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社區課程缺資助 限讀兩年 四出覓支援家長頻撲

有SEN兒童家長反映,坊間切合其子女的青少年活動不多,且十分零散,不是收費高昂,便是設有時限。Dennis(左)透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自資項目,包括學懂如何與有過度活躍的兒子(右)相處;而兒子透過該項目的中文訓練,成績明顯進步。不過項目只限參與兩年,其後需另覓課程,他盼政府提供持續SEN社區支援予家長及學童。(鍾林枝攝)
有SEN兒童家長反映,坊間切合其子女的青少年活動不多,且十分零散,不是收費高昂,便是設有時限。Dennis(左)透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自資項目,包括學懂如何與有過度活躍的兒子(右)相處;而兒子透過該項目的中文訓練,成績明顯進步。不過項目只限參與兩年,其後需另覓課程,他盼政府提供持續SEN社區支援予家長及學童。(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學習不止於課室,惟一批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家長發現,在社區為SEN青少年所設活動,若非需付逾千元月費,便是設有支援限期。有居於油塘區的SEN學童家長,由藍田至將軍澳一直尋找,只能為兒子找到只能參加兩年、供SEN學童的廉價訓練活動。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指出,社署沒針對SEN青少年增撥地區資源,即使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想設專門服務,只能另籌資金,未能持續給予支援,變相剝削SEN學童成長機會。

坊間課程 月費逾7600元

當孩子於小一被評為特殊學習困難(SLD)及專注力不足,阿漢知道兒子日後將面對困難重重的賽道。為助兒子學習,居於油塘的阿漢四出打聽SEN青少年活動。但其非大富之家,兒子領半額書簿津貼,阿漢說:「中小學SEN課程往往索價每月逾千元,廉價的幾乎沒有。」鄰近區域的非牟利機構設16節小組,可訓練初小SEN學童眼手協調,學費便逾7600元。

阿漢終在將軍澳覓得每課數十元的SEN活動,但為期僅兩年,隨後他於藍田找到為特殊學習困難小學生所設的中英文班及社交技巧課堂,惟活動亦只限參加兩年,將於今年8月屆滿。阿漢憂心說,不知要再跨區到何處找相類活動。

家長:更易了解子女情况

阿漢兒子現已10歲,就讀小四,雖在校每周享3次SEN相關活動,例如社交訓練,但阿漢表示,社區活動較校內活動令家長更容易接觸社工及導師,以了解子女情况,「中心課堂導師曾告訴我兒子眼肌問題,視野較窄」。他更指兒子在學校課堂外較輕鬆,易學習融入群體,「變得較以前願意分享,連默書成績亦進步,由不及格變取得70多分」。

設家長小組 助親子進步

家長Dennis的兒子與阿漢兒子參與同一SEN活動,他指社區機構會設家長小組,教授如何與SEN子女相處。Dennis表示,兒子現年8歲,有過度活躍、特殊學習困難及自閉症譜系等特殊學習需要,他過去不懂得是什麼一回事,感憤怒及徬徨,試過打罵兒子,現懂得調節心態,感到希望。他指作為父親有改變,亦助兒子樂觀成長,他憶述:「有次兒子說,自己比大雄(漫畫《多啦A夢》角色)好,因大雄總是考零分,但他倒有十多分。」

課程瀕停辦 社工嘆欠經費

大雄落難時總有叮噹(多啦A夢)變出法寶。不過,為Dennis跟阿漢兒子提供支援的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卻無法一直陪着他們。中心高級督導主任林惠芬慨嘆,協助SEN學童需大量社工,中心向外界籌募經費,設專門服務10年,但仍只能為每名特殊學習困難、以至SEN青少年提供兩年支援活動,今年更一度找不到額外資助,曾有停辦危機。

自籌經費專門服務 輪候需一年

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每年為約100名SEN青少年提供服務,但去年輪候人數亦近100人,輪候期長達一年。社署現正進行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服務檢討。社聯指出,SEN青少年人數不少,倡社署檢討時考慮相關需要,增撥人手資源,讓中心制訂適合SEN青少年的活動,並於服務協議中設立每服務一次SEN學童,可當作雙倍服務其他人次的計算方法。

該中心接觸的青少年中,有約兩成為SEN青少年,故早年自籌經費,聘有兩名社工及一名活動助理,負責SEN青少年需要。該中心高級督導主任林惠芬指出,中心有11名社工,當中5名駐校、3名負責外展,餘下的不足以應付SEN青少年需求;在其他服務「削無可削」下,希望社署可考慮按每間中心增撥資源,以額外聘請兩名社工及30萬元活動經費。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現有青少年活動未必切合SEN青少年需要,不優化或提供專門服務,是剝削他們發展的機會,建議仿加拿大等地,除增人手亦設專業支援隊,令一般活動能兼容SEN青少年活動。有SEN學童家長稱,子女跟從導師指令的能力較弱,例如在扭氣球班,扭了一把劍,便整堂在玩劍,不再學扭其他,未必每名導師都包容及有教授技巧。

中心盼服務SEN計雙倍

社署發言人表示,全港共138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為6至24歲青少年提供社群化及全面服務,署方正檢討相關中心服務,審視內容及修訂《津貼及服務協議》,暫擬修訂包括加強對需特別關注的青年人,如有SEN、受情緒困擾、新來港、少數族裔的青少年及其家人的支援。

明報記者 阮秀君
201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