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犧牲暑假製畫具 智障生享光影作畫樂

光畫的原理是將電筒照去塗有感光物料的平面,從而產生「顏色」。(劉焌陶攝)
光畫的原理是將電筒照去塗有感光物料的平面,從而產生「顏色」。(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一支電筒,一塊感光布,便可作畫。有特殊學校的視藝科教師在網上觀看過光畫影片後,深被影像吸引,遂將光畫定為視藝科主題,其後更將其轉為興趣活動供智障學生參與。然而光畫在香港並不流行,如作畫的畫布難購買得到,加上教師們亦未曾學過光畫;眾人游走不同地方蒐購合用的電筒,甚至犧牲暑假自己縫製畫布,目的是讓學生盡情享受作畫的樂趣。

電筒照感光布留痕

今年16歲的周國山,利落的用小電筒在布板上畫出一條鯨魚;「肚腩、橫線、大魚、水」,教師自創口訣讓學生記着畫鯨魚和大海的步驟,他不消一小時已學會。國山今年與其餘9名來自不同年級的同學,還有一名舊生,一起參與藝術表演,以聖經中的創世記為主題表演光畫。創世記講述神如何創造天地,視藝科教師王麗瑋笑言就如在學校推行光畫的過程,由零開始。

摸索適合物料

3年前,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學校以「光影藝術」作為高中視藝科的主題學習,皮影、光影圖騰統統嘗試過,王麗瑋於是上網找尋新靈感,忽看到有關光畫的影片——不同種類的電筒照在感光畫布上,光線如畫筆般留下光痕,她被光畫獨特的效果所吸引。因為「漂亮又操作簡單」,王麗瑋與兩名視藝科教師討論後,決定將光畫定為科目主題。

找遍不同美術用品店,均沒有專用的吸光畫布,王當時想:「既然沒有專用畫布,那就自己做吧。」3人買來帆布,塗上感光顏料;帆布太厚,透射不到光,轉用布紋較疏的麻布。她們又買了不同燈具如小燈泡、不同顏色的電筒等,試了又試,終於摸索出需使用光源集中的電筒,方可在布板上留下清晰的光線;而感光顏料對藍光和綠光最敏感。3人花了整個暑假,縫畫布、塗感光顏料、搭支架,有離職教師更特意回來,為他們設計穩固的畫板底部;甚至連校工也幫忙切割底部鐵板。一年教學過去,學校將光畫定為興趣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

大畫布可共同創作演出

下月7日,11名學生及舊生將於由香港展能藝術會舉辦的《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演2017》中演出。光畫的好處,只要布板較大,便可容納多人共同創作。教師因應學生的不同才能分配崗位,有人肢體動作較靈活,被安排扮演蝴蝶;又如周國山擅長畫畫,便由他繪畫鯨魚。花上大量時間製作和訓練,這群教師毫無怨言,倒為學生接觸到新事物而感興奮。

明報記者 王丹麟

特殊學校「最美教師」助學生逐夢

花莉亞(左一)、摩菲亞(左二)和譚曉霞(右一)在譚蘊華老師(右二)協助下,分別追尋學習書法、出版繪本以及創作頭飾的夢想。(劉焌陶攝)
花莉亞(左一)、摩菲亞(左二)和譚曉霞(右一)在譚蘊華老師(右二)協助下,分別追尋學習書法、出版繪本以及創作頭飾的夢想。(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一點去到清水灣、一撇去到牛池灣」,對一般人來說,這句話可能毫無意義,但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就好像魔法咒語,輔助他們牢記文字的筆順。創造魔法的並不是魔法師,而是一名教師。她不僅為學生拆解文字奧秘,還為他們築起前往夢想的階梯。

一點一撇創口訣 學生能寫幾百字文章

穿上一件淺藍色的花花襯衣,就如同她為學生創造出花花世界一樣。47歲的譚蘊華,剛被內地中央電視台選為「中國最美教師」之一,當年因為好奇走入紅十字會戴麟趾學校任教中文,一教就是20年。學生大部分因身體弱能和智力受損,導致記憶力減退。她於是自創生活化口訣,將筆畫形象化。「為」字口訣︰「一點去到清水灣、一撇去到牛池灣,校車轉彎……叮叮噹噹」。她說,自此學生對寫字少了抗拒,現在寫幾百字文章也不成問題。

學生突去世 悟抓緊時間幫忙

出版繪本、設計頭飾、配音……譚蘊華不時為學生的夢想奔波。患有腦癱的巴基斯坦裔花莉亞,右半身行動不便,夢想成為書法家,用筆墨寫出巴基斯坦文,譚便開始教她書法,還邀請書法教師指導。不善表達的花莉亞斷斷續續地說:「多謝……譚老師一筆一筆教我……我想送個『愛』字畀譚老師……因為佢好有心機教我。」譚又四處張羅,為喜愛畫畫、患肌肉萎縮症的摩菲亞尋找出版繪本的資源。

多年來譚蘊華枱頭放着一名學生的功課,每當她工作疲累就會再翻開細閱,而這名學生早年因意外去世。「我接受唔到,可能太突然……經常提醒自己時間唔等人,可以做都想幫佢哋。」譚蘊華哽咽說,「他們學習進度比人慢,更加要把握時間,做到他們好想做的事。」

央視「中國最美教師」之一

能夠脫穎而出,獲中央電視台節目評為「中國最美教師」之一,成為香港首名獲此稱號的教師。譚蘊華不認為獎項是很大的推動力,反而冀外界能改變看法,視其學生為「另類天賦」或「多元人才」,協助他們就業。譚又希望,能善用自身經驗推動內地特殊教育發展。

解釋規矩 必須說明背後原因 自閉童學守規 融入校園

不懂規則含義——自閉症學童被投訴破壞課堂秩序,但其實往往是他們不明白規矩的具體含義。(設計圖片)
不懂規則含義——自閉症學童被投訴破壞課堂秩序,但其實往往是他們不明白規矩的具體含義。(設計圖片)

【明報專訊】新學年伊始,相信不少新生還在適應之中,而對於一班患有自閉症的學童來說,要他們重新適應新的同學、班主任、時間表,甚至學習新的上課規矩,挑戰就更大。作為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克服這些難關,使他們盡快融入校園生活呢?

開了課十多天,當別的學生已逐漸適應新環境,不安逐漸減少時,自閉症學童碰釘的情况卻可能愈來愈多。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張燕鈴(Melody)表示,這類學生最棘手是社交和溝通障礙,並且不時做出一般人眼中的「怪異」行為。

不明事物關聯性 加強說明

她解釋,自閉症小朋友最大問題是經常陶醉於自我世界內,難以跟別人建立關係,在溝通過程中,不明白對方或被對方明白,「其實問題的核心,是因為他們對於事物關聯的概念完全掌握不到,亦因而會做出很多被視為古怪的行為,例如重複老師的說話、突然離開座位,甚至是發脾氣打人等」。

Melody舉例,曾遇過一名高功能自閉症的學生,他坐在班房中間位置,有次上課期間,這名學生突然站起來,老師立即吩咐他︰「坐下來,你這樣會阻礙其他同學的。」這名學生果然坐下來,然而過了不久,他又再次站起,但今次,這名學生走到班房最後排,於是老師又再責備他︰「剛才不是叫你坐下了嗎?為什麼又站起來?」這名學生大惑不解,又返回自己的座位,這次他沒有再離位了,但卻唱起歌來。

「在老師眼中,這名學生不聽教,但何解他會重複犯錯呢?顯然是他理解不到『阻礙其他同學』是什麼意思。這名學生告訴我,他認為老師指『阻礙其他同學』的意思是說『阻礙其他同學看黑板』,因此他不明白為何坐下來、在不阻礙其他同學看黑板的情況下唱歌又有何問題?」Melody指出,這個例子正好說明,自閉症學生缺乏關聯概念,他們意識不到「阻礙其他同學」應解作「分散同學的注意力,令同學焦點落在他身上,影響同學上課」。因此,家長若想糾正孩子偏差的行為,便要用孩子明白的方法(包括示範),說清楚不可以做這件事的背後原因。

分享行為 利他終利己

人際關係亦是自閉症小朋友很弱的一環,Melody以小息分享食物為例。假設媽媽想教導自閉症孩子小息時和同學分享薯片,如果分享的理由是「因為同學沒有薯片吃很可憐,你大方些請他吃吧」,以自閉症小朋友的思維模式,他們肯定不會理解的,所以,媽媽必須要解釋分享薯片這種「利他」行為,其實最終是「利己」的。

她建議家長可以這樣說︰「今天你分享一塊薯片給同學,因為你的分享行為,他日可能換來班內其他30名同學也請你吃薯片,犧牲一塊可以換來30塊!」重點是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知道,他待人好,得益的是自己,因為會換來有人跟他玩、陪伴他小息等。雖然是功利一點,但只有這樣,才能實際地幫助到自閉症小朋友結交朋友,他們需要的,不是一些虛無縹緲的人際關係大道理。

指導孩子 宜正面角度解釋

此外,由於不擅於表達情緒,自閉症學童也較容易和其他同學產生衝突,這方面,家長也要作適當引導。Melody舉了以下的場景︰假設自閉症小朋友跟其他同學玩遊戲時,因為不服從遊戲指示而引發爭執,家長會選擇A或B的句子回應呢?

A.「你不可以跟同學吵架的,這樣會令同學對你留下壞印象,下次便不跟你玩耍。」

B.「如果你想跟同學有好的關係,即是有同學跟你玩,你便要主動邀請同學去解釋一下遊戲規則,如有不明白,便提出你的疑問。」

Melody解釋,A和B句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管教取向。A句是預防焦點導向,說明可能出現的負面後果,較傾向想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B句則是促進焦點導向,說明可能出現的正面後果,從而推動他作出某些行為。她說,大多數家長習慣使用A句去回應孩子的行為,然而,較理想的回應方法卻是B句,尤其針對自閉症小朋友的特性,因為B句具體指導了孩子遇到問題時,可以做些什麼,更有效幫助孩子作出社交應對。

文:沈雅詩

圖:沈雅詩、資料圖片、Tomwang112、wavebreakmedia@iStockphoto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科技×特殊教育 事半功倍 測試SEN徵狀 尋最佳學習法

梁智熊
梁智熊

【明報專訊】一旦懷疑孩子有SEN(特殊教育需要),家長都會心急地找評估服務,但排期的人龍愈來愈長,輪候期間是否完全無計可施?香港教育大學去年成立「整全成長發展中心」(I-WELL),以多項先進儀器,測試學童的SEN徵狀,更協助孩子找出最合適的學習方法!結合科技測試與傳統的專家評估,SEN學童就能加倍受惠。

教大去年5月正式成立I-WELL,至今運作一年多,分別透過學校及機構,接觸了60多個中小學生,到場接受測試。I-WELL副總監兼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系主任梁智熊(圖)表示,以科技結合特殊教育是十分新穎的做法,「近十年來,一直有人鑽研如何將神經科學等技術,運用在SEN人士身上,但都徘徊在研究的層面,甚少付諸應用」。

教大主理發展中心 測試準確率達九成

要得知孩子有沒有SEN,通常要倚靠醫生、心理學家等作出專業評估。如果使用科技做測試,首要確保儀器的準確性。為此,I-WELL投入服務之前,便使用了儀器為用家測試,評估他們有沒有SEN徵狀,之後與專家的評估互相印證,「我們希望得知儀器得出的結果,跟專家的結論是否近似,最後發現準確率達九成」。

到I-WELL做測試大約要兩小時,裏面有多部不同儀器檢視SEN徵狀等,而且結果十分仔細。以專注力為例,除了有高低之別外,也會細分成視覺專注、聽覺專注,即測試小朋友較易集中在視覺還是聽覺信息,抑或兩者不相伯仲。

不過,I-WELL不會為用家斷症,換言之測試完畢,小朋友也不能正式被評為患有自閉症、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等。那為什麼仍然要做測試呢?首先,I-WELL會為每個小朋友撰寫報告書,提供精確數據,家長帶孩子做評估時可作為參考;其次,家長可按孩子實際情况,提供相應訓練。

像13歲的子佑,就算是已確診的自閉症患者,家長吳太仍然報名安排他接受I-WELL測試。吳太表示,子佑3歲半時證實患有自閉症,十年來情况飄忽,「初小的時候不算嚴重,高小時開始自言自語,脾氣和與人相處都變差了,加上近一兩年進入反叛期,我感到更吃力」。

追蹤眼球軌迹 反映社交能力

戴裝置玩遊戲——小朋友一邊玩遊戲,一邊戴着Mindwave,即時分析專注及放鬆的程度,但由於要夾着頭部,小朋友起初或會感抗拒。
戴裝置玩遊戲——小朋友一邊玩遊戲,一邊戴着Mindwave,即時分析專注及放鬆的程度,但由於要夾着頭部,小朋友起初或會感抗拒。

I-WELL眾多儀器中,以眼球追蹤儀最能幫到子佑。屏幕上會展示出不同事物,包括人的臉部、動物圖像、文字等,儀器會追蹤小朋友的視線軌跡,從而知道他們看東西時,視線集中在哪部分,「有了這個儀器,我才知道子佑望人時,九成時間看着鼻子以下的位置,但要明白到一個人的情緒,最重要是看眼睛,變相他難以與人溝通」。

吳太便針對這問題多作提醒,同時I-WELL也建議了訓練方法,「有一個遊戲,所有玩家都要展示一張圖卡,然後其中一人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圖卡,其他人便要猜是哪一張。過程中,子佑要多留意別人的說話,我也叫他觀察發言者的表情、態度,從中窺探出正確答案」。數個月後,子佑再接受眼球追蹤的測試,發現他看鼻子以下位置的時間減至一半,其餘時間會留意眼睛,進步明顯。

I-WELL另一重點儀器是腦電波分析系統(EEG),小朋友頭部戴上網狀檢測儀器,經過約45分鐘掃描,便能收集腦電波及分析腦細胞活動,專注力、記憶、認知、語言能力等,都屬於檢視範圍。

小朋友亦會接受注意力多項參數測試(T.O.V.A.),按視覺及聽覺指示給予反應。視覺方面,當看見屏幕上方出現正方形便要按掣,若在下方則毋須按,根據準確度及速度,了解專注程度;聽覺方面,戴上耳機後,聽到任何聲音都要按掣,言語治療師會不斷調整音頻,以找出小朋友的聽力範圍,「試過家長以為小朋友有言語問題,測試後才知是聽力欠佳,聽不到句子中的低音字,因此不能正常地對話」。

I-WELL還有一類服務對象,他們不但已確診SEN,更一直有社工跟進。雖然沒必要再作評估,但可藉儀器了解治療成效。I-WELL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合作,為23名ADHD中一生提供腦電波測量輔助器(Mindwave)。當他們接受小組治療,儀器會偵測出其專注度,以及心情是否放鬆。

以科研實證療程成效

游家雅
游家雅

YMCA學校社會工作部社工游家雅(圖)表示,這些中一生會戴着儀器,參加遊戲治療小組。之後他會細讀腦電波數據,找出小朋友玩什麼遊戲較專心,「每個同學都不同,有些玩聽力遊戲時特別專注,便知道要幫助他們,就要多作出口頭指令、提醒」。在芸芸遊戲中,以砌LEGO最能提升專注力,「先將一大袋LEGO按顏色、形狀分類,然後鬥砌高或砌得有特色。Mindwave數據顯示,大部分同學整個過程都能專心」。

Mindwave能顯示出放鬆程度,其實也是一項重要指標,特別在遊戲治療中,更要確保他們能享受過程。游家雅分享,有一節小組要徒手劈板,大受學生歡迎,「他們先寫上期望,如學業、興趣、識朋友、戒掉壞習慣等,然後把木板劈開。很多同學起初都沒信心,其實只要夠專心,將力量集中在手掌上某一點,大部分同學都做得到。更重要是,同學劈板時心情最放鬆,沒有一個人不喜歡」。

梁智熊期望,除了為孩子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長遠更可設計成教材,「知道哪些遊戲有效後,便可繼續採用及優化,與言語治療師、社工等合作,推出教材套供學校使用」。另外,由今個月起,I-WELL也會開展到校服務,去中小學為學生做測試,「以往要由老師、社工帶學生來教大,令不少學校卻步。今年添置了可攜式的EEG裝置及眼球追蹤儀,相信更多學生能受惠」。

斥資近千萬 初步諮詢免費

I-WELL由教大斥資近千萬元成立,除了有不同儀器,也有不同專業人士提供評估及臨牀治療,其中以言語治療、職業治療及輔導的需求最大。I-WELL接受學校及機構轉介個案,也歡迎家長自行聯絡,尋求協助。

服務對象:幼兒、中小學生及其家長

收費:初步諮詢免費,如需要進一步專業評估及治療則需收費
網址:www.eduhk.hk/iwell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小模特兒:Matthew

中學生嘗讀大學課 科大資優班增工程科

科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舉辦「中學/大學雙修課程計劃」,讓資優中學生報讀高中至大學程度的數理科課程。圖左起為課程舊生,現就讀科大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系三年級的陳穎及張婉雯、中心輔導心理學家鄧軍樂、聖言中學中四生李達生及中心助理經理鄭佩群。(鄧宗弘攝)
科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舉辦「中學/大學雙修課程計劃」,讓資優中學生報讀高中至大學程度的數理科課程。圖左起為課程舊生,現就讀科大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系三年級的陳穎及張婉雯、中心輔導心理學家鄧軍樂、聖言中學中四生李達生及中心助理經理鄭佩群。(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資優學生如對某特定課題感興趣,並有過人的學習能力,現時學校未必可完全照顧他們的教育需要。科技大學舉辦資優學生課程,協助學生發展潛能。資優中學生可預先接觸大學程度課程,課堂由大學教授及導師指導,並為學生及家長提供輔導等;課程今年新增工程學科供選擇。

分4程度 最多資助九成學費

曾參與課程,現就讀科大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系三年級的張婉雯(Kathy),小時候已能處理較同齡朋友更高程度的數學題。升中後,她一直以為自己的能力「只局限於中學的第一名」,直到中三參與科大資優發展中心的「中學/大學雙修課程計劃」,始知自己可掌握大學程度的數理科。她更早在中五時通過英國高考(GCE A Level),提早升大學。Kathy同學陳穎(Isabel)亦曾參加課程,她憶述曾選取遠古病毒作研究題目,其中要解讀非自己能力所及的航海圖等,最終在組員齊心合作下始能完成;該次經驗令她明白每人均有自己的長短處。

課程共分4個程度,包括預備階段及階段一至三,學生可選修數學、物理、生命科學、工程或化學科;每階段由10或11月開始,修讀15至16周。第二及第三階段為大學學分課程,後者須按大學時間表上課。有興趣學生要由中學提名,名額不限,學生須表現對相關科目的興趣及能力,預備階段至階段二的費用分別為每年5000至6000元,第三階段則免學費,但收1500元手續費。有經濟需要學生最多可獲九成資助。

非為考試「拔尖」 為發掘潛能

資優發展中心總監周敬流表示,現時教育制度「以最少成本照顧最多人」,課程設計以適合大部分學生為主,資優學生需要受忽視。他澄清課程並非以應付考試為目標,亦非「拔尖」,而是希望發掘資優生的潛能。周透露不少家長抱「上了課便可升大學」或「課程令子女更加厲害」的心態,勸喻家長應讓子女享受學習樂趣。他又表示學校不容許中學生每星期請假兩天上第三階段課程,上課人數由預備及第一階段的400至500,第三階段只餘下5至10人,笑言期望中學「放人」。

2017年9月4日

爭取泳賽增揮旗提示 正能量爆燈 14歲女戰聽障奧運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正能量青年選舉」頒獎禮,期望在學校推動街舞的梁文皓(左一)及聽障生陳紀尤(左二)分別獲少年組金獎及銀獎;而學校管樂團團長張銘輝(右一)及患言語障礙的吳啟賢(右二)則獲青年組金獎及銀獎。(鍾林枝攝)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正能量青年選舉」頒獎禮,期望在學校推動街舞的梁文皓(左一)及聽障生陳紀尤(左二)分別獲少年組金獎及銀獎;而學校管樂團團長張銘輝(右一)及患言語障礙的吳啟賢(右二)則獲青年組金獎及銀獎。(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社會提倡共融,可仍有人因不了解身體殘障問題而生歧視。14歲、深度弱聽的陳紀尤在成長過程中不乏別人的冷言冷語,熱愛游泳的她未輕看自己能力,首次參賽已奪銅牌,其後努力爭取泳賽大會增加揮旗以提示起步,避免聽障者因聽不到哨子聲而落後於人。這名勇敢的小妮子獲得「正能量青年選舉」少年組銀獎,本月將前往土耳其參與聽障奧運會蛙泳項目,成為該項目首名香港代表。

陳紀尤出生已失聰,即使有助聽器輔助,港鐵站內的廣播亦未必聽得清楚。紀尤性格開朗,奪過不少學生獎,並出席不同活動推廣手語,然而身邊的歧視亦為她帶來一定壓力,「有人覺得與我合作是一件麻煩的事……例如小學老師要求我們一組做項目,有同學會不想與我一組」,她曾抵不住歧視而偷偷哭過。4歲偶然學習游泳,紀尤一試愛上,水中一片寧靜,沒有令人難堪的說話和目光,「感覺很輕鬆,不需要與人合作,不用顧及別人感受」。

聽不到起步哨子 憑後勁奪銅牌

平日上游泳班,紀尤靠讀唇及母親在旁作手語翻譯。香港亦沒有專為聽障人士而設的泳賽,9歲第一次比賽,她因聽不到哨子聲而遲了起步,卻憑驚人爆發力和堅持勇奪銅牌。紀尤與母親其後共同爭取比賽中增設燈光或揮旗提示起步,但亦非所有主辦單位願意配合。年紀輕輕的她,今個月將代表香港,前往土耳其參與聽障奧運會蛙泳項目。紀尤更希望日後可以成為聽障人士的游泳教練,以自身經歷幫助其他聽障兒童。

高中生克服語障獲辯論賽冠軍

有人因身體上的障礙感灰心,有人選擇努力克服。將升中六的吳啟賢小學患有嚴重言語障礙,不能發出「S」音,如將「時間」讀成「宜間」,並有口吃。外出買食物,店員聽不懂他的說話;小學時,同學不願與他交談,有人更取笑他「黐脷筋」,挪揄他不要說話。因發音問題,造成啟賢內向的性格,但他仍堅持每天花一兩個小時練習發音,升中時已減至中度障礙。

中學開學第一天,他告訴同學自己有言語障礙問題,「與其隱瞞,不如坦白自己的缺陷」;坦率的性格為他帶來知心好友,更為他帶來難忘的比賽經驗。中三時,有同學邀請他一同參加班際辯論比賽,讓他感到驚訝,更一度擔心拖累隊友而猶豫。為了不負眾人所望,啟賢將講稿讀了一遍又一遍,又不斷請教隊友辯論技巧,團隊最後獲得冠軍;啟賢的語障問題,現時已減至輕度。

SEN_2017-07-06_A2

「正能量青年選舉」頒獎禮明舉行

兩人勇於面對身體障礙,突破限制,分別獲得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正能量青年選舉」少年組及青年組的銀獎,選舉旨在表揚在生活中發揮正能量特質,為目標全情投入,不斷挑戰自我的正向生活態度;頒獎禮明天舉行。而兩個組別的金獎得主,則由推廣街舞的中二生梁文皓,及克服經濟困難擔任學校樂團團長的中五生張銘輝獲得(見表)。

明報記者 王丹麟
2017年7月6日

當年以唇讀學習障礙多 手語助教輔聾生聽課﹕免嘗我的挫敗

【明報專訊】「聽得到,不代表聽得明」,是很多深度聽障學童於融合教育的困局,裝上人工耳蝸不代表能如常聽書。有聾人不想下一代面對靠讀唇學習的挫敗,成為手語雙語共融教學教師,輔助聾童以手語學習;惟有關計劃沒有經常性資助,有中四聾童兩年後會成為計劃下首屆中學畢業生,但不希望師弟妹因計劃不能延續而受影響,今天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發言,為聾童爭權益。

棄玩樂壓力大飲食失調

有深度聽障的Toby幼稚園起在主流學校就讀,小時候裝助聽器後只能稍稍聽到,自學而慢慢可以口語表達,「以前上堂時仍有一半時間聽不到,要靠讀唇估老師在說什麼,低頭抄筆記時就看不到老師口形,隨即便跟不上」。Toby說,她比同學花上多倍時間溫書,小息要抄筆記,放學後就要私人補習,她終能大學畢業,「犧牲課餘玩樂的時間,亦因學業壓力患上飲食失調。如果有手語學習,就不用承受這些壓力」。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4年發表的數據,香港現有約15萬名聽覺有困難的人,只有3900人懂手語;香港只剩1間聾校,政府又推行融合教育,大部分聾童都入讀主流學校。

「不想下一代聾童經歷我的挫敗」,Toby因而成為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教學助理,以手語到主流中學助教,她指很多父母或教師都以為聾生裝上人工耳蝸後,便如常人的聽力一般,「小時候媽媽跟我說戴耳機跟眼鏡一樣,但戴上了就知道不同,戴眼鏡後可看清楚,但戴耳機後所聽到的聲音不一定清晰」。

手語口語教師同步授課

中四聾生黎珈佑便是如此,人工耳蝸對其聽力沒大幫助,「如沒手語老師,上課時完全跟不上 」,他6歲加入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現與22名聾童一起於計劃下唯一一間主流中學讀書,聾童可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課室分別有一名手語及口語教師同步授課。

「沒手語完全跟不上」

中四學生開始揀選修科,該校只有4名健聽和3名聾人手語教師,未能分身到每個聾生班房助教,安裝人工耳蝸後稍有聽力的中四聾生陳芷瑩就成犧牲品。夢想成為獸醫的她,要自己應付化學課,不時因課上「聽錯一個音」,就不能理解餘下的課堂內容,「沒有老師打手語,覺得達成夢想困難多了,但都想試着衝破」。

他們的健聽手語教師黃老師坦言,計劃的資金有限,手語教師未能「專科專教」,「一名手語教師最少教3科,上課前一天要找該科教師『惡補』,又或跟聾生一起研究」。

1手語教師最少教3科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得不同基金的支持,一直靠民間力量支撐,卻沒經常性資助。首屆聾生黎珈佑和陳芷瑩將順利於計劃下完成中學課程,但現時該中學計劃的資助或會於2年後屆滿,他們不希望自己是計劃中唯一一屆中學畢業生,因此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中發聲,盼政府明白手語雙語共融學習對聾童的重要。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教學助理Toby(左)有深度聽障,小時候主要靠讀唇學習,而感重重障礙,大學畢業後從事融合教育,盼令更多人明白手語雙語教學對聾童很重要;而其聾學生黎珈佑(右)和陳芷瑩(中)將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發言,促教育局重視聾童學習權利。圖為3人以手語表達「支持手語」的意思。(李紹昌攝)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教學助理Toby(左)有深度聽障,小時候主要靠讀唇學習,而感重重障礙,大學畢業後從事融合教育,盼令更多人明白手語雙語教學對聾童很重要;而其聾學生黎珈佑(右)和陳芷瑩(中)將到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發言,促教育局重視聾童學習權利。圖為3人以手語表達「支持手語」的意思。(李紹昌攝)

手語雙語教育計劃 逐年找資助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推出「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惟當時的資金只夠計劃營運7年,其後要逐年找資助。該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姚勤敏強調,單靠民間力量,沒有經常性資助,很難延續,盼政府重視手語教育的重要,為主流學校聾生提供資源。

4學校加入計劃 110聾童受惠

該計劃現於1間中學、2間小學和1間幼稚園提供手語雙語共融教學,每間學校每年約收取6名聾生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連同嬰兒手語班,每年約有110名聾童受惠。計劃中的手語教師不單只有健聽人士,亦有聾人,「學生看到長大後的聾人可有不錯的職業,令他們相信自己都可以有夢想」,姚勤敏指部分聾生除了想當教師,亦有其他發展回饋社會。

融合教育下有學校拒手語支援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口語教育是現時大部分聾童唯一學習選擇,但部分深度聽障聾童確實難以口語學習,惟教育局推行融合教育後,可由學校自主分配資源。

他指有聾童向他表示,曾要求學校提供手語支援被拒而難以學習,他盼教育局能聽到聾童的心聲,重視手語教育,「若想聾童於主流學校融合學習,就應提供有關支援」。

於主流中學就讀中四的聾生黎珈佑,2歲時才被發現有深度聽障,3歲多做了人工耳蝸手術。他打着手語表達,手術後只是「有聲音和沒有聲音的分別」,所以手語便成為他的第一語言,他慶幸自己能接觸手語雙語學習共融班,除了幫助他學習外,更重要是能擴闊圈子,結識到健聽朋友。

結識健聽朋友 樂見手語溝通

教育局指2016/17學年入讀普通中、小學、而其主要特殊教育需要為聽障的學生約有650人,亦鼓勵教師因應聽障學生的能力和需要,選用最合適的模式教學及與學生溝通。局方又指出,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包括聽障的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和服務的預算總開支為14.17億元。

黎珈佑說,在手語教師輔助下,於主流學校讀書已較容易,但相比健聽學生「一聽就明」的學習速度,知道仍有差距;但他仍想堅持於主流學校讀書,因為在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中可認識健聽朋友,亦樂見他們會一同學手語跟自己溝通。

人手不足 手語補課搭救

其手語教師黃老師指出,手語教師不足,難以跟所有聾生一起上堂,有聾生則需於課後再以手語補課,曾有聾生表示想因應有沒有手語教師而選科,「我們便着聾生當全部科都有手語教師,然後教師再想辦法解決,不想他們放棄自己的興趣」。她指計劃下的教師時常忙不過來,但樂見聾生和健聽學生一起相處,「當我們常把『共融』放在嘴邊要學生學習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切實經歷」。

明報記者 李詠珊
2017年6月20日

輪椅女大生奪獎學金 盼學成助社企

譚樂敏(Melody,左起)、李芷瑩(Ginny)及鄧栢聰(Marco)獲得賽馬會獎學金,其中下肢行動不便的Ginny及有讀寫障礙的Marco屬有特殊教育需要得獎者。(楊柏賢攝)
譚樂敏(Melody,左起)、李芷瑩(Ginny)及鄧栢聰(Marco)獲得賽馬會獎學金,其中下肢行動不便的Ginny及有讀寫障礙的Marco屬有特殊教育需要得獎者。(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一場意外奪去李芷瑩健康的雙腿,卻沒妨礙她一顆助人的心。曾因傷患停學3年、去年憑毅力成功入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系,李芷瑩不但希望以過來人身分,加入學會助學生應付公開考試;又因曾在社企實習,深感社企營運困難,冀日後能以所學知識助社企持續經營。

曾停學3年 親友鼓勵走出陰霾

去年李芷瑩(Ginny)在文憑試奪佳績,入讀心儀學系。這外表嬌柔的女生,卻有堅韌的毅力。中三時因意外失去下肢活動能力,Ginny一度將自己與外界隔絕,同時因身體問題停學3年。幸在家人及好友支持下走出陰霾,更克服身體疼痛,努力讀書入大學。Ginny更加入提供義教的大學學會,「我也是Band 3學校出身」,盼以自己經歷,助其他學生應付公開試。

Ginny還希望日後能運用所學知識協助社企營運。她憶述在社企實習期間曾助推廣方便殘障人士外賣的應用程式,「很多所謂良心企業(無障礙食肆)都不願提供餐牌」,經傳媒推廣後,這些企業又忽然要求與他們合作。Ginny有感社企營運欠缺商業考慮等問題,「我想用我僅餘的知識,幫助社企營運」。

高材生:人生不止讀書 教學習心得

比起Ginny,譚樂敏(Melody)則一向給人天之驕子的感覺。去年獲七科5**成狀元,原就讀港大工商管理學學士(法學)及法學士雙學位課程,今年因感科目不合適,轉讀中大工商管理系。一向讀書至上的Melody,中四因胃痛及情緒問題,醒覺「讀書只佔人生一小部分」;去年在YouTube上載短片,傳授讀書心得及態度,幫助讀書有困難的學生。

演藝學院戲劇系一年級生鄧栢聰(Marco)就相反,自小因專注力不足及讀寫障礙,成績不如人意常自卑。Marco初中加入劇團,自此找到方向,去年更入讀演藝學院,日後希望成為戲劇導師。

賽馬會撥款1.7億元擴展獎學金,其中今年資助9間大專院校共45名學術表現突出,及熱心社會服務學生修讀本科生課程,當中包括9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每人平均可獲46萬元。

2017年5月23日

SEN社區課程缺資助 限讀兩年 四出覓支援家長頻撲

有SEN兒童家長反映,坊間切合其子女的青少年活動不多,且十分零散,不是收費高昂,便是設有時限。Dennis(左)透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自資項目,包括學懂如何與有過度活躍的兒子(右)相處;而兒子透過該項目的中文訓練,成績明顯進步。不過項目只限參與兩年,其後需另覓課程,他盼政府提供持續SEN社區支援予家長及學童。(鍾林枝攝)
有SEN兒童家長反映,坊間切合其子女的青少年活動不多,且十分零散,不是收費高昂,便是設有時限。Dennis(左)透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自資項目,包括學懂如何與有過度活躍的兒子(右)相處;而兒子透過該項目的中文訓練,成績明顯進步。不過項目只限參與兩年,其後需另覓課程,他盼政府提供持續SEN社區支援予家長及學童。(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學習不止於課室,惟一批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家長發現,在社區為SEN青少年所設活動,若非需付逾千元月費,便是設有支援限期。有居於油塘區的SEN學童家長,由藍田至將軍澳一直尋找,只能為兒子找到只能參加兩年、供SEN學童的廉價訓練活動。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指出,社署沒針對SEN青少年增撥地區資源,即使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想設專門服務,只能另籌資金,未能持續給予支援,變相剝削SEN學童成長機會。

坊間課程 月費逾7600元

當孩子於小一被評為特殊學習困難(SLD)及專注力不足,阿漢知道兒子日後將面對困難重重的賽道。為助兒子學習,居於油塘的阿漢四出打聽SEN青少年活動。但其非大富之家,兒子領半額書簿津貼,阿漢說:「中小學SEN課程往往索價每月逾千元,廉價的幾乎沒有。」鄰近區域的非牟利機構設16節小組,可訓練初小SEN學童眼手協調,學費便逾7600元。

阿漢終在將軍澳覓得每課數十元的SEN活動,但為期僅兩年,隨後他於藍田找到為特殊學習困難小學生所設的中英文班及社交技巧課堂,惟活動亦只限參加兩年,將於今年8月屆滿。阿漢憂心說,不知要再跨區到何處找相類活動。

家長:更易了解子女情况

阿漢兒子現已10歲,就讀小四,雖在校每周享3次SEN相關活動,例如社交訓練,但阿漢表示,社區活動較校內活動令家長更容易接觸社工及導師,以了解子女情况,「中心課堂導師曾告訴我兒子眼肌問題,視野較窄」。他更指兒子在學校課堂外較輕鬆,易學習融入群體,「變得較以前願意分享,連默書成績亦進步,由不及格變取得70多分」。

設家長小組 助親子進步

家長Dennis的兒子與阿漢兒子參與同一SEN活動,他指社區機構會設家長小組,教授如何與SEN子女相處。Dennis表示,兒子現年8歲,有過度活躍、特殊學習困難及自閉症譜系等特殊學習需要,他過去不懂得是什麼一回事,感憤怒及徬徨,試過打罵兒子,現懂得調節心態,感到希望。他指作為父親有改變,亦助兒子樂觀成長,他憶述:「有次兒子說,自己比大雄(漫畫《多啦A夢》角色)好,因大雄總是考零分,但他倒有十多分。」

課程瀕停辦 社工嘆欠經費

大雄落難時總有叮噹(多啦A夢)變出法寶。不過,為Dennis跟阿漢兒子提供支援的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卻無法一直陪着他們。中心高級督導主任林惠芬慨嘆,協助SEN學童需大量社工,中心向外界籌募經費,設專門服務10年,但仍只能為每名特殊學習困難、以至SEN青少年提供兩年支援活動,今年更一度找不到額外資助,曾有停辦危機。

自籌經費專門服務 輪候需一年

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每年為約100名SEN青少年提供服務,但去年輪候人數亦近100人,輪候期長達一年。社署現正進行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服務檢討。社聯指出,SEN青少年人數不少,倡社署檢討時考慮相關需要,增撥人手資源,讓中心制訂適合SEN青少年的活動,並於服務協議中設立每服務一次SEN學童,可當作雙倍服務其他人次的計算方法。

該中心接觸的青少年中,有約兩成為SEN青少年,故早年自籌經費,聘有兩名社工及一名活動助理,負責SEN青少年需要。該中心高級督導主任林惠芬指出,中心有11名社工,當中5名駐校、3名負責外展,餘下的不足以應付SEN青少年需求;在其他服務「削無可削」下,希望社署可考慮按每間中心增撥資源,以額外聘請兩名社工及30萬元活動經費。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現有青少年活動未必切合SEN青少年需要,不優化或提供專門服務,是剝削他們發展的機會,建議仿加拿大等地,除增人手亦設專業支援隊,令一般活動能兼容SEN青少年活動。有SEN學童家長稱,子女跟從導師指令的能力較弱,例如在扭氣球班,扭了一把劍,便整堂在玩劍,不再學扭其他,未必每名導師都包容及有教授技巧。

中心盼服務SEN計雙倍

社署發言人表示,全港共138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為6至24歲青少年提供社群化及全面服務,署方正檢討相關中心服務,審視內容及修訂《津貼及服務協議》,暫擬修訂包括加強對需特別關注的青年人,如有SEN、受情緒困擾、新來港、少數族裔的青少年及其家人的支援。

明報記者 阮秀君
2017年5月1日

學太慢 參加活動常被勸退 學障生演話劇受包容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孩子的天空,不分貧富、不分才能,只有尋找玩伴跟新奇事。偏偏活在基層家庭、具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一群小孩,在成人安排的課外活動,往往被誤解、被勸退。今日,一群基層小學生將合力演出舞台劇,其中三成參加的學童為SEN學生,一起踏上舞台,以話劇為貧窮發聲,用行動說明課外活動也可共融協力。

三成演員屬SEN生

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約30名小學生密密「加操」,為這套排練近半年的話劇作最後綵排,當中約三成小演員為SEN學童,讀小四的子慧是其中一員。子慧在近3歲時被評為整體發展遲緩,升小學後被證實為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等特殊學習需要。子慧說話不多,排練時偶有「甩漏」,但仍盡力活演貓頭鷹太太的角色。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害羞的子慧說,喜歡排練話劇,「因可跟其他人玩」。細心觀察下,不難發現她等待排練時顯得內向被動,但每當有其他小朋友走過來跟她打招呼,她都笑逐顏開,縱使不太懂回應,但會點點頭,運用穿戴的貓頭鷹帽子說「啄你」,望可延續話題。子慧受訪時更細細聲說在排練中已交了兩個朋友。

子慧媽媽說,過去為子慧報名參加團體活動卻不時碰壁,如參加制服團體一個月後,被導師指她「學得太慢」而勸退,令子慧深受打擊;活動又硬要子慧每次填寫報告,令害怕寫字的她更抗拒。子慧媽媽說,不少機構職員更在她查詢時已暗示不歡迎SEN學童。

導演:多溝通也有好發展

在今次話劇活動,子慧媽媽感受到包容,亦觀察到子慧的成長及願意說話,有別過去活動中情緒波動大,例如學棋時會將棋子掃走。是次話劇《兒童不兒 No kidding》導演阿書說,話劇着重合作及信任,經長時間磨練,孩子可以認識及學懂跟不同才能的人相處。他形容子慧雖文靜,但細心,亦會協助別人,而SEN學童只要多點溝通,也會有好的發揮。

搞手:孩子不理身分 照想一齊玩

主辦是次活動的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何汝瑛說,小朋友不會理對方是否SEN學生,只想大家一齊玩,而過程中組織都沒有說明誰是SEN學生,更認為課外活動只要花點心思,SEN學生跟一般學生都可一同成長。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說,SEN學童參與主流課外活動,可實踐社交技巧,結交朋友,一般學童亦可學習跟不同能力的人相處,體現社會共融。

張超雄:SEN童非少數 倡納社工基礎課程

讓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子女融入主流,是不少家長的心願,惟合辦是次話劇的「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其組織幹事賀卓軒表示,家長不時反映SEN子女在課外活動被機構勸退或忽視。他說,不少非牟利機構雖提供興趣班,惟獲得的資助有限,未能「小班教學」,或要花額外資源於SEN學童身上。

促社署設訓練導師基金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SEN學童非少數群體,建議社工註冊局及各大學將SEN相關內容納入社工學位基礎課程,青少年及幼兒服務機構亦應提供相關在職培訓。

他又促請社署及各資助基金,在要求社福機構達到的服務承諾中,考慮SEN學童因素,計算服務人次時按SEN學童人數比例作調整,讓機構有空間改善混合SEN及一般學童的活動。張亦提倡社署成立SEN導師發展基金,推動SEN導師發展。

現時政府針對SEN及貧窮學童家庭所提供的支援,包括社署設攜手扶弱基金,在多方合作下為基層家庭中小學生(包括SEN兒童)提供更多課餘學習及支援項目;教育局亦設學習支援津貼,助普通學校為SEN學童安排合適的訓練或活動。

專家:導師可多示範助領悟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建議活動導師多作動作示範及運用教具,勿只作口頭指令,便能助SEN學童專注及領悟,另分拆步驟成多個小任務,並接受SEN學童未能全部完成,着重建立學童自信。

彭智華亦指出,家長亦應按子女特性參加活動,例如讀寫障礙或過度活躍學童可參與體育活動,自閉症學童則可參加音樂藝術等興趣班。

明報記者 阮秀君
2017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