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前線員工需求殷 UA領航人:謙虛學習最重要

喜歡接觸新事物的Ivan,自電訊業轉投戲院工作。
喜歡接觸新事物的Ivan,自電訊業轉投戲院工作。

在早晨的銅鑼灣時代廣場,UA Cinemas娛藝院線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嗣輝(Ivan)穿上前線員工的衣服,和其他員工一樣準備和售賣食物、回答客人查詢、檢查客人的入場戲票等,這是公司安排高層的兩天前線工作體驗。體驗過各種崗位的職務後,他也了解到前線執行工作時的複雜性,也了解同事的難處,明白到虛心學習的重要,他也以此寄語有意入行的年輕人,無論在任何崗位也要保持謙虛的心。

從電訊業轉投戲院業 邊做邊學

Ivan並非出身自戲院業或電影業,而是由電訊業轉投,「我喜歡接受挑戰和學習新東西,當時已留在電訊業19年,我覺得是時候要轉變。」在投身戲院業前,他笑指自己也不常看電影,入行後才邊做邊學,再思考有甚麼可以改變。

創設服務大使 推血紅爆谷大粒魚蛋

在公司內,他也延續其創新風格。例如他發現戲院大部分員工都只站在櫃台後服務客人,於是設立服務大使(Service ambassador)的職位,負責主動出擊幫助客人選擇看哪套戲、向他們解釋如何申請成為戲院會員等。其次,他擴闊了公司售賣的產品範疇,如在節日推出特色小食、到長洲蒐購大粒魚蛋等。他也開設pop-up攤位,專門銷售上映電影的相關產品,每一次都把攤位重新包裝,讓人感覺新鮮。「我們今年的口號是『More than movies』,來戲院不只是看電影如此簡單,而是整體體驗,從小食到副產品,如在萬聖節我們會推出血紅爆谷,更找來演藝學院的學生扮鬼,與客戶合照及看電影。」

UA C inemas娛藝院線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Ivan穿上前線 員工的衣服,進行兩天的工作體驗。
UA C inemas娛藝院線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Ivan穿上前線員工的衣服,進行兩天的工作體驗。

新手機程式吸引非會員下載 培訓大學生成行業領袖

他也重新設計網上手機程式,讓觀眾可看到更多電影相關資訊,也將會員卡和優惠劵電子化,更設立抽獎遊戲。「程式下載次數有65萬,即使非會員也會下載來查閱電影資訊。」Ivan是管理培訓生(Management trainee)出身,因此也為公司設立類似的優才培訓計劃,開設「Business associate」的職位,挑選有潛質的大學生進行為期18個月的培訓,讓他們嘗試在不同的崗位和部門工作,了解公司的整體發展後,成為行業中的領袖。

票房銷售及人次持續上升 戲院前線難請人

Ivan笑說身邊的朋友都以為戲院業正在走下坡,但回看數據,卻發現情況其實是相反。「過去5年,每年的票房銷售和人次都是上升的,2016年上半年的票房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為何我們會有錯覺以為愈來愈少人看電影,可能是因為我們年紀大了的關係,而看電影的多是年輕客戶。」他認為,有此增長,是因為行業質素提升,因此對前景非常樂觀。「從前人們會覺得在家看盜版和在戲院看差不多,但如今賣座電影所帶來的享受是無法在家中感受到的,例如3D、IMAX、科幻英雄片等,一定要在現場看才有氣氛。」

他表示,影院業工作需要輪更、工時長,一直面對招聘困難,因此普遍薪酬也較高。而且,政府施政報告提出要增加戲院數目,他預計未來的人才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隨着行業不斷發展,公司在內地也有增設影院,加上行業既有的流失率,年輕人的晉升機會也將會增加。「一些原本在門市任職前線的同事,如今已經轉升至培訓、小食採購、電影排片等工作,有前線經驗的同事往往更勝任這些角色。不只是戲院經理,其他部門也有人才需求。」

I v an(右)相信,無論做甚麼崗位,也要保持謙虛的心,就如他也虛心向前線員工討教。圖為UA前線員工體驗日中,Ivan聆聽戲院經理黃翠麗(Kennie)的指示,學習運用小食部銷售出單系統。
I v an(右)相信,無論做甚麼崗位,也要保持謙虛的心,就如他也虛心向前線員工討教。圖為UA前線員工體驗日中,Ivan聆聽戲院經理黃翠麗(Kennie)的指示,學習運用小食部銷售出單系統。

入職要具溝通應變能力 謙虛學習不認「叻」

對於想入職戲院前線的年輕人,他認為需要具備語言和溝通能力,而且能同時處理多項工作,也要有「執生」應變力解決突發的事件。至於Business associate職位,則要持有大學學位,並通過筆試、小組面試和個人面試,未必需要有太多相關經驗,但「主動些、靈活些、有謙虛學習的心,這些也是重要的。」Ivan認為,作為管理層,最重要是保持謙虛,清楚聆聽每一層同事的意見,有充分的溝通,不要讓決策「離地」,希望能透過活動與員工打成一片,「明白他們執行工序時最關心的是甚麼,增加彼此的溝通與默契」。對於想入行的年輕人,他也希望對方能保持虛心。「如今的年輕人很多都醒目,但因為他們『叻』了,容易覺得自己太『叻』,而不知道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需要虛心學習。」

【提提你】

要成為戲院服務員,並不需要特別修讀課程,中六畢業、能操簡單英語和普通話已可入職。入職初期會擔任戲院前線一般員工的崗位,包括票房、小賣部及院務。累積一定經驗後,如表現優秀,加上具領導潛能,有機會晉升為戲院主管,參與戲院營運、人手編制及督導等領導工作。表現優秀將有機會晉升為戲院經理,負責整間戲院的管理工作。

文:Ella

書本樣式

job04_a07_1

job04_a07_2

 

 

採購生涯四處走 拓闊視野多姿彩

May任職採購業多年,樂為公司買物料省成本搶市場。
May任職採購業多年,樂為公司買物料省成本搶市場。

「買件衣服、買個漢堡包,都是採購的行為,人人都做到。但我們要做的是,在負責的採購範疇中,比別人認知更深、眼光更闊,這就是專業。」香港物資採購與供銷學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席王美儀(May)從事電子採購行業超過30年,對她來說,採購是一項不沉悶的專業工作,每天處理的事情都不一樣,讓人學習新知識的機會多不勝數。

很多採購從業員初入行,未必對採購的原料或產品有很深的認識,但只要肯學,透過培訓逐步掌握行業知識,便能開展成功的事業,May便是其中佼佼者。「由於採購員經常四處奔波,與供應商和廠家會面,購買新零件,以往男性任職居多。今天男女比例平均,而且採購範疇眾多,例如許多女生對成衣、飾物或珠寶採購深感興趣。」而May則與電子產品結下不解緣,中五畢業後她在勞工處覓得電子廠採購文員一職,透過邊工作、邊修讀相關的採購課程,提升專業知識。她表示,初入行的工作繁瑣,包括文件處理、資料輸入,與各個部門溝通協調等。一年後晉升為助理採購員,需要出外採購、與供應商接洽,因此,必須具備電子零件知識。

與供應商及工程師緊密合作 掌握周旋技巧

「就像成衣採購員對布料有所認識,餐飲採購員要熟悉食品資料。我的崗位是與工程師緊密合作,物色零件。雖然我掌握採購理念和工作程序,但對電子零件的認識很薄弱,於是虛心請教資深同事、內部工程師和供應商,如海綿般吸收知識。」

現在的通訊科技發達多了,但May認為不要單靠電話及電郵來溝通,人與人之間的見面溝通更重要。「採購員如能親自到工場,了解產品開發情況,才能更有利與供應商和公司工程師磋商,從而掌握商討周旋技巧。我們很多時候為了控制公司成本,需要與工程師商討能否改善產品設計,以減省用料,同時選取合符成本效益的零件或供應商。」

作為電子零件採購員,May一方面與工程師合作,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尋找合適的零件供應商,並磋商合理的價格。
作為電子零件採購員,May一方面與工程師合作,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尋找合適的零件供應商,並磋商合理的價格。

公幹頻密 留意當地話題打破隔膜

憑著努力,不到10年她已晉升至經理級別,她笑言作為管理層後,因公幹頻密,經常把護照帶上班。「曾經在早上開會後,即日買機票並在晚上離港。因為供應商來自不同國家,以往是台灣、日本和韓國為主,現在轉為中國內地。」

本港採購員在內地工幹的機會增加,May指除了具備兩文三語能力,因中港兩地文化差異,從業員北上工作時,必須仔細閱讀採購單上的字眼及條款,同時了解內地熱話。「例如要熟悉他們的方言俚語,像最近流行的『洪荒之力』。我們也要不斷留意內地文化和話題,當與他們談得投契時,溝通合作便沒有隔膜,工作自然得心應手。」

產品搶先上市場 辛苦也值得

May任職超過5間電子公司,最長的任職期是14年,難忘的經歷多不勝數。「採購是非常辛苦、不時趕Project的工作,但看到產品完成兼推出市場,就能獲得最大滿足感。而且電子產品不斷變化,每間廠家都爭着做,當你買到物料做成產品又第一個銷售,便是time to market(抓緊時間上市搶市場)。記得當年推出第一代彩色辭典機,算是代表作。」

May現為王氏電子有限公司技術採購部助理副總裁,主責參與產品開發及留意新技術。同時,她身兼內地「註冊採購師職業資格認証」培訓教師、香港物資採購與供銷學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席,目前希望以身作則,扶掖後進。

May(左三)現為香港物資採購與供銷學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席,致力凝聚業界從業員,培育年輕新一代。
May(左三)現為香港物資採購與供銷學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席,致力凝聚業界從業員,培育年輕新一代。

興趣為首 主動虛心學習

她鼓勵新入職的採購員,要虛心學習,主動了解生產技術及原料的發展趨勢。「首先要有興趣,才會不斷學習,堅持下去。有時逛街、旅行,我都會留意市面最新的電子產品和技術,閱讀相關雜誌,與時並進。其次,別怕『蝕底』,也不要抗拒每個學習新事物的機會,有些知識今天用不着,可能對日後的工作有幫助,也要好好把握出外工作機會,拓闊視野。」

【提提你】

現時大部份行業都設有採購員職位,人才需求殷切,May表示只要願意提升專業知識,不斷學習,便能看到清晰的發展前景。而且,採購員轉行業也靈活彈性。「身邊有朋友本身從事電子採購業,後轉到教育機構作採購員;又有成衣採購員轉做餐飲採購員,例子多不勝數。」

她指,目前業內招聘的基本要求是中學畢業,如能具備採購相關證書較有優勢。求職者除了肯學肯做、性格外向,願意與人溝通之外,最重要有誠信,對每件事情和決定都勇於承擔。

【知多點】

初加入採購業者可由文員做起,以下為相關的晉升及薪酬資料:

job18_a08_3

文:Sylvia Lam

書本樣式

job18_a08_1

job18_a08_2

 

 

「寬」闊前路由我闖  寬頻服務技術員成金牌師傅

年輕人只要發掘自身優點及興趣,便能朝著目標進發通往成功大道。24歲的張志朗(Ken)一直對電腦有濃厚興趣,中五畢業後投身電訊業界,現於香港寬頻任職服務技術員(二級)。因著其工作熱誠,他得到公司及客戶認同,今年更成為「金牌師傅」。他跟上司陳子龍(Angus)一同寄語年輕人:「只要不怕捱、有熱誠,行行出狀元。」

Angus(左)及Ken(右)寄語年輕人,只要不怕捱、有熱誠,行行出狀元!
Angus(左)及Ken(右)寄語年輕人,只要不怕捱、有熱誠,行行出狀元!

Ken於中五畢業後在電訊公司工作,兩年多前轉職至香港寬頻,而上司Angus為公司服務16載,現為高級經理──技術服務及持股管理人,他道出10年前與現今的行業生態各有不同:「當年入行並無特別要求,以實戰為主,現除了駁線技術等,更會注重員工熱誠、工作速度及服務態度等,公司亦確立完善制度及升職架構,讓員工感到工作有前景。」

Angus所指的是公司2012年創立的專業認證計劃(Certified Professional Engineer),每名服務技術員接受客戶服務、技術及產品知識訓練,計劃設立金、銀及銅證書及獎章級別,以激發同事上進心,另外亦會進行嚴謹的考核程序以維持優秀服務水平。在制服扣上金色圓形襟章的Ken,正是其中一名「金牌師傅」,而Ken的工作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他坦言當初曾擔憂學歷成為入行最大阻礙。

前景佳待遇好 工作有挑戰性

24歲的Ken,因工作態度及表現佳,獲選為「金牌師傅」,得到公司及客戶肯定。
24歲的Ken,因工作態度及表現佳,獲選為「金牌師傅」,得到公司及客戶肯定。

Ken憶述從前的經歷:「我只有中五學歷,雖有舊公司工作經驗,但始終擔心不夠競爭力,最後還是硬著頭皮應徵服務技術員(一級)。」他續道,由於在面試時表現出對行業的熱誠,對答得宜,最終成功獲得取錄。Angus補充說:「入職基本學歷要求是文憑試考獲五科2級,若對電腦有認識則更好。加入公司後可參加禮儀班、電腦技術及實用英文培訓,面試及實習期表現出用心待客態度才是最重要。」

俗稱「寬頻師傅」的服務技術員,經過三個月實習期後起薪點約為$13,500 – $15,000,包括$10,000底薪以及津貼、銷售佣金、獎勵等,表現出眾的更可多達每月$20,000以上。薪金吸引,但工作對體力要求高,「我們的工具箱約重廿多磅,日曬雨淋亦是基本,每天工作約10小時,採輪班制,最夜試過凌晨一時半下班。由於前線安裝及維修工作需上門工作,故此部門男女比例為10:0,女性可選擇客戶服務等工作。」Ken笑說。

工作辛苦,但客人的一句道謝,令Ken獲得莫大成功感。「從前英文不佳,不敢與外籍客人交談。後來,我參加公司提供的英文進修班後,並熟讀筆記,有一次成功解答南亞裔客戶問題,自此令我信心大增。」Ken他提及上班時遇到的趣事:「上門進行安裝服務時遇過不少獨居長者,他們會拿出壞掉的電視遙控器、電燈泡等請求維修。所謂『急客人所急,想客人所想』,只要是能力以內,我定必盡力幫忙。」

提供全方位培訓 鼓勵學以致用

Angus指學歷並非最重要因素,面試及實習期表現出用 心待客態度才是最重要。
Angus指學歷並非最重要因素,面試及實習期表現出用
心待客態度才是最重要。

學習是永不停止的,Angus透露公司開辦兩個學習計劃,鼓勵在職員工以及有意入行的年輕人不斷進修,分別是「下一站‧大學」以及「青年向上流動嚮導計劃」(YUM計劃)。前者與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合辦5年制計劃,由獲認可資歷的教授親臨公司辦公室授課,完成課程後將獲頒英國威爾斯大學工商管理學位;後者對象為文憑試成績欠佳的同學,Angus指:「計劃分為三部分,學生會成為本公司服務技術員一級,並兼讀職業訓練局『基礎文憑級別三(電腦)』,另外由本公司富經驗閱歷的專業人士成為年輕的友師,分享人生及職場經驗,引導他們尋找人生方向。」

如要了解更多有關Angus提及的計劃詳情,可瀏覽以下網站:
http://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mentorship/yum/hkbn/

【知多點】

不同的電訊機構有不同的架構,以Ken及Angus任職的香港寬頻為例,其晉升路徑清晰,最初可由服務技術員起步,累積經驗後最高可升至管理層職位。

job03_a07_3

文:李玥

書本樣式

job03_a07_1

job03_a07_2

 

 

行行出狀元 90後銷售員躋身店長行列

job21_a05_pto1190後蔡坤華(Dee)自小好動,自中學畢業後認為零售業較適合自己,於是加入服裝店G2000成為銷售員。「行行出狀元,入職時我從未想像過自己能成為店長。」工作只有4年,Dee很快便從銷售員晉升至店長,當中點滴讓他感到莫大的滿足感。

剛入職成為銷售員時,Dee接受公司提供的新人培訓,學習服務顧客的技巧、外語訓練及產品資訊。Dee從事西裝銷售,西裝的種類、用料,即使是微細至一夥鈕扣亦大有學問,新人培訓班讓Dee學習不少相關知識,對工作大有幫助。完成課程後,公司便分派Dee駐旺角分店實習,開展其零售事業。

幫助顧客感滿足 進修外語提升服務質素

就服裝店銷售員的工作而言,他們主要負責服務客人、建議配搭、協助選購合適的產品。這些也是店長Dee的日常工作之一:「不時有大學生為求職面試而購買西裝,我會盡心分享意見,幫助他們選購合適的產品。」每當得到對方的答謝時,Dee也會感到莫大的滿足感。另外,銷售員需要整理貨品,將它們分門別類,讓顧客找到想購買的產品。同時,他們要進行倉務工作,定時把貨倉中的貨品補給到店面。

銷售工作經常要與人接觸,溝通及語文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Dee任職的分店位於旅遊區,更不時要以外語服務遊客。初入職時,Dee並不擅長英語,因此常常誤解外籍客人的意思,要由同事從旁協助。Dee對此感到自責,決定報讀公司提供的課程,改善自己的英語能力,現時面對外籍顧客時,他已能應付自如。

銷售員須熟悉公司產品,不時打理店內的陳列品,務求將產品 最好的一面展現予顧客。
銷售員須熟悉公司產品,不時打理店內的陳列品,務求將產品最好的一面展現予顧客。

短短數年成店長 帶領同事進步

隨著經驗增加,Dee對銷售工作熟能生巧,公司留意到其表現良好,便予他晉升機會。從初入職的銷售員到成為獨當一面的店長,一般需要7 – 10年時間,Dee卻4年內做到,對此他表示始料不及。成為店長後,職責涵蓋全店的所有事情,包括監察銷售情況、管理員工、還有環境佈置,例如店舖裝潢、燈光佈置、貨品擺設等。管理員工方面,除了視察其工作表現,作為店長的Dee希望可
以教導同事更多專業知識,帶領他們進步,讓店舖在銷售情況及服務質素也有所提升。

入行容易 表現良好可晉升

一般而言,銷售員的入職學歷要求不高,中學畢業即可,是較易入行的工作。另外,大部分零售店也會提供培訓,幫助新人熟習工作內容。相比其他零售店,Dee從事的時裝店較注重培訓銷售員的服飾配搭能力,並要求他們熟悉公司產品,以便在顧客選購衣服時提供專業意見。

晉升方面,銷售員可晉升為資深銷售員,及後是副店長及店長。Dee表示,年資並非晉升的主要條件,只要有良好的工作表現,便能得到機會,因此他經常鼓勵同事報讀培訓班,學習更多有助工作的知識。

身為店長,Dee(左)鼓勵同事(右)努力學習,不時主動教導他們有關西裝的知識。
身為店長,Dee(左)鼓勵同事(右)努力學習,不時主動教導他們有關西裝的知識。

不怕辛苦 守時為重

零售工作為Dee帶來光明的事業路,因此他鼓勵年輕人投身業界。「零售店的工作涉及體力勞動,銷售員要不怕辛苦,假如有這樣的工作態度便能得到更多學習機會,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銷售員亦須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身為店長的Dee說同事必須守時,才能委派重任於他。此外,零售工作講求團隊合作,同事間必須保持溝通,互相幫助對方,讓每人對公司都感到歸屬感,這才可以做到盡心服務顧客。

【知多點】

銷售員的工作時間大多採用輪班制,平均每周工作5 – 6天,每天工作8小時左右。

文:鄧浩強

書本樣式

job21_a05_1
job21_a05_2

 

 

資訊科技應用有增無減 進修做個與時並進 IT 人

網上攻擊、資訊保安等已是全球必須面對的問題,要面向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除了IT從業員要與時並進外,各行各業人士也需要提升對新科技的認知,並要懂得適當地應用,相信有助工作的發揮,若能配合創新研發的精神,事業發展空間定能更廣闊。

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香港大學 (下稱「港大」) 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資訊保安及密碼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鄒錦沛博士指,IT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如在歐美興起多年的金融科技 (Fin Tech),香港近年亦大力發展,以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預期在政府的推動下,其發展與應用將成為金融業未來的重要趨勢。

job_2016-12-23_a1

資訊保安問題愈受重視 人才吃香

IT 技術在社會發展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毋庸置疑,然而當中涉及不少風險,例如資訊保安問題。鄒錦沛不諱言,全球網上攻擊變得愈來愈專業,入侵手法也層出不窮,攻擊的目標已由針對個人電腦擴展至流動和互聯網設備及伺服器,令各公、商營機構都願意投放資源,加強防禦措施,以保障市民及機構的利益。

「大數據的運用及雲端運算等新科技,加上網上銀行、電子商貿服務大行其道,令資訊安全及保安工作倍加重要,市場對相關人才十分殷切。部分大型 IT 公司、金融機構更開設相關部門,專責有關職務;而資訊保安/網絡安全顧問公司亦愈開愈多。」

要投身資訊保安工作,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以外,他指,求職者若考獲相關認證也有一定的入職優勢,如 CISSP、CISA 等行內熱門的認證。

課程設 4 大分流 涵蓋資訊保安、金融計算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資訊保安及密碼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鄒錦沛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資訊保安及密碼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鄒錦沛博士

新興技術不斷湧現,作為IT從業員務必緊貼市場步伐,定期更新技能;各行各業人士也不能故步自封,掌握 IT 技能,既有助提升個人競爭力,亦能應用到日常業務中提升工作效率。

港大開辦的「計算機科學理科碩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課程,着重教授學員較深入的計算機科學相關知識和技巧,並讓學員掌握科技潮流走勢。擔任課程主任的鄒錦沛指,為配合市場需要,課程於去年起提供資訊保安 (Information Security)、金融計算學 (Financial Computing)、多媒體計算學 (Multimedia Computing),以及一般計算機科學 (General)4個分流,讓不同工作需要、事業發展目標、興趣的學員,專攻某一範疇,又或是學習廣泛的相關知識。學員需修讀 8 個單元及完成畢業論文。

打穩金融計算知識 發掘事業更多可能性

進修之路:港大理學士課程 (主修:數學;第二主修:風險管理;副修:精算學」→港大「計算機科學理科碩士」課程
工作經驗:商業銀行數據分析師 (Data Analyst) → 市場風險經理 (Market Risk Manager)

喜愛數學的林福明 (Tony),畢業後選擇加入了銀行,由數據分析師起步,主要負責分析與國際貿易有關的數據,工作涉及寫腳本語言 (script)、協助寫程式;兩年後,他決定轉職市場風險經理。

「現時的工作崗位更富挑戰性,不僅要面對來自不同金融市場的數據,工作亦更講求良好的分析力,如有新金融產品推出,需評估市場風險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潛在價值損失。另工作同樣要協助寫程式。」

金融計算學 涉獵跨學科知識

林福明 (Tony)
林福明 (Tony)

大學時期沒受過程式設計訓練的他,邊工作邊自學寫程式。眼見美國金融市場興起採用演算交易 (Algo trading),即利用電腦程式的演算法來作出買賣決策的一種交易工具,他深感興趣,於是透過互聯網搜尋有關資料,掌握入門技能。及後他索性進修「計算機科學理科碩士」課程,希望對金融計算學有深入的了解。

Tony 不諱言,金融計算學涉獵金融、數學、統計學及程式設計的知識,故入讀此分流者要有心理準備需接受跨學科訓練的挑戰。以他為例,學習挑戰之一是要花時間克服個人較不擅長的程式設計,從中讓他磨練出堅毅的意志力。「程式開發及編寫需要屢敗屢試,即使只是寫錯一丁點,所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

為了應用所學、累積實踐經驗及測試個人的實力,他參加了「時富全港大學演算交易比賽 2015/16」,建立及測試自行研發的演算交易投資策略,結果獲得全場總冠軍大獎,明年 2 月將出戰一項與量化金融相關的國際賽。

鑽研演算交易課題 考取專業資格實踐興趣

想獲得好收成,便需先下苦功,紮好根基方能夠開花結果,職場亦然。Tony 認為,年輕人應把握機會增值、嘗試和經歷不同的事情。「上司支持我修讀碩士課程,並曾提議升職一事,不過我認為進修不應只為升職、加薪,突破個人局限,發掘自身潛能,使事業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亦十分重要。」公司亦計劃發展金融科技,他期望日後能把所學派上用場。

入行逾 3 年的他,持有風險管理師 (PRM) 專業資格、完成了部分精算專業試,計劃修畢碩士課程後,或會到美國攻讀與演算交易相關博士學位,擴闊視野,為未來朝着此方向發展鋪路。他分享,其碩士論文正是以演算交易為研究題目,負責指導他的教授更找到基金,有望可實踐有關技術方案。「待我累積更多工作經驗後,或會嘗試一下創業的滋味呢!」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寵物主人轉型動物護理員 裝備專業技能 樂與人和動物溝通

喵星人、汪星人當道 ?! 貓狗可算是最受歡迎的寵物之一,其次愛飼養兔、鳥、龜、魚的人為數也不少。若有興趣由寵物主人轉為獸醫護士、動物護理員等角色,便要裝備相關動物護理的理論知識、臨牀技巧等,才能夠發揮所長,護理更多的寵物、動物。

導師透過狗狗 Asko,與同學講解應用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知識。
導師透過狗狗 Asko,與同學講解應用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知識。

隨着寵物護理和動物福利愈來愈備受大眾關注,令相關人才如獸醫、獸醫護士、動物護理員等需求持續。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簡稱 CityU SCOPE)「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統籌阮穎嫻博士以獸醫護士為例,工作範圍甚廣,部分更需與獸醫一同或在其監督下進行。

她表示,獸醫護士的工作範圍主要包括:處理及安全約束動物進行檢驗和治療;護理受傷、住院及手術後康復中的動物;協助獸醫進行外科手術 (包括事前為患病動物和手術儀器的準備工作及監察動物在手術期間、麻醉後的狀態);以及手術前的各項技術性的程序如消毒工具、化驗和預備醫療儀器等。

入職者需有良好體格、溝通能力

要入職獸醫護士,她認為,具備專業知識、技巧以外,由於此崗位需負責抬起動物、清潔和移動器材等體能工作,故投身者需具備良好的體格。樂於與人溝通也是不可或缺的入職條件,因工作着重團隊合作,獸醫護士不單要協助獸醫,還要與其他動物醫護團隊的成員、動物主人溝通。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統籌阮穎嫻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統籌阮穎嫻博士

香港目前並沒有設立獸醫護士的註冊制度,持有任何學歷的人士都可入行。CityU SCOPE 開辦的「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每年學額約 40 個,為有志投身行業者提供系統性培訓,包括專業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讓他們及早適應日後的工作環境及熟習工作。

20 星期實習 體驗照顧動物工作

阮穎嫻表示,上述課程由富有教學及臨牀經驗的老師任教,內容涵蓋麻醉護理及危疾護理、動物護理及預防疾病治療、外科及內科護理、獸醫學醫療影像及實驗室技巧等。課堂教授理論知識以外,亦設有技術訓練、考察和實習。「學員需參與合共超過 20 星期的工作實習,當中包括在課程初期,到動物收容所實習 6 星期,學習如何照顧一群動物。」

畢業生可投身動物診所、動物福利中心/動物收容所、動物公園機構、野生動物拯救中心、實驗室動物設施、動物護理及訓練服務中心及保育組織等相關機構工作。她以沒經驗的動物護理人員為例,起薪約 8,000 至 12,000 元。畢業生也可考慮升讀本港或海外教育機構提供之相關學士學位課程,如到英國、澳洲、美國等地,修讀動物行為及動物福利等相關學科。

學員:累積臨牀經驗 盼助被遺棄動物

葉姻伶 (Vanessa)
葉姻伶 (Vanessa)

家中飼養了北京狗、有志向動物護理界發展的葉姻伶 (Vanessa),本入讀某大專院校的「醫療科學學士 (榮譽) 學位」課程,完成了首年課程,因心儀的主修科 (動物健康學) 未能成功開班,得知 CityU SCOPE 新辦「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於是索性轉讀此課程。

「我曾修讀坊間短期的寵物護理課程,然而所學到的是基本知識,希望透過此課程,學習更廣泛的動物護理學知識。」她笑言,過往所學有助她理解應用解剖學與生理學的概念;動物福利和倫理一科則予她學習上的新鮮感。「此科目很有趣,從動物的角度出發,動物福利更是近年的社會熱話呢!」

入讀約三個月的 Vanessa,對參與實習十分期待,希望從中累積實務工作及臨牀經驗之餘,亦能對業界運作有透徹的了解。對於行業的前景,她抱持信心,並期望能應用所學貢獻動物護理界,盡心服務所有患病、被遺棄的動物。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本地薑廚師 靈活變通摘第一星

「好吃是本分」——你以為奪星的關鍵在於食物的味道?Mok San認為菜式好吃根本就是餐廳的本分:「今時今日營運一間餐廳,你不可能推銷自己的食物新鮮又好吃。大佬,你啲嘢唔好食又開咩餐廳呢?」(圖:黃志東)
「好吃是本分」——你以為奪星的關鍵在於食物的味道?Mok San認為菜式好吃根本就是餐廳的本分:「今時今日營運一間餐廳,你不可能推銷自己的食物新鮮又好吃。大佬,你啲嘢唔好食又開咩餐廳呢?」(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能摘下米芝蓮星星,是不少廚師追求的夢想。在最新的2017《米芝蓮指南香港澳門》名單上,有兩位烹調外國菜的本地廚師,摘下了人生的第一顆星,分別是日式鐵板燒主廚莫燦霖及法國菜大廚Vicky Cheng。兩位「新星」廚藝背景各有不同,但各自憑藉創意和靈活變通,讓米芝蓮秘密評審給他們投下一票,誠如年輕大廚Vicky所說:「香港人主理並不比外國的米芝蓮廚師遜色。」

香港首間奪星鐵板燒 華籍身分 引日本媒體關注

相信每位廚師首次摘星都會難掩興奮,對人稱Mok San的莫燦霖來說,這顆星更是別具意義。事關其餐廳IM Teppanyaki & Wine剛成為香港米芝蓮指南歷來首間摘星的日式鐵板燒餐廳,而他的華籍總廚身分,更引起公眾關注,就連日本網站也有報道。他笑言:「當然開心啦,不過都有幸運的成分。很多師傅都盡心盡力工作,亦有很多是華人,只不過未有機會發揮。摘下星星並不代表我們就是最好。」

若是從前,香港人擔任日本餐廳總廚,不免遭人白眼。「回想三四十年前,有些日本廚師來港前其實無入廚經驗,來到香港是我們教他煮鐵板燒的。有些客人不知道,還指明要日本師傅。」今時不同往日,他相信現在任何國籍的廚師只要有實力,終有出頭天。

體貼為牙痛客人特製菜式

頒獎當日——Mok San在米芝蓮頒獎禮當天心情相當興奮。(圖:黃志東)
頒獎當日——Mok San在米芝蓮頒獎禮當天心情相當興奮。(圖:黃志東)

能夠摘下史無前例的一顆星,他也思考過原因。「為何日式鐵板燒摘星的竟然是香港人?可能是香港國際化,我們習慣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就學懂了靈活變通,迎合市場需要。」

Mok San想起在港島香格里拉大酒店任職鐵板燒總廚期間,有次熟客特地帶媽媽來嘗嘗他的手勢,可是媽媽牙痛,即使面對矜貴的海鮮肉類,依然無胃口。他靈機一動,找來幾磚豆腐煎香,熟客媽媽立刻吃得津津有味。這件事後來更列為酒店的教材,成為員工待客之道的典範。

他的暖男本色,於自立門戶後更表露無遺。每個客人喜歡坐哪裏、吃什麼,他都記得一清二楚。有小朋友來吃飯,他未等到客人開聲,就已經把食物切成細粒,相當貼心。「如果要客人出聲先做,已經遲了。」

看書試菜 四出取經

熟客贈花——熟客為祝賀Mok San首次摘星,特地送來一盆漂亮蘭花。(圖:黃志東)
熟客贈花——熟客為祝賀Mok San首次摘星,特地送來一盆漂亮蘭花。(圖:黃志東)

廚師跟客人的關係從來是雙向的,他待客人好,另一方面客人也改變了他。現在滿腔熱誠的Mok San,原來初入行時,自覺是「廚房佬」,要服侍人,談不上是專業。「後來入酒店工作,有一個加拿大客一來到先起身跟我握手,走時也專誠跟我道別,待我如朋友。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客人會在意我的感受。」客人的欣賞成為他的動力,努力看書增值自己。「我的食物知識大部分都是從書本看回來的。以前跟日本師傅共事,他們只會教我們怎去做,卻不知道做的原因,於是我就看書。」他的求知慾可謂無窮無盡,不單是煮食,連做運動,甚至搓麻將都要買書來研究一番。

閱讀多年,近年他又喜歡到不同餐廳吃飯取經。「我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一頓飯,並從中得知現時鐵板燒的流行趨勢。相比起以前,現時的鐵板燒可不同了!擺盤要精緻,又會加入fusion煮法,連每一道食材的醬汁師傅也幫你配好。整個概念不斷演進。」他認為炮製鐵板燒是一場廚藝表演,如何將煮食過程流麗演繹,連用哪一隻碟都要好好構思。

鐵板燒的舞台在變,Mok San的步伐也跟着走。他尚有個外號叫「毅行鐵廚」,原來他曾在樂施毅行者100公里比賽中奪冠,同時精通長跑、馬術及風帆。「運動影響了我入廚,甚至做人處事的態度。長跑教練曾教我:『馬拉松過萬人參加,第一就得一個。所以我們的對手就只有昨日的自己。』就好像我們做餐廳,首年拿了米芝蓮推介,之後我們就希望有進步。」為求突破昨天的自己,他每次下廚也在累積經驗,如同參與每一場長跑,用心感受及調節步伐,一步一步的,跑得比昨日更快、更遠。

紅棗、鹵水融入法國菜

歸功伙伴——Vicky帶領VEA首次奪得米芝蓮一星榮譽,他多番強調餐廳團隊、親友及以前的師父均功不可沒。(圖:曾憲宗)
歸功伙伴——Vicky帶領VEA首次奪得米芝蓮一星榮譽,他多番強調餐廳團隊、親友及以前的師父均功不可沒。(圖:曾憲宗)

今年頒獎禮上同樣備受注目的,還有以31歲之齡摘下米芝蓮一星的VEA行政總廚Vicky Cheng。主理摩登法國菜的他強調,身邊的團隊及恩師功不可沒,得獎不屬個人榮譽。他說:「沒期望過會有星,所以很驚喜,始終是人生中第一次拿到的國際認同。香港人主理並不比外國的米芝蓮廚師遜色。」

法式梅菜扣肉 濃濃親切感

年紀輕輕的他絕非省油的燈,25歲從美加回流香港,已經擔任新派法國餐廳Liberty Private Works的行政總廚。數年後自立門戶開設VEA,嘗試將個人成長經歷融入菜式中。「以前跟的師父全都做傳統法國菜。我是香港人,就想將本土特色加入法國菜中。」與其說是法國菜,用「中式法國菜」來形容或許更貼切。他的菜式加入不少本地食材及做法,以往就出現過鹵水、壽包、雪耳、紅棗、厴仔蟹、羊腩煲等元素。印象最深刻要數他的法式梅菜扣肉,他將梅菜製成梅菜蓉及梅菜粉。另邊廂把豬腩肉慢煮48小時,再用蘋果木雙重煙熏,配上梅菜豬骨醬汁,香濃可口,香港人吃來,更添一份親切感。

自幼看Jamie Oliver跟着煮

所謂「三歲定八十」,Vicky念小學時已愛走入廚房看媽媽、婆婆做飯。十一二歲的男生喜歡看球賽,他就愛看Jamie Oliver及Emeril Lagasse主持的烹飪節目。那時他看完節目,便會嘗試照辦煮碗煮一次。他笑道:「我很愛嘗試,當然那時通常都會失敗。」回港前,他曾跟過名廚Jason Bangerter實習,又曾於紐約米芝蓮星級餐廳Daniel工作,在世界各地汲取經驗,盡情發揮所長。

他常寄語初入行的廚師,興趣才是成功的關鍵。「我跟員工說,如果你不開心的話,你不能做下去。喜歡煮食的話自然會做得好。反之你不喜歡,就算幾勤力,永遠都會差少少。」

文:高嘉莉
圖:黃志東、曾憲宗、餐廳提供
編輯:林信君

機管局 MT、GE 培訓計劃 生力軍了解行業運作 事業起飛

job_2016-12-02_a1航空交通量是衡量城市競爭力的其中一項指標,要令24小時運作無間斷,負責管理及營運香港國際機場的香港機場管理局 (簡稱「機管局」),其角色舉足輕重,而緊守不同崗位的每一員,工作更是不容有失。今年機管局繼續招攬生力軍,透過見習行政人員 (MT) 、見習工程師 (GE) 培訓計劃,讓熱愛航空業、有團隊合作精神、不喜歡平凡工作環境的大學畢業生,像去年參加MT的梁進偉 (Timothy) 和GE培訓計劃的馬豫瑤 (Charlotte) 般,決心在具挑戰性的行業和崗位上,積極裝備自己,為個人和事業起飛而努力!

機管局推出的 MT 和 GE 培訓計劃,單是去年前者已收到逾 2,000 份申請表,而後者則有超過 800 份,結果共取錄了 20 多名 MT 及 6 名 GE,即僅約 1% 申請者獲聘,足見競爭相當激烈。

機管局組織發展及人才管理總經理潘小紅 (Queena) 指,入職MT與GE職位除了要符合基本的學歷要求外,還要對投身航空業、機場工作充滿熱誠;兼備團隊合作精神、良好的語文及溝通能力。

招募約 20 名 MT 10 名 GE

「以申請 MT 職位者為例,過往有來自不同學歷背景的同學,包括公共行政、語言等,而我們也歡迎修讀不同學科的大學畢業生加入。」由於 MT 日後有機會擔任管理人角色,故 Queena 相信申請人如有領導潛能、組織能力等強項會更具優勢。

「至於 GE 要面對不同的工程項目,都必須經過周詳的考慮,且要懂得應付形形色色的難題,因此能夠有卓越的分析、計劃及解難能力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入職條件。」

經首輪篩選後,申請者需通過面試及測試等關卡,包括:自我介紹、不同的測試 (如能力傾向、寫作等)、小組討論、最後面試,以考核他們的語文、溝通、表達、邏輯思維、應變、分析等能力。

job_2016-12-02_a2

獲聘者需接受兩年或三年培訓

成功獲聘者將接受兩年或三年的培訓。Queena 特別強調,MT 培訓計劃的培訓期由去年起延長至三年,讓MT有更多機會到不同部門進行訓練;並新增同伴制度,安排部門的資深員工指導初入職的MT,幫助他們及早適應及掌握機構的運作及文化。至於入職 GE 者,受訓期間會學習香港工程師學會 (HKIE) 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所訂定的理論知識及實用技巧,以及接受工程主管及培訓導師的指導及監督。

至於入職薪酬,她表示,機管局的 MT 及 GE 的入職薪酬具市場競爭力,與一般大型機構的水平相若;而根據市場觀察,為 20,000 元以上。

備戰面試 內外準備要十足

要備戰機管局 MT 及 GE 的面試,Queena 提供了以下建議:

  • 面試前,要做足準備工夫,包括蒐集機構、職位的相關資料,以及多留意時事、相關行業的狀况。
  • 儀容要整潔,衣著整齊、得體,且確保準時出席面試,以示尊重。
  • 既要表現自信,又要表現誠懇、謙遜;切忌背誦事先準備好的答案;若遇到不懂回答的問題,不妨坦白承認,切勿裝懂。

見習行政人員 Timothy:不同部門工作 了解運作 考慮更周詳

學歷背景:香港科技大學「理學士 (經濟及財務學) 」課程

現職部門:零售及廣告部

“我很喜歡飛機,參加MT培訓計劃,讓我有機會一嘗當飛機引領員的滋味,手持橙色指示牌,引領飛機至正確位置,是深刻的工作體驗之一!”

有志向航空業發展的 Timothy,參加了機管局的MT培訓計劃後,有機會全面了解機場的運作。「計劃結合了機場運作、商業營運及企業發展策略訓練,讓我猶如經歷了在不同的企業工作般,實戰十足。」

他分享曾在飛行區運作部協助統籌年度大型飛機事故及救援演習的難忘經歷,有超過 1,000 名來自政府部門、機場營運等代表,以及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其中。

事故演習籌備半年 應變、協調不可缺

機管局組織發展及人才管理總經理潘小紅 (中)、MT 梁進偉 (左)、GE 馬豫瑤 (右)。
機管局組織發展及人才管理總經理潘小紅 (中)、MT 梁進偉 (左)、GE 馬豫瑤 (右)。

「是次演習是模擬一架客機在降落後未能在中場客運大樓停機位的指定位置停下,撞上登機橋,客機左側引擎起火。救護車擺放的位置、如何運送傷者、把傷者送到不同的醫院、清關、人手調配、家屬團聚、飲食、事後跟進……都是必須考慮的事項。」整個演習的籌備工作需時半年,讓Timothy 了解到機場在應對突發情况及協調工作時,團隊之間必須分秒必爭和發揮合作精神。

現於零售及廣告部工作的他,工作及體會截然不同。「舉例:要在行李運輸帶上放置廣告牌,雖然能吸引旅客的目光及注視,但有可能影響行李輸送的運作流程。因此必須顧及不同部門的想法。」

Timothy 坦言,參加此計劃的最大得着是能深入掌握不同部門員工的需要及所遇到的困難,在進行決定前能作更廣泛、周全的考慮,相信有助日後從事管理的工作。

見習工程師 Charlotte:參與大型基建 考驗、成功感滿載

學歷背景:香港科技大學「工學士 (土木及結構工程學) 」課程

現時參與的工程項目:與三跑有關的無人駕駛列車系統

“參加GE培訓計劃,能夠有機會參與相關工程項目,令我很有成功感及自豪感。”

土木工程系畢業生,主要受聘於工程顧問公司或承建商工作。Charlotte 則希望能夠平衡兩者的同時,更有機會接觸機場不同的工程系統和項目,遂決心加入機管局。

入職一年多的她,已曾參與今年 3 月全面投入運作的中場客運大樓外的兩條飛機滑行道接連的相關工程項目。擔任統籌角色的她,需與承建商、機場控制塔緊密聯繫,職務之一包括監督承建商的工程進度。

統籌、監督工程挑戰大 克服工作變數

job_2016-12-02_a4「由於工程需於跑道凌晨關閉數小時內進行,而每日的工作時間都不同和有所限制,以確保對機場運作的阻礙減至最低等大前提下,工作挑戰更大。」其中面對突發情况,如天氣變化等,都考驗她的分析、應對突變及解難等能力。

到地盤巡查視察是每名土木工程師的必經階段,作為女生的 Charlotte 自言喜歡走動,且不介意日曬雨淋,現時每周需到地盤工作三、四次,入職前已做好心理準備。問及工作目標,她說:「機場的未來發展很大,如三跑,對工程師來說無疑機遇處處,我希望考牌後,能在機管局有更長遠的發展。」

文:麥懷欣
圖:受訪機構提供、麥懷欣

合組平台ATUM 攝影記者當自強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俄羅斯攝影師Sergey Ponomarev去年在希臘的萊斯沃斯島(Lesbos),拍下了載滿難民的小船登岸一刻,相片奪得普立茲攝影獎。早前他應邀來港交流,在一個訪問說:「在現場,我不需要使用連拍功能,也不用拍攝太多張照片,你要自己去決定什麼時刻才是最好的。」正好與本地新聞攝影光怪陸離的生態形成鮮明對比。

無間斷的閃光燈,攝影師比示威者還要多的盛景,多年游走於國際及本地新聞現場的攝影師林亦非試圖解釋:「可能是個競爭,大家覺得元素一定要齊,好不好是其次。大型新聞事件中的分工可能是,今天你專門守住大廈天台,你負責跟住某一個人,太機械性了,外國不會這樣做,你派一個攝記落場,應該由他自己去感受現場,再去找他覺得值得報道的事去影。」

香港新聞現場 不能承受的近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早前他與另外七個獨立攝影記者,組成新聞攝影媒體平台ATUM Images,希望將曾經看過特別圓的外國月亮,也帶到本地的新聞攝影界中,今天邀他們為記者上一課有關新聞攝影的入門,也好從中折射出本地新聞攝影的百態日常。

咖啡室內甫坐下,五個年輕攝影師便七嘴八舌。Sam念電影系出身,輾轉摸上新聞攝影的大門:「你在香港有什麼書?關於攝影記者,你只知道Robert Capa的Slightly out of focus,他的生活就是這樣,拍吓拖,影吓相,就係咁×有型,最尾就係畀個地雷炸×死,如此浪漫的一件事,但你在香港不是。」

戰地攝影記者Robert Capa曾經寫過︰「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靠得不夠近。」在香港,卻是不能承受的「近」,曾聽說有一巴西籍的路透社攝影師來港,嘩然本地攝影師與被拍者之間的距離,新聞人物在千軍萬馬簇擁下,平時用開的24mm廣角鏡立時被廢了武功,要換上14mm。外國和香港有關新聞攝影的操作,不獨體現於焦距之上,還有選圖品味上的鴻溝,Sam憶述:「那時做政治版,老細會強調,人物一定要拍正面四正,不可以有太多奇特動作或表情,因為有時政客會打電話來投訴。」

消失的圖片編輯 「得個頭」的圓圈

和Sam在傳統本地報紙同時入職,同時離職的還有Karma︰「比如陳振聰有張相,哨牙仔,淨係得一棚牙,大眾未必受落,如果圖片編輯沒把關,出不到那張相,大家的視野便停留在陳振聰一定要見到整個樣的方向。」陳振聰「未見其人,先見其牙」相片,在2010年的新聞攝影比賽贏得人物組冠軍。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圖片編輯是把關人,要平衡大眾的接受程度和相片的美學和新聞性,但在香港的媒體,更多時候是連相關的位置也沒有。五人之中阿輝相對資深,曾經在多份報章雜誌工作︰「比如講攝影主任,可能都是管理同事做什麼assignment,一個提供service的apartment,你派assignment畀我,我就影影影,影完畀記者揀,出哪一張無話事權。」好相有時難免不見天日,畢業之前,煒豪曾在一份本地報章實習︰「見到同事是好有心機影,撳個photobase,你會發覺,嘩好正喎,但到你揭開份報紙,係咩一回事呢?啲相裁到得返個頭,現在報紙好流行那種圓圈排版,大大個老細(受訪者)頭,他們可能沒有想過,張相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即使一個記者會,攝記也會用好多心機去拍。」九九年時任特首的董建華在記者會上歡迎陳方安生續任政務司長,例行公事的一場記者會,有攝記卻拍得一張二人相對而笑,經射燈投射在牆上的身影卻「背對背」的相片,正好呼應了當時政圈指二人口和心不和的傳言,該相片後來奪得攝影比賽新聞組冠軍。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其餘四人說自己在本地媒體工作的經驗,Anthony沒有插嘴餘地,他從外國回流,曾在多間通訊社工作,回港不久便和其餘數人同時投身一家新媒體:「係囉我又未做過傳統。」眾人群起揶揄︰「你咪試下囉」、「做唔到㗎喇」、「返唔到轉頭啦」,說畢齊聲大笑。曾經滄海難為水,當時眾人加盟的新媒體,有相對大的空間和自主性,於影像上幾乎完全放手︰「會和每一組的文字編輯去deal,為什麼要出這些相?比如對方要出一個表,要求你放相上去,我們會拗︰你文字可以表達到的,為什麼要用相?如果張相是沒有意義的,你用來做乜?」這一種合作形式,也經歷過一番磨合,曾經試過,對方要求在相上面加字,類似社交媒體上流行的改圖,他們企硬︰「相就是相,字就是字,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會不慣的,我們便嘗試解釋,相和文字應該排埋一齊來睇,而不是側重一邊。」阿輝名片上寫的是「圖片編輯」,傳統觀念中圖片作為輔助工具,為文字補充和說明,但他認為影像在作為配圖以外,還可以從視覺的方向去講故事,不一定跟足文字的走向,至於兩者如何相互配合,不是貌合神離,便是關鍵︰「所以這也是photo editor的責任,我們要了解個故事,攝影師也有責任要知道個古仔點樣走。」

記者的經驗,大部分時間約訪,攝記大哥在大堆assignment纏身途中抽空趕至,也來不及了解訪問的前因後果,匆匆為受訪者拍下兩三張特寫照,又要再趕赴下一場。「也有機會會這樣,但做了訪問先,不緊要,之後花一日去跟他囉。」Karma以自己早前為一則羅冠聰的專訪拍照為例︰「判刑前那天,他要在一個茶餐廳拍宣傳片,工作人員寫大字報給他念對白,他也背不進,到凌晨兩點幾才完成,回到家已經好累,便會有一些影像可以表達到。(個分別好大?)好大,和你15分鐘前去到叫他影張相,深度完全不同。」做法聽來奢侈,記者不免在問題中加入「資源」兩字,引來一輪熱議︰「其實全世界,根本你講新聞,就已經無資源去做呢樣嘢㗎啦」、「係睇你資源點運用嘅啫」、「通常好多係放咗係一啲……」、「拿我唔知放咗係邊啊……」、「高層度囉……」、「咁係正常嘅(笑)」……

「比如無啦啦叫你去影收市牌、影配相,配相是需要的,但不用那麼多人囉……」阿輝試圖整合眾人意見,旁邊手足又忍不住插嘴︰「攝影比賽嘛,五六個影天氣熱,你去公園,我去海邊,影人著背心。」

以商業工作養活新聞理想

資源運用需要變革,然而本地新聞業經營環境嚴峻,卻是不爭事實,他們早前任職的新媒體近日要縮減預算,眾人不甘心目中對新聞攝影理念的追求就此灰飛煙滅,於是自組公司,改以合約形式和對方合作︰「香港是養活不到一個團隊很專注地做新聞的工作,於是大家想用一個team的形式去接多點工作,養活返大家想追求的那一種東西。」

主事人林亦非說,起初高調成立平台ATUM,是希望以多接商業性質的工作去支撐做新聞的部分,沉澱下來之後,認為更長遠的方向是希望藉着平台,將紀實攝影、新聞攝影帶回社區和公眾之中,開拓和更多不同媒體合作的可能︰「為什麼行業如此差和局限,好大原因是新聞機構的老闆覺得,市民不會看,不介意那個分別,便不會投放資源落去。」改變行業陳舊結構,由公眾的美學教育開始︰「如果由讀者把口或行動表達出來,他真的會買A報不買B報;到時便不會再有理由不投放資源到攝影,由下面改變上面,令整個行業的環境變好。」ATUM的名字源出古埃及神話,是日暮夜臨之際掌握光線的神,他們希望藉着攝影,用光線來說故事,以影像的力量為社會帶來一點改變。

後記:不是影相佬!

問一眾攝記大佬如何看待香港攝影記者在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再次引來七嘴八舌︰「師傅囉,喂師傅啊師傅」、「低角度喎記得」、「影相佬囉」、「一定係阻住人嗰個來」。阿輝一錘定音︰「有時個形象是自己做出來的,你不夠好,會同人嘈,明知個地方好高級都著住條短褲衝入去。」外國回流的Anthony看透世事︰「泰王去世,你不要理那邊多熱,全部外國攝記都知道要全黑西裝出席,再拎住支炮。」還是Sam的形容最貼行情,記者會上受訪者遲大到,攝記assignment纏身,難免燥底︰「『喂唔到啊?唔到走㗎喇喎,唔影喇唔影喇。』(攝記)對住個公關講︰『仲唔嚟啊?45分鐘喇,好多嘢做㗎,再唔嚟走喇。』 」

然而眾人認為香港不乏好的攝影師,缺的是讓他們發揮的土壤。業界要自強,文字記者也要爭氣,聽過有記者在Sergey的訪問中,難得有機會訪世界級大師,問題竟是︰「你如何保管自己的器材,不怕被難民偷?」也許文字記者可多花時間了解新聞攝影,身邊不少有心攝記,將沒有被公司選取的心頭好放上社交媒體、開相展,或者,可以由他們開始。

文:梁仲禮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舞台及製作人員 工作多元化 通力合作做 Good Show

陳志權 (Ricky)
陳志權 (Ricky)

「在台上我覓理想 係要找到理想 一於要站在台上……」要成就一場又一場的 Good Show,幕後的舞台及製作人員是不可或缺的一群,他們在佈景及服裝設計、道具製作、燈光設計及技術、音效設計及技術、項目及舞台管理等不同專長範疇,各守其位,充分發揮團隊效能。

香港演藝學院(下稱「演藝」)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舞台設計系主任陳志權(Ricky) 稱,一齣舞台劇的好壞,取決於不同元素的整合,包括:演員、編劇、導演、監製、舞台監督、設計師 (包括:佈景、服裝、道具、燈光、音響)、製作人員(包括:造景或繪景、服裝、道具)、控制員(包括:燈光、音響) 等的合作。上述工種會因應製作周期而忙碌,舉例:佈景設計師一般於演出的半年至一年前已參與其中。

幕後製作人員各司其職

演藝講師(設計)、從事舞台佈景及服裝設計師多年的黃逸君(Jonathan) 指,佈景設計工作不單講求創意,還要對文字敏感及心思細密,要先研究及分析劇本,才能聯想出相關畫面,待有了創作的概念後,會再與導演、燈光設計師及服裝設計師商討合適的設計方案。

佈景設計師繼而繪製設計圖,並按照整個裝置佈景製作合乎比例的模型,作為製作佈景、裝置佈景及道具、燈光設計、服裝設計等的進一步參考。「別以為簡單的佈景很容易處理,一間房需要哪些道具?有關道具是否必要?假如非演員所用,則一條柱也嫌多。」

課程涉獵廣泛 培育多元人才

job_2016-11-18_a2為協助行內人士、有志入行者掌握及提升舞台及製作藝術相關技能,演藝開辦了短期、證書、學士及碩士的相關課程。其中「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 (榮譽)學位」課程設有多元化的主修範圍,包括佈景及服裝設計、服裝技術、道具製作、繪景、佈景製作、燈光設計及技術、音效設計及技術及音樂錄音、技術指導,以及項目及舞台管理,讓學員因應個人興趣專攻某一範疇。

Ricky 指,上述課程還涉獵通識、歷史、理論、語文等內容,期望學員具備行業技術、創意的同時,也能提升分析、表達等能力;另提供實習機會,讓學員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付諸實踐。

可從事舞台、主題公園、藝團工作

他指出,舞台及製作藝術相關行業從業員主要受聘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西九文化區、主題公園、電視台,以及本地不同大小規模的表演藝術團體等,以全職或自由工作者身分形式,從事舞台、現場表演場合、主題樂園、電影、電視廣播、音樂錄音等工作範疇。

中學時期已參加話劇學會的 Jonathan,是上述課程的畢業生,主修佈景與服裝設計,申請了3次才成功入讀演藝,及後更負笈英國完成舞台設計碩士課程。入行 11 年的他勉勵行業新人:「要在業界打穩發展根基,新人必須耐心累積經驗及建立口碑,持之以恆。」

勉勵新人 累積經驗建口碑

他分享自身經歷,畢業後擔任了老師 Ricky 的助手,工作了一年後獲推薦。「初由細 show 做起,看到觀眾的即時反應,聽到他們的掌聲及歡呼聲,是工作中最大的鼓勵與動力。」

Jonathan 不諱言,相對於外國,本港舞台及製作藝術相關的行頭較窄,「香港並沒設立駐團設計師制度,大部分從業員都是自由工作者,收入雖不穩定,但工作機會卻不少。」Ricky 相信,隨着西九文化區及其他新表演設施陸續開幕,預料屆時需要更多人手。兩人均寄望政府能增撥資源,加大力度支持業界,讓從業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