網、能源管理、電動汽車、電力系統、碳審計和其他與能源相關的高階課題。陳教授補充,從 2018 年開始,上述兩個課程學員均要經歷總結性學習體驗,當中包括論文和參加以工作坊形式的實踐培訓,應用所學。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朝行晚拆 開拓公共空間 李民偉帶住摺牀去流浪

job_2018_02_28a1【明報專訊】假設每天平均睡覺八個小時,那麼,人生大概有三分一時間是躺在牀上的,其實很值得大家重視。擁有建築專業背景的李民偉選擇以「牀」為題,進行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跟自己和觀眾,展開一場復一場,既私密又公開的對話。

1970、80年代摺牀招待內地親戚

七十後的李民偉(Tim),香港長大,在一個小康家庭成長。小時候經常做的,是和弟弟到住在深水埗唐樓的外公家玩耍。「最好玩是一班男孩子在樓梯和天台之間東躲西藏,互相追逐捉迷藏。」1970、80年代,數戶人口共居一個單位仍屬平常,一班人在同一空間下生活,吃飯看電視,「朝行晚拆」打地鋪的情景,在他腦海裏留下深刻印象。「而摺牀,則是當時每家每戶用來招待內地親戚的標準配置。」

中六時,成績不錯的Tim,取得助學金往澳洲修讀高中,後又留在當地升讀大學,選修建築。對於何謂設計,他之前沒學過,也沒什麼想法,直至大一時,從一份平面設計功課得到啟發。「那次題目是『fault』,我以『X』這符號形象化拼寫這組詞語,自覺表達出『錯誤』之意,竟然不及格!」老師借他評級「Distinction」的作品參考。「同學設計的,乍看純粹就是一個『fault』字,但仔細看,便會發現它是一個迷宮,還是一個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迷宮。」

這段小插曲,令Tim明白相比硬件技巧,如何闡述想法更加重要,自己還要學習如何跳脫框架思考。「我認為,好的設計是直接簡單的展示,並能將觀眾拉進作品之中,思考背後的意義。」他習慣在觀賞別人的作品前,盡可能先了解對方的創作背景。

貝聿銘美術館建桃花源

後來,Tim有幸得到2001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當時工作近十年的他得到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在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I.M. Pei)在美國紐約的建築師樓訪學。當時已八十多歲的貝聿銘,跟他分享策劃MIHO美術館的故事。美術館位於日本關西滋賀縣,創立者小山美秀子,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懂中文,對中國文化頗有認識,原本希望在深山建造一座鐘樓。」貝聿銘向她描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故事裏的漁夫誤入桃花林,遇上隱居之民,看見世外之景。「老太太聽罷甚是喜歡,於是成就了現在的設計。」Tim領悟到,洞悉人心的建築師,懂得跟客戶的心願產生共鳴,能令設計豐富原本的想像,超越建築結構,更深入地感染別人。「一件好作品,需要遇上好客人。如何梳理和表達自己想法,說服對方理解明白,亦很重要和考功夫。」

得到大師的啟蒙,Tim進一步思考空間和人的關係,嘗試將設計從建築延伸至藝術創作。「建築設計具備一定的功能性,比如建造一座圖書館,始終要滿足收藏書籍這個目的;而藝術創作,則容許塑造一個改頭換面、截然不同的成品。」

工作上,Tim有份跟進與香港公共房屋相關的項目,加上小時候對人群使用空間的深刻印象,這些都成為他的靈感來源。「睡覺是項私人行為,而摺牀通常會放置在客廳,家裏的一處公用地方。」他道。「我了解過公屋的建築歷史,50年代香港第一代徙置大廈(Mark I Block),單位面積約11平方米,大概就是五張摺牀攤開的大小。」

自始,「摺牀」成為Tim在藝術創作上的重要元素。「或者是建築師背景吧,我喜歡它的外觀結構,和靈活摺疊組合的特性。」他在旺角上海街買尼龍摺牀,將支架噴色,或把牀面換成帆布,塗上顏色。現時部分作品收藏在火炭的工作室,他指着其中一張,布面印有觀眾曾坐下休息的痕迹。「這也是創作的一部分。」

他其中一件作品,是一個用數張摺牀裝嵌而成,類似「搖搖板」的裝置,兩端座位須要同時有人背對坐下,才能保持平衡。「我希望表達出的信息是——即使雙方互不瞅睬、不想溝通,至少仍可平心靜氣地坐下感受對方的存在。」經過近年的社會運動後,Tim希望回歸基本,將摺牀轉化成另一些具功能性的作品,比如是椅子。

Tim還試過「帶住摺牀去流浪」,將作品從室內移至公共空間去探索公共性的議題,在城市各處遊走,留下蹤影。它到過的地方,包括彌敦道、旺角行人專用區、西九海濱長廓、銅鑼灣時代廣場、中環前立法會大樓,甚至遠赴海外,停放在法國巴黎街頭。「這些舉動本身已是行為藝術,而我拍下照片,加上後製效果,又是創作另一種表達模式。」Tim認為,不論是實體地方抑或虛擬網絡,人人皆可自由進出,已是一處公共空間。「在過程中,我觀察不同城市居住的人如何看待和使用公眾地方,同時亦反映他們對自身城市,以及對生活的要求。」

社群參與 深水埗天台化成「空中花園」

藝術更可以是集體創作。2004年牛頭角下邨拆卸重建,Tim機緣巧合跟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和居民一起組織「物以情聚35年」展覽。「那裏是他們數十年來起居生活的地方,很有歸屬感,面對遷拆,或多或少會有抗拒情緒。我們向居民收集舊家具,例如木櫳木箱,然後撰寫物件背後的故事。」Tim負責策展,運用裝置藝術的技巧,在屋邨舉辦舊物展覽。「居民的反應出乎意料的踴躍,最後加開了五六個舖內位來展示。」有機會回顧過往經歷,情感受到尊重,這種極具儀式感的行為,大大安撫居民忐忑不安的情緒。「我也深深感受到,藝術是一種能夠凝聚群聚,推動世界的力量。」

三年後Tim再度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在深水埗一座擠滿居民的舊建築,舉辦「活在西九:開展所能」大型展覽,展期長達一個月。「其中一項活動,是讓參加者實地觀察劏房的真實面貌。」Tim還和一班基層居民,合力將大廈天台化成「空中花園」,以80張摺牀砌成一道厚厚的牆壁,藉以表達公眾對弱勢社群的誤解,期待兩者有機會互動溝通。「居民相當雀躍投入,他們的美感觸覺亦讓我讚歎不已。」他希望這種由藝術創作引發的思考碰撞和交流討論,能夠讓參與者更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更好地使用這片空間。

對展覽質素的執著,讓Tim在藝術創作之外,亦對策展 (curating)產生興趣。「1990年代,策展在香港藝術圈是一門陌生專業。對於作品怎樣展示,藝術家如何跟其他單位溝通互動,大家無甚章法。」回歸之後,他在獨立藝術機構「Para/Site藝術空間」積極推動策展實踐(Curatorial Practice);一方面邀請經驗豐富的資深策展人來港,分享經驗、策劃展覽,另一方面,培養本地藝術家,組織代表團參與海外展覽,包括意大利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我們想透過這個平台,討論一些前瞻的藝術議題,嘗試多些實驗項目。」2012年,Tim成立Public Art Think Tank(公共藝術智庫),希望從政策層面,研究及倡議與公共藝術相關的議題。

在香港,能夠寓興趣於工作是幸運的。工作忙碌的Tim,希望能在負責的公屋工程中融入藝術元素。「我與幾位藝術家合作,將石礦場工廠裏的舊機器和石頭轉化為藝術品,並邀請中學生參與創作裝置藝術,讓他們發揮對未來公共屋邨的想像。」Tim擁有夢想,相信人人都能追尋一片屬於自己的桃花源;而他其中一個夢想,是在有生之年,可以旅居於海明威的第二故鄉——古巴,在海邊寫一本關於香港70後的小說。

■ Profile

李民偉Tim Li

70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建築學士,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Para/Site藝術空間」顧問。同時具備建築師、藝術家和藝術宣傳者三個身分。曾參展威尼斯藝術雙年展(200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6、2010及2014年)。作品「開展所能III」在位於九龍公園的香港文物探知館作永久展出。著作《與床對話》記錄他以「摺牀」為題的創作歷程。

文:陳芷寧

圖:劉峻陶、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DJ、「聲優」夢成真 進修入行 讓聲音做主角

電台製作助理 Emmuel 仍記得早前臨時上陣,首次開咪的難忘經驗。
電台製作助理 Emmuel 仍記得早前臨時上陣,首次開咪的難忘經驗。

DJ 與「聲優」都是靠聲音建立事業,其中 DJ 講求的不只是「聲音」,還要有「生活和個人經歷」;至於配音員,懂得運用聲線以外,原來還要兼備戲劇感和細膩度。3 名年輕人都愛「發聲」,透過進修一步步實現「聲」夢,在不同崗位用聲音感動人。

實現 DJ 夢 「賣」生活、個人經歷

「大家好,我係余思行,行仔。」眼前的年輕人是電台新丁 Emmuel。愛聽收音機、興趣廣泛、喜交談的他,中學時已憧憬成為 DJ 。大學畢業後,曾在補習社工作約半年,「當時不想停留在舒適圈,也自問沒什麼可以輸,決定回到最初的夢想……」他報讀了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OUHK LiPACE) 的「廣播節目主持及製作專業證書」課程,課程除提供行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到新城電台實習。

進修讓他明白到做 DJ 並不止「賣聲音」那麼簡單,還要「賣生活、個人經歷」。「原來平日所吸收的資訊,即使是『無聊』新聞,日後也有機會轉化成『有用』素材」。個性開朗、好動的他,則認為自己的賣點是懂得搞氣氛和有親和力。「當面對不同嘉賓或談及各類話題時,要應付自如的同時,也要懂得控制節目節奏,才算是一名成功的 DJ !」

控制節目節奏 實時反應成考驗

考獲優異成績的 Emmuel,不只獲得實習機會,其後更成為電台製作助理,至今已入行 4、5 個月,現主要負責《阿肥與阿比》節目,每日工作包括:實時廣播,安排播放廣告、音樂、節目等。「這是即時面向聽眾的工作,故不能出錯。」他坦言,初時感到很大壓力,但逐漸習慣下來,也感覺到自己在進步。

「除了實時反應,也要有充足的準備,既要清楚節目流程,每次進行節目時也要十分專心,適時安排播出不同時段的聲帶。」另外,他也有份參與節目中一個半小時環節的製作,工作挑戰十足,幸而聽眾反應不俗,滿有成功感呢!

曾因一名節目主持病了,Emmuel 被委派臨時上陣,嘗試了人生第一次開咪。「當日在毫無準備下,要跟另一節目主持討論相關話題,幸好平時有做足功課,最後終能順利完成節目,過程十分難忘。」

電台節目與時並進 不同平台吸納不同聽眾群

新城廣播營業及市場部創作顧問周禮茂 (Thomas) 表示,近年電台節目的發展趨勢要配合不同平台,其中多媒體節目製作是重要的一環,如曾有 DJ 在懸掛颱風時走出直播室採訪,並將短片上載社交平台,跟聽眾互動。「DJ 除了可用聲音吸引別人耳耳朵,也可用其他東西吸引別人眼球。」電台亦在不斷發掘新平台,以接觸更多年輕聽眾。

他不諱言,現今節目製作無可避免要有視像元素,拍攝短片已是大勢所趨,簡單如社交平台直播,進一步可以是有故事性、富動感的短片分享等。「市場十分歡迎新人入行,因為從事媒體行業者要有新思維,才可以貼近甚至帶領大眾潮流,例如近年流行電競,新人可以構想如何做一個與電競相關的節目!」

入行 Tips:製作助理做起 拾級做 DJ

OUHK LiPACE 課程主任陸詠騫表示,有志入行者可透過修讀 OUHK LiPACE 與「新城知訊台」合辦的「廣播節目主持及製作專業證書」課程,在 99 小時的課程裏,學員可以認識本港廣播業的發展、節目的演講、表達技巧和節目製作外,也有機會在校內錄音室及新城電台上課。課程開辦至今約 10 年,每屆有約 2 至 3 個實習機會,畢業生中也不乏已加入了不同電台工作。

Thomas 說,一般 DJ 入行都需要先擔任製作助理角色,慢慢由邊際時段開始練習開咪,最後才可做自己的節目。「DJ 的即時反應十分重要,如數秒dead air已是十分嚴重的事,因此必須懂得隨機應變。」

新晉配音員 掌握感情、鑽研角色

成為「聲優」會否是你的夢想?楊樂瑤和彭梓揚同為配音課程畢業生,二人都是從小開始喜歡看動畫和配音節目。「就像演戲一樣,配音工作可嘗試不同角色,很有滿足感。」只有 22 歲的楊樂瑤,擁有動人的靚聲和天分,雖然聲齡只有數個月,已有機會當上「主角」。

楊樂瑤每次收到劇本後,都會用心鑽研,讓自己投入角色,培養戲劇感。曾聲演韓劇《我的野蠻公主》一角的她分享,「配古裝和時裝劇要注意用字,例如古裝片不會說『即刻』,而是說『馬上』,一些『啲』、『嘢』等字眼也要刪減。」

入行 1 至 2 年的彭梓揚表示,初學配音時,最難是掌握感情、投入角色和對口型。配音員有時要兼任寫稿員工作,負責撰寫配音稿,當他們收到翻譯稿件時,要先「數口」,例如日文「Arigatou」有 4 個口。但當翻譯成中文「多謝」後只得2個口,寫稿員便要加多兩個字音,說成「好多謝你」才可。

走進戲劇世界 用聲音感動人

他說,最難忘的是曾跟聲演《多啦 A 夢》小夫的資深配音員黃鳳英合作,汲取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他分析自己的聲音特色是「細路仔」,因此會演繹年輕人或動漫角色較多,「最想聲演的是《數碼暴龍》主角太一,因它是我心愛的動漫之一。」

每當有朋友認得他聲演的作品,及看到配音作品播出,便是他感到最大的滿足感。「日常會多觀看前輩的作品,以汲取更多經驗。」楊樂瑤則希望能聲演不同年齡層的角色,累積更多不同作品。二人均表示,進修配音課程,最大得着是學會用聲技巧及改掉懶音,當然能夠入行是最開心的。

入行宜先進修掌握發聲、聲線運用技巧

近年大量外語電影、劇集等湧入本地市場,坊間對配音員有一定需求。SG Production 課程導師及資深配音演員翟耀輝 (翟 Sir) 表示,配音員的工作模式分為全職和自由身,現時除 TVB 配音組聘請全職配音員外,其他電視台或機構則大多以「外判」形式,與不同的製作公司合作,由他們聘請自由身的配音員工作。現時行內全職配音員約 90 多人,自由身者約 100 多人。

SG Production 負責人楊耀泰表示,現時本港有約 8 間以提供配音服務為主的製作公司,以其公司為例,會為劇集、電影、廣告、動畫、企業產品、紀錄片等提供配音,聲效及字幕製作等服務。「在各類製作中,以劇集的人手需求最大,其中韓劇的演員較多,一般有 20 至 30 個角色,即使一人分飾兩角的話,一套韓劇也需要 15 名配音員。」

翟 Sir 指,以往場面有多少角色,便同時有多少人一起錄音。但隨着進入數碼年代,現時的配音工作已可分開錄製。此外,近年觀眾喜歡較自然和生活化的演繹方法,配音員也要與時並進,令大眾受落。

入行 Tips:用聲音演戲忌懶音 由一句對白開始

翟Sir表示,有意入行人士,可藉進修入行,以他們的配音課程為例,分初、中、高三個階段,初由粵語拼音、發聲系統起步,再要學習不同情况的聲線運用技巧及演繹模式等。「不同作品各有演繹方法,如戲劇節目,配音員要以情感作主導;戰鬥動漫呢?則講求發聲的力量。」

配音員,說話切忌有懶音、要有戲劇感,以至演戲的細膩度,他們要先熟讀劇本,投入角色,捉緊劇集節奏和主角心情。「初入行的配音員由一句、兩句、一段對白開始,至後來可為一個小角色、一個主角配音,必須要慢慢捱。」他坦言,大部分年輕人也較為急進,欠缺毅力,因此新人入行的流失率較高。另學員當中以年輕人居多,包括一般文職工作者,部分沉着和思考型人士會較喜歡深入鑽研角色。

文:王安娜、夏穎欣 圖:王安娜

再培訓剪接特技化妝歷奇技能傍身

相片由職工盟培訓中心提供
(相片由職工盟培訓中心提供)

隨着企業模式的改變或行業性質的需要,近年自由身工作者為數並不少。加上不少年輕一代嚮往富自主性兼有彈性的工作,希望以興趣行先,再向不同的工作發展所長。有 ERB (僱員再培訓局) 課程導師表示,近年影視製作、化妝和歷奇行業都對兼職或自由身工作者的需求甚殷,如年輕人裝備相關的知識和紥實的技能,在工作中從助理起步累積經驗,都不難在行業中找到工作樂趣。

剪接師「一腳踢」 多元技能增優勢

「這段影片很搞笑、這個 MV 很感動!」無論是數分鐘的 MV,以至一齣 90 分鐘的電影,都要靠剪接師將精彩的畫面串連起來,才可呈現觀眾眼前。

港專職業訓練學院 (下稱「港專」) ERB「剪接助理基礎證書」課程導師梁偉基表示,剪接師過去主要任職於電視台、製作公司等,但隨着互聯網、社交平台的興起,近年大眾已可隨時用手機瀏覽及上載影片,不少行業的運作模式 (如行銷手法) 亦因此改變,「現時很多機構都會製作宣傳片,不同行業對影視製作的人手需求趨增,剪接師是較渴求的職位之一。」

剪接師負責將拍攝好的影片進行剪接、編輯、配音,需要時加入動畫、特效等,但現時很多剪接師都要「一腳踢」,因此如他們具備多元技能,如拍攝、剪片、後期製作等,有助增加個人優勢。

他不諱言,一般製作公司的工作量和急趕程度不定,因此行內除全職者外,也傾向外判或聘請自由身工作者,「對自由身工作者來說,他們亦樂於受聘不同機構,以增加工作機會。」其他相關職位包括燈光師、收音師等。

新平台帶動行業發展

梁偉基指,影視行業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工作,此行入行門檻較低,投身者首重興趣,如有藝術底子更好。其中港專開辦的 ERB「剪接助理基礎證書」課程,讓學員認識數碼影像編輯等技術,助他們投身相關工作。

學員還會學習不同的剪接、配音、混音等技巧,包括 Premiere 軟件,「由於它兼容其他 Adobe 的不同軟件,如 Photoshop、After Effect、Audition 等,能使製作流程更方便和快捷。」學員另須參與製作短片習作。

梁偉基指,坊間製作公司多使用 Final Cut Pro、Premiere、Vegas Pro 等軟件作剪接工作;而廣播級別的如電視台則以使用 Avid、NLE 等為主。「過程中,剪接師要先在 raw tape 中,選取有用的內容 (即抽 shot,PA 多會預先記錄所需的內容和鏡頭),然後再進行剪接和後期工作。」

他補充,隨着媒體愈來愈多樣化,觀眾追求高質素的影像體驗,除 4K 電視和 VR 效果漸普及外,另 OTT 和 VOD 平台和服務技術已成熟,行業不再只受制於地面轉播的形式。

行情:梁偉基表示,現時本港影視製作的相關機構約 2,500 間,當中包括媒體製作、影視製作、娛樂製作、廣告製作、婚宴籌劃、行銷推廣等,從業員約 20,000 多人。全職剪接助理和剪接師起薪分別約 10,000 元和 16,000 元。其中公營機構薪酬較高,月薪可達 26,000 元。自由身工作者則 on job 計,如演唱會、電影或廣告等約數萬元起 (視乎工作的複雜程度),微電影 (數分鐘至半小時) 約 20,000 元。

媒體、特技化妝  入行宜具設計、素描技巧

跟影視行業有關的化妝師,也是不少年輕人有興趣加入的行業。香港職工會聯盟 (下稱「職工盟」) 培訓中心 ERB 化妝課程導師梁仲佳 (Andy) 表示,化妝師工作分不同範疇:專櫃 (品牌)、婚禮、媒體和特技等,不少化妝師是由婚禮化妝做起。

職工盟培訓中心 ERB 化妝課程導師張衞嬋 (Petty) 續說,一般的婚禮化妝埸合主要使用天然光或室內黃燈,初入行者較易處理;至於媒體、舞台、演唱會等化妝須配合現場燈光,較為講究,從業員要對光學、顏色運用等有較深入的認識才可掌握。「特技、媒體化妝師最好具備設計和掃描技巧,對於較複雜的妝容,化妝師會先畫下構思,一來方便工作,二來方便跟客戶溝通。」

Andy 以媒體化妝為例,主要為表演者設計特定風格的妝容,如 40 年代妝,以配合整體角色的需要,工作地點包括時裝展、片場、舞台等。至於特技化妝亦以影視製作為主,例如老人、爛面、燒傷等造型的題材,多數由一組人負責,並須隨劇組工作。「部分製作會在後期加入電腦特效 (CG),化妝師在設計妝容時要作兼顧,才可跟 CG 互補不足。」

Andy 不諱言,過去本地電影業蓬勃時,業界對媒體、特技化妝師很渴求;隨着近年國內娛樂行業潛力漸龐大,電視台和網劇等均需要大量人手,不少人選擇北上發展。

特技化妝師有需求

現時本地業界對專櫃化妝師和特技化妝師都較為渴求。曾獲 ERB 傑出導師獎的 Petty 補充,年輕人的優勢在於創意,媒體化妝較多機會讓他們發揮;另由於他們思想較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且能善用科技資訊,進修媒體或特技化妝者,也以年輕人居多。至於傳統的化妝課程,則較多不同年齡層人士報讀。

其中職工盟培訓中心開辦了一系列的 ERB 化妝相關課程,適合想入行或在職者進修,如「媒體化妝證書 (兼讀制)」、「特技化妝I證書 (兼讀制)」等課程,助學員了解行內不同範疇的技能,加強競爭力。

行情:Andy 表示,近年市場多了微電影拍攝,增加了工作機會。他建議,新人可由婚禮化妝助理做起,負責姊妹妝,從工作中累積經驗、擴闊人脈。新娘化妝師的收費全日約 3,000 至 6,000 元 (連助手、套餐形式);能獨立工作的特技、媒體化妝師每日約 2,000 至 2,500 元 (視乎經驗及名氣);全職特技化妝師 (電視台) 月薪約 15,000 至 16,000元。

歷奇活動助理 經歷新奇學習成長

不少年輕人都愛參加動感十足的歷奇活動,過程不只有助個人成長,也能改善自我形象、加強人際溝通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下稱「信義會」) ERB「歷奇活動助理基礎證書」課程導師黃雅韜 (Otto) 表示,無論是高、低結構的歷奇活動,很多都以訓練團體合作精神、挑戰自己為目的,「近年不少機構、團隊、學校都會舉辦歷奇活動,參加者中包括零售、前線、市務工作等人士,行業對人手有一定需求。」

Otto 表示,以信義會開辦的「ERB 歷奇活動助理基礎證書」課程為例,需考取多張證書: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的一級運動攀登證書及一級山藝證書、中國香港挑戰網陣協會的挑戰網陣技術證書 (高、低結構),以及急救證書。「部分社工、運動、康樂課程的畢業生也會藉進修歷奇課程,以提升就業優勢,當中不乏成功個案。」

持續進修成為導師

他不諱言,歷奇活動的設計以成功導向為主,「一般來說,9 成參加者能達到目標,但也有失敗個案,遇上這些情况,其實也是另一種學習,可以讓參加者知道個人能力。」對新人來說,處理參加者的突發情緒和行為是較具挑戰的部分,學員必須靈活應變。

「歷奇就是經歷新奇,因此歷奇教練要與時並進,多學習或留意不同的活動項目,以提供多元化活動及服務給服務對象,如近年新興的有峽谷挑戰。」對部分學員來說,要克服畏高是一大挑戰,但能夠將考驗轉化成經驗與人分享,更易教人共鳴。

行情:畢業生可以由歷奇助理做起,如想成為導師的話,可修讀一級教練證書課程 (部分機構將技術證書和一級教練課程合併)。出路包括歷奇公司和 NGO 的助教職位,營地活動導師。現時全職的歷奇導師不多 (約 3 成),以兼職和自由身為主 (約 7 成)。全職歷奇導師要兼顧行政、物資安排和跟客人溝通的工作,月薪約 14,000 至 15,000 元;兼職和自由身者,日薪約 1,000 至 2,000 元;助教日薪則約 600 元。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全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 黃明慧用心眼看透別人需要

黃明慧 Jennifer Wong (圖﹕曾憲宗攝)
黃明慧 Jennifer Wong (圖﹕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她看不見。在8歲的時候,她患上罕有的藥物敏感病,導致失明。她看得見。她擁有輔導心理學學位及心理治療執業資格,為10幾歲到80幾歲男女老幼看心病。雖然雙眼看不見,但她心裏的眼睛可以看透別人心裏的需要。她是黃明慧,全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

為了拍攝本版的全身照,記者請黃明慧做一個代表自己的手勢。「做這個吧!」她用右手打一個類似「OK」的動作,放在臉上顴骨的位置,就是讀者在照片上看到的樣子。她解釋:「這是一位聾人朋友給我取的手語名字,源自我的別名「花花 / Fafa 」(取其英文名Jennifer的尾音),這是將賞花的手語糅合『F』的手語而成;手語名字通常會根據每個人的特質而取。」見名字如見其人,如果要選一種來形容「花花」的花,應該是予人開朗、明亮之感的太陽花。

看不見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

大家可能會問:花花會是個開朗的女生嗎?看不見,不是應該覺得好慘?當大多數人以為花花是悲情韓劇女主角—— 一位8歲女生,因為普通傷風咳去看醫生,服藥後始發現患上罕見的「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簡稱SJS)藥物敏感病,全身皮膚、指甲脫落,劇痛難耐,最後連視覺也失去了,接下來的情節,女孩長大會變成一個憤世嫉俗抑或是鬱鬱不歡的人呢?她笑着回答:「當時的我其實是『一嚿飯』,想法好簡單直接,覺得看不見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所以從沒有擔心過失明後怎麼辦,反而不停去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做到我想做的事。」她最怕的,反而是別人對她說「你好『陰功』呀!細細個就盲咗!」她解釋,「很多人在苦難中會感到慘,這是事實。可是盲人不代表『陰功』,痛也不代表慘,痛和慘是兩回事,何况,我當時心裏得着的平安更大於身體的痛。」

學點字讀書 爭取上運動堂

在花花住院的一年間,母親一邊廂奔波照料,另一邊廂又四處尋找支援,後來透過教會牧師認識了現為「黑暗中對話」基金會主席莊陳有。「莊Uncle很有前瞻性,是他教我學會點字。」她踏出第一步,用了兩個月學好整套英文點字。「起碼認知到這個工具可以給我用來讀書。」母親為了讓身體虛弱的女兒住在家裏方便照顧,沒有選擇讓她入讀心光盲人學校。「當年未有融合教育,從未試過有失明的小朋友在主流學校讀書,所以校方初時也有猶豫。媽媽求了校長很久,她一直堅持讓我原校繼續升學。直到現在問起校長,他也說很慶幸給我留下來。所以我真的很感謝媽媽!」雖然學校豁免她所有測驗考試,她卻倒過來找老師給她做英文串字口試;到四、五年級,她就做點字試卷,再由心光的老師翻譯成文字給呂明才的老師批改。「老師好高興我會主動去想方法學習,我就是要爭取做其他同學也在做的事。」

花花繼而爭取的就是上運動堂。「我眼看不見又有哮喘,大家都認為一定不可以!」身體差到一個點的日子,她連一層樓梯也行不到,多得同班的弟弟幫她揹起書包,才夠力氣走上去。自言愛玩的她,為了陪朋友,小六打籃球、到中二還跑長跑,中學時期更成為手球比賽正選運動員。「記得中二的時候,同學一齊去城門河跑圈,我說我也要跑,結果跑了兩步我就開始喘氣,老師很緊張,不時問『你得唔得?』我的目標是做得幾多得幾多。最令我意想不到的一幕,是全班同學在終點歡呼等我!」她還偷笑說跑尾二的也不是比她快很多。「整件事,我真的完成了!我真的覺得好值得去試!我會堅持盡全力去做,如果失敗了,不要緊;但如果我沒有嘗試便放棄,就不可能成功;如果你不嘗試,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可以做得到。」說到那些年的興奮,還持續到今日。

選讀心理學 希望幫人分憂

身中「劇毒」的人們又好奇問:盲人是不是可以聽到別人的心跳?是不是身懷特異功能鋤強扶弱?當看過花花的履歷表,也許真的會以為她有特異功能。「我要多謝天父送給我有一個敏感於人心的恩賜,我從小就喜歡與人聊天傾心事,希望可以幫家人朋友分憂、解決問題,我希望他們開心,於是便選讀了心理學。」

在修讀輔導心理學碩士的首堂課,花花問了教授一條問題:「我眼睛看不見,我怎樣去觀察我的受導者的微細動作、表情而知道他的需要呢?」教授回答她:「這不會是個問題。」於是她帶着這個疑問修畢此科。「之後在實習工作中,我才真真正正相信他所講的『不是問題』。原來,當我用心去聽的時候,我不是聽到病人的心跳,而是聽到病人心裏在想什麼。」她舉一個接受催眠治療個案作例子,「過程中,對方沒有說話,只需聽着我的指示,然後我叫醒他;接着我問他,你剛才是否看見什麼什麼?他很驚訝問我,怎麼會知道?我也覺得驚訝,因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自己融入了對方內心裏,我不是看見一些實際的東西,而是一種感覺,像一些畫面、關於什麼之類。這種情况以往發生過多次,通常不會發生在與對方的初次見面,但原來這種連繫是可以如此接近,能夠讓我更明白他的內心世界,從而幫到更多。」她說,催眠治療非神怪東西,只是一種治療工具;「工具或技巧都只是協助輔導。如果你好用心去幫一個對象的時候,他是會知道的,這個比懂得技巧重要得多。」花花3年前回流香港,現於「長者安居協會」擔任個案顧問,專責棘手個案。「這裏大多透過電話對話進行輔導,看不到對方,如何單憑與對方的談話就知道他的需要、更有效率地幫助到他,這份工作很適合我。」

「慘不慘是自己選擇」

花花輔導過年紀介乎10幾歲到80歲患上不同心病的病人,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妄想症、飲食失調、精神分裂、思覺失調、性格障礙、創傷後遺症等。來到尾聲,記者也成了其中一員,以為花花會患上創傷後遺症,以為她一定會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梳理自己的內心小孩。「我的內心小孩是我偶像!」花花笑說,「很多人會回去處理以往受過傷害的內心小孩,但我反過來,因為那是很值得我欣賞的自己,教曉我很多事情。我走路都會跌倒會撞柱,不代表我是無能,不會阻礙到我不再走路。我不敢說有一天我老了的時候,會不會用完我的勇氣?我就會跟以前的我學習,那個我鼓勵過好多人,同時也在鼓勵我自己——毋須要將任何發生過不好的事連繫到好慘;其實慘不慘,很多時候是自己的解讀、自己選擇。如果我有這種感受,我先要接受自己有嬲怒,之後怎樣處理、怎樣向前走才是最重要。我經常跟受導者說,雖然我是治療師,但我也不是事事一帆風順;我教你們做的事,其實我自己也在做,我會鼓勵他們,幫自己,也接受別人幫忙。」

「我小時候就有個想法,如果有開心的事和別人分享,開心就會愈多愈大;而不開心的事找人分擔,不開心就會愈來愈少。能夠同行,是一種福氣。」

■Profile

黃明慧 Jennifer Wong

家中排行第三,就讀於沙田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和中學,一家七口於1997年移民到加拿大。2006年畢業於滑鐵盧大學,主修心理學及經濟學,副修人力資源管理,獲一級榮譽。2008年修畢催眠治療專業證書。2011年於多倫多大學完成輔導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期間於多倫多心理教育及輔導中心任心理治療師。2013年完成安大略省湖首大學教育學學士課程,並獲最高級的Dean’s List榮譽,成為安大略省註冊教師。同年取得NLP神經語言規劃認可執行師及九型人格分析培訓師資格。3年前回港發展後,創立社會企業Codekey Cookies,出品手工點字曲奇。2016年在長者安居協會擔任個案顧問一職,去年獲情緒取向治療專業培訓證書。現為香港首位視障心理治療師及催眠治療師,懂得打美式、掌心及字母手語,常伴她的手杖名叫Paul。

文﹕魏雋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市務人員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善用數據 營銷展創意

job_2017_12_15a1近數年市務行業急劇變化,新媒體市場的瞬息萬變;大數據的應用不可或缺;Content Marketing、Intelligent Marketing的人才缺乏……成為全球市務人員共同面對的挑戰。有業界及學者提醒,新世代市務人員需掌握傳統營銷策略的同時,也要具備前瞻的視野,裝備數碼知識,懂得善用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行為,才能作出緊貼市場需要的決策。

市場上的營銷傳播渠道愈來愈多,也趨複雜。香港市務學會主席兼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市場學理學碩士專業顧問凌羽一博士(Dr. Jeffrey Hui)指,營銷傳播渠道已由單向趨向全渠道(Omni-channel),新世代市場營銷人員要懂得拿捏及結合不同的營銷傳播渠道,從整盤的線上(Online)及線下(Offline)的角度,並以「顧客需求」為主導,懂得透過多元「接觸點」,與消費者交流。

內容營銷、智能營銷人才缺

隨着數碼營銷(Digital Marketing)大行其道,以及大數據分析在市場營銷和銷售的應用日漸普及,帶動市務行業開創更多新職位、新工種。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沈浩說,年輕一代普遍對於新科技的使用與掌握較為熟悉,尤其適合投身此行業。

凌博士補充,目前業界以內容營銷(Content Marketing)、智能營銷(Intelligent Marketing)等人才較為欠缺;而數碼營銷主任、數碼客戶主任、數碼創意專員等都是一些入門工種,各司其職(見下表)。

熟悉不同社交平台 新人不乏機會

「數碼營銷是個多元化的領域,包括網站管理、搜尋引擎優化、網上廣告、社交媒體營銷、網誌、內容營銷、流動營銷、電郵營銷和視頻營銷等。」凌博士強調,新世代的數碼營銷人員需磨練好傳統的營銷理論策略之餘,亦要熟悉不同平台的特點、特性,且兼備創意、分析力。

他建議新人在事業起步階段,要先確立個人強項,如專攻某一社交媒體(如Facebook、WeChat),待累積經驗及深化有關技術後,再擴展到其他數碼平台,成為「通才」。

此外,行業着重團隊工作,從業員需帶領及與不同持份者合作,如「對外」的媒體策劃公司、社交媒體創意公司,「對內」的物流、產品供應、銷售部門等,故要做好多方位的帶領角色。

課程增大數據元素比重

要做好市務工作,從業員務必深化及擴闊技能、開拓新思維,其中中大的「市場學(理學)碩士」課程,由2000年開辦至今,不時因應行業變化及市場需要,修訂內容,擔任課程主任的沈教授表示,課程於2016/17學年起,提供兩個專修方向作深入鑽研:大數據營銷專業及營銷管理專業。

「前者為學員日後從事品牌管理與策劃、廣告、跨國營銷等方面工作好準備;後者則希望培育學員掌握數碼營銷、營銷工程和數據庫營銷的相關技能。學員可因應自身的興趣和發展目標選擇專修方向。」

進修掌握新興數據分析知識

進修之路﹕經濟學系本科畢業→中大「市場學(理學)碩士」課程

工作經歷﹕中大市場學系研究助理(約一年)→IBM香港Data Science Platform Specialist(約兩年半)

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的趙作棟(Jason),有感所修讀的本科知識涉獵面太廣,經考慮後決定來港,於2013/14學年入讀「市場學(理學)碩士」課程。「選擇入讀此課程,主要是對市場營銷策略如何對影響顧客的課題感興趣,而且工作與我外向、喜愛與人接觸的性格不謀而合。」

數據分析是目前新興學科之一,他指,上述課程涉獵相關技能,如學習專門軟件及程式語言如SPSS、R等,「相對於當時內地大學仍偏重教授傳統的市場學理論,能學習這些嶄新技能實屬難得,對我來說是意料之外。」具備「數底」、「統計底」的他認為,數據分析的相關課題不難應付;對於較不熟悉的市場學理論,則要加把勁。

轉戰數據科學平台工作 為客戶解難

畢業後,Jason隨即投身職場,先在大學任職了一年研究助理,參與數據分析的項目,以供大型機構作市務推廣之用。及後他轉投IBM香港,現職Data Science Platform Specialist(數據科學平台專家),為不同行業的客戶(如顧問公司、市場研究公司、銀行、政府機構),提供設計數據科學平台解決方案的顧問服務,以促進企業客戶內部IT團隊和數據科學家在統一平台上進行協作,更可共享資源,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他認為,數據不局限於文本,圖片、聲音等也是數據,如何從龐大的數據中,協助客戶挖掘出價值高的數據,應用於不同層面,令數據分析相關工作更具挑戰且富意義。計劃向數據分析作專業發展的他,更考慮日後赴美國深造,鑽研有關學問。

Jason稱,進修不僅讓他掌握了一門新技能,更為自己開創了更多就業的發展空間;現時面對不同行業的客戶、團隊工作,人生閱歷豐富了不少,待人處事也成熟了不少。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鄧緯榮藉大自然治癒傷痛 「小鳥」四海飛翔 助人快樂

鄧緯榮(圖﹕馮凱鍵)
鄧緯榮(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逐光而行,擁抱美好事物,大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那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讓人感到完整滿足。鄧緯榮透過大自然治癒自己,在旅途中領悟交流的樂趣,更成立社會企業,鼓勵年輕人。他更不單滿足個人的興趣和好奇心,更願意將動力和能力帶給他人,分享快樂。

成長期自卑 以「觀眾」身分過活

80後的鄧緯榮(Bird)在廣東番禺農村出世,從小通山跑,自由自在。一直到6歲,才跟媽媽來香港定居,住進父親在牛頭角上邨的小單位。那年代,不少人移居香港是為了改善生活,但對Bird來說,卻是煩惱和無助的開始。

「爸爸受傷失去工作能力,全家依靠綜援生活。」居住地方狹小,期望與現實的落差,是父母經常吵架的原因。1992年,媽媽生下妹妹,患上產後抑鬱症。「伴隨而來是她多年的情緒病,這是個影響一家人的疾病。」Bird平靜的說。自此,媽媽經常進出醫院,妹妹交由保良局照顧,而他則在明愛的託管服務下度過小學時期。「我很感恩,那裏解決我的一日三餐,還有其他孩子做玩伴,姑娘就管理紀律和輔導。」

硬件的基本需要得以解決,但成長期的情緒起伏卻不好排解——自卑、逆來順受,生活似是沒有出路,年幼的他無法理解父母在面對困境時的軟弱。「猶記得當年學校舉辦小提琴班,樂器和學費已有資助,但家長不簽字就沒得學。」他唯有寄情觀看紀錄片,特別是National Geographic和Sir David Attenborough(BBC自然科學節目知名主持)講述大自然的節目。「生物世界即使弱肉強食,但仍然美麗,能讓人放任地欣賞。為了看電視,我不惜和爸爸爭奪遙控器。」對大自然的渴慕,植根在Bird的腦海之中。

升上中學,母親持續住院,父親在他中四時離世。Bird在一間Band 3學校讀書,成績雖然不錯,卻跟同學關係疏離,又追不到女仔。「那時的我,根本就是一個失魂落魄的廢青!」生活裏無甚依靠,中學時期的他決定採取「純理性」的生活態度,切割個人情感,抽離地旁觀世界,以「觀眾」的身分過活。「那是我面對現實時,最有利自己的安全做法。」他微微苦笑,語氣帶點無奈。

良師鼓勵 背包行消化坎坷經歷

喜歡思考的Bird一直執著於尋找生存的目標和意義,他閱讀不少探討哲學和人性的書籍,收聽李天命的演講節目,慢慢地領悟到,即使從理性出發,哲學仍以感性為終點,而光明,往往於最黑暗之處透現,例如戰爭殘酷,但總有彰顯人性光輝的故事。高中時一次「出貓」事件,任教生物兼班主任的袁老師意外得悉Bird的家庭狀况,鼓勵和推薦他出任班長和學生會會長,也間接令Bird對生物科產生興趣。2003年,他入讀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

升讀大學後的Bird,活得豁然開朗。「我終於有話事權和能力掌握個人前途,更有自由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彌補過去被壓抑的生活。」畢業後,他以backpack形式在西藏逗留了20日。「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釋放情緒的減痛方法。」他解釋,背包行毋須花費太多,既可滿足對世界的好奇心,亦能消化過往的坎坷經歷。參加工作營,在陌生地方接觸不同文化,體驗相異的處事方式,令他得到一種「我存在,所以我快樂」的滿足感。

工作上,Bird曾做過學校文職和代課,覺得「為人師表」適合自己發展,於是一邊進修教育文憑,一邊累積教學經驗;他在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覓得教席,教授環境教育。「面試之後,我已決定若獲聘,一定會搬入長洲!」一般人或許覺得離島偏遠、交通不便,但Bird卻視之為世外桃源。「那裏舒服得很,每天踏着單車沿海返工,近距離感受大自然,這樣生活實在夢幻得不得了。」

環境影響心境,工作穩定、薪酬不錯,有養家和儲蓄的能力,放假時還可旅行,昔日在Bird心裏的鬱悶陰霾日漸遠離,從前自卑孤癖的他,變得自信健談。09年,他和朋友在香港成立推廣國際義工服務的工作營聯絡點。「長洲這個好地方,不但養育了我,也孕育『VolTra義遊』這個組織。」

放棄穩定教職 推動國際義工服務

「我們8個年輕人走在一起,每人投資1000元,登記註冊VolTra為社團。」Bird說當初機構似是一群大學生「上莊」,各人貢獻自己的專長和公餘時間,義務處理和聯繫工作營的事務。他們和「亞洲志願服務發展協會」(Network for Voluntary Development in ASIA, NVDA)成為合作伙伴,對方不但慷慨分享經驗,還介紹曾參加workcamp的香港人給他們認識。「直至機構成立第三年,正式取得慈善團體資格後,我們才有第一個全職員工。」Bird說。

VolTra是一個連接國際及本地義工的平台,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伙伴聚在一起完成項目;參加者可從過百個國家約4000個工作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範疇,當中包括環境保護、文化節慶等。「例如海龜保育要負責留守海灘,靜候牠們下蛋;如果是嘉年華活動,則多要整天工作,負責跑腿接待等。」

數年下來,機構發展順利,在年輕群體闖出名堂,逐漸為人所識。從全義工主導,到加入受薪員工,Bird慢慢發現「上莊」模式未能應付發展需要。理事們各自有其人生發展,團隊難以維繫。「試想想,一個全職員工如何應付得了一群兼職老細呢?商界公司來洽談合作,也會考慮我們有沒有足夠能力應付他們的期望和需要吧。」Bird分析道。「背負着別人的期望,大家覺得有責任要做好,要玩得好認真。」機構陷入樽頸,若要繼續發展,要有人挺身而出,以決策者身分帶領團隊;但理事們皆有全職工作,當時機構也沒有資源聘請多一名全職員工,誰能擔當如此重任?

2014年,Bird的教職生涯踏入第六年。「坦白說,老師發展比較局限。」他說。「我好奇心強,太安逸的生活會消耗自己,再下去我開始覺得重複沉悶。」Bird思考和計劃人生其他的可能,最後,他決定辭任教職,為自己安排一回gap year,先往日本旅行,在當地的友好機構job shadowing(影子實習),再回到香港,義務出任VolTra的行政總監。

既有家庭負擔,放棄前景安穩的工作,不覺得犧牲和可惜?「我預備好足夠兩年的家用和個人開支才辭職,自己起步點低、開支少,更加沒那麼多顧慮。」他笑着說。「既然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熱情,不去嘗試才是最蝕本吧!」接手掌舵這盤「生意」,他期望自己能成為同行者一個參考,鼓舞他們突破社會枷鎖,嘗試和創造生活中各種可能。至於創業途中遇上的困難和不如意,「如何艱難也不及小時候長期處於虛無混沌、事事不確定的狀態般『陰功』」,他淡淡然道。

發展至今,VolTra已是一間擁有7名受薪員工(包括Bird在內)、十多位義務活動統籌的社會企業;團隊曾為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和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安排海外義工服務,遠赴波蘭探訪低下階層,實踐一趟「矛盾之旅」;亦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租用辦公室,開展更深入的項目,鼓勵年輕人透過遊歷世界滿足好奇心之餘,將感動轉化成行動,自發開展社區項目,延續義工旅遊的精神。

來年2月,機構將在香港舉行國際會議,連結亞洲區內的義工服務組織。對於未來,曾在長洲住了8年的Bird,在練習滑浪風帆的過程裏學懂順應大自然生活,「順着風勢,借力而行。順風行快點,逆風就慢點吧」。

■Profile

鄧緯榮Bird Tang

80後,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曾任中學教師6年。「VolTra義遊」創辦人,現為該機構的行政總監,致力結合義工與旅遊,推動國際義工服務。2015年,獲香港青年協會頒發「香港青年服務大獎」。

文﹕陳芷寧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