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大學學費廉 港生負笈增

【明報專訊】奧地利領事館商務專員公署教育部指出,自2012年實行三三四及奧地利部分大學推出全英語教學後,往該國修讀酒店及旅遊學士課程的港生以倍數上升,亦有家長指該國學費較英、美、澳、加等熱門地區便宜。

該公署指出,過去5年到維也納MODUL大學升讀酒店管理、款待、國際商業管課程的香港學生逾百人,當中不少學生家長向該署指學費較便宜為亮點之一。家長陳先生的兒子於文憑試考獲20多分,獲理工大學取錄入讀非最心儀課程,其後報讀英、美大學並獲取錄,但被學費「嚇一跳」,最後選擇往奧地利升學。以上述課程為例,四年制學費共5.2萬歐元(約為44.3萬港元),較英美便宜逾半。

另一名家長何生亦表示,原預留150萬港元予女兒到海外升學,但女兒留學奧地利3年連同生活費只花約50多萬港元。此外,他認為課程認受性高,即使其女兒不懂日語,但仍能在日本獲高級酒店聘用實習。

奧地利領事館商務專員公署專項顧問吳詩韻表稱該國大學招生程序約於每年10月展開,考生可憑3年中學成績報讀,如面試表現良好,可獲有條件取錄;考生如在文憑試的英文及數學科取得3級成績便可獲取錄。

2017年5月9日

本年度聘430醫生 醫局料用完儲備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醫護人手不足,醫管局表示,2017/18財政年度(今年4月至明年3月)會聘請430名醫生及2130名護士,亦料今個財政年度會用完所有儲備。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柏賢早前預料,即使增聘人手,仍欠缺300名醫生和600名護士。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撥款明顯不足,長遠只會令服務質素下降。

醫管局財務總監錢湘芷說,醫管局2017/18年度預算,會有214個醫生及1307個護士流失,包括退休、離職,以及未能聘請而造成,估計會聘請430名醫生,包括320名醫學院的畢業生,另會聘請2130名護士填補,令醫生、護士整體人數較上個年度增加約3%。不過,由於各項新增服務需要人手,故梁柏賢早前預料,今年度仍欠缺約300名醫生和600名護士。

4600萬壞帳 涉非居民「走數」

錢湘芷又說,醫管局在2015/16年度錄得約4600萬元壞帳,其中八成至九成為非符合資格人士,即非本港居民沒有「找數」,強調局方會循不同途徑,如小額錢債審裁處追討款項。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吳志豪說,空缺年年有,一直未能填補並不理想,指同事每日超時工作兩三小時是閒事,盼未來一兩年起,每年將有約400名醫科生畢業可改善情况,但現時都是「頂住先」。

議員批撥款不足 服務質素降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政府撥款明顯不足,壓迫醫管局,長遠只會令服務質素下降,政府與醫管局又一直「玩空缺」,聲稱因未能填補空缺而未能增加服務,如天水圍24小時急症室,但其實可透過聘請兼職醫生或已退休醫生解決問題,認為局方只是製造藉口。

至於非本港居民「走數」,吳志豪和郭家麒均認為難以避免,亦沒有方法解決,郭家麒說,醫護不會因金錢而降低道德水平,只要病人有需要都會醫治,只能勸喻他們付款。

2017年5月9日

惠康1.9萬月薪聘夜班收銀 職員:分店大較辛苦 專家:屬基層工作「頂點」

銅鑼灣鬧巿24小時營業的惠康「銅鑼灣超級廣場」,近日貼上招聘告示,顯示全職夜間收銀員月入可達1.9萬元,記者昨午現場觀察,見收銀員處理顧客付款忙個不停。(李紹昌攝)
銅鑼灣鬧巿24小時營業的惠康「銅鑼灣超級廣場」,近日貼上招聘告示,顯示全職夜間收銀員月入可達1.9萬元,記者昨午現場觀察,見收銀員處理顧客付款忙個不停。(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周一起調升至34.5元。銅鑼灣有24小時營業的超級市場近日貼出招聘廣告,表示今年5月1日起,夜班收銀員月入可達19,200元,明顯較日間收銀員高37%,有關職位每周工作6日,每日9小時,並可獲12天有薪年假及俗稱「銀行假」的17天公眾假期。對收銀員月入近2萬元,有人力資源顧問分析,高薪酬或涉及獨特條件如夜班工作,以基層工作而言,相信此薪金水平已「到頂」;工會指出,有關薪金與收銀員工時長、工作壓力大有關。

銅鑼灣24小時分店 惠康:按市場釐定

位於銅鑼灣記利佐治街的24小時營業惠康「銅鑼灣超級廣場」分店,近日貼上招聘月入可達1.9萬元的夜間收銀員招聘告示。惠康昨回覆本報查詢表示,員工的薪酬水平是按一系列因素,如營運情况及市場薪酬水平而釐定,對於該店聘請夜間收銀的人數,惠康回應中未有具體提及。

這份月入近2萬元的夜班收銀員招聘廣告,昨亦見於社交網站facebook「搵工一族」群組。本報記者昨到該分店,見仍貼上全職收銀員招聘廣告,當中能提到「(每周)6天工作」、每天工作9小時的「夜班全職收銀員」,月入19,200元,日班和中班全職收銀員則分別月入14,000元和17,120元,薪酬甚至遠超不少要求大學學歷的職位起薪點。

記者昨以求職者身分到超巿招聘站了解,經理解釋,夜班全職收銀員晚上7時後上班,負責收銀和處理貨品,廣告上指每月收入是底薪連津貼,月入1.9萬包括薪金約9600元、1500元津貼、每天約200元夜班津貼及其他津貼,但該職位「已請人」,暫無空缺,着記者考慮應徵另一間面積較小、位於銅鑼灣謝斐道的24小時超市夜班收銀員,月入約17,000元。

招聘站職員指出,該招聘廣告展示了約兩星期,很快就有人應徵,相信是薪金優厚所致;又着記者考慮先應徵其他分店,同時可「留名排隊」該月入1.9萬元的空缺,「那間分店較大,聽聞較辛苦,所以有人捱不住就很快辭職,不時有空缺」。

cn_2017-05-08_b2

附近便利店夜班月入1.2萬

本報記者分別查詢同區其他超巿或便利店員工薪酬,百佳招聘熱線職員表示,現無招夜班收銀,有經驗的日班收銀月入1.3萬元;位於銅鑼灣謝斐道的便利店職員表示,夜班店員月入約1.2萬元。

對於收銀員月薪近2萬元,政策分析學者莫家豪指出,本港屬知識型經濟,愈來愈多年輕人擁有高學歷,對職業有一定要求,令勞動市場出現技能錯配,形成「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

工會:工時長壓力大較高薪

職工盟零售、商業及成衣業總工會總幹事張麗霞指出,一般招聘廣告所指的收銀員收入包括一系列的津貼,「有關津貼受很多條件規限,若員工無法做足公司要求,便無法取得勤工獎,若沒有加班工作,其收入和招聘廣告上的數目就會相距甚遠」,她又指收銀員工時長,亦承受很大壓力,「如收錯數,員工就要賠償」,令人手流動較大,亦有人手不足情况出現,她相信該公司是想以高薪吸引人應徵。

學者﹕知識型經濟致技能錯配

收銀員月薪近2萬元惹來熱烈討論。有學者指出,本港屬知識型經濟,愈來愈多年輕人擁有高學歷,對職業有一定要求,令勞動市場出現技能錯配,形成「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有人力資源顧問形容,通宵工作、位處繁忙地區等獨特工作條件造就高薪,就基層工作而言,相信此薪金水平已「到頂」。

年輕人多高學歷 低層職業無人做

嶺南大學副校長、林文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莫家豪指出,在失業率偏低的下,本港勞動市場出現技能錯配,形成「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他分析,香港大力發展專上教育,社會整體知識水平上升,勞動人口中的大學生比例增加,大學生畢業後對職業有一定要求及期望,低下階層職業少人問津。

他指出,這要回歸到大學教育目的,究竟是為了學生作職場訓練,還是追求知識增長;他觀察到亞太區的學生普遍根據學歷求職,而在美國,學士學位是當地人基本學歷水平,學生求學僅為追求知識,很多人持有學士學位也會到快餐店工作,但此情况在港則會被視為「資歷過高」。

根據勞工處及政府就業資訊,售貨員新入職月入約1.3萬;對要求文憑試學歷的政府助理文書主任起薪點為13,735元;對文憑試成績及體能有要求的海關關員起薪點為19,780元(見表)。

cn_2017-05-08_b4

人力顧問:旺區通宵工作難請人

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表示,基層職位的月薪1.9萬元是十分高的薪酬水平,已「到頂」。她表示,接觸過的求職者基本上擁有大專學歷,較少人只持有中學學歷,市場普通文員等基層空缺亦嚴重人手不足。她指出,薪金水平由市場供求決定,與學歷無直接關係,愈少人願意做的工作,薪金自然水漲船高,以惠康收銀員為例,本身屬基層職位,加上特定條件,如旺區工作、通宵上班等,更難請人,所以僱主面對請人困難,就需要開更高價。

明報記者
2017年5月5日

80後創網上士多獲網站獎 標籤系統助找「香港製造」等產品

「網上士多」士多香港有限公司(Ztore)昨獲頒「2016最佳.hk網站獎」商業(中小企組)金獎,其創辦人岑廸贊(中)表示,網站設標籤系統,助顧客快速搜尋到與「有機」、「香港製造」等相關的產品。(岑詠欣攝)
「網上士多」士多香港有限公司(Ztore)昨獲頒「2016最佳.hk網站獎」商業(中小企組)金獎,其創辦人岑廸贊(中)表示,網站設標籤系統,助顧客快速搜尋到與「有機」、「香港製造」等相關的產品。(岑詠欣攝)

【明報專訊】本地醬園的陳年檸檬、兒時零食的花占餅,在主打懷舊及本地食品的「網上士多」士多香港有限公司(Ztore)都能找到。Ztore昨獲頒最佳.hk網站獎的商業(中小企組)金獎,其80後創辦人岑廸贊(Danny)指網站設標籤(tag)系統,方便顧客物色與「有機」、「香港製造」等相關產品。

產品逾6000款 主打本地食品

由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HKIRC)舉辦的「2016最佳.hk網站獎」昨公布結果,獎項分為「商業」、「非商業」、「政府部門」及「立法會議員」4類,評審標準包括網站整體設計和操作、互動投入性、善用社交媒體和無障礙網頁元素。今屆獲476個網站參賽,其中商業(中小企組)金獎由2015年底成立的士多香港有限公司(www.ztore.hk)獲得,Ztore是供應超過6000款糧油雜貨及家居用品的網上超市,包括本地數十年歷史的醬園或品牌出品,亦有手工啤酒和餅乾。

按設計操作評分

Ztore設有標籤系統,顧客選了一種貨品後,例如圖中的有機純味黑糖,網頁上顯示了貨品的3個相關標籤,包括「有機」、「砂糖」、「紅糖/黑糖」(箭嘴示),顧客若想看「有機」相關產品,只需按下該標籤,就顯示所有「有機」產品。(網頁截圖)
Ztore設有標籤系統,顧客選了一種貨品後,例如圖中的有機純味黑糖,網頁上顯示了貨品的3個相關標籤,包括「有機」、「砂糖」、「紅糖/黑糖」(箭嘴示),顧客若想看「有機」相關產品,只需按下該標籤,就顯示所有「有機」產品。(網頁截圖)

在卡片以「士多老闆」自居的創辦人Danny表示,網站一個月的瀏覽人次有數十萬,顧客平均每次交易額超過500元。他們亦有車隊送勻全港,遠至愉景灣、東涌、馬灣,連村屋及無電梯的唐樓都可送貨,「顧客可以網上揀送貨時段,中午前下單的話,(當日)夜晚就收到」。Danny指網站設市面上較少見的貨品標籤系統,為顧客瀏覽時篩選出「香港製造」、「有機」、「公平貿易」等產品。

議員組 莫乃光獲金獎

另外,今屆參賽的55個議員網站中,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獲金獎,銀獎及銅獎由葛珮帆和張超雄奪得,有評審認為香港是多元社會,惟少於一半議員網站有中英版本(bilingual content)。

莫乃光表示,一般於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載有趣事情「呃like」,即使網站的收視率不及facebook,但網站可作為資料庫,公布議員的會議出席率等數據。

欠百救生員 公眾池局部關 工會推算欠300佔兩成

泳客劉先生(中)每天到葵盛泳池暢泳,他稱泳池有時因救生員不足,只能局部開放,倘再有泳會租用部分泳線,泳客將沒有足夠空間游泳。旁為街工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左)及社區幹事梁靜珊(右)。(街工提供)
泳客劉先生(中)每天到葵盛泳池暢泳,他稱泳池有時因救生員不足,只能局部開放,倘再有泳會租用部分泳線,泳客將沒有足夠空間游泳。旁為街工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左)及社區幹事梁靜珊(右)。(街工提供)

【明報專訊】炎夏將至,惟港九拯溺員工會估計,全港公眾泳池尚欠兩成救生員人手。街坊工友服務處最近亦接獲投訴,指葵青及黃大仙等地區的泳池因救生員不足,只可局部開放,影響市民暢泳空間。康文署回覆本報時證實今年泳季曾因救生員「流動性高」而關閉泳池部分設施。街工促政府改以專業職系聘用全職救生員,並提供晉升階梯及穩定就業機會,吸引新血,同時改善各區泳池設施,包括增建暖水池。

只開大池泳線租出 泳客:無位游

港九拯溺員工會成員郭紹傑稱,按現時編制,公眾泳池在旺季應有1404名救生員。該會檢視其中18個泳池,發現欠122名救生員,推算全港43個泳池缺少逾300名救生員,等於編制兩成。據街工統計,部分公眾泳池因救生員不足而暫停開放跳水池、副池、訓練池及或兒童嬉水池等,其中以西貢、東區、九龍城、葵涌、黃大仙及灣仔區情况最嚴重。

已退休的葵青居民劉先生每天到葵盛泳池游水,習慣維持30年。他稱葵盛泳池有時只開標準池,倘有泳會租用部分泳線,其他泳客沒有足夠空間游泳。

康文署:將加強招聘 找義工支援

康文署回覆,轄下泳池、泳灘及水上活動中心現有約110名季節性救生員空缺,署方已加強宣傳及招聘。另外,署方亦安排現職救生員輪流超時工作,並安排符合專業資格的義務救生員在泳季周末及公眾假期支援。署方承認今年泳季曾因救生員流動性高,需暫停開放使用量較低的設施如跳水池,但沒有泳池需關閉全部設施。

街工促以專職招聘吸引新血

街工認為,不設暖水池的泳池不能全年開放,康文署長期依賴短期臨時合約聘請救生員;加上一直以技工職系招聘救生員,薪酬不依年資遞增,又缺乏晉升階梯,難吸引新血,盼政府調整招聘制度,並盡快改善各區較陳舊泳池的設施。

2017年5月4日

行業概況、晉升階梯及升學資訊

傳媒(新聞工作)

香港傳媒數目愈來愈多,除了傳統的電台電視,報章雜誌外,新媒體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網上即時新聞愈見普及,行內對新聞工作者的需求也愈來愈大。

職能範疇

張健宗關注亞視員工的環境20150101劉焌陶攝幕前工作包括主播或新聞報導員,幕後工作則包括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採訪主任、編輯等,務求以持平客觀的態度把事實真相用文字、圖片或影像呈現。一般來說,記者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採訪、調查及搜集新聞資料,並在分析及整理資料後撰寫新聞稿件。攝影記者則會專門採訪某類新聞,並拍攝有新聞價值的照片,撰寫圖片說明或提供有關資料。編輯則專責修訂稿件以符合版位所需,亦會負責檢定報導內容,以免內容與法律有所抵觸或帶有誹謗成分。不過,新聞工作者很多時候需要兼任不同崗位,所以要具備各方面的才能,集採、編、播於一身,才可在行內繼續晉升。

傳媒的責任是把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如實報道給市民大眾,有助資訊流通,亦對社會上的各機構起監察的作用。

考考你

你能認出他們嗎?

(1) (2) (3)
(4)jobB17_B01_pto05_crop (5)jobB17_B01_pto06_crop (6)
有萬人迷新聞女郎之稱的31歲無綫女主播周嘉儀,被傳因與無綫48歲已婚主播許方輝,於去年7月因合作選舉論壇而頻密接觸,及後更私下單獨約會。 周嘉儀甚多擁躉,所以她未有親自澄清傳聞,亦令一眾粉絲牽掛兼失望。(電視圖片)

入職條件

大部分新聞工作職位都要求申請人擁有大學學歷,以及良好的語文能力。此外,專業的新聞從業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更要具有創意、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懂得靈活變通。

新聞系畢業生入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是必要條件。每一個學系的同學們都可當記者,例如:讀社工的可以當上政治版的記者,讀經濟的可以做經濟版記者,讀電腦科的亦可以做網頁記者。

晉升階梯及薪酬

job17_b01_path

 

升學培訓課程

一般院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系會提供與新聞編採、廣告、公關及新媒體有關的課程,有意成為新聞從業員的同學可選修與新聞編採有關的學科。課程內容大致包含大眾傳媒的介紹、新聞及傳播學主要理論、中英文新聞採訪、寫作及編輯技巧,亦包括新聞攝影及影像處理等技巧,理論與實務並重,為同學提供全面培訓,部分課程更提供短期實習,讓同學在暑假期間到傳媒機構實習,了解行業實際運作,汲取相關經驗,為未來投身傳媒界作好準備。(詳情請按以下連結)

 

香港賽馬會
青少年體育記者培訓計劃
計劃由香港賽馬會策劃和推動,對象主要為有意成為體育記者的同學,學員完成五天基本理論課之後,會獲派採訪工作。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計劃包括各類培訓,例如:名人採訪、新聞現場實地採訪、迎新營、專題報道比賽、多媒體工作坊等,亦有交流活動及親身製作,讓同學認識傳媒工作及操守。

考考你答案:(1) 利君雅 (2) 潘蔚林 (3) 左:伍家謙;右:方健儀 (4) 方東昇 (5) 黃婉曼 (6) 周嘉儀

書本樣式

job17_B1_1
job17_B1_2
job17_B1_3

林亦非踏上 獨立新聞攝影路

林亦非
林亦非

【明報專訊】2014年,在西非國家塞拉利昂一家婦產科及兒童醫院,一攝影師隔着病房的玻璃窗,用相機將小朋友生命擱淺的時刻定格。「在同一張病牀上,第一天拍的十三歲男孩當天晚上死了。第二天拍的兩歲男孩也在那天晚上死了。第三天拍的女孩被轉送其他醫院,護士估計她回不來了。」獨立攝影記者林亦非(圖)曾這樣撰文,而同一張病牀,第四天他就沒拍了,也沒問病童的病情。近十年他踏遍半個地球,以鏡頭記錄無數生離死別。一向習慣隱身在鏡頭後用相片講故事的他,這次親說自己的故事。

嘆本地新聞攝影地位低

乾淨俐落的短髮、泥黃色襯衫、全黑防水背囊,一身耐髒打扮的林亦非受訪當日來到添馬公園,在此拍下2014年佔領運動一幕幕場景的地方,細說入行到近幾年的採訪經驗。

2005年,林亦非加入本地紙媒的財經版。作為新入職的「小薯」,初時只要看到作品登上報紙一隅,他就感到滿足。但日復一日,他開始發現本地傳媒生態是:相片與文字比較下,地位卑微得很;相片的編輯工作多由文字編輯兼顧,效果並不理想,「攝影師用不同角度影相,在現場已經做了裁切,影像已是成品,之後文字編輯再做裁切是不理想,例如有時在wide shot(遠鏡)cut個大頭出來,但明明有張close up(近鏡)又不用」。

轉做「自由身」 主動發掘各地新聞

6年後他辭別主流媒體,反客為主變身freelancer(自由職業者),不再等公司派題材,而是主動發掘全球各地的新聞,親身飛到當地採訪,再將相片賣給國際新聞機構,如《紐約時報》、彭博通訊社。

鏡頭前後的生死搏鬥

在塞拉利昂那家婦產科及兒童醫院,很多小朋友送院一兩日後就過身。「情緒很容易投入……但要習慣,如果自己很感傷,就完成不到拍攝工作。」記錄死亡並不容易,如果當事人是自己認識的,就更揪心。幾年前,林亦非為一個患有脊髓肌肉萎縮症的攝影師朋友拍下他生命最後一段日子,朋友去世之時,林亦非比在2008年四川地震中看到一地屍體更難過。「四川地震那時,我拍下死屍、被壓着的人、倒塌的學校、家長去挖小朋友,但感覺都沒看着一個人由生到死那麼難受,因為我跟朋友之間有經歷。」

槍林彈雨間「捕捉」紅衫軍 「我都驚死㗎」

泰國紅衫軍反政府示威:2010年12月,林亦非到泰國曼谷拍攝紅衫軍佔領運動。他特意以黑白相呈現,令力量更集中。(林亦非攝)
泰國紅衫軍反政府示威:2010年12月,林亦非到泰國曼谷拍攝紅衫軍佔領運動。他特意以黑白相呈現,令力量更集中。(林亦非攝)

鏡頭前上演着生老病死,鏡頭後攝影師同樣面臨死亡威脅。2010年12月,泰國發生紅衫軍佔領運動,林亦非主動前往曼谷拍攝。「(當時我目睹)開槍、爆炸、流彈……(軍人)開槍的時候,全部人躺在地上(躲避),開完槍,我再站起來拍照。」子彈在面前橫飛,同行的文字記者受驚過度,提早回港看心理醫生。林亦非坦言:「我都驚會死㗎。」但語氣依然平靜。「害怕是好的,因為危機意識會強些。」林亦非認為攝影師要慢慢「試」自己對危險的接受程度,不能一下子就到槍林彈雨的戰地做新聞。

朝鮮「逃走」三句鐘 拍攝神秘國度真面目

金正恩2011年繼位成朝鮮最高領導人,曾經一度停辦的中國往朝鮮旅行團復開。林亦非亦參加了,「其實去的時候未知可以做什麼,如果(監控人員)全程『押解』着我們,我想不到可以做到什麼。」林亦非本未有頭緒,但同團的內地團友在酒店興致勃勃討論偷走大計,「大陸人真是很勇。」林亦非加入偷走小隊,找來幾個決定留守酒店的團友支開導遊,他們就伺機溜走。方法有點兒戲,但他們成功了。在被導遊「捉回」前,在朝鮮享受了沒有被監視的三小時。

格式化記憶卡逃避檢查

秘遊朝鮮:金日成廣場附近晚上漆黑一片,唯一燈光照在朝鮮已故領袖金日成畫像上。(林亦非攝)
秘遊朝鮮:金日成廣場附近晚上漆黑一片,唯一燈光照在朝鮮已故領袖金日成畫像上。(林亦非攝)

林亦非以鏡頭記錄了偷走經過,又去到著名景點金日成廣場,在附近拍下周圍大廈滅了燈、唯一的燈光打在該國已故領袖金日成畫像上的一幕。「如果只是跟導遊早上去看,其實未必見到,但這些都是有意思的影像。」不過,這些外來人看起來「有意思」的影像顯然不會令當地政府高興,在離境時要瞞天過海,帶走相片又要花點心思。「走的時候有人檢查我們拍的照片,有張記憶卡內是我拍下那些很官方、導遊帶我們去看的東西,我就讓他們檢查這張。另一張記憶卡才是我要的相片,那我就藏起來。」林亦非將另一張記憶卡先格式化,再放進另一部相機,所以照片就不能顯示,回港再「救回」相片。

到內地拍攝敏感題材,如北京水災、四川地震、烏坎村維權事件等,當局對記者的監控就更嚴密。林亦非說公安已有他的資料,為了避開監控完成拍攝,他唯有不停換住宿,或捱到晚上11、12時才入住,翌日又盡早離開。「無辦法呀,有港澳人士入住,酒店可能會通知公安,就會來找我。」早前他又到過汕頭的文革博物館,「很多公安呀,我穿那些內地人很喜歡的運動短褲——咪好鬼短嘅。」隱藏記者身分,打扮得像個當地人是他的另一招。

盼用影像喚醒讀者塵封記憶

「一些大家已經不記得的新聞,我會頗想做」。林亦非指出在傳統媒體未必有這個空間,因為「次次做完訪問,就要(按公司指示)跳去下一單。我們做freelance的,則可以控制做什麼題材」。林亦非記得2002至2003年SARS肆虐時,醫院「困獸鬥」,病的病、死的死,內地有人驚恐得從醫院爬出來。「但原來最慘未必是當時……」,林亦非2013年到北京拜訪一個曾受感染的男人。男人當年避過死亡一劫,但因為治療需要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令他患上骨枯、無法走動,要依靠年邁的妻子貼身照顧。事隔十年,SARS不復再,林亦非發覺原來有些痛苦不會隨時間過去而消逝,然而當事人的景况,似乎沒有人再關心。

「有時新聞就是這樣,你採訪完他,那他10年、20年後呢?」他自問自答:「沒有人報道了,沒有人記得了。」走訪戰後重建地區,林亦非又會因為牆上一個子彈洞想得入神。「場仗打完了20幾年,但牆上的子彈洞還未修好,那些人現在的生活是怎樣呢?」林亦非希望,用相片將被遺忘的故事重新帶到公眾面前。

難忘山西臨汾市採訪

在山西省臨汾市的採訪是他最有成功感的一次。臨汾是全國最大能源供應地,煤礦、發電廠、化工廠遍佈全市。當地大量輸出電力的同時,為人民招來嚴重水土污染,不少嬰兒與生俱來一身殘疾,遭父母遺棄。2012年夏天,林亦非親身走進這個被劣評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找到一名收養了31個孤兒的六旬駝背老婦,拍下老婦照顧殘疾小朋友的一輯相片。

報道刊登後,不少人主動捐助老婦和孤兒們。「如果做完報道,可以令件事有進步、有改變,會是頗大的滿足感。鯊魚那次報道完之後(捕鯊業)都執得七七八八,算不算是另一種進步?」談到改變,他的思緒跳到5年前在浙江省溫州蒲岐拍下一地鯊屍、紅血的駭人畫面。

內容深度比美感重要

從事新聞攝影逾10年,由傳染病拍到輻射區,從水災講到革命,林亦非的鏡頭涉獵過無數範疇,但比起影像的美感,他更重視相片的新聞性,「攝影只是我報道新聞其中一種手法」。

為了令公眾更重視新聞攝影,並將多年來和國外媒體合作的採訪經驗帶到本地,2016年林亦非和7個獨立攝影記者組成新聞攝影媒體平台ATUM Images,教導公眾欣賞紀實攝影。「與其在傳媒爭取空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不如從公眾着手,教市民什麼是新聞攝影,到這件事成為潮流,大家打開報紙是對張相有要求,媒體的老闆就不會再忽視這個板塊。」林亦非表示他們現正尋覓舖位,打算辦攝影展覽,定期舉行講座分享新聞攝影的知識,又會和本地小食店合作,用意是一邊品嘗道地美食、一邊「睇相展」,吸引對攝影沒甚興趣的市民。

當年辭去穩定工作,林亦非受過家人質疑,經過幾年打拼,已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他寄語年輕人:「不要將社會規定當是唯一,不要被世俗局限,你去付出努力,是會有不同的可能性。」

文:王寶熒
圖:王寶熒、受訪者提供

九巴工會爭加薪12% 揚言或按章工作

九巴僱員工會昨舉行記者會,提出本年度加薪12%等多項訴求。九巴僱員工會主席郭志誠(前左)指出,九巴去年純利達6.2億元,按年增長兩成多,有能力改善員工薪酬福利,提出加薪12%並不過分。他又稱,若資方無積極回應工會訴求,不排除有進一步工業行動,包括靜坐及按章工作等。(馮凱鍵攝)
九巴僱員工會昨舉行記者會,提出本年度加薪12%等多項訴求。九巴僱員工會主席郭志誠(前左)指出,九巴去年純利達6.2億元,按年增長兩成多,有能力改善員工薪酬福利,提出加薪12%並不過分。他又稱,若資方無積極回應工會訴求,不排除有進一步工業行動,包括靜坐及按章工作等。(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九巴去年錄得6.2億元純利。九巴僱員工會昨舉行記者會提出8項訴求,包括要求今年度加薪12%及延長車長退休年齡至65歲等,若資方無積極回應訴求,不排除會有進一步工業行動,包括靜坐、按章工作及到政府總部抗議。

另要求車長延65歲退休

九巴僱員工會主席郭志誠稱,即使今年加薪12%,車長的薪酬待遇亦未及2003年SARS前水平。他說,九巴去年錄得6.2億元純利,董事局酬金以倍數增加,認為公司有能力改善員工薪酬待遇。他又批評政府及九巴未有制定措施,防止粗言侮辱及暴力襲擊員工的事件繼續發生。

九巴回應稱正檢討今年薪酬,員工整體加薪幅度會參考市場環境、通脹等因素釐定,會與員工保持密切溝通。九巴又稱,現時車長、車務外勤及維修員工的退休年齡為60歲,公司已有機制按個別同事意願,安排他們退休後以時薪或月薪合約續聘。

2017年5月4日

SEN社區課程缺資助 限讀兩年 四出覓支援家長頻撲

有SEN兒童家長反映,坊間切合其子女的青少年活動不多,且十分零散,不是收費高昂,便是設有時限。Dennis(左)透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自資項目,包括學懂如何與有過度活躍的兒子(右)相處;而兒子透過該項目的中文訓練,成績明顯進步。不過項目只限參與兩年,其後需另覓課程,他盼政府提供持續SEN社區支援予家長及學童。(鍾林枝攝)
有SEN兒童家長反映,坊間切合其子女的青少年活動不多,且十分零散,不是收費高昂,便是設有時限。Dennis(左)透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自資項目,包括學懂如何與有過度活躍的兒子(右)相處;而兒子透過該項目的中文訓練,成績明顯進步。不過項目只限參與兩年,其後需另覓課程,他盼政府提供持續SEN社區支援予家長及學童。(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學習不止於課室,惟一批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家長發現,在社區為SEN青少年所設活動,若非需付逾千元月費,便是設有支援限期。有居於油塘區的SEN學童家長,由藍田至將軍澳一直尋找,只能為兒子找到只能參加兩年、供SEN學童的廉價訓練活動。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指出,社署沒針對SEN青少年增撥地區資源,即使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想設專門服務,只能另籌資金,未能持續給予支援,變相剝削SEN學童成長機會。

坊間課程 月費逾7600元

當孩子於小一被評為特殊學習困難(SLD)及專注力不足,阿漢知道兒子日後將面對困難重重的賽道。為助兒子學習,居於油塘的阿漢四出打聽SEN青少年活動。但其非大富之家,兒子領半額書簿津貼,阿漢說:「中小學SEN課程往往索價每月逾千元,廉價的幾乎沒有。」鄰近區域的非牟利機構設16節小組,可訓練初小SEN學童眼手協調,學費便逾7600元。

阿漢終在將軍澳覓得每課數十元的SEN活動,但為期僅兩年,隨後他於藍田找到為特殊學習困難小學生所設的中英文班及社交技巧課堂,惟活動亦只限參加兩年,將於今年8月屆滿。阿漢憂心說,不知要再跨區到何處找相類活動。

家長:更易了解子女情况

阿漢兒子現已10歲,就讀小四,雖在校每周享3次SEN相關活動,例如社交訓練,但阿漢表示,社區活動較校內活動令家長更容易接觸社工及導師,以了解子女情况,「中心課堂導師曾告訴我兒子眼肌問題,視野較窄」。他更指兒子在學校課堂外較輕鬆,易學習融入群體,「變得較以前願意分享,連默書成績亦進步,由不及格變取得70多分」。

設家長小組 助親子進步

家長Dennis的兒子與阿漢兒子參與同一SEN活動,他指社區機構會設家長小組,教授如何與SEN子女相處。Dennis表示,兒子現年8歲,有過度活躍、特殊學習困難及自閉症譜系等特殊學習需要,他過去不懂得是什麼一回事,感憤怒及徬徨,試過打罵兒子,現懂得調節心態,感到希望。他指作為父親有改變,亦助兒子樂觀成長,他憶述:「有次兒子說,自己比大雄(漫畫《多啦A夢》角色)好,因大雄總是考零分,但他倒有十多分。」

課程瀕停辦 社工嘆欠經費

大雄落難時總有叮噹(多啦A夢)變出法寶。不過,為Dennis跟阿漢兒子提供支援的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卻無法一直陪着他們。中心高級督導主任林惠芬慨嘆,協助SEN學童需大量社工,中心向外界籌募經費,設專門服務10年,但仍只能為每名特殊學習困難、以至SEN青少年提供兩年支援活動,今年更一度找不到額外資助,曾有停辦危機。

自籌經費專門服務 輪候需一年

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每年為約100名SEN青少年提供服務,但去年輪候人數亦近100人,輪候期長達一年。社署現正進行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服務檢討。社聯指出,SEN青少年人數不少,倡社署檢討時考慮相關需要,增撥人手資源,讓中心制訂適合SEN青少年的活動,並於服務協議中設立每服務一次SEN學童,可當作雙倍服務其他人次的計算方法。

該中心接觸的青少年中,有約兩成為SEN青少年,故早年自籌經費,聘有兩名社工及一名活動助理,負責SEN青少年需要。該中心高級督導主任林惠芬指出,中心有11名社工,當中5名駐校、3名負責外展,餘下的不足以應付SEN青少年需求;在其他服務「削無可削」下,希望社署可考慮按每間中心增撥資源,以額外聘請兩名社工及30萬元活動經費。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現有青少年活動未必切合SEN青少年需要,不優化或提供專門服務,是剝削他們發展的機會,建議仿加拿大等地,除增人手亦設專業支援隊,令一般活動能兼容SEN青少年活動。有SEN學童家長稱,子女跟從導師指令的能力較弱,例如在扭氣球班,扭了一把劍,便整堂在玩劍,不再學扭其他,未必每名導師都包容及有教授技巧。

中心盼服務SEN計雙倍

社署發言人表示,全港共138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為6至24歲青少年提供社群化及全面服務,署方正檢討相關中心服務,審視內容及修訂《津貼及服務協議》,暫擬修訂包括加強對需特別關注的青年人,如有SEN、受情緒困擾、新來港、少數族裔的青少年及其家人的支援。

明報記者 阮秀君
2017年5月1日

職工盟﹕14年來通脹蠶食工資增長

【明報專訊】「兩年一檢」的法定最低工資由今天起,時薪由32.5元調升至34.5元,是自2011年實施以來第3次調整。香港職工會聯盟批評,本港僱員工資遠追不上通脹,也未能分享經濟成果,卻承擔高昂租金,要求最低工資盡快落實「一年一檢」,保障基層生活。

cn_2017-05-02_C1

租金指數增154% 工資僅增42%

職工盟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政府統計處資料,發現在2003年至2016年間,僱員累計工資增長42%,但同期通脹升幅達到44%;香港人均生產總值增長達81%,每年平均達5.7%,但工資平均增幅每年只有3%,反映僱員的工資增幅遠追不上通脹,也無法分享經濟成果。同期租金指數增長154%,相較工資增長超出兩倍半,令工資長期被遏抑的工人,生活更百上加斤。

促訂每月最低生活工資9800元

cn_2017-05-02_C2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斥責,即使香港回歸20年,在商界壓力下,勞工法例修訂仍嚴重滯後,加上在回歸後不足兩星期,時任特首董建華「閃電」凍結經立法局正式通過的集體談判權條例,其後更將之廢除,導致回歸後工人面對資方剝削卻失去議價能力。他又批評,特首梁振英上任後及張建宗任職勞工及福利局長期間,未曾推動每年一檢最低工資,而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競選時的勞工政綱含糊,欠缺具體承諾,對工人苦况充耳不聞,擔心其上任後會繼續延續向商界傾斜的政策。

另外,職工盟要求訂立每月最低生活工資9800元,以維持基層家庭基本需要。李卓人指政府帶頭剝削外判工,例如聘請最多外判工人的康文署及食環署沒有規定最低工資「一年一檢」,要求政府及公營機構帶頭落實,在未正式修例前給予工人「尊嚴工資」,繼而推廣至全港實行。職工盟其後會向港鐵、各間大學外判商等大型企業施壓,要求其履行社會責任。

職工盟今午發起五一勞動節大遊行,下午2時在維園集合,遊行至政府總部,要求立法標準工時、劃一17日勞工假、訂立生活工資水平、恢復集體談判權法例、訂立全民退休保障等。另外,工聯會今日亦發起遊行,早上10時由灣仔修頓球場遊行至政府總部,要求取消強積金對冲、統一公眾假期日數等。

基層工人生活拮据 「一磅麵包咬足一日」

香港職工會聯盟發現,2003年至2016年間本港僱員工資增幅被通脹蠶食。在領展商場任職外判保安的職工盟副主席余美雲表示,現時每月只掙取最低工資8600元,生活十分拮据,望政府把最低工資定為「一年一檢」。

余美雲表示,在現時最低工資下,每月依靠8600元收入生活,但面對柴米油鹽價格不停上升,只好每天到傍晚時分才到街市選購廉價食材,節省金錢。她又稱,有年長工友把工資4000元花在「棺材房」租金上,生活拮据得「一磅麵包咬足一日」,希望一年可加一次人工,「通脹唔追得晒,都可以追多少少」。

雀巢職工﹕加幅不夠買報紙

香港雀巢職工會主席張振華亦指出,業界底薪和佣金多是「六比四」,加薪只加底薪,爭取近十年時間,工會近日才與公司達成共識,令今年底薪及佣金可同步增加,但加幅仍甚微,部分員工工資加幅甚至不足以每天購買一份報紙。

201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