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才渴市 本地企業「黑客松」揀蟀

【明報專訊】近幾年,全球颳起創新科技熱潮,這也形成科技人才供不應求,不同規模的企業都在想辦法爭奪人才。近年,有些外國科網巨擘和大銀行,就藉着贊助或主辦「黑客松」(Hackathon)比賽從中「揀蟀」,這股風氣更已由外國傳至香港。早前,本港出現了第一個由私營企業主辦的「黑客松」,相信可助企業物色科網生力軍。

記者這個星期日早上來到「FreshLinker創科馬拉松大賽」(FreshLinker IT Hackathon)的現場,這裏早已聚集了40名大學生和畢業生,分成10隊,正在把握最後數小時,測試和微調他們設計的程式,準備稍後向評判團簡報。

星展曾藉「黑客松」聘人

不要以偏概全地以為90後做事「Hea」,圖中這些參加「FreshLinker創科馬拉松」的大學生和畢業生專注起來令人吃驚。
不要以偏概全地以為90後做事「Hea」,圖中這些參加「FreshLinker創科馬拉松」的大學生和畢業生專注起來令人吃驚。

「這相信是全香港第一個由商業機構主辦的Hackathon比賽。」主辦這次比賽的職業介紹所FreshLinker Limited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梁澤信說。他表示,香港之前出現的「黑客松」比賽,都是由本地大學,或本地大學聯同半官方機構(如數碼港)或外國非商業機構主辦的。

在外國,商業機構舉辦「黑客松」比賽已不是稀奇事,Google、微軟、雅虎這些大型科技公司都曾經舉辦過「黑客松」。星展銀行也曾在新加坡舉辦大型「黑客松」,其目的開宗明義就是透過比賽招聘合適人才。

梁澤信坦言,該公司這次在香港主辦這類比賽,既希望協助大學生提早了解IT行業,更希望協助企業物色到人才,並計劃每年都在香港主辦2至3次「黑客松」。這次比賽同時得到動畫製作工具公司GoAnimate、職業介紹所Peoplebank及IT公司怡和科技(香港)有限公司3家公司贊助。前者還借出部分辦公室為比賽場地。

FreshLinker表示,若場地許可,將來希望每次接受超過100人參賽。由於場地面積所限,該公司主辦的「黑客松」很難讓一般人入場觀看,故考慮未來在網上直播其簡報環節,讓一般人不用入場也能夠觀看。

IT人才難憑一兩次面試覓得

雖然已接近提交產品的時間,但「FreshLinker創科馬拉松」參加者仍在認真討論作品,態度一絲不苟。
雖然已接近提交產品的時間,但「FreshLinker創科馬拉松」參加者仍在認真討論作品,態度一絲不苟。

梁澤信解釋,IT行業比較獨特,僱主很難單憑一張履歷表,以及有限的面試時間,就能準確找到他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履歷近乎零,就更難判斷。

「我們也想了很長時間,如何可以請到叻人,不讓Google等大公司請晒。」GoAnimate人才經理李英偉笑說。GoAnimate乃一家提供動畫製作工具的公司,曾經在「201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及「2017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中兩度獲得大獎及金獎,也是少數能夠打入國際市場的香港IT公司(其用戶大多是外國公司和學校)。但李英偉也承認,一般香港大學生未必認識GoAnimate,令該公司在招聘員工時較吃虧。

其實,這並不是GoAnimate第一次贊助本地的「黑客松」比賽。今年較早時,該公司已贊助過由香港科技大學主辦的「黑客松」,以及由理工大學和數碼港合作舉辦Global Game Jam Hong Kong。

GoAnimat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洪耀基透露,未計今次由FreshLinker主辦的「黑客松」,該公司亦有從之前贊助的「黑客松」中物色到幾個他們認為適合的畢業生,現正開始安排面談。

比賽助摸清參賽者底細

怡和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主管王秀麗亦認同,從比賽中物色IT人才,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效果甚至勝過在大學內刊出招聘啟示,或者透過職業介紹所轉介。

事實上,怡和科技去年初和今年初已兩度主辦JOS Innovation Awards,邀請大學生和畢業生參賽。王秀麗表示,JOS Innovation Awards與「黑客松」不同,整個過程長達數個月,分成首輪面試、初賽和決賽。在初賽和決賽之間,會安排導師和參賽者會面,建議他們如何改良作品。

王秀麗表示,在幾個月時間內,該公司可以和參賽者多次見面,較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能力和性格特點。此外,這種比賽亦可以讓該公司提早物色到人才,毋須等到學生畢業。她認為,JOS Innovation Awards的效果相當理想,值得花這些時間和資源。

據悉,怡和科技在去年和今年的JOS Innovation Awards之後,合共請了12名未畢業的大學生在暑假時到該公司實習。有些學生在實習完畢之後,還獲該公司聘用為兼職員工。

職業介紹所藉比賽建立關係

至於另一贊助商Peoplebank,則是一家專注中高層職位的職業介紹所。該公司贊助此類「黑格松」比賽,令人意外。Peoplebank總經理張碧儀解釋,該公司希望預早和IT人才建立關係,因為今年的畢業生有可能在幾年後就已經成為中層。

梁澤信和張碧儀表示,FreshLinker乃專注為大專或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提供由實習、兼職到畢業後5年內的職位空缺;而Peoplebank則是專注中高層職位,故兩者其實並非競爭者,反而可以很好地銜接。由此可見,企業為了物色人才,已經想得非常長遠!

明報記者 薛偉傑

公司秘書涉獵法律與法規 助實施良好企業管治

恒生管理學院署理商學院院長、企業管治工商管理 (榮譽) 學士課程總監黃若霞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署理商學院院長、企業管治工商管理 (榮譽) 學士課程總監黃若霞博士

「Know Your Customer (認識你的客戶)」是本地銀行業採取的一貫方針,以防止銀行系統被國際犯罪或洗錢集團利用。良好的企業管治不只符合投資者利益,對公司本身亦有好處。其中與企業管治相關的工作包括合規人員、公司秘書等,有意投身的年輕人,宜先裝備自己,才能為入行、申請特許秘書資格鋪路。

企業管治究竟是什麼?恒生管理學院 (下稱「恒管」) 署理商學院院長、企業管治工商管理 (榮譽) 學士課程總監黃若霞博士表示,企業管治是董事會和管理層的職責所在。為確保企業遵守相關法規或為董事會成員、總裁實施良好企業管治提供專業意見,企業管治專才對於企業的發展、管治、行政和管理方面均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公司秘書正是發揮這個角色的崗位之一。

公司秘書:保障公司行為 符合法律和規管

公司秘書屬公司的高級行政人員,其主要職責包括:準備及發布公司的財務報告;與公司股東、監管機構等持份者溝通協調;保障公司行為符合法律和規管;負責公司日常決策的流程,尤其是會議的召集;協助董事會設計、執行並且檢討公司管治架構和具體措施,不斷改善公司的管治品質。

「公司秘書日常要面對與管治相關的不同問題,加上公司條例、會計準則等不時作修訂,故他們要與時並進,時常更新有關知識。」

她提到,企業管治亦與合規工作關係密切,現時銀行業很重視「Know Your Customer」,他們要知道客戶的財富來源,其中有大型銀行的合規部門聘請約 100 至 200 名的員工,「一般的文本、法律合同、條款都需要通過這個部門審核。」

需有一定英語能力

job_2017-07-07_A1其中恒管開辦的企業管治工商管理 (榮譽) 學士課程,提供企業管治專業知識,為有志在這方面發展的學生成為管治專才。課程的必修科目,涵蓋公司秘書、企業管治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就近年很多內地公司來港上市,課程特設中國公司法一科,有助學員日後應付工作所需。其他商學科目包括管理學、市場學、會計學、經濟學等,為同學提供全面的商業知識和訓練。由於課程內容很多涉及法律和法規,學員需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另學員會在第三年會進行實習,進一步體驗所學。

她相信,完成課程後,學員能全面理解企業管治相關法規、熟悉最佳規管準則,能夠融會運用各項知識,協助董事會優化管治,有效實施合規制度;同時能夠清楚釐定管理人員的角色與責任,秉持職業操守,履行專業職責。

黃博士說,一般新人入職由公司秘書助理做起,累積一定經驗後,可晉升為公司秘書主任、經理等職位。畢業學員亦可考慮向合規工作發展,「銀行過往大多聘請會計畢業生從事合規工作,因為他們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此外,他們亦可申請一般公司的管理見習生職位或和向會計方面發展所長;畢業生起薪約 15,000 元。

學員 Andrew:目標成為公司秘書 3 年考取專業資格

羅卓傑 (Andrew)
羅卓傑 (Andrew)

將升讀上述課程四年級的羅卓傑 (Andrew) 認為,課程所學的很有新鮮感,「初以為企業管治即是管理學,原來有所不同,管理是以人為本,不同人在管理團隊時可作個別的決定;而企業管治則是對企業進行管理和控制的一套制度。」

由於 Andrew 中學時曾修讀會計,因此學習商科相關概念時較易掌握。他打趣說,現時雖然未畢業,但已覺得所學的知識很實用,如法律、稅務等,「日後投身社會工作也知道要交多少稅款!」另外,自小重守規矩的他,學習法律後,感到無形中提升了個人品格,「犯法事固然不會做,而且現時較以往更尊重法律。」

掌握法律、稅務知識 應用所學

為增加多元體驗,他積極參加不同的比賽,並曾獲獎,過程中獲益良多。如他曾在航空公司工作三天,嘗試做「影子 CEO」的滋味。「其中在企業管治部門的工作體驗,增加對航空業的整體營運了解和認知,包括見識到如何跟政府商討航點發展等。」

Andrew 對行業的前景感到明朗,「自雷曼事件後,金融機構對監管人員的要求提升,亦帶動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他希望畢業後到專業顧問公司任職公司秘書,在 3 年內考取專業資格,並計劃在公餘進修會計、企業管治方面的碩士課程。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DSE生擇業 愛教育不愛會計 酒店旅遊最受歡迎科目

【明報專訊】今年中學文憑試(DSE)將於下周三(12日)放榜,其後考生便可修改大學聯招的選科次序,有機構調查發現近七成三應屆考生有意升讀大學,而酒店及旅遊管理學科更連續4年成為最受歡迎主修學科。至於未來職業,應屆文憑試考生最希望將來投身教育行業。

欲當公僕者減

優才資源中心有限公司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以不記名問卷方式,訪問了3092名來自35間不同地區學校的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了解其選科和就業意向。

調查發現,考生選科時會考慮文憑試成績及對學科的興趣,而最受歡迎的學科為酒店及旅遊管理,其次為心理學和護理學,與去年排名相同;統計及精算學系則成為最不受歡迎的科目,其次是機械/電機工程及歷史。

cn_2017-07-07_A1

近兩成稱沒能力處理學業問題

調查亦顯示,考生選擇未來工作首要考慮個人興趣及性格,其次是個人能力。

最受歡迎行業首3位分別是教育、醫療服務/製藥及酒店/旅遊,而有興趣任政府公務員的考生亦減少,從2014年受歡迎的第二位(25.5%),一直下降至今年的第六位(18.0%);最不受歡迎的行業是會計/審計,其次是保險及法律,其中不想從事法律行業的人數亦增加,由2014年的15.1%上升至今年的18.1%。

優才資源中心總監陳偉權表示,商界應多給鼓勵,例如舉辦工作影子計劃,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

問卷亦調查應屆文憑試考生處理逆境的能力,結果顯示,逾六成考生認為自己有責任處理與學業相關的問題,惟近兩成考生認為自己沒足夠能力處理問題,而學校組別(Banding)愈高的考生,則有愈大信心和責任感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2017年7月7日

想做IT學歷不夠 改做侍應 中學生休學打工 重拾學習動力

青協「青年就業導航GPS計劃」參加者Steven(左二)和Christina(右二)休學一年後,透過工作再思前路,重新找到學習動力。左一為青協單位主任張志偉,右一為青協督導主任黃秀儀。(鍾林枝攝)
青協「青年就業導航GPS計劃」參加者Steven(左二)和Christina(右二)休學一年後,透過工作再思前路,重新找到學習動力。左一為青協單位主任張志偉,右一為青協督導主任黃秀儀。(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有中學生因對前路感迷惘,欲在學業上「停一停,想一想」,香港青年協會(青協)因而舉辦就業計劃,讓年滿16歲、在學業遇到「樽頸位」的中學生休學一年,到社會工作打拼。Steven是休學的其中一人,他一向對電腦科有興趣,休學期間一心尋找相關工作,卻因學歷不夠未能如願,最終當上壽司連鎖店侍應。經過這次體驗,Steven計劃重返校園充實學識,再向理想職業進發。

學校批准 保留學籍一年

由青協主辦、恒生銀行支援的「青年就業導航GPS計劃」自2014年起推行,讓參加者於學校支持下休學一年,學校會保留其學籍,學生要自行找工作,以體驗實際打工的滋味。應屆參加者Steven 15歲,雖未達計劃16歲要求,但獲酌情參與。他說,自己一向不喜歡傳統學校制度,「有好多功課,不時有測驗,很煩人」,因此失去學習動力,不時缺課,讀畢中四上學期後,他得悉上述計劃並參加,盼可在休學一年期間重拾學習動力。

Steven說,他一向對電腦科有興趣,想找相關工作,後來發現自己的年齡和學歷都難以找到電腦相關工作,而要到壽司連鎖店做侍應。形容自己本來比較「宅」的Steven,工作近半年後結識了更多朋友,學會表達自己和與人溝通,工作時亦沒缺勤,令本擔心其前路的媽媽開懷不少,「以前跟媽媽聊天,一開始就鬧交,現在更會表達自己」。Steven敢向媽媽表達意願,想完成計劃後不回中學上課,但會繼續學業,希望轉到職業訓練局修讀電子及數碼科技,盼將來可做遊戲研發員。

名校生參加後更輕鬆面對考試

來自傳統名校的18歲Christina是去屆參加者,她說當時讀中六,因校內讀書氣氛緊張,自己又未能找到目標,感到很大壓力,經社工介紹決定休學一年,做有關籌款的工作,擴闊了眼界,發現出路很多,之後重返校園,應考文憑試時已感輕鬆多了。

負責有關計劃的青協單位主任張志偉說,近年學生面對龐大學業壓力,計劃可讓學生知道「不只一個選擇」,除讓他們於工作中發掘自己外,亦可改善身心健康。

七成參加者最終重返校園

青協自2014年至今已舉辦3屆「青年就業導航GPS計劃」,去年共20名學生參加,參加者可於學校保留學位,獲准休學約一年,除可體驗工作的滋味外,完成計劃後更可獲最高1萬元獎勵金。有關獎勵金旨在資助參加者進修,用途須與社工一同籌劃。

完成計劃最高可獲1萬元

16歲或以上、於學業上遇到「樽頸位」或感前路迷惘的中學生可參加計劃。

青協督導主任黃秀儀解釋,計劃的主要對象是未能找到目標的學生,而非不想讀書或只想嘗試工作的學生,報名的學生須通過面試。

黃秀儀又說,過去參加計劃的學生表示,除了希望體驗工作外,亦因學習動機低和感到學業壓力而想休學一年,再思考前路;參加計劃後,約七成參加者會選擇升學或進修,餘下的則會投身社會工作。

2017年7月6日

爭取泳賽增揮旗提示 正能量爆燈 14歲女戰聽障奧運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正能量青年選舉」頒獎禮,期望在學校推動街舞的梁文皓(左一)及聽障生陳紀尤(左二)分別獲少年組金獎及銀獎;而學校管樂團團長張銘輝(右一)及患言語障礙的吳啟賢(右二)則獲青年組金獎及銀獎。(鍾林枝攝)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正能量青年選舉」頒獎禮,期望在學校推動街舞的梁文皓(左一)及聽障生陳紀尤(左二)分別獲少年組金獎及銀獎;而學校管樂團團長張銘輝(右一)及患言語障礙的吳啟賢(右二)則獲青年組金獎及銀獎。(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社會提倡共融,可仍有人因不了解身體殘障問題而生歧視。14歲、深度弱聽的陳紀尤在成長過程中不乏別人的冷言冷語,熱愛游泳的她未輕看自己能力,首次參賽已奪銅牌,其後努力爭取泳賽大會增加揮旗以提示起步,避免聽障者因聽不到哨子聲而落後於人。這名勇敢的小妮子獲得「正能量青年選舉」少年組銀獎,本月將前往土耳其參與聽障奧運會蛙泳項目,成為該項目首名香港代表。

陳紀尤出生已失聰,即使有助聽器輔助,港鐵站內的廣播亦未必聽得清楚。紀尤性格開朗,奪過不少學生獎,並出席不同活動推廣手語,然而身邊的歧視亦為她帶來一定壓力,「有人覺得與我合作是一件麻煩的事……例如小學老師要求我們一組做項目,有同學會不想與我一組」,她曾抵不住歧視而偷偷哭過。4歲偶然學習游泳,紀尤一試愛上,水中一片寧靜,沒有令人難堪的說話和目光,「感覺很輕鬆,不需要與人合作,不用顧及別人感受」。

聽不到起步哨子 憑後勁奪銅牌

平日上游泳班,紀尤靠讀唇及母親在旁作手語翻譯。香港亦沒有專為聽障人士而設的泳賽,9歲第一次比賽,她因聽不到哨子聲而遲了起步,卻憑驚人爆發力和堅持勇奪銅牌。紀尤與母親其後共同爭取比賽中增設燈光或揮旗提示起步,但亦非所有主辦單位願意配合。年紀輕輕的她,今個月將代表香港,前往土耳其參與聽障奧運會蛙泳項目。紀尤更希望日後可以成為聽障人士的游泳教練,以自身經歷幫助其他聽障兒童。

高中生克服語障獲辯論賽冠軍

有人因身體上的障礙感灰心,有人選擇努力克服。將升中六的吳啟賢小學患有嚴重言語障礙,不能發出「S」音,如將「時間」讀成「宜間」,並有口吃。外出買食物,店員聽不懂他的說話;小學時,同學不願與他交談,有人更取笑他「黐脷筋」,挪揄他不要說話。因發音問題,造成啟賢內向的性格,但他仍堅持每天花一兩個小時練習發音,升中時已減至中度障礙。

中學開學第一天,他告訴同學自己有言語障礙問題,「與其隱瞞,不如坦白自己的缺陷」;坦率的性格為他帶來知心好友,更為他帶來難忘的比賽經驗。中三時,有同學邀請他一同參加班際辯論比賽,讓他感到驚訝,更一度擔心拖累隊友而猶豫。為了不負眾人所望,啟賢將講稿讀了一遍又一遍,又不斷請教隊友辯論技巧,團隊最後獲得冠軍;啟賢的語障問題,現時已減至輕度。

SEN_2017-07-06_A2

「正能量青年選舉」頒獎禮明舉行

兩人勇於面對身體障礙,突破限制,分別獲得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正能量青年選舉」少年組及青年組的銀獎,選舉旨在表揚在生活中發揮正能量特質,為目標全情投入,不斷挑戰自我的正向生活態度;頒獎禮明天舉行。而兩個組別的金獎得主,則由推廣街舞的中二生梁文皓,及克服經濟困難擔任學校樂團團長的中五生張銘輝獲得(見表)。

明報記者 王丹麟
2017年7月6日

港鐵加薪3.8% 工會感失望

約20名香港鐵路工會聯合會成員昨日到港鐵位於九龍灣的總部請願,要求資方加薪最少5%,獲知加薪平均3.8%時,稱對結果表示失望。(李紹昌攝)
約20名香港鐵路工會聯合會成員昨日到港鐵位於九龍灣的總部請願,要求資方加薪最少5%,獲知加薪平均3.8%時,稱對結果表示失望。(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港鐵高層昨與多個港鐵工會代表商討員工加薪幅度,及後公布加1.7%至5.1%,平均加3.8%;員工加薪與表現掛鈎,取得最高「評分」5分的員工,今年可加5.1%,佔整體員工總數約10%。會前要求整體員工最少加5%的工會,對結果表示失望。

與表現掛鈎 一成員工加5.1%

港鐵昨午公布員工加薪與表現掛鈎,取得最高「評分」5分的員工,可加薪5.1%,約佔10%,被評4分可加4.1%,評分為3分加3.4%,整體約55%員工被評為3分,被評2分的員工加1.7%,僅獲1分的員工不獲加薪。薪金平均加幅3.8%,低於工會要求的5%。獎金方面,員工表現評分達3分者,可獲額外1.15個月薪金、4分可獲1.48個月薪金,5分則可獲1.82個月的薪金,金額與去年相同。

港鐵指公司薪酬調整機制是參考市場上30間良好僱主的薪酬檢討結果,以確保公司的薪酬檢討緊貼市場趨勢,並會因應市場環境、公司業績、員工貢獻等多方面考慮。

香港鐵路工會聯合會指於5月初,就加薪幅度向1200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有94%受訪者盼可加薪5%至8%,逾半員工希望加薪不少於5%,工會要求全體員工加薪不少於5%,故對結果感失望,認為以30間企業薪酬作標準,忽略新線及客量增加使員工工作量大增,現會收集意見再決定有何行動。

2017年7月6日

紀律部隊新丁流失 督察主任級警隊最多

cn_2017-07-06_A1【明報專訊】近年紀律部隊人員流失情况令人關注。保安局提交立法會文件顯示,2016/17年度入職少於1年的紀律部隊人員中,警務處的督察級/主任級人員流失最多,有19人離職,在該職級人員流失率有0.67%;員佐級人員中懲教署有21人離職,流失率最高(0.44%)。

員佐級懲教流失最多

保安局昨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質詢時表示,過去5年,退休是紀律部隊人員流失主因,其他如辭職或轉職原因「相對不多」,根據各部門會為離職人員所作離職調查回應顯示,原因包括家庭、個人職業取向、接受私營機構聘任或其他私人理由等,不能一概而論。

保安局數據顯示,入職少於1年而離職的人員,督察/主任級中以警務處最多,且有微升,由前一年度的15人增至去年度19人;入境處則由4人增至9人。員佐級人員中以懲教署流失最多,由18人增至21人。

若以整體人員計算,上一年度各紀律部隊中,懲教署及政府飛行服務隊的督察級/主任級人員流失率最高,均為6.67%,其次為警務處,為5.96%;員佐級人員流失率亦是懲教署最高,達6.48%,其次為海關關員,流失率6.27%。

另外,單在今年4月至5月間,懲教署已有4名主任級及40名員佐級人員流失,當中有12名員佐級人員非因退休流失。

2017年7月6日

自資院校學生 每年資助3萬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建議為文憑試獲「3322」成績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資助,又建議每年資助5000元給到內地升讀學士的學生,預計共約3.9萬名學生受惠。被問到資助會否導致院校乘機加學費,學生不能受惠時,教育局長楊潤雄稱會監察自資院校學費增幅,如申請加學費幅度高於通脹,院校須提出充分理據。

study_2017-07-06_A1

被問乘機加費 稱監察增幅

將受惠的包括在公開大學、根據《專上學院條例》註冊的認可專上學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及才晉高等教育學院、香港藝術學院和海外專上學院的香港分校讀自資學士學位的學生。

目前自資院校調整學費須向政府申請,2017/18學年加幅最高的是樹仁大學,由每年6萬升13.3%至6.8萬;公開大學的學士課程普遍加8%至9%。

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昨回應稱,學費是自資院校經費的最主要來源,但政府一般希望院校按通脹調整學費,而不會大幅加學費。多間自資院校對建議表示歡迎(見上表)。

稱較增資助學位幫更多學生

楊潤雄指資助只適用於只提供自資專上學位的院校,不包括八大院校開辦的自資學位。他又稱,不選擇增加資助學士學位,是因自資界別可相對更快更有彈性,迎合市場人力需求作課程調動,又稱同樣資源放在自資界別比放在資助界別能幫到更多學生。被問到自資學士課程質素參差,會否變相資助質素不高院校,楊指出,受資助課程都經本地評審,達一定水平,學生按興趣和需要選擇院校,不會直接引致原本沒人讀的課程變為有人讀。

將受惠的東華學院應用心理學學士課程三年級生曾旭華表示,每年學費約7.5萬元,家庭經濟負擔甚大,今年他更需向政府借半年學費,認為3萬元新資助「幫到好多」, 使他不用再借政府錢,將來不用負擔更多學債,可放心繼續升學。

2017年7月6日

泰晤士亞太百大排名 港大第六 港大學「知識轉移」排50外

study_2017-07-05_a1【明報專訊】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特刊公布亞太區首100間大學排名,沿用自2017年世界大學排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繼續成為亞太區排名最高的學府,本港院校方面,則續由位列亞太第6的香港大學排名最高,其餘5所本港大學亦榜上有名(見表)。THE指出,以知識轉移來說,鄰近地區和國家的表現都較香港優勝,本港大學仍需改善。

是次排名的計分方法包括教學(25%)、研究(30%)、研究影響(30%)、國際化(7.5%)及知識轉移(7.5%)。

知識轉移反映商業支持科研

負責排名的編輯總監認為,本港大學最需改善的地方是知識轉移方法。該總監指出,中國、韓國和台灣的大學在工業收入指標(即商業機構願意支付的大學科研費用,大學亦能從中增加從商業所獲得的資金)中,都獲得高分;反觀這範疇的排名中,並沒有本港大學的排名高於50,故知識轉移是本港目前最需建立的範疇。

總監亦表示,港大的國際化分數是眾多亞太地區大學之冠,而科大的研究影響亦僅次於澳洲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

澳中韓最多大學上榜

香港大學表示,校方確信透過實踐港大最新藍圖、致力成為亞洲的世界級大學,將進一步提升港大在國際間的聲譽。

此外,澳洲在是次排名中有最多大學榜上有名,中國內地和韓國則緊隨其後;而中國內地和本港的大學在教學、研究和國際化上則表現最好。

2017年7月5日

「另類」教育﹕港生突圍 大學致告別辭 普林斯頓畢業 好學靠興趣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圖:劉焌陶)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不少家長拚命催谷孩子,無非想他們殺入名校,贏取一紙亮麗畢業證書,那麼周縉雲(Jin)一定叫他們大跌眼鏡。Jin今年在世界一流學府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畢業,精通多種語言,又活躍於社會服務,令她在芸芸學生中突圍而出,成為致告別辭的代表。

培養出這名精英的,卻是一對「另類父母」,視學業為次要,只求女兒讀得開心,結果反而使她更熱中學習。Jin的成長經歷說明了,移除面前的學業壓力,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才是協助他們成功的秘訣。

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在月初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禮上,周縉雲(Jin)卻把焦點放在一班無名英雄上,「我寫的告別辭,題目是《隱形的英雄》(Our Unsung Heroes)。我們習慣多謝家長、教師,但其實還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例如斟咖啡的員工、清潔工等。只要放慢腳步來認識他們,就會聽到很多特別的故事」。

父母不催谷 轉投新校愉快學習

講得出做得到,大學四年間,Jin不時都跟咖啡店員工聊天,熟絡到約出街吃飯。關心他人的性格,既是天性,也與成長背景有關,「來自一個健全的家庭,家中經濟狀况也不錯,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未必人人都是這樣」。

Jin是家中獨生女,父母能全心全意栽培她,卻從沒給她壓力。女兒笑稱父母為另類家長,「爸爸媽媽對讀書十分放鬆,常常跟我講成績是次要,最重要學習得輕鬆和愉快」。這對父母還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安排女兒轉至當時只是一間剛創校的學校——弘立書院,「當時是創校第一年,只開辦小學一至四年級,我一直讀到中學畢業,是第二屆畢業生」。

父母看中弘立,皆因學校強調不想孩子有學習壓力,「去參觀時,校長講明不希望學生去補習,就是這一點吸引了爸媽,決定幫我轉校」。事實上,Jin一直讀到十年級(相等於中四)才有第一次正式考試,沒有溫書的壓力,反而有空間去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談起Jin的父母,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Dr. Malcolm Pritchard)都印象深刻,「我很佩服他們有一個放鬆的態度,讓小朋友喜歡學習,再發現自己的喜好與潛能。現在很多父母好緊張考試,天天埋首課本,對小朋友的發展是個限制,他們拿到高分,卻難以對社會、世界作出貢獻」。

學校食堂用剩油 首倡回收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圖:劉焌陶)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圖:劉焌陶)

反觀Jin,在校長眼中是個有熱情、有想法的女生,更可貴的是她會將思想化作行動,「這世界有很多聰明的人,想得出創新的東西,卻不肯花心機去實踐,Jin卻會找方法實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有能力改變社會」。

最佳例子就是弘立書院的Green Guardians,這個傳承至今的校內環保組織,正正由Jin一手創立。她在中學時期到了一間生物柴油公司實習,知道食用油經回收後,可用來做汽車燃料,「當時她覺得,學校的食堂用剩許多食用油,為什麼不拿來回收呢?便直接找老師說:學校的環保措施做得不夠好,鼓勵校方去跟食堂承包商商量,又跟其他同學組織起團隊,提醒校方跟進事件」。

憂獄青難投社會 培訓面試技巧

Jin直言,有賴弘立書院是一間新學校,她才夠膽多作行動,「由於學校好新,人數不多,令我凡事更放膽去做,校長、老師也肯聽學生意見,慢慢便訓練出我的領導能力和行動力」。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這個行動派更能派上用場。Jin起初參加了在囚人士補習計劃,每星期為獄中青少年補習1.5小時,後來她覺得尚未足夠,「他們最大的困難,是出獄後要融入社會,美國沒有配套支援,幫助他們找工作、適應重生的生活」。於是她開展了新計劃,組織起其他補習義工,專為快出獄人士提供8星期培訓課程,教他們寫履歷、模擬面試等。

坐言起行的個性,在學習上也表露無遺,高中時她發現自己對語言和文學有興趣,本來正自學法文的Jin, 十一年級時突然把法文加入為其中一科選修科。處於高中階段,要準備考試升大學,這時才決定讀一個全新的科目,Jin都不諱言有點冒險,「幸好我性格不算太緊張,可能有點見步行步吧,但只想認真享受語言帶來的樂趣」。弘立書院沒有法文課程,總校長便親自出馬,找來富有經驗的兼職法文教師指導Jin。

得到學校鼎力支持,Jin對語言的興趣不斷發酵至今。由於在美國,大學生入學時能任選課程,第三年才申報主修學科,Jin就用了頭兩年的時間,先學拉丁文,再學德文。後來她選擇主修比較文學,專注在語言和文學範疇發展,於是又學了古愛爾蘭文,「不止喜歡語言本身,也對各國的文化、歷史很好奇,學語言有助深入了解」。

入話劇組練法文 不畏與人比較

從無演戲經驗的她,還加入了法文話劇組L’Avant-Scène,四年內合共參與6個演出,既有17世紀劇目,也有20世紀輕鬆喜劇,「一開始好驚,其他同學的法文很流利,他們不是家中都講法文,就是在法語中學讀書」。沒有打退堂鼓,全因目標清晰,「我想多結識講法文的人,以及令自己法文更流利。而每次演出都要背稿,一大篇一大篇地背,使我進步得很快」。

Jin申請入讀時,總校長更親自到美國,了解收生要求,「我每年都去世界各地大學參觀,便安排時間跟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部門見面,打個招呼」。他說,其實當初收錄Jin的,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頂尖學府,「不過Jin清楚自己的需要,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科選擇多,又有很強的研究部門,有利她進修多種語言」。

另一個選擇普林斯頓大學的原因是師生關係,Jin做了許多資料蒐集,留意各大學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爸爸建議選校不要按名氣和地點,而是看有沒有可啟發我的老師,以及師生關係是否健康,在學術以外都關心學生」。

立志執教啟發下一代

果然,Jin跟大學教師建立了深厚的關係,經常大談環保和時事議題,「老師教導了我很多,我也着緊他們,有個老師不小心跌倒入院,我每個星期也去探望他」。Jin的未來目標都深受影響,「由小學到大學,都有很多老師為我帶來啟蒙,所以我想成為一名老師,同樣去啟發下一代,不過未肯定想教中學、大學還是其他」。

在這之前,Jin會先到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修比較文學博士課程,延續她對語言的熱中和對社會的關懷,「我想學阿拉伯文,現今中東發生很多大事,但我們只能看中、英文的新聞報道。我希望學了阿拉伯文,可以掌握第一手資訊;另外會將在囚人士培訓課程帶到史丹福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師生比例高

普林斯頓大學成立於1746年,位於新澤西州,是美國著名的「常春藤聯盟」大學之一,並提供兩個主要的本科課程——文學學士與科學和工程學士。

相對於其他七間盟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人數較少,在校學生約有8000人,師生比例高達1:6,在美國的大學裏相當少見,這有助建立緊密師生關係;其中海外學生佔全體學生約5%,主要來自加拿大、中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等。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