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考驗「六大執行功能」 ADHD孩子玩出專注力

「快手鬼鬼」這個桌上遊戲,相當講求腦筋靈活,難度甚高,但也因此深受同學歡迎。
「快手鬼鬼」這個桌上遊戲,相當講求腦筋靈活,難度甚高,但也因此深受同學歡迎。

【明報專訊】一名好的指揮家,能使每個樂手發揮所長,奏出和諧樂章;其實我們的大腦裏也有指揮家,名叫「執行功能」,當中包括專注力、記憶力等元素,能使人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不過,患有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天生欠缺良好的執行功能,因此容易分心,也常常說錯話、忘記帶東西等。協康會向八間中學的ADHD初中生提供半年的訓練,提升他們六大執行功能。早前更舉行聯校比賽,讓這班學生一展所學,盡情發揮腦潛能。

來自八間中學的初中代表,早前出戰第二屆協康會聯校腦潛能比賽(下稱腦潛能比賽)。對這班同學來說,絕對是難能可貴的體驗,皆因他們都是ADHD患者,通常較難專心、做事欠條理等,過往甚少機會參加校外比賽。今次他們卻要長時間保持專注,在五個多小時裏完成五大任務,包括砌高塔、夾band等等。

五大任務 訓練腦部功能

要順利譜出樂曲,就要留意轉拍子、大小聲量等提示,以及導師的指揮,從中培養持續專注力。
要順利譜出樂曲,就要留意轉拍子、大小聲量等提示,以及導師的指揮,從中培養持續專注力。

任務看似簡單,但原來任務設計的背後目的,正正針對ADHD患者的弱點——腦部的執行功能。協康會職業治療師楊志凱解釋,人一般有11種執行功能,隨着成長會循序漸進地發展,「嬰兒時期會培養出自控能力,提醒自己不要經常大哭,進而學習專注、記憶及辨認事物。到了求學時期,就要學時間管理等」。

不過,ADHD同學的執行功能普遍偏弱,如「持續專注力」較差,常常四處望,難以坐定定;「反應抑制」的能力較低,即是行事衝動,還會說錯話開罪人;欠缺「任務開展」的動力,傾向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往往遲交功課或遲溫習,影響學業成績。

在腦潛能比賽的任務當中,名為「快手鬼鬼」的桌上遊戲,正好針對上述三項執行功能。遊戲裏有5件木製玩具及60張卡牌,同學要根據卡牌上的圖畫,拿起相應玩具。例如牌上畫有的木製玩具,其形狀和顏色均跟實物相符,就直接舉起該玩具;但如果牌上畫有的玩具,與實物不符的話,就要舉高與圖畫完全無關的玩具,假設牌上畫有白椅子、藍瓶子,同學就不能舉起椅子、瓶子、白色或藍色的玩具。

楊志凱指出,這遊戲考驗腦筋反應,同學要持續專注,不受其他東西干擾,亦要有開展任務的動力,主動舉高玩具方可得分;加上比賽中規定,每題只限一人作答,即使旁邊隊員知道答案也不可提示,以訓練他們的抑制反應能力。

而在「鬼馬表情」中,同學要從頭到尾記住熒幕上的表情符號,「可能會問他們『尾三出現的表情是哪個』,目的是訓練運作記憶力」。「運作記憶」是另一項執行功能,ADHD同學常漏帶功課、遺失物件,統統與此有關,「另一樣明顯特徵是忘記別人的說話,特別是每句話的頭尾,所以要協助他們,對事物有整全的記憶」。

聆聽音樂 譜出樂曲

在「大樂隊」任務中,隊員要運用三角鈴、鼓、搖鼓等樂器,演奏出一首樂曲。
在「大樂隊」任務中,隊員要運用三角鈴、鼓、搖鼓等樂器,演奏出一首樂曲。

之後同學拿起不同樂器,挑戰「同聲同氣」和「大樂隊」任務﹕首先專注聆聽音樂,憑記憶敲打出一模一樣的節奏。完成後便組成樂隊,按熒幕上的提示來演奏,如開始演奏、暫停彈奏指定樂器、降低音量、轉拍子等。要準確譜出樂曲,同學需要運用記憶力、專注力、開展任務能力等。

最後一項任務,是用臨場獲分發的物料砌高塔。任務分成兩個時段,首先要一起商量方法、分工安排等,從中訓練「優次排序」,即是為事物分緩急輕重;接下來便動手砌高塔,「塔有多高、美觀和穩陣,只佔分數兩成,更重要是在過程中能平和溝通,這講求情緒控制的能力」。

自我認識 加強自我抑制

ADHD同學很易忘記別人的說話,特別是一句話的頭尾部分,透過記下表情符號的次序,他們能提升對事物整全的記憶。
ADHD同學很易忘記別人的說話,特別是一句話的頭尾部分,透過記下表情符號的次序,他們能提升對事物整全的記憶。

要將這些任務做好,不是讓ADHD同學即場發揮就可以。在正式比賽前,協康會派了導師到訪參賽中學,展開為期約半年的課程。課堂着重自我認識,導師會派發心理測驗問卷,讓學生知道自身強弱項,「問他們上堂時會否忍不住說話、有沒有試過因說錯話而惹麻煩,就知他們是否『衝動派』,需要加強自我抑制」。

提供策略 持續專注力

認識自己後,下一步是設法改善,以持續專注力為例,導師會向學生提供策略﹕按椅、伸展手腳、握拳頭、深呼吸等簡單動作都有助提升專注力,「但不會單憑口講,叫他們練習這些動作,這樣他們會覺得悶。反而要融入課堂,例如每堂開始時玩熱身遊戲,在這時鼓勵他們深呼吸,玩起上來便更專心,表現也會好」。

霍碧珊老師(右一)帶領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的學生,奪得腦潛能比賽冠軍;圖左為協康會職業治療師楊志凱。
霍碧珊老師(右一)帶領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的學生,奪得腦潛能比賽冠軍;圖左為協康會職業治療師楊志凱。

今次腦潛能比賽由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奪冠,綜合科學科霍碧珊老師表示,四名參賽的中二學生,平日甚少表達想法,亦不太懂得向人展現長處,「但今次有機會代表學校,對他們是很大鼓勵,學校上下都十分支持」。勝出比賽後,她發現學生比以往敢於表達,對個人性格、情緒的了解也有所增加。

隊員之一黎同學則表示,他一向做事較衝動,生氣時很快便會講粗口,但在訓練過程中,導師教了不少自控的方法,又有一些口號作輔助,「導師會說『你不是忍不到吧?』,有時在腦海浮現,便提醒了不要講難聽的說話。現在想發脾氣時會先冷靜,深呼吸後,再想清楚該如何表達心中想法」。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ADHD藥 變乖定變呆滯? 「聰明藥」不聰明 嚴謹處方助專注

陳國齡醫生表示,為ADHD孩子處方藥物治療時,醫生必須非常謹慎,並留意其效果和副作用。如果孩子沒有ADHD,醫生絕對不會因為家長為了子女的學業問題而隨便開藥。(資料圖片)
陳國齡醫生表示,為ADHD孩子處方藥物治療時,醫生必須非常謹慎,並留意其效果和副作用。如果孩子沒有ADHD,醫生絕對不會因為家長為了子女的學業問題而隨便開藥。(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近日坊間對於ADHD(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藥物的療效及用法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聰明藥」,有助孩子專心讀書;有人卻指它是「毒藥」,副作用足以影響日常生活。有專業醫生則指出,ADHD藥物只要處理得宜,絕對能幫助小朋友專注和學習。

「ADHD藥物並非聰明藥,不能提高孩子的IQ,而是幫助他們調校腦部『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使其專注及不受環境干擾,從而改善其專注力及自我控制能力。」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說,吃藥與否需要經過專業醫生詳細考慮。以轉介到瑪麗醫院的ADHD個案為例,皆需要詳細的斷症,並由各方面專業人士為孩子及其家長評估,然後才會擬定出一套全面的治療計劃。而藥物治療只是治療的其中一部分,很多時候會同步進行行為治療、小組訓練;家長也須上管教訓練工作坊,以協助孩子在家訓練等。

輕則行為治療 嚴重才用藥

陳國齡說,如斷症後發現孩子的情况不太嚴重,可先用行為治療處理;若屬中度至嚴重,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者有較多焦慮及對抗行為,都會先用藥物治療。「因為孩子要定下來,才可有效接受訓練,吃了藥能令他們專注、懂得去等待,吸收也更快。」

她指出的確有些父母堅持不讓孩子吃藥,但訓練效果就事倍功半。「藥物有助提高孩子思維能力及抑制其行為,這個情况下再教導他們執行功能(思維方面及行為管理方面),他們便能夠運用得到。我們會跟家長解釋用藥的優、缺點及副作用。」

助專注學習 8成患者明顯進步

她補充,自1960年代開始,不少文獻已指出藥物治療對ADHD患者有明顯療效,「因為患者腦部缺乏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調校後可讓他們更專注,所以近7至8成患者用藥後會有明顯進步」。陳國齡指多巴胺系統主理腦內reward center(自我獎勵/快感中心),與獎勵、注意力、短期記憶任務等有關。「如果小朋友明白當專注去做一件事情會做得好,他們便會嘗試用多一點耐性去做,從而愛上學習,這樣有助給他們一個正面的學習經驗。」

治療ADHD的藥物種類不算很多,常用的是第一線藥物腦神經刺激劑,如患者食用後對藥物反應不理想,會採用效果次一等的第二線藥物。而依照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指示,6歲以下兒童並不適宜採用ADHD藥物治療,除非有個別特殊情况。

與醫生商討劑量 莫自行停藥

至於藥物的副作用,包括影響睡眠和胃口、作悶、嘔吐、頭暈等,但陳國齡強調絕非坊間形容如「毒藥」,因為只要用藥得宜,對孩子絕對有幫助。她指專業醫生並不會亂開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如腦癇症、思覺失調等,用藥時也得分外小心;加上藥物分量可以調校,故9成孩子在開藥後可以持續接受藥物治療,「藥物適應及效果,一般在三個月內看到,初期或者會有輕微肚痛、頭痛、胃口變差等,這時我們和家長都要緊密觀察孩子的體重,適當時更改分量,或者請小學生避免在下午4時前、中學生避免在下午6時前吃藥,以免影響睡眠。」

吃藥期間,患者要定時覆診,讓醫生了解用藥情况。至於是否停藥,醫生會再了解患者情况,跟其家長商討;若孩子已到中學階段的話,醫生更會與他們親自商討應否減藥或停藥。考慮因素包括用藥前後的分別,在社交、學業等方面是否可表現出其資質,還有減藥和停藥後,孩子能否願意保持現有行為和成績等。陳國齡不建議在沒有任何副作用影響下,家長或孩子自行決定停藥,「雖然在學校假期時有家長會為孩子停藥,但其實藥物並不單幫助孩子學習,我們希望他們在社交、親子關係、行為等各方面也進步,所以這些所謂藥物假期的安排,應先諮詢主診醫生意見」。

評估方法﹕多重評估 定期覆診

來到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每個新症,評估過程都非常嚴謹。問診包括了解孩子的成長,內容有身體健康、孩子性格、曾接受哪些治療和評估、家長管教孩子的處理手法、症狀的嚴重性和持續性,有否患病(如焦慮和自閉等),以及有多影響其日常生活。

單獨約見孩子 家校參與

評估方法包括與孩子單獨面見,觀察其徵狀及行為,另外會跟孩子的照顧者及學校了解其日常情况,最後與家長商討,才決定採用哪些行為治療方法、用藥種類及分量。然後定期跟孩子覆診,了解其進度及調校用藥分量。

如個案比較複雜,會轉介到日間醫院,由專業團隊(包括精神科護士、職業治療師、紅十字會學校老師、醫務社工及臨牀心理學家等)作8至10次每次約3小時的詳細評估,以個人及小組形式,了解孩子大小肌肉發展、平衡協調、社交、情緒及學習困難等各種情况,最後才總結評估結果及定出治療方案。

個案分享﹕藥後食慾減 避飯前服用

Jonathan今年14歲,早在小一時,班主任便發現他上堂極不專心,上課時插嘴、不停玩手上的筆。小二時,媽媽Ada安排他接受評估,診斷他患有ADHD,醫生建議服用藥物「利他林」(Ritalin)。(編按﹕刺激中樞神經藥物「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包括利他林和專注達(Concerta))

為了評估藥物效用,在服用前,班主任要為Jonathan填寫一份「行為量度表」,再在服藥期間填表,看看行為表現有沒有改善。試驗兩周後,老師發現他服藥後上課時明顯少了搞筆等小動作,也不會常常發白日夢。

Ada跟兒子溫習時,也感受到服藥前後的分別,「之前他會不停動,溫書溫不了多久就去洗手間,令我每次都發火。但這種藥物有四小時效力,他在這段時間能坐定定溫習,也可以將我的指示聽入耳,成效十分明顯」。

明顯專注 坐定溫書

她又表示,藥物發揮作用時,Jonathan的食慾會減低,但只要細心安排,就可以解決問題,「要避免在飯前四小時服藥,所以他會在早餐後服藥,剛好足以應付上午課堂」。第二次服藥則視乎課堂需要,可能是午膳後,但如果下午是體育課等輕鬆課堂,就留待放學回家才服藥,以助他專注溫習,「即使放學後服藥,我也會先帶他大吃一頓下午茶。這樣便有數小時不用進食,待他藥力過後,家裏才吃晚飯」。

開心寶寶變情緒化?

惟服藥初期,Jonathan情緒突然變得波動,「他一直是個開心寶寶,即使考試低分都笑笑口,服藥後卻變得情緒化,溫習時會因記不熟內容而大哭」。Ada向醫生求助,醫生卻說是好事,「以前他無法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服藥後安靜下來,他能閱讀內心的情緒,也學會自我檢討,所以才會哭」。家長只要多加鼓勵,孩子便能戰勝負面感受,果然過了三個月左右,Jonathan的情緒就漸漸平穩。

Ada覺得,藥物難免有一定副作用,最重要是控制好分量、服用時間等,「正如Jonathan,每日只服兩粒藥,考試日子最多食三粒,副作用不算太強,對他又有實際幫助」。

文﹕顏燕雯、李樂嘉
圖﹕資料圖片

助150特教生 暫限通識科 DSE首引「讀轉寫」答題系統

今年文憑試將首度引入語音轉換軟件,讓150名有特殊需要的考生可用口語答題,透過軟件將答案轉成文字。這些考生會在原校應考,涉及約100個試場,每名考生的座位將設隔音板及隔音耳罩等設備。(考評局提供)
今年文憑試將首度引入語音轉換軟件,讓150名有特殊需要的考生可用口語答題,透過軟件將答案轉成文字。這些考生會在原校應考,涉及約100個試場,每名考生的座位將設隔音板及隔音耳罩等設備。(考評局提供)

【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DSE)下月中開考,考試及評核局公布今年共有6.2萬人應考,通識科將首度引入語音轉換軟件,讓150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考生可用口語答題,透過軟件將答案轉成文字,以克服他們書寫困難的問題。

220人試用 70不適應

考評局學校考試及評核部總經理許婉清稱,該局批准了220名考生使用語音轉換軟件的申請,經試用後約70人因不適應或效果未如理想,決定不再使用,預計會有約150人使用軟件應考通識科,這些考生會在原校應考,涉及約100個試場,有關座位將設隔音板及隔音耳罩等設備。

從考評局的示範片段可見,考生對着電腦的收音裝置說完一個字詞後,要待軟件識別並顯示該詞語,然後才說下一個字詞。片段中考生多次重複說「患上」嘗試輸入,惟軟件卻顯示讀音相近的「幻想」等詞,最後考生先輸入「病患」,然後刪除「病」字,再輸入「上」字,才能拼湊成「患上」一詞。

讀「患上」 認錯「幻想」

考評局公開考試總監李王鍏解釋,軟件用得多、習慣了學生的說話後會較順暢,應屆有需要的考生一年前已開始使用該軟件;若學生需要使用軟件,學校可向教育局申請費用,讓學生「一人一機」,希望軟件是幫助學生考試而非造成障礙。

許婉清又稱,今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考生較去年增加約15%,考評局收到約2500名考生申請特別考試安排,並批准約2300宗申請。

另外,今屆考生人數較去年少約一成,考評局秘書長唐創時說考生持續減少,局方連年錄得虧蝕,明年文憑試有加考費的壓力。唐創時將於今年8月離任,被問到之後去向,他只稱現時會專注做好今年的文憑試,又稱並無特首參選人邀請他加入團隊或班子。

2017年2月16日

子女有SEN 我該怎辦? 專家指點各階段應對策略

【明報專訊】得知孩子是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一刻,家長難免不知所措,這時身邊人的情感支持及社會提供的服務,都相當重要,有助SEN學童克服成長中的難關。社聯兒童及青年服務總主任姚潔玲就跟大家分享,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中,家長可如何尋求適當支援。

◆收到評估報告後

  1. 我應該跟誰說孩子有SEN?
    你覺得誰最能陪你走這條教養的路,就先跟那人分享,可能是伴侶,或朋友、親戚、社工等。當孩子有行為、情緒或學習問題時,就有人可以分擔壓力。
  2. 應否向家中長輩講孩子有SEN?
    視乎情况而定,有些長輩要貼身照顧孩子,或者十分關心孩子需要,當然不妨分享。但如長輩不明白何謂SEN,甚至覺得只是為孩子找藉口,就要小心處理。

◆兒童階段

  1. 在哪裏尋找專業人士協助?
    社會上提供了不少相關服務和訓練,家長可按孩子的SEN類別和經濟情况選擇。不過,專業訓練通常每周只有幾小時,日常工夫更為重要,如帶孩子到公園繞圈走,對刺激前庭,提升平衡感和空間感有幫助。所以家長一定要問專業人士﹕日常生活應怎樣配合,方能加強訓練成效?
  2. 除了專業人士外,還可向誰求助?
    現時有很多SEN互助小組,家長可訴苦,並交流實際的教養貼士。有些家長小組會安排親子旅行,孩子玩得開心,家長也可乘機放鬆。

◆青少年階段

  1. 孩子中學要選科,應如何選擇合適的前路?
    現時有不少專為SEN青少年而設的生涯規劃服務,讓他們熟悉自己的特性,找對發展方向。以讀寫障礙患者為例,有些工種只要不涉及文字,他們就能勝任,如剪髮、下廚、推銷。至於專注力不足者,就不適合一些常常要坐定定的工種。
  2. 青少年難免想交友、戀愛,有SEN的年輕人會有較大困難嗎?
    坊間有非牟利機構舉辦課程,教導SEN青少年拍拖技巧,對自閉症年輕人特別有幫助。他們待人真誠、做事認真,只要學到適當的表達技巧及相處方法,一樣能發展感情,將來組織家庭。

網站支援﹕一站式資訊方便求助 同路人分享經歷

面對SEN,學童和家長都不孤單。社聯與扶貧委員會上月建構了新網站「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既有專家意見,也提供了社區資源「尋寶圖」,不論政府、非牟利機構、家長組織的資訊,都可在網站裏找到,家長隨時能參考和求助。

專家:家長情緒亦需關顧

社聯兒童及青年服務總主任姚潔玲指,收到評估報告的一刻,對家長有最大衝擊,要關顧好他們的情緒,才能慢慢找到應對方法。
社聯兒童及青年服務總主任姚潔玲指,收到評估報告的一刻,對家長有最大衝擊,要關顧好他們的情緒,才能慢慢找到應對方法。

不過,單有社會資源尚未足夠,也要關顧家長的情緒需要。社聯兒童及青年服務總主任姚潔玲(Karen)表示,在籌備網站的初期,本來只計劃提供一站式的SEN資訊,卻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SEN學童的家長普遍面對很大壓力,「他們想訓練好小朋友,助孩子跨過障礙,但家長也是人,一定會不知所措。在消化資訊前,必須先關顧他們的感受」。

因此,網站裏有SEN相關的繪本介紹及漫畫故事,教導家長以積極態度面對挑戰;而一連四期的專題報道,更由SEN學童的家長分享心路歷程,「當聽到同路人分享經驗,家長就會安心得多,因為他們知道,現正經歷的掙扎和困難是很正常的」。現已上載的第一期,正是圍繞着診斷結果來臨一刻,家長可以如何應對。

盼增公眾了解 促進共融

緊接的兩期分別講述家長如何向互助組織及專家求助,第四期則以「社區共融」為主題。Karen指出,網站的目標對象不限於SEN學童及家長,也包括公眾,藉以促進共融,「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幫手,拿走SEN學童前方障礙,例如知道自閉症小朋友對光線或聲音敏感,當他們在巴士大叫時,你報以一個微笑,便等於為家長打氣」。

家長熱線傾聽心聲

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家長熱線
SEN學童的家長經過專業訓練,接聽查詢,向同路人提供資訊及情緒支援。
熱線號碼﹕8200 5882
服務對象﹕育有SEN子女或懷疑子女有SEN的家長
服務時間﹕周一、三、六(上午10:00至下午1:00)

家有ADHD小孩 易生摩擦 家庭治療 讓親子停火

【明報專訊】俗語有云﹕「養不教,父之過」。見到孩子無時停、衝動無禮,是否就代表「無家教」?妄下判斷前,會否忽略了孩子可能有特殊需要?當批評別人不懂做父母時,父母背後可能有不少辛酸,諸如童年陰影、為口奔馳而無力管教孩子等等,有什麼方法處理?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的孩子,大多表現衝動、活躍和專注力差。在現今凡事講求人際關係、與人合作的社會,這些擁有跳脫思維的孩子,往往被看成不懂人情世故、故意刁難或作弄別人。

本港現時主要以藥物及行為治療來幫助這些孩子。這兩種治療模式對改善孩子情况有一定幫助,但在社會標籤與責備效應影響下,所有問題都歸因於孩子行為問題和家長管教不善,這些家庭往往變得孤立無援,教養孩子時百上加斤。面對社會重重壓力而苦無援手,家長與孩子困獸鬥,引發親子衝突甚至暴力情况。

11%ADHD家庭 曾親子互相攻擊

sen_2016-12-19_a1我們的團隊在去年於英國學術期刊發表研究。在44個臨牀案例中,25%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表示,曾受父親或母親不同程度的責備和體罰;21%家長被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語言及肢體攻擊;11%的家庭甚至同時出現上述兩種情况。在「家醜不外揚」的傳統文化下,相信有更多潛在家庭在照顧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時,面對嚴重親子衝突。

光仔(化名)在7歲被確診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同年,光仔與媽媽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及精神科學系合辦的多家庭小組,光仔爸爸因工作忙碌沒參與。那次小組共有6個家庭,孩子同樣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在一次小組活動中,光仔突然向媽媽揮拳,媽媽亦向兒子還手,二人情緒一觸即發。由於參與小組的家庭在小組介入下,已經建立互信互助的默契,其他家長見狀立即分工把二人拉開﹕一個叔叔一手抱起光仔離開房間,他沒有責備光仔,反而雙手擁抱着光仔,循循善誘地與他談話。光仔靜靜地聽着,高漲的情緒慢慢平復過來,也向叔叔哭訴對媽媽不斷催逼做功課的不滿;另一邊廂,三位來自其他家庭的太太走到媽媽身邊,給予支持,亦了解到光仔媽媽缺乏丈夫一起分擔教養孩子,倍感吃力。

這次小組中的衝突顯示出,家長們在小組發揮互助的精神;同時也揭示光仔一家的關係已到臨界點,於是邀請他們來大學的家庭及小組實務研究中心,接受家庭治療,作個別跟進。

家庭治療過程中,了解到親子衝突行為背後,是一個困難重重、缺乏支援的家庭成長歷程。光仔媽媽八年前與光仔爸爸結婚,並隨他從內地來港定居,一年後懷有光仔。但從懷孕至入院生下光仔期間,光仔媽媽也是獨自一人掙錢付醫院費用,爸爸從沒有陪伴在旁,也因不熟悉香港社會福利而未有尋求協助。光仔媽媽後來患上產後抑鬱症,多年來需要服藥控制情緒。當光仔一天天長大,學業壓力、學校投訴,再加上家庭經濟壓力,光仔媽媽的情緒日益轉差,往往不能自控地體罰光仔,日漸長大的光仔亦開始報以還擊,母子關係傷痕纍纍。

家庭治療的目標,是協助缺席的父親回家教養孩子。光仔父親在一次面談中娓娓道出他成長於孤兒院,從沒有感受過父愛,更不知道應如何為人父親,如何照顧家庭。他整天努力工作,但因生意失敗而負債纍纍,與太太婚姻關係轉差,也甚少回家與光仔相處。

我們與光仔一家見了八次,當中安排了兩次處理光仔父母的婚姻問題,逐步地加強光仔爸爸在教養孩子上的角色。母子之間的衝突情况、光仔媽媽的抑鬱情緒,以至光仔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亦慢慢改善。

從責備到接納 建立支援網

光仔一家的經歷,揭示了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孩子的家庭,面對重重社會壓力而苦無支援,陷入困境。我們的研究及臨牀案例顯示,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雖有一定幫助,但也有不足的地方,特別是沒有協助這些家庭處理家庭衝突和困難,把大家連結一起,互相支持和鼓勵。香港社會有急切需要建立多層面的社會支援網絡,加強面對同樣情况的家庭與家庭間的互相支持。

以光仔一家為例,通過多家庭小組建立互助網絡,以及通過家庭治療,重新發掘自己家庭內的資源,這些服務對恢復這些家庭的動力及面對困難的能力十分重要。此外,社會及專業人士需要對這些家庭深入認識和理解,讓家庭不再孤立無援,感到被接納。讓社會各界的聚焦點,從家長管教不善慢慢轉移到支援這些家庭跨越困難,讓孩子和他們的家庭茁壯成長。

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馬麗莊教授、博士學生羅頴嘉
圖: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學懂手勢增溝通力 減問題行為 機械人打開自閉童心窗

【明報專訊】自閉症兒童普遍有溝通和社交障礙,可是很多時候他們對於與人溝通都缺乏興趣,旁人難以踏出第一步去協助他們。

最近一個「社交機械人」就化身成為一班自閉症兒童的老師,協助他們提升手勢溝通技巧。這個老師到底有哪些絕招,可以令自閉症兒童乖乖跟它學習?

整個社交機械人訓練計劃是由中大研究團隊負責製作程式、寫對白;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教師團隊負責提供設計意見、製成評估表等 ,是一整隊人合作而成的成果。(圖﹕黃志東)
整個社交機械人訓練計劃是由中大研究團隊負責製作程式、寫對白;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教師團隊負責提供設計意見、製成評估表等 ,是一整隊人合作而成的成果。(圖﹕黃志東)

智能機械人在一般人眼中可能只是個冷冰冰的死物,然而當它說話、郁動時,在自閉症小朋友眼中便變成了一件有趣而可親的玩具,願意跟它學習。

這個眼晴可以閃燈、手腳關節能靈活移動,並可發聲的「社交機械人」,名字叫「天晴」,與其他三個「朋友」﹕「天藍」、「天陽」及「天河」同屬於人工智能機械人NAO。它們是由一家法國公司設計,透過輸入不同程式,NAO可作出各種仿效人類的行為。今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聯同中大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系和文學院語言學系組成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將人工智能機械人NAO應用於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溝通能力,教導他們辨認手勢,並以手勢傳達需要和感覺,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機械人動畫片助辨認模仿

由於機械人訓練中,小朋友要百分百做到跟它一模一樣的手勢 ,它才會表示做得正確,所以有時候老師也會跟同學以人對人的方式做訓練,同時也可知道小朋友是否可以對人做出同樣的動作。(圖﹕黃志東)
由於機械人訓練中,小朋友要百分百做到跟它一模一樣的手勢 ,它才會表示做得正確,所以有時候老師也會跟同學以人對人的方式做訓練,同時也可知道小朋友是否可以對人做出同樣的動作。(圖﹕黃志東)

為何能夠做出正確的溝通手勢,對自閉症小朋友來說是那麼重要?蘇詠芝說﹕「自閉症小朋友生氣時,一般會用丟東西、發脾氣等來代表很嬲。但若他們能做出『好嬲』的手勢,老師或家長便可以知道原因,並嘗試問他:『你現在是否很生氣呀? 』然後想方法去解決他這個問題,並藉此與他展開對話。手勢可協助他們有效傳達自己的需要和感覺,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在引入NAO之前,蘇詠芝領導的一項研究已證實,利用電腦製造的機械人動畫影片可有效訓練低功能自閉症兒童辨認、模仿和在適當的社交場景中運用手勢。

至於社交機械人於去年10月誕生,她表示團隊約花了4個月時間編寫程式和創作相關情景故事,並跟合作學校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方面調整故事深淺程度,於今年4月正式啟用。他們亦參考一些網上平台資料,認為自閉症小朋友作出問題行為,多是因為覺得嘈吵、炎熱、肚餓等原因,初步找出20個常用手勢,經篩選後再集中設計出8個較常用的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

針對問題行為設計8個手勢

現時中大教育學院共有四部NAO,團隊利用社交機械人,教導匡智翠林晨崗學校27名年齡介乎6至12歲的自閉症學生辨認和做出8個目標手勢。這27個學生共分為兩組,一個是干預治療組,於今年4至6月的第一期訓練中,他們獲安排每周進行兩次機械人手勢訓練,當中機械人會跟他們講故事,再告訴他們如何做出適當手勢;另一組則是對照組,並沒有接受任何社交機械人訓練,但也會接受前測和後測。第一期訓練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學生,干預組的學生更能辨認和做出在訓練時展示的情景裏所做出的8個手勢。更重要的是,干預組的學生能將所學的手勢溝通技巧應用到訓練中沒有展示的新情景,甚至能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辨認和做出相同的手勢。而今年11月中,他們亦已完成第二期訓練。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左)及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右)均希望透過社交機械人的協助,增強自閉症學童的溝通能力。(圖﹕黃志東)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左)及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右)均希望透過社交機械人的協助,增強自閉症學童的溝通能力。(圖﹕黃志東)

學習成效因人而異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校長霍俊榮表示,一直希望透過不同方法加強學生溝通能力,加上今次有中大這個強勁團隊及實驗數據支持,有信心試行這項計劃。「這班小朋友其實有很多潛質,但就經常被人忽視。我們需要很多方法和誠意去協助他們突破障礙,當中少不了要創新和冒險,社交機械人是其中一個。」

而有份負責這個計劃的林家儀主任表示,個別學生對機械人會感到很大興趣﹕「有些學生對機械人比對人更敏感,例如有一個學生,平日我們愈叫他愈走,但一看到機械人便非常專注;有些學生甚至會模仿機械人的動作,例如扮它走路。不過亦有些同學對機械人沒有太大的感覺,所以是否能專心跟機械人學習或正確做出手勢,同學的個別差異也很大。」

知多啲﹕情景中學習手勢

小朋友做出表示「好煩」的動作。(圖﹕黃志東)
小朋友做出表示「好煩」的動作。(圖﹕黃志東)

採訪當天,同學正示範使用社交機械人的過程。首先一名中大的研究助理,聯同一名老師與學生一同進行測驗。老師林允沂同時是設計程式的研究隊員,她負責操控機械人運作,而助理則會陪伴同學並排而坐,記錄他所做的手勢是否正確。

社交機械人會講述一個情景,而電腦圖畫亦會顯示箇中內容,例如「哥哥養的貓經常在叫,妹妹覺得好煩。請你做出適當的手勢,是代表妹妹覺得好煩的意思。」而NAO社交機械人便做出「好煩」 的手勢。

這時,學生會跟機械人一同做出相關手勢,而助教也會作出記錄。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

患雷特氏症 半歲開始發育倒退 堅毅父伴女 邁十步奇蹟

【明報專訊】看着孩子逐漸長大,是父母最高興的事,但如果孩子發育突然倒退,父母又能如何面對呢?罕見疾病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的患者,身心大約在半歲時開始退化,連原本做到的手部動作、眼神接觸,統統都無法再做到。

sen_2016-11-29_a1

5歲半的茵茵是患者之一,爸爸Samuel曾經灰心無助,卻堅持跟女兒做復康訓練。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茵茵前年成功行到十步。Samuel喜出望外,更相信只要不放棄,患病的女兒一樣能快樂成長。

父母都想子女健健康康,茵茵出生時,爸爸Samuel也抱着這個簡單的希望,後來卻發現這願望不易實現,「她出世後頭半年毫無異樣,在母嬰健康院做檢查,紀錄也良好。但到了第7個月,她的行為發展有點停滯,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開始學爬」。

常搓手 不望人 脊柱側彎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到了1歲,原本跟人有眼神接觸的茵茵,突然開始不望人,又出現情緒不穩、搓手的情况,手部力量日漸減弱,「她之前能用手拿起小顆的藍莓來吃,卻已退化至完全拿不到」。女兒發育倒退,焦急的父母帶她四出求醫,有醫生估計是自閉症,也有說可能腦癱,「有次去到醫院,護士問要看哪個專科,我都答不出,根本毫無方向」。由於不知是什麼病,無法對症下藥,病情只有一步步變壞。

直至有相熟護士長建議去遺傳科求診,終於在21個月大時,茵茵確診患有雷特氏症。病人出生時與常人無異,但到半歲左右便發病,身心皆出現退化迹象,包括沒有眼神接觸、欠缺語言能力、脊柱側彎,而且肌肉力量變小,行走和吞嚥也成問題,還有頭圍偏細及常常搓手。

種種徵狀跟茵茵十分脗合,Samuel起初難以接受,「我睡不着,本來對女兒的人生有很多期盼,患了這個病後,她的未來不知會怎樣」。茵茵確診時,家中剛好正準備迎接另一個小生命,太太卻有少許產前抑鬱的迹象,可說承受着雙重壓力,這反而令Samuel決定振作,「我不打起精神,家庭肯定會倒下,我要帶領家人走出困境」。

一方面,雷特氏症患者需要戒口,茵茵的分解和消化食物的功能欠佳,進食後易有過敏反應,如影響睡眠、情緒,甚至引發抽筋,因此要避免吃常見的致敏食物,如蛋、花生、粟米、黃豆等。另一方面,Samuel聽從醫生意見,每晚跟茵茵做45至60分鐘的復康訓練,主要鍛煉下半身力量,例如膝蓋和大腿呈90度的高跪、碌滾筒等,也要扶着她站立和走路。

戒口兼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訓練漸見成果,先是脊柱側彎問題有改善,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茵茵的脊柱已能完全伸直。更讓Samuel感到鼓舞的片段,發生在前年中秋節,「我扶着她,無意中放了手,沒料到她可以自己行到十步左右,這是我從來不敢想像的畫面」。大為感動的Samuel說,即使不能一下子見到很大的進步,但只要每天堅持陪茵茵鍛煉,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言語方面,茵茵現在都未能講出一個字,最多能發出無意思的音節。Samuel沒有苛求,只是間中跟茵茵訓練口肌,志在幫助她吞嚥食物。至於搓手這類小動作,他坦言不打算逼她戒掉,「你今個月叫她不搓手,可能真的會減少,但會有另一個重複動作代替,例如磨牙,所以也算了。既然對身體和日常生活沒有大礙,那就可以了」。

只求女兒開心 小進步已滿足

事實上,醫生曾向他表示,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孩子會慢慢退化至離世為止,但Samuel不同意,「她一邊退化,我一邊幫她做復康訓練,如果能令復康的程度高於退化的速度,計起上來就能達至小進步了」。而且雷特氏症患者到了5歲後,退化速度通常會減慢,他相信復康訓練的功效會更明顯,「我不至於對茵茵抱太高期望,總之她開開心心,沒有併發症就好。如果能做到不再退化,甚至間中有少少進步,便很滿足了」。

遺傳疾病 產檢難查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雷特氏症屬於遺傳科疾病,一萬人中會有一人患病,當中超過九成是女性。患者大部分都是因基因突變而致病,產前檢驗亦難以得知,故父母通常毫無心理準備。

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包括有美籍黎巴嫩學者、分子與人類及遺傳學教授胡達‧佐格比,以及英國遺傳學教授艾德里安‧伯德。二人於1999年發現,人體內一種叫MECP2的蛋白質失常時,就會令發育功能倒退,導致雷特氏症。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臨牀教授林青雲解釋,MECP2蛋白一旦功能失常,有可能影響腦部運作,導致自閉、智障、雷特氏症等多種疾病,「腦內的神經細胞一個駁一個,把信息傳遞。MECP2失常時,細胞不會死掉,但傳話時卻會出錯,形成混亂」。

未來或有治療藥面世

雷特氏症的徵狀通常在半歲時開始出現,包括不望人、不肯笑;也會出現重複而無意思的動作,如搓手或把手放在嘴邊來回移動,「由於是罕見疾病,要診斷也很困難,到了六七歲才確診也不出奇」。過了幼兒期,患者的自閉徵狀會減少,對外界事物展現出興趣,但可能出現脊柱側彎等較嚴重問題。

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不過林青雲表示,復康訓練對患者有幫助;更重要是外國已有針對雷特氏症的藥物研究,並進入臨牀測試階段,所以患者仍有康復的曙光。

病人支援組織

◆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由雷特氏症患者家長成立的自助組織,目前接觸了20個家庭,提供情緒及康復方面的支持。
電話﹕9129 2857
Facebook專頁﹕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罕見疾病患者、家屬及專家組成,舉行研討會、電影欣賞等活動,促進患者及家屬交流。
電話﹕2708 9363
網址﹕www.hkard.org

文﹕李樂嘉
圖﹕馮凱鍵、資料圖片

樂觀不畏難 四肢麻痹視障生獲嘉許

【明報專訊】先天四肢麻痹和患視障的叢淑敏獲嘉許為「好學生」,她憑努力應付學業,樂觀面對人生,即使因不獲准錄音答卷而未必可以考文憑試,達成從事輔導工作的夢想,她仍然沒有消沉。

不獲准錄音答卷考文憑試 未消沉

叢淑敏原籍山東,5歲時與母親來港,她出生時腦部缺氧,導致四肢麻痹,視力受損,不能認字。身體雖不能活動自如,但淑敏依然努力入讀特殊學校。她依靠聆聽電腦軟件來學習,並以口述錄音做功課,功課每有不明白,她都會問教師,樂觀性格讓她不怕困難,「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直至行為止」。淑敏得到同學信賴,獲推舉為班長,她除處理班務,也幫助語音表達能力弱的同學。

叢淑敏夢想做輔導工作,但先要通過考大學一關,但考評局不接受以錄音答卷,淑敏表示身體限制大,只能放棄,「我雖是樂觀的人,但努力過後也不行就要放棄」。淑敏沒有消沉,「初初一定不開心,當老師開解後就慢慢恢復了」。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校長李靜雯表示,學校有為淑敏提供生涯規劃課程,盼為她安排其他升學途徑,如藝術方面的專科學校。

考評局:可申代筆答卷

考評局回覆稱,現沒為特殊需要考生提供錄音答卷,但可經學校申請代筆答卷,特殊需要考生事務委員會正處理來屆文憑試的特別安排申請,將會評估每個個案,提供相應安排。

2016年11月20日

分拆中文部首 增認字速度 拆解讀寫障礙

自動自覺做功課——爸爸Andrew曾以為Zoe懶惰,不肯用功溫書,後來才理解女兒的困難,面對文字特別容易感疲倦;經過適當的支援,現在Zoe會自動自覺做功課,對學習不再抗拒,爸爸也放心不少。
自動自覺做功課——爸爸Andrew曾以為Zoe懶惰,不肯用功溫書,後來才理解女兒的困難,面對文字特別容易感疲倦;經過適當的支援,現在Zoe會自動自覺做功課,對學習不再抗拒,爸爸也放心不少。

【明報專訊】說起讀寫障礙,很容易聯想到「鏡面字」﹕把「b」寫成「d」、搞亂「6」和「9」,或者把中文字部件左右對調。其實鏡面字只是表徵之一,有些孩子不會倒轉寫字,但記憶和理解文字卻有困難,溫書、做功課時一樣頭痛。

不過,他們的智力與常人無異,只要配以適當的溫習方式,追上學習進度絕非難事。現在就由過來人和專家過幾招,教家長如何支援讀寫障礙兒童,令成績大躍進吧!

今年9歲的Zoe,寫字工工整整,也沒寫過左右調轉的鏡面字,爸爸Andrew從沒想到她有讀寫障礙,「她讀的幼稚園不注重抄寫,小一課程也較輕鬆,我一直沒為意她有異樣。到了小二,她不太擅長拼音和閱讀理解,我也只以為她吸收知識比較慢;到後來做數學文字題,完全無法理解題目,才安排她去做評估」。結果顯示Zoe是讀寫障礙兒童,文字理解能力較弱,閱讀速度也緩慢。

讀寫障礙未必等於倒轉寫字

過來人語——Andrew寄語有讀寫障礙問題兒童的家長,要盡量控制情緒,孩子真的無法把課文記入腦時,寧願暫時降低要求,也不要勉強。
過來人語——Andrew寄語有讀寫障礙問題兒童的家長,要盡量控制情緒,孩子真的無法把課文記入腦時,寧願暫時降低要求,也不要勉強。

評估結果令Andrew大感意外,想着手幫助Zoe讀書,卻又不得其法。當老師派發篇章,他便叫Zoe反覆閱讀,默書前又會叫她抄寫,或花多些時間看課文內的字詞,希望幫助她認字,但Zoe一看得久,就表現出疲累的樣子。「這時候便形成親子衝突了,我覺得自己想幫她,而她偏偏不肯受幫助。我還試過『劈炮』,跟她說﹕『我不管了,你自己搞定,明天和老師交代吧。』」

不得其法 爸爸教到「劈炮」

在難以理解文字的情况下,Zoe的詞彙量十分有限,變相最怕默書和作文。而在Andrew眼中,同樣棘手的是數學文字題,「文字題中有很多關鍵詞,例如題中有『還有』兩個字,代表她要用加數,我便要很努力教她『還有』背後是什麼意思。這就足以教一晚了,而且她一覺醒來就會忘記」。

悉心教導——雖然學習上稍有障礙,但無損Zoe和家人的感情,獲爸爸悉心教導之餘,又試過和媽媽一起參加堆沙比賽,生活充滿樂趣。
悉心教導——雖然學習上稍有障礙,但無損Zoe和家人的感情,獲爸爸悉心教導之餘,又試過和媽媽一起參加堆沙比賽,生活充滿樂趣。

苦無對策下,Zoe報讀了為讀寫障礙兒童而設的支援課程。在課程中,她學習將中文字分拆成部首、部件,認字和記字的速度加快了不少,成績也明顯有進步。以往每次中文默書,她只取得70分以下,現在卻能獲得98分或以上。

Andrew還說,隨着認識的字詞增加,寫作的難度也大為降低,「有一次她作文,叫我猜她寫了多少字,我估100字左右,怎料她寫了200多字。我當然喜出望外,更開心是看到她很自豪的樣子。自信心回來了,以後才不會再抗拒讀書、做功課」。

當小老師 加深對字詞印象

參加支援課程,別以為只有孩子要上堂,原來家長也要做功課。首先,Zoe會在堂上學習單字和默書,每次她默書後,爸爸也要在家中默一樣的生字,由Zoe擔當小老師,負責批改,加深她對這些字詞的印象。另外,Zoe對動物有興趣,導師便讓她看相關的圖書和文章,讀畢後向爸爸複述故事內容。「我不是聽完便算,相反,我也要用自己的表達方法,將故事概括地講給她聽。她聽完後要作出比較,她和我的複述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這樣做的用意,是想Zoe學習找出文章重點,進一步增強理解能力。

圈出關鍵字 應付數學文字題

隨着語文能力改善,Zoe在數學科的表現也愈來愈好,連數學老師都大讚她進步神速。過去無法應對的文字題,已一步步找到拆解方法,「我現時已甚少主動教她如何計算,每當遇到較長和複雜的文字題時,她會圈出要注意的關鍵字,很多時都能夠列式,真的無法解決時才會問我」。

學習語文 從口語入手

口語訓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客席副教授鄭佩芸認為,口語訓練是語言理解的基礎,對讀寫障礙兒童尤其重要。
口語訓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客席副教授鄭佩芸認為,口語訓練是語言理解的基礎,對讀寫障礙兒童尤其重要。

要讀好語文,不但講求識字,還要懂得配詞、作句、閱讀理解。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客席副教授鄭佩芸建議,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學習語文,應該從口語入手,「叫他們抄寫或做工作紙,他們做完都未必明白。如果孩子能在口頭上配詞、造句,對閱讀文章和寫作也有幫助」。她特別介紹了一連串口語活動,有助讀寫障礙兒童掌握語文技巧。

對唱歌謠

用一些孩子認得的文字,創作成淺易童謠,例如「一二、一三、一十三;大小、小大、大中小」,平日坐車、吃飯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人一句對唱。唱完這些簡單的詞句後,便逐步加上其他字詞,如變成「大水、大花、大水花」。雖然不會一下子認識很多新字,但能提升他們朗讀中文的興趣。

口頭配詞

懂得運用——博思會副主席藍芷芊醫生表示,口語訓練對讀寫障礙兒童十分重要,就算他們將勤補拙,背誦大量生字,但平日不懂運用的話,也難以改善理解或寫作能力。
懂得運用——博思會副主席藍芷芊醫生表示,口語訓練對讀寫障礙兒童十分重要,就算他們將勤補拙,背誦大量生字,但平日不懂運用的話,也難以改善理解或寫作能力。

遣詞造句是小學常見的功課,但讀寫障礙兒童的認字能力已經不高,要配成詞語就難上加難;不如由口語入手,跟孩子玩配詞遊戲。假設用「發」字配詞,孩子可能會答「發明」、「發生」等,萬一回答了「頭髮」,家長便知道他們混淆了同音字。在糾正的時候,不妨順勢教他們區分兩個字的意思。

「讀」故事學語法

很多小朋友都會學習講故事的技巧,但鄭佩芸強調,讀寫障礙的孩子要學的是「讀」故事,即是把書中句子逐字逐句朗讀出來,過程中學習語法規則。讀完之後,家長才叫他們用自己的言語,將故事複述出來。即使是英文故事,孩子未必認識全部字詞,但透過前文後理、圖畫等,仍能推測出文章大意。當孩子嘗試去理解、進而闡釋故事時,等同做了一次口頭的閱讀理解練習。

拆字遊戲

中文字分成字形、字音、字義三部分,想了解一個字的讀音和意思,除了查字典外,還可以跟孩子玩拆字。以「抓」字為例,從部首中,孩子得知這個字與手部動作有關,又可從偏旁的「爪」字,推測發音。英文字雖然沒有分部首或偏旁,但也可以按音節拆字,例如將「playground」分成「play(玩樂)」和「ground(場地)」,就可聯想到「遊樂場」的意思。

寫作「火箭圖」

「火箭圖」睇文章結構——以前Zoe作文常常沒有寫結局,自從運用了「火箭圖」後,她開始掌握到文章結構,寫出來的故事也完整得多。
「火箭圖」睇文章結構——以前Zoe作文常常沒有寫結局,自從運用了「火箭圖」後,她開始掌握到文章結構,寫出來的故事也完整得多。

即使記到不少詞語,讀寫障礙的孩子也未必懂得運用,以表達完整意思,也因此作文對他們而言十分困難。鄭佩芸建議,做寫作功課前,可讓孩子看一篇題材相近的文章,作為範例,再根據文章內容填寫「火箭圖」,亦即寫作框架,分為背景、經過和結果三部分。填好火箭圖,孩子才開始創作自己的文章。他們要先用口講出整篇文章的結構,包括時地人、重要情節及結局。經口頭演繹後,孩子已試過用詞句來傳達文章意思,真正動筆時自然較易上手。

■Info

「牽手同行﹕學習有法」系列講座

即日起至明年5月的多個周六,非牟利機構博思會將舉行多個有關特殊學習障礙的講座,由教育界專業人士主講,協助家長支援孩子的學習需要

時間﹕上午10:00至中午12:00
地點﹕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
收費﹕$50(4人或以上,每人$40;另設學校及機構報名優惠)
查詢﹕2870 1377
網址﹕www.pathways.org.hk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孩子打破沉默 改善耐性與定力 治療犬伴特殊童成長

【明報專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牠們不單帶來歡樂,還能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動物輔助治療近年引入香港,由動物輔助治療師設計活動,讓治療犬陪小朋友一同接受訓練。在動物陪伴下,平日寡言的孩子學會表達指令,也能完整講故事;坐不定、四圍走的孩子,則訓練了耐性和定力。不知不覺間,社交和行為問題均得到改善。

犬性善良——主人Miranda觀察到多多天性善良,希望牠能幫助別人,便安排牠成為治療犬,幫助小朋友成長。
犬性善良——主人Miranda觀察到多多天性善良,希望牠能幫助別人,便安排牠成為治療犬,幫助小朋友成長。

一看見治療犬多多,5歲的睿睿立即露出笑容,準備好接受動物輔助治療。約45分鐘的治療包含了三個小活動﹕首先,睿睿要向多多發出指令,如坐下、趴低等;之後帶多多在室內踱步,每次起行前都要說「多多去街街」;最後一個環節中,他要說「多多吃東西」,再給多多餵食事先預備好的狗糧。

為狗狗演奏——睿睿喜歡音樂,在發聲圖書上專心「彈琴」,將樂曲送給多多。
為狗狗演奏——睿睿喜歡音樂,在發聲圖書上專心「彈琴」,將樂曲送給多多。

由於睿睿喜歡音樂,動物輔助治療師(下稱治療師)還加插了音樂元素,例如治療前和結束後,睿睿都會唱歌,感謝多多來跟自己玩;又預備了一本發聲圖書,只要按下書上的琴鍵圖案,圖書就會播出音樂聲,每當睿睿開始「彈琴」,多多就會伏在地上,靜靜聆聽。

睿睿參加的,是由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HKAATA)主辦、香港傷健協會協辦的動物輔助治療,透過向治療犬發出指令、玩遊戲等活動,改善小朋友的情緒、言語、社交等問題。治療犬已經過考核,確保能配合指令及沒有攻擊性。治療師本身是社工、言語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熟悉受助者特性,並按個別對象的情况,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互動中練說話及肌肉能力

以睿睿為例,他被評為患有自閉症及整體發展遲緩,治療期間便多讓他開聲講指令,訓練其說話能力;加上他拿東西常常不夠力,所以向多多餵食的時候,治療師要他親手打開裝有狗糧的膠盒,以鍛煉他的小肌肉。

睿睿接受了兩期各8節的動物輔助治療,媽媽Ruby坦言,起初只是抱觀望心態,「他到了三歲多才講有意義的單音字,常常自顧自地摸沙發,見到這情况,基本上什麼治療都給他嘗試。除動物輔助治療以外,他也有密集的言語、職業、物理治療,去年還接受過髗骶骨治療,但全都不敢抱太大期望」。 正因治療眾多,當睿睿去年成功唱出字母歌時,Ruby已分不清是哪個治療為兒子帶來改善。

逐漸適應——睿睿一開始有點害怕多多,熟稔後就很愛跟牠玩耍。Debbie表示,怕狗的小朋友可先離遠觀察,慢慢適應。但如果小朋友對治療犬表現出攻擊性,例如想打牠,就未必適合接受動物輔助治療。
逐漸適應——睿睿一開始有點害怕多多,熟稔後就很愛跟牠玩耍。Debbie表示,怕狗的小朋友可先離遠觀察,慢慢適應。但如果小朋友對治療犬表現出攻擊性,例如想打牠,就未必適合接受動物輔助治療。

主動分享治療經歷 療效顯著

赴台實習——HKAATA每年會推薦一至兩名成員到台灣,修讀課程及實習,考取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
赴台實習——HKAATA每年會推薦一至兩名成員到台灣,修讀課程及實習,考取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

不過,睿睿繼續接受第二期的動物輔助治療時,功效漸漸明顯起來,「我見到他很有意識去聽治療師指示,在家中又說很想念多多,還間中談起訓練的場面,這是從來沒見過的,他以前不會講自己喜歡什麼。雖然不算突飛猛進,但至少這治療能帶動他主動表達」。

睿睿的進步不單令Ruby驚喜,治療師兼HKAATA創辦人倪曉暉(Debbie)亦大感鼓舞。Debbie一向有養寵物,曾擔任外展社工的她發現,動物能為人類帶來正面的影響,「有些年輕人本身粗口爛舌,但一去狗場做義工,就變得十分有愛心。我展示寵物的照片,他們又會話題不絕」。

小朋友犬隻個性互配合

放膽講故事——除了玩遊戲外,伴讀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平日少說話的小朋友,面對治療犬時會變得安心,放膽講出故事內容。
放膽講故事——除了玩遊戲外,伴讀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平日少說話的小朋友,面對治療犬時會變得安心,放膽講出故事內容。

動物一向有參與社會服務,如去醫院、護老中心探訪有需要人士,但Debbie相信,動物不單能逗人開心,也能與人互動,讓對方從中成長。於是她三年前去台灣,修讀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課程,回港後創辦HKAATA,以動物輔助治療患自閉、過度活躍、智障等病症的兒童及青少年。

除了睿睿接受的一對一治療外,HKAATA也提供小組形式治療,大約6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合成一組,跟兩隻治療犬玩遊戲,「遊戲設計既要適合治療犬個性,也要符合小朋友需要。例如小朋友過度活躍,便會安排一隻性格較靜的治療犬,跟他們玩鬥定力大賽,大家頭上都放着公仔,不能讓公仔掉下。治療犬通常做得到,小朋友見狀也嘗試控制自己,不要亂動,變相提升了耐性和定力」。

放膽溝通 相處輕鬆

主人同受訓——治療犬和主人都需要接受訓練,學習聽從指令,讓治療能順暢進行。
主人同受訓——治療犬和主人都需要接受訓練,學習聽從指令,讓治療能順暢進行。

Debbie認為,相比起其他治療,小朋友跟動物相處時較沒有壓力,效果自然理想,「他們不覺得正在受訓,反而像跟狗仔玩、做朋友。而且他們想治療犬聽指令、坐定定,變相鼓勵了他們也要聽指令和坐好。有小朋友更試過貼狗仔的相片在牀頭,每次望到就有信心,相信自己行為會有進步」。

做治療犬 須培訓一年再考核

小朋友從動物輔助治療中得益,對動物主人來說,能讓寵物發揮所長,同樣滿足不已。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早已展露善解人意的一面,主人Miranda看在眼內,深知牠能明白人的需要,「我帶牠去朋友家,家中有個一歲多的孩子剛學會行路,多多怕他行得不穩,一路在旁邊跟着他行,怕他跌倒,但我從沒教牠這樣做」。

之後Miranda便在網上搜索,希望找到一些途徑讓多多能幫助人,終於認識了動物輔助治療。但要成為治療犬絕不簡單,參加培訓計劃後,一年後須通過考核,才能擔任治療犬,而且每年都要續牌。雖然品種不拘,但要健康、對人友善、不會胡亂吠叫,亦要聽得懂基本指令。

狗主要慎言 免教壞細路

小組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有一對一形式,也有小組形式,小朋友不單跟治療犬互動,也學習與人相處。
小組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有一對一形式,也有小組形式,小朋友不單跟治療犬互動,也學習與人相處。

狗隻通過考驗後,連狗主也要受訓,成為治療犬引導員,例如狗主需要學習在狗隻完成指令時,立即讚賞牠。另外,曾經有治療犬引導員稱自己的寵物為「肥豬」,沒想到小朋友聽到,竟也四處叫人「肥豬」。為免小朋友有樣學樣,狗主要建立意識,對言語有所警惕。

Miranda帶領多多,雙雙過關投入服務,過程中進一步發現多多的優點,「我以前只知牠很乖,現在知道牠很有耐性,當睿睿餵牠吃東西時,其實牠很想吃,只要行前一步就能把狗糧吃了,但牠堅持聽到『多多吃東西』時才去吃,很有耐性,也有思考能力」。

■Info

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
協會於2013年正式成立,由註冊動物輔助治療師、社工、輔導心理學家、特殊教育老師等組成,提供動物輔助治療的小組及一對一個案服務,亦舉行治療犬培訓計劃,以及治療犬主人訓練工作坊。
查詢﹕hkaata.hk@gmail.com
網址﹕www.hkaata.com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